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茅
第1楼2007/07/08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等知名的国际性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建设了第一批重点实险室,“浙江大学视觉感知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说,选择与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就是力图加强中国学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周昆的导师鲍虎军,这位浙江大学CAD&C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透露,明年将会有一位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的知名科学家加盟浙大。
施晓晗还记得,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师兄弟之间有着不成文的协作规则,一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大家自然地分工去读,提炼出核心的新鲜内容来互相交流。
“学生在高校里能够打下很好的基础,养成研究习惯,不同学科互相融合支持的氛围也无可取代。”像施晓晗研究的计算机图形学,还要涉及数学、物理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在微软负责高校关系的项目经理马歆感受深刻,她说中国高校的实习生“专业功底出色,沟通能力很强”。
“探索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即便是微小的创新都意味着变化的可能”,计算机搜索技术专家洪小文希望,“使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世界的使用更加普及、方便和轻松,用自己的实力和创造力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的智慧。”
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施晓晗才刚刚小学毕业。那时,做会计的母亲在学习BASIC语言,他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东西。然后,到今天一直读到了博士。在念本科的时候,施晓晗还会因为塞着耳机一边听音乐一边跟导师聊天而被批评。现在,他则越来越希望自己能从学者大家们身上,学到严谨求知的精神,今年,他的论文被国际计算机图形图像大会录用,而且是第一作者。
当他进入学校实验室的时候,或者走进研究院所在的北京希格玛大厦的时候,每一位导师都会告诉他,在这个创新至上的地方,珍惜每一天,用你的行动去影响世界。
七十多项专利发端于兴趣
创新在于“主动远离你的舒适点”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时候,学生们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午间讲座”(Lunch Talk)。所谓“午间讲座”,就是在吃午饭的时候进行的。学生们一拥而入,先拿东西吃,食物是免费的。然后一边吃一边听,全部都听下来的也有,听到一半吃完了也有站起来走人的。来去自由,演讲的主题也很精炼集中,有的是讲一种研究方法,有的是介绍一个最新的成果。
这是他们每个人企盼的,和顶尖的“原生态”智慧每天不断地碰撞。
茅茅
第2楼2007/07/08
创新,始终是学生和“大牛”们谈话的中心。担任微软公司孵化部门总经理的语音科学家黄学东,和这一次前往美国的亚洲大学生们交谈了许久。
他说创意处处都有,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就算是做创新的事,也就是20%的创新思想加上80%的实干。“只要你一遍遍地做下去,那个‘啊哈’的时刻(灵光闪现的那一刻)一定会来到。”
这一次,10名亚洲大学生在美国遇到的第二个华人科学家是搜索技术专家王一民。让浙大学生施晓晗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王一民让他们学会不断地挑战自己,方式就是“主动远离你的舒适点”,只有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才会有长进。
“如果你的兴趣是卖自行车,那尽管去做吧。”曾经当过盖茨技术助理的科学家亚历山大·戈耐尔斯认为,兴趣是激发人创造的根本动力。微软的亚洲研究院,甚至有过一名学考古的学生在这里实习,而且还干得不错,“他就是对编程发狂地热爱。”
“每天都有把自己置身在悬崖边的感觉,”研究员周昆觉得,在这个技术的前沿领域,自己不断地在被“推向极限”。
在王坚办公室的窗口上,放着许多写有他名字的黑色方形石头,他说这是每完成一项专利后获得的。数目他从来没有数过,这天粗粗点了一下,有七十多个。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给盖茨本人设计了一个小软件,专门给他快速阅读员工的来信。几个月后,这个唯一的“客户”专门邀请他们去了他的总裁办公室,大谈“用户体验”。这个每天蹬着运动鞋,随便穿一件没烫过的衬衫就来上班的计算机科学家,每一天都生活在兴趣之中,在8小时之外,还可以津津乐道他的工作。他说,有的时候乐趣哪怕是设计一个小软件。
