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试剂

仪器信息网材料科学试剂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材料科学试剂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材料科学试剂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材料科学试剂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厂商

  • 河南诺巴迪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经河南省工商局批准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注册地为郑州市新郑,注册资金伍佰万元人民币,公司是主要以材料仪器设备、义齿烧结设备、特殊企业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专业化公司。诺巴迪是具有自主品牌的研发生产型企业。公司现有员工89人,技术研发人员12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9人。公司通过和美国诺巴迪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形成了信息交流、技术交流、技术支持的有力结合和技术保证,同时美国诺巴迪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还负责诺巴迪产品在美国的推广销售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研发产品40余款,60多个系列,产品包括管式炉、真空炉、升降炉、晶体快速退火炉、箱式炉、义齿烧结炉等,主要适用于科研院校、材料、物理、化学、冶金、新能源等领域。产品已出口中东、欧洲、美国等大专院校,多款炉子取得了设计专利及欧盟CE认证。除炉业之外,公司产品还辐射涵盖了与之配套的混料设备、压铸设备、气体流量控制设备等。在日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会秉承公司的发展理念,依靠严谨的技术研发能力,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精益求精的制造要求,全心全意做好产品质量和服务工作,我们诺巴迪人时刻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期待与您的合作。
    留言咨询
  • 北京中金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CNM)是坐落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业内龙头企业为发起人,整合了国内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吸收国内外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而成立。人才储备丰富,资金力量雄厚,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及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具有自主进出口权。 北京中金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各种高纯材料、镀膜材料、溅射靶材、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坚强的技术为基础,我公司开发了多个系列的新材料,这些产品牌号约百余种。已在航空航天、军工、信息电子、真空镀膜、冶金、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目前拥有镀膜材料、溅射靶材、高纯材料、高纯合金等多条生产线,生产设备先进,工艺完善。
    留言咨询
  • 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拥有专家20余人,教授10余人,致力于贵金属化学、贵金属催化剂及贵金属材料领域的产品研发与生产。主营产品包括贵金属化合物、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纳米材料等。此外,还从事贵金属废料的回收再加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开放、创新、诚信、分享”是我们的宗旨,公司将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优质及时的售后服务,尽力为客户解决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力求精益求精。 公司每年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基础科研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致力于技术的更新,以便更好的满足新老客户的需求。 欢迎垂询,洽谈业务!
    留言咨询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仪器

  • [产品简介]蔡司X射线显微镜 Xradia 515 Versa,凭借其突破性技术和高分辨率探测器,将 3D X 射线显微镜 ( XRM ) 的性能提升至新的高度,为各种尺寸的样品提供亚微米级成像解决方案。保持先进的大样品高分辨率技术优势的同时,该系统可实现高达500 nm空间分辨率。该产品通过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光学元件,实现分辨率的改善和突破。与此同时,该产品还加入了更多的智能的元素,并且具有更广阔的拓展能力。兼容ART3.0高级重构工具箱,利用AI技术提高成像效率或改善成像质量。此外,Xradia 515 Versa系统还可进行扩展和升级,包括原位接口、4D原位试验平台、迭代重构、自动进样装置、平板探测器等多个拓展模块。结合蔡司Xradia平台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该产品无与伦比的多功能、多应用领域特点将为您的研究工作快速的提供分析成果。[产品特点]&bull 三维无损成像&bull 500 nm真实空间分辨率&bull 独特的大工作距离下高分辨率,可实现不同类型、尺寸和类型 样品多尺度成像&bull 吸收、相位衬度成像模式&bull 智能防撞系统,让您的设置更简单、更智能&bull 4D 原位成像能力&bull 可升级、拓展和可靠性[应用领域]&bull 材料科学,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混凝土等三维无损分析&bull 生命科学,如微观结构三维成像&bull 地球科学,如地质、油气、矿产、古生物等三维成像&bull 电子和半导体行业,如形貌测量及失效分析&bull 原位力学、变温试验 材料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电子半导体
    留言咨询
