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轨迹场

仪器信息网粒子轨迹场专题为您整合粒子轨迹场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粒子轨迹场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粒子轨迹场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粒子轨迹场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粒子轨迹场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粒子轨迹场相关的耗材

  • 粒子探测器配件
    粒子探测器配件是全球领先的粒子追踪探测器和粒子追迹探测器,它基于Medipix2/Timepix technology技术的像素探测器,它能够实现零背景噪音成像。 粒子探测器配件数字化单光子计数入射光子或粒子,直接转换成可探测的电信号被进一步处理,这种技术不仅实现零噪音成像,而且实现超高亮度和锐度的图像,非常适合粒子追踪和辐射监测,单光子计数等应用,能够识别3-5keV的辐射粒子或光子。不仅可以识别当个粒子,并且可以区分不同的粒子。 单光子计数模式:当个像素每秒记录高达100000光子数(100000cps).整个探测器的计数能力高达65亿cps,而且能量阈值可以设定。 能量模式(TOT):每个像素测量单个光子能量,非常适合全谱X射线成像和辐射监测,不仅可以对辐射粒子的轨迹成像,还可以测量粒子能量,非常适合辐射监测,因为粒子轨迹的形状对于不同辐射类型而言是独特的,这种技术也颠覆了现在辐射监测的方法。 到达时间模式(TOA)单个像素计算入射时间,非常适合辐射粒子追踪和时间飞行测量。 粒子探测器配件特点 高对比度 高动态范围 无噪音 实时监测 256x256像素单光子计数阵列 传感器面积14.1x14.1mm^2 单个像素55um超大面积 天文学,粒子物理,医学成像,光谱成像,粒子追踪,电子显微镜,无损检测,质谱学,X射线成像,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
  • 用于粒子成像测速(PIV)的荧光示踪粒子
    技术指标参数(PDF) 技术手册(PDF)FLUOSTAR荧光颗粒FLUOSTAR 一种封装若丹明B荧光染料微球, 专门优化用于粒子成像测速(PIV)的示踪颗粒 本公司的的FLUOSTAR高分子聚合物微球内部封装了若丹明B荧光染料,在绿色激光如(Nd:YAG,和Nd:YLF)照射下会发出橙色荧光.FLUOSTAR微球具有很高的荧光发射效率,特别适合粒子成像测速(PIV)应用.即使在功率仅有5毫瓦的激光指示笔的照射下,也可观察到微球发射的强烈橙色荧光!!! 最佳应用:单相液体流动多相流工业大尺度流动近壁面边界层流动微尺度流动立体PIV 应用备注:?? 硅树脂制成的脑血管模型内部近壁面流动采用FLUOSTAR荧光示踪粒子 采用普通示踪粒子ticles产品优势???超高荧光亮度适用于工业化大体积测试需求干粉颗粒良好的水溶液分散性良好的水溶液稳定性产品特色中等尺寸分散性均有球体形态光致漂白效应极低极少染料泄漏无膨胀收缩现象优良的机械稳定性指标参数基底材料羧基改性丙烯酸树脂折射率1.560(高分子)适用温度上限最高耐受100摄氏度(高分子 )荧光染料若丹明B(激发波长550nm/荧光发射波长580nm)密度1.1 g/cm3直径15微米(均匀分布球形)尺寸均匀性不超过20% C.V.有效期不短于24个月贮存干燥室温下密封贮存操作注意事项 推荐采用呼吸保护装置和手套?单瓶容量1, 5, 10, 50 g
  • 美国TSI 9306V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器
