博士论文

仪器信息网博士论文专题为您整合博士论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博士论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博士论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博士论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博士论文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博士论文相关的资讯

  • 时评:要不要废除博士论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712125566498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54db1273-b67a-4baa-8baa-9268379cb2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图片来源:全景网 /p p   最近,是否应该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2~3篇C刊论文才能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的争议文章,又在自媒体上流传开来,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15年,“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所作的一项调研,便对博士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这一调查结果最近又在推特世界上流传。应该说,该项研究所提出的新思路更为大胆,他们提出的话题可谓惊世骇俗—— /p p strong   ■郭英剑 /strong /p p   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简称UKCGE)在2015年初出版了由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教授克里斯钦森与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艾略特领衔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题目为《出版物和另类制品在申请英国博士学位中的作用》(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其观察点主要在科学领域,但同样涉及了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领域。 /p p   上述“调查报告”的题眼是:对于博士生而言,博士论文是否已经过时了?换句话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把一个人的学历基石建立在传统模式上吗? /p p   上述问题的提出自然尖锐而振聋发聩。那么,其立言的基础在哪里呢?在研究者看来,科学领域与学术界、公众的交流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直接,时间差距在缩小,方式趋于简明扼要,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却依旧维系在上世纪60年代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之上,这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且,博士学位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当下学术界、就业市场对博士生的要求都远非过去能比。因此,改革自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p p strong   博士论文的弊端何在 /strong /p p   博士学位是指大学所授予的一种研究型学位,目的是为了确保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在高校某一领域任教或者在某一特定职业中任职的资格与水平。博士学位有多种,包括医学博士、法律博士等,但“哲学博士”学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PhD则是最常见的一个,适用于多种完全不相干的学科领域,从人文学科到科学领域,无所不包。这也是“调查报告”中所指的博士学位。 /p p   2015年年初,英国的维康信托基金会主任法勒在帝国理工学院(又称伦敦帝国学院)评议了一篇博士论文。虽然这个学生最后轻松通过,但法勒还是对他做实验的时间与论文写作所花费的时间比感到惊讶。法勒后来在推特上发文说:“我们是否该审视一下博士论文了?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博士候选人和研究者来说,何种方式才是衡量他们的最佳方式?” /p p   在英国,攻读博士的时间大体上为4~5年。如果按照4年来说,法勒估算了一下,其中需要博士生拿出6个月写论文,然后还要再花3个月的时间等待评审。在法勒看来,这实在不够明智,两者太失衡。而且,很少会有评审专家认认真真地全面研究这些论文。换句话说,这些论文的命运难免就是人们既不用也不看。为此,法勒质问道:“难道这就是现代世界的最佳表达方式?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博士学位依旧深陷在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之中不能自拔。” /p p   维康基金会当时资助了超过850位英国博士候选人,并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法勒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认为,有些博士早已变成了思想陈旧、毫无创意的“传送带”,因为他们坚信,只要炮制出300页的内容,就一定可以“通过”。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教授莫里阿提说,很多博士在自己的论文里要花费上百页的篇幅去描述技术性与基础原则,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来自教科书,无法展示他们工作的创造性。 /p p strong   能否用“系列论文”替代“博士论文” /strong /p p   那么,既然现有博士论文有如此多的问题,该项“调查报告”大胆地提出,我们能否使用其他成果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呢?比如,我们能否使用已经发表的成果(即系列学术论文)来提出博士学位的申请呢?“调查报告”题目当中的“另类制品”包括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再版的学术论文 创意作品包括小说、音乐片、戏剧、电影等 软件类制品包括多媒体、游戏等。在研究者看来,用这样的另类制品同样应该可以获得相当领域中的最高学位。 /p p   简言之,“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即我们能否考虑用多重的方式、多样的作品来取代传统的论文写作的方式去申请博士学位?