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工作室

仪器信息网科学家工作室专题为您整合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学家工作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学家工作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学家工作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学家工作室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资讯

  • 我国将建百个具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
    科技部6月27日公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为了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100个在世界科学前沿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并重点支持若干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据了解,这100个科学家工作室将集中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前沿领域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重点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入选后,可围绕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探索性、开创性研究。同时,这些科学家工作室将实行首席科学家制。科学家将获得充分的科研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同时也可获得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这将营造出潜心研究、自主探索、稳定支持、交叉融合、激励创新的环境和文化,并将成为我国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方法的途径之一。   此次对于科学家工作室的遴选、评估、验收等环节,都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顶级科学家进行国际同行评议。
  • 电镜专家贾春林在西安交大成立“科学家工作室”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以&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学者贾春林教授命名的&ldquo 科学家工作室&rdquo 。该校校长王树国,副校长荣命哲,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科学家、德国科学院院士乌邦教授等共同见证该校第一个科学家工作室的诞生。这是西安交大突破学科间的管理界限,鼓励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最大限度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以及在制度上为交叉研究提供更广阔空间的科研体制创新之举。   交叉融合 打造西安交大新的学术高地   &ldquo 大学之大,不仅在物理空间和学生数量上,更应在有一流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成立科学家工作室的目的是实现多学科融合,探索科学内在和本源的规律,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带动重要原创性成果不断产生,促进西安交大的交叉研究,以形成一流的学科方向、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科学研究的科学高地。&rdquo 王树国在成立仪式上致辞,他说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的成立,将为西安交大以杰出人才为核心构建学术高地种下一颗种子,希望西安交大以此为起点,成立更多的科学家工作室,开展更多、更深入、更持久的世界一流的学术合作,以科学家工作室的世界水平、世界氛围的合作模式,真正引领相关交叉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让西安交大以国际化视野屹立于世界学术最前沿。   乌邦教授代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表示祝贺,他表示,科学意味着探索自然奥秘,这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而且国际竞争激烈。西安交大为杰出科学家提供最佳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也为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的高期望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他相信,以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为契机,西安交大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会进一步强强合作,引领学术前沿、打造学科高峰、产生原创成果,他将为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贾春林教授担任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微结构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材料电子显微学领域国际著名学者。他于2010年入选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他促成了西安交大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实质性合作,开展了建立高端实验室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人员互访等合作项目。