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

仪器信息网中国科技期刊专题为您整合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科技期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科技期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科技期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科技期刊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资讯

  • 科研聚焦: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
    p   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会上,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调查结果:集中大规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负责任,不能因个别人否定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1030934259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0c3f774-7a4e-4217-b321-f10983ac90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视觉中国供图 /strong /p p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这些撤稿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忽略 /p p   在中国科技界,有个令人颇为尴尬的现象屡屡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科学家似乎不愿将自己做出的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这其中还不乏“成果等身”的大科学家,“名声斐然”的大成果。 /p p   过去一段时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不断被媒体传播,5年来,这些相继问世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都是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不过,稍加梳理便会发现,其产出的学术成果一旦落到“纸面”上,不是《科学》(Science)就是《自然》(Nature),多被国际知名刊物所收录。 /p p   当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争取话语权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从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来看,有个疑问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科技,能否带着科技领域的学术刊物一同崛起?后者作为首次记录并传播原始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平台,也关乎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p p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虽达到5000种,但被SCI收录的不到200种。“总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项昌乐说。 /p p   “外患”:能否从国外期刊手里抢到“好论文”? /p p   今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在“盯着”一部书的进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蓝皮书,他担任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 /p p   王恩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存在“三不一少”问题——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仍然不高,学术影响力不强,国际品牌数量仍然较少,与我国科技发展需求还不相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技发展的掣肘之一。 /p p   这一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颇有感触:我国涉及农业的科技期刊有900多种,不过截至目前,仅有7个期刊入选SCI。 /p p   他说:“国内科技期刊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但要说最主要的问题,很可能就是优质稿件不足。” /p p   他以《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为例,这是他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刚参加工作时,能够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就是他们追求的一大目标。如今,到了他的学生这一代,他发现这些孩子“基本上没有考虑过这本杂志”。 /p p   这当然不是“主观上看不上自己的刊物。”吴孔明告诉记者,中国科技在进步,中国科技工作者追求的,自然是能够和国际最前沿的农业科学家进行交流。在这个背景下,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优质稿件进入国外的英文农业刊物,还有中国人办的英文刊物。 /p p   “这是一个时代进步面临的必然挑战。”吴孔明说,不过如此一来,和国外期刊“抢”好论文便成了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p p   国外科技期刊是什么状况?项昌乐也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美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1.3万余种,位居世界第一,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4321种,也位居世界第一 英国科技期刊总量也有8357种,被SCI收录期刊数量达到2836种。 /p p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和英国,同样拥有着堪称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期刊。而中国,尽管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在报告结束时,依然在PPT末页奉上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二维码。他说,作为主编,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线上线下随时“宣传”推广这本科技期刊已成为他的一个“习惯”。 /p p   “内忧”:科技期刊的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p p   近些年,谈及科技期刊的发展,似乎不再局限于科技界内部,而渐渐成了一个公共话题。