    美国TSI 9306V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器销售热线:15300030867,联系人:张经理美国TSI 9306V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器在9303的基础上,9306V提供6个粒径通道同时显示。3.7-inch彩色触摸屏和Mirosoft Windows CE操作界面,使操作更方便,超大的10000数据内存可通过USB接口或可通过USB接口或可选外置打印机直接输出,同时可连接温度/湿度探头(选件),并包含内部报警功能。9306V保修期延长为2年。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器9306V特点和性能范围:0.3-20&mu m流量:2.83 升/分(0.1CFM)同时显示通道数: 6个通道符合ISO21501-4USB输出10,000个数据内存和250个测试位置3.7-inch 彩色触摸屏测试报告格式(ISO-14644-1,FS-209E, ECGMP)Li-ion 充电电池。9306V 仅为1.0 kg(含电池)。高耐磨注塑设计。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器9306V技术指标粒径量程:0.3-20&mu m粒径尺寸:0.3, 0.5, 0.7, 1.0, 2.0, 5.0&mu m(标准) 0.3, 0.5, 1.0, 3.0, 5.0, 10.0&mu m(标准) 0.3-10&mu m,(用户选择粒径) 0.3. 0.5, 1.0, 3.0, 5.0 10.0&mu m(出厂校准粒径,其它粒径通道可指定)计数效率:0.3&mu m: 50% 0.45&mu m:100%(JIS)浓度上限:2,000,000Particles/ft3, 5%重叠误差光源:激光二极管调零:1个/5分钟(满足JIS B9921)流量 2.83升/分钟(1CFM)校准:NIST采样管:等速采样探头采样模式:手动、自动、蜂鸣 累积/差值计数或浓度采样时间:1 秒-99小时采样频率:1-9999次或连续采样输出:内置 HEPA过滤器(99.997%@0.3&mu m)真空源:内置泵(含流量控制技术)通讯方式:USB数据存储:10000采样点报警/状态指示:声音报警(计数) 低电量和传感器状态显示:3.7-inch彩色触摸屏,Microsoft Windows® CE界面主机外壳高耐磨注塑电源:110-240VAC 50-60Hz电池:可插拔可充电锂电池电池工作时间:连续工作6小时充电时间:小于3小时主机尺寸(LxWxH):25.4cm*11.4cm*7.6cm美国TSI 9306V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器重量:1.0kg(含电池)标准:CE,JISB9921,ISO21501-4保修期(标准):2年操作环境:5-35℃,20%-95%非结露标准附件:手册CD,电源线,锂电池,等速采样头,过滤器,USB 线,TRAKPRO下载软件测试报告输出格式:FS-209E, ISO-14644-1和EC GMP手持式激光粒子计数器9306V

粒子轨迹场相关的仪器

  • YZG12型矿用钻孔轨迹仪一.产品简介 YZG12型矿用钻孔轨迹仪是一款便携式无缆钻孔轨迹测试仪器,荣获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拥有多项专 利。适用于煤矿井下地质勘探孔、瓦斯抽放孔、探放水孔、注浆加固孔等领域的钻孔轨迹测量。 二.主要特点 精度高 现有测量精度【倾角】±0.2°、【方位】±1.0° 效率高 每个测点仅需1s,持续工作时间达30h 容量大 16GB容量,可实现单次多点多测孔的测量 稳定性好 精湛的工艺设计和装配,防护等级为IP54 装备轻便 装备轻便,一人即可携带下井 操作简便 液晶显示,界面友好,“傻瓜型”操作 孔深不限 无缆测量,测试孔深不限 成图软件 可将测量数据进行二维、三维成图以及后续分析
    留言咨询
  • 地大华睿YSX-3.7T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应用领域1.随钻测井是电缆测井、钻井和录井技术的综合体,是迈向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本产品应用于煤矿井下水平定向钻进;2. YSX-3.7T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属于随钻测量类设备,可直接安装于钻井设备钻头后端3.YSX-3.7T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可测量钻杆等设备的方位角、夹角、倾斜度、距离等参数,供相关人员参考。