就科学领域而言,其方法就是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已经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以此来申请获得博士学位。 /p p   那么,何为“系列论文”?对这些系列论文有何要求?为何要使用这样的方法呢? /p p   UKCGE对这样的“系列论文”有个专门的词汇,叫作“集成格式”。实际上,这种“集成格式”在欧洲较为普遍,也被称为“大陆模式”。据报道,在欧洲之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很多高校也都提供类似的模式。 /p p   对于这样的系列论文,一般学术界有个“共识”,即它们需要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且可以清楚地表明候选人个人对知识所作出的贡献。UKCGE提出,专家在评审这些论文时,应该考察是否有说服力、是否符合学术伦理和是否可靠的方法论。在“调查报告”的领衔者——克里斯钦森这位信息学教授看来,对于系列论文,很多大学通常会要求学生附录一个引言,为所提供的论文搭建一个语境,最后还要有一个批评性综述,从而把这些研究线索与内容串起来。他估计,这些内容大体上可以占到传统论文要求1/5的篇幅。 /p p   那么,这样的系列论文几篇合适呢?一般要求为3~9篇范围内,但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大卫· 李认为,达到平均数,比如5篇即可。但他强调指出,如果是没有得到理想实验效果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因为道理很简单,博士学位是颁发给对知识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说只要尝试了就有回报。对于实验结果来说,系列论文所应该达到的水平,不应该与传统的博士论文要求有异。 /p p   那么,何以会出现这种“集成格式”的系列论文申请模式呢?UKCGE将此归因于博士生所经受的压力,特别是在科学领域中,一定要在毕业前将自己有所发现的文章刊发才行——这对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人竞争博士后岗位者来说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没有先期成果,博士生在毕业时,无论是进入博士后岗位还是寻找工作,都难以形成竞争力。 /p p strong   “系列论文”的现实可行性 /strong /p p   据报道,英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可以根据先期所发表的成果而授予博士学位,但大都对这样的授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来看,这些博士学位都限定在校内人员,有时候也会授予自己的毕业生,主要是发表/出版过有系列著述、对知识有独特贡献的人员。 /p p   在我看来,这样的授予方式虽然并非荣誉博士学位,但与此有类似之处,还并非惯例。因此,有些高校也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在科学领域中,多人合作是常态,那么对于申请人在合作文章中的贡献,就要标注得一清二楚。牛津大学的规定是,除非提出申请的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内容明确指向是由申请者完成的,否则,申请者不能拿合作论文来申请学位——当然,可以作为附录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p p   也有高校对此持审慎的开放态度。据帝国理工学院的发言人称,该校目前并不打算接受系列论文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条件,但也不排除继续探讨并接受其他类型作品来申请博士学位的可能性。 /p p   那么,博士生导师对此的接受情况如何呢?克里斯钦森表示,调查显示,英国高校不少导师很乐意一试,大卫· 李就是其中之一。他除了自己的一位博士生之外,鼓励其余所有学生在向所在学校——曼彻斯特大学提出申请学位时,都采用这种系列论文的方式,无论它们发表与否——但一定要包含有文献综述的内容。他认为,这种方式很适合自己所在的学科,因为除了原初的发现阶段外,工作都很具体细致,出来就得是一篇我们头脑中想象的所希望发表的文章那样。 /p p   那么,“系列论文”的弊端何在呢?尽管法勒将这种“集成格式”称为“进步”,但他依然谨慎对待这样的进步。他有所顾虑和担心的是,这里存在着把博士生们变成“论文机器”的潜在危险。他说,对于科学而言,这对那些做不出实验的人来说,也显得不够公平。也有可能逼迫博士生导师尽量去选择能够多出文章的项目——这一点,科学界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p
  • 连环“抄袭”相互致谢:厦大院长博士论文再调查
    p   博士毕业论文正文近一半篇幅与自己所带的学生硕士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建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 /p p   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院长博士论文被指抄袭学生硕士论文》,指出厦门大学在7月14日宣布“进行调查”后,一直未公布调查结论。8月10日晚,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蔡建春博士论文被指抄袭”调查情况的说明》。 /p p   厦门大学表示,蔡建春博士论文与两位学生硕士论文的重合,皆来源于其博士期间主持的两个项目,“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其在写作及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曾“被抄袭”的硕士生黄安乐硕士毕业论文又与其师兄刘凯华的硕士毕业论文存在大面积相似,而刘凯华也为蔡建春的硕士生。同时,读博期间,蔡建春本人另有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 /p p   按照厦门大学的说法,蔡建春论文内容出现重合是因为他与学生一同享有项目成果。但该课题成果三度作为学位论文被陆续发表,过高的重合率为何顺利通过审核?蔡建春本人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或“自我复制”,为何顺利毕业?按照教育部对学术不端的处理规定,为何未见校方公布处罚措施? /p p    strong 厦大称不属剽窃系学术不端 /strong /p p   厦门大学表示,8月9日,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认定,蔡建春读博士期间曾主持过“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及“shRNA沉默MMP-9及应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两个项目,拥有研究成果的所有权,蔡建春指导的两个硕士生黄安乐和黄坤寨将上述两个项目试验结果应用于硕士论文,蔡建春本人也将其运用于博士论文写作中,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其在写作及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p p   教育部2016年9月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 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辞退或解聘 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该声明仅表示,学校已按照“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正式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并未说明将对蔡建春进行何种处理。 /p p   蔡建春2004年到2010年在厦门大学攻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于2010年2月完成,共4万字左右,其中有近半与其学生黄安乐、黄坤寨的硕士毕业论文相同。黄安乐和黄坤寨分别是福建医科大学2008届、2010届肿瘤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蔡建春曾担任他们的硕士生导师。蔡建春本人也是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2002年获得该校硕士生导师资格。 /p p   目前,黄安乐、黄坤寨都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而1998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14年间,蔡建春曾担任该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p p   8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联系上了蔡建春的硕士生黄坤寨。他回应称,认同厦门大学的这份通报。 /p p    strong 连环“抄袭”,相互致谢 /strong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建春、黄安乐、黄坤寨论文的致谢部分里,除了提及的部分老师相同外,还都提及了刘凯华。 /p p   刘凯华是福建医科大学肿瘤学2007届的硕士研究生,是黄安乐、黄坤寨的师兄,他的指导老师也是蔡建春。目前,他也供职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刘凯华在硕士毕业论文《RNA干扰建立MMP-9基因稳定沉默的胃癌细胞株BGC823》中的致谢里,也提到了感谢师弟黄安乐。 /p p   黄安乐、刘凯华两人硕士论文中的“原创性声明”表明,“本人呈交的学术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导师蔡建春均在其上签字。 /p p   《中国青年报》此前的报道显示,蔡建春博士论文约4万字,其中有近1.7万字与黄安乐的硕士论文相似。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比对了黄安乐的硕士论文《应用RNA干扰技术的MMP-9 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与刘凯华的硕士论文《RNA干扰建立MMP-9基因稳定沉默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发现除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外,黄文2.7万多字,其中约7300字与刘文相同。而刘文一共只有约1.3万字。 /p p   值得注意的是,黄安乐与刘凯华两人硕士论文相同的内容,也是蔡建春博士论文与刘凯华硕士论文相同的内容。 /p p   黄安乐和刘凯华的硕士论文显示,黄文在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完成,刘文在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完成。 /p p   在两人关于实验目的的阐述上,都出现了“首次”“首先”的字样,黄文指出“首先构建了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823的MMP-9基因沉默细胞模型。”而刘文则表述,该研究“尝试在胃癌细胞中对MMP-9基因通过RNA干扰进行沉默,首次构建了MMP-9基因沉默的BGC823细胞株”。 /p p   在黄的这篇论文中,除了材料与方法与刘凯华文章基本相同外,黄文结果与分析第一部分的2、3两节也与刘文结果与分析大部分相同。黄文讨论部分的第2节“pGenesi载体介导的稳定RNAi 系统”,与刘文讨论部分的三节中的两节内容高度相似。仅将其中的两处引用作了字词上的改动,如将“考虑到”改为“鉴于”,将“效应”和“半衰期”扩写为“沉默效应”和“半衰期长短”。 /p p   黄文得出的结论也与刘文结论部分相似。在图片使用上,黄文与刘文的10张图中有8张相同。 /p p   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多次联系该科,试图询问几位学生硕士论文相似率极高如何通过查重,但该科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p p   《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 /p p    strong 4年间同一成果申请3个学位,论文大面积雷同 /strong /p p   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声明中所提到的第一个项目是“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在刘凯华的硕士论文附录里找到了类似的结果,其申请的课题项目为“RNA 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应用”,截至发稿,记者未能查到该项目的公开信息。 /p p   也就是说,厦门大学通告所称由蔡建春主持的第一个项目“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也是刘凯华硕士论文的来源项目。刘凯华论文的附录显示,该项目为获厦门市卫生局重点科研项目,编号WSK200601。 /p p   按照前述的调查,黄安乐为刘凯华的师弟,黄文在刘文发表一年后发表,而作为两人导师的蔡建春,又于黄文发表后近2年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三人是否一同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项目的终结时间是否早于黄安乐、蔡建春的毕业时间?研究是否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就项目的详细情况多次拨打厦门市卫计委科教处电话,对方回应称负责人不在。 /p p   比对3人的论文,记者发现,在结论部分,未有明显的更新。在结论部分,蔡建春的5条结论中有3条与黄文雷同,最后的小结与黄文小结近似。而黄文的3条结论中有1条与刘文雷同,小结大部分来自于刘文的最后一条结论。也就是说,蔡文的小结与黄文的小结高度相似,而黄文的小结又与刘文的最后一条结论几乎重合。 /p p   厦门大学通告提及蔡建春主持的另一项课题为“shRNA沉默MMP-9及应对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厦门大学医学院公布的蔡建春履历中,蔡建春曾主持过名为“shRNA沉默MMP-9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的课题。 /p p   厦门大学医学院官网显示,该项目启动于2009年3月,2012年4月终止。属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为2009D004。 /p p   都有谁参与了这个项目?“被抄袭者”是否在列?福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查询系统显示,上述项目学科为肿瘤外科及普通外科学,成员为7人,其中高级职称成员有3人,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各1人。系统显示,项目负责人学历为博士,单位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该项目结束后的第三年,2015年4月底30卷第4期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刊发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沉默胃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文章注明,该论文为“shRNA沉默MMP-9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课题项目资助,第一作者为黄坤寨,黄安乐、蔡建春分别为第二、第三作者。 /p p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坤寨及黄安乐的硕士论文中,并未有任何课题来源的标注。而在福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查询系统上,该项目目前状态为“未立项”。 /p p   厦门大学官方微博中称,蔡建春论文写作来源于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厦门大学论文库存档的蔡建春博士论文电子版中,其原创性声明一页均未填写论文所属的课题组、实验室及获得经费资助,且注明“未有此项内容,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p p   为询问论文的纸质版一般是否填有课题组和实验室,记者致电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图书馆,该馆一位老师表示,“我们纸本和电子版是一致的”,当问到课题来源信息为何缺失时,该老师称,“可能本来就没有”。 /p p    strong 博士期间蔡建春另有多篇论文涉一稿多投 /strong /p p   厦门大学《关于我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显示,2005年6月27日起,该校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必须在全国核心刊物或国际同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视同第一作者)以“厦门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篇以上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p p   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不完全查询,蔡建春在2004年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有1篇——《老年人食管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及腺癌序列微卫星改变》。该文发表在2007年6月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 /p p   该文第一作者蔡建春,标明来自厦门大学。其他几名作者刘棣、刘凯华、张海萍、钟山及夏宁邵,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厦门市肿瘤中心。实际上,在该文刊发前一个月,上述团队已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类似文章《老年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微卫星改变》。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初步统计,上述两文还与蔡建春的另外一篇论文《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 in phenotypically normal esophageal squamous epithelium and metaplasia-dysplasia-adenocarcinoma sequence》也存在大面积相似,该文发表于2008 年7月的《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p p   比对发现,这3篇文章均使用了近似的样本,在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除了部分语句经过调整语序外,内容高度相似,使用的表格和图片也几乎相同,在第3篇英文论文中,大部分语句都为直接翻译。 /p p   像这样“一稿多投”,内容、图片、表格存在大面积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蔡建春的另一组文章中,即《胃癌组织中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老年人胃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胃癌组织和正常胃小凹上皮中抑癌基因E—cadherin hMLH1 APC和MGMT的过甲基化》和《胃癌组织中E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它们分别发表于2007年4月10日第87卷第14期《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41卷第4期《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7期《中华肿瘤杂志》和2008年2月第23卷第2期《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p p   同时,蔡建春曾于2007年署名发表的《老年人胃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其中显示,福建医科大学2006届肿瘤学硕士生刘棣为第二作者。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建春该文也与刘棣的硕士毕业论文《胃癌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中的两张图表和部分结论相似。值得关注的是,刘棣该文并未标注任何课题来源,刘棣的指导教师也为蔡建春。 /p p   2008年9月24日印发的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试行)第四条规定,研究生不得实施以下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行为:引用他人成果不符合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而构成不适当引用,或者引用部分构成引用者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 故意重复发表自己内容实质相同的研究成果。 /p p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官网显示,自2002年开始,蔡建春的导师张其清曾担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联系到了张其清,他拒绝回答蔡建春博士论文如何通过查重并取得学位一事。他表示,自2010年以来,蔡建春已经很少跟他联系,关于厦门大学对蔡学术不端的认定,张其清称要“问他自己”。 /p
