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前沿

仪器信息网全球工程前沿专题为您整合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球工程前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球工程前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球工程前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球工程前沿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资讯

  • 中国工程院等发布《全球工程前沿2018》报告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2月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科睿唯安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全球工程前沿2018》报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李晓红表示,为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2017年起,工程院启动了全球工程前沿研究,希望搭建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吸引工程科技领域广大院士专家以及数据分析专家,集中双方优势,研判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引领学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抓住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睿唯安全球首席商务官Robert Lemmond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并致辞,他表示:“作为中国工程院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深感荣幸能参与完成《全球工程前沿2018》报告。该报告结合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力量和科睿唯安在科研、知识产权等领域的高质量数据,旨在为工程科学领域提供高瞻远瞩的洞见。中国已成为世界级的科研与研发中心,是全球创新的核心动力。我们诚挚希望继续携手中国工程院,为中国的发展创新贡献力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解读《全球工程前沿2018》报告说,“全球工程前沿研究在以数据为支撑、专家为核心的原则下,确定了数据与专家多轮交换、迭代决策的研究方法,实践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深度融合,共遴选获得2018年度94个工程研究前沿和96个工程开发前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他称,在定量分析上,研究依托科睿唯安基于共被引聚类方法获取了9个领域702个文献聚类主题和9个领域53个专业学科组的专利地图。在定性分析上,9个领域分别在数据源确定之前和数据挖掘之后两次征集专家提名前沿,以期对定量分析查漏补缺。各领域专家经过多轮研讨以及问卷调查,最终遴选出2018年度本领域10个左右工程研究前沿和10个左右工程开发前沿,并从中选出3个工程研究前沿和3个工程开发前沿进行重点解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焦点到前沿,我们经过了数据分析、专家交互、专家研判、前沿解读的改进。最终,希望通过前沿的发布,帮助我们识别工程科技关键技术、研判工程科技趋势、优化科技布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钱旭红总结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全球工程前沿研究周期只有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尽管如此,全球工程前沿研究稳扎稳打,在探索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灵活动态的研究路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会上,中国工程院及欧亚科学院李德毅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彭先觉院士、同济大学陈以一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国家肺癌质控中心主任吴一龙教授分别对报告遴选的若干重点工程前沿做了生动的解读。中国工程院前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20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全球工程前沿2018》报告聚焦工程科技领域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对工程科技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引领作用的主要研究和技术方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自2017年组织开展全球工程前沿研究以来,尝试在宏观战略层面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深度结合,促进文献数据分析专家与领域技术专家深度交互,既关注工程科技的研究动向,也关注工程科技的开发趋势。工程前沿研究规模庞大,先后动员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上百家机构以及上千名科技工作者,以后将每年发布一次报告。 /p
  • 那些入选《全球工程前沿2020》的先进仪器技术
    p   12月1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2020》报告在京发布。中国工程院自2017年起联合科睿唯安、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展全球工程前沿研究,既关注工程科技的研究动向,也关注工程科技的开发趋势。报告每年发布一次。报告围绕机械与运载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能源与矿业工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农业、医药卫生、工程管理9个领域,遴选出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项和工程开发前沿91项。其中涉及多尺度时空超分辨医学成像仪器,超精密三维显微原理与仪器,用于精密测量与时间计量的光梳技术,太赫兹核心器件及超高速无线应用,跨尺度、多维度、原位动态分析技术等多项先进仪器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55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d0b19325-9a60-496f-9d04-f05eeb12b245.jpg" title=" 全国工程前沿2020.webp.jpg" alt=" 全国工程前沿2020.webp.jpg" width=" 400" height=" 55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9个领域前沿数量分布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16b07cb1-1548-444c-9f18-8148d320f97f.jpg" title=" 9个领域前沿数量分布.jpg" alt=" 9个领域前沿数量分布.jpg" / /p p    strong 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 /strong /p p   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的Top10工程研究前沿和Top10工程开发前沿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方向。 /p p    strong 多尺度时空超分辨医学成像仪器、超精密三维显微原理与仪器 /strong 入选工程研究前沿 strong 用于精密测量与时间计量的光梳技术、太赫兹核心器件及超高速无线应用 /strong 入选工程开发前沿。 /p p    strong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领域 /strong /p p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领域中,与能源、环保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备受关注, strong 跨尺度、多维度、原位动态分析技术 /strong 入选工程开发前沿。 /p p br/ /p
