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

仪器信息网中科院院士专题为您整合中科院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科院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科院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科院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科院院士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科院院士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院士解读《院士增选细则》
    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到院士是一个过关斩将的苛刻过程   在媒体大篇幅报道饶毅落选院士事件的背后,是院士增选制度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程序和规范。重温这一制度在设计与实施中无处不在的严肃性与庄重性,有助舆论从过度关注与解读中重回理性。   院士群体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院士选举因此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   1992年12月4日由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会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院士增选细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重要操作性文件。为了不断完善增选工作,在其后的近20年时间里,《院士增选细则》历经九次修订。   近日,数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院士增选细则》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但目前来看,中科院院士增选总体上是公平公正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道德是对院士候选人的最重要评价标准”。   院士增选过程公平公正   院士的增选过程,是一件相当漫长、繁杂,又需要各位院士认真、细致对待的工作。   《院士增选细则》显示,一位科研人员从推荐院士候选人到成为院士,中间需要经过多轮讨论投票程序。   一位曾多次参与院士增选工作的中科院资深院士介绍,各部门和院士推荐上来的推荐院士候选人,根据学部进行分组后,首先要在各学部院士间进行通信评审,院士们会对推荐院士候选人进行打分,根据得分多少排序,得分靠前者确定为初步候选人并进行公示。   “各学部会专门成立一个主审小组,对推荐院士候选人的材料进行详细审查,并对候选人的学术道德进行核查。”该资深院士介绍。   其次,初步候选人经过公示后,各学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根据主审小组收集汇总的意见,各学部对初步候选人进行投票,按得票数多少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并进行公示。   最后,正式候选人经过公示,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获得赞成票不少于投票人数2/3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成票数多少为序依次入选,至此选出院士。   “推选过程是民主的,都是无记名投票。”该资深院士说,“就我自己多年参与院士增选工作的情况来看,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出来有意引导的事情。”   “民主选举”和“没有权力制衡”的说法,也得到其他几位受访院士的确认。   “每次增选都要开好多次会议。”一位院士对《科学时报》记者说,院士增选是一项神圣的工作,社会公众十分关注,过程可谓繁杂,但每位参与增选过程的院士,都会十分谨慎,认真对待。   学术成就和学术道德是重要评价标准   “最主要的是看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道德。”前述资深院士介绍,各学部成立的主审小组,会对初步候选人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等提出评价意见。如果候选人的研究领域超出主审小组评判能力的,主审小组也会征求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   据悉,主审小组一般由3位院士组成,其中可有1位推荐院士或与被推荐人同一单位的院士。“主审小组3位院士会选与推荐人专业领域相近的院士,这有利于对推荐人的学术成就进行全面介绍。他们要负责向学部全体参评院士汇报推荐人的学术成就。”   “大家都会十分谨慎。”另一位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选初步候选人时,主审小组会尽量多推荐人选,交由学部全体院士讨论评价。   在此期间,各学部还要接受来自社会的意见和投诉,对投诉信件进行详细调查,并在学部内通报投诉调查结果。   “大家十分重视学术道德问题。”前述资深院士介绍,如果接到投诉或举报,凡是有剽窃、作假等行为的,这样的候选人基本上都会被刷下去。   “个人品质问题十分重要。”另一位院士表示,“院士代表着最高学术荣誉,是公众人物。院士候选人的品质问题当然会成为重要评判指标。”   针对一些在领域内深有影响的科学家落选问题,此前有院士表示,“当选的人大体是会有一些长处的,最起码不会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人当选,但没当选的人也不一定不好”。   前述资深院士对此表示认同。“选出来的,在学术成就上基本都没问题。当然一些没选上的,学术成就也有非常出色的。”   该资深院士分析,一些优秀科学家落选院士,“撞车”或许是原因之一。“如果在评审时同一个学科上有两个候选人,可能两人的得票就相差一两票,但因为名额所限,也会导致其中一人落选。”   “多一票而当选,差一票而落选”现象的客观存在也得到其他一些院士的确认,“并不是说学术成就不够”。   院士制度仍须不断完善   据了解,为完善院士队伍建设,中国科学院学部不仅出台了《院士章程》,还针对院士的增选、咨询、科学道德建设等,出台了详细的政策法规。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院网看到,《院士增选细则》于1992年12月4日由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会议通过后,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每两年就会修订一次。至今,《院士增选细则》已经过九次修订。   “会给我们发征求意见。”相关院士介绍,如有修改,会经过院士们的表决。   “但学术评价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前述资深院士表示,目前,整个科技界不谈真正的学术贡献而谈论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现在逐步知道,院士增选不能光以论文为标准,所以大家在评审时也在慢慢转变。”