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影响力

仪器信息网研究影响力专题为您整合研究影响力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研究影响力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研究影响力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研究影响力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研究影响力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研究影响力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获评为2020最具影响力分析化学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日前,英国分析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本次榜单被称为“Around the World in 60 Scientists”,选出来全球各大洲最具影响力的60位分析化学家,从每个大洲评选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10位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afbb9a69-910c-4d9b-b8ae-5183fce41c04.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亚洲地区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陈义研究员与其他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85ba2973-b794-4d85-b1f3-f2cde7a2eed7.jpg" title=" 1111111111.jpg" alt=" 11111111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陈义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7年获中科院化学所理学硕士并转博,199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至今。曾受德国洪堡基金会和马普协会资助,于1992-1994年和1996-1997年在德国马普发育生物所访问研究;且于2002-200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访。从1984年开始毛细管电泳研究,1997年开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与成像研究,2006年开始质量测定新方法探索研究。对活细胞、活昆虫、活植物等分析问题感兴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陈义研究员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及“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香港求实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现为“Analytical Methods”& nbsp Associate Editor& nbsp 及《分析化学》、《色谱》、《分析仪器》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B》、《化学进展》、J.Chromatogr. A、J.Chromatogr.B、Separation Science等15个杂志执行或顾问编委;兼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色谱专业委员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色谱协会、全国色谱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和IUPAC分析化学专业Associate Member等。 /p p br/ /p
  • 高校影响力大PK,如何技压群雄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国一直都极为重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对高校而言,其发展受到科研实力、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影响,而伴随着自媒体的鹊起,高校社会影响力愈发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来说,不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愿意选择一所“风评”较好的大学,他们的“大学梦”显然已经和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挂钩。当然,高校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其社会影响力建设可谓不遗余力,为的是获得更好的生源,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那么,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高校之间有着怎样的“博弈”?如何才能在这场较量中占据有利形势?为此,研究小组通过对比人民网教育频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的2015—2016年度(下称“2016年榜”)和2017—2018年度(下称“2018年榜”)《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strong 激烈竞争下的“残酷现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在2016年榜和2018年榜中,大部分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排名都发生了变化,仅有三所院校持平,可谓 “几家欢喜几家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在明显有升降趋势的大学中,研究小组对升降名次≥12的高校进行排序,发现明显上升的有12家,明显下降的有16家。在这些有明显升降趋势的院校中, 西南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由79名升至33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社会影响力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由43名降至85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高校社会影响力虽然构成因素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社会影响力的重视程度。下一阶段,这一榜单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高校会加大自身社会影响力建构?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d379461e-3acc-47ce-996c-8c9c2546bff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排名变化院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c406a257-6746-4ed5-8741-0654d2cab473.