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我的色谱故事【转】

气相色谱(GC)

  • 第一次接触色谱这个名词, 是在上小学的时候。 那时候我在湖北的一个飞机研究所里,印象就是周围书多设备多知识分子多。由于气氛影响,从小也看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当然,主要是在所里的图书室看的,自己买的则不多,一时因为研究所是保密单位,离城比较远,更主要是因为研究所里物质生活普遍清贫,父母也没有多少钱,所以经常是以在城里的书店里一站几个小时的方式看书(当时刚开始有了开架式的书店),至于买书,那只能挑自己最喜欢最想看的。在小学大概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买了自己的第一本色谱书。 那本书的名字是“实验室的故事”,作者是美国的亚历山大博士。此书以自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攻读色谱科学的过程,中间深入浅出地穿插讲解了很多色谱的知识,如纸色谱,塔板数,淋洗过柱等概念,而他最后以“镧系元素的色谱分离”为题拿到了博士学位(应该算是制备色谱的领域)。 即使到现在,我也想不通当时自己为什么会买一本色谱书。研究所是专门研究水上轰炸机的,单位图书室里差不多清一色飞机书籍,家庭也没有任何化学方面的氛围,而且以一个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根本没有可能读懂这本书的(就是现在也有很多看不懂)。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可能是老天早就注定我以后会从事色谱这个行业。那本书,现在还放在我实验室的书柜里,夹在一排专业书之间,就算是我的第一本色谱专业书籍。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色谱仪器,是在1993年大学毕业后,大学里虽然学过仪器分析课,也见过老师操作气相色谱仪,但是根本没有留下实际概念。毕业后按单位的惯例,先在人事科实习打杂,帮人抄写材料,因为书法实在太差,不到三天就被踢到了实验室。在做了半天国产的原子吸收后,正式分配在色谱组。 从此,一做就是十一年。当时,色谱组里的仪器也不多,一台液相色谱仪(岛津LC-6A),一台气相色谱仪(岛津GC-9A),一台北分厂的气相(我从来没见人用过),比较新的是一台惠普的气质联用仪HP5890-5971MSD。我还是很幸运,一毕业就有一个师姐手把手地教我做色谱,从样品前处理到上机(按理说应该叫师娘,但是人家就比我大两岁,所以不好意思把她叫老)。师姐对我的影响巨深刻,不仅是色谱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作风。她完全没有丝毫卫生系统里传统的保守作风,而是把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工作行为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有很深的影响。现在色谱组一旦有了新发现新体会就能马上告诉别人,大家互相促进提高的良好风气,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开始主要学那两台旧岛津仪器,两台配的都是数据处理机,LC-6A启动时还要插5寸软盘,记得当时苦背了一堆参数,象方法2064、3064、64,模式21、1、0等等。具体实验方面,液相色谱仪主要做的是BHA,BHT,气相色谱仪主要做的是甲醇、杂醇油、有机氯、有机磷,空气中三苯等项目,有时还要用薄层色谱测黄曲霉毒素,用纸色谱测色素。



    虽然在色谱组,我保管的第一台仪器却是台岛津的紫外分光光度计 UV-260 ,当时原保管人刚调走,既不教人也不留下资料,后来翻箱倒柜才找到一本日文的说明书,英文和中文的说明书那就天知道在哪里。还好日语中夹杂了不少汉字,花了几天功夫连猜带蒙居然也搞懂了其主要功能,最后做出了导数分析才算翻译结束。想起来还好留下本日文说明书,如果留本阿拉伯文或印度文的那我就惨了。