主要特点1.测量并记录钻头每个位置的俯仰角、方位角、井深。2. 直接将产品嵌入于钻井设备中端,简化施工过程3.YSX-3.7T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方便携带、安装简易,不对钻孔设备造成不良影响;4.YSX-3.7T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的电源为内置本安型电池,可长时间连续工作;5. 利用专门开发的钻孔轨迹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对钻场的钻孔测量参数进行处理,得到钻孔三维轨迹显示图,分别反映钻孔轨迹空间的俯视效果和前侧视效果,软件操作友好,解释准确。6. YSX-3.7T矿用本安型钻孔轨迹仪可与关联设备连接实时传输数据;当无外接设备时,本设备会自动将数据存储,可随时与关联设备连接导出数据。7. 测量探管内部集成了高精度测斜模块、大容量Flash存储器、运动感知部件、单节可充电锂电池、电源管理电路,其采用USB/蓝牙实现与安卓平板通信以及充电功能,测量探管支持通过软件控制实现上电启动、仪器断电功能8. 安卓平板电脑上安装有专用APP软件,软件可以读取测量探管中存储的数据,并完成钻孔轨迹二维图的绘制;软件还可以控制测量探管上电启动、断电10. 电子探管中包含一组大容量可充电锂电池,由它来为仪器提供孔内作业时的电源供应,电子探管本身设计成智能节电的工作方式,保证仪器在整个钻孔作业期间内可长时间持续工作。
    留言咨询
  • 工作原理YSZ11.1矿用随钻轨迹测量装置是一款智能化的钻孔轨迹实时随钻检测设备,仪器主要由无磁钻杆、探管和矿用智能手机组成,探管安装在无磁钻杆内,无磁钻杆两头分别与矿上钻杆和钻头连接,实现边钻进边测量钻孔的空间轨迹和钻进深度。探管通过蓝牙与矿用智能手机通讯,每个钻孔开钻时获取该钻孔的属性信息,并在钻完退钻后将保存在探管存储器内的数据传输到手机,通过手机终端软件现场显示钻孔的空间轨迹和深度。钻进深度既可通过手机终端软件边进杆边计数的方式测量,也可通过探管内置的深度传感器自动测量,无须人工干预,真正杜绝假钻空钻。主要用途煤矿井下各类钻孔随钻钻孔轨迹测量;定向、保直钻进的方位测量;定向钻进的造斜精度检测;钻孔深度测量。产品优势数据无线传输;高强度无磁钻杆;随测/复测兼容;钻进深度自动测量;井下主机直接显示、查看测量结果;分析软件使用便捷、功能强大、钻孔群管理、一键出具word报告;云平台实时远程共享。技术特点随钻测量钻孔轨迹与深度:随钻轨迹探管内置高精度角度传感器和深度传感器,既可精确测定钻孔空间轨迹,亦可自动准确测量钻孔深度;井下可直接查看测量结果:完成测量后,可以直接在矿用智能手机上查看测量结果,包括数据表格、轨迹曲线和质量评价;配接多种型号钻杆:探管可与Φ42mm/Φ50mm/Φ63.5mm/Φ73mm等多种不同直径的钻杆配接;推进方式:既可通过无磁钻杆随钻轨迹测量,又可后接推杆手持复测;蓝牙数据交换:探管与矿用智能手机通过蓝牙形式进行数据交换;探管智能测量钻进深度:既可采用矿用智能手机与钻机钻进深度同步技术测量钻进深度,亦可直接采用探管内部传感器测量钻孔钻进深度,无须矿用智能手机操控,随钻随测,无须停顿,可有效杜绝打假钻现象;钻孔群连测管理技术:多孔连钻连测,数据统一管理,钻孔起止过程自动智能判断,自动识别空白带和煤岩层。分析软件功能强大:三维空间轨迹,二维水平面投影曲线、剖面曲线灵活切换;测点实测值曲线,数表联动量现,偏离值自动计算;钻孔群数据管理简洁,结果同屏展示,空白区自动识别;结果可导入Excel生成图表报告,也可导入CAD自动上图;一键出具word报告。
    留言咨询

粒子轨迹场相关的方案

粒子轨迹场相关的论坛

  • 带电粒子在四极杆内的运动轨迹

