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规划

仪器信息网环境监测规划专题为您整合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环境监测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环境监测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环境监测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环境监测规划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资讯

  • 安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发布 将建524个水环境监测站点
    p   由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编的《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规划(2016-2020年)》日前经省国土资源厅同意发布实施。这是安徽省首部地质环境监测规划。根据《规划》内容,到2020年,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站点将达到524个,自动化监测率大于80%,专门监测孔全部实现自动化监测。 /p p   《规划》系统总结了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取得的主要成绩,指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监测工作不足,并分析地质环境监测的形势与需求,提出“十三五”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目标。同时,对规划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地质遗迹监测等进行规划性部署。 /p p   2020年前,安徽省在保持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将系统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到2020年,安徽省建成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18个/6组、光纤监测孔2个,初步建设地面沉降严重区与深层地下水监测相结合的地面沉降监测网 主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中型露采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矿山监测数量比达55%,并对3处地质遗迹进行保护性监测。 /p p   地质环境监测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及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为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履行管理职责提供科学依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p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十二五”规划发布
    为落实环保“两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保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站的转型发展,总站编制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总站规划》),于2011年2月1日向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印发。   《总站规划》于2010年8月份起草,历经十余次专家研讨会和站长专题会的研讨,并多次征求意见,进行了几十余稿的修改完善。《总站规划》在总结“十一五”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总站“十二五”期间继续深化转型发展,加速技术研究型单位建设步伐的总体目标,明确总站要大力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与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实验室创建工程、信息产品创新工程、应急监测响应工程、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四大重点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具备“三个说清”能力,实现“四个一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实验室),成为“五个中心”(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培训中心)。
  •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发布
    作为指导行业发展的重量级文件,一份《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日前已悄然印发。以下是规划全文: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一、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二、形势与需求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二)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公众对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四)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新的形势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围绕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公众需求,加强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与信息公开   (二)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三)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和国家环境监督需要,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五、重点工程   (一)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工程   (二)环境监测运行保障工程   (三)环境监测人才建设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法规,完善制度   (二)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四)重视人才,提升素质   (五)加强科研,强化支撑   前 言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潜在的环境问题,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监测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监视环境状况变化、考核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实施环境质量监督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内容,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关心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温家宝总理要求"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列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明确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明确了未来五年环境监测事业的重要任务,体现了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编制实施《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对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   本规划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坚持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 确定了强化监督考核、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整体水平三项主要任务,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人才队伍三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三个说清"和"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 明确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科研支撑五大保障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政府环境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一、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确立了行政上分级设立、业务和技术上上级指导下级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和网络运行机制,国家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1.环境监测制度初步建立。在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建立监测制度、组建监测网络、制定监测规范等均作出了规定和要求。我国还先后颁布了《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暂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暂行)》、《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制度(暂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环境监测的法规制度,对加强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环境监测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完善。截至2010年,全国环保系统已建立2587个环境监测站,形成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境监测站、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及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四级环境监测机构,建成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 2008年,新组建的环境保护部设立了环境监测司,加强了环境监测管理。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增加人员编制90名,提高了国家环境监测能力。 2009年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为实现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3.环境监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资超百亿,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过54亿元,重点支持了环境质量监测能力、环保重点城市应急监测能力、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运行等项目,2010年国家首次对市县级监测站业务用房建设进行了补助。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环境监测仪器的配备大大加强,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初步具备,环境监测经费逐步得到保障,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比例较"十五"末期有了显著提高。环境监测实验室条件、分析测试能力、现场分析能力、污染源监测能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监测信息管理传输能力、环境监测科研能力和人员素质等均得到大幅提升。不少地方环境监测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前测不了的现在基本能测了,以前测不全的现在有的能测全了,以前说不清的现在能初步说清了,以前响应不及时的现在能及时响应了。   4.环境监测网不断完善。