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科技奖

仪器信息网最高科技奖专题为您整合最高科技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最高科技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最高科技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最高科技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最高科技奖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最高科技奖相关的资讯

  • 国家最高科技奖不能总是“老人奖”
    2月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记者统计发现,从获奖时的年龄来看,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0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5人,占总获奖人数的75%。(法制晚报2月14日)   无论是将“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探索和进取”作为信念的谢家麟,还是将“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追求的吴良镛,他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作为国家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不只是500万的奖金,也不只是一座奖杯,更是一种荣誉。   我们当然要有理由为谢家麟、吴良镛先生的当选庆祝喝彩。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2011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依然是白发苍苍。因为获奖的两位老人都已年过九十,谢家麟先生92岁,吴良镛先生90岁。我并非怀疑谢家麟、吴良镛先生的能力,因为谢家麟先生、吴良镛先生对科学的贡献有目共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老龄化无非有两点原因,一是相比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水平更胜一筹,也更有获奖的资格。二是中青年科学家中还没有人能超越前辈,独树一帜,异军突起。饶有意味的是,目前我国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已占队伍总人数的80%,也就是说我们80%这么大的人群也没有产生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幸还是不幸?   2007年,90岁高龄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曾幽默地说,“我还以为我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诺贝尔奖来说,我已经太老了。不过这笔奖金对一个退休老人的确不无裨益”。对于谢家麟和吴良镛先生而言,50万的个人奖金也不算什么,但他们却不得不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规划设计,因为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谁有能力继承他们的衣钵。   我们希望谢家麟、吴良镛这样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获奖,但更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摘取中国科技界的这顶桂冠。
  • 对话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院士
    2月14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分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谢家麟、吴良镛两位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最高科技奖授予两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按照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 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8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该奖项的“诞生”也是经过重重严格筛选。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院士   ■ 人物档案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设计师和工程经理、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这些都和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先生联系在一起。昨日,92岁高龄的他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92岁院士每周仍上班   “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心工作,没想过工作后要得到什么,也不想出名。”昨日,谢家麟的妻子范绪篯这样评价丈夫。   今年,谢家麟92岁,妻子范绪篯91岁。范绪篯介绍,直到今天,每周一,谢家麟总是会到位于石景山区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上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谢老的同事吴钢说,“我曾悄悄地问谢先生当年是怎样评上科学院院士的,他说,‘我至今不知道谁是我的推荐人。’”在吴钢看来,高能研究所副所长一职,是谢先生做过的最大的“官”。他回忆说,就在谢老事业渐近巅峰的时候,他主动退到课题负责人的位置。   总爱问“妙在何处”   在同事眼中,谢家麟看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在研制任何一台机器之前,总要问:有什么用?而谢先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是:妙在何处?   “这种思维不是只见树木,也不是只见森林,而是树木与森林并举。”吴钢说。   1952年,回国受阻而无奈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作的他接受了一项任务,研制一台高能电子束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量电子束流,打入人体内部杀死肿瘤细胞,治疗癌症。“别人都问我,用加速器治疗癌症,风险这么大,你能睡得着觉?”他对新华社记者回忆。   他没有退缩,拿着100万美元的经费,和一个招聘来的退伍兵,领着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两个工程师和几个技术员上阵了。