    正弦或余弦驱动四极杆滤质器的理论离子的运动方程按照理论计算可知,在数字化四极杆滤质器的各工作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质量数为1271和624的离子在x轴上轨迹稳定,在y轴上轨迹不稳定;质量数为578的离子在x轴和y轴上都有稳定的轨迹;质量数为565和529的离子则在轴上有稳定轨迹,在yx轴上轨迹不稳定。 离子的受力分析设相邻极杆间电势差为02φ,其中0cosUVtφω=u数字化四极杆滤质器的理论计算令(cosekUVr ωω=−,ux其中()(kTk ξξ+=ua,若为正值时,离子在kx方向上所受到的力就是回复力,即离子在x方向上的运动就可以看做是简谐振动,而在y方向上所受到的力却是随着位移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是振幅逐渐增加的振动。若这与之前的分析完全吻合。k为负值时,离子在x方向上的运动就是振幅逐渐增加的振动,而此时y方向上离子的运动则是简谐振动。由于0φ是交流电势,因此值交替正负,这样就将离子的轨迹束缚在“稳定”状态。通过不断的改变k值,而使得离子在x方向和y方向上不断的交替进行简谐振动,使得离子能够在xy平面内具有稳定的轨迹。在四极杆工作时在其电极上施加射频电压和直流电压以形成随时间变化的四极场。离子在该电场中的运动轨迹稳定性会因质量数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可根据轨迹稳定性的不同分离离子。然而迄今为止,质谱仪的电源驱动信号都是正弦或余弦波周期信号。这就使得通常各种四极质谱仪中都有一个高频振荡器,用于产生高频电压,由于电压幅值正比于被分析离子的质量数,因此在分析大质量数的离子时,常需要提供几千甚至上万伏的高频高压。这不仅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例如大电压下谐振点飘移问题),也可能导致器件内的放电问题,这样就对真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避免产生放电现象。分析四极场的特征可知利用电势变化频率实现质量分析可以降低高频电压的要求。然而正如前面所提,传统四极质谱仪上的高频高压是通过谐振网络得到的,因此很难实现利用频率变化进行质量分析。其实,驱动四极质谱仪工作并不一定是正弦或余弦波周期。E.Sheretov很早就提出脉冲射频电压驱动双曲场质谱仪的理论。现今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分析仪器的数字化。数字化电压简单地说即为矩形波电压来驱动四极杆滤质器。这样以来,在软件的控制下,频率和波形可独立调节,使得实现频率扫描,避免了电压过高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它能够允许波形延时或暂停,可灵活地对离子进行控制(如引入、引出离子),所以数字化四极杆滤质器具有传统正弦波驱动时无法实现地优越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正弦或余弦波驱动四极杆滤质器的理论计算,包括离子运动轨迹、稳定曲线和稳定图以及质量扫描图。最后是本章将着重阐述矩形波驱动四极杆滤质器的理论计算,以证明矩形波不仅能够完全代替正弦或余弦波驱动四极杆实现滤质功能,而且还能够实现正弦或余弦波所不能实现的频率扫描。 四极场理论 离子的空间束缚场首先考虑怎样才能将一个带电离子动态束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一个类似的物理原型给出了提示。这个物理原型就是简谐振动,最为简单的就是弹簧振子。小球所受到的回复力使得它在一维空间上的一段有限距离内往复做周期振动。其回复力的数学表达式如所示: K=KX从公式能定性的看出,小球所受到的回复力总是和它的位移方向相反。因此小球的运动始终被回复力提供的力场束缚在一个有限距离的空间内。这也就给出了一个方向寻找将电离子束缚在有限空间内的场。随时间变化的四极场实现了这一功能。理想的随时间变化的四极场能将带电离子束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四极场的数学形式四极场可以表示成它在笛卡尔坐标系中位置的线性组合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该场在0Ex,y和三个方向上不相关。这使得离子运动分析变得简单,因此四极场还可以用公式表示根据xExφ∂=−∂、yEyφ∂=−∂和zEzφ∂=−∂

  • 轨迹文件咋看?

    看了版友发的帖子 http://www.sda.gov.cn/WS01/CL0050/137100.html ,说到有几家药厂申报注册的药品被批驳回来,多个案例提到查看“轨迹文件”有5批检测数据,但是上报材料未采用,且未提供相应说明。 这个轨迹文件是啥东西,咋看,能看出仪器做过几次试验这么厉害??