  • [ 产品简介 ]蔡司钨灯丝扫描电镜EVO系列,作为高性能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为显微镜专家和新用户带来直观、简便的使用体验。该系列有丰富的配件选项,无论是应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抑或是工业测量等领域,都可以根据您的需求量身定制。且具有超大样品舱室、自动化工作流程以及简单易用等特点,是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业常规质量控制和失效分析等领域必不可少的综合型显微分析设备。[ 产品特点 ]&bull 30kV加速电压下二次电子图像分辨率高达3.0nm&bull 超大样品观察-最大直径300mm,最大高度210mm &bull 智能化导航-导航相机让样品定位更加便捷&bull 关联显微分析-与蔡司的光学显微镜联用&bull ZEN软件-完整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bull 自动化工作流程[ 应用领域 ]&bull 汽车行业,如清洁度分析,失效分析&bull 钢铁行业,如夹杂物分析,相分析&bull 电子半导体行业,如缺陷检测,断面失效分析&bull 地矿行业,如岩相分析,自动矿物分析&bull 制造与装配工业,如质量分析,非金属夹杂物分析&bull 材料科学,如金属、陶瓷、高分子等样品表征&bull 生命科学,如动植物分析,微生物研究&bull 刑侦、法医学&bull 考古学、文物保护与修复10kV下集成电路成像低真空下纤维织物成像低真空下橘子组织成像20kV下轴承滚珠表面图像
    留言咨询
  • 蔡司多功能正置显微镜Axioscope[ 产品简介 ]蔡司多功能正置显微镜多样,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和材料实验室日常工作和研究。Axioscope可以配置多种观察方式,自带编码和自动化功能,特别适合于对数据质量和可重复性要求较高的检测工作。智能显微镜功能让显微数码成像更快速,单击一下,即可拍摄四个荧光通道。 Axioscope也善于进行材料科学研究中的高级光学显微分析。为科研与工业中的金相学和材料科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此外,Axioscope 还能够搭配Vario主机,最大样品高度可达 380 mm,是更多非标准样品的理想解决方案[ 产品特点 ]&bull 可配置多种观察方式:明场,偏光,暗场,微分干涉(DIC),相差,荧光等&bull 具备带编码和自动化功能,特别适合于对数据质量和可重复性要求较高的工作&bull 智能光强管理和一键多通道荧光成像&bull Vario 主机体提供大样品空间[ 应用领域 ]&bull 生物医学研究&bull 人类医学和兽医学 &bull 微生物学&bull 植物学 &bull 法医学&bull 电子半导体行业&bull 金属材料行业&bull 油气地质行业&bull 矿物鉴定行业&bull 汽车行业&bull 航空航天行业兔子肌肉组织,微分干涉,63X物镜水貂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波形蛋白 – 红色,F 肌动蛋白 – 绿色,细胞核 – 蓝色;使用蔡司 Axioscope 5、Colibri 3 和 Axiocam 202 mono在单机模式下获得,物镜:Plan-Apochromat 40×/ 0.95铬酸钾晶体,微分干涉铸铁中的石墨,明场蔡司智能正置显微镜Axiolab 5[ 产品简介 ]蔡司智能正置显微镜Axiolab 5,适用于实验室中进行的常规显微镜检查工作。其紧凑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可节省空间且易于操作。凭借其编码部件和智能相机的结合,只需聚焦样品并按下一个按钮,便可轻松获得清晰的真彩图像。数字图像与您从目镜中观察的效果一致,所有细节和细微色差均清晰可辨。[ 产品特点 ]&bull 5位编码型物镜转盘适用于快速、大量样品检测并极易操作&bull 4位编码型模块转盘使得各种观察方式间切换简便&bull Eco节能模式能够节能的同时还能延长光源的使用寿命&bull 人体工程学设计-您可以一手就触及到 Axiolab 5的所有主要部件 [ 应用领域 ]&bull 组织病理学 &bull 细胞学 &bull 血液学 &bull 微生物学 &bull 细胞遗传学&bull 食品和农业&bull 男科和妇科&bull 金相学&bull 矿物学&bull 材料样品制备&bull 材料检验和记录大鼠视网膜切片,核固红,明场,20X物镜血涂片,40X物镜铁素体和珠光体钢,含0.2%的碳,明场,50X物镜水泥薄片,透射偏光,10X物镜
    留言咨询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资讯

  •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师昌绪:   材料科学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空心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家吴文俊、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   战乱中成长:种下爱国种子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这个地方紧挨保定城和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19世纪他祖父辈出过进士,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 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个主要依靠土地且生活并不富裕的大家庭里,养成了师昌绪温良恭谦和对人宽容的性格。   因为地处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师老家又是大家庭,名声在外,经常要躲到地窖里面。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时候他刚上高小一年级。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全班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大哭,感觉到要亡国了。从那时起,师昌绪就意识到中国必须要强盛起来。   七七事变后,他亲眼见到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追踪中国老百姓扫射,乡亲父老惨遭屠戮的惨状。   师老说,他这一生的亮点之一是考上了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一个非常进步的学校。学校实行的是劳动生产教育,真正下地干活,每周四个半天,星期天都被占了,十分艰苦。所以他在中学时代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当时日本占了东北以后又想华北自治,宋哲元将军领导抗日,用大刀和日本人作战,在古北口和喜峰口打败了日本人,因而学校每天早晨都练大刀,打形意拳,准备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   留学美国:打牢科学救国基础   1945年大学毕业后,师昌绪在四川和鞍山工作了3年,因国内战乱不已,他便于1946年考取出国资格,1948年到美国留学7年。   