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动力学

仪器信息网热力学动力学专题为您整合热力学动力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热力学动力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热力学动力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热力学动力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热力学动力学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热力学动力学相关的耗材

  • 生物动力学附件 L2250145
    生物动力学附件这种生物动力学附件包括一个磁力搅拌式单样品池支架以及一个内置式温度传感器(0-100°C)的事件标记器。恒温效果通过外部水浴(不包括在产品套装内)而实现。本品包括6个搅拌棒。用于LS-45时需要辅助性PCB套件(L2250162)。订货信息:产品描述部件编号适用于LS50/45/55L2250145
  • Carboxen-564 20/45
    Carboxen吸附剂:开孔结构的碳分子筛,提供优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分析。Carboxen为Sigma-Aldrich注册商标
  • Carboxen-564 20/45 10g
    Carboxen吸附剂:开孔结构的碳分子筛,提供优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分析永久性气体。Carboxen为Sigma-Aldrich注册商标

热力学动力学相关的仪器

  • 仪器简介:界面热力学/动力学参数分析仪,是利用MEMS谐振式微悬臂梁传感芯片,通过“变温微称重法”,定量提取功能材料与气体分子发生吸附时,表界面分子作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的科学分析仪器。该仪器及工作原理均为世界首创,可以定量获取决定功能材料吸附性能的本质参数,如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活化能、熵变等,对于研究材料吸附机理、指导材料性能优化、预测材料应用方向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产品信息:海恩迈LoC-ITKP 2000界面热力学/动力学参数分析仪应用领域-功能材料研发- 作用机理研究- 吸附性能测试- 催化活性研究海恩迈LoC-ITKP 2000界面热力学/动力学参数分析产品特点-方法与原理世界首创- 应用范围广- 样品用量少- 测量参数多- 操作便捷,智能分析- 多通道同时检测应用案例自组装单层膜(SAMs)可以在多种界面上引入各类功能化基团,是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成膜技术。SAMs的形成和质量从根本上由热力学参数,如吉布斯自由能ΔG、焓变ΔH和熵变ΔS等决定。 利用芯片式分子吸附分析仪测量热力学参数,并通过将热力学参数与自组装温度相关联,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力学模型,首次揭示了分子自组装的热力学类相变效应。热力学数据进一步提供了形成高质量SAM的优化反应条件,同时也有助于从根本上阐明自发自组装的物理化学机制。(图略) J. Phys. Chem. Lett. 2021, 12, 126-131海恩迈LoC-ITKP 2000界面热力学/动力学参数分析技术参数LoC-ITKP 2000名称参数型号LoC-ITKP 2001LoC-ITKP 2002机型一体式模块式原理变温微称重法可测量理化参数吸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材料活性位点数、覆盖度、平衡常数、吸附速率常数、活化能质量变化测量元件MEMS谐振式微悬臂梁传感芯片质量变化分辨率≤ 0.5 pg(10-12g)温度控制范围RT ~ 150℃-70℃ ~ 180℃温度波动度±0.1℃±0.3℃测试气体种类除氟化物外的大部分气体,腐蚀性气体可用接气口(5个)3个进气口,2个出气口,动态配气气体流速控制质量流量计(MFC)控制,流量范围0~200 sccm,可通过混气调配样品气浓度测量通道最大4个联用可与质谱、红外等仪器联用分析尾气成分额定功率3.0 KW1.5 KW主机尺寸(宽x深x高, cm)55 x 55 x 50控制电路模块:25 x 35 x 13气体控制模块:25 x 30 x 17温度控制模块:45 x 70 x 80详细参数,敬请垂询典型用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厦门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售后服务免费上门安装:是保修期:1年是否可延长保修期:是保内维修承诺:免费上门维修,免费更换零件(非人为损坏)报修承诺:24小时内响应,48小时内到达现场免费仪器保养:6月1次免费培训:终身免费技术中心培训(每次两人以内)现场技术咨询:有
    留言咨询
  • 结晶动力学装置是用于研究物质结晶过程和规律的实验设备。它通常可以控制温度、浓度、搅拌速度等参数,实时监测和记录结晶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晶体的生长速度、晶体形态、过饱和度变化等。这些数据对于理解结晶机理、优化结晶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开发新的结晶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结晶动力学装置在化学、制药、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留言咨询
  • YZQ-500F植物荧光动力学测量系统,是我公司自主研发对叶绿素进行快速连续动态荧光测量(O-J-I-P)和脉冲测量的光合测量系统。该仪器主要特色是US级别的荧光细微变化监测,可测量动态荧光动力学O-J-I-P曲线。同时又进行脉冲测量得到FM’、Fs等参数,仪器内置锂电池,可持续工作24小时。可配置台式暗适应夹对叶片日变化的荧光动力学观测。希望能对光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做点贡献。仪器性价比非常高,设计智能化。仪器主要功能:(1.1)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测定(获得OJIP等最大光化学效率)。(1.2)瞬态脉冲曲线测定(获得PSII天线尺寸、PSII连通性(p)以及QA-氧化速率等生理参数)。(1.3)暗驰豫荧光动力学(获得qE组分、qT组分和qI组分的尺寸)。(1.4)脉冲荧光动力学(获得实际光化学效率和NPQ等)。(1.5)Fo’, Fm’的测定。测试数据:草莓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
    留言咨询

