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婉珍

仪器信息网陆婉珍专题为您整合陆婉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陆婉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陆婉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陆婉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陆婉珍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陆婉珍相关的资讯

  • 清扬婉兮,风范永存|特别出版《陆婉珍院士手迹选》,纪念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
    在科技发展的广袤星际中,一位女性科学家犹如最闪耀的繁星,她的名字叫陆婉珍。她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石油化学家,为我国的石油分析领域奉献了一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陆婉珍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她多次获得国家和中国石化科技奖,获授权专利31项,发表论文232篇,出版专著11部;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五届执委会委员;1990年被授予中国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陆婉珍严谨求实、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1978年石科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硕士、博土授予单位,她被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培养了5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了一批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陆婉珍为人正直、谦和、开朗。她淡泊名利、乐于助人。她全力支持丈夫闵恩泽院士拿出积蓄在石科院设立“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 在成都市第二中学(原四川省立成都中学)设立“闵恩泽奖学金” 与中国石化、中国工程院联合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面向全国奖励在能源化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陆婉珍和闵恩泽捐赠100万元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以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值陆婉珍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特别出版了《陆婉珍院士手迹选》以示纪念。感谢褚小立、袁洪福、杨辉华、闵之琴四位编者的辛勤努力与贡献。编撰手迹选集,即为缅怀、鞭策、奋进。这本书,犹如一扇时光之窗,带我们走进她的科学生涯,领略她的学术人生和科研成就,感受她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李明丰院长作序褚小立、袁洪福、杨辉华、闵之琴 编著责编:傅聪智我国公认的色谱学科带头人之一陆婉珍院士的学术造诣深厚,是我国公认的色谱学科带头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商品色谱仪刚刚出现,她就率先在我国开展气相色谱用于油品分析的研究工作。她牵头建立的色谱测定汽油详细烃类组成的分析方法,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国石油分析领域的新大门。在我国第一套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开工期间,她利用这一技术发现了问题,为装置的顺利投产立下汗马功劳。80年代初,她组织和领导我国成功开发出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这是我国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原油评价的开拓者陆婉珍院士长期主持我国原油评价工作,她牵头建立的完整原油评价体系,就像一盏明灯,为我国合理利用原油资源指明了方向。她组织汇编的8册《中国原油评价》,为合理利用我国原油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列入国家重要科技成果。此外,她还在石油化工中各类添加剂及助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提高工业水处理水平,保障炼油和石油化工装置的安全、稳定、长期、满负荷、优质运转做出了贡献。近红外光谱的推动者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陆婉珍院士组建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发团队,在我国首次建立近红外光谱实验室、成功研制在线分析仪,并在工业装置上得到实际应用,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她还在普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知识、培育应用市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被业内公认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学科的创始人。这期间,她还指导研究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适合对高烯烃汽油样品进行族组成测定的多维气相色谱分析仪。《陆婉珍院士手迹选》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石油分析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它也为广大读者特别是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科技史研究者以及文化教育工作者等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陆婉珍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追求卓越,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领略陆婉珍院士的风采,感受她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传承和弘扬她的科学精神!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