异国求学的历程对于师昌绪来说还算顺利:不到一年时间拿到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美国三大著名矿业学院之一)的硕士学位,两年半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的研究结果发展为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为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应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报告时,导师柯恩教授这样介绍他:“师昌绪是中国著名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取得很有成效的结果,目前飞机常用的300M超高强度钢就是在他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师昌绪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很是得心应手,可是争取回国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是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点燃了他争取回国的旺火。   作为师昌绪的老朋友,李恒德回忆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1954年5月6月间是争取回国最紧张的日子,留美学生除了和中国日内瓦会议代表团联系,写信转交给周恩来总理,还按计划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撤除禁令,让他们回到祖国。当时大家一起分工,把最烦琐的印刷任务交给了师昌绪,投出的给美国报界、议员、民众团体的2000封信无不经过他手。1955年春,在各种努力下,76位在美中国留学生终于得到美方的释放令,师昌绪也名列其中。同时达成中美两国大使在华沙会谈协议,为中国留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回忆那些岁月,师昌绪说:“我这个人比较胆大,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泊。”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起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35岁的师昌绪站在甲板上,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沈阳30年:从具体研究工作到研究所所长   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时任技术科学部的严济慈主任让他在上海和沈阳任意挑一处,两地都有研究合金钢的研究所。师的回答是“哪里需要我到哪里”。于是,1956年9月,师昌绪来到了金属研究所,开始他在沈阳工作的30年。   刚到所时,他被派驻鞍钢。两年后,中国科学院为了执行“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师昌绪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组长。高温合金是他从未接触的领域,他选定开发铁基高温合金代替最为流行的镍基合金,因为当时国内既缺镍又缺铬,而且受到国外封锁。他和抚顺钢厂合作,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后来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他的这个倡议引发了全国开发铁基高温合金的热潮。他那时还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在他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开发出无镍不锈钢,用于尿素生产,比国际常用的镍铬不锈钢还好。   在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工作条件最为苛刻:耐高温、抗疲劳、高强度,是高温合金开发的热点,一般都采用锻造高温合金。1959年,师昌绪等考虑到铸造合金有诸多优点,采用真空冶炼、真空浇铸等先进手段,开发出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合金。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即将投产,却没有可用的发动机,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确定了采用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当时,航空院负责材料工艺的负责人荣科总工程师来师昌绪家里说明情况,希望能做出提高100℃的空心气冷涡轮叶片。100℃看起来数目不大,但自从有喷气发动机以来,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通过材料提高的工作温度只有7℃~8℃,100℃是个飞跃。   在接受任务后,师昌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试车、试飞和生产定型。这些工作本来定产于沈阳,10年后航空部要将此转产于大后方贵州。于是,师昌绪带队奔赴贵州工厂,从原材料准备到标准的制定攻关数月。这个厂已生产了40多万片,装备了4000台发动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而且成品率大为提高。空心涡轮叶片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空心叶片的研制成功,师昌绪总结说,一是接受这项任务靠胆识,因为风险很大 二是靠设计、材料工艺与制造工厂的三结合 三是靠参与工作人员的精诚团结,因为光金属所就有来自不同研究室的近百人参加。   这项工作开辟了我国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先河,以后的柱晶叶片和单晶叶片都由此开始,空心冷却从100℃到今天的400℃~500℃。更大的影响是促进了全世界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   早在1963年师昌绪访问英国罗罗公司时,他们的总设计师还表示:“铸造合金性能不稳定,不能用作涡轮叶片 实际已有多年试验的结果才下此结论。”1980年该公司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参观,胡克总设计师看到中国铸造叶片已投产,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果,就没白来中国一趟。”从此,英国和苏联都跟上来了。   和师老共事多年的“夫妻院士”柯伟和李依依曾撰文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和师老再去贵州时,工厂里所有的老总、工程师,甚至已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来探望师先生,场面非常感人。”   