经过两年废寝忘食的工作,由谢家麟领导的团队,硬是抢在了别人的前面,建成了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技术要求精尖的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并用于临床,在美国高能物理界引起轰动。   为加速器事业“加速”   正当他一举成名之际,美国移民局给他来信,要他在做美国永久居民和限期离境之间选择,他毫不犹豫决定回国。有人问他后不后悔当初选择回国,谢家麟说:“我不但不后悔,而且感到非常庆幸。”   回国后,谢家麟决定建造中国自己的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当时许多设备和关键部件国内没有,国际上对我国禁运,苏联也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出售。可他相信,发达国家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终于研制成功。   反对论文署名“搭便车”   生活中的谢家麟乐观豁达,同事张闯回忆,五年前,自己突然患病,心情也同病情一样沉重。“在急症室,我接到谢先生的一个电话。问了病情后,他幽默地说:人的大肠就像加速器里的波纹管,有很大余量,把损坏的那段除去掉就好了。”张闯说,先生的一席话把他说乐了,也正是这种乐观和豁达,帮助他顺利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程。   “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谢先生对新华社记者表示。   谢先生曾评价自己一生“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对于荣誉,他看得很轻,一些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他可能很随意地就不记得放在哪里了。有时,看到他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做了大量工作,学术秘书把谢家麟的名字也放在作者之列。但他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划去。他说:“对学术界‘搭便车’的陋习,我是十分反对的。”   慢慢燃烧,更久地发光   高能所的同事周述说,谢先生付出了常人双倍的努力进行科研。他四十岁时,健康状况不佳,医生规定只能半日工作,但高能工程期间,他一直是投入全天工作。”周述曾问,以他的身体条件,怎么能完成这么多工作?谢老回答:“我的身体好比一盏灯油较少的油灯,我可以将灯芯拧小点儿,慢慢点燃,也可以长久地发光。”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谢先生已是高龄,而科技攻关精神不减。“他70岁左右,迅速开辟新领域,开展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研制。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艰苦创造条件,成功地建成了该装置。”周述介绍。   2000年后,谢先生更是老骥伏枥,提出了一个利用束调管同时作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高效加速器的创新性设想,他带着几个学生,在90高龄前将这一构思化为现实。   ■ 对话   “奖金全捐给单位做科研”   昨晚,记者联系到谢家麟院士,谈获奖感受和对年轻科学家的期待。   新京报:您何时知道自己获奖,当时什么感受?   谢家麟:我是今天上午去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刚知道获奖的。很高兴啊。得奖了。另外,我也觉得自己很惭愧,没有特殊的优点和贡献,也是于心不安。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谈不上什么贡献。   新京报:500万奖金打算怎么花?   谢家麟:我现在还不知道这个奖的分量有多大,还不知道有500万一说。(他的老伴在旁边补充,按照规定奖金的9/10是作为科研经费,一般奖励是给单位的,1/10是给个人。)给我50万的话,我也都捐了(单位)做科研用,这是应该的。现在什么都挺好的,不需要额外的钱。   新京报:您一周工作一天,其余时间都做些什么?   谢家麟:我喜欢平时在家读读书,看看报纸,了解一些世界大事,而每个星期一,一定是要去单位。主要是在办公室里,有年轻人找我有事 如果没事,看看信件、上网看看邮件。还得学习,要不然跟(高能)所里完全脱节了。   新京报:近年来院士选举时出现一些丑闻,你怎么看?   谢家麟:(丑闻)太不好了,院士荣誉本来是名至实归的事,需要真的是自己做工作,国家给你的荣誉,不求自然会给你的,不是你求就能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的品质有问题,绝对不应该谁追求就给,不追求就不给,要杜绝这种现象。   新京报:您对年轻的科学家有何建议,会不会觉得有些浮躁?   谢家麟:现在年轻科研人员,“现实问题”比较多,买房、结婚生子,不能说都浮躁。有的年轻人做学问转进去了,像“书呆子”,赶都赶不出来 有的对做学问没兴趣,认为只是踏脚板,找个工作而已,比较浮躁一些。工作一定要和兴趣相匹配,只要有了兴趣就不会浮躁。
  • 最高科技奖24位得主平均年龄82.5岁 多有海外留学经历
    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3年度是该奖产生以来的第14个年头,除了200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及2002年和2006年有一位院士获奖外,其余年份都有2位院士获此殊荣。   此外,有14名获奖者年龄在80岁以上,占总获奖人数的近6成。   获奖者· 年龄   取得成就到获奖 至少差10年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人数每年不超过2名,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据《法制晚报》记者统计,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开评以来,共有24人获此殊荣,获奖时平均年龄超过80岁,为82.5岁。   获奖者中,获奖时年龄为90岁或超过90岁的有4人,其中最大为95岁,就是此次获奖的两弹元勋程开甲院士,还有一位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另一位是高能物理学家谢家麟,另外一位是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   年龄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多数人集中在80岁以上,获奖时年龄80岁(含)至89岁的科学家共有14人,占所有获奖人数的近6成。   看来,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条件之一是长寿。其中有7位在获奖数年后去世。   此外,记者还发现,在24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9成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年以上。   