以"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64个重点监测站为依托,历经"九五"、"十五"的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由覆盖全国主要水体的75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15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组成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 由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66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440个酸雨监测点位和82个沙尘暴监测站组成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由301个监测点位组成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同时,已基本建成14个国家空气背景站、31个农村区域站、31个温室气体监测站和3个温室气体区域监测站等。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国控、省控、市控三级为主的环境质量监测网。   5.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日趋规范。已建立了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固定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核与辐射9个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路线,构建了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颁布了水、空气、生物、噪声、放射性、污染源等方面的监测技术规范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制定了地表水水质评价、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酸雨污染状况评价、沙尘天气分级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技术规定,颁布了近400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227项环境标准样品和20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技术条件,颁布了20余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国家标准。   6.环境监测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部和各省(区、市)及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以满足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2年开始发布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与预报。环境保护部自2009年7月份起对全国主要水系 100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八项指标(水温、pH、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有机碳)的监测结果进行网上实时发布。2010年11 月,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投入运行。环境保护部定期发布重点流域、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加大了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力度。   (二)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与监测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比,环境监测能力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环境管理需要,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1.环境监测法规制度与技术体系尚需完善。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统一的、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环境监测法律地位不明确,法律支撑体系不健全,监测管理依法行政的法律基础不牢。环境监测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评价方法不统一,监测信息发布不规范,环境监测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技术规范、评价标准与分析方法等技术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满足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2.环境监测整体能力还不适应新时期环境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在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等常规环境监测领域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测体系,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但在生态、生物、土壤、电磁波、放射性、核与辐射、环境振动、热污染、光污染等环境监测领域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同时,有的地方环境监测点位布局不合理,环境监测范围、内容尚不足以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有的领域环境监测指标不全面,空气监测基本不具备对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能力。大范围、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对新型环境问题的监测研究不够。基层监测用房严重不足,实验室条件差,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车辆难以满足需要。监测人员数量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监测运行经费难以有效保障,环境监测的综合能力亟需提高,与全面实现"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3.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区域不均衡、供需不平衡。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环境监测能力差异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不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污染纠纷和仲裁等监测和评估能力普遍不强。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主观感受存在一定差异,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监测的广度和深度与公众的环境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形势与需求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环保要有地位,监测首先要有声音。环境监测起着支撑决策、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随着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监测数据在总量减排核算与验证减排成效中的作用将进一步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的发展,环境质量将逐步纳入环境考核指标,环境监测在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人民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测作为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一种手段,将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将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重金属、温室气体、臭氧、生态监测等工作也将摆上议事日程,这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保障总量控制目标实现为着力点,需要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能力 以保障环境质量为切入点,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需要不断增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以防范环境风险为目的,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控,需要不断增强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能力 以保障核与辐射安全为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增强核与辐射监测能力。   (三)公众对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从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的需求出发,环境监测网络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从保障人体健康的需求出发,对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等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因子的监测需要加强。从解决污染纠纷等的需求出发,对污染纠纷和仲裁的监测制度、方法、污染赔偿标准等方面内容需要研究和完善。从统筹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需求出发,基层和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力度需要加大,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以城带乡,缩小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从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求出发,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和环境监测信息公开需要加强,加大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力度。   (四)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新的形势   为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地位。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探索建立环境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监测队伍上下一条龙和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格局。以宽广的眼界准确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监测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监测技术和科研水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和公众需求,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监测基础能力,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监督考核环境状况、预警预测环境风险,为主动超前开展环境监测、先行引领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系统提升。明确规划目标和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统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兼顾环境监测管理与监测业务工作,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满足阶段任务需求为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按照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功能定位与任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突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体现阶段目标要求,重点解决并率先突破若干关键问题。   分类指导,均衡发展。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环境监测能力和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事权财权,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环境监测工作的分类指导。统筹区域与城乡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现东中西部、城乡环境监测的均衡发展。   注重实效,全面发展。结合实际需求和环保重点工作开展环境监测,注重实效。