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师昌绪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每一种材料从研制到生产过关和得到应用都花了十几年。   师昌绪不只重视高温合金的开发与生产,也重视理论研究。在确定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后,他提出合金的凝固过程必须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某些杂质元素影响了合金元素的严重偏析,造成材料稳定性严重下降 控制这些杂质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合金的很多性能。这一发现不但用于铸造高温合金,也用于高合金钢。因此他获得了1998年华盛顿“材料研究学会国际联盟”大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全世界只有12项,师为其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金属所从隶属冶金部又回到中科院。隶属冶金部时,以任务为主,不愁没有研究课题,更不愁经费 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学科建设为主,这一巨大转变使研究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员老化、设备陈旧、缺乏国际联系、经费来源不足。师昌绪作为常务副所长,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金属所开展了大学习:学习业务,学英语准备扩大学术交流,大量招收研究生以解决人员老化与断层,省吃俭用添置高级研究装备。此间,他确定了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他勇于承担难度大的任务和开辟新的学科方向,使金属所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如今,金属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其间,师昌绪还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提出要加强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而不只是开发耐腐蚀材料。而今36公里长的钱塘江大桥的100年寿命保证,就是由该所提出方案并实施的。   除此,师昌绪还经常参加失效分析工作,特别经常光顾同在沈阳地区的黎明机械厂(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下厂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该厂副厂长程华明总工程师称他为“材料医生”。   在京25年: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科学家   和做某个领域的科学家相比,要当好一位战略科学家似乎要难得多。当了8年金属所副所长、所长的领导职务,师昌绪笑称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所的所长时被折腾光的。   1984年,他卸任来到北京,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除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岗位上发挥了作用,他还提出很多有益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和主张。   1984年,师昌绪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那时学部的任务之一是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咨询。他不等待国家交任务,而创立了“主动咨询”模式。如钢铁方面提出要进口部分铁矿石,通讯方面要市场化,科技人才实现全国招聘等咨询项目。   1985年,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建议国家经委召开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为主任,师昌绪是副主任之一。唐先生提出基金评审项目的16字方针——“依靠专家、同行评议、择优资助、公平合理”。   为保证这一方针的正确实施,师昌绪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基金委应该是一个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下属学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他推动编写了54本学科发展战略,让工作人员了解本学科全貌 二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用以了解全国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人物 三是承担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我国重点研究基地的情况。他甚至还提出学部干部采用流动编制的办法,以保证基金委不致变为一个官僚机构——当然因为难点太多而没有实现。   在师昌绪的建议下,把“863”计划中新概念、新构思部分划归基金委与“863”专家组共同管理,因为“863”主要针对国内实力最强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而新概念往往出自“小人物”,基金委的《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个角落。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是主体,但这部分人不像科学家那样受到重视,于是一些科研人员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1982年,师昌绪和其他3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1992年,师昌绪又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党中央。经批准后,师昌绪作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和筹备组副组长投入筹建工作。1994年6月3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之一,时年74岁。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立“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聘请师昌绪为第一届主席。