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基复合材料

仪器信息网树脂基复合材料专题为您整合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树脂基复合材料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的耗材

  • 环氧树脂+固化剂
    西恩士仪器提供环氧树脂+固化剂报价,同时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图片、环氧树脂+固化剂参数、环氧树脂+固化剂使用说明书、环氧树脂+固化剂价格、环氧树脂+固化剂经销商价格等信息,环氧树脂+固化剂维修、为您购买环氧树脂+固化剂提供有价值的产品环氧树脂固化剂与环氧树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网状固体聚合物,复合材料被包裹在网状体中。一种添加剂,可将线性树脂转变为坚韧的散装固体。包括多种类型。环氧树脂固化剂是一种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它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电气和电子,作为粘合剂,涂料和复合材料的树脂基质。航空航天等领域。当使用环氧树脂固化剂时,必须加入固化剂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固化反应,以形成具有各种优异性能的三维网状结构的产物,并成为具有固化剂的环氧树脂材料。真实的使用价值。因此,固化剂在环氧树脂的应用中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环氧树脂潜固化剂是近年来国内外环氧树脂固化剂研究的热点。所谓的潜伏性固化剂是指单组分体系,其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并在室温下具有一定的储存稳定性,并且可以在加热,光,湿气,压力等下快速进行固化反应。与目前常用的双组分环氧树脂体系相比,通过混合潜伏性固化剂和环氧树脂制备的单组分环氧树脂体系具有简化的生产工艺并防止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优势。固化剂用于固化环氧树脂。水晶胶由高纯度环氧树脂,固化剂和其他改性剂组成。固化产物具有耐水性,耐化学性和晶体透明性的特征。水晶胶大致分为:平面软胶,平面硬胶,弯曲软胶,弯曲硬胶,浇注胶,工艺假水,研磨胶等。使用水晶胶可以保护工艺品和配件的表面,还可以增加产品表面的光泽度和亮度。 水晶胶适用于徽章,面板,标签,标牌,汽车面板,金属,玻璃,徽章,皮带扣,太阳能电池板,LED产品包装。 一,水晶胶的种类和范围:1.环氧软水晶胶:它是一种液体型,双组分,柔软的自干晶体胶。它无色透明,有弹性。它可以通过轻轻刮擦表面来恢复原始形状。适用于聚酯,纸张和塑料等装饰标志。 2,环氧型硬质水晶胶:是一种液态,双组份硬质水晶胶,无色透明,适用于金属标牌,还可以生产各种水晶纽扣,水晶瓶盖,水晶木梳,水晶工艺品等高端饰。 3,PU聚氨酯软质水晶胶:是一种液态,双组分PU聚氨酯树脂表面满,耐磨,耐冲击,耐黄变,耐老化,透明度高,柔软度高,适合用于制造高档商标,汽车铭牌,贴花,徽章和其他装饰品。环氧树脂+固化剂特点:低收缩率,透明,极佳的粘附力,极佳的耐化学性,无刺激性味道。缺点:固化时间慢应用:适用于真空浸渍,多孔试样和对边缘保护要求较高的试样。如电子切片,岩石 ,塑料,薄膜等。规格:1L环氧树脂+500ml固化剂(固化2小时)
  • Nalgene 5312 干燥器板,淡绿色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Nalgene 5312 干燥器板,淡绿色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保证* 干燥器板不易打破,与瓷制品相比,具有更强的耐热冲击性。火抛光、耐腐蚀、惰性、不粘任何东西的玻璃表面与金属黏合。该板标有编号的象限,可以更容易的确定坩锅和其它容器的位置。每板有24 个孔,中心为7/8 in.,建议与5309-0250、5310-0250 和5311-0250 一起使用。可高温高压灭菌订货信息:Nalgene 5312 干燥器板,淡绿色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目录编号 5312-0230外径,mm230外径,in.9-1/16每盒数量1每箱数量6
  • 冷镶嵌树脂透明型 (2000LC)蓝光固化冷镶嵌树脂
    *产品编号*产品名称*品牌*产品规格*订货号*产品价格PSC04040单组份透明型光固化冷镶嵌树脂德国古莎泰克诺维光固化,2000LC液体(1L/瓶)PSC040401200PSC04041单组份透明型光固化冷镶嵌树脂德国古莎泰克诺维光固化,2000LC覆层漆(100ml/瓶)PSC04041300PSC04042单组份透明型光固化冷镶嵌树脂德国古莎泰克诺维光固化,2000LC固位胶(4g/管)PSC04042290PSC04043单组份透明型光固化冷镶嵌树脂德国古莎泰克诺维 2000 孔内固化剂(40ml/瓶 )PSC04043800Technovit 2000LC是一款单组份,固化温度可控(最低可控制在50度)的冷镶嵌树脂,它通过蓝光灯进行固化,可以保证样品最大程度的浸润,可应用于温度敏感材料的内应力敏感型的结构微观检测领域,如硅复合材料。配合泰克诺维孔内固化剂一起使用,保证了Technovit 2000 LC面对多孔材料,内部管道部分也能有最佳的包埋效果。适用于结构复杂的样品或者高精密微电子行业。泰克诺维覆层清漆用于防止2000LC固化后在表面形成一个色散层,保证明完全透明的效果,方便于样品的结构检测。