获奖者· 身份   全是院士 代表最高学术水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无一例外都是院士身份,有的还是两院院士,如吴良镛,但总体来看,出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略多一点。   由此来看,院士作为我国科技战线的领军人物,的确代表了我国科学家的最高学术水平。   除了都是院士外,这些获奖者几乎有8成都有国外求学经历,包括在国外获得学历或者科学奖励称号的经历。   如此次获奖的程开甲和张存浩都有国外求学经历,如程开甲在1946年8月,抱着&ldquo 科学救国&rdquo 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物理学大师波恩教授的学生,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张存浩则在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50年代,对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有所贡献,与合作者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制出高效熔铁催化剂。   如数学家吴文俊是2000年与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一道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这位中科院院士,早年赴法国留学、工作,归国后在数学多个领域有独创性的研究。例如他创立的拓扑学的公式,很早就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ldquo 吴文俊公式&rdquo ,而被广泛应用了。   获奖者· 行业 航天、物理学 近几年成为热点   法晚记者梳理发现,从14年的奖励情况来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都有涉及。   除此之外,记者发现,航天、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也是国家近几年发展的重点。这与近几年我国航天科技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不无关系。在航天领域,2003年,航天科学家王永志获得最高科技奖,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也获此殊荣,而当年另一位大奖得主谷超豪,也为我国尖端技术,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本届当选的张存浩,曾研究火箭助推剂,而程开甲则是两弹一星的元勋。   此外,稀土开发也是近几年国家的重要课题,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徐光宪于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对能解决国内民生的重大问题者的一种奖励。记者发现,有三位农业专家获此殊荣,包括&ldquo 杂交水稻之父&rdquo 袁隆平和&ldquo 小麦之父&rdquo 李振声。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工作50多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ldquo 小麦之父&rdquo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则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ldquo 小偃&rdquo 系列品种。   获奖者· 地域 江苏最盛产&ldquo 最高科技奖&rdquo   从获奖者出生地域分布上看,省份之间极不平衡,相差悬殊,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省市极少。   在24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包括本届获奖的程开甲在内的6名院士都是来自江苏。   24位获奖者主要分布在全国12个省份,辽宁省产生了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京津沪地区共产生了8位获奖者 1/3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惊人的相似:1955&mdash 2013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ldquo 盛产&rdquo 两院院士,堪称&ldquo 院士摇篮&rdquo 。   20世纪初,江浙地区较内地更早进入现代文明,西方现代技术与当地工农业融合。当地人的求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因而发生改变,相应的技术学校兴起,新式学校普遍讲授数理化专业。作为西学传播的中心,上海形成中国最初的都市,东往上海念大学也成为一时的风潮。2010年获奖的王振义是江苏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 2008年度获奖者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24岁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2000年首届获奖者吴文俊在上海出生,21岁时就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 还有出生于浙江温州的谷超豪,江苏南京的吴良镛等。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域和历史的优越性,加上政策的鼓励与扶持,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决定获奖者总体成长的最根本性的因素。文/记者 李洪鹏   专家分析   最高科技奖   是终身成就奖   今天上午,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是&ldquo 中国版的诺贝尔奖&rdquo ,代表科学家最高的荣誉,同时其科研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ldquo 不仅仅看科学家的研究理论,更要看其研究是否得到有效应用。&rdquo 蔡言厚表示,一些科学研究的应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所以获奖者都是高龄才获此殊荣。&ldquo 如果四五十岁就给奖了,有可能使其骄傲,阻碍继续搞科研的动力。&rdquo 蔡言厚说,最高科技奖是一个终身成就奖,是奖励一位科学家的终身贡献。   此外,对于为何历年获奖者都缺少女性科学家,蔡言厚表示,早些年代,女性的家务比较多,搞科研获科学奖的也比较少,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把女性从家务事中解放出来,未来有可能会有女性获得最高科技奖。   他说,女科学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林兰英院士、何泽慧院士都是非常著名且了不起的女科学家。对于女科学家获奖比重偏低的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关注到,并开始深入调查和研究。