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拥有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长期一流国际合作的基础。   创新体制 科学家拥有充分科研自主权   &ldquo 潜心开展探索性和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创新团队。&rdquo 贾春林教授在展望科学家工作室未来5年的研究方向、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时说。他同时表示,坚持研究方向、完善基础装备、提升研究团队,进行科研积累,形成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是工作室今后努力的方向。   工作室将以&ldquo 高起点、国际化&rdquo 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持续开展引领国际科学前沿的学术研究,逐步建成一支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及重大国际合作课题,不断产生重要原创性成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探索有利科研创新的新体制,对相关学科及科研基地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ldquo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rdquo ,由贾春林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并聘请有国际学术顾问团。工作室将作为直属学校管理的独立科研机构,由学校提供基本资源保障及赋予管理自主权,在制定发展规划、聘用及考核工作室人员、跨学科招收与培养研究生等方面拥有自主权。   工作室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界面与原子结构的研究,与我校电信学院、材料学院、电气学院等均有深度交叉与合作。成立仪式上,管晓宏教授、孙军教授、梁得亮教授等分别代表合作学院发言,表示将支持工作室的建设发展,积极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开展创新研究。   学术交流 瞄准最新前沿的源头创新   成立仪式结束后,贾春林教授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师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以《From a single image to 3D shape of nanoscale crystal with atomic resolution》为题,为在座师生介绍了负球差成像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在原子尺度下揭示材料的纳米结构缺陷和界面工程设计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当今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该讲座的内容来自贾春林教授科研团队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合作完成《Determination of the 3D shape of a nanoscale crystal with atomic resolution from a single image》论文,该论文于2014年9月21日在《Nature Materials》在线发表,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报告结束后,贾春林教授还与学生进行学术互动和交流。
  • 探访首批6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
    薛其坤(右二)带领工作室成员探讨业务  今年3月2日,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学家工作室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授牌。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中科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中石化副总经理马永生等6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成为首批授牌对象。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科研试验田乃至科研特区的“开垦”引发广泛关注。  造就一批大师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养大师级人才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再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科技队伍规模在世界上最大,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从原来的“跟踪”“跟跑”向“并行”甚至“领跑”转变。但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近年来,随着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引进和培养支持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千人计划”设立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万人计划”设立杰出人才项目,就是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大师级人才。目前,科学家工作室主要依托“万人计划”杰出人才项目实施。  “一人能抵五个师!”