热力学动力学相关的方案

  • XH-100A HPD-100 大孔树脂吸附葛根异黄酮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通过 298、308 K 和 318 K 温度下的平衡吸附实验和 298 K 下的动力学实验 ,考察了 HPD-100大孔吸 附 树 脂 吸 附 水溶 液 中 葛 根 异 黄 酮 的 热 力 学 和 动 力 学 过 程. 分别用 Langmuir 和 Freundlich 等温方程对热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得到各热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HPD-100 树脂对水溶液中葛根异黄酮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 吸附模型描述(相关系数大于 0.992),吸附为不均匀表面的多分子层吸附. 负 的 热 力 学 焓 变 和吉布斯自由能证实反应为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 ,低温有 利 于 吸 附 的 进 行 ,负 的 熵 变说 明 吸 附 后 体 系 的混乱度降低. 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吸附为快速过程. 通过拟一级 / 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可知,HPD-100吸附水溶液中葛根异黄酮的过程遵循拟二级吸附动力学(相关系数大于 0.99)规律. 吸附速率随异黄酮初始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
  • 热动力学研究方案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通过动力学研究:•给出有关反应机理的信息 (反应步骤、基元反应和限制 )•对反应速率的全方位描述 (告诉我们反应进行得如何之快 )•模拟研究 (例如其它条件下的反应预测,如不同的Phi因子) (免除规模放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反复试验 )•预测: -过程最优化(反应速率) -安全性(热生成速率) -稳定性(储存时间)
  • 耐驰:卡马西平的热分析(DSC)测量及转变热力学
    随着医药工业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热分析已成为控制药品质量、新药研究及新剂型开发的主要检测方法之一。 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药典均收载了热分析方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最常用的热分析方法,在药物熔点、纯度、多晶型的测定、药品溶剂化物和水份的测定、药品的相容性和稳定性测定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药物的多晶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即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存在多种不同的晶态。这些晶态中只有部分晶态才具有治疗作用。药物制造、成型、包装等工艺过程中均牵涉到升温过程,因此药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多晶态以及多晶态转变研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本文以常见的卡马西平为例,采用耐驰公司的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 详细探讨了药物的多晶态转变行为,并通过吉布斯自由能函数讨论,比较了基于实验现象的动力学表述和严格的热力学表述。

热力学动力学相关的论坛

  • 如何考察一种化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

    请教高人一个问题:如何考察一种化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或者这两者的过程?又或者是否有资料可以查阅到物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我想从理论上解释弱酸在溶液里面是解离大于结合还是结合大于解离。

