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风险

仪器信息网放射性污染风险专题为您整合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放射性污染风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放射性污染风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放射性污染风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放射性污染风险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资讯

  • Milli-Q水没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碘131,铯137)的风险
    问题一:默克密理博纯水和超纯水系统能去除放射性物质吗? 答:据新闻报导,以铯137、碘131为主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已经混入水中,它们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铯133和碘127的放射性同位素。 在ASTM*1(美国材料与测试协会)和JIS*2(日本工业标准)中,碘是可以被活性炭吸附的物质。也就是说,Progard预过滤柱和Milli-Q超纯水柱中含有活性炭,可以吸附碘。自来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暂定指标是碘131:300 becquerel/kg,换算起来也就是6.5× 10-14 g/L(65 fg/L)。 Progard的碘静态吸附容量能达到700g,如果活性炭接近饱和,氯和碘会相互竞争,吸附上去的碘有可能又被释放。Progard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如果水机提示更换Progard柱,应尽快更换。 碘还可能以离子形式存在。RO膜、EDI和离子交换树脂都能有效去除溶解在水中的碘离子,我们认为去除效果尤以RO膜最佳。 由于铯是碱金属,通常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也能被RO膜、EDI和离子交换树脂有效去除,我们认为RO膜的去除效果最好。 因为铯的电负性最小,在EDI离子交换过程中,与其他离子相比,铯优先被吸附去除。这时,铯以离子状态被浓缩并成为RO膜和EDI弃水。 这样的话,使用了Elix系列水机和以Elix做进水的Milli-Q系列水机,就可以像往常一样放心的使用纯水和超纯水。 *1 ASTM D4607 - 94(200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odine Number of Activated Carbon *2 JIS K1474 :2007活性炭试验方法 问题二:纯水和超纯水系统产水能饮用吗? 答: 不行。默克密理博的纯水和超纯水仅供实验使用。 关于Milli-Q水,请点击此处 关于Milli-Q 纯水/超纯水器, 请点击此处 关于Elix 纯水器,请点击此处 更多详情,请来电垂询技术支持热线:400-889-1988
  •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发布 投资达798亿元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核安全事关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事关环境安全,事关公众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确定的方针政策,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多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安全业绩。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做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本规划结合全国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和日常持续开展的安全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当前核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确保核安全、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遵循“预防为主、纵深防御 新老并重、防治结合 依靠科技、持续改进 坚持法治、严格监管 公开透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了9项重点任务、5项重点工程、8项保障措施,力争至“十二五”末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辐射环境安全风险明显降低 到2020年,核电安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为保障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现状与形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核能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污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贯彻纵深防御等安全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核安全。2011 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进一步保障核安全与防治放射性污染任务更加艰巨和紧迫,相关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1。核安全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能先进国家有关安全标准,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各类核设施和核活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2003年以来,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导则和标准等文件,为保障核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以营运单位、集团公司、行业主管部门和核安全监管部门为主的核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由国家、省、营运单位构成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三级管理体系。   核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专业人才队伍配置渐趋齐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核安全监管部门审评和监督能力逐步提高,运行核电厂及周边环境辐射监测网络基本建立。在汶川地震等重特大灾害应急抢险中,我国政府决策果断、行动高效,有效化解了次生自然灾害带来的核安全风险,核安全保障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2。核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核电厂采用国际通行标准,按照纵深防御的理念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水平。截至2011年12月,我国大陆地区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安全业绩良好,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气态和液态流出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在建的26台核电机组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有效,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实施的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结果表明,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基本满足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的要求,安全和质量是有保障的。   研究堆安全整改活动持续开展,现有研究堆处于安全运行或安全停闭状态。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保持安全运行,未发生过影响环境或公众健康的核临界事故和运输安全事故。核材料管制体系有效。放射源实施全过程管控,辐照装置防卡源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由上世纪90 年代的每万枚6.2起下降至“十一五”期间的每万枚2.5起。核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活动全面纳入核安全监管,设备质量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3。放射性污染防治稳步推进。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早期核设施退役和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稳步推进。