这背后频频曝光的论文撤稿事件“功不可没”—— /p p   不管是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论文,同年8月Springer撤稿64篇论文,还是今年4月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看来,这些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尽管,这些涉事的学术期刊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出版物,但媒体并未停止追问:向外投的论文尚且如此,那向内投的论文,以及接收这些论文的国内期刊的科研诚信又如何? /p p   这是国内科技期刊崛起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所说,“科研诚信实际上是整个科技期刊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有点动摇,那就会产生很坏的一些后果。” /p p   他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我国科研诚信现状——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但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也是“史无前例”。在他看来,这是给了科技期刊一个“维护科研诚信”的绝佳机会。 /p p   朱邦芬说,对待科研不端行为,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实施“一票否决”:对待问题来稿,科技期刊坚决拒绝刊登 如果经人举报,查实之后要严肃处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时加强期刊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术质量审查规范。 /p p   今年107篇论文被撤事件还在发酵。前不久,有多名涉事作者受到所在机构的处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 /p p   看到这样的处理进展,朱邦芬感到很欣慰。他说:“这是一种进步。”此前,他曾表示,“论文有问题”被举报后,有关单位疏于查处或包庇,是产生学术不端的一大不良因素。 /p p   今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其中明确提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四条“底线”。 /p p   “评价”:论文发表的指挥棒何时指向国内阵地? /p p   此外,一场国内期刊的“扶持”运动也正在进行。 /p p   4年前,中国科协、财政部等6部委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经费达4.84亿元,这是国内最大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专项。项昌乐透露,在此支持下,我国已新批创办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84种。 /p p   这种看似“行政式”“砸经费”的支持背后,还隐藏着不少中国期刊人的一种期待,即在经费大量投入、领导卖力“吆喝”、期刊人士努力生产的过程中,带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变——从一味地追求影响因子、知名期刊,回归优秀的成果、论文本身。 /p p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副主编龙桂鲁说,国内科研人员此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有其积极作用。不过后来,这渐渐扭曲为一种简单粗暴式的评价,成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标准”,以至于出现一种“成果如何,不看论文本身的分量,而看期刊来头是否响亮”的怪现象。 /p p   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王鼎盛就对此提过建议,请学界和主管部门改进论文评价,“彻底取消目前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用期刊影响因子衡量一篇(或一组)论文的做法,对发表两年以上的论文改为用论文本身获得的引用去衡量。” /p p   王鼎盛还希望,中国单独或主要投资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由中国科学家起主要作用的集体成果“必须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将“在中国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力”列入考核指标。 /p p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p p   在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龙桂鲁讲了两件事,一件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对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提出一个要求,即候选人需提供一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学术成果——这在院士遴选的评价体系中是第一次。 /p p   另一件是,今年颇受瞩目的“双一流”评审,同样增加了中国期刊论文的指标。龙桂鲁说:“这对中国期刊是一个平等的待遇,对中国期刊有一个‘看得见’的照顾。” /p p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所忽略。人们常常举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例子。 /p p   1977年,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论文的发表刊物《科学通报》,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p p   事实上,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撇开当时的历史原因不说,这些也一再说明一个道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p p   那么,何不把这些金子留在国内呢? /p p /p
  • 中国科协5年4840万支持精品科技期刊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协获悉,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科技期刊资助体系——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5年来共资助454种(次)期刊,资助总额4840万元。   据介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代表性刊群和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截至2010年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共1003种。