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社会影响力排名升降变化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strong 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更引人注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就地域分布而言,高校社会影响力明显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无论是2016年榜还是2018年榜,北京、上海两地高校入榜率最高,尤其是2018年榜,北京地区有25所高校上榜,占据整个榜单1/4的名额。相较之下,新疆、西藏等欠发达地区没有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排名在前100,山西、青海、江西三地则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从两榜对比来看,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区上榜高校有所增加,大部分地区高校没有明显变化,部分地区有所突破,表明高校社会影响力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呈现稳定的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就地域发展来看,北京、上海等地区经济发达,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这也是两地入选数量最多的原因之一。而地处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所在区域经济欠发达等“先天不足”,其社会影响力建设也面临着更大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70aac22-6622-4630-a9e0-b3edd6377644.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影响力百强排行榜地域分布图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strong “四非”院校还需更加努力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从高校的类型分布上来看,在社会影响力中占绝对优势的是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也较为突出,但与前两者相比就显得略微不足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从两榜的对比来看,综合类院校的社会综合影响力占比有所下降,理工类院校的社会综合影响力占比有所上升,整体而言,变化趋势不大。可以说,两者在这场较量中旗鼓相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纵观两次入选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各类院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等高校,其社会影响力也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自2015年11月正式启动建设战略以来,就备受各方关注。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也积极加强自身社会影响力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相对而言,作为“四非”(即非“985工程”“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没有各类头衔,受到的关注度总体偏低,尤其是在2018年榜中还呈现出下滑趋势,从9所降至2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总的来说,各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与其办学层次明显相关,且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普遍重视社会影响力建设的情况下,“四非”院校还需格外努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a99037b5-9e0e-4755-b369-098181a5d59b.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不同类型高校数量对比分布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687dcb0-5cfc-4718-86af-04a44a0ddc26.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影响力百强排行榜类型分布图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strong 新媒体影响力日益显著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高校社会影响力是由多种指标构成的,受到媒体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校友影响力、科技影响力等多指标的左右。同时,这些指标又通常包含多种要素。比如,媒体影响力包括中央级媒体关注度、地方及行业媒体关注度、网络媒体关注度等。这当中,科技影响力受到的影响因素最多,达11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在各类型影响力排名中, 2016年榜和2018年榜排名前十的高校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高校发展过程中,媒体关注对高校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尤其是主流媒体关于高校的报道往往更能引起关注,体现高校的综合影响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f0cda0e8-0486-4132-ad97-8a0378b4435e.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四大影响力指标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通过对比2016年榜和2018年榜发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双娇子”,最能引起各类媒体的关注;在媒体影响力这个指标中,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没有变化,浙江大学从第10名上升到第3名,是上升最快的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我国新型研究性大学,也逐渐被媒体关注。总体而言,高校办学层次越高,媒体的关注度就越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在各类指标对比中,新媒体影响力的变化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2016年榜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的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分别被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所取代,甚至河南大学跌出了2018年榜的前10名。