多个微堆及放化实验室的退役已经完成。一批中、低放废物处理设施已建成。2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已投入运行,1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开始建设。完成一批铀矿地质勘探、矿冶设施的退役及环境整治项目,尾矿库垮坝事故风险降低,污染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废旧放射源得到及时回收,一批老旧辐照装置完成退役。国家废放射源集中贮存库及各省(区、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基本建成。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 从业人员平均辐照剂量远低于国家限值。   (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面临挑战。   1。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核电多种堆型、多种技术、多类标准并存的局面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运行和在建核电厂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抵御外部事件能力较弱。早期核设施退役进程尚待进一步加快,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需要妥善处置。铀矿冶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量大面广,安全管理任务重。   2。科技研发需要加强。核安全科学技术研发缺乏总体规划。现有资源分散、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法规标准的制(修)订缺少科技支撑,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仍然较大,制约了我国核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应急体系需要完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电集团公司在核事故应急工作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细化。核电集团公司内部及各核电集团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应急支援机制,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应急指挥、响应、监测和技术支持能力仍需提升。核事故应急预案可实施性仍需提高。   4。监管能力需要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与核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核安全监管缺乏独立的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手段,现场监督执法装备不足。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能力需大力提升。核安全公众宣传和教育力量薄弱,核安全国际合作、信息公开工作有待加强,公众参与机制需要完善。核安全监管人才缺乏,能力建设投入不足。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要进一步提高对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提升核安全文化素养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核安全标准要求和设施固有安全水平 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进一步增强营运单位自身的管理、技术能力及资源支撑能力 进一步提升核安全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核安全技术研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核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和进步 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经验和能力的共享 进一步强化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以法规标准为准绳,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基础能力为支撑,进一步明确责任、优化机制、严格管理、持续改进、消除隐患,不断提高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确保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纵深防御。采取所有合理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核设施各种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和多道屏障的完整性,防止发生核事故,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减轻其后果。   新老并重,防治结合。多还旧账,积极推进早期核设施退役,开展历史遗留放射性污染治理,恢复和改善环境。不欠新账,按照新标准建设各类核设施,从源头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及时处理处置新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依靠科技,持续改进。发挥科技在核安全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注重经验积累和反馈,及时查找和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改进和提升安全水平。坚持法治,严格监管。完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贯彻“独立、公开、法治、理性、有效”的监管理念,严格依法开展审评、许可、监督和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公开透明,协调发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对核安全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核安全的了解和信心。坚持核安全监管与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同步发展,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核设施与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明显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基本形成事故防御、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应急响应和安全监管能力,保障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具体目标:在核设施安全水平提高方面,运行核电机组安全性能指标保持在良好状态,避免发生2级事件,确保不发生3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 新建核电机组具备较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每堆年发生严重堆芯损坏事件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每堆年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事件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消除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重大安全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在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提高方面,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100%落实许可证管理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低于每万枚2.0 起 有效控制重特大辐射事故的发生。   在辐射环境安全风险降低方面,基本消除历史遗留中、低放废物的安全风险 基本完成铀矿冶环境综合治理。在事故防御方面,完成运行和在建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安全改造,提高核设施抵御外部事件、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   在污染治理方面,建设与核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先进高效的放射性污染治理和废物处理体系,基本建成与核工业发展配套的中、低放废物处置场。   在科技创新方面,完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在应急响应方面,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应急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形成统一调度的核事故应急工程抢险力量,充实应急物资及装备配置。   