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官人按)如何获得审稿专家的不杀之恩

  • 大耳朵兔兔
    2018/08/21
  • 私聊

论文写作和投稿

  • 如何获得审稿专家的不杀之恩

    廖洪柱



    每一位作者都希望甚至相信自己的科技论文稿件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好文章,能直接被期刊接收,无需再战。事实的真相是直接被接收的稿件少之又少,直接被拒的情况却不少见。期刊档次与影响因子越高,拒稿的机率就越高。直面惨淡的真相,我们又当如何杀出一条血路,让自己最终也能榜上有名。
    首先说一个反面的例子吧,就是“谋其上而取其中”。这个被一些人尊为经典的套路,就是首先将文章投到一个高于预期的较好期刊。被拒稿后,再根据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去修改论文,再将其投到档次稍差一些的期刊。依次往下,最终总有一款适合自己。在消耗额外时间的前提下,无偿获得审稿者的宝贵意见,取得丰富的战斗经验值,岂不乐哉。策略上看起来没有问题,心态上却有问题。这就好比透支信用卡,你的投稿是有记录的,同时审稿意见有些期刊是保留记录的。时间久了,行业的名声就不好了,你看不见编辑与审稿人,但是他们却知道你来自何方。最合宜的作法就是找到合适自己的期刊,花时间与精力将最好的初稿填交系统,如果没有拒稿,就点对点的认真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即尊重审稿人的意见,也努力为自己辩护。这种情况下,再次填交后基本上就可以发表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归根结底在于是不是真心相待。看过许多稿件的审稿人,很快就能看出作者有没有认真对待稿件。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以下几点想分享的。其一就是摘要图片,能做好甚至获得审稿人点赞的不多。常犯的错误就是把稿件中的原理图不经过修改,直接粘贴过来,属于敷衍了事的做法。还有一种就是面面俱到,期望着将稿件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放在这一张简单的摘要图中。他不知道摘要图的尺寸有限,分辩率有限,越多的信息,反而让人不知所闻。首先是回到摘要图的初衷来,以前摘要图是没有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有摘要图,原因在于提高期刊的浏览量。千字不如一画,如今是看图的时代。没有人愿意为不太相关的科技论文花费时间,摘要图则有可能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论文摘要从而全文,最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作者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配上简化过的原理图加上简单的对比数据结果就可以了。这就是以心相待。其次就是论文的行数。聪明用心的作者除了有每页的行目数,还会加上文稿的行目数。这小小的举动方便了审稿人也方便了自己。审稿人和作者可以很容易定位问题所在处,从而不会出现回复审稿人问题时答非所问的情况。再者就是图片了,很多人随意将图片与标题分开,这也是让审稿人头疼的,要想看到图片对应的题目与实验条件,还得来回折腾,关键还不一定定位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会用双屏打开两个稿件的PDF文件,一个看文字,一个看图。这种情况下,貌似需要三个电脑屏幕了。审稿者也是普通人,你让他不爽,他只会回头让你更不爽。虽然期刊都有一些格式要遵守,但那是为着最终发表时用的。只要不是有意违背期刊在格式方面的一些硬性规定,要尽可能地方便审稿人。审稿人就好比你尊贵的客人,你要用上真材实料的科研数据,严谨的逻辑思维还有贴心的细节关怀来接待,审稿人就从了。同样类似的就是图片的内容标记手法。如果是多根曲线,尽量在曲线旁边标上样品类型的文字,而非将文字与曲线分开,仅依靠颜色或曲线上的符号来区别彼此。很多人用EXCEL图方便,不愿意花功夫。真正用心的稿件,审稿人是看得见的。类似的还有回复审稿人意见时,有些人回复时模版痕迹太重。你学会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说“谢谢”,审稿人听着就很舒服。不要一心只想着发表文章,把审稿人当朋友对待。你想想有几个人愿意看你这不成熟又有问题的文章。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你的回复要引起对方的好感与共鸣。类似的还有不将实验方法写上的,让审稿人自己去读原文。你就不能花点时间简短描述一下或者在附件里加上呢。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核心就四个字“以心相待”。
