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不分流进样条件下的溶剂问题之 - 目标组分色谱峰拖尾

  • 安平
    2021/08/27
    红小豆
  • 私聊

气相色谱(GC)

  • 不分流进样条件下的溶剂问题之 - 目标组分色谱峰拖尾

    概述



    气相色谱仪工作于不分流进样模式时,由于进样至色谱柱内大量溶剂的存在,会对保留时间较短的色谱峰的形状带来一定的干扰。

    保留时间较弱的组分容易出现色谱峰拖尾的问题,下文以具体实验予以说明和进行理论探讨。

    实验情况说明



    某用户使用Shimadzu 的 gc-2010Plus 气相色谱仪,开展蔬菜和水果中的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实验项目,实验分析条件如下所示:

    仪器型号: gc-2010Plus 气相色谱仪

    进样口温度: 220℃

    色谱柱: Rtx-5 30m*0.25mm*0.25um

    程序升温: 50℃(1min)-40℃/min - 150℃(0min)

    -10℃/min -280℃(10min)

    进样量: 1uL

    进样模式: 不分流方式,不分流时间1min

    检测器: FPD

    检测器温度: 280℃

    标准品浓度: 0.1 mg/L

    进样标品获得如图1所示的谱图,保留时间为6.14min的组分A,出现明显的拖尾现象,保留时间为15.3min的组分B,拖尾先现象相对不太严重,如表1所示。



    图1 不分流方式采集谱图



    表1 不分流方式下组分A、B拖尾因子

    名称

    保留时间

    拖尾因子

    组分A

    6.12

    1.64

    组分 B

    15.3

    1.26



    色谱峰发生拖尾现象,往往与目标物质本身的性质、色谱柱情况或者进样方式不良有关。为确认原因,将进样口的工作方式改为分流,其他条件均不变化,再次进样,采集到的谱图如图2所示,组分A、B的拖尾因子如表2所示。

    图1 分流方式采集谱图



    表1 分流方式下组分A、B拖尾因子

    名称

    保留时间

    拖尾因子

    组分 A

    6.16

    1.44

    组分 B

    15.3

    1.24



    显然分流方式下,组分A的拖尾因子明显改善,那么基本可以排除待测组分化学特性和色谱柱问题,那么拖尾的原因应当在于进样方式。

    原理讨论



    不分流进样时,实际进入色谱柱内的溶剂量较大,那么在某程序升温的瞬间,待测组分将会在固定相和“含有较多溶剂气体的流动相”之间发生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待测组分会发生非线性的分配,即组分浓度升高后,组分更容易存在于流动相中,从而使色谱峰发生一定程度的拖尾现象。

    保留时间较长的组分,在色谱柱内运行较长时间后,会因为色谱柱固定相聚焦的原因,抑制拖尾现象。

    小结



    对不分流情况下的拖尾问题,予以初步的理论探讨。
  • 该帖子已被版主-zyl3367898加20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原创有奖
    +关注 私聊
  • xx_dxd_xx

    第1楼2021/08/27

    是什么溶剂?不分流过程中需要借助溶剂冷凝聚焦。如果溶剂沸点太低,不能实现冷凝,弱保留组分就容易拖尾。
    初始50度的话,异辛烷、甲苯可以很好的冷凝,苯、乙酸乙酯也勉强可以,如果是正己烷、丙酮、二氯甲烷,就无法实现冷凝聚焦,拖尾会比较严重。

0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2楼2021/08/27

    应助达人

    正已烷与丙酮用的多,所以多用分流模式。

0
    +关注 私聊
  • wazcq

    第3楼2021/08/28

    应助达人

    用的是惰性衬管吗?

0
    +关注 私聊
  • 安平

    第4楼2021/08/28

    应助达人

    溶剂聚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拖尾程度明显与保留时间有关

0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