    刚工作时样品不多,工作不累,居然还有很多空闲时间。我是属于那种绝不浪费时间的人,在做实验之余还做了两件事,一是苦编程序,想起来自己在编程方面还有些天赋,第一篇在国家级杂志的文章就是计算机方面的,当时还没毕业。编什么呢,就编实验室的数据管理软件,我编得很认真,5 年内升级了三次,每次升级都是彻底重编,而且我人在实验室,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所以编出的东西很实用,虽然是DOS版的,但是还是在科里使用到了现在。另一件事是修东西,包括门锁、收音机、电话机、电脑等,自己的东西修完了就发动大家提供。当时做这两件事只是兴趣,但是想起来对我以后的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会编程序的本领使我对软件有一种天然的理解性,学化学工作站时会上手特别快,而且掌握得很直接,至于修东西,更是打好了以后修仪器的基础。


    转自胖丁丁博客:http://www.sepublog.com/blog/?uid-6
    +关注 私聊
  • 老鱼

    第1楼2008/03/10

    俗话说,有了大树好乘凉。我是绝对属于有了大款就傍,有了大树就乘凉的那种类型,能当寄生虫就绝不当顶梁柱,在师姐的大树底下,日子过得乐滋滋。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那段“有依靠,无忧愁”的幸福时光。 1996年,我的舒服日子结束了,师姐调走了。 不仅是她一个人调走了,而且原来色谱组的老组长,那台气质联用仪的保管人提升为主任也调走了,整个色谱组只剩下我和一个才做了一年色谱的小师妹。(就剩下我们两个孤苦伶仃,你好狠心)。



    现在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会,还有很多并不清楚,特别是那台气质联用仪,3 年间就用过5 天,其它时间基本没碰过。分析仪器也是很缺德,你越是不会用,它越是老坏,而且总是坏在关键的时候。问老领导是什么也不知道,想再去问师姐,这才发现色谱真是门实验操作科学,只有长期泡在仪器室才有状态,即所谓一周不做,自己知道,两周不做,数据知道,三周不做,所有人都知道;她离开一阵子就反应迅速迟钝,加上当时她怀了孕,腆着大肚子,状态更是“嘛嘛地”,我有句名言:“再聪明伶俐的女人,一生小孩智商就会大为下降”就是从那时得出的。 靠山是再也没有了,只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寄生虫是再也没得当了,当顶梁柱的日子可真苦。经常周末还跑来开机做方法对比,好多次晚上在仪器室睡觉,至于饿着肚子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编过程序,一个程序员从此荒废了;从那时起,我开始拆修仪器,一个色谱修理工诞生了。我和小麦子(即师妹的昵称)一点点地掌握实验,一点点的学习进步(长期配合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的折腾仪器由我负责,小麦子由于写得一手好版书,承担了绝大部分实验记录的书写)技术的进步从那里来?从错误中来! 我犯过很多错误,吃过很多苦头,有些错误回想起来其实相当凶险。由于自学修仪器,我多次被电击或割伤,两只手十个指头没有一只指头没有流过血。大概平均一年做错一项实验,基本上是因为认识的不足。也不清楚过了多长时间,仪器出了问题马上知道如何解决,又突然想到自己好长时间没有做错实验了,这才逐渐有了信心。



    做色谱5 年后,我终于有了种“出师”的感觉。 作为一个色谱工作者来说,我始终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我这样的经历:毕业后就有人带,学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被逼上一个必须自立的绝地,使我能真正掌握这一门技术。而且我们单位的硬件很好,气相液相气质都有,只要自己想学就不会有什么门户之限。从毕业起对工作的态度就始终如一:不是特别勤奋,但是很敬业;追求效率,绝不浪费时间(不浪费他人时间,也难以容忍他人浪费我的时间)。



    1998年,单位的检验室合并,色谱组的力量空间强大,人员由2 人变成了6 人,仪器也多了好几台,为仪器捉襟见肘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数一下手头的家当:安捷伦1100 液相 两台岛津LC-10A液相 一台简装版WATERS液相一台岛津GC2010 气相 一台惠普HP5890 气相三台(一台带气体进样阀,一台是原5971的气质被我加了ECD改装的)岛津GC17A 一台岛津GC17A-QP5050A 气质一台另外,ABI3000 液质联用仪年底就能到货。还有,老当益壮的GC-9A和LC-6A依然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只是数据处理机都换成了了国产工作站。