    简介   陆婉珍,1924年出生于天津塘沽。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53-1955年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1956年回国之后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分析室主任、总工程师,现为高级顾问。在此期间建成了包括光谱、色谱、质谱、核磁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各石化研究单位的表率。由于陆婉珍的突出贡献曾在1983、199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1984年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中国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陆婉珍院士致力于于中国石油化工分析工作。不仅是中国公认的色谱开拓者之一,而且在中国的近红外光谱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3.8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请其为大家讲讲在分析测试行业中的一些故事。   Instrument:陆院士,您好!请问当初您是如何选择分析测试这份职业的?   陆婉珍院士:我在学校里主修无机化学,踏入分析测试行业是源于一次“巧合”。1953年的时候,我在美国求学,当时有一个单位在找分析测试的人员,最后找到了我,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进入了分析测试这个行业。   回国之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当时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分析研究室,也就是后来的石油化工研究院分析中心,从那时开始我就正式进入了石油化工分析测试这个行业。但是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学校里面学的知识与现实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东西都要重头学起。   Instrument:我们知道您是中国色谱的开拓者之一,为什么后来转做近红外了呢?   陆婉珍院士:我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是做气相色谱的,当时主要选择了对石油化工最有用的两项技术:蒸馏和色谱。后来做近红外,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有必要建设一个分析平台,就需要各种仪器 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石油的很多性质和组成有很大的关联,之前的一些工作发现在石油分析方面核磁的精度不够。而近红外,测的是物质组成,可以直接和石油的性质联系起来。另外,近红外仪器的价格相对来说便宜,当时我的考虑是它在中国是有可能发展起来的。   其实这其中也有一小段故事,那是1994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从国外回来,要做近红外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很支持。但是后来他没做多久就走了,然后就是我在做相关的工作。   Instrument:在您从事分析测试工作中,您觉得最值得纪念的工作是什么?   陆婉珍院士:在工作中印象最深的是解决了一些现场问题。我在《分析测试这十年中》曾经讲过一些工作中的故事,比如1985年的时候,有个别炼油厂中重整装置的反应器出现了严重的结焦,致使所用催化剂的输送管线被生成的炭堵塞,导致装置停工,经济损失严重。我们接受了这项任务,经过研究发现导致堵塞的炭与我们之前遇到过的在高温以及还原气氛中烃类物质与金属铁镍接触后生成的炭结构形状相同。为了使上述反应不再进行,也就是不产生积炭,最简单的办法是使金属表面中毒,用这个推理,很快就找到了防止积炭产生的方案。   Instrument:在您的工作历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陆婉珍院士:当时中国的硬件条件不好,这也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一直到现在,经过了差不多60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分析仪器的硬件水平一直没有跟上,虽然现在有进步,但是总体来说与国外的差距还是挺大的,目前很多领域还是依靠国外的技术和仪器。我很早就呼吁政府可以在硬件方面给一些优惠或者支持,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基础的问题,还涉及到我国精细加工水平等各方面的问题。更何况,仪器的技术水平已经与环保及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了,已经涉及到广大民众的生活问题了。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解决,整体就不完整。   当然,硬件方面的工作确实很难,需要在物理方面和精密加工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否则很难做好。我不是学物理的,一直没敢在硬件方面下手,主要是做应用和软件。现在看来硬件、软件、应用三者必须要结合起来,否则很难推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做应用就不知道往哪发展,没有应用就没有市场,而若没有硬件的支持应用是没办法走到前端的。所以我曾经也给仪器的制造商说一定要建设应用实验室,做应用的人很难去做仪器,但是做仪器的人一定要做应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应该有人去做。   Instrument:值3.8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最后请您对即将进入分析测试行业的女性送上您的寄语。   陆婉珍院士:我感觉女同志从事分析测试工作是很合适的,可是付出的努力也并不比别的行业少。而且这个行业的技术更新很快,所以每一个从事分析测试行业的工作者都需要专心致志的工作,要不然很难解决问题。   专访:   从“沉睡”中醒来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陆婉珍院士谈科学仪器“十二五”发展机遇——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论坛视频采访系列
