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评价机制

仪器信息网科研评价机制专题为您整合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评价机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评价机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评价机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评价机制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资讯

  • 要“首发权”还是要“影响力”——中国科研评价机制困境如何破解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林磊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等在《科技中国》上发表《充分利用国内期刊获取“首发权”》一文(以下简称“林文”),讨论了“首发权”这一科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引起了科学共同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目前科研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一个国家内不同科研机构之间都存在很多相同的研究领域,很多研究进展也是你追我赶。“正如周光召、丁肇中多次引用的说法‘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刘立认为,这关系到科学家的学术声望,也关系到对科学发现的实际贡献,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和软实力。“所以大家往往要挤破脑袋争得首发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樊小龙看来,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都存在着学术成果发表的两种策略。“如果科学家将‘首发权’作为发表科研成果首要考虑的问题的话,科学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都要先把文章发出来。而如果要追求文章的影响力的话,首选是将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过这两种策略在国内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矛盾。“林文”举例说,中科院科学家将关于外尔费米子的研究成果投稿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科学》,遭拒,而普林斯顿科学家的论文则在《科学》上发表,因而获得了外尔费米子发现的优先权。“退稿有种种理由,不一定是国别歧视,但是,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是有优势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既然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可以获得在研究成果发表方面的时间优势,那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首选的投稿期刊依然以期刊的影响力作为排序呢?刘立和樊小龙都认为,导致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家不但要考虑首发权,还要考虑国内的科研评价机制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长期以来,国内的科学家面临着‘数文章’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职称晋升、申请经费还是科研和成果评价,看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都是其中重要的标准。”樊小龙认为,正因如此,除了学术声誉的考虑外,国内科学家们不得不面对争取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局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破解目前我国“首发权”和“数文章”的科研评价方式所展现出的矛盾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刘立提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提出了改进科研评价的方案:“职称评审和任期考核不数文章数量、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破除唯论文数量、只看刊物级别倾向,而是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这种评价标准对于我们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首发权是有帮助的。”刘立认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樊小龙看来,大力发展和建设国内科学期刊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期刊水平在公正性和学术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国际顶级期刊有很强大和高级别的审稿团队和专家团队,这些专家来自于各个国家的优秀科学家,我国要想建设好国内科学期刊,这也是一条必由之路。”樊小龙建议道。 /p p br/ /p
  • 心声:科研评价体系“吃了”创新,促生“短平快”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工作,难以发扬工匠精神。虽然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总体而言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在评价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时,过于强调数量,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经费体量、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等,这种不合理的导向成为科研人员心态浮躁的要因。由于论文、专利、项目等的数量跟科研单位的考评和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以及带研究生资格等直接挂钩,很多科研单位为了应付考评,不惜重奖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多写论文、多申请专利、多申请项目。对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开出高额奖金,一篇SCI论文或授权专利,动辄奖金上万元,有的论文奖金甚至高达数万元。为了拿奖金,为了评职称、带研究生,很多科研人员为写论文而做研究,为写专利而搞发明创造,一些人甚至冒着风险造假、抄袭。  人员考核周期短。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过于频繁,考核周期短,制约了科研人员创新潜能的发挥。为了应对频繁的考核,很多科研单位不得不逐级定指标、摊任务,将压力分解给科研人员,对科研人员往往一年一考核,两年一评估,有些单位甚至每半年考核一次。为便于操作,普遍将考核指标量化,如一年发表多少论文,申请多少专利,到位多少科研经费等。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也过分强调近期工作,每提一级都要以任现职级期间产出的科研成果为依据。这逼迫很多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有点结果就急于发表,自然很难做出有深度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在规划自己的科研工作时,不得不以短短的三四年为一个周期,否则很可能在提职称时因为没有足够的成果而失去资格。很多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不得不去做一些“短平快”、能够在短期内出成果的科研项目。而很多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付出,很难短期内出成果,不适合用短期的结果进行评价。采用这种违背科研规律、频繁、量化的考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质。  人才计划碎片化。我国当前的人才计划名目繁多,政出多门,呈碎片化态势,加剧了科研浮躁。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各省市,甚至各单位,纷纷推出了各种名目的人才计划。目前仅国家层面的人才资助计划就超过20个,省部级学者计划也至少20多个。这些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使得人才计划碎片化,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碎片化的人才计划把青年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为了能够登上这些人才计划的阶梯,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倾向于做一些能够很快出论文、出专利等成果的“短平快”项目,而从事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才能出成果的研究动力不足。  科研管理行政化。