  • 如何考察一种化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

    请教高人一个问题:如何考察一种化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或者这两者的过程?又或者是否有资料可以查阅到物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我想从理论上解释弱酸在溶液里面是解离大于结合还是结合大于解离。

热力学动力学相关的资料

热力学动力学相关的资讯

  • 马尔文帕纳科:创新GCI、ITC技术,打造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一体化分子互作平台
    近年来,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涌现出很多新品牌、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技术多元化,“百花齐放”。目前国内外分子互作分析仪厂商已涌现近20余家,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增强业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分子互作分析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百舸争流”,谁将成为下一代金标准?——分子互作技术与应用进展》专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马尔文帕纳科生命科学业务发展经理、微量热技术&分子互作技术产品经理韩佩韦谈一谈马尔文帕纳科的创新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及他对该技术应用及市场的看法。仪器信息网:贵司在分子互作分析领域主推的仪器产品是什么?请您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韩佩韦:马尔文帕纳科公司不断致力于为基础科研与药物研发领域提供更先进的分析仪器和解决方案,在分子互作分析领域我们公司主推的产品是一种将动力学分析与热力学分析整合为一体的非标记分子互作平台,包括Creoptix WAVE系列分子相互作用仪和MicroCal PEAQ-ITC系列等温滴定量热仪等。众所周知,深入全面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需要借用多种原理互补的技术进行多角度分析,其中,动力学分析技术能够准确描述分子间的识别能力与结合的稳定性和半衰期,是一种实时、动态检测的手段;而热力学分析则深入探究分子互作的能量学本质,即分子间互作的机理,包括特异性相互作用驱动、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构象变化驱动。我们Creoptix WAVE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基于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GCI)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在更广泛的样品范围内提供更高质量的分子结合亲和力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帮助药物和生物科学研究人员加快新药发现和开发的进程。另外,Creoptix WAVE产品采用了waveRAPID动力学检测方式和创新性微流控技术。不同于传统力学的检测方式,只需一个浓度的样品,无需稀释,能够更快地得到动力学数据(waveRAPID 比传统动力学检测约快10倍),解决了市面部分分子互作技术的低灵敏度、无法捕获快速动力学、表观亲和力偏离、流路易堵塞以及动力学分析中需要配制大量浓度梯度等问题。Creoptix WAVE 分子相互作用仪MicroCal PEAQ-ITC 是一款高灵敏度、低容量的等温滴定量热仪,可用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无标记溶液内研究。它可以在单次实验中直接测量所有结合参数,并且可使用低至10μg容量的样品对无论是高亲和力还是低亲和力的结合剂进行分析。MicroCal PEAQ-ITC可用于多种应用,包括表征小分子、蛋白质、抗体、核酸、脂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MicroCal PEAQ-ITC 等温滴定量热仪仪器信息网:请回顾一下贵公司分子互作分析仪技术的发展历程。韩佩韦: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表征是研究分子互作的重要环节,马尔文帕纳科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从不同角度阐述分子互作的机理和特征。其中,采用热力学代表技术的MicroCal ITC系列成立于1977年,是最早商业化的微量热技术品牌,在业界拥有众多粉丝,其先后多款经典产品如VP-ITC, ITC200以及PEAQ-ITC都有众多的用户群和文献支持;动力学代表技术Creoptix WAVE系列则成立于其他技术如SPR/BLI等相对成熟的时期,正是在发现了现有技术的某些局限和不足后,Creoptix开发并成功商业化了新一代动力学分析技术——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GCI)。目前,MicroCal和Creoptix品牌都是马尔文帕纳科旗下分子互作分析的中坚力量,与MicroCal DSC和Light Scattering一起打造了从样品质量控制直至动力学与热力学全面分析的Label-Free分析平台。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分子互作分析仪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韩佩韦:马尔文帕纳科旗下的非标记分子互作平台几乎应用于分子互作相关研究的各个领域:在药物研发领域包括药靶确认,片段药物、小分子药物、肽段和核酸药物的筛选、表征与优化,抗体药物筛选、表位分析、结构改造,制剂开发、稳定性、可比性和生物相似性研究等;诊断试剂开发与优化、生理条件下(如血清、血浆等复杂体系)测试等等;在基础科研中则包括癌症、神经科学、免疫科学、膜蛋白、环境科学等领域。