粒子轨迹场相关的资料

粒子轨迹场相关的资讯

  • 从仪器研制与改造看生命科学行进轨迹
    阅读生命:从单项尖端技术走向系统集成 科学时报:从仪器研制与改造看生命科学行进轨迹   基因技术的突破使生命科学发展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几年前人们听到的是“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工程”等名词,现在科学家在谈论“生命模块”、“人工电路基因”、“纳米粒子智能导弹”……生命科学究竟沿着怎样的路线在前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走进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几个实验室。   “联通”产效率   2009年最后一个月的最后几天里,一个类似齿轮的灰色金属圆形物,摆放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杨福全办公室的茶几上。这是他自己设计、委托企业加工完成的一件最新“作品”,工厂送来刚拆封,等着他验收。   “这是我新研制的逆流色谱仪的核心部分—— 一种新型逆流色谱柱。我准备把它用于膜蛋白质的富集和亚细胞器的分离,进而用于膜蛋白质组学研究。”巧遇《科学时报》请他谈生物技术目前的发展态势,他顺便告诉记者。   “国际上目前有这样的仪器吗?”记者问。   “还没有,不过这个现在还需要保密。我还是给你看看另外一样东西。”   说话间,杨福全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已经组装好的“作品”。“这是毛细管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接口平台,是我们在中科院仪器研制和改造项目支持下,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在国内设计加工的,使仪器能够适合于各种复杂程度的蛋白质样品分析。这个准备安装在新进的一套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系统上。”   据杨福全介绍,蛋白质组学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很快,蛋白质组学研究竞争也异常激烈。有了基本硬件设备而又能让设备高效地工作,才能做出高水平工作。其中,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和生物质谱技术构成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主体。色谱—质谱系统连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灵敏度和效率。这个接口平台就是针对商用仪器的不足而设计加工的,它与自制的毛细管液相色谱柱联合使用,不仅降低了整体设备的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仪器系统的通量、灵敏度和效率。   2004年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回国的杨福全博士,目前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质谱首席技术专家,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现有仪器进行改造、研制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仪器设备是他目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杨福全介绍,生物质谱技术和双向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等现代分离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高通量分析和鉴定 这些技术通过与荧光标记技术、稳定同位素标记等技术的结合,又实现了生物大分子高通量的定量分析,从而推动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促进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实验室的仪器装备改造后,技术水平是否取得较大的提高?”记者追问。   杨福全并未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打开不久前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尚永丰给他写的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写道:“过去两年我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在你实验室做了很多的质谱分析。这些分析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9年我们发表的文章,包括在Cell、PNAS和The Embo Journal杂志上的文章,都用了你实验室的质谱分析结果。所以,在此我想向你和你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表示真挚的感谢。我几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国内好多单位都有质谱仪,但真正能用到科研上的不多。很高兴北京有你这一家,为我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我们实验室主要从事基因表达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今后肯定还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我们找个时间聊聊,探讨一下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杨福全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3个方面:高分辨、高质量精度和快速的质谱仪器的开发 高效、高选择性的样品富集技术的开发 由生物质谱技术、现代分离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等技术集成的高通量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发。因为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和蛋白质科学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全面系统分析细胞、组织或生物体中蛋白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或绝对量的分析,已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衔接”出速度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志杰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生命科学发展对新设备的需求。这位曾参与美国东南结构基因组研究中心工作的研究员2006年回国,一直致力于改进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设备。   他说,10年前,研究人员解析一个蛋白质三维结构大约需要1~2年时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截至2009年12月底,全世界已解析了7万多个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这些高效率的自动化方法,主要包括高通量克隆、高速度表达纯化、蛋白质自动化结晶、自动化衍射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等。如果研究人员继续采用原有的老方式,美国于2000年启动的“结构基因组计划”根本不可能按时完成,甚至做不出其中的1/10。   