在提高环境监测基础硬件能力的同时,增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经费、机制等软能力,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基本完善,环境监测行为不断规范,环境质量状况有效监督,为科学评价"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奠定基础。   基本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更好地支撑环境管理需要。   基本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 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大幅增强。   2.具体目标   环境监测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出台《环境监测条例》,制定配套的监测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国家任务国家完成、地方任务地方完成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推进: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等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环境监测点位、指标和频次进一步优化,逐步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所有指标开展监测工作,努力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新型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和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问题的监测工作不断加强。   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县级具备基本的环境监测能力,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比"十一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形成环境监测的基础能力。地市级环境监测站成为环境监测的骨干站,仪器设备基本实现标准化建设,并具备较强的应急监测能力,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具备水质全分析能力。省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并具备对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基本具备对重大环境问题的预警响应和环境质量监督考核能力,边境河流国控断面和重要省界断面基本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环境遥感监测具备业务化运行能力。国家和地方的监测能力成"三角形",下级不能测的,上级能测 地方测不了的,国家可以测。   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制(修)订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200项左右,基本形成满足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和现代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的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分析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普遍得到加强。   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三五"人才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覆盖环境监测各领域与国际水平接轨的50名尖端人才、国内一流的500名环境监测专家、监测系统业务精湛的5000名技术骨干。到"十二五"末,县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普遍得到一次培训 地市级以上监测站的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想过硬、技术精湛、作风顽强的监测人才队伍。   环境监测信息发布逐步规范: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及时传输基础监测数据,定期发布辖区环境质量状况 地市级环保部门每日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省级环保部门在网上实时发布有代表性的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 国家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向地方人民政府通报环境状况,向社会公告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不定期公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超标排放情况,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四、主要任务   (一)围绕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公众需求,加强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与信息公开   1.建立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制度。制定《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办法》,建立环境质量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法,完善环境质量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制度。加强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与监督考核工作,定期通报环境质量状况。   2.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逐步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完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健全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完善环境标准样品库,从源头上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开展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工作。在重点流域、区域开展环境质量监督考核试点,落实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监督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加强跨界断面水质状况考核。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   4.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目录,规范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内容和方式,拓宽发布渠道和范围,建立标准化、实时化的环境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共享,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二)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1.围绕国家污染防治任务,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基本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1)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制度,规范环境质量监测行为。制定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落实环境质量监测任务。健全环境质量分析会商制度,查找突出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完善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状况,编制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   (2)优化调整国家环境监测网,强化环境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和覆盖面。制定《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管理办法》,拟定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地表水监测断面、近岸海域监测站点、噪声监测点位布设的技术规定,确定环境监测断面(点位)的布设数量、位置,优化调整国家环境监测网,强化环境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开展国家环境监测网的跟踪评估工作。   (3)科学设置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加强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污染因子监测。根据区域污染特征,按照"先普测后优化"的原则,科学设置监测指标,优化环境监测任务。结合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状况,调整比对监测和有效性审核频次。在地级以上城市的部分点位逐步增加臭氧、细颗粒物和一氧化碳监测指标,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增加臭氧、细颗粒物、氮氧化物等监测指标。省会城市和有条件的空气背景监测站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示范。在一些重点区域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试点开展道路交通及机动车污染监测。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试点。加强对汞等重金属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示范,发布重金属监测月报。试点开展多环芳烃和羰基类化合物等特殊项目监测。在跨界水体增加特定生态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和特定污染物项目。在重点海域逐步增加生物监测项目,在人类活动频繁的重要海域增加赤潮、溢油监测。   (4)改进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缩小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感受的差异。修订地表水、空气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提高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水平,客观反映环境质量,使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感受总体相一致。   (5)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完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评价方法。客观反映环境状况。开展中国十年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全面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开展农村区域和背景监测站点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与报告编制。组织开展空气联防联控区域、重点流域等环境质量状况分析与报告编制。   (6)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健全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和环境标准样品支撑体系,加强实物型环境标准样品建设。开展环境监测学科理论研究,形成基本满足现代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的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体系。加强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水专项、环保公益性等项目的研究成果,解决制约监测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7)发展卫星遥感等高科技环境监测手段,深化环境监测工作。提高卫星、航空等遥感数据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完善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提高水、空气、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初步形成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格局。 环 境 质 量 监 测 1.空气监测 国家空气监测范围由现在的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包括部分州、盟所在地的县级市),监测方式采用自动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以自