该资深院士说,“但学校里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的,许多学校只要教师发了论文,就奖励多少钱。对教师的考评,也是看发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项目,争取到了多少经费。”   此前,袁隆平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引来社会诸多非议。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曾对此表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科学院院士,之所以没有能当选,是因为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   “这种问题也仍然存在。”该资深院士表示,目前中科院院士增选过程中,主审小组3位院士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其中有一位因为专业所限,对候选人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不足而提出负面意见,那么候选人被刷下去的可能性就很大。   “院士候选人的学术成就能否交由整个学界评价?例如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候选人,就由整个生命科学界来评价。”相关院士呼吁,应进行学术评价新机制的探索。   饶毅落选事件回放   从最初314人的有效候选人锐减为145人,淘汰过半,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某一个人的出局实在正常不过。然而,饶毅的落选还是在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2007年9月全时回国。   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公布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饶毅名列其中。   8月17日,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饶毅未进入名单。   当天,在得知自己未进入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之后,饶毅一大早便在科学网发表博文,表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随后,《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介入报道,并引发网上舆论关注。(陆琦)   饶毅回应本报专访:科研兴趣不因是否院士而变   目前,很多中国科学界的人可能把做院士作为目标,而不是他们的兴趣。如果能让一些学生看到,永远不能做院士而做科学,也许是更有趣的人生——把被颠倒的关系重新扶正过来,也许更有意义。   我正在做科学史的工作,有些材料还没写完。所以,我知道国内其他人受的冤枉比我大多了,我不能算很大的事情,充其量是给我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是否做中国的院士,对我的影响太小,而对国内其他人,包括一些成就大于我的人影响较大。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没有国内认可的情况下,国际也不知道、或不充分认识他们。而我的工作,都是英文发表,国内的评价对我几乎毫无影响。   我从来说话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存在因为个人得失而改变。如果改变,我早就不说话了。我认为自设牢笼的人,要么没有自由,要么另有所图。   做科研和教学是我的兴趣,不可能因为是否院士而改变。 (饶毅)  声音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中科院院士的评选也是如此。只要中科院院士的评选过程公开、评选标准严格、评委独立公正,我想评选结果是能服众的。   其实饶毅的落选和其他落选的科学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当选了,固然可喜,但落选了,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学术水平不行。规则之下,难免有遗珠之憾。   ——刘少华(新华网)   院士增选,某大牌教授第二轮出局,舆论“哗然”,指责声一片,许多中央级新闻媒体也参乎其中,何尝不是一种浮躁与语言暴力干涉。候选人是院士一人一票投出来的,这种玩法都不公正难道要任命?愿赌服输,出局就出局了,想玩下次接着来,不想玩拉倒,当事人没必要煽情,围观者也没必有激愤。院士其实和绝大多数愤青无关,倒是污染、黑牢、动车和我们绝大多数人有关。   ——曹俊兴(个人博客)   注意到饶毅教授在申报2011年中科院增选院士中途遭遇淘汰之后,在博客上声明自此不再候选,颇感意外。在言论自由的时代,如此声明,合情合法。但对饶教授本人以及传媒对其被中途出局原因的思想,本博暂不敢苟同。科学院的一个学部,总是由一定人数的院士组成的,若是只有个别院士发表反对意见而其他大多院士由衷地赞赏一位候选人,则每位投票人可以决定自己投给谁的票怎么会是否决的结果呢?   ——陈龙珠(个人博客)   我不同意一些网友全盘否定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也不赞成一些网友说的中国的院士评选应请美国科学院来评或按美国的方式来评。毫无疑问,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整体学术水平高于中国的院士,但正因为如此,中国院士的评选要基于中国的国情。——文双春(个人博客)   并非说公众不该质疑院士评选,而是说我们更需要有含金量的质疑 也不是说落选者不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说,作为公众科学家应该头脑冷静地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异议。否则,受到伤害的可能只是当事人。至于那些隔靴连痒都搔不到的谴责、质疑,对谴责、质疑者来说只是一种时间精力的浪费,当然你说我就是要消耗它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啦。   ——黎在珣(个人博客)   美国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Bruce Albert   美国科学院院长(现任《科学》总编)   KennethR. Fulton   美国科学院执行主任、PNAS出版人   每年春天,也就是4月底、5月初的时候,美国国家科学院都要增选新院士。要成为候选人,首先从提名开始。尽管非正式的方式会提出很多候选人,不过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每份提名材料应当包括候选人的简历、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选人学术成就的说明——也就是当选理由——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之所以作出篇数限制,是为了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一旦获得提名,这份候选材料就会送到科学院31个专业领域中的某一个专业委员会主席手里,例如化学、分子与发育生物学或者数学。