在2018年榜的新媒体影响力榜单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取得“全胜”,其中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所、B类1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对新媒体影响力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以及在新媒体运营方面所存在的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高校科研影响力和校友影响力明显与高校本身的办学水平有一定关系,这一点从两个榜单中,基本都是“985工程”高校就可以得到明显验证。在科研影响力上,理工类院校占有明显优势,无论是清华大学还是浙江大学,都以理工科类的专业闻名。相对而言,以文科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并未上榜,北京大学的名次有所跌落。在两榜对比中,科研影响力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小的,排名前十的榜单中仅有3所新晋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科研影响力与高校底蕴存在密切联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在校友影响力上,清华和北大作为我国办学层次最高的两所学府,基本上会聚了国内大部分顶尖人才,培养出极为杰出的校友,因此稳居前两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社会影响力越来越成为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随着信息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校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家长在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程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在这一情况下,高校注重自身社会影响力的建设,恰恰可以为凸显高校本身的优势和特色,为吸引优秀生源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从当前的各项指标数据来看,越好的高校越重视其社会综合影响力建设,以期在未来人才大战中争取有利地位。虽然高校社会影响力不同于科研实力、人才队伍建设等评价高校等级的硬指标,但重视高校社会影响力建设同样也可以让部分高校有机会“咸鱼翻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89396cee-224a-40bb-9ca8-a790c8285bfc.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分指标排行榜前十变化图 /p p br/ /p
  • 中国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
    近日,看到汤森路透发布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一直对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很感兴趣。&ldquo 学术影响力&rdquo 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几个指标就能够阐释的。&ldquo 评价&rdquo 不敢,平时做些&ldquo 分析&rdquo 方面的研究,以期在职称晋升、人才引进、科研合作对象选择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一些客观的、定量的数据,供其参考,助其做到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再说报告。报告展示了最新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亦称为高被引科研人员)名单。汤森路透与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也是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发布者)合作创建了2014 年高被引科研人员名单。   汤森路透分析师评估了 21 个大学科领域内 2002 年至 2012 年间被收录的论文。他们跟踪了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引文影响力排在前1%的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这些精选的高被引论文代表了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且有用的研究。   此项研究报告列出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215位科研人员。在其网站(http://highlycited.com/)上,做了简单的统计,供大家了解。   一、中国的位置   中国共入选了152位,即科研人员的Primary Affiliation中含&ldquo China&rdquo 。这个数字让我很惊讶,我记得2008年跟着我的导师张士靖教授做&ldquo 华中科技大学与哈佛大学医学学科比较&rdquo 时,统计过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叫做ISI Highly Cited,http://www.isihighlycited.com。Thomson ISI公布的20年来在包括生命科学、医学、自然科学、工学、社会科学等在内的21个领域(Category)内被引用次数最高的5,000余位研究人员的情况。   2008年,中国医学相关学科高被引科学家行列的只有5人,全在香港,大陆没有:   &ldquo 临床医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ldquo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ldquo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ldquo 药理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香港理工大学,1人)   而现在有16位:   &ldquo 临床医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Joseph S M Peiris)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rdquo (上海交大,1人)   &ldquo 免疫学&rdquo (清华大学,1人)&ldquo 微生物&rdquo (香港大学,2人 浙江师范大学,1人,Alan FCowman)   &ldquo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rdquo (华大基因,4人,Jun Wang,YingruiLi,Jian Wang,Huanming Yang)   &ldquo 药理学&rdquo (中科院,3人)   &ldquo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rdquo (清华大学,1人)   &ldquo 植物与动物科学&rdquo (中科院,2人)     美国的科研&ldquo 精英&rdquo 最多,其次是英国。中国排第四,仅次于德国。中国的&ldquo 精英&rdquo 人数正好是英国的一半。德国的&ldquo 精英&rdquo 人数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中国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二、中国机构的整体表现   152位高被引科学家中,中科院独占鳌头,占了30%。接下来是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各6位。北大、清华各5位,复旦、哈工大、上交大、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各4位。   