谈到科学家工作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水平在国内甚至国际处于领先,其成果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  “中华民族必须对世界文明有所贡献,中国科学家必须对世界科学发展有所贡献,才能赢得国际上的尊重,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薛其坤将科学家工作室设立的意义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联系起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我国的科技发明曾经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从近代开始,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在了西方世界的后面。“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就是要让中国的科学水平、科技水平加速腾飞,在世界科学、科技话语体系中赢得发言权,为丰富全人类的知识体系作出来自中国的贡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周忠和说。  破除旧有藩篱障碍  “不要把科学家变成算账先生,要把开炮权交给前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形象的一句话,揭示了一些地方科研机制存在的弊端。的确,目前在一些单位,科研人员陷入了写规划、申项目、争经费、发论文、报奖励的周而复始的“怪圈”,这种做法不仅消耗了科研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也给科技领域带来了不正之风。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此次设立科学家工作室,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建设,堪称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  建设科学家工作室的总体考虑是,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统筹国家现有科技、人才政策资源,由“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对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促进基础研究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家“领跑”优势,加快培养一批国家战略科学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2016年,党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人才领域的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集中资源、创新机制,科学家工作室在探索中前行。特事特办、特殊支持是科学家工作室支持政策的核心,按照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方案,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政策,每5年一个支持周期,连续支持2—3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支持经费一次性核定,按年度拨付。“这就是要让首席科学家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研究。”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二是团队支持政策,科学家工作室在技术支撑人员、行政服务人员、青年人才项目绿色通道、研究生名额等方面都享有更大自主权。三是科研管理政策,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赋予杰出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四是重视提高人才薪酬待遇,探索年薪制、协议薪酬制、特别补助等分配方法和激励方式,提高首席科学家及团队成员的薪酬待遇。  “科学家工作室是科研试验田,是科研特区,对于科学文化土壤环境的改善十分有益。”刘忠范说。“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会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去勇攀科学高峰。”薛其坤说。“科学家工作室的成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遮风挡雨的科学之屋。”周忠和这样表示。  潜心研究原创成果  科学研究有时候像探险,是基于现时科学技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因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所以需要科学家有对未来科技、生活场景的丰富想象力。现实中,一些因素束缚住了科学家的想象力。去年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薛其坤说:“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会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认真思考,针对重要科学问题潜心攻关,真正做出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来。”  本次入选的6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以基础科学为主。众所周知,基础科学的研究探索性很强,结果往往具备不可预见性,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果。  “高能物理实验从准备、实施、运行到出成果,常常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王贻芳深有体会,“以科学家工作室的方式支持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潜心做原创”,这是周忠和对科学家工作室的评价,“科学的根本是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绝不能以一个急功近利的眼光要求科学成果的立马涌现。未来科学家工作室将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这会让科研人员更加心无旁骛,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对于我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使用体制机制,加快迈入世界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方案