目前,研究者应用我们的技术和产品组合来研究分子互作相关的定性与定量信息,包括有无结合、结合特异性和选择性、结合强弱、结合快慢与稳定性以及部分非生物和非水相体系,如超分子组装、有机溶剂环境等。比如在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研发过程中,Creoptix WAVE system为病毒蛋白和抗体的结合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WAVE system系统将高信号和高时间分辨率与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才能实现的样品稳定性结合起来。实时分析广泛的生物流体样品的相互作用,提供完整的动力学数据,包括亲和力和高精度的结合和解离常数。由于整个微流体都包含在外置的传感器芯片WAVEchip中,可将实验中交叉污染的风险降至最低。WAVE system可用于表征病毒样颗粒(VLPs)的动力学,为研发疫苗的诱导免疫反应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一种单克隆抗体结合嵌入VLPs中的蛋白质仪器信息网:您如何看待当前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及前景?未来看好哪些细分领域?韩佩韦:我未来更看好分子互作技术在医学临床分析、食品分析、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等领域的应用。我的个人观点是当今的分子互作分析市场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各种不同原理的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研究者可以更好的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来找到适合的技术,这对于技术发展和研究者而言都无疑是件好事,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能够解决自己问题的才是最好的。随着市场的竞争,我未来更看好分子互作技术在医学临床分析、食品分析、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等领域的应用。马尔文帕纳科 韩佩韦韩佩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物理学博士,马尔文帕纳科生命科学业务发展经理、微量热技术和分子互作技术产品经理。长期负责蛋白质稳定性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技术如DSC,ITC,SPR等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在2014年加入马尔文帕纳科之前,多年任职于通用电气(中国)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现Cytiva),曾任技术经理、Biacore & MicroCal产品经理和Label-Free技术资深应用科学家等职位。韩佩韦博士长期活跃于生命科学领域和生物制药行业,组织和举办过相关的几百场技术交流会和培训班,并在多个大型会议上做分会技术报告,在分子相互作用领域和微量热应用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 2012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
    2012年10月19-22日,由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界的300位代表参加。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传中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韩布兴教授,副主任委员陈启元教授、高胜利教授、沈伟国教授、孙立贤教授、刘义教授、王键吉教授、尉志武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上图:2012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开幕式 梅特勒托利多此次以协办单位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这次会议。为了让参会观众更好的与梅特勒托利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梅特勒托利多特别邀请了实验室热分析部技术经理唐远旺先生在&ldquo 热分析技术及其应用&rdquo 专场分别做了主题为:&ldquo Flash DSC1超快速差示扫描量热仪技术与应用&rdquo 、&ldquo TOPEM多频温度调制DSC技术及应用&rdquo 报告现场反响激烈。 在热分析技术中,梅特勒托利多超快速差示扫描量热仪(闪速DSC1)应用较广泛。这是目前世界上速率最快的商品化DSC仪器,升温速率达到10的7次方数量级(K/min),降温速率达到10的6次方数量级(K/min)。Flash DSC是创新型的超高速扫描量热仪,该技术能分析之前无法测量的结构重组过程。Flash DSC与常规DSC是理想的互补工具。极快的降温速率可制备明确定义的结构性能的材料,例如在注塑过程中快速冷却时出现的结构;极快的升温速率可缩短测量时间从而防止结构改变。Flash DSC也是研究结晶动力学的理想工具,不同的降温速率的应用可影响试样的结晶行为和结构。 Flash DSC 1 的特点与优点: 超高降温速率 &ndash 能够制备具有确定结构属性的材料; 超高升温速率 &ndash 减少测量时间与防止重组过程; 快速响应传感器 &ndash 允许研究极为快速的反应或结晶过程动力学; 高灵敏度 &ndash 可以使用低升温速率; 广泛的温度范围 &ndash 可在 &ndash 95° C 至 450 ° C 范围内进行测量; 用户友好型人体工程学与功能 &ndash 快速与轻松制备样品; 上图:超快速差示扫描量热仪 更多信息,请登录梅特勒-托利多网站:www.mt.com
  • 一文了解材料热动力学概念