  • 医工融合协同创新 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5月16-18日,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在清山会议中心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命科学仪器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康复医学会为大会的支持单位。大会为期1.5天,以“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为主题,80余位科研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吸引近30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以及相关领域企业代表参会。大会现场大会主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吴成铁、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廖希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陈江龙、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毛伟为大会致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院士、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院士、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谢飞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吕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院长于成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缪丽艳、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所长王强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卢潮、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旭翔、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伟等专家领导莅临大会现场。吴成铁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希明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毛伟 苏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本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设置了1个主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主论坛环节,四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院士分享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张玉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外泌体蛋白组技术进展》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尺寸为30-200nm的囊泡,存在于体液、组织及细胞培养液中,携带脂质DNA、RNA、蛋白质等重要功能性成分,其中干细胞外泌体在临床方面有重要应用,如用于治疗脑损伤。但是目前干细胞外泌体用于临床还面临规模化制备的多方面问题,纯度、通量和质控是制约外泌体临床发展的瓶颈。传统的外泌体富集方法主要包括超速离心、膜过滤等,但存在回收率低或者纯度低等问题。张院士团队合成了反向富集微球材料,利用外泌体尺寸差异实现外泌体的反向富集,效果好于传统方法。张院士还详细介绍了鹿茸干细胞外泌体的应用,包括治疗小鼠肠炎、皮肤创伤、骨缺损等。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智能化推动国产化:我国基础医疗装备自主创研的可行路径》当前智能化改造是实现我国医疗装备国产化的重大机遇,用AI技术可用来提升医疗装备性能,解决“卡脖子”难题,更优质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徐院士介绍了在这一方向上的两大探索,一是分布式微剂量CT,二是快速/超快MRI。徐院士讲到,X射线辐射是一类致癌物,新一代CT系统的核心应该是低剂量,当前的国际专家共识是:真正的低剂量成像时代尚未到来,目标是追求sub-mSv的微剂量成像。其次,分布化是新一代CT系统的发展趋势,分布式CT影像中心有多个应用场景,能够解决院际/院内自由部署、集成度高难以实现低剂量等诸多问题,让CT的商业价值、医疗价值、社会价值更大。目前徐院士团队成功研发分布式微剂量CT已经在有些医院安装,其算法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商业化CT系统,同时还在做小型化便携式CT系统。此外,徐院士介绍了新一代MRI的趋势,核心是解决成像速度慢的问题。徐院士最后总结了智能化带动国产化的可行性技术途径:软硬分离、数物融通、用计算换性能、个性化代替菜单式、上下游贯通、大数据与AI技术的深度使用。王振常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基于CT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智能检测系统的创建》王院士介绍了国内外结直肠癌病变筛查的情况,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193.2万,死亡93.5万,超过93%的结直肠癌源于腺瘤性息肉,从息肉增生到癌变周期5-10年。有数据显示,CTC检出息肉灵敏度≥6mm为80%,≥10mm为88%,结直肠癌灵敏度为96%,CTC≥10mm的癌前病变及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可与肠镜媲美。美国2008年将CTC列入指南,2018年将其列入联邦医保。我国结直肠癌新发已上升到全球第二位,由于医疗资源不足、依从性低,肠镜很难用于筛查。结直肠癌缺乏有效防控体系,现有CTC技术存在检测精度低、效率低、无法实现自动识别和定位等问题,急需系统创新。在此背景下,王院士团队开展了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工作,核心创新包括三点:基础算法创新、多视角联动技术和病变识别方法创新。目前已经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下一阶段重点是降低假阳性。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算法、工科和专用系统等多方面的交叉融合。陈学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医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与器件》陈院士介绍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及产业化进展和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情况。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酸酯类等)的特点是性能可调、成本偏高;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等)特点为从硬塑料到柔性材料,成本可控,应用前景好;和天然高分子材料(淀粉、纤维素等)成本较低、可塑性差,需进行预处理方可塑化加工。陈院士介绍了团队己内酯合成研究进展,对这类材料的表征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性能一致。己内酯应用场景可拓展至外科医疗、手术缝合线、胶黏剂、航天阻尼、农用地膜等。陈院士还详细介绍了聚乳酸合成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聚乳酸产业市场现状:2022年全球聚乳酸总产能约63万吨,应用领域如制作吸管、3D打印等。目前,陈院士团队已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个,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1个,Ⅰ类器械注备案证24个。陈院士讲到,做科学研究,不仅要发文章,更要产业化,实现应用。苏州市高新区科技招商中心主任端洪菊作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推介苏州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46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43万亿元,全国第二,被网友称为“地表最强地级市。”是经济强市、工业强市、产业强市。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开发建设,1992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占苏州2.5%的土地,创造出近8%的经济总量,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蝉联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这里创新资源高度聚集,产业集群活力迸发,不仅有多个院所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力量,还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和新能源、光子及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主论坛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周连群研究员主论坛后,大会特别设置了“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前沿论坛”、“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5个专题论坛,80余位科研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分享了报告,其中不乏领域学术带头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在上述方向的新技术、新进展,论坛的成功召开为推动“生-医-工交叉融合”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分论坛掠影茶歇交流企业风采