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的仪器

  • 仪器简介:在极细的单纤维上附上以玻璃状附着固化的液体树脂。之后对纤维和固化树脂加以拉伸,进而求得两者界面的剪切强度。技术参数: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陶瓷纤维、金属纤维 复合材料直径:Φ5μm~ 基体 :以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橡胶等作为粘合剂的。 测试温度 :室温~400℃ 测试气氛 :大气或氮气 视频采集装置:显微镜/CCD屏 牵伸装置 :载荷上限500gF 检测头移动速度为0.06mm/min~ 外形尺寸 :770(W)×600(D)×750(H)mm 功率 :AC100V、50/60Hz 500VA 主要特点:在极细的单纤维上附上以玻璃状附着固化的液体树脂。之后对纤维和固化树脂加以拉伸,进而求得两者界面的剪切强度。
    留言咨询
  • 牙科复合树脂材料磨耗性能试验机是一款根据YY/T 0113-2015《牙科学 复合树脂耐磨耗性能测试方法》标准要求设计的,试验仪整个试验原理和试验方法完全符合标准要求。试验仪主要完成试样的预磨和磨耗试验,预磨完成后将试样清洗、擦干,并利用精度为0.0001g的精密电子称称量试样的初始重量,再将试样装回夹具进行磨耗试验,磨耗试验过程完全由机器自动完成。牙科复合树脂材料磨耗性能试验机主要技术参数:1、磨耗次数设置: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输入;2、试样下落后,在磨耗负荷作用下挤压磨料与对面偶件接触,并实现相对圆周运动方式的摩擦,摩擦周期为30°角;3、磨耗过程中,每当试样下落时,磨料可以被收集并铺垫在试样与对磨偶件之间,厚度不小于5mm;4、对磨偶件为特制橡胶板,厚6±0.2 mm。邵氏硬度:75±5°;5、磨料为符合YB/T5217-2005、牌号FC-98、粒度110 目~120 目的莹石精矿与蒸馏水混合而成,水粉质量比为1:4;6、功率约为50W 的吹风机;7、高精度电子天平:分度值为0.0001g。8、功率为400W 的超生波清洗机;9、试样模具,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试验仪主要完成试样的预磨和磨耗试验,预磨完成后将试样清洗、擦干,并利用精度为0.0001g的精密电子称称量试样的初始重量,再将试样装回夹具进行磨耗试验,磨耗试验过程完全由机器自动完成。
    留言咨询
  • 碳/碳复合材树脂含量分析仪碳/碳复合材树脂含量就是指高分子复合材料中树脂的重量占总重量的比重。树脂是高分子复材中起着黏结作用的重要成分,它可以将其他材料黏结在一起,并赋予复材一定的力学性能。不同的高分子复材树脂含量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树脂含量过高,会导致复材的成本增加,同时也会降低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力学性能。而如果树脂含量过低,黏结作用就会变弱。因此测量复合材料中树脂的含量对于优化产品性能、工艺优化、产品质量控制、研究和开发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测和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纽迈推出的碳/碳复合材树脂含量分析仪集T1、T2弛豫时间测试与磁共振成像技术于一体,结合样品在线变温模块及针对短驰豫弱信号采集开发的FLAT技术,可提供种类丰富的解决方案,能够对溶液、凝胶、固体、颗粒等状态样品进行无损的快速分析,特别适合过程监控、工艺优化、配方研究、老化固化评价等在线实验研究。 碳/碳复合材树脂含量分析仪基本参数:  1、磁体类型:永磁体;  2、磁场强度:0.5±0.05T;  3、样品控温范围:室温到130℃(标配)  4、高配变温模块:-100℃到200℃(选配) 碳/碳复合材树脂含量分析仪性能特点:1、2min完成测试,高灵敏度;  2、在线、无损、快速的技术;  3、无需试剂,可重复实验;  4、橡胶、弹性体、无机材料分析;碳/碳复合材树脂含量分析仪产品功能:1、定量检测:橡胶的交联密度、软硬段比例、增塑剂含量、含氟量2、性能评价:颗粒分散、稳定性研究、竞争性吸附性能评价、亲疏水表征3、核磁成像:橡胶及聚合物均一性研究、内部裂缝探测4、可定制不同温度等:评价橡胶硫化、固化、老化过程、评价材料与液体作用过程碳/碳复合材树脂含量分析仪应用案例:树脂固化过程如图所示,树脂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固化过程的低场核磁衰减拟合信号,可以明显的观察到随着温度的上升,树脂的固化反应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留言咨询

