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转帖】单田芳与百家讲坛的“最新变数”

快乐老家

  • 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要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了!消息一经引爆,随即招来形形色色的社会反响:喝彩、掌声、质疑、揶揄……不少人甚至站在相反的立场,捋胳膊、挽袖子,打起了“口水仗”。眼下,事件的“表皮”似乎滚烫,其实,内瓤差不多已经凉了。
    9月12日,我在北京拜会了单老,他语出惊人:“《百家讲坛》那件事儿,我撂下了。”我理解,所谓“撂下”,等于观望——既不朝前,也不靠后;既不高踞,也不俯就。之所以出现这种意外的结局,全在“评书大师”遭遇了“百家讲坛”——两强相逢,最棘手的就是“面子问题”。
    (1)事件缘起:
    2007年4月,央视十套某负责人邂逅单老,无意中提及“百家讲坛”,那位领导遂希望单老出山合作;当然,“百家讲坛”已经捧红了阎崇年、易中天和于丹等学术明星,如今,投奔它旗下的人物车拉船载,熙熙攘攘。既然挑明了合作意向,双方便初步决定,选择“鸦片战争”这一题材。单老先做资料准备,然后,再与“百家讲坛”彼此磨合。如果双方满意,就正式签约。事情还没有眉目,单老严密封锁消息,他本人则腾出手来,专心致志地投入了准备工作。
    第一步,确定选题。单老私下聘请了四位历史专家帮助参谋,最终放弃了大而空的“鸦片战争”,转而敲定切口较小的“林则徐”。第二步,广泛搜集素材,认真消化吸收。传统评书靠故事取胜,多演义成分;“百家讲坛”偏于正史,倾向学术研究。为了“隔行”的落差,适应媒体需求,单老整整做了四个月的案头工作,以期“完美转身”。我亲眼见到,他半尺多厚的文字材料,几乎每个章节都做了相当细致的批注——看来,老头儿是玩真的了!
    (2)无意爆料:
    正当单老紧锣密鼓的准备各种接近尾声时,他的外孙子赴合肥参加一场歌手选拔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无意中透露,“外公”正全力准备《林则徐》,据说要上《百家讲坛》。稍后,也就是8月中旬,单老应邀出任成都一场赛事的评委,媒体当面求证“上《百家讲坛》”一事。单老表示:有此意向,尚未敲定。各媒体随即拿这条“准新闻”说事儿,热热闹闹地炒将起来,大有“箭在弦上”的势头。
    (3)节外生枝:
    消息传出,《百家讲坛》的制片人备感奇怪,他对此事尚不知情。或许,那位负责十套节目的领导还没与他沟通,制片人疑心媒体无中生有,恶意炒作。于是,请北京某报社记者,发表一条“澄清事实”的新闻。报社记者找单老求证,“三头对面”,中间的“差头儿”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发展到这个阶段,当事双方多少有些尴尬:单老是一位非常自尊、自爱的老艺术家,他绝不希望“上赶着别人”,落个死气白赖的印象。《百家讲坛》是一块应者云集的“金字招牌”,它的节目肯定有自身的价值取向,请单老出山,是否对心思,仍是个未知数。这样一来,好事尚未玉成,两方面反倒都不好表态。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只能看命运机缘了。所谓“评书艺术大师,《百家讲坛》开讲”的好戏,还得拭目以待。
    我个人觉得:一,双方都在“求变出新”;二,双方都彼此需要。其实,有这两大资源就足够了:央视的垄断地位与媒体优势,单老的艺术造诣和人气指数。
    《百家讲坛》影响深远,成就了一批学术明星和公众人物。很明显,这个节目正在寻求转型,否则,再花枝招展的少女,有朝一日,也会沦落成齿摇发秃的“弃妇”。所谓“百家”,就是“和而不同”,绝不应该纠缠一种风格、一类人。任何掌握历史资源和表达天分的人,都可竞争一席之地,只要你讲“正经玩意儿”,观众喜欢听,这就足够了。最可怕的就是媒体自以为神圣,养成高不可攀的明星幻觉,进而形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小圈子。毕竟,《百家讲坛》不是老天爷,他们也希望为公众提供品质高、有品位的精神食粮。话又说回来,单老已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上不上这档节目,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有什么不得了?况且,他早就是家喻户晓的艺术明星了,是去是留,无所谓。《百家讲坛》捧红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传统评书的表达方式,尽管那些红星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局外人个个眼睛雪亮,看得清楚。
    如果当事双方,都不在乎这档节目合作的成败——很可惜,单老错过了一次向全国人民展示“新成果”的好机会;更遗憾,《百家讲坛》也许就丧失了评书和学术嫁接的新品种。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天下的热心观众最不愿意看到。
    僵持,终究不是办法。总得有人出来,主动做点儿什么吧……
    文章引用自: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