我国科研管理行政化问题仍然很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政绩,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制定的很多科研计划急功近利,不符合科学规律,重数量、重速度,却很少强调成果质量。在科技管理中搞一刀切,很多政策和规定便于管理者管理,却不便于被管理者的科学研究,最终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方式非常不利于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研究。  科研工作不是简单重复劳动,需要高度专注、需要深度思考、需要长期积淀。做好科研工作,需要发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也需要一个可以发扬工匠精神的科研环境。创造这个环境必须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破解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原标题: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促生“短平快”行为(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④))【原标题:人民日报: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促生“短平快”行为】
  • “破五唯”如何“立新标”?科研评价不妨多几把“尺子”
    近几年,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发力,“破五唯”(“五唯”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政策陆续出台,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反响。然而,在“破五唯”之后如何“立新标”,又成为新的挑战。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对此,科研人员有何心声?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真正落地?科技评价方面目前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代表委员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是“一棍子打死”“健全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改变科技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告诉《中国科学报》。方复全谈到,有人认为“破五唯”就是要把论文、帽子这些指标“一棍子打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破五唯’不是完全抛弃原有指标,而是改变‘一刀切’模式、探索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指标。而这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比如,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论文仍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仍需要将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要摒除形式主义,不只看数量,更要看论文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创新性;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则更多地看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复全说。健全分类评价体系是代表委员们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蓝闽波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蓝闽波在刚刚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在一次会议上我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学校不同,但面对的评价体系是一样的,都用论文数量来评价,但实际上清华大学很多工科专业未必需要写论文。”蓝闽波说,“如今《指导意见》出台,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期待能真正落地。”期待改革政策细化、落地改革措施真正细化、落地,把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标准立起来,是科研人员的期待和呼唤。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华告诉《中国科学报》,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令人振奋,但从科研人员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来看,变化不够显著。何建华一直关注科技评价改革的进展。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提案。“如今,‘破五唯’成为共识,但用什么来替代原来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有困惑的。结果就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会沿用原来那些方法。”何建华说。对于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细化,蓝闽波给出了具体建议。“比如,对某个学科基础研究的评价,应该多看其在自己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而不必只盯着《自然》《科学》等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期刊。发表在本专业领域期刊上的论文,可能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蓝闽波说,“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机械的,本专业专家自有定论,在这些期刊上发的论文极有可能是原创成果。”“现在,很多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量化考核方式进行了弱化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但也要制定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和实情的新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40余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完全可以走自己的科研评价道路。”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说。改变“太着急”的心态“破五唯”也好,健全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也好,在何建华看来,最重要的是改变“太着急”的心态。“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只争朝夕、多出成果、尽快走向国际科技前沿的氛围。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也带来了困惑。”何建华说,“我们评价一所大学,理应看它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能作出多大的贡献,这是相对长期的效果;评价一个科研机构,关键要看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情况,这也需要放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看清楚。当我们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评出个高低来,就不得不细化中间过程的各种指标,比如一所大学有多少长江学者、杰青,一个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论文影响因子是多少,等等,因为这些指标用起来很快。”对此,蓝闽波也有同感,“最根本的是培育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耐心、不急躁。你科研做得怎么样,大家自有公论”。方复全也建议,基础研究成果要以国际视野、用较长时间尺度来评判。比如他所从事的数学领域,评估周期可以放宽至三年、五年一次,让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解决一些大问题。虽然科技评价改革过程有曲折,但方复全对此很有信心。他看到,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很多项目是相对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开始实行代表作制度,相比于论文数量,更看重论文的质量,以及代表性成果是什么… …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方案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论坛

  • 【讨论】科研评价:扔掉SCI?