他主持下最重要的一项成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因地制宜”,“东部以核能为主,西部以水能和新能源为主,华北地区要高效率利用化石能源”。此时,他已是80高龄,进入资深院士行列。   2000年,科技部聘师昌绪为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理事长,将北京各部门的图书馆的外文期刊统一采购、统一上网,实现“共建共享”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他不是图书馆专家,但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和谐集体”,成为我国科技平台的典范。   出于他的责任感和广泛的接触,师昌绪对国家科技发展十分关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召开“环境材料”国际会议,师昌绪分析了金属材料的资源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就要枯竭,唯有镁取之不尽,因为海水中有大量镁盐,并可经济开采。1997年他与几位院士建议科技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中国镁产量为世界第一,研发工作也居世界前列。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所必需,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发,25年仍没拿到稳定合格产品。2000年,师昌绪主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最后上书党中央列为“863”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高强度碳纤维的生产已立足国内,由过去的分散到现在采取统一领导,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同时,师昌绪也一直介入碳纤维在飞机生产中的应用。   2000年,纳米技术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师昌绪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同时,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上书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   2004年,他主持召开我国军工材料发展研讨会,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   其次,师昌绪对我国材料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刮起“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之风,我国也倡导“新技术革命”。一时间,传统材料研究人员感到困惑,师昌绪在多个场合提出“开发新材料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材料”,因为它是基建、制造业所必需。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传统材料的生产必须立足国内。1997年我国启动重大基础研究“973”的立项,开始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5个领域,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才把材料领域加入。   我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是由于没有达到工程化程度。为此,师昌绪等科学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领导。得到批复后,他还主持召开了我国应尽快工程化几类材料的会议。   第三,师昌绪非常重视中国科技界走向国际。“要想成为世界强国,科技必须先行,同时也要融于国际社会,其中学会和期刊是两个重要标志”。   生物材料是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国内8个学会都有生物材料学会,因而不能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在中国科协的协助下,1997年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加入了国际组织。现在,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并成功争取2012年全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召开。   第四,师昌绪对我国科技设施建设作出很多贡献。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为基础研究服务 1989年利用世行贷款又建了一批为应用科学服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师昌绪作为18人专家组组长,确定了不同领域的75个实验室。此后,在他主持下,为已建实验室的评估形成了一套成熟方案,做到了优胜劣汰,使实验室增加了活力。   此外,师昌绪还向国家提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议,无论是对我国科学技术还是产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昌绪是一位闲不住的学者,即使他已90岁,仍然工作不停。仅2010年,他就在京主持或参加会议数十次,京外出差10次,接待不计其数的来访者,同时,还写作几篇文章和大会特邀报告。   当《科学时报》记者问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中得出什么经验时,师昌绪深有体会地说:“第一,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第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利用他们的长处。第三,对科研水平的认识。在回国初期,曾把发表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在承担了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任务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内蒙古) 报告题目 热分析及流变仪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第一场: 报告时间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8:30~12:00 报告地点 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 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三楼多媒体教室 第二场: 报告时间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下午 15:00~17:00 报告地点 内蒙古大学综合教学楼0411 报告人 杨胜鹰 先生,TA仪器资深应用专家,中国北方区经理 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曾于北京某著名石化企业从事高分子加工应用及新型功能高分子的合成研究工作。