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网络

仪器信息网监测网络专题为您整合监测网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监测网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监测网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监测网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监测网络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监测网络相关的资讯

  • 大数据推动环境监测网络全面铺建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各领域工作开展的基础,历来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面对当前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7月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则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对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确立了清晰的行动纲领 明确了环境监测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 随着《方案》的全面推进,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对于《方案》的主要目标,提出四点关键内容:“一是三个监测要素全覆盖——即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二是数据的互联共享与大数据平台支撑;三是自动预警、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的明显提升;四是监测和监管的协调联动。” 考虑到环境监测本就面临着数据繁多、关系复杂,且与其他领域数据错综关联等实际问题,加上监测要素的进一步扩大覆盖,海量数据的有效处理无疑会是建设的关键挑战之一。专注于环境领域的数据应用服务商,天基网控就曾表示,目前的环境监测网络,由于业务划分、信息化建设先后等原因,往往存在系统独立、数据分散的问题,历史数据孤立难以统一,同时,新增数据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但数据价值密度较低;如何让已有的积累数据与新增数据集成整合,并进行有效分析和深度挖掘,需要充分利用更为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平台产品支撑。 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改革,紧紧围绕影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突出问题,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和权利。通过建立环保大数据中心,依靠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存储与超高效处理能,整合环保相关部门内部分散数据形成庞大的数据中心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据悉,各省市地区环保部门和监测中心均已全面启动监测网络的建设规划,而对于广泛覆盖的监测要素,以及环境数据集成共享的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支撑则成为基础建设重点。以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为例,记者了解到在其最新的工作计划中,就已明确了针对现有数据中心的升级改造内容。通过优化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搭建部署云计算和分布式数据集群系统,推进建设广东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业务系统的统一整合与数据共享。 目前市场中各环保行业厂商也纷纷升级推出对应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已参与到多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的天基网控,在对外的介绍中就多次提到,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在整个监测网络中将实现环境数据标准化,业务管理一体化,污染源监控可视化,监测报告智能化等显著效果,提高决策支撑水平。 以大数据为推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已经全面铺设,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搭建环境大数据平台仅仅只是建设的开始,如何让数据发挥价值,并有效应用于监测和监管中,还需要在后续过程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来源:大洋网
  • 环保部解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p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与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作支撑,生态环保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态环保事业发展越快,越离不开牢固的监测基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p p   一、有关背景 /p p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建设大气和水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等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环境保护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环境保护法》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已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p p   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p p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经过近40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改变了靠“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的落后面貌,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及时向人民群众发布各类监测信息。