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分享】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诉说生态之痛

  • AK-47(冲)
    2011/06/06
  • 私聊

环保指令综合讨论

  • 三河概况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东与石羊河流域毗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干流全长821公里。黑河水资源总量28.1亿立方米,滋养了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两大绿洲———张掖绿洲和额济纳旗绿洲。

      石羊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东段,流域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8条河流及多条小沟小河组成,河流补给来源为祁连山区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5.6亿立方米。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的西段,全长66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入敦煌市西北的哈拉湖,尾闾为间歇性河道,消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边界的盐沼之中。

      在甘肃的河西走廊,自东向西有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依赖这三大内陆河的哺育,千百年来,河西走廊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屯兵备战、戍边固疆的前沿阵地,也成为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三大内陆河在不同的时段上,成为古丝绸之路极其重要的节点。解放后,河西走廊更是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同时也成为甘肃最富庶的地区。一切都离不开三大内陆河。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1楼2011/06/06

    2000多年的开发史

      在历史上,河西走廊就没有平静过,这里不断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交锋的主战场。

      战国时,羌人占据河西走廊。从那时起,羌,戎,月氏,乌孙,匈奴,吐蕃,突厥,回纥等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断地粉墨登场。胡与羌,中原与西域,似乎在河西走廊都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讨伐征战,不是你兴,就是我亡。文明不断消亡,文明同时也不断诞生。

      从历史记载看,三大内陆河大规模的开发,始于屯田,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有汉、唐、明、清四个重要时期。

      河西走廊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开发,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河西,大破匈奴。逐走匈奴势力后,西汉在河西走廊先后设立了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四郡中,酒泉和敦煌有疏勒河(古称端水),张掖有黑河(古称弱水),武威有石羊河(古称谷水)。西汉对四郡的经营,无疑是围绕三大内陆河进行的。

      汉武帝把河西四郡农田水利开发作为国家大计,在内地大量移民实边的同时,增派军士驻守军屯。《史记·平准书》载:“令居、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而农业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穿渠,灌溉农田。《史记》记载:“用事者皆争言水利……河西、酒泉皆引河水及川谷之水以灌田。”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河西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河西经济区形成的开端。

      到了唐朝,从唐初到玄宗开元时期,河西更是重点经略之地。为了抗击吐蕃的侵略,唐王朝在鄯州(今青海乐都)、甘州、凉州一带大量屯田,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年丰收。唐史记载,凉州屯田,农民尽其水陆之利而竭力生产,天下富庶无如凉州,所积军粮可支用几十年。“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

      明清时期是河西走廊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时期。这个时期对河西进行了全方位的开发,增加民户,兴修水利,规模和范围均超过了汉唐两代。

      史料显示,嘉靖时,水利兴修进入了高潮。中共张掖市委党校教授王元弟介绍,明朝在张掖和武威的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1749顷和27729顷,甘州一地就有引水灌渠110条之多,所以在明代张掖就有“金张掖”之称。

      王元弟介绍,到了清代,张掖全境耕地面积达到了13347顷有余。《甘州府志·水利篇》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甘州知府钟赓起编修《甘州府志》时的统计,甘州各府县所开引的黑河灌溉水渠就有127条。

      “但是,自设立河西四郡移民屯边起,人为因素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变迁的作用就越来越大。”一直致力于西北开发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博士钱国权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恶化,多发生在以下四个时段,即西汉屯田期间,唐中后期,清嘉庆年间,建国后大修水库期间。”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2楼2011/06/06

    吃了下游的沙子才想起中游的统筹

      三大内陆河的下游,普遍遭遇严重的生态危机。除了目前的黑河,其他两大内陆河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尾闾了,黑河也曾一度与尾闾失去了联系。

      石羊河的尾闾是民勤的青土湖,1959年就干涸了;疏勒河的尾闾曾经是罗布泊,但那已经是非常非常久远的事情了,就是最近的尾闾哈拉湖,在1960年双塔水库建成后,它都没有光顾过。黑河尾闾西居延海、东居延海也曾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了。如果不是2000年的黑河强行分水,居延海想必不会像现在这样碧波荡漾的。