    “有的研究机构主张把SCI评价砍掉。我觉得不应该砍掉,只是不要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没有考核,就回到大锅饭时代了。科学家也需要考核,没有监督的社会必然会产生腐败。现在考核中出现的浮躁、虚假,不能说是考核的问题,也不能说是考核中使用了SCI的问题,科学家也有自己的责任。实际上任何评价都有缺陷,并非仅仅SCI。” [b] 不能绝对 不可或缺 [/b] 有科研人员发现,现在去科技部某些部门申报课题,不再像以往那么强调SCI论文了:我们不要求你拿出那么多SCI文章,但你要做出真正有实效的东西,对中国实际有作用的东西。 在中国科学院,一些项目或部门的评价标准也有所变化:以前都说要发表多少SCI论文,现在则问,“你最近发表的3到5篇论文是什么,最近做了什么工作,你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科学意义是什么?” 实际上,早在2003年5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五部委就联合发文,要求改进科技评价工作,其中特别指出:“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 当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决定取消政府导向的科学引文索引排名,引导高校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的质量方向转变。

  • 中国科研实力:论文与人才

    从科学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我国已成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自2008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持续突破10万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构成和来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被引510余万次,排世界第7;2011年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6.21次,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不到六成,但比上一年有两个百分点的进步。2001年至201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世界第6位,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日本紧随中国之后。由此可见,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并不意味着我们实际的科研水平也达到了世界第二,在我们前面,美、英、德、法等老牌科学强国仍然是我们要奋力追赶的目标,甚至日本也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高低,仅看论文数量是不够的。这就如同上个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不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道理。要在科学研究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科学人才的持续积累与科研评价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科学人才,我们最近统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的年龄正在不断趋向年轻化,已由过去的平均60岁以上,不断降低到去年的52岁左右;反过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却在不断走高,从过去的平均50来岁不断提高到60来岁甚至接近70岁左右。近10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由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科学研究由简单走向复杂,杰出科学成果从完成到获得最高认可的时间都在延长的基本趋势。一方面,职业科学家要更多的时间训练才能渐入佳境,另一方面社会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科学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只有终身持续不断地研究,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的不断年轻化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征兆,也是近1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如果七八十岁才当选中国院士,那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希望就几乎不存在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对这些年轻的杰出科学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导向,以保障他们继续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是到此止步。根据研究,一个国家,在行将上升为科学中心的赶超年代,杰出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一般都不超过50岁。世界范围看,杰出科学家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峰年龄段也集中在40岁到50岁之间。因此,从科技政策的角度看,继续保持对年轻杰出科学家的支持和及时认可,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杰出科学家获得国家认可的年龄;继续鼓励支持年轻院士潜心研究,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在制度上为其研究创造条件,并对其非科学活动适度予以制约,从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看,不仅具有操作上的可能性,而且在战略上也非常必要。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令人颇感不安。据相关研究,从统计上看,中国科学家恰好在创造力的高峰年龄段用于科研的时间反而大幅下降。如果个别科学家由于工作需要,当选院士后必须要去当校长还情有可原,但如果绝大多数年轻科学家都在当选院士后不久就转岗从政,那对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保证大多数年轻的杰出科学家专注于科学研究,不断形成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国家科学能力,就成为当今科技体制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还可以从科学家学术荣誉追求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论证。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科学家追求的学术荣誉除了举国上下对SCI指标的关注之外,大多涉及科学奖励的层面,而科学发现、发明的优先权命名几乎被忘却。实际上,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是靠学术荣誉的分层递进来推动的。对科学家而言,最高荣誉既不是所发论文数量也不是引用率,甚至也不一定是诺贝尔奖,而是对其开创的一门科学的冠名。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达尔文进化论、哥白尼日心说、麦克斯韦方程组、普朗克常数、哈雷彗星等等,在这方面,中国科学界甚至还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现在科学发展的状况是,对论文发表数量的关注太多,对引用率的关注不够,大量年轻杰出科学家盛年转岗离开了科研第一线。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学实力,调整完善现行的科学评价观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毋庸讳言,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论英雄的做法并非一无是处。一开始先从重视数量上起步较为容易获得一致的评价标准,20多年前,如果有人能用英文写篇文章,就会让人刮目相看,现在20来岁的学生,可能几个晚上就能写篇SCI论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科学发展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在科学论文数量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从调整科研评价机制入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术业有专攻、学仕皆精进、科学高追求”的策略,不断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质量,摈弃单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评价模式,把握历史机遇,倡导社会观念变革,尽可能支持并保障大多数杰出的年轻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持续奋进,是中国科学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前提。(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专业教授)