目前,刘志杰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构建了一套高通量的从基因克隆到蛋白质结构解析的流水线。这一流水线由几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力争实现自动化。如第一个模块即是自动化克隆和小规模可溶性表达筛选,使用该模块可自动筛选出可溶性表达的蛋白质。   “如果使用传统方法,只能一个个地进行手工试验,不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现在可以一次筛选96个目标基因,很快了解哪些蛋白质在哪种条件下是可溶的。也就是说,过去需要几个月或几年完成的工作,如今一个人几天就能完成。”他说。   他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蛋白质晶体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效率。由于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构象稳定和容易结晶的蛋白质成为研究人员进行结构分析的首选目标。这就意味着遗留下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解析难度将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人类对生命现象认识的深入,对健康、环境和能源方面的关注,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地定位于与人类疾病以及工农业密切相关的重要目标蛋白上。其中,很多目标蛋白来自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复合体和膜蛋白,而真核生物的可溶蛋白质和膜蛋白的获得,是目前各国晶体学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此外,生物大分子的结晶也是晶体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蛋白质结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但由于蛋白质结晶过程的多参数、随机性过大,未知因素过多,目前蛋白质结晶在理论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人们所期待的根据蛋白质一级序列预测其结晶条件的情景还只是梦想。研究人员不得不继续采取“盲人摸象”的大规模筛选方法寻找蛋白质分子的结晶条件。因此,高纯度、高均一性和高稳定性的蛋白质样品的获得,以及蛋白质分子的结晶,成为目前限制蛋白质晶体学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筛选最佳的结晶条件,研制出自动化、高速度、高精确度制备出纳米级蛋白质和结晶溶液混合液滴的机器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为结晶机器人用很少量的蛋白质样品就能筛选大量的结晶条件。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发出多款结晶机器人,能够一次筛选几百到上千个蛋白质的结晶条件 另一种结晶观测机器人甚至能根据时间拍摄结晶过程的照片,并自动放在网上,研究人员不论在家还是在其他地方都可以了解到实验的情况。如果没有这样的自动化设备,学生们就不得不呆在冷室里一个一个地观测了。   刘志杰告诉记者,他新构建的从基因到结构的流水线,各种零件都是现有的,但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工作,大部分是他按照实验的需求自己设计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是他与美国的合作者共同探讨研究而成的。如果与美国同行的设备比,生物物理所这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如,小规模细胞培养,美国合作者依然使用手工,而他的这套设备已实现了自动化。   全新的自动化装备给刘志杰研究小组带来了预期的喜悦。他的课题组使用这条流水线所开展的癌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论文《通过N10取代的叶酸类似物抑制人源5,10-次甲基四氢叶酸合成酶的结构基础》于2009年9月被《癌症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给予报道,受到同行高度关注。   在此流水线基础上,刘志杰打算在2010年实施新的改进,对膜蛋白处理进行自动化改造。即在保持设备原有功能基础上,找出使膜蛋白可溶的条件。这种设备的改进,只要进入研究阶段,成果在国际上必定领先。因为,目前世界上尚未有这类设备。   据悉,中科院将建基于同步辐射线站的高通量衍射数据收集和解析模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引进的“千人计划”研究员张荣光,将在上海光源上建造新设施。刘志杰说:“我们将是他最大的用户。”   各领域不期而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福全和刘志杰课题组开展的设备研制,使人们不难看出,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目前正从发展单项尖端技术转向系统集成研究,而且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在脑认知研究中也有相似表现。   在生物物理所脑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薛蓉研究员先让记者参观了实验室最新制造的“头盔”。这个特殊的“头盔”内插满了线路,接受实验的人戴在头上,推进脑成像装置便可给大脑拍照,并探测到脑部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情况。   薛蓉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放射系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任工程师职位。她介绍,这个“头盔”是她正在研制的一种新的并行成像设备与技术,以改进人体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性能,提高成像速度和质量。   薛蓉解释说:“核磁共振中,质子共振频率接近300MHz,在人体内其波长仅约11厘米,RF射频场将与人体产生‘介电共振效应’,导致净磁化矢量在发射和接收上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性。除此之外,共振频率的提高还会引起人体组织对电磁能量的吸收率(SAR)的增加,带来类似微波炉加热式的安全隐患。解决这些高频信号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研制多通道的发射/接收射频线圈,结合并行成像技术,以期获得超高场成像系统中高分辨率的灰度均匀的人脑结构和功能图像。”   薛蓉介绍,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技术在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重要应用,无论是生物学、临床医学、分子影像学,还是脑与认知科学等国家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对磁共振技术的发展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国际上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当可观,目前,国际上7特拉斯(T)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已装机30余台。国外磁共振领域著名的生产厂家Siemens、GE和Philips等公司,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德国Freiburg大学等已装备了7T磁共振超高场成像系统。在亚洲区域,韩国也早于我国购买了相关设备。为了不滞后于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生物物理所脑成像中心2009年底引进了国内第一台7T超高场磁共振系统。