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遴选候选人的流程,由该专业的院士多轮投票筛选候选人。有些专业的流程相对简单,直截了当,有些则比较复杂,颇费周折,包括召开选举协调会、核心委员会选举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环节。如果候选人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专业领域获得提名的话,情况就更复杂了。不过正如图所示,所有专业领域的选举最终都要经过两次选举——也就是所谓的“非正式选举”和“正式选举”,至于为什么这么叫,已经无可考据了。候选人一旦顺利通过这两轮选举,就有机会被更广专业的院士们来评选了。31个小专业被归为六个大领域,候选人要首先通过这六个大领域的选举。   此外,候选人也可以由多位院士联名提名,也就是组成“自愿提名小组”(VNG),或者由国家科学院成立的“临时提名小组”(TNG),专门提名某个或者某些领域中的候选人。2003年,在“21世纪提名与选举特别委员会”的提议下,国家科学院委员会就组建了六个这样的临时提名小组——每个领域一个小组:数理科学、生物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生物医学、行为与社会科学,以及应用生物学、农学和环境学。这些临时小组负责提名较年轻的男女候选人,他们的工作促使各专业提名更多的女性科学家和年轻候选人。   科学院章程规定了每年新增选院士的人数(目前不超过72人),每年科学院委员会都会分配各领域名额,在分配名额的时候,委员会会考虑目前科学院的规模以及增长较快的领域。   每年2月,这六个领域的院士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本领域的院士代表组成——会召开各自领域的会议,讨论所有已通过各专业委员会评选的候选人的资格。如图所示,自愿提名小组和临时提名小组提出的候选人也会被加进来。   六大领域最终要提出自己的名单,人数为本领域名额的150%,并且按照得票多少排序,因为名额限制问题未能进入这个名单的候选人将在下一年选举中自动获得相关小专业的提名。   这六份大名单组成一份所谓的“优先名单”(Preference Ballot),连同每位候选人的简历以及在“正式选举”名单上的排名,在每年3月初提交给所有院士,院士们必须给所有六个领域投票,而不仅仅是投自己的领域,而且选出的人数要达到最低要求,投票才算有效。投票结果经过统计整理制成图表,在每年4月底年度大会的院务讨论会上展示,参会的院士就“最终名单”进行表决,“最终名单”由得票最高的72名候选人组成,其中每个大领域的人数不得超过该领域的上限。其余候选人组成第二份名单,同那些在前期投票过程中未能通过各领域院士委员会的候选人一样,将自动获得下一年度相关专业提名的机会。
  • 许智宏院士解读中科院院士增选规章制度
    1月16日讯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今年初启动,为使整个增选工作更加规范化,中科院学部出台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今天上午,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许智宏就相关规定进行了解读。   今年,中科院学部首次制定出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候选人行为守则》,对院士候选人以及相关者的行为作出相应规范。   对此,许智宏表示,院士增选是中科院院士群体的一种内部学术评估活动,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近年来,个别人和单位出现了一些违反规定的情况,如利用学术会议、评比评奖等名目变相“助选”,通过媒体过分渲染被推荐人的科研成果等,都给增选工作带来了干扰。   新出台的《守则》中,对被推荐人及其推荐单位在增选工作中的各种行为都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同时也适用于增选后续环节中产生的有效候选人、初步候选人和正式候选人,并明确了出现相关问题后的处理办法。许智宏说,此举就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相关个人和单位在院士增选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醒他们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增选。   除《守则》外,中科院学部还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规范》对中科院全体院士在增选工作中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许智宏还指出,增选的首轮投票采取通讯评审的方式进行,各学部将把候选人的材料发给每一位院士,让院士们有更充分的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有时间深入调查,严格把关,保证推荐、评审和选举的质量,维护学部声誉。   据了解,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增选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引起了广大院士的忧虑。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对此高度重视,除上述文件外,还出台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等规定,不断改进和完善增选工作程序,努力构建并维护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遏制不良社会风气对增选工作的干扰。
  • 美方回应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去问中科院
    施一公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表示,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回清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育人”。   【人物小传】   施一公   现年46岁,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他2006年开始着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8年回国工作。   新京报讯 (记者郭少峰 邓琦) 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   30年来,有10位具有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两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但中国科技部随即则回应称,“这不符合事实”。   