当前,全国环保系统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建成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开展了PM2.5在内的6项主要空气污染物监测,并实时发布监测信息。同时,水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和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全面开展。2012年成功发射环境一号C星,与环境一号A/B星3星组网,形成了环境卫星“2+1”星座,实现了2-3天对全国覆盖一次的遥感监测能力,初步建成了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国务院水利、国土、海洋、农业、气象、林业等部门也根据各自管理需要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网络,开展了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生态等领域的监测。 /p p   但是,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还存在网络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改革,紧紧围绕影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突出问题,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和权利。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有效联动。 /p p   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p p   《方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p p   《方案》提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要坚持“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统筹规划,科学监测、创新驱动,综合集成、测管协同”的基本原则。 /p p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全面做到说清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p p   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 /p p   (一)统一生态环境监测建设规划、标准规范。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存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同时,要统一相关环境要素的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p p   (二)建设大数据平台,统一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当前,国务院有关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以及地方与中央之间监测数据集成联网与共享不足,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渠道不统一等问题,影响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此,《方案》提出要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将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地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联网共享,大力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信息发布方面,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统一发布。 /p p   (三)突出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监测和监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和手段。针对当前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对追究各级政府和企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支撑不足的问题,《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考核问责政府环保责任落实情况,依托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监测建立监测与执法相结合的快速响应体系,实现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同时,《方案》提出要加强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主要包括,加强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的监测、评估与预警。 /p p   (四)明晰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与责任。