      对这些河流来说,尾闾已经很遥远了,他们甚至连自己的下游都保不住。从河流的概念讲,没有下游的河流是残缺的。

      石羊河的下游在民勤盆地,黑河的下游在额济纳旗,疏勒河的下游在敦煌市。

      在民勤盆地记者看到,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沙进人退,不少农田和村镇已经被沙丘掩埋。据了解,石羊河水一度几乎连民勤境内都到不了,在凉州区境内就断流了。2004年7月,实际上已经是石羊河尾闾的红崖山水库就全面干涸。记者当时在水库边看到,石羊河河道竟然如干涸板结的土地皲裂了。

      记者虽然没有到过额济纳旗,但是,2001年水利部制订的《黑河近期治理规划》显示,黑河下游断流时间由上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天延长至本世纪初的近200天。

      过去疏勒河干流可以流至下游的哈拉湖,上世纪60年代双塔水库将疏勒河拦腰截断。“现在双塔水库以下的疏勒河已基本断流。从敦煌至罗布泊200余公里的古疏勒河道,再也找不到一点水的痕迹。”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酒泉市副市长柴绍豪说。

      最终的结果是,石羊河和黑河的下游均发展成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疏勒河下游虽然还没有被称为沙尘暴策源地,但是那里的库姆塔格沙漠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敦煌集结,沙尘暴频发。

      “下游生态恶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中游的过度开发。”武威市水务局副局长石培泽说。“黑河下游生态恶化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是中游农业灌溉用水大量挤占了生态用水。”《黑河近期治理规划》这样认为。

      自2001年起,国家先后启动了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水系治理工程。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一个主要目标是向下游分水:用3年时间,向下游泄水9 .5亿立方米。

      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主要目标也是向下游分水:201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水量增加到2.5亿立方米。

      2009年,《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通过水利部审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说,主要目标之一是,西湖湿地生态逐步恢复,必须依靠整个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可能让水到达西湖。

      三大内陆河治理的目标竟然惊人地相似:让中游的水到达下游。

      记者发现,三大内陆河的治理规划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统筹”。采访中,当地的一些干部认为,三大水系之所以生态恶化,就是因为缺少这个关键词,开发失控。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要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规划。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3楼2011/06/06

    祁连山还能撑得住吗?

      如果说三大内陆河是河西走廊的母亲河的话,祁连山则堪称三大内陆河的“母亲山”。三大内陆河水系的56条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

      祁连山的生态恶化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如今,人们更多的担忧是,祁连山还能撑得住吗?

      目前的祁连山疾病缠身:冰川消融,雪线上升,森林减少,植被退化……历史上开发河西走廊的同时,祁连山也一并“被开发”了。

      祁连山曾经森林茂盛,山坡地带和绿洲平原上水草丰盛。《史记》记载,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焉支山“亦有松柏五木,其水草美茂,宜畜牧,与祁连同”。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姚兆余介绍,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实行“南北山地,听其尽力开垦,永不起科”的放任政策,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如走廊东部的庄浪卫(今永登)曾“东西山木,系一方屏蔽”,到清中期以后,林木被砍伐殆尽。古浪县东南的黑松林山乾隆时“多松”,至嘉庆十年(1805)已经“绝少草木,令人问绝”。走廊中部的焉支山,乾隆五十年(1785)时还“林壑茂美”,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时“樵采殆尽”。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钱国权说,隋朝时,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在祁连山峨堡作战时,所率40万大军就地伐木筑营,取薪,使峨堡原始森林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为防止蒙古兵马南下,明朝每年夏秋草木茂盛之时,都要派兵北出,烧原毁草,谓之“烧荒”。清朝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罗兵败藏匿祁连山,借助茂密森林负隅顽抗,年大将军从肃州到甘州沿山防火,致使“母树尽燃,多时不能更生”。

