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分享】中外化学连接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有祺印象

快乐老家

  • 中外化学连接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有祺印象

    从1946年踏上去美国留学的旅途开始,唐有祺就时刻准备着把国际化引入中国化学界。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利用留学所学成果,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晶体结构和化学键本质,以及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工作。

    唐有祺也在努力把中国化学带入国际化的轨道。他1978年7月去华沙参加第十一届国际晶体学大会,并于1987年当选国际晶体学联合会执委会副主席,依靠个人魅力,以及执委会成员对他的信任,他为中国争取到了第十六届国际晶体学大会的办会权。

    他是活跃在世界化学舞台上的来自中国化学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师从诺贝尔奖得主鲍林

    1942年,唐有祺从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在工作和教学中他渐渐感到原有的知识和技术不能适应国家需要。当时二战结束不久,美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正处在大发展的前夜,唐有祺决定到美国去学习新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创建于1891年的加州理工学院,以其先进和齐全的研究设备,科学至上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他。这个一点都不引人注目只有一个街区大小的校园,让人无法想象里面曾诞生2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

    1946年秋,唐有祺乘上了去美国的轮船,入学加州理工学院,他在这里主修化学,辅修物理。化学结构影响并决定着物质的性能,那可是科学的前沿阵地,而且当时的化学对原子结合成分子的方式和规律,在认识上也日趋深入而系统,他在美国汲取了最先进的知识和理念。

    唐有祺在美留学期间师从鲍林教授,主攻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本质,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博士后期间曾以一些血红蛋白晶体为对象涉足蛋白质晶体学。鲍林教授给唐有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特别强。鲍林是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世纪伟人之一。他博学多才,以跨度不同的科学领域———从物理学到化学到分子生物学到医学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著称。他的名著《化学键的本质》被欧洲人奉为《化学圣经》,是科学史上被引述最多的著作之一。1954年鲍林因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和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获诺贝尔化学奖。四年多的加州时光,唐有祺从鲍林那里学到了结构化学的前沿知识和精髓,这使得他在以后看问题的时候,总能处在学术的最高端。

    1950年唐有祺完成了学业,他日夜梦想着把先进的学术传到新中国,期间,清华大学传递信息,请他回国任教。但处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不允许这么优秀的人才回中国,百般阻挠。于是唐有祺找到鲍林,向他说明回国的意愿。这位不屈不挠的和平斗士向唐有祺伸出了援助之手。唐有祺利用1951年7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第二届大会的时机,冲破重重障碍,绕道瑞典、英国、荷兰、法国等地,于1951年8月回到祖国。

    奠基中国化学学科

    唐有祺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祖国,心情十分舒畅,他誓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贡献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他先应聘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并在化学系开设了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课程。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和燕京两校与原北京大学的化学系汇合成新北大化学系。此后,唐有祺就在新组建的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

    他在赴美前特别是在美国留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基础,尤其是结构化学方面已达到20世纪40年代的先进水平。回国后,他审时度势,决定首先围绕X射线晶体学进行基本研究。他开设了统计力学课,并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追踪和传播,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影响深远的奠基工作。

    他关于晶体结构和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在我国化学界既起到了播种的作用,又对结构化学在我国生根、开花和结果有所促进。1953年唐有祺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开设晶体学课程,并招收晶体学研究生和进修教师。1955年他把晶体学课程改为结晶化学,并在所著的教材中指出:'结晶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联系,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晶体结构的材料来阐明化学中的有关问题。'后来他又在化学系开设了物质结构课,内容主体为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还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和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和原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唐有祺指导下,我国建成了由北京大学结构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和化学所组成的X射线衍射实验室,研究了化学中许多重要问题,并在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培养出一批能从事结构化学研究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取得了第一批结构化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关于锑的三种无定形硫化物,矾石矿中的物相以及三硫化四磷、丙烯醛与亚硫酸氢钠加合物的晶体结构等。

    唐有祺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工作,把我国的结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界开始进行胰岛素的化学合成,到1966年初才取得了微量晶态的牛胰岛素,并进行了鉴定。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合作开展这项工作,在鉴定会上推举唐有祺为学术带头人,决定在我国进行晶体结构测定。在唐有祺指导下,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所从1982年起恢复了蛋白质结构分析工作,应用分子置换法成功地研究了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赖氨酸活力碎片———牛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得出了赖氨酸活力碎片的立体结构。

    为给石油化工专业准备教材,唐有祺亲自到石油化工厂了解情况,取得了对生产流程及一些关键的化工问题的感性认识,他结合实例阐述了流动型式、传热和传质对工业反应器中化学反应进程的影响,编著了《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后来又在充分体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编著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

    在科研中,唐有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但也非常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在其影响下进行的科学的抽象和假设这两个探索真理的环节。在教学中他倡导越基础越优先原则,并强调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唐有祺在回国后编写的《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对称性原理》,迄今在哈佛、伯克林等国外著名学府被华语学者奉为经典参考书目。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楼2007/08/24

    开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新阵地

    1991年初,唐有祺被聘为'八五'计划重大基础项目———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这一项目,目的在于从化学方面为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开创新阵地,同时也为化学本身的推陈出新提供一份动力。它一方面是在结构研究下促进生物物质的合成,另一方面是联系生物物质的高阶结构与决定功能的关系。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研究是一热点,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一直是生物学家在做,没有化学家的身影。但是生命过程在本质上是化学过程,生命科学中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化学结构的复杂性问题,它包括生物体系的化学结构、体系内和体系间发生的各种变化。