当前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的环境监测事权划分不够清晰,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测数据受行政干预的现象,对科学评价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和责任,《方案》提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以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第二,要求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政府要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第三,大力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明确提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并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同时,要求环境保护部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p p   (五)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针对实际工作中,部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不能严格履职、监测质量不高以及责任追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方案》在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方面提出了明确措施和要求。首先,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的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履行职责,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第二,环境保护部要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业务活动的监管,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第三,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处理。 /p p   (六)强化综合能力保障。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基础保障。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包括: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将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 /p p   五、《方案》的主要内容 /p p   《方案》包括6个部分共20条,3500余字。 /p p   引言部分鲜明地体现问题导向,点出了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p p   第一至三条是“总体要求”,主要明确《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按照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统筹规划,科学监测、创新驱动,综合集成、测管协同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p p   第四至十五条为《方案》的任务措施部分,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等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中: /p p   第四至六条是针对全面设点,提出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有关任务。主要包括: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等三方面的监测网络建设内容。 /p p   第七至九条主要是针对全国联网,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等三个层面的任务。 /p p   第十至十二条主要是针对自动预警,要达到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等三个方面的措施。 /p p   第十三条至十五条是针对依法追责,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主要包括:为政府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p p   第十六条至二十条是为保证《方案》确定的任务顺利实施,提出需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和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监测综合能力等五个方面保障措施。 /p p   结尾部分主要强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改革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保证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p p   六、认真做好《方案》的落实工作 /p p   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级环保部门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深入学习领会《方案》内容,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成统一、完善、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坚强的支撑与保障。当前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好《方案》的落实工作: /p p   (一)做好《方案》内容任务的分解工作。分别制定国务院相关部门和环保部内各司局的任务分解表,将《方案》提出的任务逐条落实到责任部门。 /p p   (二)制定《方案》实施计划。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2016-2020年),确保如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p p   (三)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和企业环境监测事权。明确政府所属监测机构主要承担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与预报预警等职能,其他服务性监测可向市场开放,由社会监测机构承担。