这是基于这一团队已具备了自主开展磁共振成像系统软硬件研发能力而着手的工作。该系统目前正在紧张装机。   国际上的主要研究机构正积极在7T及以上超高场系统上研制与此项目类似的高场发射与接收系统及相关线圈。由于研发进度以及技术保密等原因,各家都不披露完整的技术资料。竞争点大多在于这个“头盔”上。同时,这个“头盔”如何与脑成像进行连接,也是核心技术之一。   薛蓉说:“实验室脑成像中心2010年的一个重点研究目标,即是在西门子7T超高场全身磁共振扫描仪上研制多通道发射与接收头线圈,及其与7T成像系统的射频接口,实现多通道的并行发射与数据的并行采集,克服超高场成像系统中射频场发射的不均匀性,有效提高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大脑特定区域,如前颞叶和海马区磁共振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减小磁敏感性伪影,帮助检测认知科学实验中功能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对新进口的设备进行创造性“联通”、“衔接”和“整合”,是生物物理所几个实验室都在进行的工作,一旦成功便能获得很好的研究结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工作也是国际上许多实验室都在进行的研究。虽然中国生命科学曾一度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这里,人们可看到中国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的希望。
  • 从世界名校收藏的显微镜,看科技发展的轨迹
    日前,“双校记:透过显微镜看哈佛与清华”线上展览正式开幕,该展览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哈佛历史科学仪器收藏馆联合举办,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国外著名大学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线上系列展览之一。显微镜是近代科学的标志仪器。1665年,伦敦大瘟疫暴发,胡克出版了《显微图谱》一书,他使用的显微镜可以把标本放大30多倍,此后,荷兰的列文虎克研制了独具风格的、可放大200多倍的单式显微镜。18世纪之后,显微镜逐渐流通到世界各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揭开了自然界隐藏的奥秘,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进步。显微镜也进入了大学的课堂、实验室和博物馆。该线上展览展示了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所使用、制造和收藏的众多类型的显微镜,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这两所世界著名大学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历史收藏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两代哈佛人的显微镜本次展览展出了一套生产于1720年前后的威尔逊螺旋筒型和圆规型单式显微镜,开发这类仪器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小型便携式仪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套显微镜原属于哈佛大学第9任校长爱德华霍利奥克。他在任期间,加强了哈佛大学(当时还是哈佛学院)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学术课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改革,将学术成就作为哈佛大学的录取标准。此外,他还建立了北美第一个物理学实验室。哈佛大学在他长达32年的任期内得到了蓬勃发展。1730年前后,英国科学仪器制造商、工匠埃德蒙卡尔佩珀设计和制造了一种安装在三角支架上的显微镜,此款显微镜很快成为18世纪上半叶最流行的复式显微镜,并且持续生产了大约一百年。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一台卡尔佩珀型显微镜,生产于18世纪50年代, 其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爱德华奥古斯都霍利奥克。他是爱德华霍利奥克的儿子,174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投身医疗事业,成为美国治疗天花的先驱,为成百上千的人接种了天花疫苗。霍利奥克活了100岁,在他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为人看病达25万次。他也是马萨诸塞州医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创始成员,并担任过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主席。马克吐温与留美幼童展览还展出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台单目复式显微镜。马克吐温183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他的原名是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字面意思是指十二英尺水深,是当时密西西比河安全水上航行的最低深度。马克吐温因旅行叙事小说享誉国际,尤其是《傻子出国记》《苦行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以及他关于童年的冒险故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68年,马克吐温从巴法罗迁到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当时耶鲁大学毕业生、投身洋务运动的容闳也在四处奔走,倡议清廷实行留学计划,最终清政府在1872—1876年派遣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他们主要住在哈特福德,所以马克吐温与这些幼童成为了邻居,有的幼童还与马克吐温的女儿成为同学,并一起跳过舞。马克吐温住在哈特福德时,把显微镜交给了他的秘书富兰克林惠特莫尔保管。惠特莫尔在马克吐温去世后,又将显微镜交给了他的孙子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恩德斯于192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恩德斯把这台显微镜捐赠给哈佛大学。1954年,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工作的恩德斯因“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多种类型组织中培育生长的能力”,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台显微镜在近80年的时间里,从与中国留美幼童交往过的一代文豪传至著名的科学家,最后回到哈佛大学,完成了一段传奇之旅。“新”“老”显微镜的接力20世纪50年代购自其他国家的显微镜工具,如苏联产的МИМ-7型显微镜和民主德国产的耶拿蔡司牌大型工具显微镜,也是展览展出的一部分。这些显微镜在清华大学“服役”超过50年,为机械、材料和精密仪器学科的科研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展览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三维结构高分辨率渲染图结尾,这是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0年利用高分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方法首次解析出的。遥想1665年伦敦暴发鼠疫时,列文虎克还未开始对显微镜的研究;而到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科学家则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科学仪器,迅速查明了病毒的真面目。从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所使用、制造和收藏的显微镜中,我们可以一瞥几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并且通过展览我们也能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的沟通合作,会带来更大的希望与福祉。(作者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双校记:透过显微镜看哈佛与清华”展览策展人)