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方案

  • 抗体偶联药物前沿研发方案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是当下重要和主要的大分子抗癌药物类型之一。预计到2028 年,获批和处于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的ADCs 的收入将达到260 亿美元。目前,ADC 药物依然面临着靶点特异性、有效/ 安全的Payload 释放和肿瘤穿透性差等挑战。对此,靶点/ Payload 创新(First-in-class)和递送/ 偶联机制创新(Best-in-class)成为了该领域的关注点和发展趋势。针对ADC 临床前筛选、评价和生产等重要研发环节,瑞孚迪聚焦机制创新、生理相关性和规模化三个维度,提供完善的前沿解决方案。
  • 后疫情时代蛋白质前沿分析技术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对人类威胁最大,可引起大规模恐慌的是传染病引起的突发事件(例如,新冠、SARS、埃博拉、禽流感等等)。传染病以其突发性和传播性的基本特点,需要公共卫生系统做出快速响应。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对全球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防治系统发起挑战。后疫情时代,对更加快速、高通量、自动化、减少研究人员暴露的蛋白质检测分析平台的需求更加前所未有。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需对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入侵机制,对病原体快速鉴定,利用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阐明分子机制,信号通路,疫苗研发、药物等抗感染手段等。
  • 烟气排放监测-水泥厂烟气监测项目(工程公司从事污染物监控)
    由于本国工业的兴起,印度的工业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于是环保协会出台了一系列监控指标,强制要求对工业污染源(主要是 SOX和 NOX)进行监控排放。因此印度的大小工厂普遍使用 CEMS 对工业污染源进行监控,CEMS 的需求也在印度日益增加。但鉴于印度政策目前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较低,本国的制造业不是很发达的现状,很多印度客户会采购国外品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产品在印度有了极大的认可度。客户为工程公司,主要从事污染物监控领域,为终端客户提供方案,安装调试,售后维修一条龙服务。本项目的终端用户是水泥厂,客户购买我司仪表配套 CEMS 提供给终端用户进行 SO2,NO 的监测。前期多次与客户沟通仪表的技术要求,我司的在线红外烟气分析仪采用自主研发的微流红外传感器测量低量程的 SO2,NO,相较于其他传感器,微流红外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漂移少,传感器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客户很满意我司仪表,并下订单 20 台。交付仪表后,我司秉承着“服务第一”的理念,派仪表工程师前往印度,为客户提供安装指导,协助客户进行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仪表调试和使用培训。