最高科技奖相关的方案

最高科技奖相关的论坛

  • 【转帖】遗传学家李振声摘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27日被授予中国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胡锦涛向李振声颁奖。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51-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任研究实习人员,1956-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65-1987年在西北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3-198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院长,1987-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近十年开展了小麦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元素研究,完成了种质资源筛选、生理机制、遗传规律和育种研究,开辟了作物营养遗传育种研究的新途径。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本。 李振声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5),陈嘉庚农业科技奖(1989),何粱何利农业科技奖(1995)。

  • 【分享】王忠诚、徐光宪两院士获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王忠诚、徐光宪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2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1925- )神经外科专家。山东省烟台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50年代,在我国开展脑血管造影新技术,提高了颅内病变的确诊率,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70年代,在国内开展了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脑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巨大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等方面,都有新建树。80年代以来,潜心研究脑干肿瘤这个手术禁区的治疗方法,继而对脊髓内肿瘤进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术治疗。这两项治疗从病例数量,手术方法及所得结果诸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光宪(1920- )化学家。浙江绍兴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提出普适性更广的(nxcπ)格式和原子共价的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学定义,根据分子结构式便可推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稳定性。建立了适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无机共轭分子的化学键理论。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在串级萃取理论、协同萃取规律、萃取机理研究方法及萃取分离稀土工艺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500万,大家谈谈合适吗?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500万,大家谈谈合适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16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