2006—2010年的5年中,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促进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提升,推进了科技期刊国际化与网络化进程,培育出一批在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精品科技期刊,带动了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立足于专家办刊、专业办刊,不断提升编辑出版质量,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积极建设高素质办刊人才队伍,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出版指标显著提升。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组织原创论文、基金论文、重大科研项目进展与学科热点等高质量稿件,不断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根据汤森路透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植物学报》(英文版)2010年影响因子较上年增长62%,达到1.396,《分子植物》(英文版)创刊两年,SCI影响因子达到2.784,在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报告收录的全球植物科学期刊排名中进入了前15%行列。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努力提高稿源、编审、出版与发行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同行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植物学报》(英文版)、《分子植物》(英文版)国际编委比例分别达到53%、54%、62%。国际编委在组织海外投稿、推荐优秀稿件、海外审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编委会组稿达56%,国际审稿量达80%。《中国药理学》(英文版)、《分子植物》(英文版)的海外审稿专家比例均在60%以上,更多的项目期刊加入国际检索系统和国际全文发布平台,《植物学报》(英文版)被SCI-E、PubMed等66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注重数字化平台建设,从在线稿件处理、在线出版、开放获取等方面加强了期刊网站建设。并借助国外出版商的网络出版平台和市场推广与营销能力,使期刊的网络版下载量、论文的国际浏览量和下载量均有提升。
  •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
    p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p p   “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 /p p   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 /p p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p p    strong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 /strong /p p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 /p p   “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 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 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 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 /p p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p p   “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 /p p   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 /p p   “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 /p p   strong  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 /strong /p p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 /p p   “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 /p p   “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p p   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 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 /p p   strong  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 /strong /p p   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 /p p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p p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p p   “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 /p p   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 /p p br/ /p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方案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论坛

  • 中国投9100万元促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1月20日宣布,经评审和公示,有76种英文科技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将获得总金额达91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最大的一笔科技期刊资助经费。中国科协201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当日在北京举行,从9月开始实施的期刊影响力计划因是首次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英文科技期刊项目,其进程备受关注。该计划源于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危机。在2012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中,中国科技论文19.01万篇、占12.08%,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科技期刊共有4953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但在上述期刊中,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结构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成为影响中国科技成果国际交流的瓶颈。