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论坛

  • 【分享】5大生物技术成未来15年前沿技术重点研究领域

    [center]5大生物技术成未来15年前沿技术重点研究领域[/center]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五项生物技术作为未来15年我国前沿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  这五项生物前沿技术分别是:   ——靶标发现技术。靶标的发现对发展创新药物、生物诊断和生物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重点研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的规模化识别,突破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识别、表达调控及靶标筛查和确证技术,“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   ——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是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分子对接、分子模拟以及分子设计技术。重点研究蛋白质与细胞动态过程生物信息分析、整合、模拟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虚拟设计技术,动植物品种生长与药物代谢工程模拟技术,计算机辅助组合化合物库设计、合成和筛选等技术。   ——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基因操作技术是基因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蛋白质工程是高效利用基因产物的重要途径。重点研究基因的高效表达及其调控技术、染色体结构与定位整合技术、编码蛋白基因的人工设计与改造技术、蛋白质肽链的修饰及改构技术、蛋白质结构解析技术、蛋白质规模化分离纯化技术。   ——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干细胞技术可在体外培养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供临床所需,也可在体外构建出人体器官,用于替代与修复性治疗。重点研究治疗性克隆技术,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人体结构组织体外构建与规模化生产技术,人体多细胞复杂结构组织构建与缺损修复技术和生物制造技术。   ——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是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主体。重点研究功能菌株大规模筛选技术,生物催化剂定向改造技术,规模化工业生产的生物催化技术系统,清洁转化介质创制技术及工业化成套转化技术。   有关专家指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正在引领生物技术向系统化研究方向发展,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基因结构分析已转向功能基因组研究以及功能基因的发现和应用;药物及动植物品种的分子定向设计与构建已成为种质和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孕育着诊断、治疗及再生医学的重大突破。我国必须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组织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 【求助】前沿峰的问题

    药品名:紫罗兰酮用的是FID检测器柱温:160进样口:250监测器:260进样后主峰出在13min左右,有明显的前沿峰。后来我将柱温提高到180,出峰时间前推,前沿峰型有所改善,但还不是很完美(也有点前沿的形状),而且峰高明显提高。然后我又将柱温提高到200,这下其他杂峰就没有出来了,影响分析结果。请问各位,我怎样才能即让峰型好看,又让杂峰都出来呢?如果选择程序升温的话要如何设定具体的值呢?先谢过各位!!

  • 色谱峰前沿

    上学年放假前做的好好的,仔细冲完柱子就放假了,现在各种前沿,一样的条件、设置、机器,但就是前沿,也冲过好多遍了,还是不行。各位大神谁能帮帮忙了,快急死了!