他们的批评引发了广泛关注,而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虽然施一公进入了预选名单,但没能最终当选。同样未能入选而声明放弃申请中科院院士的饶毅,为施一公的落选而鸣不平。   但施一公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他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 连线   美国国家科学院:   当选院士因为科学成就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看重施一公在哪些方面的成就?   高尔文莫莉(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高级媒体官员):很抱歉,这方面的信息要等到明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会议上才会公布。2014年4月26日-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召开年会,新入选的成员的入会仪式有可能是明年4月26日举行,该年会的议程目前还没有最终敲定,但是新成员当选的理由,年会上会公布。   新京报:美国国家科学院选择外籍院士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样的?   高尔文莫莉:新成员入选美国科学院,是为了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和持续的原创研究成果。由于新入选的成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不存在成员申请入会的过程和程序。此外,只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正式成员才可以提交正式提名。提名递交后会对被提名人进行广泛和仔细审查。每年增选美国籍院士不超过84人,外籍院士不超过21人。   新京报:施一公是一位比较年轻的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在选择外籍院士时,会不会考虑年龄因素?   高尔文莫莉: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所以年龄问题不是考虑因素之一。   新京报: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高尔文莫莉: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原标题:清华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两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相关的方案

  • 中科院杨德仁光伏器件效率26.27%採2Pbl2防钙钛矿解构
    近日,由中科院院士杨德仁团队、浙江大学王勇 及苏州大学宁为华 共同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第15期一突破性研究为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无定形(赖氨酸)2PbI2钝化层,通过固相反应在钙钛矿薄膜表面和晶界处形成。这种无定形结构具有更少的悬挂键,能有效中和表面/界面缺陷,显着提高了电池效率。与传统的晶态钝化材料相比,这种新型无定形层不仅降低了晶格应力,还作为屏障阻止有机成分的分解,抑制了钙钛矿的结构破坏,大幅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研究团队报告称,采用这种技术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高达26.27%(经认证为25.94%)。
  • 中科院士李永舫有机光伏巨分子受体(GMAs)与小分子受体结构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因其在柔性和可穿戴光伏设备制造中的低成本溶液加工方法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ll-PSCs),由于其良好的柔性和形态稳定性,在柔性设备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早期用于all-PSCs的聚合物受体在近红外区域的吸收能力较弱,且分子堆积不理想,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提高功率转换效率(PCE),研究人员提出了聚合小分子受体(PSMA)的概念,利用窄带隙小分子受体(SMAs)作为关键构建模块。PSMAs不仅具有低带隙和强吸收的优点,还具有适合的分子堆积和较小的激子结合能,这些特性促使all-PSCs的PCE超过了17%。尽管PSMAs在all-PSCs的发展中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其光伏性能受批次变化的影响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更低的扩散特性,需要开发具有精确定义结构和接近聚合物分子量的新材料。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科院院士李永舫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巨大分子受体(GMAs),包括DY、TY和QY,它们分别具有两个、三个和四个小分子受体亚基。这些GMAs通过逐步合成方法制备,并用于系统地研究亚基数量对受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基于这些受体的器件中,TY基膜显示出适当的给体/受体相分离,更高的电荷转移态产率和更长的电荷转移态寿命。结合最高的电子迁移率、更高效的激子解离和更低的电荷载流子复合特性,基于TY的器件实现了16.32%的最高PCE。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结果不仅表明GMAs中的亚基数量对其光伏性能有显着影响,而且还证明了通过GMAs的结构多样化,可以深入理解从SMAs到PSMAs的性能差异,这对于推动高效率和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至关重要。
  • 液体颗粒计数器走进中科院解决超纯水测样问题
    某日普洛帝服务中心接到中科院某部门电话,需要检测在线超纯水样液。检测需求是0.1um、0.2um、0.3um、0.5um。水样不能寄出,只能仪器过去进行测样。普洛帝测控技术携带超纯水液体颗粒计数器前往中科院。检测仪器:普洛帝超纯水液体颗粒计数器,采用普洛帝自有创新型技术第八代双激光窄光传感器。精度高、检测快捷、操作简便、出数据快速。

中科院院士相关的论坛

  • 国外院士与我们的中科院院士有何区别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1220/119720.shtml?ref=1.hp.7.52&tab=3首页上看到以上新闻,很好奇,经常会听到新闻讲哪个国家的皇家院士什么的。特想知道每个国家的院士都是怎么评选出来的,所谓皇家院士与我们的中科院院士算是一个界别的吗?有没有世界公认的某种机构院士呢?