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方案

  • 城市规划雨量监测站、气象预报监测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
    一、产品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变得愈发重要。准确的雨量监测数据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洪抗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因此,雨量监测站在现代水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雨量监测站的产品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准确测量降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雨量监测站的设计和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代的雨量监测站不仅能够提供实时的降雨数据,还可以将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方便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雨量监测站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水文研究和水资源管理,还可以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气象预报等多个领域。在农业方面,准确的降雨数据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城市规划中,雨量监测站的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城市排水系统的效果和规划新的雨水收集设施;而在气象预报中,雨量监测站的数据可以为气象部门提供准确的降雨信息,帮助他们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
  • 地空天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系统
    为了能够说清区域污染表征在时间与空间演变过程,为更清楚的认识污染过程提供直观的数据产品;说清城市区域突发污染的主要来源,快速定位污染源位置,为有效实现环境监管提供手段;说清城市之间的相互传输、相互影响过程,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决策支持;安徽蓝盾与中科院安光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出了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系统,以满足对日益复杂的大气环境变化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测需求。“地空天”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地基监测平台(网格化监测系统,精细观测)、空间立体探测(雷达系列,垂直延伸观测)、卫星观测(大尺度遥测)。
  •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噪音在线监测管控产品方案
    奥斯恩功能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获得计量器具型批证书CPA,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适用性名录检测报告,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证书CCEP证书,满足十四五规划五大应用场景产品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论坛