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发表外流,2012年在SCI收录的高影响力期刊论文总数中,中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为4020篇,其中80%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为此,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6部门联合实施期刊影响力计划,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计划分为两步,先是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然后在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群。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介绍,此次共受理申报项目200个,包括申请46种新创刊。最终有76种英文科技期刊入选,其中新创刊10种,学科集中在工程、医学领域。“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都被吸收进来”,他说。谈及“论文外流”,刘兴平坦言在中国国内学术界不乏争论,“有人认为外流是‘洪水猛兽’,也有人认为这是正常的过渡阶段”,他告诉记者,关键在于提高国内期刊水平、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形成有利的学术评价机制和政策导向。

  • 【转帖】追根溯源:中国及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

    在DXY论文版逛,也颇有时日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中:就是如标题所示,中国及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分别是何方神圣?近日偶然在Dr. Day关于论文写作的专著中(1)看到部分答案。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最初1665年出现于欧洲,说是“第一本”,但是在此应该提到两本科技期刊,因为它们几乎是同时诞生的,即:1665年1月5日诞生于法国的Journal des Scavans (汉语译为:“学者杂志”),另外一个是1665年3月6日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创办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中文译为:“哲学汇刊”),但也有人认为前者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性期刊(2)。遥想345年前的1665年,我们国家当时是康熙4年(已在网上确认,有疑问的站友就不用再费心查了),正是“康乾盛世”的时候,但是所谓的“盛世”,绝对不是科技盛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那时恐怕连真正的科学家都应该是廖若星辰,更不用说创办科技期刊之类的了,做为当时国家的CEO,康熙都忙着下江南,风流快活了(当然更多的是其他正事),科技在这位皇帝的眼中应该只是不入流的雕虫小技而已,或者说只是“奇技淫巧”,远不如"四书五经"那么高贵、正统。当然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即:造纸和活字印刷术(分别发明于公元105和1100年)对于上述科技期刊的出现显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那么中国及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在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现之后的整整150年后的1815年,著名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等创办了第一本《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文科技月刊,1815年尽管还是清朝,但已经到了嘉庆十九年,并且从创办人和期刊的名字,都可以看出,尽管该刊是用中文出版的,并非是地道的中国货,即便如此,中国至少在科技期刊出版时间上已经落后欧洲长达150年。世界科技期刊的大发展时期开始于1830年,当时用蒸汽做动力的机车已经在欧洲实验成功,正是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期,世界(当然不包括中国)开始步入蒸汽时代(相对于电气时代而言)。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大发展始于1830年,也与世界相距150年(2)。在毛掌权的近30年中(1949-1976),当时的中国大陆正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代,整天忙着写论文、搞科研的科技人员是要“被人斗”的,在这30年,中国的科技期刊自然和中国的科技发展一样,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自1980年后,经过30年的发展,截止2007年,我国共有科技期刊约5300种,其中,目前被SCI收录的只有114种(包括SCI-E且主要是SCI-E的),仅占总数的~2%。这114种期刊中,按照影响因子(IF)排序,前十名中第一名是Cell Research, 我以前发过一个帖子,专门分析过它(3)。这前十种期刊有6种属于生物医学类(含农学类),并且除了一个例外之外,其余9种期刊都是由国外或境外(香港)的知名出版公司出版的,所谓的“借船出海”,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化的出版方式是提升期刊IF的有效方式(当然代价也是不菲的)。上述的例外就是我以前曾经提到的(3),由百世登出版集团(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中文刊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该公司是一家不断壮大的民营出版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投稿、审稿、出版系统,近日又在香港注册,其目前唯一被SCI收录的旗舰期刊WJG的庞大编辑队伍遍布全世界,走的也是国际化趁此机会,赞一个!上述其余9种期刊都是由带有官方色彩的中科院下属研究所或者科技协会等主办的。当然,国际化的出版方式更需要国际化语言,上述10种期刊全部采用全英文出版,事实上,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期刊,甚至是某些高校学报(如浙大学报)也采用全英文出版且挂靠在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出版。这30年也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毋庸置疑,5300种科技期刊大多是所谓的垃圾期刊,只是由于N多人的晋升和毕业等的需要而能够活下来,在论文版更看到有的期刊居然公开承诺:包发表、包不退稿,这个“双包”,尤其是后者,如果让Nature、Science的主编们听到,估计也是给雷的外焦里嫩,只能猛赞我天朝的中国特色。更有某期刊的编辑不知从哪儿在论文版网上弄了个锦旗(当然这一“宝贵”的锦旗已被DXY管理员无情地删除),说是某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基层医院医生送的,该医生称赞该刊是中国的Lancet (柳叶刀)。这世界,只要我们愿意听、愿意看,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参考文献:1. Day RA and Gastel B.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In: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6 ed.).