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奖

仪器信息网化学奖专题为您整合化学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化学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化学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化学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化学奖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化学奖相关的资讯

  • 2013“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候选人开始推荐
    关于推荐2013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候选人的通知   本会理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学会或化学化工学会、团体会员单位: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规定,我会定于2013年2月25日开始受理本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推荐候选人申请工作。请根据青年化学奖条例的要求,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青年化学人才,参加本年度青年化学奖的评选。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年龄:候选人须是1978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   2. 推荐名额:每个省化学会或化学化工学会推荐的候选人不超过4名,每位理事推荐不超过2名,每个团体会员单位为1名。   3. 非中国化学会会员在被推荐时请办理入会手续。   4. 候选人须提交的材料包括:推荐表、论文以及相关的附件材料。请装订成一册提交,一式三份(原件一份、复印件二份),同时请通过电子邮件提交完整的电子版材料1份 (与纸质材料一致),推荐表和条例见附件。推荐表和奖励条例也可以在中国化学会网站下载(http://www.chemsoc.org.cn/)。   5. 候选人提交的材料不退还,请自留底稿,提交的材料必须齐全,材料不全不予评审。   6. 截止日期为2013年4月20日,逾期不再受理。   联系人以及材料接收人:白温路,电话:010-62564020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街2号中国化学会 邮编:100190   电子信箱:wlbai@iccas.ac.cn   1.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推荐表”   2.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   中国化学会   2013年2月21日
  • 诺奖开出“真化学奖”可喜可贺?大可不必
    2021诺贝尔化学奖花落“不对称有机催化”,这届化学奖很化学。微博热搜关于诺奖的评论区终于打破冷冷清清的尴尬,网友纷纷表现出对罕见的“真化学奖”喜大普奔。由于诺贝尔化学奖总是不颁给纯粹的化学,所以一直被调侃为“诺贝尔理综奖”。尽管诺贝尔本人就是化学家,但作为诺奖“嫡传”的化学奖偏爱跨界。百余年来,化学奖大约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学领域;21世纪以来,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获奖更是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二。这不奇怪。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近百年来不断与不同基础门类相结合,衍生出多门交叉学科。诺贝尔化学奖关注以化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和成果,并不超纲。诺贝尔的遗嘱设奖是在1895 年,当时知识界别与今天非常不同。生物学还在起步,没什么地位。如今,生物学是所有科学门类中最惹人注目的,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必须尊重诺贝尔的意愿。用化学奖来表彰非医学的生物学家,是最合理的变通办法。毕竟分子生物学是一百多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生物化学也是六十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就不用争了。最“委屈”的还不是化学家。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年颁给了多少生理学家和医生?不也变成了大半个“生物学奖”了吗?在单个行业看来不太公平的配置,总体上的效果是兼顾公平和遵守传统,这也是诺贝尔奖魅力所在。实际上,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过去曾开创性地指导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分割式思维,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可能会慢慢被淘汰。也许,自然科学的学科和门类之间其实不存在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吧。那么,此次诺贝尔化学奖回归化学可以说明什么呢?什么也说明不了。无论化学奖颁给生物化学甚至更偏门的物理学,还是颁给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正宗”,都只是一次奖励,“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当然,“真化学奖”引发的可喜可贺可歌可泣,不过是热心网友点到为止的调侃,再进一步也说不出啥来。毕竟这是诺奖系为数不多的门槛低、易参与的话题了。最后还想说一下,对诺奖本身,我们还需要多一些认识,更多去读取它的科学意义。足够客观的认识,才能避免神化诺奖——它只是科学界一个奖金丰厚并享有威望的大奖。
  • 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揭晓
    中国化学会日前公布了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二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和第五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的获奖人名单。   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人分别是:(排名不分前后,按申请时间顺序排列)   1. 陆豪杰 教 授 分析化学 复旦大学   2. 匡 勤 助理教授 无机化学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3. 何圣贵 研究员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黄伟新 教 授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   5. 张俊良 教 授 有机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6. 丁 轶 教 授 物理化学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7. 魏志祥 研究员 高分子化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8. 俞 炜 教 授 高分子化学 上海交通大学   9. 马宏伟 研究员 生物医学工程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10. 周明华 教 授 环境化学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人分别是:   王 训    教 授    纳米材料    清华大学化学系   黎书华   教 授    理论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胡文平   研究员   高分子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刘世勇   教 授    高分子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高分子与工程系   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获奖人分别是:   郑南峰  教 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厦门大学化学系   彭慧胜  教 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复旦大学   第五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获奖人分别是:   裴 坚   教 授  高分子材料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龚流柱  教 授  天然产物及有机合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   郝京诚  教 授  表面及胶体化学     山东大学   余承忠  教 授  表面及胶体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化学奖相关的方案