在安全监管方面,基本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构建监管技术支撑平台,初步具备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安全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能力 建成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国家、省级辐射环境监测能力100%达到能力建设标准。   2020年远景目标:运行和在建核设施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力争实现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全面开展放射性污染治理,早期核设施退役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消除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的安全风险,完成高放废物处理处置顶层设计并建成地下实验室。全面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和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到2020年,核电安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三、重点任务   坚持以提高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加快放射性污染防治为核心,以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应急响应和核安全监管能力为依托,全面加强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   (一)强化纵深防御,确保核电厂运行安全。   运行和在建核电厂营运单位根据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的评价结论和改进要求,从技术、管理和工程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预防和缓解事故及严重事故后果的能力。   对运行核电厂,开展应对事故及严重事故的安全分析、技术评估和工程改造,并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应对预案,开展定期安全审查,加强设备维修维护,深化安全文化培育。   专栏1 提升运行核电厂安全水平   近期   1。逐项排查并完成有关门窗、通风口、电缆贯穿和工艺管道贯穿等的防水封堵。   2。综合考虑全厂断电工况下满足反应堆堆芯冷却、乏燃料水池冷却、防止反应堆冷却剂泵发生轴封小破口失水事故和保持必要的事故后监测能力的要求,采取设置移动电源、移动泵和增设相匹配的接口等措施。3。确保核电厂地震监测记录系统的有效性,提高核电厂抗震响应能力。   2013年底前:   4。结合各核电厂可能遭遇水淹情况的评估结果,落实各核电厂防水淹措施 完成秦山核电厂防洪改造工程。   5。完成沿海核电厂地震、海啸影响的复核、评估及必要的改造。   6。制定并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导则。   7。对在严重事故下用于缓解事故的设备和系统的可用性以及可能发生的氢气爆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改进。   8。开展抗外部事件安全裕量分析评估。   9。研究制订核电基地多机组同时进入应急状态后的响应方案。   2015年底前:   10。开展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   对在建核电厂,依据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完成设计安全水平再评估,修订建造许可证条件。在建核电厂营运单位在首次装料前落实全部许可证条件要求。全过程、全方位控制核电工程建造质量和安全,落实独立第三方监理,执行核电建造队伍准入制度,提高核电工程建造专业化水平,继续完善核电工程建造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调试监管,严格执行事件报告制度和不符合项管理制度。   专栏2 提升在建核电厂安全水平   首次装料前:   1。结合各核电厂可能遭遇水淹情况的评估,逐项排查并完成管沟、廊道、门窗和贯穿等的防水封堵。   2。综合考虑全厂断电工况下满足反应堆堆芯冷却、乏燃料水池冷却、防止反应堆冷却剂泵发生轴封小破口失水事故和保持必要的事故后监测能力的要求,采取设置移动电源、移动泵和增设相匹配的接口等措施。   3。增强乏燃料水池的补水和监测能力。   4。制定并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导则。考虑各类事故工况和多堆厂址共因失效工况,分析评估严重事故下重要设备、监测仪表的可用性和可达性。   5。完善严重事故下安全壳或其他厂房内消氢系统的分析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改进。   6。分析评价双机组布置的核电机组缓解严重事故后果的能力和可靠性。   7。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监测布点的合理性和代表性的分析评估,完善严重事故下应急监测方案,确保在各种事故工况下有可用的应急监测手段。   8。完善应急控制中心功能及可居留性的分析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改进。   9。开展抗外部事件安全裕量分析评估。   10。加强与气象、海洋部门之间的实时联系,以及与地震部门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防灾预案和相关管理程序,提高外部灾害发生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11。研究核电基地多机组同时进入应急状态后电厂的应急响应方案,并评估应急指挥能力及应急抢险人员和物资的配备、协调方案。   2015年底前:   12。从设计、验证和故障分析等方面分析评估安全级数字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查找薄弱环节并实施相应的改进。   13。进一步开展二级概率安全分析、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工作。   14。进一步改进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 开展严重事故下废物处理系统的有效性研究。   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并把握好发展节奏。对于新申请建造许可证的核电项目,按照我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的核安全法规标准进行选址和设计,采用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的堆型,提高固有安全性。在符合最先进安全指标的核电技术得到充分验证之前,合理控制核电建设规模和速度。通过科学选址和采取更加高效、可靠的工程措施,确保气态和液态流出物在核电机组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对环境和公众均不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积极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性能高的先进核电技术。力争“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   (二)加强整改,消除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隐患。根据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结论和改进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实施安全改进,对于无法满足安全标准的,予以限制运行或逐步关停。完成研究堆分类名录,明确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完善研究堆许可证管理模式和定期安全审查方法。确定研究堆在停闭状态下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方法。对大型研究堆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开展研究堆概率安全分析和老化评估。完成快中子增殖堆等新堆型技术法规和技术审评原则及其下层技术文件的编制。完成部分研究堆内乏燃料组件向集中贮存设施的转移。   2012年底前:   专栏3 提升研究堆安全水平   1。根据调整后的地震区划图,完成对所涉及研究堆的抗震校核及必要的改造工作,并重新优化其运行管理程序。   2。为大、中型研究堆增设事故后堆芯监测装置。   3。评价研究堆构筑物抵御极端外部事件的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完成相应的加固工作。   2013年底前:   4。为研究堆增设可靠电源、移动电源、移动泵、消防车辆和应急水源。对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设备进行分级管理。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工艺和安全研究,不断提高固有安全水平。