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资料

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仪器

  • 产品概览OTT Pluvio2S 漂亮而精巧的全天候液态和固态降水雨量计,口径200cm2,容量450mmOTT Pluvio2SH 带加热环-OTT Pluvio2S是经验、热情和工程技术的结晶-OTT Pluvio2S是在世界各地安装使用的OTT Pluvio和更成功的OTT Pluvio2(合计超过7500台)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横空出世-OTT Pluvio2S是具有艺术感的高精密测量雨强和累计降雨量的全天候雨量计-OTT Pluvio2S采用创新的技术、先进的机械工艺和精巧的电子设计,促成长寿命、低费用(指总成本),实现全天候高质量降水测量。-OTT Pluvio2S采用了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方法来调整和实现工业化负载单元的自校准,参照自校准室的温度、参考重量和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是实现更高标准降水监测的关键工程手段。杰出的自校准功能在仪器生命周期中一直有效,OTT Pluvio2S可适用于几乎所有的专业气象应用领域 技术特点OTT Pluvio2S占用空间小,集雨桶可容纳450mm的降水量根据WMO 306 No.8气象规范输出雨强和累积雨量,测量的雨强范围是给人深刻印象的0.03 ~ 3000 mm/h具有低功耗和先进的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处理技术,具有先进的滤波和降噪技术具有高级的算法补偿温度和风导致的误差。多个数据接口(SDI-12, RS485, Pulse/Contact),通过USB端口或控制命令来配置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高达100年,称重单元采用高强度密封、电压过载和机械保护。全生命周期自校准、无漂移、免维护仪器总成本低、99%的高数据可用性的现场可置换元件通过预校准设置,可以在现场快速更换元器件。新仪器可用于无人值守降雨检测,可替代手工测雨或翻斗式雨量计。OTT Pluvio2S占用空间小,安装在一个标准的2英寸钢管上,加热器可选。是手工降雨监测或需要日常维护的翻斗式雨量计的理想替代仪器。低功耗允许该仪器整合一个数据采集器和GPRS通信组成独立的系统,只需附加一块小型太阳能板和一个远程控制单元。基于软件解决方案,被检索的数据可通过主机被网络访问,提供给网络操作者和客户。通过嵌入式USB端口进行配置、监控和用户设置:配置多个接口:sdi 12,RS485-2Wire / 4 Wire,脉冲输出物理单位可选择公制或英制数据和诊断加热器模式和温度设置精度测试指导固件更新应用范围气象观测台站测雨、自动气象站测雨、水文水利测雨、森林防火测雨、铁路沿线测雨、地质灾害测雨……尤其适合暴雨多发地、降雪监测、天气雷达系统的Z / R相关和校准等技术指标常规传感器类型: 称重法雨量计传感器元件: 高强度密封负载单元 降雨类型: 液态、固态和混合降水集雨器面积: 200cm2容量: 450毛毛/18英寸测量数据量程: 0 ~3000mm/h/120/inch/h灵敏度@1hour: 0.03mm/h/ 0.0012 inch、h分辨率: 0.01 mm/ 0.0004 inch0.01mm/h / 0.0004inch/h精度: ±0.1mm 或 ± 1%电气供电电压: 5.5 ~28 VDC/180mW环形加热器: 24 VDC/max 70 Watt接口USB接口: 设置/服务模式输出接口: SDI-12 、RS485、4wire/2wire波特率: 1200(SDI-12)脉冲/连接: 0,1 mm (5 or 2 Hz) 脉冲/连接: 状态 (0 to 120 Pulses)材质管壁/边框: 无瑕疵不锈钢、铝合金 底座: 铝合金负载单元: 无瑕疵不锈钢集雨桶: 乙烯Mounting/Install: ? 2 “, 50 - 60 mm 数据实时(RT): 雨强、量筒实时/非实时: 累积降雨量(模拟翻斗式雨量计)非实时(NRT): 累积降雨量和量杯状态: 操作模式,硬件和加热输出界面: 1分钟(雨强) 1 ~60分钟延迟: 18秒(实时) 5分钟(非实时)机械尺寸 HxD: 650 x 224 mm 重量: 7 kg环境 操作温度: -40至+60 ℃储藏温度: -50至+70 ℃相对湿度: 0至100% RH负载单元和电子线路防护等级:IP67防盐雾外壳防护等级: IP 65,EMC/EMI Over voltage EN 61000-4-2/4/5/6 Level 5 (4 kV), integrated for power and interface lines EM/EMI EN 61000-4-3, CE conform 附件 Complementary Pluvio2S补充操作程序光盘 USB 电缆ncluded) 风防护盾类型: Alter/Tretjakow 不同高度的安装管件 防冻液
    留言咨询