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的方案

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的论坛

  • 请问 无机粒子/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如何制样做红外?

    做无机粒子/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现在想知道无机粒子和树脂之间的键合方式,欲做红外分析。由于我用的树脂粘度很大,复合前是有色或无色透明的,复合后是不透明的。而且在热处理之后,材料硬且有点脆,请问如何制样做红外分析 ?谢谢各位关注 ![em23]

  • 树脂基复合材料低导热系数测试时稳态法和激光脉冲法的选择

    树脂基复合材料低导热系数测试时稳态法和激光脉冲法的选择

    最近有朋友对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如何选择想进行一些讨论,这里就我们在导热系数测试中的经验,以及导热系数测试设备研制和测试方法研究中的体会谈一些感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采用两类测试方法,一类是稳态法,主要包括护热板法、护热板热流计法和护热式圆筒法等;另一是非稳态法,主要包括激光脉冲法、热线法、热探针法和平面热源法等。这些方法国内外都有相应的测试标准,是比较成熟和经典测试方法。 对于稳态护热板法和激光脉冲法来说,这两种测试方法基本上属于互补性关系,即分别覆盖不同导热系数范围的测量。通常,稳态法的导热系数测试范围为0.005~1 W/mK;非稳态激光脉冲法的导热系数测试范围为1~400 W/mK。在满足测试条件的前提下,稳态法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3%以内,激光脉冲法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5%以内。 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采用两类测试方法,一类是稳态法,主要包括护热板法、护热板热流计法和护热式圆筒法等;另一是非稳态法,主要包括激光脉冲法、热线法、热探针法和平面热源法等。这些方法国内外都有相应的测试标准,是比较成熟和经典测试方法。 低导热材料一般泛指导热系数在0.1~1W/mK 范围的隔热材料。这类材料由于导热系数低常被用作工程隔热材料,如各种玻璃钢类材料、树脂基类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等。在这类低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测量中,测试方法的选择常常容易出现偏差,很多测量机构由于只有激光脉冲法测试设备,而就用激光脉冲法测量这类低导热材料,测量结果往往出现比稳态法准确测量值低15%~20%的现象。采用氟塑料(导热系数0.2 W/mK 左右)和纯聚酰亚氨树脂材料Vespel SP1(导热系数0.4W/mK 左右),用稳态法和瞬态激光脉冲法进行的比对试验也证明激光脉冲法的测试结果确实偏低。有些材料研制机构也利用这种现象来证明研制的材料达到了验收标准,这样很容易误导材料设计和使用部门的正常使用。 对于低导热材料的测试,造成激光脉冲法测量结果总是要低于稳态法测量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测量装置的固有因素造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激光脉冲法测量装置的影响 激光脉冲法测试设备的试样支架,一般都是采用导热系数较低的陶瓷材料做成,其目的是在固定试样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传导热损失,以保证激光脉冲加热试样后,试样内的热流沿着试样厚度方向以一维形式传递。如果被测试样的导热系数小于1W/mK,基本上与陶瓷支架相近,这样必然会引起较大的侧面热失,破坏一维传热模型。如图 1 所示,侧面热损会使得试样背面的最大温升Tm 降低,从而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而这些热损情况在稳态测量方法中不会出现。 如图 1 所示,采用激光脉冲法测量材料热扩散时,导热系数越大,背面温升达到一半最高点的时间t0.5 越短,背面温升采集时间10t0.5 也越短。