建立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经验反馈体系,强化核临界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和完善早期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核电发展的方向、规模与速度,配套开展核燃料循环发展顶层设计,加强“三废”处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专栏4 提升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水平   2012年底前:   1。按照现行标准对核燃料循环设施老旧厂房进行抗震校核,并根据校核结果进行加固或限期退役。   2。根据核燃料循环设施厂址特点,建立外部应急支援接口,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抵御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5年底前:   3。开展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应急和“三废”等配套建设,确保其与主工艺建设同步。   4。制定贫化六氟化铀的处理规划,加强贫化六氟化铀贮存的安全管理,必要时进行稳定化处理。调查在役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安全状况,完成运输容器安全评价。建设一、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强化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和运输活动的安全监督。加强实物保护系统建设,对各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实施改进和升级。   (三)严格安全管理,规范核技术利用。   2012年底前完成全国核技术利用单位综合安全检查。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高风险核技术利用装置实施强制退役,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健全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放射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建立高危险移动放射源跟踪监控体系。对辐照加工、科研、医疗等领域Ⅰ类放射源和Ⅰ类射线装置实施在线监控。全面开展对废旧金属回收熔炼的辐射监测,加强进出境口岸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辐射环境和个人剂量监测。加强从业人员辐射安全培训。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配备放射性物质鉴别、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完成3-5个区域性移动式废旧放射源整备设施的研制和建设。加大闲置、废弃放射源的收贮力度,确保新产生的废旧放射源依法及时送贮,推动已到寿期的Ⅲ类及以上进口放射源返回原出口方。推动废旧放射源的再利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循环使用技术研究,倡导并支持废旧放射源回收再利用。   制定和完善核技术利用行业的准入制度,提高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鼓励除科研用途外设计活度小于1.11×1016贝可(30万居里)的静态辐照装置关停退役或转型升级。   (四)加强铀矿冶治理,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中期,完成铀矿冶企业尾矿(渣)坝的风险评估,建立尾矿(渣)坝监测与预警系统,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垮坝风险,关停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铀矿冶设施。“十二五”末,完成地浸采场地下水去污恢复技术研究。建设事故废水收集池,避免超标废水直接向环境排放。建立铀矿冶退役治理工程长期监护机制。   对历史遗留铀矿地质勘探设施进行调查与评价,在2020年前完成位于社会和环境敏感地区的铀矿地质勘探设施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开展退役矿山的环境治理,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2010年前关停的铀矿冶设施的退役治理和环境恢复工作。   贯彻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大废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力度,逐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废水产生量并实施达标排放。“十二五”中期,保证水冶工艺废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   进一步完善铀矿冶辐射防护体系,降低采冶过程中的职业照射水平,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到“十二五”末,铀矿冶行业的职业照射水平管理目标值控制在15毫希沃特/年以内。   进一步开展主要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水平调查工作,完善伴生放射性矿监管名录和办法,明确管理要求,制定废物处置的相关环境政策,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五)加快早期设施退役和废物治理,降低安全风险。   加强对已停运核设施的监管和维护,及时实施已关停或已决定关停核设施的退役,推进早期核活动遗留的放射性污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贮存,加快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对全国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能力进行统一布局,推动地方政府及核能相关企业加快放射性废物贮存、处理、处置能力建设。以高风险放射性废物治理为重点,加快放射性废液固化处理进程。   在核设施设计中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工艺。鼓励营运单位在核设施运行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废物产生量。推动核电厂妥善处置现存废物。建立放射性废物治理管理信息系统。推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研究。   专栏5 早期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   “十二五”末:   1。全面推进重点单位的核设施退役活动。2。完善中、低放废物处理、处置手段。3。完成全国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开展放射性污染治理。4。开展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至2020年:   5。已停运的核设施全部安全关闭,早期核设施退役和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6。形成全国中低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场的统一布局。   7。建成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   (六)强化质量保证,提高设备可靠性。告。
  •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通过环保部审批
    环保部常务会议近日讨论并原则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送审稿)》(简称《核安全规划》)。《核安全规划》将在进一步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核安全规划》提出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强调要以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核设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明显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保障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核安全规划》在核电、研究堆、燃料循环、核技术利用、核安全设备、铀矿冶、早期核设施退役治理,以及科技进步、应急、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日前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核电发展规划,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核电。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近日表示,明年3月以后,核电有可能步入恢复发展的轨道,中国未来将是世界最大的核电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对在建和已建核电项目安全检查已经完成,核安全规划又获得环保部原则通过,这意味着中国重启核电项目审批的步伐有望加快,由国家能源局牵头调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可能出台。