  • 【转帖】基础科学是科学更是文化――中科院院士杨玉良

    基础科学是科学更是文化――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做课题研究,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我的学生,我的要求是要从理论到实验都要关注,而且基础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文化。2003年刚刚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杨玉良教授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复旦大学副校长。而且他也是复旦大学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杨玉良教授在高分子链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和有序度及分子运动相关性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液晶的分子场理论和PDLC材料、提高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速率、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成就。曾获霍英东研究类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求是青年学者奖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是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和复旦大学另两位新院士一样,他也是复旦大学“土生土长”的博士。  作为复旦大学副校长,他更关注学校的发展。他认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才能够真正使学校实力增强,使国力增强。在他眼里,基础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因为基础科学会给学校或者国家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底蕴。他打了个比方,基础科学就像是一只“母鸡”,如果生长发展得好,那就会不断派生出新的学科,并且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能源”。  同样,在杨玉良教授看来,一个人要取得一点成绩,要有扎实的基础非常重要。2003年刚刚52岁的杨玉良教授坦言,他初一刚刚读完就赶上了上山下乡,劳动6年后才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然后在复旦读到了博士。而且本科三年中上课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从形式上看,他的教育基础并不扎实,这使他在今后获得成绩的过程中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杨玉良教授现在带研究生的时候更注重对学生的规范培训。2002年,他有三名博士生的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是,理论和应用实验要同样关注。他说,自己首先是导师,培养学生是最重要的工作,让学生介入到导师的课题中是个好的办法,但是不能把学生变成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变成导师思想结果的执行者,那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所以,作为教师,他关注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  谈到自己从事科研的经验,他坦率地说,我现在还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搞科研没有秘诀,也没有捷径,如果能够总结成秘诀的话,大家都可以做科学家了。我自己有一个体会就是,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差不多,重要的是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方式是不是正确。而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3C”的能力,就是自信心(confidence),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

  • 【分享】一则笑话 中科院院士:牛羊放屁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中科院院士:发展畜牧业要管好牛羊排放废气 昨天上午,由中国老科协和河南省科协联合举办的科技报告周启动仪式暨院士报告会在郑 州举行。 在河南人民会堂,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新时作了关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专题 报告。 他说,“全球变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2007年2月2日,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报告指出:近10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报告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的 增加是近50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在谈到“河南要建设成为畜牧强省”时,张新时院士说:“要建畜牧强省,首先要管好‘ 牛羊放屁’。”他说,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肯奥尔森研究表明: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 出来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通过打嗝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加温效应 为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占全球甲 烷排放量的1/3。联合国FAO报告称: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 张新时解释说,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是甲烷,通过打嗝、 放屁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此外,牛的排泄物也能产生出100多 种污染气体。而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人类其他交通工具 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报告称,饲养业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影响。报告指出,一头 牛每年要排出9千克可形成烟雾的污染物,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一辆小型汽车。 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张新时等专家将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就“中国油气资源 的二次创业”、“空间信息技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学术问题在郑州、洛阳、安阳等地 巡回作科技报告。 新西兰征收“放屁税” 针对牛放屁对环境的污染,西方国家已开始采取限制牛放屁的措施。英国科学家已为牛设 计出环保餐单,以减少牛群打嗝放屁时排放的甲烷含量;美国加州官员也宣布,为了减少 空气污染,政府将制定法规,要求养牛业者引进新技术保证牛打嗝和放屁不污染环境;而 新西兰则决定向农民征收牛、羊的“放屁税”,以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中科院院士相关的资料