1996年起至今,一直从事TA产品线技术支持工作,累积了多年的实际样品操作和材料开发经验。 报告内容: (1) 热分析技术(DSC/TGA/DMA/TMA )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2) 流变仪技术及其在材料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接待单位联系人:邹小红 电话:13911754075 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材艺学院 美国TA仪器公司 更多活动讯息,请登录 www.tainstruments.com.cn
  • 聚焦前沿材料科学,共筑材料产业基石
    7月7日至10日,中国材料大会在深圳召开,作为我国材料学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领域最广的行业盛会,吸引了超1.9万名材料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参会,包括50余位院士及材料领域杰出专家1500余人。大会集中展示国内新材料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先进技术、高端产品。纳克微束参与本次大会,与现场专家、学者在材料领域创新发展与前沿技术手段共同研讨、分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一行赴纳克微束展台指导交流。材料产业的创新研发与应用,对科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础,处于战略性产业最上游环节,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意义重大。而随着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观测手段,扫描电镜就是材料科学领域常用的研究工具,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强大手段。纳克微束专注以场发射扫描电镜的研发与应用,自成立起就聚焦全球顶尖的电子显微类相关产品研发与制造,对标世界顶尖电镜仪器厂商和产品,不断推动国产高端仪器的发展。在本次大会中,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一行赴纳克微束展台交流指导,在交流过程中,于总指出,扫描电镜是材料科学研究的“眼睛”。提高技术自主性,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提高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扫描电镜在材料科学、生物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保护,更好地掌握和保护这些关键技术,可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中国钢研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 周栋,中国钢研科技发展部副主任 王海风,及钢铁研究总院专家 方以坤陪同参观。右四:中国钢研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月光纳克微束FE-1050系列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自主设计率达100%,零部件国产化率达95%,其拥有卓越的成像性能,稳定可靠的运行记录,以及智能的操作体验。具备优秀的低压分辨力(1.5nm@1kV),同时可以保证兼容聚焦离子束、多通道能谱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阴极荧光探测器等任意第三方厂商探测器及附件系统,是国内首款可搭载微纳加工模块的大型场发射电镜平台,且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系统设计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是国产扫描电镜行业关键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为我国材料科学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拥有70年历史沿革的央企上市公司,中国“电镜第一股”——钢研纳克(股票代码300797)的控股子公司,纳克微束专注于以(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代表产品的综合性显微成像解决方案的技术开发与探索,团队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通过十余年成熟的技术积淀及团队创新能力,在设计理念、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等方面超前布局。作为高端国产科学仪器国家队,纳克微束传承了“聚合科技动能”精神,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践行“助力我国科学与硬实力提升”使命的具体行动。纳克微束在高端仪器技术研发领域的突围,对国产电镜行业起到极大激励和引领作用,更增强了国产电镜行业发展的信心。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中国科技企业,做强做大中国电镜产业,实现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国产替代!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方案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资料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试剂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论坛

  • 【转帖】电化学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