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论坛

  • 美国科学家新研制 能在室温工作的石墨烯变频器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7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制造出能在室温下工作的石墨烯变频器,克服了用石墨烯制造电子设备时的重要障碍——能带隙。最新研究有望让科学家们用石墨烯制造出数字晶体管,从而大大扩展石墨烯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只有一层碳原子的厚度,是迄今最薄也最坚硬的材料,其导电、导热性能超强,远远超过硅和其他传统的半导体材料。很多科学家认为,石墨烯或能取代硅成为未来的电子元件材料,广泛应用于超级计算机、触摸屏和光子传感器等多个领域。但石墨烯没有对数字晶体管来说至关重要的能带隙,因此,用其制造数字设备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硅等半导体中的电子具有价带和导带两种能级,其间的能隙被称为能带隙。拥有合适的能带隙能使晶体管被打开和关闭,从而使数字电路能用由0和1序列组成的二进制代码来存储信息。

  • 【讨论】科学家忧心科研时间不足 自嘲为兼职科学家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中科院院士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有10多个小时。在李邦河院士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时间无疑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上个世纪50年代,中央提出科学家应该保证5/6的科研时间。近年来,科学家的科研时间缩水现象让李邦河院士忧心不已,项目公关、填表、评审会……宝贵的科研时间被越来越多地挤占。“一天24个小时,你有多少时间留给科研?”中国青年报记者把这一问题抛给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多地十余位科研院所研究员和高校教授,得到的不约而同的回答是,“最好的时间是晚上和双休日”。这不是少数人的看法。中国科协几年前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科研人员职称越高,直接参与科研时间越少。正高级职称仅有38%的时间用于直接从事科研活动。尽管75%以上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个小时,工作时间总量不少,但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保证30%以上的时间用于从事直接科研活动。这份调查发现,许多课题主持人只能加班加点,在“8个小时”之外尽量找回科研时间。科学家离实验室渐行渐远很多科学家晚上常常睡不着觉,让他们头痛的事儿比科研本身更复杂让张华教授(化名)回忆上次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这位年富力强的“长江学者”皱着眉头思索半天,徐徐吐出一句:“好像真的已经很久啦。”但他的确很忙,而且这一切忙碌都跟工作有关:指导学生,看文献、改学生的论文……而且,他是20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参与杂志审稿;他要领导一个实验室的运行,每个春节前后开始申请一年一次的基金,而到年终,则要汇报总结“今年做了哪些工作,发表了多少文章,申请了多少专利,下一年度的计划是什么”。对于张华而言,美好的时光只有刚回国的头两年。那时候张华有一半的时间和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作为实验室主任,他亲自做实验,也手把手地教学生,“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科研工作上,现在只能跟他们空对空地讨论了。”那时候,张华还有时间看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酝酿在上面发文章,而现在的行政事务和各类会议已经把这些空间填得满满当当了。和张华一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自嘲已经成为“兼职科学家”,他们向记者反映,科研一线那些真真切切的东西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深感应酬过多,耗去了大量的时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有时不得不“躲起来做点事”。而不少教授由于每天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只能把科研时间排在早晨9点以前、晚上7点半以后,外加双休日,带的研究生背后称他们为“双休日科学家”。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赵博士的观察同样可以佐证。读博4年里,赵博士很难在实验室里见到自己的导师,这位“老板”主要在外面跑课题,拿回来就是手下的博士带着硕士们组成小团队做,平均一个人分到一个小课题,“一些署着导师名字的成果可能他根本没有参与过。”中科院声学所一位前所长直言做实验通宵达旦,长时间连轴转,对科学家来说,不觉累。让他头疼的是,有时正当进入状态,一些“十万火急”的电话就不期而至:“催您呢,上级检查组来了!”“这里在评审呢,你快过来!”……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王恩多道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很多科学家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想的不是科研,而是怎么避免科研项目因经费预算不合格而被卡掉!”