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迈
第1楼2011/06/18
利用类似的神学词汇来标注一个令人费解的亚原子粒子,似乎是为了触怒那些反科学的宗教人士,或至少使他们游离于科学之外。这使我不禁想到了加加林在1961年完成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时说:“我看了又看,却没有看见上帝。”难道他的一句话就能说明创世者并不存在于外层空间,就能打破亘古长久的神学吗?当然不可能。如果你相信神本就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正如天主教会的信徒),那么加加林的话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对Higgs玻色子的探究是为了从深层意义上揭示宇宙的组成,而不是探究谁像上帝一样操控着宇宙的组成。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显现出来,我们之所以称Higgs粒子为“上帝粒子”,难道它是对宗教的一种阐述吗,还是它会成为上帝创世的最终证据(仅从字面理解)?最重要的,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是最普遍的?
当《纽约时报》不假思索的用“上帝粒子”作为标题的时候,这一名词的意义会给它的读者带来何种影响?这种影响不得而知,却鞭策了我。语言本身有种催眠和累积的效应:一个词汇当它被用于新的文本中时,它原本的词义很难客观的呈现出来。“上帝粒子”已经成为Higgs 玻色子的一种别称,然而它却既非物理也非神的意志,却对两方面产生了影响。物理上它的意义很容易被还原,但对于宗教人士,Higgs粒子将对他们认识世界产生各种影响。
“上帝粒子”是一种廉价的称呼,忽略了一切问题。它在称呼上无疑抓住了人们的关注点,然而它的意思却是那样含糊,真正内容很难被人们洞悉。最好的结果是,这种称呼暗示了Higgs粒子的重要性,最坏的结果是,它把Higgs粒子简化至面目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