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方案

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论坛

  • 【分享】放射性污染知识

    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在极高的剂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至直死亡。 中枢神经症状主要有无力、怠倦、无欲、虚脱、昏睡等,严重时全身肌肉震颤而引起癫痫样痉挛。细胞分裂旺盛的小肠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很高,如果受到照射,上皮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很快会引起淋巴组织破坏。 放射能引起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变化。在染色体异常中,用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立体环估计放射剂量。放射照射后的慢性损伤会导致人群白血病和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增加。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放出α、β、γ射线的现象,俗称放射性。由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污染,叫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有:原子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以及医疗、科研排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等。(1)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原子能工业中核燃料的提炼、精制和核燃料元件的制造,都会有放射性废弃物产生和废水、废气的排放。这些放射性“三废”都有可能造成污染,由于原子能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运行都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三废”排放也受到严格控制,所以对环境的污染并不十分严重。但是,当原子能工厂发生意外事故,其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国外就有因原子能工厂发生故障而被迫全厂封闭的实例。(2)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进行大气层、地面或地下核试验时,排入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与大气中的飘尘相结合,由于重力作用或雨雪的冲刷而沉降于地球表面,这些物质称为放射性沉降物或放射性粉尘。放射性沉降物播散的范围很大,往往可以沉降到整个地球表面,而且沉降很慢,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落到大气对流层或地面。(3)医疗放射性,在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患者身体都要受到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进行一次肺部x光透视,约接受(4—20)×0.0001Sv的剂量(1sv相当于每克物质吸收0.001J的能量),进行一次胃部透视,约接受0.015-0.03SV的剂量。(4)科研放射性,科研工作中广泛地应用放射性物质,除了原子能利用的研究单位外,金属冶炼、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计量等研究部门、几乎都有涉及放射性方面的课题和试验。在这些研究工作中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

  • 【分享】环保常识普及6--放射性污染

    什么是放射性污染?所谓放射性是指具有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属性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其发生核转变的过程中,自发地放出由粒子或光子组成的射线,并辐射出原子核里的过剩能量,同时本身转变成另一种物质,或成为原来物质的较低能态。其所放出的粒子或光子,会对周围介质或机体产生电离作用,造成放射性污染和危害。射线的种类很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即1、α射线2、β射线3、γ射线放射性污染有哪些特点?放射性物质的电离辐射具有以下特点: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均远超过一般的化学毒物;2、辐射损伤包括非随机性和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效应又分躯体效应和发生在下一代身上的遗传效应,也即有遗传的危险; 3、放射性不能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而只有依靠辐射探测仪器方可知晓;4、辐射本身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特别是γ射线的穿透能力可穿透相当厚的屏蔽材料;5、放射性核素具有可变性,气态放射性核素易向大气中逸散形成气溶胶,可以通过吸入并蜕变成固态的子体而在体内器官或组织中沉积;放射性活度只能靠自身的自然衰变得以减弱,其它方法无从加速其衰变。