  • 陆婉珍院士追思会在京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婉珍因病于2015 年11 月17 日2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为了追思陆院士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做出的重要贡献,2016年11月19日上午9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了“陆婉珍院士追思会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讨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追思会现场.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db7741f9-9087-4d22-8852-4d4d4d6610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追思会现场 /p p   “陆婉珍院士追思会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讨会”由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褚小立博士主持,陆婉珍院士女儿闵之琴女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以及众多近红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怀着悲痛而又崇敬的心情参加了追思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陆婉珍.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fba70d6b-03ab-44bd-ba1f-be8e8fd028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陆婉珍院士 /p p   追思会开始,与会者默哀10秒钟,并观看陆婉珍院士生平介绍视频,大家再次回顾了陆院士的爱国与奉献的一生。陆婉珍1924年出生于天津塘沽,成年后陆婉珍留学美国,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55年,陆婉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回国工作,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历任分析室主任、总工程师、高级顾问。1991年陆婉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陆婉珍院士是公认的中国近红外光谱应用技术的领路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70岁高龄的陆婉珍院士将研究方向的重点放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上,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国发展,她在多个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121/206834.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详细 /strong /a 】。 /p p   陆婉珍院士女儿闵之琴女士首先发言,回忆了陆院士作为科学家之外的一些小事。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陆院士业余时间喜欢写随感、写有故事的人物,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微小说”。陆院士去世之前的一篇短文是“我的女学生们”,言词之间充满了自豪感,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写完。还有,陆院士认为“契约至高无上”,她自己也是一直这么做的。陆婉珍回国工作不久的时候,曾有同事向她借10元钱,陆婉珍却让同事写一个借条。其实陆院士是个大方的、并不在乎钱的人,但是她认为这是一种合约精神。 /p p   陆婉珍院士给我们所有人设立了一个坐标系,碰到人或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陆院士遇到这样的人或事会怎么做?自己也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了。 /p p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回忆2015年已经90多岁的陆院士仍然答应了出席BCEIA晚宴,后来由于身体实在负担不了没能参加还专门致歉。陆婉珍院士的学生、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在谈及陆院士的时候仍然是几次哽咽。袁教授说道,陆院士是对他影响最大一个人。“有担当,还要踏实去做”这种精神让他终身受益。 /p p   天津大学的徐可欣教授说到,自己刚刚过了60岁的生日,常常思考自己是不是要真正退休呢?但是一想到陆院士70多岁的时候仍然投入的去开拓近红外光谱这个新的领域,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此一想,马上就觉的自己应该继续工作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邮电大学的杨辉华教授也忆起当年邀请陆院士出席在外地举行的一个项目鉴定会,老人家虽然年纪大、身体不好,但是仍然出席了。 /p p   参加陆婉珍院士追思会还有来近红外光谱仪器企业的人。姚建垣先生,当年创立了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后被聚光科技收购,目前是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最大供应商之一。姚建垣先生回忆道,曾有10多年的时间是与陆院士一起合作“搞”近红外。陆院士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在陆院士的强烈爱国精神影响下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国产近红外仪器。 /p p   中国农业大学的韩东海教授、山东大学的臧恒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倪力军教授,以及赛默飞的周学秋、福斯公司的赵武善等人也回忆起和陆婉珍院士相识的故事和情谊,纷纷表示向陆婉珍院士学习,学习她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学习她唯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她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 /p p   自由讨论环节后,还举行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研讨会。不过特别之处在于,此次作报告交流的是三位女科学工作者,四川威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茜博士、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郝勇博士代讲)、中国农业大学杨增玲教授。报告内容中,既有近红外仪器硬件 、软件的研制成果,也有应用研发的最新进展。这些是向陆婉珍院士学习、继承陆婉珍院士精神,把近红外光谱事业继续、传承下去的最好回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编辑:刘丰秋 /p p & nbsp /p