中央政府根据事权划分,建设并运行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 地方政府根据事权划分,建设并运行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排污企业要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严格落实污染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主体责任。国家和地方建立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保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统一上传发布。 /p p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评价方法。对现有的大气、水、土壤、生态、近岸海域等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现状梳理、需求分析,列出需要修订完善的清单,抓紧开展修制订工作,力争统一各有关部门的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努力推进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p p   (五)逐步健全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环境监测条例、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国家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度,使各项改革的举措固化为法律和制度规定,使改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扎实推进。 /p p   (六)开展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会同中编办开展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环境监测机构“四个规范”,即:规范单位属性,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规范职能定位,明确各级监测机构的具体职能 规范编制管理,明确编制标准和人员结构 规范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保障人员和运行经费。 /p
  • 陕西省建成三级环境监测网络
    p   4月19日,记者从省环保厅召开的全省环境监测发布会上获悉,陕西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网络,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 p   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环保部门所属的各级环境监测站共有114家,其中省级站1家,市级站11家,县级站102家。省级监测站监测能力达到14大类349项680个参数,市级监测站具备5大类到12大类140项左右的监测能力。全省监测系统实有人员2030人,其中省级监测站126人,市级监测站874人,县级监测站1030人,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0%以上。 /p p   具体来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全省已建成由169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组成的、覆盖13个市(区)122个县(市、区、新城和开发区)的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同时,还建有27个酸雨监测点、4个沙尘暴自动监测点、1个温室气体自动站。2017年全省累计采集、加工、分析、上报有效数据1100万条左右,有效数据获取率达98%,是全国为数不多实现县县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开展县级空气质量排名及发布县级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的省份。省监测站每天还对西北区域、全省13个市(区)开展空气质量72小时精细化预报和168小时潜势预报,为各级政府科学治霾、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以及公众健康生活提供技术服务。 /p p   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全省82条河流、4座湖库上设置了181个手工监测断面,建成3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城市及县级城镇设置了15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手工监测点。监测数据用于全省的水环境质量考核评价、上下游补偿、河长制通报,还用于对各市(区)地表水现状和变化情况的排名发布以及水质预警。 /p p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全省初步建成了1036个点位组成的国控土壤质量监测网,点位覆盖92个县(区)。2017年完成了290个点位的样品采集、制备及分析工作,出具数据1.18万个。 /p p   此外,陕西省还在10个设区市及韩城市、杨凌示范区的建成区设置了1587个城市区域噪声监测点、77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444条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建成了由21个必测村庄组成的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网、4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监测网、428家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网、机动车尾气检测网及107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遥感监测评估网,全年累计采集、分析、上报数据733万条左右,为全省环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

监测网络相关的方案

监测网络相关的论坛

  • 【我们不一YOUNG】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建设的研究