化学奖相关的论坛

  • 【分享】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 贝恩哈德• 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奖项.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1902 埃米尔• 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 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 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 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 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 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 拉第奖章.1904 威廉• 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 拉姆 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 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 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 冯• 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 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 冯• 贝耶 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 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亨利• 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 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 大化学家. 1907 爱德华• 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爱德华• 毕希纳,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发 现无细胞发酵,于一九O七年荣获诺贝尔化学 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08 欧内斯特•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远离新西兰文 化中心的泉林衬边,在一所小木房里,詹姆斯 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铤生了.达就是后来在揭示 原子奥秘方面板出卓越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 化学奖金的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欧内斯待• 卢 瑟福. 1909 威廉• 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奥斯特瓦尔德所到之处,总要燃起科学探索的埔熊烈火.他 在莱比锡大学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于他从很多方顶研 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使氨发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 工作,它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领域中的 成就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催化研究化学平衡和化 学反应率方面功绩卓著,一九O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0 奥托• 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一八八九年,瓦拉荔出任哥丁根大学化学研究院院长,其间, 他继续对获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九O九年写成了《菇和樟 脑》一书,总结了他一生对于醋类化学的研究成果.一九一O年, 瓦拉赫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1 玛丽• 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玛丽.居里是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两次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她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和 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质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 赞誉. 玛丽• 届里面强地战斗了一年又一年,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 多了,本来就消瘦的面容更清瘦了,可恩她却乐此不疲,决心 "不虚度一生."她写了许多著名论文,完成了由镭盐分析出金属镭 的精细实验.一九O七年,她提炼出纯氯化镭,精确地测定了它 的原子量.一九一O年,她提炼出纯镭元素,并测出锗元素的各 种特性,完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正是由于这些杰出的 贡献,一九一一年,她再次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12 维克多• 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提起维克多• 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 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格氏试 剂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无论 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虫著作都有着关于 格林尼亚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

  • 拿化学奖的38个物理化学家在哪里……

    化学奖授予埃里克·白兹格,斯特凡·W·赫尔,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以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由于他们的成就,光学显微镜现在可以进入纳米世界了。   ……等等,这不是物理学奖么?上一个因为显微镜(电子隧道显微镜)而获奖的都是拿的物理学奖啊……   化学奖公布之后,诺贝尔奖官推立马开始自黑:算上今年已经有38个人因为物理化学领域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了……我诺贝尔大理综奖万岁!   有哪38个人呢?八一八吧。   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第一届的化学奖就带有物理味儿,确实是开了一个好头!   1903年,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看起来很化学的,但是确实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   1914年,西奥多·威廉·理查兹因为“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而获奖。咦好像不太对……你说有什么元素不是化学元素!摔!   1920年,瓦尔特·能斯特,“对热化学的研究”;其实擦边球啦,热学……明明是物理学……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嗯,参照楼上理查兹。   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因为“对分散系统的研究”而获奖。这个研究跟超速离心有关,算是物理方法吧。   1932年,欧文·朗缪尔因为“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而获奖。表面化学是什么呢?就是表面活性剂(洗涤剂blabla)之类的东东。   1934年,哈罗德·克莱顿·尤里“发现了重氢”……隔壁物理学奖研究氢同位素的海森堡发来贺电。   1936年,彼得·德拜“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分子嘛,还勉强算化学……   1948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威廉·吉奥克“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其实隔壁物理学奖研究低温获奖的真不少(比如苏联的卡皮查和荷兰的昂内斯),该不会是物理学奖不要的吧【误】   (2人)1956年,西里尔·欣谢尔伍德以及尼古拉·谢苗诺夫“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这个机理其实算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   (3人)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乔治·波特“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物理化学方法。 1968年,拉斯·昂萨格“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看来热力学是物化“交融”的热点啊。   1971年,格哈德·赫茨贝格“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又一个热力学。   1983年,亨利·陶布“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2人)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和杰尔姆·卡尔“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3人)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李远哲、约翰·查尔斯·波拉尼“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1999年,亚米德·齐威尔“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又是物理工具、化学研究。   (3人)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田中耕一、 库尔特·维特里希,分别用软解析电离法和核磁共振谱学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也是算物理方法吧。   (3人)2000年,艾伦·黑格、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2011年,丹·谢赫特曼“发现了准晶体”。   (3人)2013,马丁·卡普拉斯、迈可·列维特、阿里耶·瓦舍尔“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   今年2014年,又有三个物理化学领域的人获奖。   其实,诺贝尔官方之外,也有好一些有“物理学奖”的味道……   1908年,大名鼎鼎的欧内斯特·卢瑟福因为“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而获得了化学奖。但是卢瑟福是一个非常有节操的科学家,名言是——“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是集邮”。好的于是我们把化学奖愉快地颁发给了他。   接下来是1911年的玛丽·居里。她以前就拿过物理学奖,这次拿化学奖是因为“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我们可以理解为物理是对放射性的研究,然后把元素提取出来就是化学了,好的get√……这事儿还没完,1935年,伊伦·约里奥-居里以及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母亲居里含笑点头。   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这又是一种采用物理手段研究化学的方式——用电流。   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嗯物理奖也发给过用X射线观察各种晶体的布拉格一家呢……   1982年,英国的阿龙·克卢格“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显微术!   然后是这条耐人寻味的……1960年,威拉得·利比“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我大化学终于对其它科学(除了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化学奖相关的资料