    生物学在19世纪后半期接连出现了三大突破性发现,即进化论、细胞学说和遗传定律,他们抓住了生命中最普遍和最特征的事物,为生物学奠定了学科框架。但生物学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要揭示更多的共性和本质,极大限度地消除其神秘色彩以及解决农药和医药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从化学来研究生命和生物,并将认识的层次从细胞深入到分子。

    唐有祺说,生物学家研究的分子生物学中,从小的微生物到大的生物,蛋白质共性出来了,但同样都是叫蛋白质的物质,为什么会使生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呢,那是因为起决定作用的还有蛋白质和核酸的高阶结构。生物学家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家研究的化学生物学的区别就是分子生物学只研究到分子水平,没有弄清楚高阶结构。

    这样,唐有祺研究的'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就从有机化学中开辟出了生物化学研究方向,并逐渐形成了生物化学学科。化学融合到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为生物学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攀登计划'研究之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北京大学等研究所和高校也成立了化学生物研究中心或化学生物学系。从此,中国的大学多了化学生物学、分子功能学的学科。

    当今世界,纳米科技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渐成为创造神奇性能新物质、新器件和新技术的一个途径。人类基因总谱后续的蛋白质总谱也为化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是解释生物学中很多奥妙的机遇,并为研制新药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结构化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并开拓了新的领域。化学生物学也开始成为21世纪一个重要的化学研究领域。

    率领中国化学界走向国际

    '中国要是不开放,学术上就会出现义和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唐有祺就意识到国际交流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我们的科研只有面向世界,立足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放在世界的背景中定位和思考,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借鉴外国的科研理念和模式,才能提高我们学术的起点,从而形成具有世界眼光、国际竞争能力和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素质的人才。

    学术交流的根本意义在于引发学术碰撞,学术碰撞是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碰撞的学术必然衰落,碰撞活跃的学术必然兴旺,这是东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早在500年前,西方世界就开始重视培育有利于学术碰撞的社会环境,而东方世界到今天还对此重视不够。能否扭转这种状况,是东方能否在新世纪与西方并驾齐驱的第一要素。

    相互碰撞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并且积极地探索国际交流的形式。从1978年起唐有祺就忙于把我国化学的发展传播到国外,把国外的成果介绍到我国来。

    他积极地带领中国化学界走向国际。

    1978年7月,他率团参加在华沙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晶体学大会并以中国晶体学委员会名义加入国际晶体学联合会,1984年他在第十三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上当选为执委会成员,并于1987年第十四届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

    除了在国际晶体学会的出色表现,唐有祺的视野更加宽广,他随中国科学界深入到更广阔的天地。1982年,他与科学界其他同仁去英国,经过一番周旋,加入了国际科学联合会。他去瑞典参加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代表大会;去英国皇家学会访问牛津、剑桥和皇家学院等学术机构;应第三世界科学院长AbdusSalam邀请前往意大利座谈设立新研究机构问题。

    他也积极地把国际化融入到中国化学界。

    每次参加国际晶体学报告会,他都会介绍国内科研工作,会议期间也会联系仪器的购置事宜。在1987年8月于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晶体学大会上,唐有祺为了能使中国获得第十六届大会的办会权,积极进行斡旋。因为1951年唐有祺在回国前就参加了世界晶体学第二届大会,所以国际晶体学界的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专家学者,对他很熟悉,也很相信他的真诚,相信他的科学。凭着唐有祺的个人魅力,第十六届国际晶体学大会终于于1993年8月21日下午在中国顺利举办,此次盛会扩大了我国在国际晶体学界的影响。唐有祺在会上做的题为'中国晶体学和晶体学界'的报告,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永葆赤子之心

    唐有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民有着无限深沉的爱和无比浓烈的情。早在1951年,正当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他一想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一想到华人在国外所受的不平等待遇,他就特别希望回到国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进步作出贡献。

    唐有祺出生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黑暗时代。他在国家内忧外患频发的年代上的小学和中学,又在抗战初期的战争年代上了大学。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同西方的外来文化发生着激烈的交锋和碰撞,西方的科学之风逐渐在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人士中传播开来。

    唐有祺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较大影响,成为西风东渐的弄潮儿,但他决不是一个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对西方科技文化顶礼膜拜的盲从者,而是一个理智、冷静的思想者。他回国后的教学领域和水平一直在同行中处于世界的前列。在中国化学的近代发展史上,他是一位较早接受西方思潮的杰出人才,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唐有祺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别的经历,选择了一条特殊的道路,这一切便是形成唐有祺独特人生的背景。在唐有祺步入耄耋之年的时候,他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爱得更加深沉。他无限深情地回忆说:'我们没有一点抱怨,也没有后悔我们走过的路。当我看到国际国内形势大好,我们新中国昂然前进的时候,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无比的幸福。我又看到了祖国新的光明。

0
    +关注 私聊
  • today8289

    第2楼2007/09/14

    我觉得写这种文章要比单纯性的介绍好看的多,支持!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