    [font=&][color=#666666]针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突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国内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探讨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建设路径和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独立的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培养专业人才支撑机制建设,以及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和手段,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精准性和效率,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olor][/font]

  • 【转帖】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5-7 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0 项目与《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的关系该项目依据《中国21世 纪议程》14A 与该项目有关的《中国21 世纪议程》方案领域为:2A、2B、6D、6E 、11A、11C、14D、14E、14H、15A、16A、16B 、16C、18D和20E。1 背景  1.1 意义  中国是人均资源量严重 不足的国家,而且资源减少与生态、 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加剧。由于中国 幅员辽阔,目前尚没有一个能复盖全 国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缺少 关于人类--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 长序列系统基础资料,所以对我国生 态、环境的变化历史、现状和发展趋 势缺乏科学的认识。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 目都纷纷建立国家、区域,甚至全球 尺度的生态、环境观测和研究网络。 比如,美国的“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 ”(LTERN)、英国的“环境变化研究网络 ”(ECN)、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在 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及南半球的澳 大利亚和阿根廷建立的4条观测带、联 合国环境署(UNEP)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以及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联(ICSU) 正在筹建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 系统”(GTOS)等。  “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 监测、研究网络”的建成,将通过长 期、系统、全面地在宏观尺度上对我 国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为国家和 地方决策者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促 进我国资源的持续利用及生存环境的 不断改善,进而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 展,并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和环境问题 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基础与条件  中国科学院自50年代以 来,便陆续在全国的一些主要生态类 型区域建立了100多个生态研究站。从 198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从中选出条件 较好的29个农业、森林、草原、水体 (含湖泊和海洋)方面的生态研究站 ,同时新建了生物、土壤、水和大气4 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组 成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英文 名称为ChineseEcosystemResearchNetowrk,缩写为 CERN)。在1993--1998年间,通过国家投资 和世界银行贷款,将使该网络所属各 个单位的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还将培 训一大批生态学优先发展领域的人才 。目前,该网络已经与有关国家和国 际组织的生态学研究网络进行了广泛 的交流与合作。这将为建立我国的生 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奠定坚实的基 础。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 较为完整的航天、航空遥感数据接收 、处理和分析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是“六五”、“七五”和 “八五”国家遥感科技攻关项目的主 持单位,在“八五”期间动员全院力 量利用1990和1991年的遥感资料对全国的 资源、环境进行了宏观调查,1995年将 建成东部地区1∶25万,西部地区1∶50 万的资源环境GIS。这为我国生态与环 境动态监测和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 宏观资料,并为以后定期获得资源、 环境的动态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3 存在问题  野外站的数量尚不足, 分布也不合理,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 生态类型区尚没有设站。  已有的站多数尚只是专 业站,即只对某一生态学现象或生态 系统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组分一生 态因子进行观测和研究,所以不能满 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各重要生态过程 和区域性及全国性的资源和环境开展 综合研究的需要。  设备简陋,绝大多数站 尚没有较为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经费极为紧张,以致于 许多站很难开展正常的观测和研究工 作,整个网络的综合研究更难以进行 。  