  • 《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政策解读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引领、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日前,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b]一、编制背景[/b]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20〕162号)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高质量开展地方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研究,为做好国家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奠定扎实基础。“十四五”期间,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引领、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补齐应急监测和水生态监测短板,着力提升县级监测和大数据应用能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制定本规划。[b]二、《规划》的主要内容[/b]《规划》共12章42节。主要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深化大气环境监测、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推进声、辐射和新污染物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和应急监测、推动生态环境智慧监测、改革创新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重大工程、保障措施。《规划》重点突出“十四五”我省监测工作“两个补齐”和“两个提升”。一是补齐水生态环境监测短板,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成体系、三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构建1+1+9的水生态监测体系,推动流域水质监控预警;二是补齐应急监测能力短板,按照“平战结合、分区分级、属地管理、区域联动”思路,完善应急监测响应与区域调度支援机制,形成与辖区内主要特征污染物相匹配的快速应急监测能力;三是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推动地方监测机构资质、人员能力、实验场所、仪器设备提升,到“十四五”末,县级监测站具备规范采样、基本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分析、特征因子监测等“五项基础能力”。四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应用能力,做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全业务、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 环境监测仪器的机遇在哪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发布

    千呼万唤的《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终于悄悄发布了。所谓“悄悄”,就是并没有光明正大的发布,所以在环保部官网上难以找到。而实际上环境监测各级系统都已经拿到规划全文了。呵呵,规划的全文我居然是在恩施市一个小县环保局官网上找到的。规划全文网络版: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216/074182.shtml规划全文WORD版:参见附件 各类财经媒体都在鼓吹“百亿环境监测仪市场”,不知道这个“百亿”是谁统计出来的!就跟前一阵子,某新闻说PM2.5监测仪器的市场能到到百亿元是一样的。PM2.5监测仪未来几年在中国的市场容量也就20-30亿元,哪来的百亿! 所以真的不能被这些不专业的媒体给忽悠了! 不过,《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肯定会影响环境监测仪器市场。那究竟是那些仪器呢?需要细细地琢磨下。重金属监测仪器?应急便携仪器?还有哪些呢?

  • 2015年环境监测改革规划疑问。

    今天浏览到一篇由:老兵:作者发出的帖子:原文如下: 2015年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要认真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大气十条”和即将发布的“水十条”,积极组织开展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监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颗粒物源解析、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等各项工作。 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统一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二是强化对环境管理的支撑。各级监测部门要不断深化环境监测重点业务工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监督执法等提供依据。三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要予以惩处,追究法律责任。监测数据质量问题已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了更高的约束力。四是明确了政府和企业在环境监测中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主要开展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督(执法)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公开环境监测信息,对违法者实施处罚。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开监测信息。如果不监测、不公开或不如实公开,甚至通过各种手段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都要受到处罚。五是依法公开环境监测信息。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要统一发布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测等重大环境信息。 这应该是2015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 今年国家层次放开了第三方检测公司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同时环境监测司下来专家对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改革进行调研了,加之全国事业单位的改革。环境监测工作在2015年可谓是谍影重重。在这形式下下层监测站出现了新问题:业务量减少,人员消极怠工的局面。老问题依旧是技术薄弱,“专业性人才”缺少,工作管理没系统技术指导。面对这个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我有几个疑问,发帖讨论下。一.监测站改革后到底如何发展?1.环境质量数据还是一级一级往上报,还是出网上“直报系统”。(水分含量?%)2.第三方全部包揽业务,市县级监测站这个机构有必要存在?(山东的模式“政府购买数据”)3.如果转为第三方监督职能,有监督的依据吗?(有法可依?)二。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为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扭扭捏捏不出来?三.国家层次对于环境监测行业没有远期规划性文件。(难道就是新环保法中提到的那几个?)