  • 基质效应评价方法,你做过吗?

    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   一种是较简单的采用相对响应值法  A:在纯溶剂中农药的响应值 B:样品基质中添加的相同含量农药响应值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B/A×100这种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你做过吗?各个农药标液的相对响应值如何?哪种农药相对响应值较大或较小?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资料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仪器

  • 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化学、材料等学科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实验和分析,研究化学反应的产物性能科研院校催化反应评价装置联用气相色谱分析仪,在科研领域不可少的一项分析仪器。GC-7600型气相色谱仪性能优势:1、大屏幕液晶中文显示,各路温度、操作条件实时显示、内容清晰直观,真正实现人机对话;2、开机自检,宽程自诊断功能,可准确判断故障方位并报警;3、六路独立温度控制(汽化室、毛细管汽化室可独立控温),八阶程序升温功能;4、超温 保护功能:任一路超过设定的温度,仪器自动断电并报警;5、立式加热装置,使样品汽化更加的可靠,将汽化室产生的热辐射降至最小,确保柱箱内的温度偏差极小;6、智能模糊控制后开门系统,自动跟踪温度并动态调整风门角度,真正实现近室温运行;7、配置填充柱柱头进样、玻璃内衬进样,带有隔膜清洗功能的毛细管分流/不分流进样装置,并可安装气体进样器;8、高精度双重稳定气路,可同时安装三种检测器。目前山东鑫之恒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为多所高校院所提供气相色谱仪设备,为催化反应评价分析尽一份力!
    留言咨询
  • MappingLab公司由英国牛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经验丰富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合作建立。公司旨在为全球心脏电生理科研工作者提供最优质的电生理标测系统,解决心脏疾病机制基础研究、临床前药物心脏安全评价、诱导分化细胞等电生理检测面临的难题!系统简介:矩阵式64通道电生理标测放大器及采集系统EMS64-USB-1003(微电极阵列)可满足在体心脏、离体心脏、心房组织、心室组织、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等心脏传导组织以及心肌切片、心肌细胞层的检测,配备不同规格的检测电极满足斑马鱼、小鼠、大鼠、豚鼠、兔子、犬、羊、猪、猴心电标测,也可用于脑片、肠胃组织、子宫等平滑肌多点电生理标测。系统特点:由70个通道的(64 + 6)放大器和A/D转换器组成,它支持多种类型的电极记录细胞外电活动。64通道电信号输入提供6个额外通道,监测场电信号同时可以对组织的温度、单向动作电位、灌注压力等其它信号进行同步监测,同步精度高于100 ms单通道采样频率可达10KHz16位数据分辨率100至1000 0倍模拟信号放大±1mV~±100m V电压输入范围提供一个+5V TTL电平输出接口,用来触发刺激器或其它信号记录设备12V DC电源USB接口 CCD相机兼容性:软件:EMapScope 5.0Windows 7,8,10运行 Windows 的Intel Macintosh硬件附件:64到32*2通道转换盒32、36、64通道电极MappingLab专注于心脏电生理科研我们的目标:世界一流的技术开发团队,为全球心脏电生理科研工作者提供最好的电生理标测系统。我们的服务:&bull 提供实验室培训,每个新客户可指派一位科研工作者去MappingLab合作实验室(中国)进行免费培训,保证客户掌握技术。&bull 提供24小时技术支持,中国区内MappingLab有电生理经验丰富的科研工作者全职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
    留言咨询
  • 高温+高压+定制化客户化催化剂评价系统北京中教金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为研究和评价催化剂,服务石油、石化、化工、煤化工、新能源材料、环保催化、医药合成等行业的研究机构和高校院所。实现微反、小试、中试、模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研发、设计、方案制定、加工生产、售后服务等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科研和化工事业。主要产品:定制化催化剂评价系统,合成催化系统、加氢系统、聚合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精馏装置、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催化等。
    留言咨询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耗材