没有在各部门间进行协 调的机构。2 目标与产出  2.1 总目标  建立全国性的以地面观测网点为主,辅以多种遥感信息的生态与环境动态观测网络,以观测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区域性和全国性生态、环境的状况,长期积累科学资料,为地方和国家制定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入区域性和全球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2.2 产出• 向全社会提供系统的、科学的关于我国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交生态系统和环境状态的报告(以文字、数据、图件等不同形式); • 对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及分布格局的变化进行观测和研究,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上述变化的响应,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提出全国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预警,对生态脆弱地带、重点经济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进行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估,提出对策; • 在典型地区,建立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改善生存环境的示范样板。

监测网络相关的资料

监测网络相关的仪器

  • SapIP茎流监测网络是以SapIP网状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为基础的植物茎流监测网络。系统可选配Dynamax的多种型号茎流传感器,灵活监测各种类型植物的茎流数据。数据可直接用软件从单个SapIP中获取,也可借助网络将所有SapIP节点采集的数据上传到Agrisensors服务器。实现设备和数据的云管理。 每个SapIP是一个带有无线数据传输功能的独立数据采集器。 选配SPIP-24K型,相邻两个SapIP可以进行无线互联通讯,多个SapIP组成网状网络。每个网状网络中可容纳25个SapIP节点,两个相邻节点距离300~500m即可传递数据。距离网关最近的SapIP将数据传递至网关,由接入互联网的网关将监测数据传至Agrisensors服务器。因此,多个SapIP可以实现“分布式”安装,无需考虑和中心数据采集器的距离问题,还省却了连接线缆。 选配SPIP-CELL型,可实现单个节点通过移动通讯网络直接无线上传数据到Agrisensors服务器。无需通过网关,不受节点间通讯距离的限制。 主要特点分布式安装扩大了可选样地范围组网式测量满足了大样本多重复的科研需求云服务器方便了茎流数据的查看和管理可与SapIP-SM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或SapIP-MICRO微气象监测系统共同组网,获取更丰富的监测数据数据采集每个SapIP节点即为一个数据采集器,配有8对差分通道可连接2个Dynagage包裹式茎流传感器可连接2个EXO-Skin外皮包裹式传感器可连接4个SGDC包裹式茎流传感器可连接6个TDP插针式茎流传感器每个SapIP节点可保存 30,000 条记录数据传输 SapIP系统选配不同型号可以实现单机版无线传输和网状网络无线传输,除此之外每个SapIP节点都可以通过连接数据线实现本地数据传输。单机版无线传输(SPIP-CELL型数采)可选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数据卡数据通过2G或3G网络上传到Agrisensors 网状网络无线传输(SPIP-24K型数采)网络内数据汇总至网关,以GPRS数据包或 LAN 方式(须接入互联网)传输至Agrisensors每个网关可容纳25个SapIP 节点每个SapIP是一个带有无线数据传输功能的独立数据采集器SapIP数据以 Radio 信号方式传递给其它 SapIP 节点,可传递7站,最终须到达网关数据分析和管理 Agrisensors是基于WEB开发的生态类数据管理分析服务网站。中国用户使用账号和密码登陆Agrisensors,可以查看、分析和下载仪器采集的茎流数据。用户使用账号密码即可登陆Agrisensors.,分析和管理采集的茎流数据样地站点信息可以在Agrisensors内嵌的百度地图上显示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感兴趣参数,按自定义日期显示历史数据 选配指南1 选择数据采集传输部分独立远程传输:SPIP-CELL数采1个,中国移动SIM卡,Agrisensors数据云管理服务,独立本地传输:SPIP-24K数采1个组网无线传输:SPIP-24K数采2~25个;网关,网关机箱及软件授权;Agrisensors数据云管理服务,根据安放距离可选无线中继模块;2 选择传感器TDP插针式茎流传感器:型号包括TDP-10、TDP-30、TDP-50、TDP-80、TDP-100;适用于较粗木本植物SGDC外皮包裹式茎流传感器:共有7个型号传感器,适用于直径6.5~29mm茎干的植物,尤其适合不规则茎干植物Dynagage包裹是茎流传感器:共有14种型号传感器,适用于直径2.1mm~165mm茎干的植物3 选择辅助配件连接线:根据所选传感器搭配延长线:7.6m、15m、22.8m、30.5m可选供电系统:太阳能版、蓄电池等 提示:选配指南仅供了解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需订购请与销售员沟通详细配置。相关产品Agrisensors 植物茎流(液流)监测云服务平台SGDC外皮包裹式植物茎流(液流)传感器SapIP茎流(液流)监测网络EXO-Skin 外皮包裹式茎流(液流)传感器Flow32-1K包裹式植物茎流(液流)计FLGS-TDP插针式热耗散植物茎流(液流)计产地与厂家:美国Dynamax公司
    留言咨询
  • SapIP-IRT 是Dynamax最新的红外叶温传感器,可用于作物灌溉水分管理或植物生理胁迫预警。该系统可由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多个IRT传感器组成,使用 Watcher 软件,通过协调器,可以把数据采集到本地电脑。采集得到的数据可以很方便的使用电子表格作图以及后续分析。IRT可作为独立传感器以模拟信号输出,整合到 SapIP 无线网络中,进而实现与植物茎流、土壤水分、气象等参数的同步测量。SapIP采集的数据可上传至服务器。以SapIP节点组成的观测网络,其覆盖范围可达1.6km半径。应用领域非接触式冠层或其他物体表面温度测量适用于喷灌或滴灌水分管理植物生理胁迫研究主要特点具有模拟输出、SDI12输出或无线输出三个版本20°窄视角使用可充电电池(2W 太阳能板)可安装在固定或移动平台上采集间隔10s到60min环境温度0~50℃内准确度 ±0.5℃可选类型1 SALH IRT叶温监测系统借助SALH数据采集器,一个叶温监测网络中可容纳25个无线IRT传感器。数采可存储65000条数据。存储的数据可通过WIFI下载到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这种测量系统适合条件不便的野外长期定位监测。 2协调器IRT叶温监测系统一个协调器可连接10个无线IRT传感器。如果需要更多位点的测量,可添加路由器到监测网络,使IRT传感器数量达到27个。由于协调器没有储存数据功能,因此需要将其和电脑相连。这种测量系统适合条件便利的野外台站使用。 3 SapIP-IRT叶温监测系统借助于SapIP网络,可以实现多达200个位点叶温的同步监测。该网络中可以容纳25个SapIP节点,每个SapIP节点可以连接8个IRT叶温传感器。数据可推送至服务器。用户可随时登录服务器管理分析数据。 产地与厂家:美国Dynamax公司