中科院院士相关的仪器

  • PCB板虚焊测试震动试验台 技术参数: PCB板虚焊测试震动试验台 产品特点: 1、同一台面实现X、Y、Z(六度空间一体机)三轴同时振动,程序控制,频率精准、平衡,长期运转不漂移;2、PCB板虚焊测试震动试验台具有单点、段、多段的时间定时;3、增加抗干扰电路,解决因强电磁场对控制电路干扰;4、无级调整振幅,具有定频、扫频、对数及1oct/倍频、随机PSD、正弦宽带、可程式等功能,适应不同行业的测试要求;5、采用复合型工业材料制造,精密加工,台体美观大方,人性化操作及控制,采用专用测控变频器,使设备工作更稳定。 PCB板虚焊测试震动试验台 软件功能:Longdate振动台软件系统采用自主开发的CIMS+FCS,可拓展配置振动测量仪,PCB板虚焊测试震动试验台引用国际最新振动测试标准,实现定频、扫频、倍频、程式、对数、随机多种振动模式选择。 PCB板虚焊测试震动试验台 引用标准:ISO 2247包装.满装的运输包装和单元货物.固定低频率振动试验ISO 13355包装-全部,填充运输包装和单位承载-垂直任意振动试验IEC 60068基本环境试验规程ASTM D999船运集装箱振动测试的试验方法ASTM D4728运输集装箱随机震动试验方法ASTM D3580产品振动试验(垂直线性运动)的标准GB/T 4857包装 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GB/T 242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若有疑问,请来电咨询;
    留言咨询
  • 上海锦玟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的步入式植物生长箱是具有光照、控温,控CO2,加湿功能的高精度冷热恒温设备,为用户提供一个理想的人工气候实验环境。它可用作植物的发芽、育苗、组织、微生物的培养;昆虫及小动物的饲养;水体分析的BOD的测定以及其它用途的人工气候试验。是生物遗传工程、医学、农业、林业、环境科学、畜牧、水产等生产和科研部门理想的试验设备。产品功能: 该产品适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组织培养,种子发芽、育苗、微生物的培养试验;昆虫小动物的饲养;水质监测的BOD测定;药材、木材、建材的老化及使用寿命测试等,以及其他用途的光照,恒温、恒湿的专用试验设备。结构特色:具有光照、控温,控CO2,加湿功能的高精度冷热恒温设备。采用先进的微电脑可编程技术控温,可设置多种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模拟自然气候。多种模式控制可调,操作简便。产品特点:1. 无霜式:彻底避免了国内产品无化霜功能所产生的温湿度漂移及进口产品在化霜过程中产生的温湿度大幅度波动给用户带来的不便。2.带热气旁通的制冷技术,循环风机转速三级可调,符合欧美产品的特点。可连续长时间运行,温湿度不漂移 。 3. 置于门内部及箱体顶部和隔板式灯架的照明装置符合欧美产品的特点,光照度可调,温度及光照可模拟全天候自然规律设定。4. 配有7寸触摸屏,采用微电脑模糊PID控制技术的智能型可编程控制器,具有30段程序设置可循环。可设定预约时间、温湿度和光照级别, 具有可视报警提示标志和声音报警功能。箱内采用超声波加湿方式。5.采用进口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德国原装ABB Pt1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德国进口EBM冷凝风机,泰康进口品牌压缩机,箱底选用聚氨酯材质的万向脚轮可以自由转向和锁定。6. 外箱门拉手采用德美风格90℃旋转四点式锁定,具有强制封闭功能。在关闭箱门的过程中箱内无任何振动,不会将箱内的微小测试品震倒。内部配置304﹟不锈钢内胆 7.在箱子的一侧配有40mm带软硅胶塞的测试孔,以方便用户监测。8.钣金加工采用德国进口数控机床和激光加工技术与模具化相结合。外箱采用粉末喷塑技术,箱底采用矩形方钢一体焊 接结构,保证箱体整体强度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9. 安全保护装置制冷系统: 配有压缩机过热、压缩机过流、压缩机超压、冷凝风机过热保护装置试验箱: 配有可调式超温、试验空间温度熔断丝、空气调节通极限超温、风机电机过热10.保护装置其它: 配有总电源相序和缺相保护、漏电保护、过载及短路保护装置10.备注:所有控制元器件均采用欧姆龙或者德力西。产品实拍:
    留言咨询
  • 技术参数及要求:基片尺寸: φ5-100mm圆片,最/大 100×100mm 2 方片转速: 500-8000转/分转速稳定性: 1%旋涂均匀性: 1旋涂工艺阶段: 2 段旋涂时间:Ⅰ速0~18S,最/大(0~60S);Ⅱ速0~60S,最/大(0~180S)整机尺寸( 长宽高 210 mm × 2 6 0 mm × 275 mm裸机尺寸 长宽高 210 mm × 2 6 0 mm × 1 55mm电机功率: 40W适应材料:硅片、玻璃、石英、金属、 GaAs 、 GaN 、 InP 等各种材料配套 无油真空泵参数:型号: K W 550A/KW 550T抽速: 1 .5 升 秒功率: 3 20W噪音: 50dbZUI低真空度: 700mmHg重量: 7.3 Kg尺寸 长宽高 2 40mm40mm×160mm×230mm 抽气速率: :60L/min
    留言咨询

中科院院士相关的耗材

  • 圆形低温接头
    Our range of cryogenically proven circular connectors made from PEEK with gold-plated brass connections.These connectors all have a cylindical footprint, for easy mounting in a hole, and can be encapsulated to form a rugged assembly when wiring to our woven looms. 12-way fe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1]• Ideal for use with 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21.05mm total length• Approx. 9.9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8.8mm mounting hole• Mates to LM12 [02-31-035] connector 12-way 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5]• Ideal for use with 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20.5mm length, including pins• Approx 9.9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9mm mounting hole• Mates with LF12 [02-31-031] 24-way fe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2]• Ideal for use with 1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29.5mm length• Approx. 