陆婉珍相关的方案

陆婉珍相关的论坛

  •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出版

    六十多年来,我与陆婉珍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她一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坎坷,但她都能泰然处之,安然度过。她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她颇懂得科学精神。   ——闵恩泽(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157.jpg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作者:褚小立   定价:68.00元   ISBN: 978-7-313-10612-4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联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科研贡献和人才培养等四个主要方面描述陆婉珍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把反映她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整理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素材。全书共分为书香门第、重庆南开中学、中央大学、留学美国等共十章。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8.jpg   陆婉珍(1924.09.29-),中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毕业,1949年于美国依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并于 1952~1953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她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于1955年回国工作。在分析化学对中国的石油开采、加工中的应用有很重要的贡献。建立了一大批石油产品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在色谱分析、光谱分析方面有一定的突破。此外,在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以及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   【书摘】 回国路坎坷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尽管当时在美国陆婉珍和闵恩泽已经过上了相对优裕的生活,而且科研、工作条件十分优越,有现代化的试验设备,与周围同事和专家也和谐融洽,如果留下来,很容易出成果。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出国是为了学习,异国他乡绝非久留之地。另外,在那个时候,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还很严重,国内的亲人也盼着他们早日回来。尽管美国政府限制理、工、农、医等专业的人才离开美国国境,回国之路变得异常艰难,但陆婉珍和闵恩泽夫妇一方面在工作中努力钻研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各种技术资料,为参加新中国建设做准备;一方面为取得回国签证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归国的脚步。为了冲破阻挠、回到祖国,他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   1953年,在波士顿的一些留学生组织起来,以违反人道主义为由,联名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要求回国与家人团聚。波士顿的留学生组织派人来芝加哥联系。通过何炳林,陆婉珍和闵恩泽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出钱资助活动。经过一年多的漫长等待,他们没有从波士顿留学生组织那里得到任何消息,于是只有另寻途径。   1955年初,闵恩泽得知上海第一印染厂的一位同事在香港的中国印染厂当厂长,便写信请他帮忙。这位同事叫潘其迪,1948年曾与闵恩泽一起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潘其迪与其公司董事长商量后,向闵恩泽发出聘书,邀请闵恩泽到香港担任中国印染厂研究室主任。如此,陆婉珍和闵恩泽便获得进入香港的机会和居留权,很快美国移民局同意了他们离境的申请。1955年9月,夫妇俩打点行装,告别美国的师长和朋友,从旧金山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来到离大陆咫尺之遥的香港。   中国印染厂位于香港荃湾,是香港最大的印染厂。巧合的是,这家染厂是查济民先生创办的。查济民是纺织大王刘国钧的女婿,在常州大成纺织厂与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先生是同事和好友,与陆婉珍家是世交。查济民是一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实业家,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查济民一再挽留他们留在香港中国染厂工作。陆婉珍告诉查济民先生,来香港就是为了回到内地。多年后,陆婉珍回忆当年的选择时说:“我们从没想过不回来,这里没有该不该的问题,就像人每天都得回家一样,回到内地,才回到了家,心里才踏实。”为了尽快回到内地,他们想到了以探亲的方式离开香港,但按香港当局规定,若要到内地“探亲”,须在香港任职9个月方可批准。查济民先生见陆婉珍和闵恩泽归心已定,无意久留,便毅然帮忙斡旋。最后,香港《大公报》的主编费彝民先生真正解决了问题,于1955年10月安排陆婉珍夫妇与钱学森夫妇搭乘同一列火车回到了内地。   由于陆婉珍的父母在上海,陆婉珍和闵恩泽先到了上海。那一刻,闵恩泽夫妇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多年的游子像浮萍一样,没有找到扎根的土壤。现在,当他们踏在故土上,那种兴奋和踏实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经过八年的远行,父母身体仍然硬朗,全家团聚十分高兴。遗憾的是,陆婉珍的祖母已经去世了,在家里见到的只有祖母的遗像,但看上去依旧那么慈善可亲。   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回报给新中国,实现深藏心中已久的尽快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愿望,陆婉珍和闵恩泽努力地在上海寻找工作的机会。但当时很多人存有顾虑,因为他们是从美国回来的,所以多数单位都不敢聘用他们。1955年11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了北京,与十几位旅美的留学生一起,住在位于前门的高教部留学生招待所里。但是北京的很多单位也不敢接收这些从美国回来的人。   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的徐今强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找来四年前留美回国的、时任石油部设计局室主任的武宝琛。徐今强对他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急需人才,我们要从这些留学生中招一些人来工作。”武宝琛与陆婉珍、闵恩泽是中央大学化工系的校友,他迅速赶到招待所,代表石油部看望这些老同学,向他们介绍我国石油炼制科技发展规划和前景,并欢迎他们到石油系统工作。在武宝琛的宣传动员下,1955年12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石油部石油设计局。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林正仙和程之光。随后,徐今强安排他们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即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前身。   每当提到这段经历,陆婉珍总是对徐今强充满着感激和敬佩之情。徐今强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位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百万吨炼油厂兰州炼油厂的组织者。在建国初期抗美援朝之时,热情接纳这样一批留美学生是需要有相当的政治气度与历史远见的。20世纪50年代,石油系统先后从美国吸收了近20名留学生,分配在炼油科研和设计部门。后来这些人都成了石油炼制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当时,陆婉珍每月的工资为200多元人民币,加上丈夫闵恩泽的工资,两人有500多元的收入。尽管与美国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别,但在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十元就很不错了,他们称得上是“金领一族”了。陆婉珍对于祖国给予的承认和待遇感到非常满意,她决心要尽快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我国的石油研究中去。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21.jpg  1947年陆婉珍出国前的全家照(后排左二陆婉珍)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31.jpg1950年陆婉珍和闵恩泽在美国拍摄的婚纱照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40.jpg1956年陆婉珍与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的其他成员讨论工作(左二陆婉珍、右一闵恩泽)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49.jpg1959年出版的《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石油炼制科学研究报告集》的封面及首页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23101258.jpg1980年陆婉珍与核磁共振课题组的成员合影(前排左三陆婉珍)http://img1.17img.cn/17img