    材料学和电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1987年国际电化学学会召开了一届以“新材料之电化学和电化学之新材料”为主题的国际电化学年会,此后,材料经常成为电化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在1989、1991、1994、1998和1999的国际电化学年会上,材料学都为年会讨论的主题之一。   有关这一领域的讨论,在材料学界也在进行,如国际热处理和表面工程联合会在澳大利亚召开的2000年的大会将电化学作为第一主题会场讨论的主题。这一主题之所以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电化学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而材料的许多作用和性能又与电化学反应有关。“电化学材料科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它将促进这一处于材料学和电化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的发展。在此,我们力图揭示“电化学材料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仅供参考。   一、“电化学材料科学”是1999年德国的斯卡尔茨教授在意大利的帕威尔召开的第50届电化学年会上提出的,但他未就这一词予以确切定义。其实,在“电化学材料科学”提出以前,电化学工作者关心材料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200年前伏特电堆的发明以后,不同电池材料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896年人造石墨的出现和它在氯碱生产中发挥的作用,给电化学工作者以极其深刻的影响,此后对有关石墨电极材料改性以及其它电极材料如铅阳极、磁铁矿阳极的探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活性氧化物电极材料在1965年的问世,并于1968年进入工业应用,材料的作用才越来越受到电化学工作者的关注。材料科学工作者对电化学的关切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20年代著名的英国科学家伊文思对金属腐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他认识到金属的腐蚀可以归结为电化学反应,与学生一起建立了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历程并提出金属腐蚀极化图。腐蚀对材料的破坏是惊人的,有估计认为全世界因腐蚀损失的钢铁材料约相当于全年钢铁产量的30%。对腐蚀电化学机理的研究和认识,为金属的防护措施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尽管牺牲阳极的电化学保护技术最早出现在1842年,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工业上才开始采用,而阳极保护技术则是1954年由艾德利纽提出的,1948年得到工业应用。上世纪50年代以前,金属的高温氧化被看成是典型的化学腐蚀,1952年瓦格纳分析了氧化机理,提出了氧化膜的生长加厚阶段可完全归结为电化学反应,从而为高温腐蚀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正确道路。材料科学工作者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是材料的电化学沉积技术。实际上,电镀技术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有很大的发展。   二“电化学材料科学”是电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科学。要明确“电化学材料科学”这一概念,首先要了解“电化学”和“材料科学”,并在了解“电化学”和“材料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电化学是边缘学科,是多领域的跨学科。对“电化学”,古老的定义认为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或化学反应与电的关系的科学”。以后Bockris下了定义,认为是“研究带电界面上所发生现象的科学”。当代电化学领域已经比Bockris定义的范围又拓宽了许多。实际上还有学者认为电化学领域更宽。如日本的学者小泽昭弥则认为,电化学涵盖了电子、离子和量子的流动现象的所有领域,它横跨了理学和工学两大方面,从而可将光化学、磁学、电子学等收入版图之中。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可以认为,宏观电化学是研究电子、离子和量子的流动现象的科学。微观电化学还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微观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带电界面上所发生现象的科学”,而狭义的微观电化学则是“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或化学反应与电的关系的科学”。   材料科学也是多领域的跨学科边缘学科。而“材料科学”一词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提出的。1957年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先于美国上天,引起美国朝野震惊,认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材料的落后,为此成立了10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一词便流传开来。有人认为,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组织结构、加工技术和性能特点之间关系的科学。用肖纪美院士的观点,它是研究“可为人类社会接受的、经济地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的科学。“微观材料学是着眼于材料——单个或集体的——在外界自然环境作用下所表现的各种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材料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和改变这些结构的工艺”;而宏观材料学则着眼于考察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微观电化学材料科学作为电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科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材料的有关带电界面上所发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材料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利用此现象来改变内部结构的工艺;而宏观电化学材料科学则着重于考察所有与电子、离子和量子的流动现象和材料有关的问题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三、“电化学材料科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覆盖的领域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与有关科技工作者的看法有关。