“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更像老板,像推销员,反而是离科学家的身份越来越远了。”一位千人计划入选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感慨。“一年填了47份表,最厚的一份200多页”“大师+团队”的时间如果天天在应付申报和评估,就会变成“大佬+团伙”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地区某“985高校”的龚教授是个有心人。他专门统计了2008年一年他所负责填过的表格,“总共有47个难填的表,平均每个表填两天,就是近百天,3个月就没了。”这其中,最厚的一份表格多达200多页,龚教授关起门来,整整填了5天。这些表格名目繁多,龚教授扳起手指一一历数:“973项目”申请,重点实验室评估,重点实验室规划,学院的规划,学科的规划,“211工程”申请表,“211工程”年度工作汇报表,“985工程”创新表、申请表、评估表等等。填表的内容同样让人费神费力。比如每年搞大项目的预算,每一部分比例要符合基金的要求,仪器设备费、人工费、实验材料、测试费、国际交流费,参加几次国际会议都要列出来,要去算,“一个上千万元的大课题,要算多久啊!”龚教授说,很多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也不知道怎么算,“因为最后要算一个符合申报规定的东西,但是肯定不是真的,谁能预料中间的变化呢”。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教授对此深有同感。他介绍,即使在人文学科,一个表格填四五天也很正常,“每栏要填三四千字,最后填下来一两万字,还要去查很多数据”。在他看来,一些表格的设计很奇怪,比如为一个课题填表,需要分别填写两栏,本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每栏限3000字到4000字之内。这让他感觉很荒谬,“创新之处不就是成果吗?”作为申请者,王彬彬教授的经验是,每栏都要填满,表格交上去,别人都写了很多,你只写了一点点,评委就会觉得你态度不端正,要减掉很多分;与此同时,两栏里内容还不能完全一样,“一样的意思还得换一种说法,如果完全一样,评委也会觉得你态度有问题。”“这样一来有个危险,本来正常的学术团队就演化为‘大佬+团伙’了。”作为973首席科学家的龚教授发出警示,“大师+团队”能做出很漂亮的科研成果,但是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在干这些虚的活,没有时间研究重要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成果。这就演化成“大佬+团伙”,和江湖人的生活很像了,“他能赚到钱,但是他没有产品,无法为社会作贡献。”

  • 科学家称实验室合成肉类将变现实

    北京时间1月20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宣称,在实验室中合成肉类的技术已经完全掌握,目前正在研究的只是如何进一步降低其成本以便实现盈利。目前全世界共有大约30支研究小组正致力于在实验室中制造出肉类产品,随着大量资金和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此项技术将有望帮助解决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  利用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利用少量的肌肉细胞制造出大量的肉类,因此这是一项对于生态而言更加友好的技术,并且可以大幅减少对动物的杀戮。动物福利组织“Peta”已经允诺100万美元,奖励给任何能够在2016年之前证明实验室培育的肌肉能够投入商业销售的科学家。  而现在,根据《食品安全新闻》的报道,有关实验室培育肉类方面的这项突破或许在2012年便将提前到来。马克·波斯特(Mark Post)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他近日宣称实验室合成肉类不久之后就将在他的实验室中开始生产。  他的研究得到了荷兰政府的资助,此外还有一位匿名的捐赠者的资金支持。这位匿名人士向波斯特教授捐助了30万欧元用于此项研究。不过可惜的是波斯特教授的研究工作并不符合Peta组织开出的悬赏金评选条件,因为他培育的是牛肉而非鸡肉。  而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正在为尼古拉斯·吉诺维斯(Nicholas Genovese)教授提供资金,以支持他与另一位教授麦克·罗伯茨(Michael Roberts)合作开展有关研究工作,这两位都是美国国内在干细胞和牲畜培育方面的顶级科学家。此前,吉诺维斯教授已经和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弗拉迪米尔·米罗诺夫(Vladimir Mironov)教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米罗诺夫教授现在已经将他的研究工作转移至巴西境内,巴西政府近期也正致力于人工肉类合成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一旦科学家们实现突破,找到一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方法,那么这种“试管肉”的价格将有望下降到比传统肉类更加便宜的水平。不过这一设想能否成为现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关,那就是试管肉是否能为广大的消费者们所接受。公众是否仍然会倾向于希望他们所吃的牛排,肉类都是自然界生长的,而非来自试管之中?  除此之外,天然肉类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纹理是所有肉类特征中最难以模仿的一个,因此预计首批上市的合成肉类将很难具备天然肉类的这些细微特征,看起来可能更像是处理过的肉类产品,如肉饼或是腊肠。  为了制作这种试管肉,科学家们首先从动物体内取出肌肉细胞,并将其置于蛋白质营养液中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原先需要依靠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开始形成组织,就像一颗卵的孵化过程。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只要使用恰当的原始培养细胞以及正确的方法,只需10个猪肉细胞就可以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培养出5万吨猪肉。  而Peta组织声称,该组织之所以悬赏推动实验室生产肉类的研究工作,是因为很多人“无法戒除他们对食用肉类的嗜好”。根据该组织提出的悬赏通告,全世界任何科学家,只要成功开发出和天然鸡肉拥有相同口味和纹理的合成鸡肉,并且在2016年年初之前至少在美国10个州的市场上售出2000磅(约合907公斤),便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悬赏金。