    留言咨询
  • DataNet 高端无线数据监测网络系统概述DataNet是一个数据采集网络,可以采集监控区域内数量众多的监控点,由计算机管理,能够LCD屏显和短信、邮件报警。适合进行温湿度等要素监测。DataNet 是16位数据采集系统,可以测量和记录PT-100、热电偶、电压、电流、频率和脉冲。数据通过ZigBee无线遥测协议由采集单元传输到中央计算机。ZigBee无线协议使用不必经过授权的2.4GHzRF波段频率。每一个数据采集单元同时也是相邻单元的数据传输中继器,由此形成一个最高可达65000个节点的可靠网状数据传输网络。ZigBee的关键特点包括:&bull 可靠的双向传输确保无数据丢失&bull 传输范围可通过增加新的网络节点而不断扩展&bull 无线传输使得费用最小化&bull 轻便的的特点使得采集单元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方便的布置&bull Receiver(接收器)可以最多识别8个采集单元和16个Repeater(中继器)&bull Repeater可以最多识别24个采集单元和16个Repeater(同时) 分布在各处的Logger(采集器)采集数据,通过Repeater(中集器)或直接传送到Receiver(接收器),然后传送给计算机。同时临近的采集器还可以互相备份数据,待通讯通畅后传送给计算机。DataNet 高端数据采集网络的关键特性&bull 无线数据采集&bull 内部集成空气湿度/温度(RH/Temp)传感器𔅘 个输入接口:4-20mA,0-1V,脉冲计数,NTC,热电偶J,K,T&bull 完全可信赖的监测网络&bull 经济高效的系统&bull 多种报警方式,可通过SMS(短信)发送到任何地点&bull 宽范围监测&bull 最高可达6500个采集单元(监测节点)&bull 世界范围内免费开放的RF波段&bull 采集单元带有可操作的键盘和LCD显示屏Repeater&Receiver (DNR900) 起传输中继和 接收数据的作用 Logger(TEMP) (DNL910)内置温度可外接传感器 Logge(RH/TEMP) (DNL920) 内置温湿度 可外接传感器 DataNet软件介绍报警功能:软件可以通过E-mail和短信方式将报警信息发送给指定人员。可以设置警报限、报警延迟和持续的时间等参数。编成功能摄氏度和华氏度界面配置温度采集。自动数据存储位置,可进行其它文本格式选择。定义毫安或电压输入。硬件通讯功能无线固件升级和校准。软件和各单元可通过ID呼叫另外的单元。视图功能各种形式实时显示数据(显示表格、图形、Excel)选择国际数据格式可以重新命名每个数据采集器和外部输入地图视图可以将采集单元的位置、信号路径和信号强度显示到电脑。分析功能露点分析,F0巴氏杀菌、柱状图、统计分析,可输出Excel和CSV文件每周报表DataNet 无线智能数据记录网络详细参数:输入4个输入通道。每个输入可选类型:0~24mA,0~50mV,0~1V,NTC,热电偶J、K和T,脉冲和频率(仅输入1)0~24mA量程:0~24mA分辨率:0.47&mu A精度:满量程的± 0.5%回路阻抗:21欧最大负载:30mA/5.2V0~50mV量程:0~50mV分辨率:3&mu V精度:满量程的± 0.5%输入阻抗:25欧最大电压:5.2V0~1V量程:0~1V分辨率:200&mu V精度:满量程的± 0.5%输入阻抗:25兆欧最大电压:5.2V温度PT-100(2线)量程:-200~400℃分辨率:0.1℃(7毫欧)精度:满量程的± 0.5%温度热电偶J量程:-200~1200℃分辨率:0.1℃(1&mu V)精度:满量程的± 0.5%冷端补偿误差:± 0.3℃温度热电偶K量程:-250~1200℃分辨率:0.1℃(1&mu V)精度:满量程的± 0.5%冷端补偿误差:± 0.3℃温度热电偶T量程:-200~400℃分辨率:0.1℃(1&mu V)精度:满量程的± 0.5%冷端补偿误差:± 0.3℃脉冲计数器(仅输入1)光偶合输入量程:0~65,536分辨率:1个输入信号:0~5V输入阻抗:470欧 频率计(仅输入1)光偶合输入量程:20~4,000Hz输入信号:0~5V输入阻抗:470欧内部温度类型:DNL 910 PT100DNL 912 数字量程:-20~50℃分辨率:0.1℃(1&mu V)精度:DNL 910 ± 0.3℃DNL 920 ± 0.53℃内部湿度量程:5%~95%分辨率:0.5%精度:± 3%在10%~90%外部传感器:PT-100量程:-70~400℃电缆长度:2.5米/4米/6米探针:&Phi 6× 81 mmTeflon电缆:工作温度-65~200℃外部电源适配器12 VDC @ 2 A报警输出(输出1)开路集电极,闭合点阻抗:50 &Omega 最大负载:50 mA, 3 V DC过载保护,50mA 自复位保险PC 通讯符合USB 2.0,微型USB 电缆B 型RF 网络通讯频率:2.4 GHz,全球免费许可网络单元:65,000数据率:250 Kbps完整的网络节点支持,128 位网络安全密码RF 传送距离增强模式达80m,可视直线RF传送距离功率放大模式达800m,可视直线采样采样容量:59,000 个样本采样速率:1 次/秒~1 次/2小时(对于PT100 或热电偶传感器,当输入超过2 个传感器时,最大采样速率是1次/每2秒)采样分辨率:16 bit通道隔离:80 dB主操作界面完整的键盘操作显示2 行LCD,16 字符显示/每行 电源供应内部可充电4.8 V NiMH 电池内置充电器,外部12 V DC 输入工作环境-20 ~50 ° C外部壳体Plastic ABS尺寸:97 x 93 x 27 mm,重量:200 gr符合标准CE, FCC内部电池:4.8 V/800 mAh NiMH 电池2 节外部电压规格:DC 12 V @ 300 mA/3.6VADATANET 软件主要特点基于Windows 软件全部输入通道数据可被显示在数字或图形方式在线、实时检索和显示全部的采集数据定义新的传感器,系统固件更新显示被定义传感器的读数在被规定的单位对记录仪的完整校准,手动返回到校准设置文件和归档,图表报警,输出到电子表格分析功能:用于被采集数据的专业分析订购信息DNL 910:内部温度+4 通道测量mA,V,mV,J、K、T 型热电偶,PT100,频率和脉冲DNL 920:内部温度和湿度+4 通道测量mA,V,mV,J、K、T 型热电偶,PT100,频率和脉冲DNR 900:接收器/转发器DN-PCSUITE:PC 套装包括USB 连接电缆和手册12753:PT100 传感器,电缆2.5 m12752:PT100 传感器,电缆4 m12751:PT100 传感器,电缆6 m