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6.2. 杨文志,中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的机遇与策略,中华医学会第五次杂志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09年1月,(http://www.medline.org.cn/(S(e4jvi2450aj5zn2els3dbaeq))/%E6%9D%82%E5%BF%97%E5%B7%A5%E4%BD%9C%E9%80%9A%E8%AE%AF/zzgztx/tx1/zzgztx/zzgz2008/08z1pdf/08z113.pdf)3. 中国第一、亚洲第一的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过8)是怎么炼成的?http://www.dxyer.cn/loveinmichigan/article/i75365.htm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资料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仪器

  • Enlitech QE-R 量子效率分析仪的优势 可靠性和可信度*光焱科技(Enlitech)在量子效率校准和测试方面获得 ISO 17025 认证的量子效率系统制造商。*已经安装了500 多套 QE-R 量子效率系统。*QE-R 量子效率系统的名字被 1000 多篇SCI 期刊论文提及。*QE-R 量子效率系统的测量量子效率结果被高影响因子期刊(如 Nature、Science 和 Joule)广泛采用和引用。专业协助*自 2008 年以来,在过氧化物和有机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测量方面有超过十年的经验。*提供数据验证和分析软件,帮助研究人员从量子效率光谱中快速获得物理参数。*分析软件的物理模型被许多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所证明和采用。*同学们不用担心实验部分的期刊审稿问题。特色 高效光学引擎:QE-R量子效率系统采用了高效的椭圆反射器,比传统的球形透镜和反射器具有更高的集光效率。其光照强度是传统 350W 灯系统的 6 倍,发热问题和维护费用更少。小巧且灵活:QE-R量子效率系统在 60cm x 60cm x 60cm 的主体内集成了所有光学和机械部件,其中包括电信号采集锁定放大器。它节省了大量实验室空间,但保持了各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测试夹具的灵活性,如矽、薄膜、串联、CPV、CIGS、OPV、DSSC、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完整的 Glovebox 整合:QE-R量子效率系统提供简单而完整的手套箱集成方案。我们已经在各地區为许多不同的手套箱制造商提供了超过 50 套集成的 QE-R 量子效率系统和太阳模拟器。我们不仅提供硬件,还分享手套箱内精确表征的经验,这有助于我们的客户突破世界效率记录。 *用于单结太阳能电池测试。Perovskite 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Si HJT 电池、TOP-Con 电池、CIGS、CzTs、CdS、GaAs、薄膜电池。*用于串联太阳能电池测试:钙钛矿 / Si 串联电池、钙钛矿 / CIGS 串联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III-V 串联太阳能电池。*波长范围:300~1100 nm; 300~1800 纳米; 300~2500 nm 或自订*提供 QE(量子效率)、PV-EQE(外部量子效率)、IPCE(入射光子-电子转换效率)、SR(光谱响应)、IQE(内部量子效率)、反射率的数据。*结构紧凑且重复性高超过 99.5%。*两个独立的锁相放大器(每个都是双相的),可同时监测光功率和测量设备信号。*拥有集成电脑控制信号开关可以降低维护和耗材成本。*拥有手套箱集成能力。*符合 ATSM E 1021-15, ASTM E948, IEC 60904-8, IEC 60904-7, IEC 60904-1。*NIST-traceable SI 可追溯链。*经 ISO / IEC 17025 认可的期刊论文提交 EQE 不确定性评估报告和质量控制。*各种定制的样品测试夹具。系统设计应用范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 测试*有机太阳能电池(OSC、OPV)测试*太阳能电池描述*体异质结相分离研究*体积-异质结相分离研究失配因子 (MMF) 计算*AM 频谱下的短路电流密度 Jsc(QE)*加工控制
    留言咨询
  • CS-600分光测色仪国产高性价比分光测色仪满足各种工业行业的色彩需求● 国内高精度分光测色仪● 照明光源:复合LED光源● 重复性:标准偏差△E*ab 0.05以内● 重量:530g良好的品质体现计量认证 2°、10°视角 2.8寸TFT 复合LED光源 性能稳定 分光技术一、仪器介绍1、 仪器采用国际通用的D/8(积分球漫射照明,8°观察角)SCI/SCE兼容照明观察条件 彩谱分光测色仪采用了国际上适用范围广泛的D/8条件,适用于各行业配色和涂料、纺织、塑胶、食品、建材等行业的品质监控。2、 摄像头取景,可清楚观察被测量区域 以往的测量仪器只能通过目视大致对准被测区域,在测量时容易出现偏差,彩谱科技在分光测色仪光学系统内部设置了摄像头取景,可以使用户清楚地观察被测试区域,防止出现测量偏差。3、 采用CLEDs光源-全波段均衡LED光源(专利号:ZL2013107548347) 全波段均衡LED光源保证了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充足的光谱分布,避免了白光LED在特定波段的光谱缺失,保证了仪器测量速度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SCI收录光学期刊《Chinese Opics letters》。4、 ETC实时校准技术(专利号:ZL20130373360.1) 目前的测试仪器均外置标准白板作为一起的测量基准。当白板污损后,仪器的测量准确性就无从保证。在彩谱分光测色仪产品中,采用了创新性的ETC实时校准技术(Every Test Calibration),光学系统内部设置标准白板,并在每次测试中都具有可靠地准确性,重复性。5、 标配颜色管理软件 彩谱分光测色仪随仪器赠送颜色管理软件,适用于各个行业的品质监控和颜色数据管理。将用户的颜色管理数据化,比较颜色差别,生成测试报告,提供多种色空间测量数据,定制化客户的颜色管理工作。6、 自动光泽补偿技术(专利号:ZL201310511357.1) 材料表面不同光泽和测色仪器的照明观测条件会对颜色测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彩谱科技打破国外科技封锁,在业内较早提出自动光泽补偿技术,保证了不同光泽表面颜色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光学SCI收录期刊《OPTIK》。7、 创新的分光技术SCS光学引擎(专利号:ZL201210337619.2) 彩谱科技采用创新的单光栅双光路分光系统-SCS光学引擎,创造了手持分光测色仪业高测量重复性指标,保证了对材料表面颜色的准确测量。8、 计量检定报告 彩谱科技对每台分光测色仪都进行了检定测试,每台仪器出厂后均根据权威检定部门测量标准进行检定,测量数据溯源至国家计量院,保证仪器测试数据的权威性。9、质保时间1.三年质保。2.产品出现问题提供客户替换用机器。3.每台机器均提供计量测试报告,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同时为客户节省了一年的校准费用。4.如有变化,恕不另行通知。 二、仪器细节展示、三、技术参数产品型号CS-600A/B(A、B区别为测量口径不同)测量条件观察者角度:2°/10°照明:d/8(散射光源,8度观测角), SCI(包括镜面反射分量)/SCE(不包括镜面反射分量)同步测量功能。