根据上述意见,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微观电化学材料科学的覆盖领域是材料的化学变化并涉及电的有关问题。因此,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比较明确了。从广义角度来理解,微观电化学材料科学还将涉及所有与带电界面有关的问题,它不仅涉及电子,还涉及到离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斯卡尔茨教授所认识的EMS的领地。而宏观电化学材料科学则覆盖了材料的所有与电子、离子和量子的流动有关的现象及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四、“电化学材料科学”的区域划分因着眼点不同而异,可以从宏观的和微观的角度来划分,即是宏观电化学材料科学和微观电化学材料科学。也可以根据材料类型或电化学角度来划分,如将电化学材料科学划分为电化学无机材料科学和电化学有机材料科学,或者电化学结构材料科学和电化学功能材料科学等。如果从电化学角度着眼,可以将电化学材料科学划分为理论电化学材料科学和应用电化学材料科学,或者腐蚀电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电化学材料科学和工业电化学材料科学等。将电化学材料科学分为3个区域:(1)材料的电化学制备科学,它属于材料制备科学的范畴,指采用电化学技术制备各种材料,主要包括材料的电化学加工和表面工程。(2)材料的电化学,是电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材料的电化学现象,主要有腐蚀与防护和电化学传感器等。(3)电化学的材料学,指的是电化学系统中的材料的组织、加工和性能的科学,它既位于材料学的边缘,又处于电化学的边缘,距离两个学科的中心地带较远,因此,这一区域应当是电化学材料科学关注的重点区域。这一区域是研究电解和电池所涉及的材料,它包括电极材料、电解材料和电池材料。   所谓的“电化学的材料”,对电化学来说是电化学反应的组件和辅件;对材料学而言,又属于电化学能量转换功能性材料。而仿佛是配角的电化学材料又恰恰是维系电化学反应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电化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化学工业的高要求和电化学新系统的出现,必然对电化学材料有更高的期待,以致于对其研究也愈加重视。这也许是近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的原因,兴许也是“电化学材料科学”在近期才被提出的原因。“电化学材料科学”的提出,必将促进电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交叉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这一学科的发展,必将在今后的科研、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逐渐发挥积极作用。

  • 【过节送资料3】电化学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

    材料学和电化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1987年国际电化学学会召开了一届以“新材料之电化学和电化学之新材料”为主题的国际电化学年会,此后,材料经常成为电化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在1989、1991、1994、1998和1999的国际电化学年会上,材料学都为年会讨论的主题之一。   有关这一领域的讨论,在材料学界也在进行,如国际热处理和表面工程联合会在澳大利亚召开的2000年的大会将电化学作为第一主题会场讨论的主题。这一主题之所以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电化学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而材料的许多作用和性能又与电化学反应有关。“电化学材料科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它将促进这一处于材料学和电化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的发展。在此,我们力图揭示“电化学材料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仅供参考。   一、“电化学材料科学”是1999年德国的斯卡尔茨教授在意大利的帕威尔召开的第50届电化学年会上提出的,但他未就这一词予以确切定义。其实,在“电化学材料科学”提出以前,电化学工作者关心材料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200年前伏特电堆的发明以后,不同电池材料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896年人造石墨的出现和它在氯碱生产中发挥的作用,给电化学工作者以极其深刻的影响,此后对有关石墨电极材料改性以及其它电极材料如铅阳极、磁铁矿阳极的探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活性氧化物电极材料在1965年的问世,并于1968年进入工业应用,材料的作用才越来越受到电化学工作者的关注。材料科学工作者对电化学的关切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20年代著名的英国科学家伊文思对金属腐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他认识到金属的腐蚀可以归结为电化学反应,与学生一起建立了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历程并提出金属腐蚀极化图。腐蚀对材料的破坏是惊人的,有估计认为全世界因腐蚀损失的钢铁材料约相当于全年钢铁产量的30%。对腐蚀电化学机理的研究和认识,为金属的防护措施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尽管牺牲阳极的电化学保护技术最早出现在1842年,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工业上才开始采用,而阳极保护技术则是1954年由艾德利纽提出的,1948年得到工业应用。上世纪50年代以前,金属的高温氧化被看成是典型的化学腐蚀,1952年瓦格纳分析了氧化机理,提出了氧化膜的生长加厚阶段可完全归结为电化学反应,从而为高温腐蚀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正确道路。材料科学工作者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是材料的电化学沉积技术。实际上,电镀技术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有很大的发展。

材料科学试剂相关的耗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