      解放后对祁连山生态的破坏有增无减。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在《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一文中写道,黑河流域仅1958年到2005年,人为破坏的天然林面积多达50000公顷。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监测表明,祁连山冰川退缩在加快。这家研究所发现,1972—2007年的35年间,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冰川全部处于退缩状态,面积减少了23.6%,已有27条消失。这里的冰川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水源。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地主要集中在东段的天祝县和中段的肃南县。记者在天祝采访时看到,许多山区农田和牧场的扩张,往往侵入到生态林内,林地被分割为不连片的条状和块状,许多出山径流已然干涸。天祝境内的草原也普遍退化。天祝县林业局介绍,严重退化面积达13.47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34.4%。

      张掖市林业局的资料显示,本世纪初与建国初期相比,祁连山天然森林面积减少了16.5%,黑河流域上游的山地草场退化面积达1068万亩,植被覆盖率降低了30%—38%。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4楼2011/06/06

    被遗忘的恰恰是生态

      对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零零星星地进行过多次采访,而每次的采访,都和生态恶化和流域治理有关,似乎对三大内陆河的关注,都离不开上述两点。

      事实就是这样。河西走廊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间地带,刚好是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一条凹陷地带,似乎是专门为西伯利亚的寒流畅通无阻而存在的。那里山清水秀,内地则风和日丽;那里沙尘肆虐,内地则是滚滚黄尘。因此,河西走廊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国总体的生态状况。

      在我国,没有任何河流像三大内陆河那样被吃干榨尽的。石羊河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71%,黑河开发利用率达到92%,疏勒河开发利用75%。而这个用水的高比例,和生态关系不大,被遗忘的恰恰是生态。

      沿着三大内陆河流域采访,记者先后深入祁连山腹地,到过大山深处的冷龙岭冰川、七一冰川、透明梦柯冰川和部分林区,发现三大水系上游的祁连山,多数山脊裸露,冰川消融,雪线上升,植被稀疏,中游绿洲城镇欣欣向荣,下游则生态恶化严重,基本态势是“上枯中兴下恶化。”记者发现,从整个流域的发展看,三大内陆河,富裕了中游,损害了下游。

      石羊河的下游在民勤盆地,黑河的下游在额济纳旗,疏勒河的下游在瓜州县和敦煌市,三个下游的生态没有不恶化的。

      “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敦煌不能成为第二个楼兰。”为避免“两个第二”变成现实,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对三大内陆河先后都开始进行治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巨资,力争避免这一悲剧的继续扩展。但是,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势头仍然存在。采访过后,心情依然沉重。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5楼2011/06/06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两汉魏晋时的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安西、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0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7楼2011/06/06



    三大内陆河的下游,普遍遭遇严重的干涸。除了目前的黑河,其他两大内陆河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尾闾了,黑河也曾一度与尾闾失去了联系。石羊河的尾闾1959年就干涸了;疏勒河的尾闾罗布泊,已经化为历史的背影;黑河尾闾西居延海、东居延海也曾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了。从河流的概念讲,没有下游的河流是残缺的。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8楼2011/06/06


    冰川消融的速度超过研究人员的想象。

    滴答——滴答——滴滴答答……清晰而有韵律,时急时缓,如泣如诉,其间,掺杂着如玻璃摔碎的声音……

      这个冬天,本报记者再次走进透明梦柯冰川。正是冰雪封山的季节,而透明梦柯冰川却在消融,万年冰川在这个季节仍然在融化!随着太阳不断升高,凝结成柱的冰棒不时跌落下来,摔成几截,而随着冰雪的消融,掺杂其间的碎小的岩石,也不时簌簌落下……水滴的溅落,冰柱跌落的破碎,岩石滑落的无奈,组合成一种复杂的声音,在那一瞬间里,这种声音被放大了千万倍,一种从未有过的震颤顿时侵袭了记者全身。

      梦柯冰川,祁连山区最大的山谷冰川。它的末端在50年里后退了300米。在与梦柯冰川东西相望的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已有27条冰川消失。

      中科院研究显示,近20年,祁连山冰川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如今平均一年流失10亿立方米。由此推断,祁连山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强支撑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9楼2011/06/06