(符合 CIE No.15、ISO 7724/1、ASTM E1164、DIN 5033 Teil7、 JIS Z8722 Condition c 标准)积分球Φ40mm,Avian-D全漫反射表面涂层照明光源CLEDs(全波段均衡Led光源)感应器双光路阵列传感器波长范围400-700nm波长间隔10nm半带宽5nm测定范围0-200%分辨率0.01%测量光源A,C,D50,D55,D65,D75,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CWF,U30,DLF,NBF,TL83,TL84.U35显示光谱图/数据,样品色度值,色差值,合格/不合格结果,颜色偏向,显示测量区域,历史数据色彩仿真,手动输入标准样,生成检测报告间隔时间约2秒测量时间0.5秒颜色空间CIE-L*a*b,L*C*h,L*u*v,XYZ,Yxy,反射率,Hunter-lab,Munsell MI,CMYK.RGB.HSB色差公式ΔE*ab,ΔE*CH,ΔE*uv,ΔE*cmc(2:1),ΔE*cmc(1:1),ΔE*94,ΔE*00,ΔEab(Hunter),555色调分类其它指标WI(ASTM E313-00,ASTM E313-73,CIE,ISO2470/R457,AATCC,Hunter,Taube Berger Stensby),YI(ASTM D1925,ASTM E313-00,ASTM E313-73),Tint(ASTM E313,CIE,Ganz),同色异谱指数Milm,粘色牢度,变色牢度,ISO亮度,8光泽度,A密度,T密度,M密度,E密度,遮盖力,力份,着色力,强度重复性分光反射率:标准偏差在0.08%以内色度值:ΔE*ab 0.03(校正后,以间隔5s测量白板30次标准偏差),最大值0.05台间差ΔE*ab 0.2以内(BCRA系列Ⅱ 12块色板测量平均值)电池电量可重复充电,连续测量10000次,7.4V/6000mAh接口USB,蓝牙(可定制)存储数据20000条测试数据光源寿命10年300万次尺寸181*73*112mm(L*W*H)重量约550g(不含电池)显示屏全色真彩屏操作环境0-45℃,相对湿度 80% 或更低(在 35°C下),无水气凝结存储环境-25°C 到55°C,相对湿度 80% 或更低(在35°C下),无水气凝结标准附件电源适配器、锂电池、说明书、颜色管理软件、驱动软件、说明书电子版、颜色管理教程、数据线、黑白校正筒、保护盖、便携包、电子色卡、计量检测报告可选附件粉末成型器,微型打印机配色系统可配UV光源不含UV光源测试口径A型:10mm,B型:4mm、6mm四、应用领域
    留言咨询
  • 日本加野麦克斯KANOMAX粉尘检测仪 中国总代理SDM-Ⅱ实时测试PM2.5、PM10 、TSP粉尘采样流量:1.7L/min 高效监测室外粉尘、工地扬尘、道路扬尘浓度 配备滤膜取样装置,现场进行质量法校正具有自动校正零点和校跨功能可设置浓度限值,实现报警功能具有自动除湿功能具有 RS485 通信模式,实现数据采集及传送 名 称Kanomax 激光粉尘仪型 号SDM-II测试原理激光光散乱式测试粒子径PM10、PM2.5、TSP测试范围0.001~30.000mg/m3采样量±10%数据存储1.7L/min通迅接口RS485电 源DC 10~15V 2A外形尺寸250×350×170mm(无外箱)300×400×200mm(无外箱)重 量约4.5kg(未含外箱) 约8kg(全部) 沈阳加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经营热线式风速计、多点风速计、风量罩、风速变送器、温湿度计、粉尘计、噪声计、尘埃粒子计数器、室内洁净监测系统、室内空气品质测试仪等数十种环境测试仪器产品。 日本加野麦克斯KANOMAX粉尘检测仪 中国总代理SDM-Ⅱ
    留言咨询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耗材

  • 英国凯恩KAME Kane950-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
    英国凯恩KAME Kane950-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英国凯恩KAME Kane940-Kane94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简介:销售热线,15300030867,13718811058,张经理,欢迎您的来电咨询!全中文操作方式的手持式烟气分析仪 用于锅炉的燃烧测试和烟气污染排放监测 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同时显示多组分测量结果 可同时测量O2和3个污染气体以及烟气温度,环境温度,烟道压力 自动计算CO2,CO/CO2,过剩空气系数,烟气流速,燃烧效率 传感器 SO2, CO, NO, NO2 任意选择,灵活组合,便于升级 内部特殊的气路设计提高了测量响应速度,减少了SO2、NOx的损失 自动修正烟道工况及烟气的干扰,提高了测量精度  随机存储测试结果 红外遥控打印方式 内置电池连续工作大于6小时英国凯恩KAME Kane950-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英国凯恩KAME Kane940-Kane94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简介:销售热线,15300030867,13718811058,张经理,欢迎您的来电咨询!Kane950技术参数
  • 英国凯恩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
    英国凯恩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简介,操作,说明书,规格,代理,总代,办事处:销售热线:15300030867,张经理,欢迎您的来电咨询!全中文操作方式的手持式烟气分析仪 用于锅炉的燃烧测试和烟气污染排放监测 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同时显示多组分测量结果 可同时测量O2和3个污染气体以及烟气温度,环境温度,烟道压力 自动计算CO2,CO/CO2,过剩空气系数,烟气流速,燃烧效率 传感器 SO2, CO, NO, NO2 任意选择,灵活组合,便于升级 英国凯恩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简介,操作,说明书,规格,代理,总代,办事处,内部特殊的气路设计提高了测量响应速度,减少了SO2、NOx的损失 自动修正烟道工况及烟气的干扰,提高了测量精度  随机存储测试结果 红外遥控打印方式              内置电池连续工作大于6小时英国凯恩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简介,操作,说明书,规格,代理,总代,办事处,技术参数
  •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分析肌醇的色谱柱 BP-100 Ca型 7.8*300mm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分析肌醇的色谱柱 BP-100 Ca型 7.8*300mm 关键词: Benson BP-100 Ca型色谱柱,绿百草科技,2010年中国药典,山梨醇,甘露醇。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Benson BP-100 Ca型色谱柱。BP-100 Ca型的填料为6%交联度的磺化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树脂。BP-100 Ca型色谱柱主要用来分离单糖和糖醇,采用的流动相是去离子水。据2010年中国药典规定:BP-100 Ca型色谱柱用于分离山梨醇和甘露醇。绿百草科技可提供BP-100 Ca型色谱柱分析肌醇的操作条件和谱图。 需要详细的信息请和绿百草科技联系: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 www.greenherbs.com.cn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