Primary Affiliation 高被引科学家数   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46   2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6   3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6   4Peking University, China 5   5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5   6Fudan University, China 4   7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4   8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4   9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4   10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11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4   12BGI Shenzhen, China 3   13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China 3   14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3   15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3   16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3   17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2   18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   19Jiangnan University, China 2   20Lanzhou University, China 2   21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2   22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   23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   24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2   25Tianjin Polytech University, China 2   26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   27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2   28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2   29Beihang University, China 1   30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1   31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ina 1   32BGI (60%), China 1   33BNLMS, China 1   34China Univ Geosci, China 1   35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1   36Donghua University, China 1   37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1   38HKU Pasteur Res Ctr, China 1   39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1   40Hunan University, China 1   4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1   42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1   43Nankai University, China 1   44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 1   45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1   46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0%), Hong Kong, China 1   47Xiamen University, China 1   48Xiangtan University, China 1   49Yangzhou University, China 1   三、中国机构在各学科的表现   下表只列出了拥有2名以上科研&ldquo 精英&rdquo 的机构,比较突出的有:   Ø 中科院的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地球、工程、药学、植物与动物这些学科的&ldquo 精英&rdquo 多   Ø 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强   Ø 北京大学的化学强   Ø 深圳华大基因BGIShenzhen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强   其他的参见下表    数据来源:http://highlycited.com/   杜建

研究影响力相关的方案

  • 生物制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FlowCam论文
    您将了解到:模拟红细胞生成素肽产品的亚可见颗粒含量、配方和剂量与上市后的严重不良事件的相关性预灌封注射器中的蛋白质聚集和颗粒形成超越极限:油浸型流式显微镜利用流动成像显微镜(FLOWCAM)追踪沉积速度,确定PLGA微粒的孔隙率流动成像显微镜数据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析对蛋白质配方中的亚细胞进行分类
  • PHI XPS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回顾2022年,ULVAC-PHI各个系列的XPS仪器——VersaProbe、Quantera和Quantes对科研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借助PHI XPS设备,2022年已发表超过4400篇的学术出版物,包括期刊文章和书籍等。其中,有99项工作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高影响力期刊上。
  • 使用小型飞机在大西洋上的甲烷排放进行长距离测量
    基于大气中甲烷对全球气候的巨大影响力,许多研究人员对甲烷排放感兴趣。尽管一些甲烷排放源已被记录在案,但全球甲烷排放指标和无数尚未量化的甲烷源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在最近的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部分中,大约25%可归因于甲烷排放。根据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席弗雷德· 克虏伯的说法,化石能源部门的排放是全球最大的甲烷工业来源。此外,国际能源署已将控制上游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产生的甲烷排放确定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五个关键机会之一。 基于这些原因,由联合国环境署牵头的国际组织(政府、非政府和私营部门)正在共同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旨在测量和量化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甲烷排放量。这些石油和天然气甲烷科学研究由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CCAC)、环境保护基金(EDF)、石油和天然气气候倡议(OCGI)和欧盟委员会组织和管理,是应EDF和一些能源公司的呼吁而设计建立。在COP21峰会上,为了更好地量化该行业对全球甲烷排放的贡献,作为该指令的一部分,已经资助了三项新的实地研究(挪威、罗马尼亚和阿尔及利亚),以测量三个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丰富的不同国家的甲烷排放量。这三项研究将从挪威开始,从2019年8月到2020年3月连续进行。联合国与Scientific Aviation公司合作完成了这些研究的空中部分。

