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 指导和控制组织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2.要求: 明示的、习惯上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3.组织: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有序安排一组人员及设施。
4.组织结构: 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有序安排。
5.实体: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
6.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7.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8.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9.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10.质量方针: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与质量有关的组织总的意图和方向。
11.质量目标:与质量有关的,所追求的或作为目的事物。
12.质量管理: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相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13.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达到质量要求。
14.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
以实现其质量目标。
15.质量保证: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对达质量要求提供信任。
16.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高有效性和效率。
17.质量手册: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
18.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
19.过程: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
20.质量监督: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对实体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
行分析。
21.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22.合同评审:合同签订前,为了保证质量要求规定的合理、明确并形成文件,且供方能实现,由供方所进行的系统活动。
23.能力:capability 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
24.承包方:合同情况下的供方。
25.分承包方:为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也称分供方。
26.服务:无形产品,在供方和顾客接口处完成的至少一项活动的结果.
27.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28.顾客投诉:顾客对某一事项未能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一种表达意见的方式.
29.合格(符合): 满足要求。
30.不合格(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
31.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注: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它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32.规范:阐明要求的文件。
33.纠正: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34.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5.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的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6.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的度量。
37.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38.客观证据: 支持事物存在或真实性的资料。
39.质量记录: 为证明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度[如产品质量记录]或为质量体系的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如质量体系记录]。
40.审核: 为获得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
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41.评审:为了确保主题事项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目标所进行
的活动。
42.管理评审: 由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
价。
43.最高管理者: 在最高层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44.确认: 对特定的预期使用和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客观证据的认定和提供。
45.测量不确定度: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
46.可追溯性: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
47.测量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48.参考标准: 通常指在给定地点可得到的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标准,在该地进行的测量由它
导出。
49.标准物质: 具有一种或多种很好的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量方法或
给材料赋值的物质或材料。
50.能力验证(水平测试): 利用实验室之间的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校准和检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