最高科技奖相关的资料

最高科技奖相关的仪器

  • Thermo ScientificTM EASY-Spray色谱柱是用于纳流色谱领域的,根据最高标准精细加工的高科技组件。获得纳流LCMS的最佳性能前所未有的简单:即装即喷,EASY-Spray技术提供极佳性能、出色重现性以及可靠的结果。EASY-Spray技术始终提供稳定的性能,以满足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的最新需求。
    留言咨询
  • 汽车外壳防护沙尘试验箱|通讯手机砂尘试验机|高科技电子产品防尘试验箱主要是用来模拟由汽车灯具在行车时或在淋雨中,由雨水对汽车灯具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考核汽车灯具产生抗击喷水渗透的能力 本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性能满足GB10485-89《汽车和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标准所对应的技术指标及要求。汽车外壳防护沙尘试验箱|通讯手机砂尘试验机|高科技电子产品防尘试验箱的电气安装: 可程式淋雨试验箱请依下述方法配电,注意电源容量,切莫多部机器同时使用一处电源,以免产生压降,影响机器性能,甚至引起故障停机,请使用专用回路。 1.依照箱式淋雨试验箱进线电源配线,电压为3φ5W 380V 50HZ; 2.适用电线线径为:(电缆线长度3M以内)4mm2; 3.电源电压之变动,请勿超过额定电压的±5%(最大容许电压为±10%); 4.测试品用之电源,请勿接于本机电源,因为本机已经规划设计好,再加入其他负载可能导致负荷过重; 5.淋雨试验箱安装是否有损伤配线,配管之可能。技术规格摆管半径:400mm / 600mm/800mm  水管直径:18mm喷孔直径:0.4mm或0.8mm选配喷水水压:50~100kpa  喷水孔数量:25个  孔间距距离:50mm  样品架转速:1~5±1r /min可调  摆管摆幅:±170°汽车外壳防护沙尘试验箱|通讯手机砂尘试验机|高科技电子产品防尘试验箱控制系统1、试验箱采用PLC模块控制,全自动式手写设定,直观的操作界面,整体美观大方,操作方便简捷  2、温湿度曲线可实时显示  3、具有历史记忆功能(可查询7天以内的历史试验记录)  4、温度:0.1℃(显示范围)  5、时间:0.1min
    留言咨询
  • 一、智能热解析仪 来因科技一次热解析仪器简介智能热解析仪是一种气相色谱分析的样品前处理装置,它适用于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和 TVOC 的检测,与传统的热解析仪器不同,我们对整体设备进行了升级优化,融合了现代高科技进样技术,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干扰,提高了实验数据的重复性。二、智能热解析仪 来因科技一次热解析仪工作原理采用填充不锈钢复合管捕获的有机化合物,把采集一定体积样品的吸附管置于热解析仪中300度高温加热,解析被吸附物质,通过保温进样管将样品转移到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三、智能热解析仪 来因科技一次热解析仪器特点:1、10寸彩色触摸屏,界面显示直观易懂,工作状态一目了然2、操作简单,样品分析一键完成3、吸附管采用特殊密封材料,更换方便4、可存储5种方法方便随时调用,实现了快速启动与分析5、气路采用电动六通阀和电磁阀相结合自动实现解析、进样和反吹清洗过程6、加压、取样、进样、反吹清洗全自动运行7、管路采用惰性材质,低残留吸附8、耐高温六通阀,死体积小,最高使用温度可到200℃9、进样与数据同步运行,大大减小了计时误差四、智能热解析仪 来因科技一次热解析仪参数:1、解析温度控制范围:室温—400℃、控温精度:1℃2、阀箱温度控制范围:室温—200℃、控温精度:1℃3、样品温度控制范围:室温—220℃、控温精度:1℃4、解析压力(流量)及标定流量:0~300ml/min,连续可调5、解析时间、进样时间、活化时间0~99分钟,根据被分析样品的需要,可随意设定6、解析回收率:对选定的样品组分及相应的操作条件下可达95%以上7、智能热解析仪 来因科技一次热解析仪线性:在选定的样品组分及相应的操作条件下一般可达0.9998、反吹清洗流量:0~600ml/min (连续可调)9、模拟采样流量:100ml/min10、解析管规格:Φ6mm 长度>120mm11、外形尺寸/重量:480×240×540mm /16 kg
    留言咨询