  •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鼓励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成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与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共同举办了2020“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自2020年6月起开始征集,至2020年9月截止,获得了广大博士生的响应和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按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之规定对申报项目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初审、会评,最终评选出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5篇。现对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10月22日—10月28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需在公示期内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提交书面“异议书”。异议书应包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异议内容及有关异议的事实依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单位名称、法人、联系人、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传真,并加盖单位公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nbsp 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本人真实姓名(并签字)、身份证号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书,不予受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人:李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82800750;1346676408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邮箱:lijie@cis.org.c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3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优秀博士论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面向触摸屏图像再现的力触觉接口与交互技术研究》&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陈大鹏& nbsp 东南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宋爱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仿生小型两栖球形机器人结构设计及多机系统特性评价》&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何彦霖& nbsp 北京理工大学& nbsp 指导教师:郭书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基于几何相位超表面的超分辨成像功能器件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高辉& nbsp 中国科学院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王长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模拟人体咳嗽的痰液清除关键技术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任帅& nbsp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蔡茂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复合仿生成像关键技术及脉冲激光回波信号处理研究》&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程阳& nbsp 北京理工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郝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城市环境下车辆智能融合定位技术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徐启敏& nbsp 东南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李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激光聚变靶丸内表面形貌测量方法与技术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王龙肖& nbsp 北京理工大学& nbsp 指导教师:赵维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涡流磁场解析模型与缺陷电磁特性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蒋峰& nbsp 上海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刘树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基于超薄掺杂银膜的透明电磁屏蔽方法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王赫岩& nbsp 哈尔滨工业大学 & nbsp 指导教师:谭久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多物理电磁及热成像钢轨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nbsp & nbsp /p p br/ /p