研究影响力相关的论坛

  • SCI论文影响力的提高方法

    SCI论文影响力的提高方法  各个领域的的文章SCI影响因子的意义都有所不同,因为专业领域而区分,有些文章的SCI影响因子虽然不高,但因期刊在该领域的地位却十分尊崇。并且一篇文章的引用次数能直接反应该论文的意义。而作者想要提高文章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保证论文是原创的,这是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要满足这个条件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全世界有那么多科研中心或者实验室,竞争激烈是很正常的。而保证SCI论文的原创性是成功发表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获得高引用次数的保证。和别人做一样的工作意义不多,容易受到局限得不到提升,科研本来就是解答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善于利用与同行沟通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寻找研究存的不同且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设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方可确保引用次数。  2.突破限制,尝试跨学科研究。虽然做起来有难度,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并且当前跨学科研究比较热门,不过很多科研人员都是专一研究,如果能具备一些综合素质,从事跨学科研究,能开展新颖型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旦地位确保,那么高频次引用绝对不是问题。3.对论文思想的重视。很多研究人员只将SCI论文看作一个评价指标,对于引用次数不甚关心。受这种评价指标的影响,本来很多能深入研究的内容被分解成若干小块,最终在量上实现了突破,但是质上并未实现飞跃。因此建议广大科研工作者重视论文的质量,把目标放得长远一点,做好准备才能一鸣惊人。在传统的工作基础上保证SCI论文的质量,这样一举拿下基金也不是什么难题。本文摘自:莱博医学

  • 我国数百种科技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专家指出,不应把SCI、SSCI作为判断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2012年12月27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陈磊 中国科技网北京12月26日电 今天,《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CAJ-IJCR》)对外公布,同时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也新鲜出炉。报告显示,我国不少非SCI、SSCI收录期刊比SCI、SSCI收录期刊具有更高的被引用次数;同时在上榜的418个期刊中,中文期刊达312个,已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期刊。 该项成果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发布。报告统计对象为我国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利用Web of Science的数据,旨在建立健全适合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的文献调查和科学分析体系。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杜文涛教授介绍,首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是依据《CAJ-IJCR》,按2011年度中国学术期刊被SCI期刊、SSCI期刊引用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经综合计算,最终遴选出的TOP5%期刊和TOP5%—10%期刊。其中,科技期刊备选期刊为3533种,由上述方法选出《细胞研究》(英文版)等175种“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备选期刊为680种,选出《经济研究》等34种“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同样,选出科技类“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175种,人文社科类“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34种,共计209种。 报告表明,我国非SCI科技期刊异军突起。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27种,在175种“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科技期刊中,SCI收录87种,非SCI收录88种,未进入TOP5%的SCI收录期刊34种,占SCI收录中国期刊的28%;在175种“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科技期刊中,SCI收录17种,非SCI收录158种;未进入TOP10%的SCI收录期刊23种,占SCI收录中国期刊的18%。“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已有一批非SCI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达到或超过了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杜文涛说。 另据WOS的JCR报告分析,“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非SCI收录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高于1239种SCI收录国际期刊,说明我国已有数百种科技期刊实际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杜文涛认为,尽管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指标普遍较低,但人文社科类“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指标也高于127种SSCI收录的人文社科类国际期刊,说明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两份期刊榜单分布于50类学科,占全部学科总数的78%,说明我国多数学科的学术期刊已经走向国际。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无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跨入了国际品牌学术期刊行列;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也已经具备相当国际影响,迈进国际期刊门槛。”