  • 2016年度“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开始评选

    为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已于2015年9月在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通过,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  按照“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办法,计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第一届奖励的申报、提名和评选工作。诚挚邀请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及相关单位提名候选人或由工作单位自荐申报。具体信息请见附件。

  • 【沉痛悼念】陆婉珍院士因病于2015 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

    【沉痛悼念】陆婉珍院士因病于2015 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

    讣 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国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陆婉珍同志,因病于2015 年11 月17日 2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92 岁。 特此讣告。 陆婉珍同志治丧领导小组 2015 年 11 月 17 日治丧办公室:电 话:010-82368321,13621285950 传 真:010-62311290 联系人:侯明铉 陆婉珍同志治丧领导小组 组 长:龙 军 副组长:刘健生 成 员:李大东 达志坚 王亚民 傅 维 聂 红 汪燮卿 何鸣元 舒兴田 治丧办公室主任:傅 维 工作人员:汪银胜 侯明铉 曹军生 张 昊 孟宪波 房连城 治丧电话:010-82368321,13621288590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655_573905_2961690_3.jpg陆婉珍院士生平  陆婉珍,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  1924年出生于天津塘沽。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53-1955年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  1956年回国之后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分析室主任、总工程师,现为高级顾问。在此期间建成了包括光谱、色谱、质谱、核磁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各石化研究单位的表率。由于陆婉珍的突出贡献曾在1983、199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1984年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婉珍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工作,始终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思想,因此她所采用的分析仪器十分广泛,并能把握各种新型分析仪器的发展、原理及应用,是分析领域难得的通才。她同时又十分注意深入研究与石油化工有密切关系的几种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核磁共振、近红外光谱等,使之在中国立足并有所创新。  她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大都属于石油分析。她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学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分析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她要求他们要熟悉各个相关的学科,如石油化学、炼油工艺、数据统计、精密仪器等。她所领导的分析中心,每年为各方面提供10万以上数据,但却很少得到高级别的奖励,对此她常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她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说:“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