博士论文相关的方案

博士论文相关的论坛

  • 史上最牛博士论文

    史上最牛博士论文 1. 最牛博士论文 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 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3. 最牛投稿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4. 史上最牛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一页纸足矣,但是最后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名垂青史。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b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4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说,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的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 五篇博士论文,谢谢大家了!!!!

    全是博士论文!【序号】:1【作者】:范里【题名】:GS-CHO细胞无血清培养过程的开发与优化【期刊】:2010年博士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2【作者】:刘兴茂【题名】:CHO工程细胞无血清流加培养代谢动力学及转录谱特征研究【期刊】:2009年博士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3【作者】:贡向辉【题名】: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工艺优化【期刊】:2006年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4【作者】:李玲【题名】:葡萄糖和谷氨酰胺代谢优化的无血清悬浮流加培养及过程中多参数联合控制【期刊】:2005年博士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5【作者】:陈昭烈【题名】:哺乳动物细胞无载体固定化培养技术的建立【期刊】:2004年博士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

  • 博士论文如何开题

    再传第二部分:博士论文如何开题[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4642]博士论文如何开题[/url]

博士论文相关的资料

博士论文相关的仪器

  • 溅射设备 MVS 400-860-5168转3181
    溅射设备 MVSMVS提供单靶材或多靶溅射设备。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制备透明导电薄膜 (如ITO,AZO)。 MVSystems, Inc. 由曼登博士(Dr. Arun Madan)创建于1989年。曼登博士曾在英国丹迪大学从师于斯皮尔(Walter Spear)教授,是1970年代最早从事非晶硅材料和器件研究的人员之一。曼登博士在非晶硅薄膜晶体管(TFT)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现已成为平板显示器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器件。公司在薄膜半导体技术和先进的高真空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方面拥有14项专利,包括:多腔室PECVD沉积系统 – 主要产品 用于柔性衬底的Reel-to-reel多室系统 - 主要产品碳热丝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掺氟纳米硅(微晶硅)材料P型宽带隙非晶硅材料 掺氟二氧化锡绒面透明导电膜(与日本Asahi公司合作)公司生产制造的80多台设备已销往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生产的主要薄膜材料和器件产品包括:材料器件非晶硅(a-Si:H)薄膜硅太阳电池纳米(微晶)硅 (nc-Si)薄膜晶体管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x),氮氧化硅(SiON)成像器件氧化锌(AZO),铟锡氧化物(ITO), 二氧化锡(SnO2)X光探测器MVSystems公司设计,制造和提供各类单腔室和多腔室薄膜沉积设备。另外,根据用户的需求,各种PECVD,HWCVD,和PVD腔室可以单个制造,也可配备到现有的团簇型(星型)或是直线型沉积系。我们公司的工程设计部门尽可能为用户着想,以使用户们获取他们最需要的且价格合适的设备。
    留言咨询
  • 溅射设备 MVS 400-860-5168转1545
    溅射设备 MVSMVS提供单靶材或多靶溅射设备。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制备透明导电薄膜 (如ITO,AZO)。 MVSystems, Inc. 由曼登博士(Dr. Arun Madan)创建于1989年。曼登博士曾在英国丹迪大学从师于斯皮尔(Walter Spear)教授,是1970年代最早从事非晶硅材料和器件研究的人员之一。曼登博士在非晶硅薄膜晶体管(TFT)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现已成为平板显示器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器件。公司在薄膜半导体技术和先进的高真空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方面拥有14项专利,包括:多腔室PECVD沉积系统 – 主要产品 用于柔性衬底的Reel-to-reel多室系统 - 主要产品碳热丝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掺氟纳米硅(微晶硅)材料P型宽带隙非晶硅材料 掺氟二氧化锡绒面透明导电膜(与日本Asahi公司合作)公司生产制造的80多台设备已销往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生产的主要薄膜材料和器件产品包括:材料器件非晶硅(a-Si:H)薄膜硅太阳电池纳米(微晶)硅 (nc-Si)薄膜晶体管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x),氮氧化硅(SiON)成像器件氧化锌(AZO),铟锡氧化物(ITO), 二氧化锡(SnO2)X光探测器MVSystems公司设计,制造和提供各类单腔室和多腔室薄膜沉积设备。另外,根据用户的需求,各种PECVD,HWCVD,和PVD腔室可以单个制造,也可配备到现有的团簇型(星型)或是直线型沉积系。我们公司的工程设计部门尽可能为用户着想,以使用户们获取他们最需要的且价格合适的设备。