    p strong 1.热、动力学概述 /strong /p p   自然界中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代谢反应,通常都伴随着热效应的变化,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历程。 /p p   20世纪初,Planck、Poincare、Gibbs等科学家以宏观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并定义了焓、熵、亥姆霍兹和吉布斯等函数,加上P、V、T等可以直接测定的客观性质,经过归纳与演绎推理,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公式和结论,用来解决能量、相和反应平衡问题,这便是经典热力学的基本框架。经典热力学研究的对象是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它是不断逼近极限的科学,只讨论变化前后的平衡状态,不涉及物质内部粒子的微观结构。 /p p   Boltzmann等人将量子力学与经典热力学相结合,形成了统计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属于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它从微观粒子的性质出发,通过求统计概率,定义出系统或粒子的配分函数,以此为桥梁建立起与宏观性质的联系。 /p p   时间是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独立变量,怎样处理时间变量是区别不同层次热力学的标志,在物理学中利用熵增来描述时间的单向性。热力学研究可能性,动力学研究现实性,即变化速率和变化机理。动力学是反应进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系统的行为状态和输出只取决于起始状态和随后的输入。 /p p   自然界中发生的好多现象都是在非平衡态进行的不可逆过程,这就推动了热力学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发展。20世纪50年代,Prigogine I、Onsager L等人形成了非平衡态热力学(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局域平衡假设是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中心假设。其中,Onsager L于1931年确立了唯象系数的倒易关系,Prigogine 在1945年提出了非平衡定态的最小熵增原理,适用于接近平衡状态的线性非平衡体系。对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以Progogine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著名的耗散结构理论,后来通过云街、贝纳德对流实验等一些自组织现象(见图1)得以证实,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以形成有序状态,打开了物理科学通向生命科学的窗口。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36c0be6-c410-4216-9391-914804187287.jpg" title=" 图1 一些自组织现象.png" alt=" 图1 一些自组织现象.png" width=" 400" height=" 313"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31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一些自组织现象 /strong /p p   目前,热动力学不再仅仅是研究热现象基本规律的科学,它和系统理论、非线性科学、生命科学、宇宙起源等密切相关,其应用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工程技术,以及宇宙学和社会学科[1]。 /p p strong 2.材料热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strong /p p   现代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一直受到热力学的支撑和帮助,材料热力学是经典热力学与统计热力学理论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其形成和发展正是材料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p p   从1876年Gibbs相律的出现,1899年H. Roozeboom把相律应用到多组元系统,1900年,Roberts-Austen构建了Fe-Fe3C相图的最初形式,为钢铁材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再到20世纪初,G. Tamman等通过实验建立了大量金属系相图,有力推地动了合金材料的开发 50年代初R. Kikuchi提出了关于熵描述的现代统计理论,为热力学理论和第一性原理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 60年代初M. Hillert等对于非平衡系统热力学的研究,导致了失稳分解领域的出现,丰富了材料组织形成规律的认识 70年代由L. Kaufman、M. Hillert等倡导的相图热力学计算(CALPHAD),使材料研究逐渐进入到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材料设计的时代[2]。 /p p   2011年6月,美国宣布了一项超过5亿美元的“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核心内容之一是“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MGI)”,其目的是为新材料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工具集,通过强大的计算分析减少对物理实验的依赖,加上实验与表征方面的进步,显著加快新材料投入市场的种类与速度,开发周期可从目前的10~20年缩短至2~3年,图2比较了传统材料设计与现代材料设计的流程。