    想想十年前,现在的家当真不少。现在做仪器有些不够刺激,有时候也玩点花样,如把填充柱和质谱检测器联接检测,自己改装仪器,自己填 毛细管柱等,都是些很有意思的玩意。当然经常被同事斥为吃饱撑的,想想她们说得也不能说不对。



    回顾十几年的经历,对色谱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

    (一)、功夫在诗外

    做色谱第一年,能够入门;做到第五年,可以出师;做到第十年,方能明白“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是我做了多年的中毒应急检测领悟出来的。一个实验做到最后,困扰人的主要环节往往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与技术无关。一个实验员的技术好坏,往往不取决于他是否掌握某种技术,而在于他手头有没有实现技术的材料。 评价一次实验的成败,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而是别人是否需要。我们经常倾注于用色谱解决未知的难题,而忽略了解色谱能够解决哪些已知的问题。色谱只是一门技术,虽然难学难用,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技术。而我们的目的,不是做色谱,也不是做实验,而是取得成功。

    (二)、孤独与无助

    我不知道别人做色谱十年后会不会有这种感受,现在硬件改善了,水平也提高了,但是却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候会颇为强烈。做色谱做到现在,我很清楚自己能做好什么,也很清楚自己哪些做不好。但是痛苦的是做不好的始终就做不好。 是自己水平不到,还是硬件不够,还是本身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知道,我很想有人能清楚准确地告诉我。 但是这个世界,愿意指点江山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指点对的人很少,更多的人选择沉默。

    (三)、色谱应该学多久做多长。

    一句老话“红旗能够打多久”,使我想到一个话题:学色谱应该学多久,做色谱应该做多久。 我先说一下自己想的答案:单纯地学色谱总共不要超过6年,单纯地做色谱总共不要超过15年。虽然色谱是个比较难学的技术,但是学个5、6年,只要你不是特别懒,的确是能学的都该学会了剩下的也基本上是可会可不会的了,就算了没有学到的,也是没有必要学的了。(个人认为买了新仪器后不能叫学习,而是应用)



    色谱虽然是个很好的分析手段,但是毕竟也是有限,算一个分析员一生中能做30 年实验,那么做色谱的时间加起来不要超过15 年,因为这15 年足以在你的领域把你所有能掌握的色谱潜力都用完,是要早点考虑其它领域的其它方法了。 我个人感觉,色谱单纯从技术上,已经处于一个瓶径中,真正革命性的进步会很难,象高压液相,毛细管柱,联用技术之后,许多年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突破。所以,不论你多么热爱色谱,也要有意识地学习补充其它多方面的知识。

0
    +关注 私聊
  • 羽香

    第2楼2008/03/10

    挺感人的。其实,生活都是这样,酸甜苦辣俱全。但是我们由衷欣喜的是,我们努力过,拼搏过,有这样的经历不是最大的快乐吗?

0
    +关注 私聊
  • 小鸟飞翔

    第3楼2008/03/10

    现在能做10年的少了,现在风气变了。

2
    +关注 私聊
  • coony

    第4楼2008/03/10

    很想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实验中要用到

0
    +关注 私聊
  • signasigna

    第5楼2012/05/16

    很欣赏老鱼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前辈的话语和经验,完全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学习。老鱼的文笔也不错,在平实的语言中诉说了自己与色谱的缘分;而且言之有物,能够让我们这些晚辈看到很多朴实的道理。前辈,向你致敬!

0
    +关注 私聊
  • signasigna

    第6楼2012/05/16

    湖北,特别是武汉这地方,是我大学时代度过的地方,地方很好,有一种沧桑感,可是时代的变化,武汉的某些人,着实让我不敢恭维,不过肯定也有很多像楼主这样优秀的人。就像3楼说的,现在风气变了,很多时候我也时常迷失自我,更重要的是能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

0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