12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10.8mm mounting hole• Mates with LM24 [02-31-036] connector 24-way 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6]• Ideal for use with 1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22.5 mm length, including pins• Approx 12mm diameter at the widest point• Fits into 10.8mm mounting hole• Mates with LF24 [02-31-032] 30-way fe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3]• Ideal for use with 1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29.5mm length• Approx. 12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10.8mm mounting hole• Mates with LM30 [02-31-037] connector 30-way 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7]• Ideal for use with 1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22.5mm length, including pins• Fits into 10.8mm mounting hole• Approx 12mm diameter at the widest point• Mates with LF30 [02-31-033] 4-way fe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4]• Ideal for use with 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14mm total length• Approx 3.45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2.9mm mounting hole• Solder bucket termination• Mates with LM4 [02-31-038] connector 4-way fe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8]• Ideal for use with 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13mm length, including pins• Approx 3.45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2.9mm mounting hole• Solder bucket termination• Mates with LF4 [02-31-034] 7-way fe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40]• Ideal for use with 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16.9mm total length• Approx. 5.6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4.6mm mounting hole• Solder Bucket termination• Mates with LM7 [02-31-039] 7-way male connector - for cryogenic use [02-31-039]• Ideal for use with 2 pair twisted woven loom: loom available in niobium titanium, beryllium copper, copper and constantan.• Approx. 17.1mm total length• Approx. 5.6mm diameter at widest point• Fits into 4.6mm mounting hole• Solder bucket termination• Mates with LF7 [02-31-040]典型用户: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 人民大学东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兰州近物所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复旦大学物理系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物理系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厦门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扬州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北京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 蓝宝石片
    提供各种异形蓝宝石片。典型用户: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人民大学东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兰州近物所山东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复旦大学物理系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物理系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扬州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北京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 Apiezon 系列真空脂
    Apiezon系列(超)高真空润滑脂和密封剂是由M&I公司经过近80年研究和不断创新生产出的高品质产品,享誉全球。该系列产品包括Apiezon系列真空润滑脂、密封剂、Apiezon Wax 蜡以及增压泵油,这些产品涉及航天、低温、微电子和光电子工业等多个领域,Apiezon系列产品是高真空密封和润滑的理想选择。Apiezon 系列产品不含硅和卤素,不会造成硅污染。Apiezon 系列真空脂APIEZON NAPIEZON HAPIEZON LAPIEZON MAPIEZON TAPIEZON AP101APIEZON AP100 典型用户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人民大学东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兰州近物所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复旦大学物理系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物理系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扬州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北京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中科院院士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