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f972848-2ff1-4a22-9f2f-766750dfbfc7.jpg" title=" 图2 传统材料设计与现代材料设计流程对比.png" alt=" 图2 传统材料设计与现代材料设计流程对比.png" width=" 400" height=" 371"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3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2 传统材料设计与现代材料设计流程对比 /strong /p p   材料热力学研究固态材料的熔化与凝固、固态相变、相平衡关系与成分、微观结构稳定性、相变的方向与驱动力等。为了描述各种不同类型物相的自由能、焓、熵等,曾提出过各种唯象的或统计的热力学模型,比如,理想溶体模型、正规溶体模型、亚正规溶体模型、准化学模型、原子缔和模型、中心原子模型、双亚点阵模型、集团变分模型(CVM)、Bragg-Williams近似、Bethe近似、Ising近似、Miedema近似等。扩散是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凝固过程中晶核的形成和长,以及在热处理过程中合金的均匀化、溶质原子的分布与再分配,可通过菲克第一、二定律推导。 /p p   热力学计算的涵盖范围很广,分析和理解材料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有:Gm-x图、相图、TTT曲线、CCT曲线等。其中,最成功的核心应用是相图计算。相图依据获得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p p   1、实验相图:利用实验手段(DSC、DTA、TG、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等),以二、三元系为主。 /p p   2、理论相图,也称第一性原理计算相图,不需要任何参数,利用Ab initio method实现的理论计算相图,只在个别二元和三元体系材料设计方面有少量报道。 /p p   3、计算相图,其核心是理论模型与热力学数据库的计算机耦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软件多采用CALPHAD模式,包括Thermo-Calc、Pandat、FactSage、Mtdata、JMatPro等。CALPHAD模式中对溶体自由能的描述大部分采用亚正规溶体模型,流程如图3所示,它是根据体系中各相的特点,集热力学性质、相平衡数据、晶体结构等信息于一体,建立热力学模型和自由能表达式,然后基于多元多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计算相图,最终获得体系的具有热力学自洽性的相图和描述各相热力学性质的优化参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例如,王翠萍,刘兴军,大沼郁雄等人利用CALPHAD方法评估了Cu-Ni-Sn三元系各相的热力学参数,其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如图4所示,他们还计算了该三元系中bcc相的有序无序转变及fcc相的溶解度间隙,对利用析出强化以及Spinodal分解开发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新型Cu基合金的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 br/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0a89f13-1022-49a1-9fd6-5604b5b5b379.jpg" title=" 图3 CALPHAD方法流程图.png" alt=" 图3 CALPHAD方法流程图.png" width=" 400" height=" 401"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1px "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 CALPHAD方法流程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ae8d53e-6ea5-4648-881d-ddedb81a12f2.jpg" title=" 图4 Cu-Ni-Sn三元系中液相在1580K时的混合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3].png" alt=" 图4 Cu-Ni-Sn三元系中液相在1580K时的混合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3].png" / br/ 图4 Cu-Ni-Sn三元系中液相在1580K时的混合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3] /strong /p p   动力学计算以热力学计算为基础,引入以时间为变量的扩散动力学模型和原子移动性数据库,通过大量的迭代运算,获得材料热力学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p p strong 3.在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strong /p p   任何一个体系,热力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三方面是密切联系的。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影响凝固和热处理过程中的生成相和微观组织演变。例如,对于Al-Cu系合金,溶质原子在固溶时过饱和析出,造成球对称畸变 在时效硬化时,首先形成G.P. Zone,接着溶质原子在低指数晶面上发生聚集、有序化,最终生成非共格θ(Al2Cu)平衡相。