杜文涛说。 “尽管目前中国大陆期刊只有127种自然科学期刊被SCI收录,1种社科期刊被SSCI收录,但由此怀疑甚至贬低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就过于片面。”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表示。 SCI、SSCI创始人加菲尔德在不同场合也反复强调,SCI、SSCI首要功能是为学者获取学术信息提供快捷路径,其次才是评价。然而,“唯SCI”“唯SSCI”成为国内科研评价的风向标。 “在很多单位,由于SCI成为判断和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SCI也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紧箍咒’。”《科学通报》主编、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夏建白院士说,该分析报告应该引起科技管理者的重视,让科研人员从SCI和影响因子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同时承认,我国科技期刊尚未形成规模,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的科技期刊要靠自己“走出去”,并探索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与会专家认为,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大量优秀学术论文严重流失。据统计,每年外流发表到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多达16万多篇之巨。有媒体曾报道,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机构每年接到中国的投稿量为3000多篇,而其接到的欧洲地区包括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总投稿量仅和中国相当。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扭转,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实质上就是中国一直在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肖宏强调,“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国内学术研究实际需求和本土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参考国际权威搜索机构的评价数据,开展中国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学研究。” “评价研究机构在汤森路透的支持和配合下,首次编制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授认为,研究显示,我国学术期刊总体上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有不少刊物的影响力指标不仅可以比肩甚至超过SCI、SSCI收录期刊。这一现象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期刊的看法,对中国期刊走向国际的方式和途径给出了新的启示。 《科技日报》 2012-12-27(一版)

  • 利用网络提高学术影响力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不仅有最新科学进展的介绍,也有各类科普活动,科学进家庭活动,也有各种类型的科学家学术交流模式的探讨。其中有个关于如何通过网络资源提高学术曝光率的讨论班,也是不错的主题。科学家现在比过去有更多手段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建立和其他学者的联系。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的一个讨论班咱们探讨这个问题,并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加州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图书管理员Julia Gelfand和Laura Bowering Mullen在这个讨论班上分享了他们的想法。一、开放自己的著作现在大量的学术机构鼓励他们的学者将学术成果公开。对学者来说,开放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加快学术传播的速度,扩大读者群,提高学术的影响力。新的学术评价模式已经吸收网络引用和阅读的因素,因此,这对于提高学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讲,有2种方法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公开,一种是直接发表在开放杂志上,或者把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在自己的学术机构或公众学术网络上公开。当然,公开自己的学术成果必须有版权的因素。二、分享研究资料Gelfand和Mullen鼓励学者能参与自由网络数据分享运动。现在有许多分享研究数据的网络工具。三、建立个人网络简介Scopus、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等都有这样的服务,建议大家积极使用。当然,要认真核对相关数据,尽量把错误和重复信息去掉。这可以让其他学者方便准确了解你的信息。定期更新和维护这些资料也十分重要。这些都是你的学术脸面。通过这些途径,可以让其他学者了解你发表论文的数量,引用情况以及你的合作者等信息。这也可以方便你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四、申请一个ORCID ID这个ID是唯一的学者身份证号码,会自动将你在不同单位从事的研究按照你个人进行汇总。五、掌握新的学术评价方法熟悉并自己评估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对自己的学术地位,做到心中有数,这有利于你计划自己的学术方向。现在和将来的学术影响力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传统的论文目录和学术引用情况,而且包括网络点击数量、书签标记数、下载数、被推次、博客转发等等方式。一种专门统计这类数据的网络工具ImpactStory已经建立,建议大家使用。

研究影响力相关的资料

研究影响力相关的仪器

  • 助力研究人员取得最佳成果 对于先进的临床前研究而言,体内成像技术是其核心所在。在纵向研究中了解动态生物过程、基因表达、酶和蛋白质活性、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情况、生物分布、新药物的药效或药代动力学情况,将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PET成像处于这种变革的最前沿,而作为全球首款商用SiPM PET,Albira Si将在成像和量化方面兑现这种技术的承诺,实现全视野精度保证(Full Field Accuracy)。Albira Si通过无缝集成高性能SPECT、CT以及完全兼容MRI,树立分子成像技术新标杆。 Albira Si是一种创新技术,为了解疾病并评估候选治疗方法这种高影响力研究创造了全新机会,随着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将使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成为可能。 作为新一代分子成像技术,Albira Si比以往更强大、更灵活,并更易于使用,重新定义了分子成像技术,支持您的研究达到全新水平。 专业服务、出色质量、长期支持和广泛的全球技术中心网络,为这一重大创新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布鲁克对临床前研究的全面关注和承诺是您可依靠的保证。 真正的多模式成像,高度灵活性 采用全屏蔽、紧凑式设计,实现PET、SPECT和CT的无缝集成在单次或多重同步进行的动物研究中拥有一致的分辨率和定量精度精确的双心/肺PET和SPECT门控成像一整套动物床和监测附件确保最佳工作效率促进PET与MR技术的融合电动动物传送系统(包括触屏操作),确保准确的动物定位,实现影像的自动配准,融合