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资料

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仪器

  • 环境监测无人船SU30是新一代高智能无人船,可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实现完全的定制化服务,帮助客户找到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水上测量产品。模块化的设计,高度的独立性,易更换易拆卸,独特的月池中空式设计,可快速更换设备,船型小巧。定制做您所想SU30可以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实现完全的定制化服务,帮助您找到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水上测量产品。小巧灵活穿梭无人船SU30采用模块化设计,单船体仅重7kg,船型小巧,极大地缩小了测量地域和环境带来的限制,可灵活应用在测绘、水文和水质监测等领域。易换月池中空式设计SU30月池中空式设计,便于更换设备,标配测深仪KDE-18S,可选配KDE-19S、ADCP等水下测量设备。独立模块化设计环境监测无人船船身的模块化设计,有很高的独立性,除测量设备外,推进器、摄像头、电池等都可以轻松拆卸,极大地提高了售后服务的效率。全视角摄像头360度观察环境监测无人船SU30的摄像头位于船头,可360°观察目标水域周围的测量环境,相比普通的摄像头,它的视野更加宽广,能同时覆盖到更多的目标物体,视频画面更加连贯且物体更加清晰可辨。2Km操控手持遥控器环境监测无人船SU30的手持遥控器,采用无线通讯,拥有强大的传输链路和内置智能数传,提高了弱信号的通讯能力同时,也增加了遥控数传距离和稳定性,最大通讯距离可达2KM,防水级别IP65。自主航行船控软件环境监测无人船SU30的地面控制站软件,支持无人船任务规划、航线管理、状态显示、数据管理等。静水情况下达到0.1m的跑线精度,2级海况下跑线精度误差不超过1m。自由行 专业多能自由行,单通道测深仪测量软件,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操作便捷易懂、运行稳定;支持所有类型GNSS接收机,支持多种设备传感的改正功能,例如声速剖面仪、潮位仪、姿态仪等,自由行可以处理这些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并直接输出水下地形点的坐标数据;支持客户自定义数据格式输出,导出数据方便。技术参数,单船体仅重7kg,极大地缩小了测量地域和环境带来的限制,可灵活应用在测绘、水文和水质监测等领域。
    留言咨询
  • 关于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规划布局,主要包括6方面内容,即:平面设计、单台结构功能设计、供排水设计、电控系统设计、气体配送系统设计、气体排出系统设计。下面,上海三仁小编先为大家介绍平面设计、单台结构功能设计。一、平面设计环境检测实验室的平面设计要从2方面做起,即:安全性有保障、实验室功能分类。1.安全性有保障对于环境检测实验室的平面设计而言,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毕竟实验室内易发生污染、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等事故,因此平面设计要尽量保持实验室的通风流畅、逃生通道畅通。实验室内的天平台与仪器台离墙要有40cm的间距,实验台过道必须通向走廊,以便于发生事故后的人员疏散。此外,实验室走廊净宽以2.5m-3.5m为宜,普通实验室双门宽以1.1m-1.5m为宜,单门宽以0.8m-0.9m为宜。2.实验室功能分类通常来说,环境检测实验室可划分为5类,即:普通化学实验室、物理监测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洁净实验室、辅助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用于容量分析、氧化还原实验;物理监测实验室用于物理性监测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室用于进行仪器分析;洁净实验室用于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类参数达到所需的洁净度等级;辅助实验室用于实验辅助。 二、单台结构功能设计环境检测实验室的单台结构功能设计要从3方面做起,即:实验台、仪器台、功能柜。1.实验台根据功能设计可把实验台恩威3类,即:物理实验台、化学实验台、生物实验台。2.仪器台仪器台用于仪器分析实验室,其承重达到500Kg以上比较好。3.功能柜功能柜有全木、钢木2种,其主要作用是服务、储存,主要功能是涉及安全、环保等问题。上文介绍了环境检测实验室规划布局中的平面设计、单台结构功能设计,至于供排水设计、电控系统设计、气体配送系统设计、气体排出系统设计,会在下期文章中再介绍。
    留言咨询
  • 无人机环境监测仪 400-860-5168转4773
    无人机环境监测仪产品简介无人机环境监测仪是我公司针对人工难以到达的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监测环境而设计的产品,采用采用高灵敏的进口电化学传感器辅以扩散式气体检测方法,可同时监测大气温度、湿度、PM10、PM2.5、SO2、NO2、CO、O3多种特征污染参数;该组件操作方便、测量准确、工作可靠、体积轻小;利用专用支架可将传感模块方便的安装至无人机上,实现空中轨迹的大气监测。同时配合无人机大气环境监测软件系统,实时查看无人机所处大气环境数据并三维化展示,形成立体空间的空气质量分析手段。该监测仪器符合未来监测趋势,技术含量较高。地面接收系统的软件是专门设计的可用于监测数据接收、解码、显示、处理、报告并向云端上传的专用软件,与通用飞控软件Mission Planner相结合,在获取飞行路径规划及飞行器飞行姿态数据的基础上获取气体监测设备的实时浓度值进行数据分析融合,并支持多探测器同步数据回传和处理功能。无人机大气环境监测仪产品特点主要包含:采样单元、数据传输单元、数据分析单元等;检测精度可达到ppb级;采样单元监测的数据通过数传或GPRS传输单元传送至系统平台进行实时追踪;系统带自供电系统,不需要单独供电,可连续工作10个小时;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支持同时面向五个数据中心,直接与政府联网,上传至环保局数据中心。专业工业级无人机,机身全碳纤维结构,长航时,大载重,抗干扰,三防,可以搭载不同任务负荷。无人机大气环境监测仪详细参数适用:多旋翼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检测气体:PM2.5、PM10、NO2、SO2、CO、O3、VOC等可灵活替换;检测原理:电化学、激光以及红外原理;重量:950克(标准7参数);尺寸:220×145×60mm;供电:12-24V;数据传输方式:GPRS;工作环境温度:(-30~+60)℃;工作环境湿度:(15 ~ 95)% RH 无凝露 ;设备寿命:气体器件寿命2年气体名称 量程 型号 分辨率 原理 PM2.5 0-999ug/m3 SKA-PM2.5 1ug/m3 激光 PM10 0-1999ug/m3 SKA-PM10 1ug/m3 激光 O3 0-1ppm 7NE/O3-1 1ppb 电化学 SO2 0-1ppm 7NE/SO2-1 1ppb 电化学 NO2 0-1ppm 7NE2-1 1ppb 电化学 CO 0-200ppm 7NE/CO-200 10ppb 电化学 VOC 0-50ppm 7NE/VOC-50 1ppb 光离子 无人机大气环境监测仪应用环境无人机+环保系统,主要提供大气污染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环保执法协助获取、VOCs中有毒气体检测等服务,应用在环保监察,环境应急等领域。
    留言咨询