  • 药物一致性评价 溶出检测HPLC适用柱
    本产品正在火热促销中,可前往博纳艾杰尔中文官网→火热促销页面进行购买药物一致性评价:政策之箭已在弦上紧迫!溶出度测试工作量之大对分析效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将来!!标准溶出曲线,将纳入到药企QC测试,现在和将来您不得不关注分析效率!!现在!!!Bonna-Agela及时推出溶出度测试适用柱,愿为每位药物研发工程师助力,快速得到溶出曲线!!!==================================================药物一致性评价 HPLC 检测适用柱——Venusil® XBP C18(L)规格: 5 μm,150 ,4.6×50 mm (适用于单组分溶出度测试) 5 μm,150 ,4.6×100 mm (适用于复方组分溶出度测试)几大优势: 高效率:低比表面积使得出峰快,高惰性固定相使得峰型窄,满足快速分析; 耐受宽范围pH值:1.5-8.0,完全兼容溶出测试的溶出试剂和流动相pH范围; 耐污染:硅胶基质颗粒的孔径大,无微孔,对辅料和溶解酶无死吸附。使用 Bonna-Agela 药物一致性评价HPLC 检测适用柱的理由效率至少提高一倍,成本不止降低一倍!根据《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药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一次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溶出曲线比较,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我们假设需要取样5次,每次取样需要进样2针,那么进行一次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溶出曲线比较需要进行的含量测定次数为:12×2×5×2=240次。那么:柱床稳定!Bonna-Agela拥有领先的短柱填装技术,确保短柱柱床稳定,助力一致性评价获得高效率!Bonna-Agela的4.6×50mm短柱在美国医药市场拥有大量的客户,众多的客户使用经验使得该款色谱柱成为一款世界级稳定性能的产品。4.6×50mm短柱,常规使用柱压在50bar左右。Bonna-Agela药物一致性评价HPLC检测适用柱耐压实验将色谱柱置于150bar极高压力下进行:在高压高盐(50mmol)条件下,维持376小时,中间不间断测试柱床的稳定性,通过考察柱压和萘的保留时间的变化来反应柱床的稳定性。柱压维持在150bar所用液相条件:流动相:0.05 mol/L磷酸氢二钠(pH7.5)︰ 异丙醇=50︰50(v/v);流 速:1.6 mL/min;柱 温:室温;柱 压:150 bar 色谱柱柱床稳定性评测条件:流动相:水︰甲醇=35︰65(v/v);流 速:0.8 mL/min;波 长:254 nm;柱 温:25℃进样量:1 μL色谱柱在150bar极高柱压下柱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结果表明:Venusil® XBP C18(L) 短柱柱床稳定性能非常优秀,完全可以胜任溶出度HPLC含量测试。
  • 高仕睿联(GaossUnion)涂层评价电解池
    涂层评价电化学池池体材质:玻璃 盖 子:聚四氟乙烯常用容积:50-250ml 特 点:适用于涂层腐蚀性能测试,样品安装简单方便 电极配套:对比电极-石墨电极 参比电极-银氯化银电极
  • 北京绿百草现货提供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微生物检验干粉培养基
    北京绿百草现货提供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微生物检验干粉培养基 关键词:培养基,消毒灭菌,北京绿百草 北京绿百草现货提供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微生物检验干粉培养基:营养肉汤,普通肉汤培养基,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营养琼脂(GB)等。 需要详细信息请联系北京绿百草: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 www.greenherbs.com.cn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