    留言咨询
  • 新一代的超高分辨磁共振质谱仪scimaX MRMS布鲁克于ASMS2018上推出改变游戏规则的scimaX™ 磁共振质谱仪(MRMS)。scimaX MRMS以更小的占地面积提供超过两千万(R 20,000,000)的超高质量分辨率,无需任何液态致冷剂。scimaX 采用新的磁体设计和双阶段冷却技术, 新设计使用氦气钢瓶而无需液氦和液氦补充, 氦气的消耗量低于台式GC-TQ。可放在普通实验室中使用, 免液氦特点带来更安全的操作使用和方便的维护。可配置在线切换ESI和MALDI源, 同时具备选择离子持续累加CASI和多种裂解如ECD、EID、ETD、CID、EDD、SORI-CID、MALDI-ISD、NETD等功能。布鲁克的新型超导冷却Maxwell™ 磁体技术实质上使磁体“缩水”,并允许在标准质谱实验室中使用超高性能的MRMS。这种极端的MRMS分辨率允许同位素精细结构(IFS)分析,轻松确定复杂混合物中精确的元素组成,无需任何色谱分析。利用这种独特的功能,scimaX实现了全分子组成的流动注射分析(FIA-MRMS)的新型工作流程,每天可完成多达200个样本的高通量表型研究。生物制药用户可以使用MRMS进行高级天然蛋白质和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研究,MRMS在最近的科学文献中被称为天然蛋白质分析的“写实”平台。凭借可选的MALDI源,制药客户已经证明了MRMS用于药物开发中PK/PD研究的无标记质谱成像的卓越功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教授Steve Gross说:“布鲁克的新型scimaX MRMS系统改变了超高分辨率质谱仪的游戏规则。由于不再使用液体制冷剂降低了运行成本负担,仪器安装不再受场地限制而要求对实验室改造,scimaX可用于任何需要超高质量分辨率的质谱实验室来解决高影响力的科学问题。”主要应用领域石油组学表型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复杂体系分子组成高分辨质谱成像
    留言咨询
  • 带有EH2000加热夹具的Microtest 2000EW品牌: Deben 名称型号: MICROTEST 2000E系列原位动态拉伸试验台制造商: Deben公司 经销商:欧波同有限公司产品综合介绍:产品功能介绍扫描电镜中的材料允许我们在微结构层级进行动态的机械特性研究。当同时装备EBSD设备,可以通过对晶体的结构的分析,,实时研究材料的织构等随拉伸载荷和/或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MICROTEST 2000E系列拉伸台设计可以对金属样品施加高达2000N的拉力,用户EBSD分析,或者对一些其他材料进行常规的应力-应变分析和SEM成像。试样夹具70度角度倾斜,为EBSD分析提供了最佳的设置。MICROTEST 2000E系列拉伸台可直接安装在一些SEM的标准样品台上,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C1000XYX替换样品台。该样品台页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之外使用。 MICROTEST 2000E可以在拉伸或者压缩模式下工作。配备的功能丰富的软件能够进行恒速、恒载荷或低频循环操作,以其他功能,例如按斜坡达到预设载荷。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在显示器上实时图形绘制,图形显示带有特性游标,可选多量程和缩放功能。MTVideo选项同步视频和数据采集,从而允许随后对变形样品的视频进行详细分析。对于可变温度研究。可以在MICROTEST 2000EW(水冷版本)平台上EBSD的几何位置上选配加热夹具,加热夹具的温度可高达500℃。经销商介绍欧波同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微纳米技术服务供应商,是一家以外资企业作为投资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香港,分别在北京、上海、辽宁、山东等地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作为蔡司电子显微镜、GATAN扫描电子显微镜制样设备及附属分析设备在中国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秉承“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仪器销售品牌”的经营理念,与蔡司,GATAN品牌强强联合,正在为数以万计的中国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国际尖端技术服务。产品主要技术特点: 1、载荷:2000N测力传感器,精度1%量程,解析能力0.1%量程2、长度和拉伸量:夹具间距:10mm,伸长量:10mm,线性延伸计:3μm解析能力和10μm精度3、速度范围:0.033mm/min – 0.4 mm/min4 、最大样品尺寸:29×27×5(L,W,H mm)对EBSD样品夹具5、产品规格:196 ×96×53(L,W,H mm)重量~3.4kg(2000ES);~3.9kg(2000EW)产品主要应用领域:1、 金属与合金:研究与应力-应变分析相关的晶粒的晶体学旋转。缺陷的演变和应变的积累;加热样品,研究再结晶2、其他(非晶)材料:在SEM中动态研究微裂纹扩展及在微观尺度上其他失效和变形机制;安装了可选的BH2000E水平4-点弯曲夹具的MTEST2000ES 显示铝合金试样在加载之后的晶粒旋转和匹配的晶粒取向的EBSD面分布 注:也可选择MICROTEST 5000系列拉伸台用于EBSD的材料测试系统
    留言咨询

研究影响力相关的耗材

  • 装填技术与柱硬件对性能的影响
    装填技术与柱硬件对性能的影响实验室规模的HPLC分离纯化对色谱工作者提出了诸多挑战,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制备色谱柱本身。由于柱与柱之间在性能和使用寿命上的不一致性,常常导致样品损失、重复纯化操作以及从小体积柱到大体积柱的放大能力差。沃特世科学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历经三年,研究了装填工艺过程中的所有因素以及柱设计本身。在此基础上,沃特世公司于2003年推出了专利*技术OBD TM (Optimum Bed Density,最佳柱床密度)应用于沃特世制备柱产品。(*UK专利号 # GB2408469)。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制备柱的柱床装填必须足够致密,才能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流动相压力而仍保持稳定的柱床状态。传统的匀浆装填方法,用于分析柱规格时能够产生必需的柱床密度;但是当用于制备柱并使用较小粒径填充制备柱时,随着柱内径与长度的增加,就越来越难以达到柱长期使用仍能保持稳定耐受时所必需的柱床密度。柱床密度的优化,取决于色谱填料的特定性质与所采用的柱设计。传统分析柱匀浆填充工艺下的平均柱床密度vs柱规格
  • 游离DNA保存管选不对,为什么会影响检测结果?