一般金属材料背面温升达到一般最大值的时间t0.5 大约在50 毫秒以内,而对低热导率材料,背面温升达到一半最大值时间t0.5 就需要上百毫秒以上,同时总的采集时间10t0.5 也将相应的增大很多,如此长的传热时间,必然会引起强烈的侧面热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202143_539038_3384_3.png图1 激光脉冲法典型背面温升曲线 激光脉冲法一般都是采用间接测量方式获得被测材料的导热系数,即激光脉冲法测量材料的热扩散率,然后与其它方法测得的密度和比热容数据相乘后得到被测材料的导热系数。这样得到的导热系数数据势必会叠加上其它方法测量误差,特别是比热容的测试误差一般较大。这样获得的导热系数测量精度就势必要比稳态法直接测量的热导率误差偏大。二、激光脉冲法试验参数的影响 如图 1 所示,激光脉冲法在测试过程中,试样在激光脉冲加热后,试样背面温升快速升高,最大温升也仅1 ~ 5℃之间。但对于低导热材料,由于材料导热系数比较低,要使背面温度达到可探测的幅度很困难。为了解决背面温升的可探测性,必须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采用很薄的试样,约为1mm 厚,否则很难探测到有效信号;二是在采用薄试样的同时增大激光脉冲的能量,也就是提高脉冲加热试样的功率,使得试样前表面达到更高的温度。这两种途径都会对低导热材料的测量结果带来影响: (1)低导热材料多为复合材料,密度一般都很小。激光脉冲法的试样直径(10mm ~ 12mm)本来就很小,如果试样厚度再很薄,对于复合材料来说很难具有代表性。并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会使得测量结果的离散性比较大。而稳态法测量所用的试样一般较大,代表性强。 (2)激光脉冲法认为激光脉冲加热试样前表面时,前表面热量的吸收层相比试样总体厚度越小越好。而一般低导热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和熔点较低,高功率脉冲激光很容易使得试样表面产生高温加热而带来化学反应,反应层厚度相比试样总体厚度较大,破坏了激光脉冲法测试模型的要求,带来测量结果的不真实性。而在稳态法测量过程中,测试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都严格控制在被测材料热分解温度点以下,就是为了避免热分解现象的产生带来测量结果的不真实性。 (3)一般导热系数测量过程都带有温度变化和一定的温度梯度。激光脉冲法测量如果在静止气氛中进行,背面温升的变化会受到辐射和对流的影响。所以,激光脉冲法在测量过程中,一般需要抽真空测试,以消除对流影响。而对一般复合材料来说,密度越低,在真空下发生真空质量损失的现象也越强烈。如果被测材料密度较低,真空质量损失会使得试样厚度和质量发生变化,如果再加上激光脉冲加热更会加剧质量损失过程,对测量结果带来影响。 (4)由于低密度材料内部容易存在着空隙和气孔,如果在真空中测量这类材料,真空环境将严重的改变试样内部的传热方式,基本上不再有对流传热。因此真空下测量的热导率会比在常压大气环境的测量值明显偏低。而稳态法测试设备绝大多数是在常压大气下进行,通过特别的护热装置使得在试样外部不存在温度梯度以消除对流,传热现象只发生在试样内部,因此稳态法测量结果代表的是常压大气环境下材料的热导率。个别变真空稳态法测量装置,也是专门用来测量评价材料在不同真空度下的热导率,以用于准确表征材料在不同真空度下的隔热性能。 因此,对于低导热材料热导率的测量,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稳态测量方法,并明确试验条件,建议不采用激光脉冲法测量低导热材料热导率。 目前在国内的军工系统中都普遍采用稳态的保护热流计法导热系数测定仪来进行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并已经做为工艺考核标准。多数采用的是美国TA公司的MODEL 2022导热仪,圆片状试样直径有1英寸(25.4mm)和2英寸(50.8mm)两种规格,最高测试温度为300℃。同时,美国TA公司的MODEL 2022导热仪也是该公司的主流产品,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种稳态测试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