    留言咨询
  • PECVD MVS 400-860-5168转3181
    薄膜沉积设备PECVD MVS公司简介MVSystems, Inc. 由曼登博士(Dr. Arun Madan)创建于1989年。曼登博士曾在英国丹迪大学从师于斯皮尔(Walter Spear)教授,是1970年代最早从事非晶硅材料和器件研究的人员之一。曼登博士在非晶硅薄膜晶体管(TFT)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现已成为平板显示器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器件。公司在薄膜半导体技术和先进的高真空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方面拥有14项专利,包括:多腔室PECVD沉积系统 – 主要产品 ? 用于柔性衬底的Reel-to-reel多室系统 - 主要产品碳热丝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掺氟纳米硅(微晶硅)材料P型宽带隙非晶硅材料 掺氟二氧化锡绒面透明导电膜(与日本Asahi公司合作)公司生产制造的80多台设备已销往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生产的主要薄膜材料和器件产品包括:材料器件非晶硅(a-Si:H)薄膜硅太阳电池纳米(微晶)硅 (nc-Si)薄膜晶体管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x),氮氧化硅(SiON)成像器件氧化锌(AZO),铟锡氧化物(ITO), 二氧化锡(SnO2)X光探测器MVSystems公司设计,制造和提供各类单腔室和多腔室薄膜沉积设备。另外,根据用户的需求,各种PECVD,HWCVD,和PVD腔室可以单个制造,也可配备到现有的团簇型(星型)或是直线型沉积系。我们公司的工程设计部门尽可能为用户着想,以使用户们获取他们最需要的且价格合适的设备。R&D toProduction可用于研发和生产?PECVD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HWCVD热丝化学气相沉积?Sputter溅射?Anneal退火处理R&D Cluster toolsCluster tool w/ 8 port locations具有8个腔室的团簇型沉积系统15.6x15.6cm substrates衬底尺寸为15.6x15.6cmComputer controlled可完全由电脑程序控制操作运行PECVD, HWCVD and Sputter capability制备方式包括等离子体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及溅射R&D Cluster toolsCluster tool w/ 10 port locations具有10个腔室的团簇型沉积系统15.6x15.6cm substrate衬底尺寸为15.6x15.6cmComputer controlled可完全由电脑程序控制操作运行PECVD, HWCVD, Sputter capability and in-vacuum characterization module制备方式包括等离子体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以及溅射。另外,该系统还带有一个测试腔, 用于在真空中测试所制备样品的光电子性能。R&D Cluster toolsCluster tool w/ 8 port locations具有8个腔室的团簇型沉积系统30x40cm substrate衬底尺寸为30x40cmComputer controlled可完全由电脑程序控制操作运行PECVD, HWCVD and Sputter capability 制备方式包括等离子体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及溅射。Silicon Nitride Coating Systems for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用于制备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氮化硅涂层沉积设备In-Line PECVD system for HIT junctions用于制备高效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直线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Throughput: 18Reel to Reel Cassette SystemCassette houses flexible material卷筒用于装载柔性衬底材料Cassette transported from one process chamber to another via a robotic handler制备薄膜时,卷筒可由真空机器手从一个腔室输送至另一个腔室Advantages 此沉积系统的优点- Eliminates cross-contamination 在制备多层膜器件时消除了交互掺杂影响- Flexibility to adjust parameters on any part of the process. 制备薄膜时,能灵活控制各种运转沉积参数- Down time reduced, i.e. each chamber can be serviced independently 因每个腔室可单独维护,减少了停机非运转时Reel to Reel Cassette Cluster toolsCluster tool w/ 8 port locations具有8个腔室的团簇型沉积系统15cm and 30cm webwidth柔性衬底的宽度可从15cm至30cmComputer controlled可完全由电脑程序控制操作运行PECVD, HWCVD and Sputter capability制备方式包括等离子体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及溅射Amorphous silicon- intrinsic and doped (n+ and p+ type).非晶硅本征和掺杂(n+ and p+ 型)膜。Nano (or micro) crystalline silicon (intrinsic and doped)纳米(或者微晶)硅 (本征和掺杂)膜。Dielectrics (SiNx, SiOx)介质薄膜(如SiNx, SiOx)。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s (ITO, AZO)透明导电薄膜 (如ITO,AZO)。Solar cells, TFT’s, imaging and memory devices etc. 太阳电池,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电子成像和存储器件等。In-house Cluster ToolSubstrate: 30x40cmDC, RF, pulsed-RF, VHF
    留言咨询