    在液体活检等需要使用游离 DNA 进行检测的临床应用中,样本的采集、抗凝剂的使用和保存不当都会影响检测的质量。特别是所采集的样本在长距离、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更增加了样本的不确定性,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因此,如果保存采集样本的游离 DNA保存管如果选择不当的话,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游离DNA 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使用不合适的保存管,可能会导致游离 DNA 的降解、聚集或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某些保存管可能无法有效抑制核酸酶的活性,导致游离 DNA 被降解;另外游离DNA 保存管材料的吸附性能也可能影响相关检测结果。其次,游离DNA 保存管的选择还会影响样本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如果保存管的密封性能不佳,可能会导致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保存管的材质和设计也会影响样本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活性,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度。最后,游离DNA 保存管的选择还会影响实验室操作的便利性和效率。一个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的保存管,可以降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度。相反,如果保存管的使用过于复杂,可能会增加操作的难度,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综上所述,游离DNA保存管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精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游离 DNA 保存管,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国盛医学所研发的游离DNA保存管内含的保存液采用独特抗凝剂和保鲜剂,不仅具有常温下保鲜血浆中游离DNA(cfDNA,ctDNA),稳定有核细胞防止释放细胞基因组DNA而稀释目标游离DNA,还能抑制核酸酶降解游离DNA保障样品质量。常温保存时效可从普通采血管的6小时延长至7天,满足样本长距离运输、长时间保存的需求。此外,该款保存管还有PET和玻璃两种不同的材质,客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玻璃材质气密性强,产品的保质期可以达到18个月甚至24个月的负压;PET是塑料材质,运输过程不会破裂,安全性高)。
  • 紫外灯试验机的荧光紫外等可以再现阳光的影响
    商标申请号:7183337 宏展仪器生产的Q8紫外线加速老化试验机您的首选品牌! 宏展仪器生产的Q8紫外线加速老化试验机结束进口设备长期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主要用于模拟对阳光、潮湿和温度对材料的破坏作用;材料老化包括褪色、失光、强度降低、开裂、剥落、粉化和氧化等。紫外光老化试验箱通过模拟阳光、冷凝、模仿自然潮湿,试样在模拟的环境中试验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可再现户外可能几个月或几年发生的损坏。 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中,紫外灯的荧光紫外等可以再现阳光的影响,冷凝和水喷淋系统可以再现雨水和露水的影响。整个的测试循环中,温度都是可控的。典型的测试循环通常是高温下的紫外光照射和相对湿度在100%的黑暗潮湿冷凝周期;典型应用在油漆涂料、汽车工业、塑胶制品、木制品、胶水等。 模拟阳光 阳光中的紫外线是造成大多数材料耐久性能破坏的主要因素。我们使用紫外灯来模拟阳光中的短波紫外部分,它产生很少的可见光或红外光谱能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选择不同波长的UV紫外灯,因为每种灯在总的紫外线辐照能量和波长都不一样。通常,UV灯管可分为UVA和UVB两种。 Q8/UV灯管 UVA-340灯管:UVA-340 灯管可极好地模拟太阳光中的短波紫外光,即从365 纳米到太阳光截止点 295 纳米的波长范围。 UVB-313灯管:UVB-313 灯管发出的短波紫外光比通常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强烈,从而可以最大程度的加速材料老化。然而,该灯管可能会对某些材料造成不符合实际的破坏。UVB-313 灯管主要用于质量控制和研究开发,或对耐候性极强的材料运行测试。 UVA-351灯管:模拟透过窗玻璃的阳光紫外光,它对于测试室内材料的老化最为有效。 潮湿冷凝环境 在很多户外环境中,材料每天的潮湿时间可长达12小时。研究表明造成这种户外潮湿的主要因素是露水,而不是雨水。Q8/UV通过独特的冷凝功能来模拟户外的潮湿侵蚀。在试验过程中的冷凝循环中,测试室底部蓄水池中的水被加热以产生热蒸气,并充满整个测试室,热蒸汽使测试室内的相对湿度维持在100%,并保持一个相对高温。试样被固定在测试室的侧壁,从而试样的测试面曝露在测试室内的环境空气中。试样向外的一面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冷却效果,导致试样内外表面具备温差,这一温差的出现导致试样在整个冷凝循环过程中,其测试面始终有冷凝生成的液态水。 由于户外曝晒接触潮湿的时间每天可以长达十几小时,因此典型的冷凝循环一般持续几个小时。Q8/UV提供两种潮湿模拟方法。应用最多的是冷凝方法,它是模拟户外潮湿侵蚀的最好方法。所有的Q8/UV型号都可运行冷凝循环。因为有些应用条件也要求使用水喷淋以达到实际的效果,所以有些Q8/UV型号既可运行冷凝循环又可运行水喷淋循环。 温度控制 在每个循环中,温度都可控制在一个设定值。同时黑板温度计可以监控温度。温度的提高可以加速老化的进程,同时,温度的控制对于测试的可再现性也是很重要的。 水喷淋系统 对于某些应用而言,水喷淋能更好地模拟最终使用的环境条件。水喷淋在模拟由于温度剧变和由于雨水冲刷所造成的热冲击或机械侵蚀是非常有效的。在某些实际应用条件下,例如阳光下,聚集的热量由于突降的阵雨而迅速消散时,材料的温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热冲击,这种热冲击对于许多材料而言是一种考验。Q8/UV的水喷淋可以模拟热冲击和/或应力腐蚀。 喷淋系统有12个喷嘴,在测试室的每一边各有6个;喷淋系统可运行几分钟然后关闭。这短时间的喷水可快速冷却样品,营造热冲击的条件。 照射强度控制:可选 选配照射强度控制选件可得到精确型和重复性好的测试结果;光强控制系统允许用户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通过其反馈回路装置精确控制照射强度;同时也可以延长荧光灯的使用寿命 温湿度控制器: 符合标准: ASTM G 153, ASTM G 154, ASTM D 4329, ASTM D 4799, ASTM D 4587, SAE J 2020, ISO 4892技术参数: 型号 Model Q8/UV3 Q8/UV2 Q8/UV1 UV 照射 Exposure ● ● ● 冷凝 Condensation ● ● ● 光照控制 Irradiancs Control ● ● 可调光线 Adjustable irradiance ● ● 喷水 Water Spray ● 热冲击 Thermal Shock ● 自动侦路 Self-diagnostics ● ● ● 灯泡数量 Lamp Q'ty 紫外线灯管 8 支,备品 4 支 Ultravloiet lamp 6pcs, spares 4 pcs (美国Q-LAB,Q-Panel,美国ATLAS,UVA340,UVB313,UVC351) 记录器 Recorder 选配 (Optional) 辐射计 Q8-CR Calibration Radiometer 选配 (Optional) 机器辐射强度: 1.0W/m2/340nm以内可调 1.1W/m2/313nm以内可调 UV 温度 Temp 50 ℃ -75 ℃ 冷凝温度 Condensation Temp 40 ℃ -60 ℃ 测试容量 Test Capacity 48pcs 片/se spray( 75 x 150m m ) 50pcs片/basic ( 75 x 150m m ) 水凉及耗量 Water 蒸馏水每分钟 蒸馏水每日 8 公升 体积 Dimension(W x D x H) 137 x 53 x 136cm 重量 Weight 136kg 电源 Power 1 &psi , 120V/60Hz,16A or 230V/50Hz, 9A,1800W(max)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