    文稿有了外面的包装,也需要有干货。个人的审稿经历虽然不多, 但还是见过奇葩的文章。一篇关于色谱分离方法的文章,全文居然没有一个色谱图,只有表格来标出各峰的保留时间。再丑的媳妇也要见婆婆,一篇科技论文连个谱图都不给,只会让审稿者怀疑文章的质量。干货简单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方法改进,一个是创新。说一个个人的案例,我博士导师是离子色谱领域的专家,一直想找到灵敏检测弱酸的通用检测方法。为此,用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都利用同样的原理方法,前后发表了十多篇高品质的论文。有人会嘲讽说这是炒冷饭。如果是炒冷饭,十几篇文章有80-90%发表在ACS的Analytical Chemistry上面,你很难说这仍是炒冷饭。当然,我也见过在AC上给人放水的,但是时代不同的编辑与审稿人都放水,则是不易发生的事情。这其中的秘决就是花真功夫,改进之前的方法,将一些特别的实验现象拿出来讨论,每次都往更深的点来挖掘。然而,我见过太多的人,仍用着几年前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条件,只是简单地换了一个分析物而已。这即不是方法改进,也不是创新,更像是复制粘贴。虽然文章只要数据什么都是新的就可以发表,但是这样并不能扩展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深度与影响力,更像是在灌水。说到创新,就更为不易。今天在分析领域的全然创新少之又少,更常见的是创新点。创新点主要来自于实验过程中异常的发现与应用,不轻易放过一些异常的现象,就有可能挖到别人没看见的小金矿。总而言之,方法改进与创新都不突出的话,至少要保证实验数据能征服审稿人。数据的首要要求是真实,造假的情况不是很多,但确实见过。掘劣的造假很难逃过审稿者的眼睛,深度的造假则逃不过同领域专家的重复性实验。如果是重大发现,之前你被捧得有多高,结局就是摔的有多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要将造假的心思抹杀在摇篮里。其次,不要遮盖或者轻易带过不好的数据,有人以为把不好的数据或方法的缺点盖起来就好了。细心的审稿人发现了文章的这些弱点以后就会死缠不放了,结果是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心思来填这个洞。没有一篇文章是完美的,实验方法有弱点是在所难免的,分析其原因与理由,反而能获得审稿者的认同。最后,就是数据的完整性。现在的期刊一般都可使用附件,可放一些不是特重要的实验描述,装置设计说明,重复性的数据等等。大多数的审稿人是不喜欢附件的,因为打破了审稿人审稿的方便性与连续性,但是他也只是抱怨两声,而内心是尊重这样做科研的人。有少部分认真的审稿人则很喜欢这种深入、全面的科研方式,同时通过附件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做的工作。有时候,科研工作者想着存点余粮,下次发表,除非很有意义,否则不如充实现在的稿件,一起发表在一个比较好的期刊上。
    最后就是语言与语法。如今,国内发表的分析化学文章占据了各期刊的重头。说明语言不是一个制约的因素。对于语言,不需要复杂的句式来表达。一句说不清就用两句。语法,则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用心检查就会越做越好。对于已经有一定审稿经验的人,不会特别在意语言,除非已经影响到阅读理解了。他会用较短的时间理解文章,找出文章的痛点与弱点,再一一呈现给编辑,并附上自己的决定。总而言之,语言与语法,用心对待就可,它们不可能成为接受你文章与否的制约因素。
    再长的文章也有结束的时候。审稿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文章从填交、审理、到发表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有价值的文章最终都会发表,不过是档次的问题而已,学习享受这个过程。尊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与结论,认真对待,慢慢炼就一身百发百中、弹无虚发的本事。如果有心同时也有时间,就争取自己做审稿人或编辑,看到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与整个过程,或时或早你自己也就成了大牛了。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生活所迫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加20积分,加5声望
    +关注 私聊
  • jiang59310

    第1楼2018/08/21

    看的出来作者写作经验很丰富,受教了!

0
    +关注 私聊
  • jiang59310

    第2楼2018/08/21

    读完后发现居然是仪器猫版主的大作,厉害!

0
    +关注 私聊
  • 大耳朵兔兔

    第3楼2018/08/21

    不是哦,作者已经注明在文中了哦

    jiang59310(jiang59310) 发表:读完后发现居然是仪器猫版主的大作,厉害!

0
    +关注 私聊
  • 生活所迫

    第4楼2018/08/22

    应助达人

    十分鼓励本版原创

0
    +关注 私聊
  • 玉米馒头

    第5楼2018/08/23

    应助达人

    深以为然,确实是一篇有料的心得

0
    +关注 私聊
  • happy美丽

    第6楼2018/08/25

    用心对待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0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7楼2018/08/28

    应助达人

    受教了,以后写论文也从这几方面入手。

0
    +关注 私聊
  • Insm_e6e57b3d

    第8楼2018/09/03

    看得出作者很有经验,总结也很用心,学习了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