最高科技奖相关的耗材

  • bioZen™ SEC
    聚集体分析由于 mAb 聚集体含量通常处于极低水平(相对于单体按峰面积计小于 0.1%)和片段分离要求,良好的分离度和峰形已成为方法尤为关注的重点。为满足这种需求,稳定的 bioZen™ SEC 色谱柱将 UHPLC 高柱效与高灵敏度相结合,旨在促进更低水平目标物的分离和确定。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 利妥昔单抗赫塞汀 ? mcMMAF所有色谱柱条件色谱柱:bioZen™ 1.8 μm SEC-3规格:300 x 4.6mm货号:00H-4772-E0流动相:50mM 磷酸氢二钾 + 100mM 硫酸钠 (pH 6.8)流速:0.2mL/min温度:25 °C检测:UV / 280 nm样品:如上所示致谢我们在此特别鸣谢 Colin McKee 和 ADC Biotechnology LTD 为我们提供的支持以及此应用所需的 ADC 样品。生物QC测试我们在生产制造和质量测试的每个阶段,都会将您和您的生物制剂分析牢记于心。我们最初致力于创新产品的工作流程优化,并通过不懈努力,确保这些产品的可靠性始终如一。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我们选取了典型应用作为具体测试方案,以力求真实地模拟您和其他客户要求的实验条件。每批填料和每支色谱柱都会经过一系列测试,以确保您获得我们产品所能提供的最高科技水平,帮助您实现突破。批次间结果 ? bioZen™ 1.8μm SEC-3
  • 配套上海屹尧TOPEX智能微波消解仪GT-400
    上海屹尧TOPEX智能微波消解仪GT-400TOPEX智能微波消解仪采用最新的外观设计,拥有高科技宽屏彩色触摸屏,自由触控彩色图形界面,高端体验的实时影像技术,充分体现现代实验室的便捷和舒适;TOPEX智能微波消解仪采用全球首创微波定向压缩技术,基于矢量微波场建模的顶层反射设计,定向改变场强分布,将微波能量高度均匀聚集在样品区域,提高微波消解仪反应的平行性。 智能型微波消解仪,可配合不同型号转子实现不同应用功能;2、采用独创设计专用工业级微波炉腔,内腔喷涂多层PFA(改性聚四氟乙烯),防止强酸的长期性腐蚀;3、内罐采用高纯实验级进口增强改性处理TFM材料或PFA材料;4、与国产PTFE相比:除PTFE的所有优点以外,TFM还具有一些特性改进:具有更低的本底保证,高温高压下抗变形性、耐渗透性、可恢复性更好,是PTFE的两倍,外观更接近于白玉色;5、最高使用温度为260℃,极限甚至可达300℃;6、特殊研发生产工艺,保证特别厂家(如CEM)的超长罐的光洁度,可定制各厂家各规格微波消解仪内罐,配套原厂微波消解仪使用;7、经特殊加工工艺加工,优化加工工艺,确保极低的背景值(空白值),生产厂家的加工工艺也能影响您的实验结果;8、可应用于超高压密闭微波消解、高通量密闭微波消解、密闭有机溶剂萃取,密闭有机合成等对反应过程有高精度控制要求的微波实验。9、内置高效全罐磁力搅拌系统,可实时搅拌每个反应罐,提高反应效率及数据平行性配套我公司赶酸仪,性价比更优孔径孔深适配于四氟坩埚、、三角瓶、四氟烧杯、试管、特氟龙各类消解管,各厂家微波消解仪内罐(如:CEM、莱伯泰科、迈尔斯通、、北分瑞利、上海新仪、屹尧、新拓等等厂家)以及我公司消解罐内杯等;单位:南京瑞尼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Berkshire UltraSeal 3000
    Berkshire Ultraseal 3000是一种高吸附性、管状、密封边缘、洁净室清洗、双层擦拭纸,推荐用于ISO等级3及以上的受控环境。它由百分之百连续长丝涤纶针织面料组成。这些特性为需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应用提供了最/高清洁度、耐磨性和化学兼容性。Ultraseal 3000具有专利的边缘密封和松下擦拭设计,在恶劣的应用环境中提供了卓越的清洁效果。相同的擦拭材料可以以预湿润的形式提供,以减少VOC排放、增加便利性、提高生产率、改进溶剂控制和清洁方案的可重复性,并降低成本。f或无菌处理区,相同的擦拭材料可在伽马辐照验证无菌的10-6无菌保证水平提供。提供干燥和预湿版本。tem Number Size (Metric) No. / Pack Pack / Case US3000.0909.8 9" x 9" (23cm x 23cm) 100 8 US3000.1212.6 12" x 12" (30cm x 30cm) 100 6 北京美同达科技有限公司,于2000年12月成立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一家集化学领域产品研发与营销、技术支持与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 专业服务于国际ASTM石油检测标准、进口精细化学品、进口配件耗材等领域的客户。 美同达公司自创立以来,坚持“品质率先、技术领/先、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致力于成为“实验室采购专家”,以良好的信誉服务于各个领域的用户。

最高科技奖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