  • 【转帖】警惕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

    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来源较广,进入人体的途径多种多样,它们常相互作用,可长期对人体发生影响,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燃煤的放射性污染:一般的燃煤中常含有一定的放射性矿石,分析研究表明,许多燃煤烟气中含有铀、钍、镭一226、钋-210及铅一一210等.尽管这些物质含量 很少,但长期的慢性蓄积,可随空气及被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  饮用水中的放射性污染:我国地大物博,矿泉水十分丰富,但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受到天然或人工的放射性污染。据有关部门检测,有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其氡 浓度高达5×10居里/升,如果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有害健康.尤其值得警惕的 是,某些使用贮藏放射性物质的厂矿及肿瘤医院排放的废水,可对水源及水生植物 造成放射性污染。  新建住宅的土壤及建筑材料的放射性危害  新建的住宅,由于地基、岩石或矿渣、大理石装饰板等,往往含有一定的氡,可对新房(尤其是通风不良时)造成放射性污染。  香烟中的放射性污染烟叶中含有镭一226. 钋-210、铅一210等放射性物质, 其中以钋-210为甚。一个每天吸一包半香烟的人,其肺脏一年所接受的放射物含量相当于他接受300次胸部X光线照射  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 鱼及许多水生动植物都可富集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某些 茶叶中天然钍含量与一些冶炼厂、化工厂、综合医院等使用射线的区域的蔬菜,放 射性物质含量也都普遍偏高。

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资料

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仪器

  • 产品简介RJ45-2水和食品放射性污染检测仪用于测量食品、水(包括各种饮料)中137Cs、131I放射性同位素的比活度,是家庭、企业以及检验检疫、疾控、环保等机构对食品或水中放射性污染水平进行快速检测的理想仪器。该仪器轻巧美观,可靠性⾼ ,配备⾼ 像素且环保节能的LCD彩⾊ 显⽰ 屏,⼈ 机交互简洁⽅ 便,便于⼯ 作⼈ 员随⾝ 携带并即时对⽬ 标进⾏ 检测。现已经⼴ 泛应⽤ 于辐射监测与防护的相关部门,为国家反恐与核应急、核电站、海关与出⼊ 境检验检疫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 持和决策贡献。仪器用途 在非战争环境下,此仪器可作为现场核素活度检测仪,如核废料处理现场放射性核素活度分析,核泄露事故现场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即可现场获得所需结果。同时也可作为实验室放射性核素活度分析仪,对采集的样品进⾏ 测量。此仪器是核辐射监督检查监测机构,核应急中心等单位应对核技术发展现状下存在可能隐患的最好仪器之一。 在战争环境下,该仪器可作为核战争或核辐射污染区的现场情况监测仪,以检测现场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活度及受污染严重程度,以便为采取进一步相关行动提供科学有力的根据。功能特点单片处理器数据处理和保存,LCD直接显示放射性活度和比活度最大200组历史数据查询报警指示灯和蜂鸣器告知放射性危险功能软件键设计,简单易懂内置微型电池,断电后内部时钟继续运行,设置参数不丢失随机配备电子秤或者专用测量杯,可测量液体饮料和固体食物全金属壳体,内置铅屏蔽层,有效隔离外界辐射干扰适配器和锂电池双电源供电,可在室内或携带外出使用可选USB接口连接PC机导出数据主要技术指标探测器:φ45mm×70mm NaI探测器 + Marinelli杯剂量率范围:0.1~20μSv/h(相对Cs137);自适应密度范围:0.2~1.8g/cm3量程范围:10Bq/L~105Bq/L(相对Cs137、采用标准样品杯)测量精度:3%~6%最低检测活度:10Bq/L(相对Cs137)测量速度:读数95%的典型时间为5秒(活度>100Bq)显示单位:Bq/L、Bq/kg环境温度:-20°C~40 °C相对湿度:≤95%