化学奖相关的仪器

  • 超高分辨显微镜iSTORM 400-860-5168转4963
    近年来,新的荧光探针不断涌现,光学衍射极限不断被突破,研究者开发了多种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 主要包括: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PALM)、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和结构光照明显微技术(structur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IM)。2006年底,STORM技术由华裔科学家庄小威首次提出,庄小威研究组发现应用特定波长的激光来激活探针,用另一束波长激光来观察,通过高斯拟合的方式定位漂白荧光分子,反复循环后可得到内源蛋白的高分辨成像,命名为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STORM)。此项技术在201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这项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发现已在国内实现产业化。依托复旦大学的自动控制、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生物、光学、图像处理等的技术,拥有光学、生物、自控、机械、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交叉学科技术团队,力显智能科技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技术产业化,推出了超高分辨率显微产品。采用3D随机光学重构技术、高精度细胞实时锁定技术、多通道同时成像技术等,以纳米级观测精度、高稳定性、广泛环境适用、快速成像、简易操作等优异特性,获得了超过50家科研小组和100多位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 力显智能科技的iSTORM采用同步多通道成像技术,同时提供多个目标的超分辨率图像,将数据采集时间缩短到其他商业产品的 1/3。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多个通道的连续超分辨率成像中严重的光漂白。 并自主开发了双相机模式的主动锁定系统,以纠正数据采集期间实时漂移的样品。样品可以用纳米精度"锁定",无需采集后校正,保证了可靠的结果,节省了用户在每次样品加载后等待系统稳定和热平衡的时间。力显智能科技的培训团队专家来自不同领域,提供全面的培训和长期的技术咨询,可以使用户更全面的掌握使用技巧和背后原理,真正能够掌握超高分辨成像技术。力显智能科技将自身积累的样本制备经验及成像参数基本模板与客户分享。帮助客户尽快获得理想的超高分辨率图片。力显智能科技不仅提供仪器的维护,也通过线上、线下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研咨询和服务,包括原理性知识咨询、实验经验传授,成像数据分析建模,假设验证等。力显的Serendipty成像软件能够同步实现超高拍摄期间的实时重构,为用户轻松捕获优质的超分辨率成像。
    留言咨询
  • 纳米显微技术为亚细胞结构和动态研究带来了相当的变化,它正成为荧光成像新的标准 (该技术荣获 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高度整合的 STED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受激发射损耗) 系统 Leica TCS SP8 STED 3X 和 Leica TCS SP8 STED ONE 满足日常研究的需求,并且以纯光学方式快速、直观地呈现远远突破衍射极限的结构细节。X、Y 和Z 轴上的分辨率都变得可调。不要让衍射模糊您的生物学研究!多色纳米显微技术:3 个 STED通道 + 1 个共聚焦通道。STED:波形蛋白-Alexa 647 (红色)、阿尔法-微管蛋白-Alexa 594 (绿色)、微丝-Alexa 488 (青绿色)。共聚焦:DNA-DAPI (蓝色)。特别感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Eugene Katrukha。
    留言咨询
  • 布氏漏斗功效和作用介绍:布氏漏斗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器材,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液体。它采用锥形设计,底部有一个小孔,可以使液体以特定速度从中流出。布氏漏斗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制药工业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功效和作用。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 Ernst Büchner 发明的。布氏漏斗的使用: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使用时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湿滤纸不牢)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布氏漏斗形状: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有陶瓷的,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
    留言咨询

化学奖相关的耗材

  • 唐山红玫瑰陶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布氏漏斗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 唐山金盾理化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布氏漏斗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 唐山金盾理化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细孔漏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化学奖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