  • 仪器简介: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Analytik Jena GmbH+Co. KG) 近年不断推出一系列新型号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和诸多创新的特殊应用技术。Analytik Jena GmbH+Co. KG 公司位于世界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中心 ―― 德国耶拿市, 1846年卡尔蔡司在这里创办。1960年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 Jena GmbH) 开始设计和制造原子吸收光谱仪, 在Analytik Jena 全面接管其分析仪器业务后于1998年推出全自动微机控制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vario 6, 2002 年推出AAS novAA 400(原为Vario 6) 该仪器首先实现自动固体样品分析, 结合横向加热石墨炉技术、快速火焰/石墨炉原子化器切换技术,从而开辟了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崭新的发展方向。2000年,推出AAS Zeenit 600/650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除了继续保持横向加热石墨炉这个传统优势之外,该仪器实现了液体/固体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合3磁场交变塞曼效应背景扣除技术,可变磁场强度为0.1...1T, 交变塞曼调谐频率高达300Hz, 使其成为世界上领先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2004年,推出了Zeenit 700型顶级火焰-石墨炉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该仪器配置高,拥有多项领先技术,包括了: 横向加热石墨炉技术、三磁场塞曼和氘空心阴极灯双扣背景技术、固体直接进样技术、原装Zeiss光学技术等先进技术。同年,德国耶拿还推出了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仪contrAA,不用更换空心阴极灯、不用预热,这是原子吸收光谱历史上划时代的突破!这也意味着德国耶拿站在了全球原子光谱新技术的前沿!技术参数:1. 光度计 :高光通量的单光束/双光束自动切换技术;2. 单色器 :Czemy Turner单色器,1800条刻线/mm;3. 灯 座:全自动8灯座,自动准直;4. 背景校正:电子调谐氘空心阴极灯和三磁场塞曼效应双扣背景;5. 磁场强度:0.1-1.0T 可调,可在2-磁场塞曼和3-磁场塞曼模式间切换;6. 石墨炉:横向加热石墨炉,室温-3000度控温,加热速度最高3000度/秒;7.多达108位自动进样器,保证无人值守,智能自动;8. 外形尺寸:1200x480x600 mm主要特点:1.火焰-石墨炉一体化,紧凑设计,不用机械切换原子化器2.横向加热石墨炉技术3.三磁场塞曼和氘空心阴极灯双扣背景4.三磁场:直接扩展线性范围一个数量级,防止塞曼翻转5.单/双光束自动切换6.固体进样技术,直接测量固体或半固体样品7.智能化稀释:扩展动态范围两个数量级8.自动除残:自动清除上一高浓度样品的残留9.氢化物-石墨炉技术联用等扩展技术
    留言咨询
  • ZAMT-80型(便携式)医用臭氧治疗仪是由山东淄博前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美国爱迪尔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第三代高科技臭氧治疗产品。该机具备国际标准第三代臭氧治疗仪必备的臭氧浓度值在压力、温度扰动参数下自适应校正功能,装备了具有专利技术的臭氧催化还原系统,在安全方面机内增加了臭氧气体温度、压力传感器和气体泄露与超压保护阀,确保了设备的安全有效。设备控制系统采用德国原装SIEMENS S7系列产品,高效长寿命臭氧发生器采用了德国先进的钛合金基板和陶瓷平板沿面放电技术。ZAMT-2203型紫外LED光源臭氧浓度传感器为国内首创,已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各项技术已获10项国家专利。治疗范围:用于缓解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人体病变部位的臭氧微创介入治疗和其它医疗应用。1、技术特点:(1)有触摸屏(豪华型)和普通按键屏(标准型)两种产品供用户选择,具备友好的人机界面,各种操作用手轻轻一点即可完成。(2)显示屏通过汉字提示指导使用者进行操作,浓度设定值、浓度实测值、压力、温度值、报警提示等参数,实时同步显示。(3)具备浓度值的压力、温度参数修正功能,确保了浓度的准确性。(4)具备完善的报警功能,包括温度超限报警,压力超限报警,冷却风机故障报警,浓度传感器故障报警功能。(5)具有用户密码保护系统,确保设备安全使用。(6)有三组常用的浓度快捷键方便使用,并可根据需要随时修改或设定需要的浓度值。(7)内置具有专利技术的臭氧催化装置,将臭氧高效还原为氧气后排出,使治疗环境指标达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实施的《室内空气中臭氧卫生标准》(GB/T18202-2000)中规定[室内空气中1小时平均容许浓度为0.1mg/m3]的安全指标,确保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8)开、关机自动冲洗、自动消毒功能,确保设备不被腐蚀。节气功能:在待机状态时,机内氧气阀自动关闭,停止供氧。(9)具有强大的历史记录功能,电脑记录取气操作的时间和次数,档案可随机查阅,方便医院对设备的管理。(10)智能按压取气:当针管取气时只要轻轻一按就可自动取气。取气口配备一次性无菌帽起到隔离和防臭氧溢出作用。(11)机壳整体为全铝合金结构,具备优良的电磁屏蔽和全密封散热性能,有效防止了臭氧发生器高频、高压放电对CT、MRI、C型臂X光机等手术室电子设备的干扰。配备内置微孔陶瓷滤芯的氧气进气接口。进排风系统采用侧装隔离板90度垂直方式,有效防止尘埃进入。2、技术指标:电源电压:AC 220V 50Hz功 率:≤ 70VA保险丝:(2×)5×20 1A工作温度:+10℃~+40℃相对湿度:30~80% (无冷凝)输入氧气流量范围:0.3~1 L / Min输入氧气压力:30-70kpa输出臭氧浓度:5~80 mg / L显示误差:≤±5%(浓度)历史记录:500条历史记录体积: 620(长)*460(宽)*220(高)mm
    留言咨询