    留言咨询
  • XY-3105水和食品放射性活度测量仪水和食品放射性活度测量仪是一个理想的放射性食品、水源辐射污染安全现场检测系统,可以快速、精确的在现场对食物、土壤、水及其它液体(比如牛奶等)等可能受到核辐射污染的物体进行检测。XY-3105 是一个完整的辐射安全测量系统,包含了取样(固体、气体及液体采样)、初步检测、精确检测及测量数据保存、分析等完整的测量程序,可直接以Bq/L 或Bq/kg 显示测量结果,同时可以进行食品放射性快速定性分析。XY-3105 集多种辐射安全检测功能于一体,可以方便、快速的被带到测量现场,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标配的Φ40×40mmNaI闪烁体探测器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及响应性, 标配 10mm铅当量屏蔽装置有效屏蔽环境应用领域及特点 可用于水体放射性污染分析; 可用于食物放射性活度分析; 现场γ核素污染快速测定; 便携核污染监测; 测量时间短,测量效率高; 报警系数可自主设置, 方便定性分析; 可外接电源也可以使用内置锂电池供电; 便携箱面板安装,方便移动快速筛查使用; 界面简单,功能集成度高,方便非专业人士使用; 系统内含多道谱分析设定,现场人员可一键使用,无需频繁设置, 数据精准,使用方便。度测量仪
    留言咨询
  • LWRM伤口放射性污染测量仪主要用于α和β表面污染测量,可应用于多种场合;伤口放射性测量仪是一种便携式伤口污染测量仪器,仪器采用直径20mm双晶体探测器,可同时对α、β射线进行测量。主要用来检测人员受到放射性伤害所造成的放射性伤口污染,也可测量放射性场所地面、桌面、墙面等表面污染,以及工作人员的手、鞋、工作服等表面受到的污染。仪器采用采用分体式卡紧结构,可分体使用,也可一体使用,内部使用锂聚合物充电电池,2.0寸高亮液晶显示屏,并采用多按键设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仪器技术指标1.数字、模拟两种显示方式,显示屏有背光;2.探测器类型:双晶体探测器;3.探头灵敏窗面积:3 cm2 ± 0. 3 cm2 ;4.探头端口边缘至灵敏窗最小距离:约 4. 5mm5.探头端面镀铝聚酯膜质量厚度:<1.2mg/cm2 ;6.α探测效率≧40% ( 239Pu, 2兀方向);β探测效率≧45% (90Sr-90Y或204T2 , 2兀方向);7.α本底:≤0.5cpm(正常环境下);β本底:≤80cpm(环境γ本底≮0. 25uGy/h);8.测量范围:α:0 - 600000cpm β:0 - 1200000cpm 9.相对固有误差:≮±15%;10.报警阈值设置:报警量以cps (每秒计数)给定,报警阈值连续可调,α设置范围为0. 01cps - 9999cps, β设置范围为 0. 10cps - 9999cps,最小步长为 0.01 cps,连续可调;11.声光提示:由LCD报警符号、内置蜂鸣器和LED给出测量报警提示;12.定时:污染测量时,定时选择有五档,即:10s、60s、 600s、3600s和手动档。本底测量时定时档位为手动档,可随时停止本底测量;13.数据存储:可保存1万组测量数据,包括α、β测量计数值与对应时间;14.电池欠压报警:仪器开机初始化过程中显示电池电压符号,开机界面显示电池欠压标志;15.γ测量范围:0.01μSv/h~100mSv/h 16.γ相对固有误差:≤15%16.工作环境特性:温度-20°C~50°C,相对湿度RH90% (30°C无凝结) ;17.电源:可维持仪器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95h (不计LCD 背光耗电,LCD背光电流约5mA),可用普通充电宝作为备用电池供电。
    留言咨询