  • 从世界名校收藏的显微镜,看科技发展的轨迹
    日前,“双校记:透过显微镜看哈佛与清华”线上展览正式开幕,该展览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哈佛历史科学仪器收藏馆联合举办,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国外著名大学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线上系列展览之一。显微镜是近代科学的标志仪器。1665年,伦敦大瘟疫暴发,胡克出版了《显微图谱》一书,他使用的显微镜可以把标本放大30多倍,此后,荷兰的列文虎克研制了独具风格的、可放大200多倍的单式显微镜。18世纪之后,显微镜逐渐流通到世界各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揭开了自然界隐藏的奥秘,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进步。显微镜也进入了大学的课堂、实验室和博物馆。该线上展览展示了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所使用、制造和收藏的众多类型的显微镜,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这两所世界著名大学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历史收藏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两代哈佛人的显微镜本次展览展出了一套生产于1720年前后的威尔逊螺旋筒型和圆规型单式显微镜,开发这类仪器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小型便携式仪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套显微镜原属于哈佛大学第9任校长爱德华霍利奥克。他在任期间,加强了哈佛大学(当时还是哈佛学院)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学术课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改革,将学术成就作为哈佛大学的录取标准。此外,他还建立了北美第一个物理学实验室。哈佛大学在他长达32年的任期内得到了蓬勃发展。1730年前后,英国科学仪器制造商、工匠埃德蒙卡尔佩珀设计和制造了一种安装在三角支架上的显微镜,此款显微镜很快成为18世纪上半叶最流行的复式显微镜,并且持续生产了大约一百年。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一台卡尔佩珀型显微镜,生产于18世纪50年代, 其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爱德华奥古斯都霍利奥克。他是爱德华霍利奥克的儿子,174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投身医疗事业,成为美国治疗天花的先驱,为成百上千的人接种了天花疫苗。霍利奥克活了100岁,在他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为人看病达25万次。他也是马萨诸塞州医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创始成员,并担任过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主席。马克吐温与留美幼童展览还展出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台单目复式显微镜。马克吐温183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他的原名是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字面意思是指十二英尺水深,是当时密西西比河安全水上航行的最低深度。马克吐温因旅行叙事小说享誉国际,尤其是《傻子出国记》《苦行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以及他关于童年的冒险故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68年,马克吐温从巴法罗迁到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当时耶鲁大学毕业生、投身洋务运动的容闳也在四处奔走,倡议清廷实行留学计划,最终清政府在1872—1876年派遣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他们主要住在哈特福德,所以马克吐温与这些幼童成为了邻居,有的幼童还与马克吐温的女儿成为同学,并一起跳过舞。马克吐温住在哈特福德时,把显微镜交给了他的秘书富兰克林惠特莫尔保管。惠特莫尔在马克吐温去世后,又将显微镜交给了他的孙子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恩德斯于192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恩德斯把这台显微镜捐赠给哈佛大学。1954年,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工作的恩德斯因“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多种类型组织中培育生长的能力”,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台显微镜在近80年的时间里,从与中国留美幼童交往过的一代文豪传至著名的科学家,最后回到哈佛大学,完成了一段传奇之旅。“新”“老”显微镜的接力20世纪50年代购自其他国家的显微镜工具,如苏联产的МИМ-7型显微镜和民主德国产的耶拿蔡司牌大型工具显微镜,也是展览展出的一部分。这些显微镜在清华大学“服役”超过50年,为机械、材料和精密仪器学科的科研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展览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三维结构高分辨率渲染图结尾,这是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0年利用高分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方法首次解析出的。遥想1665年伦敦暴发鼠疫时,列文虎克还未开始对显微镜的研究;而到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科学家则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科学仪器,迅速查明了病毒的真面目。从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所使用、制造和收藏的显微镜中,我们可以一瞥几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并且通过展览我们也能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的沟通合作,会带来更大的希望与福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