陆婉珍相关的资料

陆婉珍相关的仪器

  • 瑞士万通 OMNIS 奥秘一代平台是瑞士万通的模块化化学分析平台,其功能越来越强大:随着OMNIS 奥秘一代库仑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的推出,OMNIS 奥秘一代的用户现在可以使用全部的滴定方法:pH测量、电位滴定、光度滴定、温度滴定、容量法卡尔费休滴定以及用于痕量水分测定的库仑法卡尔费休滴定。瑞士万通 OMNIS 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加热炉。通过载气提取水分,可对无法直接在滴定池中分析的基质(如,固体)进行水分测定。OMNIS 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加热炉可选择安装一个或两个加热模块,获得更高的灵活性和更优的性能。在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OMNIS 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加热炉可分析多达100 个装在 6 mL 标准样品瓶中样品的水分含量。适用于固体和其它困难样品对于某些不适合直接注入库仑法滴定池的样品 (如,固体),如果您希望通过自动化分析来节省时间,使用卡氏加热炉进行水分萃取则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将样品放入密封的样品瓶中,然后置于卡氏加热炉中加热,此时样品中的所有水分都会蒸发出来,并被载气流携带至滴定池中进行滴定。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加热炉模块OMNIS 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加热炉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加热炉模块,从而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大的样品通量。您可以随时为系统加装第二个加热炉模块,这远比添置一台新的仪器更经济、更节省空间。除了标准的 6mL (带钳口盖) 和 8mL (带螺旋盖) 规格的样品瓶外,还可以使用符合 ISO 8362 标准的 2R 至30R 规格的样品瓶。此外,您还可以在 OMNIS 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加热炉上组合使用两种不同规格的样品瓶。无需手动操作如果卡尔费休试剂的容量耗尽,或由于在较高温度下连续运行而导致甲醇蒸发过多,均可通过 OMNIS 奥秘一代加液模块 (选配) 自动更换或补充这两种试剂,而无需对系统进行任何手动操作。加热炉的温度高达300℃OMNIS 奥秘一代加热炉模块的加热温度最高可达300℃,适用于所有使用载气萃取水分的标准应用。载气可选 OMNIS 奥秘一代加热炉模块可将环境空气或氮气用作载气,且使用装有分子筛的大型吸收器来确保非常大程度的干燥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梯度升温如果您并不了解样品适宜的加热温度,则可使用梯度升温功能进行确定。进气针长可调一个细小但非常实用的功能:套筒针的长度可根据样品瓶的大小或样品瓶中样品填充量的多少来进行调整。
    留言咨询
  • 新型手腕式振荡器 400-860-5168转1051
    ZD-810新型手腕式振荡器 该型号符合美国药典里二甲基硅油的测试,测试要求振荡辐射半径13.3±0.4cm,10度振荡角度,0-300转每分钟(30为最小精度调节),从而达到Simethicone泡沫溶液测试。 有12瓶位、16瓶位两种机型;手臂杆严格按照Foaming Solution测试允许6种角度设置,他建立在晃动的幅度和速度基础上,一旦设定正确的位置,滑动卡口锁将手臂杆牢牢固定,定时开启运行,摇摆定时0-60分钟,或持续运行;腕式振荡器配置多瓶机械腕摇摆器模拟人手腕的摇摆动作,摇摆缓慢,适合8、12、16个三角瓶、试剂瓶、试管、广口瓶、窄口瓶、蒸馏瓶、分液漏斗、直口瓶等,可同时适合水平振荡操作。 技术参数产品型号 ZD-810新型手腕式振荡器 控制方式 P.I.D微电脑环境扫描微处理芯片控制显示方式 LCD液晶显示编程控制 八段用户自编程序安全功能 监视计时器、独立的超速声、光报警、独立式漏电、过电保护装置;附属功能 自动运行、自动停止、定时运行、时钟显示、来电恢复、参数记忆、转速存储;编程功能 反复、步调、八段曲线编程设定循环方式 自然对流式驱动方式 单轴驱动式(中国专利 超低静音) 环境要求 用户特定恒温室内或环境振荡方式 手腕式振荡倾斜角度 10o (半径13.3±0.4cm)旋转频率 30-600rpm 旋转精度 ±1rpm配 置 12位 净 重 52kg定时范围 0-999.59小时主机尺寸 272*452*320(mm)外型尺寸 810*452*320(mm)功 率 100W电 源 AC 200∽240V 50∽60HZ材 质 主机/瓶夹为304不锈钢材质、摇臂为优质铝件、铸件底盘;
    留言咨询
  • 新型手腕式振荡器 400-860-5168转1051
    ZD-820新型手腕式振荡器 该型号符合美国药典里二甲基硅油的测试,测试要求振荡辐射半径13.3±0.4cm,10度振荡角度,0-300转每分钟(30为最小精度调节),从而达到Simethicone泡沫溶液测试。 有12瓶位、16瓶位两种机型;手臂杆严格按照Foaming Solution测试允许6种角度设置,他建立在晃动的幅度和速度基础上,一旦设定正确的位置,滑动卡口锁将手臂杆牢牢固定,定时开启运行,摇摆定时0-60分钟,或持续运行;腕式振荡器配置多瓶机械腕摇摆器模拟人手腕的摇摆动作,摇摆缓慢,适合8、12、16个三角瓶、试剂瓶、试管、广口瓶、窄口瓶、蒸馏瓶、分液漏斗、直口瓶等,可同时适合水平振荡操作。 技术参数产品型号 ZD-820新型手腕式振荡器 控制方式 P.I.D微电脑环境扫描微处理芯片控制显示方式 LCD液晶显示编程控制 八段用户自编程序安全功能 监视计时器、独立的超速声、光报警、独立式漏电、过电保护装置;附属功能 自动运行、自动停止、定时运行、时钟显示、来电恢复、参数记忆、转速存储;编程功能 反复、步调、八段曲线编程设定循环方式 自然对流式驱动方式 单轴驱动式(中国专利 超低静音) 环境要求 用户特定恒温室内或环境振荡方式 手腕式振荡倾斜角度 10o (半径13.3±0.4cm)旋转频率 30-600rpm 旋转精度 ±1rpm配 置 16位 净 重 53kg定时范围 0-999.59小时主机尺寸 272*452*320(mm)外型尺寸 810*452*320(mm)功 率 100W电 源 AC 200∽240V 50∽60HZ材 质 主机/瓶夹为304不锈钢材质、摇臂为优质铝件、铸件底盘;
    留言咨询

陆婉珍相关的耗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