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耗材

  • 环境放射性粒子在线监测用PTFE卷膜
    环境放射性alpha和beta粒子在线监测用PTFE卷膜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查看价格详情请登录--这种PTFE卷膜为疏水、带支撑型,具有高流速的同时对颗粒物具有高的截留率,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适用于环境放射性alpha和beta粒子在线监测等。 产品特点疏水性滤膜、吸湿性低带支撑设计,抗拉强度大流速快、截留率高技术参数 A系列25mm针头式过滤器专门为HPLC、GPC、GC、LC-MS等分析仪器制样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去除样品中的颗粒,保护您昂贵的仪器。产品特点极低的溶出,背景干扰小多种膜材,满足不同需求样品滞留体积小一次性使用产品质量过滤器在符合ISO 9001标准质量体系的一流车间内制造完成--滤膜疏水PTFE(带支撑) 孔径3μm 颜色白色 表面平整 尺寸卷芯内径宽度长度28mm48mm10m注:可定制其他尺寸
  • 安捷伦 检测器系统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备件18713-60050 ECD 放射性泄漏测试工具包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部件号 :18713-60050ECD 放射性泄漏测试工具包7820A Micro ECD 部件项目说明单位部件号1聚酰亚胺密封垫圈,1/4 英寸10/包5080-877421/4 英寸螺帽,黄铜10/包5180-41053微池 ECD 尾吹气接头,7890G3433-63000新型检测器微池 ECD 尾吹气接头焊件组件,使用管线模块连接到 EPC旧款微池 ECD 尾吹气接头G4333-63000旧款检测器中微池 ECD 尾吹气接头为焊接组件,采用螺帽与 EPC 连接3aECD 尾吹气接头不锈钢帽,ECD 接头端帽19233-20755*4微池 ECD 尾吹气接头熔融石英衬管G2397-20540*5螺帽加热器绝热体19234-607156螺帽加热器保温罩组件19234-607007通用柱螺帽2/包5181-88308气相色谱柱电子捕获检测器的异辛烷标准溶液3 x 0.5 mL 安瓿18713-600409微型 ECD 的放射性泄漏测试工具包18713-60050
  • 900型多功能射线测定仪
    多功能射线检测仪 900型多功能射线检测仪是市面上有售的性能价格比最好的数字盖革计数器。它是在2002年最新设计的成果,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在功能十分强大,可以提供可靠和精确的测量数据。900型多功能数字辐射仪体积小,重量轻,十分坚固,可检测&alpha 、&beta 、&gamma 和&Chi 射线,采用美国标准局制造的辐射传感器,此传感器是目前市场上性能最好的辐射传感器。 使用场合 多功能射线检测仪可广泛用在制药厂,实验室,发电厂,采石场,紧急状况营救站,金属处理厂,地下油田和供油管道装备,环境保护等部门,用于: 1.检查局部的辐射泄露和核辐射污染 2.检查周围环境的氡辐射 3.检查石材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 4.检查有核辐射危险的填埋地和垃圾场 5.检测从医用到工业用的X射线仪器的X射线辐射强度 6.检查地下水镭污染 7.检查地下钻管和设备的放射性 8.监视核反应堆周围空气和水质的污染 9.检查个人的贵重财产和珠宝的有害辐射 10.检查瓷器餐具玻璃杯等的放射性 11.精确定位辐射源 12.家居装饰的检测 功能介绍 仪表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的外形,手感舒适 操作面板为10个薄膜开关,功能丰富,防尘防雨(不可浸入水里使用) 操作方便,只要按一个键,马上开始检测并显示大量的数据 通过辐射类型选择开关,可以分别测量&alpha 、&beta 、&gamma 射线的辐射值 可以显示当前的辐射值和所设定时间的平均辐射值 大屏幕显示,可以在同一屏幕上获得足够的信息 屏幕带时间和日期显示,待机时仍然显示时间和日期 屏幕带电池电压的显示,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电量突然不足 使用锂电池,保证电池10年的使用寿命 可以设定采样时间和采样间隔,自动存储采样数据到仪表自带的大容量存储器 提供电脑接口,采样数据可以传输到电脑用专用软件进行分析 提供一个数据分析软件,功能丰富,可以显示,存储并分析辐射计获得的数据 每一个仪表都经过美国辐射保护委员会的检测,并带有唯一的检测号码 只需要每5年进行一次校准 小型化抗冲击设计,携带方便 技术参数 测量射线种类 &alpha 、&beta 、&gamma 和&Chi 射线 能量响应:&gamma &ge 20Kev;&beta &ge 0.2MeV;&alpha &ge 4MeV 测量范围 0.05 µ Sv/h - 10000 µ Sv/h 灵敏度 在1uSv/h的钴60下,108个脉冲. 或1000 cpm/mR/hr 射线选择开关 &gamma ,&beta +&gamma ,&alpha +&beta +&gamma 盖格管尺寸 长度38mm,直径9mm 模拟输出端口 RS232串行端口 显示 大屏幕LCD显示,可显示数字和棒图 报警功能 带声音报警功能 精度 1% 内部存储容量 2K 工作温度 -40℃ 到 75℃ 尺寸 163 mm× 72 mm× 30 mm 使用寿命 10年(常温下使用) 锂电池工作寿命 10年

放射性污染风险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