在凝固或均匀化过程中生成的相尺寸大于0.5μm时,受载时界面出现位错塞积,成为裂纹源 当尺寸介于0.005~0.05μm,并且呈细小弥散分布时,可阻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当然,热、动力学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了材料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必要的分析手段。 /p p strong (1)传统钢铁行业 /strong /p p   钢铁研究总院作为国内最大的专业钢铁材料研发机构,是最早引入热力学计算方法和软件的单位之一,先后在节镍型不锈钢设计、V-N 微合金化技术、LNG 用 9 Ni 低温钢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4]。 /p p strong (2)金属基复合材料 /strong /p p   范同祥、李建国、孙祖庆等人采用热力学、动力学模型,在复合材料增强相与基体界面反应控制、反应自生增强相种类选择、复合材料体系设计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5]。 /p p strong (3)纳米材料 /strong /p p   200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Chamberlin在研究铁磁体的临界行为时用到纳米热力学(Nanothermodynamics)一词,Giebultowica、Hill等人证明了纳米热力学在处理纳米体系的生长和物理化学性能时的巨大作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谭志诚团队在纳米材料低温热容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6]。 /p p strong (4)形状记忆合金 /strong /p p   Lidija GOMIDZELOVIC等人采用Muggianu模型并结合实验,使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了形状记忆合金Cu-Al-Zn在293K时的相图,并探讨了组织性能[7]。 /p p   此外,在Mg基储氢材料、石墨烯界面及其吸附性能都有热力学计算机模拟的相关应用。 /p p strong 4.热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strong /p p   几乎没有一种实用材料的结构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扩散、相变、位错的产生和运动,以及材料的形变和断裂都涉及各种非平衡,这就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将CALPHAD模式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使其更加逼真地模拟现实情形,比如:与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相场理论(Multiphase Field Method)相结合 与材料物理冶金模型相结合,对材料硬度、强度、延伸率等做出预测 引入晶胞和析出相的形核、长大、粗化模型,计算材料的CCT、TTT相变曲线、晶粒尺寸、形核率等物性参数。 /p p   在未来,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在内的多尺度集成计算模拟配合专业数据库,实现材料设计阶段、模拟材料生产制备和服役的全流程,从而预测材料的组织演变和宏观性能,并在制备过程中对组织性能进行精确调控,是材料热、动力学发展的主要趋势[8,9]。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1]徐祖耀,材料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p p [2]戴占海,卢锦堂,孔纲. 相图计算的研究进展[J]. 材料研究导报,2006,4(20):94-97 /p p [3]王翠萍,刘兴军,马云庆,大沼郁雄,貝沼亮介,石田清仁. Cu-Ni-Sn三元系相平衡的热力学计算[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5(11): 202-207. /p p [4]董恩龙,朱莹光,潘涛. LNG用9Ni低温压力容器钢板的研制[C],全国低合金钢年会论文集. 北戴河:中国金属学会低合金钢分会,2008:741-749 /p p [5]范同祥,张从发,张荻.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进展[J]. 中国材料进展, 2010, 29(04): 23-27 /p p [6]姜俊颖,黄在银,米艳,李艳芬,袁爱群. 纳米材料热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化学进展,2010,22(06):1058-1067. /p p [7]Lidija GOMIDZELOVIC, Emina POZEGA,Ana KOSTOV,Nikola VUKOVIC,Thermodynamic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hape memory Cu-Al-Zn Alloy [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5, 25(08): 2630-2636 /p p [8]Liux J, Takaku Y, Ohnuma I, et al. Design of Pb-free solders in electronic packing by computational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 2005, 4(2): 122-125 /p p [9]Chen Q, Jeppsson J, Agren J. Analytical treatment of diffusion during precipitate growth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J]. Acta Materialia, 2008, 56:1890-1896 br/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