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资料

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仪器

  • 色谱、质谱、数据管理和实验室工作流程的一体化平台沃特世UNIFI科学信息系统平台突破性地将LC与高性能MS数据(四极杆和飞行时间质谱)融合入一套解决方案中,数据采集、处理、浏览、报告生成和可配置的法规依从性工具完美整合在一个网络化的实验室工作组内。 简省培训并增强合作UNIFI科学信息系统专为满足分析研究人员、QC分析人员、QA/QC评审员和IT部门的共同需求而设计。平台创建自一个可扩展的软件架构,能够满足未来内部和外包功能的需求,同时可应对多种需求:采集、处理、报告、存储以及对UPLC/MS和UPLC/MS/MS系统生成的复杂科学信息的权限限定访问。 充分满足您的发展需求UNIFI软件可部署在工作站式系统解决方案中,它将与您的实验室同步发展,可支持多用户、基于服务器的工作组完成LC、LC/MS和LC/MS/MS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UNIFI可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共享,能够大大提高您的协作效率。此外,其开放式结构可实现与沃特世仪器和软件系统的完美衔接,UNIFI的打印和文件捕获功能则可以将不同的科学信息进行兼并整合。 最大限度提高系统使用效率鉴定复杂样品的关键在于通过正交检测方法、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样品。流程中的多个分析方法需要一个集成的工作流程,使分析人员能够通过这个流程采用常规方法可靠地采集全面的分子鉴定信息。UNIFI解决方案的创新功能可应对日常实验室中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软件管理分析方法和分析工作时,即使在用户退出登录的情况下也可在活动工作区中保留正在进行的工作。 定制化工作区“我的工作”是一个用户保护型活动工作区,可以临时保存正在进行的工作,与自动备份相似。临时的信息独立地保存在科学信息系统中,直到用户执行一个数据点或操作。通过该工作区可对日常任务、最近查看的项目、仪器系统和工作流程通知进行快速访问。 分析方法UNIFI保存了采集、处理和报告数据所用方法的全部参数。此功能解决了其他软件中存在的方法管理问题:使用其他软件时,用户必须分开记录使用的色谱、质谱、处理方法和报告方法。 完整分析UNIFI将分析任务视为一个完整分析,或一个自定义的独立集合,它包含全部结果、分析方法和所有审计追踪,可在分析中进行数据和结果的浏览,并可进行数据的再分析。用户可方便地进行数据共享、查看或生成报告。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登陆的时间,地点及浏览或生成的分析的内容,满足实验室管理、故障排除或法规要求。 数据可追溯性适用于研究和GXP实验室UNIFI使用嵌入式关联数据库架构对所有的系统数据进行安全管理,实现数据追溯功能。所有的原始数据、结果、报告和方法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只有通过登陆用户帐户才能进行访问,有效阻止其他用户通过操作系统进行访问,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UNIFI软件可根据GLP、GMP、法规或要遵循的其他质量标准进行配置。UNIFI软件的“验证中心”,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仪器、计算机和软件是否满足厂商的指标,同时可对仪器及电脑的维护进行记录,并且可显示仪器验证状态。这些GxP管理工具有助于实验室对法规性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并使对数据和记录的安全性充满信心。
    留言咨询
  • 科学家磁力搅拌器MS420D135G3WG3系列磁力搅拌器采用先进的加热和电机科技,2阶前馈控制算法,加热盘面整体密封防水耐酸碱,搅拌稳定工作范围低至1rpm,温度测控精准,工作盘面温度5分钟即可达到设定值、无漂移、低超调。语音提示,干烧检测,跳子检测,18段可编程,温度曲线回看,高端型号还具称重和酸度计功能,是一款专为科学家打造的高性能磁力搅拌器。 特色: G3系列磁力搅拌器,整机壳体采用SUS304不锈钢制造表面喷涂有装饰性的酚醛树脂。加热盘和控制面板均采用玻璃材质,防水耐酸碱耐擦洗耐溶剂。在整机设计上,加热盘面与壳体间全密封无缝隙,所有插接件包括电源插头和传感器接口,均处于一个特殊设计的防水挡板下方。所有可能接触到高温加热盘的传感器线和电源线都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造。
    留言咨询
  • 科学家磁力搅拌器MS420D135G3G3系列磁力搅拌器采用先进的加热和电机科技,2阶前馈控制算法,加热盘面整体密封防水耐酸碱,搅拌稳定工作范围低至1rpm,温度测控精准,工作盘面温度5分钟即可达到设定值、无漂移、低超调。语音提示,干烧检测,跳子检测,18段可编程,温度曲线回看,高端型号还具称重和酸度计功能,是一款专为科学家打造的高性能磁力搅拌器。 特色: G3系列磁力搅拌器,整机壳体采用SUS304不锈钢制造表面喷涂有装饰性的酚醛树脂。加热盘和控制面板均采用玻璃材质,防水耐酸碱耐擦洗耐溶剂。在整机设计上,加热盘面与壳体间全密封无缝隙,所有插接件包括电源插头和传感器接口,均处于一个特殊设计的防水挡板下方。所有可能接触到高温加热盘的传感器线和电源线都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造。
    留言咨询

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耗材

  • Munsell植物组织比色卡
    Munsell植物组织比色卡名称:植物组织比色卡 型号:Munsell 产地:美国用途:Munsell植物组织比色卡是一套植物学家的色彩指南。共分为十七个活页的色彩图表,通常被用来测定和记录植物组织的颜色。这个信息对科学家在工作中掌握植物的成长速度,营养的缺乏,植物的疾病以及其他植物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地:美国