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的资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的资讯

  • 帝斯曼在华成立复合材料树脂新研发中心
    全球复合材料行业树脂领导者帝斯曼(DSM)公司昨日宣布在对其南京现有的技术服务队伍进行扩充的同时,将在上海帝斯曼中国园区内成立一个全新的复合材料树脂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国的创新实力。新的研发中心将于2010年11月正式启用。   媒体发布会上,帝斯曼复合材料树脂总裁MichaelEffing先生表示,中国和亚洲地区的经济正在迅速增长,本地的产品创新和应用发展已经成为关键的驱动力,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专业技术。而此前,这些研发项目都是由帝斯曼在荷兰Zwolle以及Geleen的性能材料研究中心来完成。   “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市场强劲增长的势头将会继续,为了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本地化支持和专业技术,我们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包括在上海设立新的研发中心,以及在南京扩充技术服务能力。”帝斯曼复合材料树脂亚洲业务总监唐航初说。   新的研发中心拥有从树脂配方到复合材料应用开发的一系列研发能力,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此外,它也将成为帝斯曼全球拉挤工艺和FST(燃烧,烟雾生成和毒性)研究的卓越中心。
  •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类石榴结构的磁性树脂衍生碳复合吸波材料
    近日,大连化物所节能与环境研究部废水处理工程研究组(DNL0902组)孙承林研究员、顾彬副研究员等和大连理工大学的段玉平教授合作,在构筑高效复合吸波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类石榴结构的磁性树脂衍生碳复合吸波材料,通过组分调控和微观结构设计引入了多重电磁波损耗机制,使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吸波性能。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干扰的问题日益严峻。有效的吸波材料,尤其是针对GHz频段的电磁波,对电子安全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吸波机制可将吸波材料分为磁损耗型和介电损耗型。其中,单一磁损耗吸波材料存在斯诺克极限、易腐蚀、易聚集、密度大等缺点,而单一的介电损耗材料(如碳材料)也存在阻抗不匹配,损耗机制单一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组分调控和微观结构设计两个解决策略:以具有可控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合成树脂作为碳源,耦合磁损耗组分,进行有效的多组分调控,形成多重损耗机制,实现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有效调节。此外,研究人员对微观结构进行设计调控,构筑出具有类石榴结构的Fe3C@GC/AC复合材料,解决现有吸波材料存在的磁性颗粒尺寸分布不均匀、易聚集等问题。   结果表明,独特的类石榴结构优化了阻抗匹配,同时提升了界面极化损耗和磁损耗。在反射损耗,界面极化,偶极极化,电导损耗,以及磁损耗的共同作用下,该工作制备出的复合吸波材料在2.08mm的厚度下,实现了高达-96.3dB(99.99999%)的反射损耗值,与此同时,有效吸收带宽为6.38GHz(覆盖了Ku波段)。当模拟厚度在1.0至5.0 mm间调变时,88%的测试波段(3.9至18 GHz)均可以实现有效吸收。   相关研究成果以“Heating induced self-assemble pomegranate-like Fe3C@Graphite magnetic microspheres on amorphous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 microwave absorption”为题,于近日发表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我所902组博士研究生刘梦洋和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黄灵玺。上述工作得到了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项目的资助。
  • 宁波材料所在树脂基三维碳材料制备技术上取得系列进展