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耗材

  • 实验室气路工程 实验室色谱气路 原子荧光气路工程 ICP管道设计施工
    实验室气路工程 实验室色谱气路 原子荧光气路工程 ICP管道设计施工实验室气路工程 色谱气路工程 原子吸收气路工程 实验室气路设计施工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1) 通过气瓶和输送管道将载气输送给仪器,在气瓶出口装有单向阀,可避免更换气瓶时有空气和水分混入,另外在一端安装泄压开关球阀,将多余的空气和水分排放后再接入仪器管道,保证仪器用气的纯度。(2) 集中供气系统采用二级减压保证压力的稳定,采用二级减压的方式,一是,经过第一级减压后,干路压力比气瓶压力大大降低,起到了缓冲管道压力的作用,提高了用气的安全,降低了应用的风险,二是保证仪器供气入口压力的稳定,降低了因为气体压力波动而引起的测量误差,保证了仪器使用的稳定性。 (3) 由于实验室有些仪器需要使用易燃气体,如甲烷,乙炔,氢气,做这易燃气体的管路时,应注意管路尽量短,减少中间接头的连接,同时,气瓶一定装入防爆气瓶柜内,气瓶输出端接回火器,可阻止火焰回流气瓶引起的爆炸,防爆气瓶柜顶端应有连接到室外的通风排气口,且有泄漏报警装置,一旦泄漏能及时报警并将气体排到室外。四、安装注意事项(1) 管径为1/8的管路很细且特软,安装后不直,很不美观,建议管径为1/8的全部换成1/4,在二级减压器末端加一变径就可以了。(2) 氮气,氩气,压缩空气,氦气,甲烷,氧气的已经减压器压力表量程为0—25Mpa,二级减压器为0—1.6 Mpa。乙炔一级减压器量程为0—4 Mpa,二级减压器为0—0.25 Mpa. (3) 氮气,氩气,压缩空气,氦气,氧气钢瓶接头共用氢气钢瓶接头分两种,一是正转钢瓶接头,另一是反转。大气瓶用的是反转,小气瓶用的是正转。 (4) 气体管路每隔1.5m设一管子固定件弯曲处及阀门两端都应设固定件。 (5) 气体管路应沿墙明设,以便安装维护。南京科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气体管路设计及安装服务,包括实验室气体管路、高纯气体管路、特种气体管路及压力管道及压力容器的安装及报检、液态储罐安装有报检、真空管道安装及报检、卫生级食品安装、医院供气系统等项目。 为客户提供从技术咨询、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设备选型、项目安装、系统检测及调试运行的整套工程技术服务。
  • 实验室气路工程 色谱气路工程 原子吸收气路工程 实验室气路设计施工
    实验室气路工程 色谱气路工程 原子吸收气路工程 实验室气路设计施工集中供气系统的设计(1) 通过气瓶和输送管道将载气输送给仪器,在气瓶出口装有单向阀,可避免更换气瓶时有空气和水分混入,另外在一端安装泄压开关球阀,将多余的空气和水分排放后再接入仪器管道,保证仪器用气的纯度。(2) 集中供气系统采用二级减压保证压力的稳定,采用二级减压的方式,一是,经过第一级减压后,干路压力比气瓶压力大大降低,起到了缓冲管道压力的作用,提高了用气的安全,降低了应用的风险,二是保证仪器供气入口压力的稳定,降低了因为气体压力波动而引起的测量误差,保证了仪器使用的稳定性。 (3) 由于实验室有些仪器需要使用易燃气体,如甲烷,乙炔,氢气,做这易燃气体的管路时,应注意管路尽量短,减少中间接头的连接,同时,气瓶一定装入防爆气瓶柜内,气瓶输出端接回火器,可阻止火焰回流气瓶引起的爆炸,防爆气瓶柜顶端应有连接到室外的通风排气口,且有泄漏报警装置,一旦泄漏能及时报警并将气体排到室外。四、安装注意事项(1) 管径为1/8的管路很细且特软,安装后不直,很不美观,建议管径为1/8的全部换成1/4,在二级减压器末端加一变径就可以了。(2) 氮气,氩气,压缩空气,氦气,甲烷,氧气的已经减压器压力表量程为0—25Mpa,二级减压器为0—1.6 Mpa。乙炔一级减压器量程为0—4 Mpa,二级减压器为0—0.25 Mpa. (3) 氮气,氩气,压缩空气,氦气,氧气钢瓶接头共用氢气钢瓶接头分两种,一是正转钢瓶接头,另一是反转。大气瓶用的是反转,小气瓶用的是正转。(4) 气体管路每隔1.5m设一管子固定件弯曲处及阀门两端都应设固定件。 (5) 气体管路应沿墙明设,以便安装维护。南京科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气体管路设计及安装服务,包括实验室气体管路、高纯气体管路、特种气体管路及压力管道及压力容器的安装及报检、液态储罐安装有报检、真空管道安装及报检、卫生级食品安装、医院供气系统等项目。 为客户提供从技术咨询、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设备选型、项目安装、系统检测及调试运行的整套工程技术服务。
  • 安捷伦Agilent人体工程学手动封/启盖器
    手动封盖器和启盖器安捷伦人体工程学手动封盖器和启盖器采用轻量化和流线化设计,减少由于用力导致的手腕疼痛和不适。重量比早期设计的型号轻25%-30%,同时消除了手部酸痛和夹手的问题,新的设计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采用安捷伦样品瓶进行了深入的测试以实现最佳匹配,彩色编码提高了易用性,该工具是每一个实验室的必需品。该新型封盖器以经久耐用为设计理念:11 mm 封盖器至少封100000 个瓶盖,20 mm 封盖器至少封60000 个瓶盖后才会出现影响使用性能的磨损。. 轻质、舒适、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手柄与您的双手完全贴合,不会有夹手的危险. 顶部安装的调节旋钮指示了拧紧/松开的方向. 调节旋钮同时可作为封盖或启盖完成的指示器. 封盖器使用蓝色旋钮和标签,启盖器使用橘色旋钮和标签以示区分. 窄钳口设计使样品瓶上方获得更大的垂直间隙. 底部手柄移动更容易控制,提高了钳口的稳定性. 手柄采用耐用的纤维增强树脂制成,中间用钢结构进行强化说明 部件号人体工程学手动封盖器,用于11 mm 瓶盖 5040-4667人体工程学手动启盖器,用于11 mm 瓶盖 5040-4668人体工程学手动封盖器,用于20 mm 瓶盖 5040-4669人体工程学手动启盖器,用于20 mm 瓶盖 5040-4671

全球工程前沿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