  • Wasters 186005267 CSH/C18 XSelect色谱柱
    XSelect色谱柱XSelect HPLC色谱柱,为分离科学家提供了选择性分布最广泛的现代HPLC柱,用于方法开发工作。精心筛选的键合相(C18、苯己基、氟苯基、PFP和CN),分别键合于高强度硅胶HSS颗粒与表面带电杂化CSH颗粒上,为您提供具有独特分离选择性的色谱柱系列。它们具有?
  • XSelect色谱柱
    XSelect色谱柱XSelect色谱柱为分离科学家提供了选择性分布最广泛的现代LC柱用于方法开发工作。使用XSelect色谱柱的科学家要求色谱柱具有分散的选择性,他们意识到,正是颗粒基质成分与键合相配体的相互结合,成为分析选择性和柱性能的关键因素。正是对颗粒基质与配体的优化结合,创造了用于拓展分析选择性的柱家族:XSelect。XSelect柱家族包括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颗粒基质(高强度硅胶HSS和表面带电杂化CSH),为您的分离能力提供最多的选择和最强的控制。CSH技术优势1、对于碱性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峰形 - 为复杂样品分析提供高的峰容量2、更高的载量 - 为制备分离提供更高上样量,而无需使用离子对试剂如TFA3、快速的柱平衡- 允许快速改变流动相条件和pH值,从而快速筛选不同流动相条件HSS技术优势1、耐高压的硅胶 - 用于较低压力HPLC分离的硅胶颗粒在高压下显得脆弱。HSS色谱柱是唯一从设计伊始就确保能用于UPLC技术的硅胶色谱柱商品2、独特的硅胶键合技术 - 用于XSelect HSS色谱柱的硅胶基质颗粒结合以优化的键合技术,为色谱工作者提供了一套通用而又互补的色谱柱选择。无论您的方法是否要求使用100%水相进行保留和洗脱,或是需要不同的保留机制包括反相、正相以及HILIC,这儿总有一款XSelect HSS色谱柱适合您的需求。固定相性质一览表 XSelect HSS T3 HSS C18 HSS C18 SB HSS PFP HSS CN CSH C18 CSH Phenyl-Hexyl CSH Fluoro- Phenyl配体类型 三键键合 三键键合 三键键合 三键键合 单键键合 三键键合 三键键合 三键键合 C 18 C 18 C 18 五氟苯基 氰丙基 C 18 苯己基 五氟苯基粒径 2.5, 3.5, 5 μm配体密度* μmol/m2 1.6 3.2 1.6 3.2 2.0 2.3 2.3 2.3碳载量* 11% 15% 8% 7% 5% 15% 14% 10% 封端类型 特有 特有 无 无 无 特有 特有 无USP类别 L1 L1 L1 L43 L10 L1 L11 L43 pH范围 2-8 1-8 2-8 2-8 2-8 1 - 11 1 - 11 1 - 8低pH温度限制 45 ℃ 45 ℃ 45 ℃ 45 ℃ 45 ℃ 80 ℃ 80 ℃ 60 ℃高pH温度限制 45 ℃ 45 ℃ 45 ℃ 45 ℃ 45 ℃ 45 ℃ 45 ℃ 45 ℃孔径* 100 100 100 100 100 130 130 130 表面积*m 2 /g 230 230 230 230 230 185 185 185 对应UPLC柱 ACQUITY ACQUITY ACQUITY ACQUITY ACQUITY ACQUITY ACQUITY UPLC ACQUITY UPLC CSH UPLC HSS UPLC HSS UPLC HSS UPLC HSS UPLC HSS UPLC CSH CSH Phenyl- Fluoro-Phenyl, T3,1.8 μm C 18 ,1.8 C 18 SB, PFP, 1.8 μm CN,1.8μmC18 ,1.7μm Hexyl,1.7μm 1.7 μm μm 1.8 μm更多HPLC粒径 3.5, 5 μm 3.5, 5 μm 3.5, 5 μm 3.5, 5 μm 3.5, 5 μm 3.5, 5 μm 3.5, 5 μm 3.5, 5 μm*预期或近似值。更宽选择性方法开发科学家使用选择性与保留性来影响色谱行为。为他们提供具有广泛选择性的色谱填料家族,是设计XSelect HPLC柱家族的初衷之一。沃特世对于发展LC颗粒技术的持续努力,造就了CSH和HSS颗粒发展后的革新。与既有色谱填料商品相比,从没有其它LC产品家族如此致力于使选择性差异最大化。选择性差异因子S值(Selectivity Factor,S-Value),在一套给定的条件下测量并表达两种色谱柱固定相的选择性差别有多大(或者有多相近)。该值通过测量并绘制两根色谱柱对分析物的保留因子k得到。S值越高,就表示其正交性的程度越高。创造固定相以提供更宽范围的选择性重现性选择性差异大的固定相产品的一个常见问题与挑战,就是难以维持柱批次之间的重现性。但是,色谱方法开发工作者需要稳定重现的色谱柱,以确保方法开发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和方法确立后的可靠重现。沃特世公司充分考虑到这一要求,并在产品研发、生产与控制过程中确保XSelect色谱柱的高度重现。如下是对于9个不同批次、跨越3种不同粒径的XSelect CSH氟苯基柱的选择性比较,即使此固定相具有最不寻常的选择性、即使对应于不同的粒径,这个固定相的选择性仍然如此稳定可靠。色谱柱设计用于方法开发和方法转换许多实验室功能,作为团队,只是跨国或跨地域组织中的一部分。从全球性业务角度来看,能够迅速简便的开发出耐用性强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新开发的方法,不仅要与所有的现代色谱检测模式相兼容,而且要能够被转换到可能操作不同LC系统平台的实验室和地点。ACQUITY UPLC和XSelect色谱柱,作为ACQUITY UPLC H-Class整个系统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被策略性的创造出来以满足21世纪全球色谱应用市场所需。使用跨越整个工艺过程的同一颗粒技术,方法能够用ACQUITY UPLC色谱柱快速开发出来,然后转换到XSelect HPLC柱和制备级的XSelect OBD色谱柱用于分离和纯化。分离和纯化高载量应用,例如化合物纯化、药物溶出度测试、有关物质分析和纯化,对色谱柱性能要求极高。在极端载量条件下,难以维持峰形,通常成为方法转移再重现的制约因素。将XSelect颗粒技术的优势结合到最优柱床密度OBD(Optimum Bed Density)制备柱,就为纯化科学家提供了最大优势。例如,CSH技术能为碱性化合物,在使用纯化科学家通常所青睐的高挥发性、低pH流动相条件时,提供最高载量。当载量提高,就能使用较细的、体积较小的制备柱,从而减少溶剂消耗,减小收集流份体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