    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

      甘肃省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上看,可以划分为四大生态类型区,即: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陇中黄土高原地处甘肃省中东部,有着全省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川塬地面积不到10%,过度开垦以及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加之降水强度偏大,致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甘肃成为多灾、低产的贫困地区。河西地区兼有三大自然区,即:河东湿润、半湿润生态系统大区,河西有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大区。青藏高原东北即高寒生态大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总体上较差、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较为严重等特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资源开发的力度、广度、速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加剧,我省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景已不存在,“蓝天碧水”的环境已成历史,“风调雨顺”的年景已经久违,相反各种自然灾害纷至沓来。环境恶化已成为我们生存、生产、生活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目前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透析我省生态环境,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在全国36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总面积中,西部地区占80%。甘肃是西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6%,其中:水蚀面积为12.6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26.31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造成全省河流年输沙量达6.44亿吨。又如甘南州全境每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0毫米左右,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三河一江)等河流的泥沙量由记载的3470吨/年上升到目前的34860吨/年,土壤侵蚀量达到69487万吨/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面积、绿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且影响到水利建设、电力开发、农牧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削弱了各流域的容洪、泄洪能力,从而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危害。

      (二)水资源日渐枯竭。甘肃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关系错位。全省降水总量1368亿立方米,各地年均降雨量在35-800毫米之间,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100-35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公顷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307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约299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年均径流量的22.5%,而且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草地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全力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生态恢复周期长,生态建设的投资相对不足,加之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掠夺式开发资源的问题,生态治理速度跟不上恶化的速度,致使雪线上升,湿地萎缩,水位下降,干旱、缺水草场面积不断扩大,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弱化。据有关资料显示。甘肃出境水与五十年代相比减少了16%,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2米,缺水草场面积达667.8万亩。省内草地涵养水分的能力持续下降,不仅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而且严重影响到农牧业的健康发展。

      (四)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双重”压力下,特别是超载过牧、掠夺开发,致使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突出表现为草原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目前全省退化草地面积达10693万亩,占年利用草地面积的39%,其中:重度退化草地33万亩,中度退化草地面积3956万亩;沙化面积达4587万亩;盐渍化和沙漠化面积达6.8万亩。甘南是全省最大的草原牧区,全州近9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3260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80%,其中:重度退化面积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30%,中度退化面积占全州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50%;草场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95%减少为75%,优良牧草密度降低了25%,牧草高度由75cm降为15cm,不可食草和毒害草增加了15%;草原鼠虫害面积1930万亩,占天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7%,每年因鼠虫害而损失牧草达4.8亿多公斤;草原沙化、裸露问题愈加突出,仅黄河玛曲段沿岸沙化面积达80万亩。

      (五)生物系统多样性蜕变。我省目前被子植物中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珍稀濒危种类已达186种,受威胁减少的野生动物和禽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甘南草原植物种的多样性锐减,中度退化草场草种的多样性由原来的29种/平方米降为22种/平方米,重度退化草场草种的多样性降为8.7种/平方米,灌木近20年减少50%,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有些动植物濒临灭绝。(六)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着农牧业发展,而且导致了地震、滑坡、洪涝、冰雹、鼠害、雪灾、春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接连发生,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就近几年来我省发生的大范围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来说,时间之长、频率之高、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均为历史罕见。

0
    +关注 私聊
  • AK-47(冲)

    第10楼2011/06/06

    二、甘肃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造成甘肃生态环境恶劣的原因很多,但就其根本而言,关键问题有三条:

      一是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以人为本”的生态方略的关系。多年来,我省在治理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保护中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理想,根本原因是就治理而治理,民生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致使环境治理始终没有走出“一边治理、一边恶化”的困境。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抓起,以人性化的思路、方式和手段,推行科学化的综合治理。如果不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来之不易地环境恢复建设成果将很难得到巩固。

      二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自然成本。传统的发展观念倾向于单向显示人们征服自然,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效益,但对经济增长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而陷入资源无限、环境无价、污染无过的“误区”,驱使人们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外延发展方式,其结果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的重大损失。这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科学的发展观是相背离的,只有以自然成本的最低限度消耗并保持经济社会的自然持续性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弊端。传统发展观是不顾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片面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在传统模式下,一个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极易造成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极有可能成为环境灾难的根源。长期以来代材为耕、垦草为耕、乱采滥挖地上地下资源,致使生态严重失衡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根源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环境。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要求。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