博士论文相关的耗材

  • VWR 波士顿试剂瓶/盖垫
    VWR 波士顿试剂瓶 1000ml 盖垫14B White Rubber89042-700VWR 波士顿试剂瓶 500ml 盖垫Taper seal89042-722VWR 波士顿试剂瓶 125ml 盖垫Pulp/Vinyl89042-622VWR 波士顿试剂瓶 250ml 盖垫Taper seal89042-720VWR 波士顿试剂瓶 60ml 盖垫Pulp/Vinyl89042-620VWR 波士顿试剂瓶 500ml 盖垫Pulp/Vinyl89042-626VWR 波士顿试剂瓶 500ml 盖垫Solid PE89042-650VWR 波士顿试剂瓶 1000ml 盖垫Taper seal89042-724VWR 波士顿试剂瓶 250ml 盖垫Pulp/Vinyl89042-624VWR 波士顿试剂瓶 30ml 盖垫Taperseal89042-714VWR 波士顿试剂瓶 1000ml 盖垫Solid PE89042-652VWR 波士顿试剂瓶 30ml 盖垫Pulp/Vinyl89042-618VWR 波士顿试剂瓶 60ml 盖垫Taper seal89042-716VWR 波士顿试剂瓶 500ml 盖垫14B White Rubber89042-698VWR 波士顿试剂瓶 125ml 盖垫Taper seal89042-718VWR 波士顿试剂瓶 1000ml 盖垫Pulp/Vinyl89042-628VWR 波士顿试剂瓶 30ml 盖垫PTFE/LDPE89042-738VWR 波士顿试剂瓶 500ml 盖垫PTFE/LDPE89042-746VWR 波士顿试剂瓶 125ml 盖垫PTFE/LDPE89042-742VWR 波士顿试剂瓶 60ml 盖垫PTFE/LDPE89042-740VWR 波士顿试剂瓶 1 L30180-028VWR 波士顿试剂瓶 500 mL30180-030VWR 波士顿试剂瓶 300 mL89047-227
  • 普迈WHEATON波士顿圆形瓶 波士顿圆形瓶
    WHEATO波士顿圆形瓶是存储培养基,试剂和生物缓冲液的理想容器。在10K级的洁净室内生产,符合ISO9001对医疗设备和纯聚碳酸酯树脂的要求。此类瓶子耐用,化学惰性,无析出,透明度高。WHEATON PC培养基瓶可高压灭菌,是微生物培养基储存和灭菌后的样品储存的理想选择。瓶子是无菌的,瓶盖是未灭菌的蓝色盖子,可进行高压灭菌,包装在多阻隔弹性袋中。可使用标准瓶盖。 聚碳酸酯WPRPC1000WPRPC0500WPRPC0300尺寸/容积1000mL500mL300mL瓶盖尺寸53B38-43038-430单位/盒61212
  • 美国维康VICAM赭曲霉毒素A免疫亲和柱
    美国维康VICAM赭曲霉毒素A免疫亲和柱 1. 全球第一个商业化生产、具有实用价值的赭曲霉毒素A 分析用免疫亲和柱(1985年),柱容量100和300ng,回 收率80-110%。 2.世界各国新一代赭曲霉毒素A分析标准方法的制定者和 倡导者(中国国标GB/T23502-2009;GB/T25220-2010; SN/T1475-2006)。 3.同类产品中唯一常温运输、常温保存、常温使用的顶级 金牌免疫亲和柱,稳定性最佳,使用放心。 4. 完美组合的4EX型黄曲霉毒素分析系统,不需要有毒标准品,真正安全可靠、 绿色分析方法。 5.精心推荐的科乐福CLOVERSIL专用色谱柱,建立了高效准确的HPLC分析方法。 6.真菌毒素亲和柱全系列产品:黄曲霉毒素总量免疫亲和柱、B1、M1、呕吐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伏马菌素(B1\B2\B3)、T2/HT2、桔青霉素、黄 曲霉毒素总量/赭曲霉毒素A 2合1复合亲和柱、黄曲霉毒素总量/赭曲霉毒素 A/玉米赤霉烯酮3合1、真菌毒素6合1。 7. 品牌效应,VICAM是WATERS的全资子公司,是全球120个国家实验室首选产 品。 8.增值服务,中检维康是VICAM中国总代理,从1997年来,为1000家实验室提 供了免费的上门培训,接待了许多来京学习的朋友(中检维康实验室)。参与建 立了20多个应用亲和柱的中国标准,支持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推动中国在 真菌毒素分析和免疫亲和柱开发领域成为了国际顶级先进国家。中检维康是您永 远的朋友。 9. 联系方式: 解决方案:王雄博士(wangx@clovertek.com, 13811622923) 技术支持:雷丰华(leifh@clovertek.com, 18001023656) 订 货:邓颖(dengying@clovertek.com, 13910335926)

博士论文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