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耗材

  • 奥斯恩 便携式环境监测仪 其他环境监测仪配件
    就我国目前的产业地区分布来说,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导致工业园区分布很广,这给相关环境监测人员的监测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环境监测人员不可能将大型的实验室检测设备运送至各处。尤其相当数量的乡镇企业已经蓬勃兴起,但许多乡镇还没有具备检测的能力,在预防和治理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不便和隐患。便携式检测仪器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试样在传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减少样品固定和保存的繁杂手续,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检测人员的工作量,实时掌握环境等动态变化趋势,从而尽可能地将潜在的风险降至最低。在现实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中,便携式检测仪器是采用综合检测的方式对突发性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测,为应对突发性重大环境事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奥斯恩便携式环境检测仪产品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主打产品有便携式粉尘检测仪、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便携式VOCs检测仪、便携式恶臭检测仪、便携式噪声检测仪等,产品功能接受个性化定制。 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具有操作方便、体积小巧等特点,可方便携带至不同的地方检测。自带大容量锂电池供电,开机就可以使用,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检测,并通过触摸屏显示实时监测的数据,方便现场操作人员及时查看,适用于各种应急监测、巡逻监测等场景。
  • 奥斯恩OSEN-Z噪声环境监测传感器 其他环境监测仪配件
    奥斯恩OSEN-Z噪声环境监测传感器 其他环境监测仪配件的产品介绍: 为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条例,严格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防治噪声污染,以保障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奥斯恩特研发出了环境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全天候24小时实时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加大力度预防噪声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危害。 奥斯恩OSEN-Z环境噪声在线监测系统,符合2级声级计标准,通过物联网技术与现场端仪器仪表进行互联互通,完成对环境噪声数据实时采集,并对采集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噪声值,是一种简易型的户外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它由户外监测箱、噪声传感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软件、GPRS无线传输模块、服务器云平台软件、微信客户端等部分组成。计测量范围大、功能强稳定性好。应用广泛适用于城市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噪声污染源(如施工场地、厂界、道路车辆等)在线监测,噪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它具有全天候监测、无需人值守等特点。 其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检波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动态范围宽、无需量程转换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器、 车辆、船舶、电器等工业噪声测量、也可用于环境噪声、劳动保护、工业卫生的测量。
  • 室外综合环境监测系统
    室外综合环境监测系统产品概述室外综合环境监测系统集成气体、臭氧和噪声实时监控、气象监测、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一体,能够较为准确定位空气污染的来源方向,在提供PM2.5、PM10、SO2、NO2、CO、O3等6项参数数据的基础上,可扩展对VOCs、氯气、硫化氢、氨气等多种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建立大气环境数据监测与分析系统,具有高浓度声光报警联动功能,对无组织污染源空气污染实施在线监测的效果显著。在国家空气环境污染现状、智能小区、智能建筑、工业园区、节能环保、健康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室外空气环境治理已然成为了大趋势。在大环境空气污染中多种污染物,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会伤害到人类、植物及动物的生命,损害财物、或干扰舒适的生活环境。如PM2.5(可入肺颗粒物)、CO2(2000ppm以上令人头痛、嗜睡,同时伴有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下降、心跳加速的现象)、CO(停车场、车库尤其突出)、温湿度(人体感知最明显的空气环境参数)。室外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可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在线自动监测,能全天候、连续、自动地监测环境空气中的PM2.5、PM10、SO2、NO2、CO、O3、VOCs、氯气、硫化氢、氨气等气体粒子的实时变化情况,迅速、准确的收集、处理监测数据,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室外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可设置报警阈值,在监测气体高浓度环境下声光报警。使用范围 室外综合环境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小区,户外健身场所、工业园区、企业办公园区、医院花园、学校和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环境,24 小时监测空气环境的数据。在建筑节能行业,该产品已被我国多家上市企业列为经过认证的智能环境监测仪,并认可我司的通讯协议,采集器的数据能及时的上传到各监控系统指定的数据集中服务器,为节能提供有力的考核数据和保障。产品特点: 1. 在提供PM2.5、PM10、SO2、NO2、CO、O3六项参数数据的基础上,可扩展对VOCs、氯气、硫化氢、氨气等多种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2. 冷轧钢板机箱外壳,简洁大方、性能好。3. 可匹配LED屏幕现场实时显示PM10、PM2.5、SO2、NO2、臭氧、温度、湿度等实时数据。4. GPRS无线数据传输模式和网口传输模式。5. 可远程设置报警阈值报警值,报警反应时间,监测超标后即时报警。6. 峰鸣报警功能,可进行各单独参数的报警的上下限及回差设置。7. 配置3路开关量(常开)信号输出,可任意设置报警值及输出。8. RS485 信号输出,最远通信距离可达1000 米,采用防雷设计,安全可靠。9. AC220V 电源供电。10. 模块化组合,可灵活增减传感器模块参数、扩展参数。11. 可联动报警灯,监测指数超标情况下声光报警。 12. 配备云平台查看实时数据,微信端、PC端网页版同账号,可随时随地查看数据。13. 采用壁挂式安装,省时省力产品参数: 检测参数项量程单位精度分辨率技术原理寿命PM2.5500ug/m315%1ug光散射2年PM101000ug/m315%1ug光散射2年CO0~1000可选PPM5%0.1PPM,0.01PPM,0.001PPM根据传感器而定电化学2年NO20-1000量程可选PPM5%0.1PPM,0.01PPM,0.001PPM根据传感器而定电化学2年SO20-1000P量程可选PPM5%0.1PPM,0.01PPM,0.001PPM根据传感器而定电化学2年O30~1或者20量程可选PPM5%0.1PPM,0.01PPM,根据传感器而定电化学2年温度0~60℃℃+-0.50.1红外5年湿度0-99%%+-20.1%电容5年噪声30-120dBdB+-1dB0.1dB2年

环境监测规划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