    三维石墨烯碳材料是一种由二维石墨烯在宏观尺度上构成的新型碳纳米材料,在能量储存与转化、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已经涌现了大量三维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被归类为固态路线(以氧化石墨烯、天然和合成聚合物等为前驱体)和气态路线(气体碳源的化学沉积)。其中,固态路线往往缺乏对产物成分和结构灵活调控的能力,而气态路线极度依赖催化模板且效率低。液态是介于固、气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兼具固态的分子堆积密度以及气体的流动与兼容性。对液态路线的开发探索被认为是实现三维石墨烯材料结构与性能高效可控制备的关键。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在建立一条液态的三维石墨烯材料合成路线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与尝试,但始终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新型热固性树脂团队刘小青研究员基于多年的生物基热固性树脂研究经验(Composites Part B, 2020, 190, 107926;Green Chemistry, 2021, 23, 8643;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21, 113,101353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2, 428,131226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219, 109248),提出开发生物基材料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对生物碳的高效利用。基于此,团队利用激光烧蚀的方法,将生物基热固性树脂转化为功能性碳材料(Carbon, 2020, 163, 85 Carbon, 2021, 183, 600 ACS Nano, 2021, 15, 12, 19490 Nano Energy, 2022, 100, 107477;Small, 2022, 2202960),拟完成从“生物碳”到“生物基树脂”再到“功能碳”的闭环转化。  最近,基于在这两个交叉领域丰富的研究基础,该团队通过对碳前体的分子结构设计,并利用激光刻蚀成功实现了从液态前驱体直接转化为三维石墨烯材料(如图1所示)。这条全新的制备路线集成了激光制造与液态前驱体两者的优势。几乎所有目前广泛应用的石墨烯宏观结构都可以通过这条液态路线直接一步制备,包括粉末、多孔膜、功能涂层、柔性Janus结构,以及结构定制化的宏观三维石墨烯材料,展现出巨大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图1 激光诱导石墨烯材料从液态前驱体直接合成  此外,制备得到的三维石墨烯材料的功能组分也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得益于液体良好的兼容性,功能性的有机或无机填料可以直接混入液态前驱体中,并在激光的辐照下原位形成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实现包括杂原子掺杂、金属纳米粒子掺杂、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掺杂以及其他功能性组分的掺杂等(如图2所示)。比如,将多种金属有机化合物与液体共混之后进行激光辐照可以得到高熵合金掺杂石墨烯材料。其中,高熵合金以纳米粒子的形式均匀分布在三维石墨烯的多孔骨架表面,其粒径和含量则可以通过前驱体的掺杂比例灵活调节。图2 三维石墨烯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3D打印原理(Selective Laser Transforming,SLT,如图3所示),即通过对液态前驱体的逐层转化实现对石墨烯材料三维结构的定制化构造,对于当前极为有限的碳材料3D打印技术做出了重要的扩充。由于不熔不溶不聚合,开发适用于碳材料的3D打印技术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项巨大的挑战。而与现有的打印策略相比,除了在原理上具有本质的不同之外,这种通过面单元原位生长的打印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打印过程简单高效以及打印得到的产品具有高结构连续性。SLT打印过程不仅避免了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得到的打印产物也无需额外的高温退火还原过程。打印产物的电导率和强度更是分别达到了4380 S/m和4.4 Mpa,明显优于传统的3D打印石墨烯材料。图3 全新的SLT石墨烯3D打印技术  相关结果以“Direct Conversion of Liquid Organic Precursor into 3D Laser-induced Graphene Materials”为题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03282、U1909220)、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LR20E030001)和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项目(2021R01005)的支持。  原文连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209545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