王坚办公室的白板上总是写满了各种各样潦草的符号和文字,他喜欢对学生说“要自信”,敢于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人的创新同其教育和社会环境相关,”沈向洋说,“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启发,并给他们创造创业的环境。培养一代代愿意创新的人才,中国的创新就充满希望。”
感受“未来之屋”
和优秀的人一起思考是一种享受
说是去盖茨家吃晚饭,结果周昌印是饿着肚子出来的。盖茨家的草坪上摆满了烤肉、三明治、冰激凌和蛋糕,可是他几乎没有时间去吃。
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让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周昌印激动的是,他可以在华盛顿湖边,听着那些在计算机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畅想未来。“谈技术论英雄,犹如在阅读一篇装满理想和智慧的哲理散文”,他感动的是那些在科研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依然保持着对未知的渴望。
每个学生向盖茨提问,他都会认真回答。中国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包括他对创业的理解,对产品创新的计划和对基金会的预想。
这个有着一百多人参加的“超级家宴”上,几乎汇集了所有微软研究部门的高层,他们在草地上端着酒杯谈笑风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了解今后的50年里,我们的身边会发生什么。”周昌印很庆幸自己能有这种机遇,“和优秀的人一起思考和讨论问题,是一种享受”。
当天早些时候,他们还参观了集合众多高科技手段布置起来的“未来之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生赵世奇看到了“只有科幻小说中才可以看到的房间”,他和很多人一样,把那里比做“梦幻城堡”。他喜欢这种奇妙的感觉,身处语音、图像、视频、网络等各种最新科技当中,有的人甚至会有些迷茫。
“这倒底是现在,还是未来?”
沈向洋院长对他们说,转变始终都是存在的,试想10年后,你还会在做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吗?他自己就从一开始做视觉、图形学,后来开始研究网络。“知识局限于我们所认识并理解的,而想象包含了整个世界”。
科学家们预言,无论在产品的设计还是生产上,我们现在正在朝数字革命方向前进。在微软的博物馆里,除了企业的产品和成果之外,学生们看到的更多是最近几十年来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
访美的行程一直持续到6月20日。此行的收获,更多是让他们更加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他们相信自己所热爱的,是如此伟大可以改变人们生活的东西。而财富,只是执着追求这种梦想的奖励。
乘上驶向盖茨家的班车
连续三年都有浙大学生在其中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追求变化和创新的领域。很多IT行业的分析师认为,像微软这样的公司,它的专长在于把技术商品化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弱点就是原创性不足。像搜索引擎Google这样的竞争对手制造的威胁,微软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次,而且周期越来越短。
微软亚洲研究院自1998年成立以来,启动了面向亚太区高校学生的“明日之星”实习生项目,与国内外的高校一起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基础研究人才。学生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后,深入到每个研究小组。截至到目前,已经有来自全球100多所高校的超过2500名学生到这里实习。
在这个全球顶尖的研究机构里,常常可以听到浙大的声音。刚刚升任副院长的王坚,曾经是浙江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现在是国内最优秀的人机交互技术专家之一;计算机图形学专家周昆,是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已经成为全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比尔·盖茨给过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最大的褒奖,“他们在视觉、图像、多媒体等方面成绩斐然”。作为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机构,亚洲研究院的任务就是积极地探索未知领域,研发创新科技。
作为一项传统节目,每年6月中旬,盖茨都会邀请优秀的实习生去他家参加烧烤晚宴。对于亚太地区的学生来说,这辆驶向盖茨家的班车,从2005年第一次开通,已经持续了三年,明年,盖茨就将正式退休。2007年前往美国的10个学生当中,其中8名来自中国大陆,其他2位分别来自日本和印尼。
8名中国大陆的学生中,有浙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在读博士生施晓晗。这就意味着,三年来每一次都有浙大的学生被选中参加。去年是博士生任重,再往前是女学生李娜。
据了解,今年浙江籍的学生也有两位,除了出生在杭州的施晓晗外,复旦大学学生周昌印,老家在温州苍南。(来源:浙江日报 时间:200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