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GCMS回收率超120,怎么处理?

  • 上党之巅
    2021/09/01
  • 私聊

气质联用(GCMS)

  • 回收率测试,样品称取20mg,加入1ml 50ng/ml的标准溶液,空白样品目标物质均未检出,三个样品测得量分别为:59,68,65,怎么控制回收率?样品基质干扰如何排除?
    +关注 私聊
  • dahua1981

    第1楼2021/09/01

    应助达人

    化学分析中,基质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基质常常对分析物的分析过程有显著的干扰,并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溶液的离子强度会对分析物活度系数有影响,这些影响和干扰被称为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目前最常用的去除基质效应的方法是,通过已知分析物浓度的标准样品,同时尽可能保持样品中基质不变,建立一个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固体样品同样有很强的基质效应,对其校正也尤为重要。
    对于复杂的或者未知组分基质的影响,可以采用标准添加法(standard addition method)。在这一方法中,需要测量和记录样品的响应值。进一步加入少量的标准溶液,再次记录样品的响应值。理想地说来,标准添加应该增加分析物的浓度1.5到3倍,同时几次添加的溶液也应该保持一致。使用的标准样品的体积应该尽可能小,尽量降低过程中对基质的影响。
    评价方法
    较简单的采用相对响应值法
    A:在纯溶剂中农的响应值 B:样品基质中添加的相同含量农响应值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B/A×100
    比较复杂的标准曲线测定法
    配制3组标准曲线。第1组用有机溶剂配制成含系列浓度待测组分和内标的标准曲线,可以做5个重复。第2组标准曲线是将5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品种的的空白样品经提取后加入与第1组相同系列浓度的待测组分和内标后制得。第3组标准曲线采用与第2组相同的空白样品在提取前加入与第1组相同系列浓度的待测组分和内标后再经提取后制得。通过比较3组标准曲线待测组分的绝对响应值、待测组分与内标的响应值比值和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确定基质效应对定量的影响。第1组测定结果可评价整个系统的重复性。第2组测定结果同第1组测定结果相比,若待测组分响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明显增加,表明存在基质效应的影响。对第3组测定结果,若待测组分响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明显增加,表明存在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因样品来源不同而产生的共同影响。

0
    +关注 私聊
  • 通标小菜鸟

    第2楼2021/09/01

    应助达人

    楼主做的是什么样品?校正曲线基质与加标样品基质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基质效应,这时候采用基质配标有利于解决基质效应的问题。不过楼主首先要确认一下是否真的是基质效应的原因?还是仪器稳定性差导致曲线漂移?抑或是物质在仪器有残留导致平行性差?还有前处理种种因素

0
    +关注 私聊
  • dahua1981

    第3楼2021/09/01

    应助达人

    回收率影响因素很多,温度,溶剂,时间,操作手法,还有很多细节

0
    +关注 私聊
  • 检测老菜鸟

    第4楼2021/09/01

    应助达人

    测什么物质。如果空白基质容易获取,且样品种类基质类型差不多,可以采用基质加标方法。也就是用空白基质去配制标曲。

0
    +关注 私聊
  • JOE HUI

    第5楼2021/09/01

    应助达人

    曲线的最低点多少 ,实际加标后理论多少?前处理过程影响因素很多,操作流程细节需要按照标准方法来做。前处理进行净化达到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比较科学,效果比较好一些,还有做基质标准曲线来扣除基底的影响或者采用的是内标和指示内标相结合的方式

0
    +关注 私聊
  • 安平

    第7楼2021/09/01

    应助达人

    楼主分析什么样品呢?具体采用了什么前处理手段呢?


    详细描述一下过程为好。

0
    +关注 私聊
  • 深蓝

    第8楼2021/09/02

    应助达人

    检测什么物质?看着还可以接受,不是必须控制在120%以内的

0
    +关注 私聊
  • 上党之巅

    第9楼2021/09/03

    应助达人

    测三氟甲磺酸乙酯基因毒杂质

    1色谱条件

    色谱柱:6%氰丙基苯基和94%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相的毛细管柱(DB-62430m×0.25mm×1.4 μm)

    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50℃,维持6分钟,以每分钟30℃的速率升温至230℃,250℃下运行3分钟。

    载气:氮气

    流速:1.0mL/min

    进样体积:1μl

    进样口温度:150,后运行250,总流量:25ml/min

    分流比:15:1

    质谱条件

    检测器EI电离源的四极杆质谱

    采集模式MRM:增益 10 离子源温度:250

    前级离子 MS1分辨率 产物离子 MS2分辨率 驻留时间(ms) CE(eV)

    133 宽 69 宽 70 4

    99 宽 69 宽 70 8

    69 宽 50 宽 70 34

    dahua1981(dahua1981) 发表:回收率影响因素很多,温度,溶剂,时间,操作手法,还有很多细节

0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