    留言咨询

监测网络相关的耗材

  • RAEWatch 射线检测器(室外网络有线版)
    RAEWatch 射线检测器(室外网络有线版) 探测器由超高灵敏度的碘化铯闪烁晶体及掺杂砣(TI)和能量补偿半导体组成,使仪器具有的快速搜寻和应急响应功能 探测器自带直流供电系统 多种通讯模式 安装方便快捷 能与多种系统融合 工业放射源安全监控 辐射区域监测 医院核医学工作场所的监测 放射源库区域监测 重大活动场所的安全监测 检测器 由碘化铯(CsI)闪烁晶体及掺杂砣(TI)和能量补偿半导体两个检测器组成 能量响应 40KeV~3.0MeV 剂量率 0.01&mu Sv/hr~100&mu Sv/hr 线性误差 15% 响应时间 2s 本底背景 开机自动检测背景数据或手动校正用户标定 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标定 报警阈值 报警阀值基于不同环境的背景值而定 安全模式 用户可以按照剂量率设置高低限报警 工作温度 -20℃~50℃ IP等级 IP 65 通讯方式 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传输、RS-485工业总线数据传输 位移传感器 被动式红外传感 角度:110° 灵敏度:7° (4℃) 震动传感器 可选 电源类型 AC220V、DC24V、DC12V等多种供电方式
  • 山西工地扬尘PM10在线监测系统
    山西工地扬尘PM10在线监测系统是一款实时对空气的颗粒物浓度(PM2.5、PM10)、噪声、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的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各建筑施工现场、道路的环境、旅游景区、码头、大型广场等现场实时数据的在线监测,通过物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实时、远程、自动监控颗粒物浓度以及现场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并能通过摄像头抓拍,所得数据均能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传递到数据平台便于管控,并通过集中远程数据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生成质量趋势图,是城市环保、建筑、交通、市政等部门对大气污染控制评价的重要依据。 实现动态显示和分析城市扬尘污染的时空变化,与环境管理及城市建设管理相结合,实现统计分析、模型计算、报表分析、规划管理及其他业务处理等的可视化、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具有适用性广、测量速度快、准确性高、可在线实时测量等特点,相当于给工地装上了一个监测“天眼”。监控中心的监测系统对回传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对PM2.5、PM10超过预定数值的建筑工地进行实时报警,真正实现了对在建工地的精准监测、精准管理、精准监督。特点:1、人机交互界面,美观大方,信息量大、接线少、数据查看设定操作方便。2、具有扬尘预警、超标提醒、图像抓拍功能。全天候全自动持续不间断工作。3、同时支持RS485、GPRS、wifi等传输方式,可将数据信息传输至指定的环境监测网,实现数据的远程控制和传输 可通过智能手机接收查看当前实时数据,并设定参数 4、系统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自动控制和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实现噪声自动监测的网络化、自动化和信息化。5、实时的在线扬尘监测,具有手/自动控制降尘治理设备以及声光报警功能,当PM值达到设定上限时自动启动一处或者多处(雾炮)喷淋系统的开启,对现场环境进行雾化喷淋降尘措施,当PM值达到设定下限值时自动关闭喷淋系统。6、支持多种尺寸彩色液晶和LED户外显示屏等实时显示数据。(户外显示屏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预留多组数据接口,可接数据采集设备和大屏显示设备。7、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对监测点的数据图形展示,曲线分析,超限超标报警统计等,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8、可根据现场除尘和施工用水要求,实现智能化恒流喷淋以及恒压供水的功能,系统由智能控制器自动控制,操作便捷、智能降尘、节省人工。9、具有短路、过流、过压、过热、过载等多种保护功能,系统运行如有故障,会自动停止工作并报警输出,具有自检,故障判断,故障记忆,故障提示等功能。10、具有手动、自动切换功能,可保证设备在控制系统失灵的情况下安全连续运行。具有分时喷淋功能,用户可根据情况自行设定,定时喷淋。 11、具有“互联网+建筑扬尘治理”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实时、有效的扬尘治理数据。
  • EyouLab 易优智能色谱数据系统(网络版)
    EyouLab 易优智能色谱数据系统(网络版) 全面的数据安全与法规依从全面提高您的实验效率 新一代 EyouLab 易优智能色谱数据系统,基于数据库技术的高效全面管理,全面符合FDA 21 CFR Part 11、GMP、GLP等法规适从性要求,拥有丰富且强大的仪器控制功能,并已延伸至样品前处理和精准医疗领域,通过数十项专有技术,使所控仪器交互智能、流程精炼,且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有效引导客户通过简单操作就能确保所需数据能有效、准确地完成。 EyouLab提供包括单机版、企业网络版、云服务版等的多版本部署,能极大提升客户应用实验室整体能力,通过可视化看板,实现数据监控与管理、在线诊断与维护、方法库交互调用等。智能易用、降低误差、提升实验室整体效率。 满足电子数据物理安全性 全面符合法规适用性要求 每个采集端可以控制4套仪器 安装启动运维简单 简便的远程访问控制 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检索 自由访问的网络分析系统 基于先进的网络版架构Enterprise Edition 企业网络版,全面解决数据安全性,法规依从性问题,使企业实验室管理更安全高效,并降低营运成本与风险随时随地访问所有仪器和数据的能力,客户端和采集端独立运行灵活的网络部署,支持远程访问与控制数据与方法集中保存,安全的备份与存档管理集中的设备、用户权限、审计追踪管理在网络连接异常或者服务器发生故障时,仍然可以独立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保存,待网络恢复正常、服务器恢复正常,采集端数据会自动更新上传到服务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