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物传感

仪器信息网化学生物传感专题为您整合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化学生物传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化学生物传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化学生物传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化学生物传感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资讯

  • 十余位院士领衔,两百位学者共话“化学生物传感新时代”
    2021年11月13日,第十五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5th SCCS)于线上开幕。本次会议以“化学生物传感新时代”为主题,安排了16位大会邀请报告、176位分会场邀请报告和44位口头报告,内容涵盖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生物分析化学、纳米技术与化学生物学、环境分析化学、传感阵列、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微型化、系统集成及产业化、分析仪器研发等热点领域。会议首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王春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汪尔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董绍俊、湖南大学谭蔚泓、南京大学陈洪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清华大学李景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中科院大化所张玉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杨秀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东南大学顾宁等分别带来了精彩报告,吸引超千人实时在线观听,仪器信息网视频号约三千人次点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化学测量学项目主任 王春霞研究员报告题目:《化学测量学 学科发展与NSFC改革》王春霞研究员在报告中分析了化学测量学2018年-2020年面上项目申请代码分布,2018年-2021年面上项目各代码申请与资助分布,人才项目领域分布情况等,并对化学测量学领域的特征与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她讲到,当前我国化学测量学的发展注重方法与原理创新,以生命分析为研究重点,与尖端分析仪器装置的研发紧密结合,已初步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汪尔康报告题目:《极谱学发展促进现代电分析化学》汪尔康院士在报告中回顾了极谱学与现代电分析化学发展历史,并对电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此外,还重点介绍了在本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汪院士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80年代后又首创多功能新极谱仪。先后研制成功经典极谱仪、各类示波极谱仪、方波极谱仪和示波方波极谱仪以及循环伏安仪和油/水界面循环伏安仪等多种电分析仪器等。20世纪末,研制出国际首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汪院士重视水质监测仪的研制,首创生化需氧(BOD)原位在线监测方法和装置,并与吉林光大企业合作,研制出全套水质参数监测仪,成功在全国范围多个站点推广应用。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董绍俊报告题目:《生物燃料电池与自供能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发展》董绍俊院士围绕电化学界面微结构与宏观间的相应关系,早在80年代初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至今。面向国际科学发展前沿,董院士开展了分子自组装有序膜修饰电极研究,在电极界面修饰、自组装、表征、界面电化学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开拓发展,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近期,董院士发展了多类生物燃料电池(BFC)及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将生物计算与生物燃料电池相结合,不仅发展了能够模拟布尔逻辑的生物计算体系,还设计了以医疗检测为目的的自供电逻辑适配体传感器等。报告中,董院士重点介绍了团队在生物燃料电池与自供能生物传感器方向的研究进展。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 谭蔚泓报告题目:《人脸识别式的诊断》谭蔚泓院士在报告中提出,人脸识别式的诊断是疾病诊断的未来。人脸识别是最有效的多参数表征方法,而多参数特征测定最能有效提高识别和诊断的精确性。开发分子识别工具(蛋白、核酸多组学信息)和发展新型数据算法(提高多参数分析性能),帮助获取疾病多靶标表征和对获取的多靶标参数进行有效解析,进行疾病分析分型,可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此外,疾病精准诊断还需要多参数、多维度、新靶标、产生大量数据,人工智能利用高效计算模式,模拟人类思维,自动分析与判别,大大推动了疾病诊断+治疗的新范式。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 陈洪渊报告题目:《智能传感技术的今天与明天》陈洪渊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了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制造中的重要性,全面分析了传感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并重点介绍了纳米孔道单分子智能传感器的发展。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从单个分子、单个细胞的异常变化开始的,单个体异质性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亟需发展针对单分子的化学测量技术,纳米孔道单分子智能传感器应势发展。报告中,陈院士分享了团队面向全民健康和精精准诊疗对生命分析化学提出的新挑战,在纳米孔道电化学传感器、纳米孔道测序传感器和纳米孔道荧光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陈院士讲到,未来智能传感技术将在实时动态表征核酸适配体或核酸酶的结构和构效关系中取得重要应用。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报告题目:《成组毒理学与细胞测试技术》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环境和食品中有毒化学污染物研究面临的科学难题以及本领域的发展态势,讲述了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分析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并分享了团队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如ITA小型机的研制和市场推广。此外,江院士提到,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低剂量下促使细胞反应发生,通过什么手段缩短细胞培养时间,如何找到和发现更多毒性靶点,能否找到替代细胞反应的传感器,计算毒理和机器学习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还需要大家来思考,以实现分子毒理学的跨越进步。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景虹报告题目:《单细胞分析化学》李景虹院士讲到,当前生物学研究已进入“单细胞生物学”研究阶段,而单细胞具有组分多、含量小、结构复杂、其生命活动涉及微观层次的动态分子过程等特点,现有的生命分析化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单细胞复杂体系的分析需求,因此需要分析化学家提供高时空分辨、多组分、高通量、实时动态的新方法和新工具,来迎接单细胞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李院士团队在RNA高通量成像、单分散纳米金颗粒的线粒体氧化应激放大器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李院士讲到,单细胞分析技术将助力精准医学,如单细胞水平疾病早期预警以及单细胞水平个性化药物筛选。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施剑林报告题目:《纳米催化医学与纳米生物检测》“纳米催化医学”是由施剑林院士团队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响应肿瘤部位的特异内场微环境或外源性激光、超声作用场,利用无毒/低毒纳米材料所引发的瘤内原位催化反应,高效实现肿瘤细胞的氧化损伤及细胞死亡。该催化肿瘤治疗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疗药物,具有高效、特异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施剑林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团队在该方向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化所研究员 张玉奎报告题目:《薄膜基光化学传感技术及其应用》张玉奎院士在报告中讲述了光化学传感的研究进展,提到现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关键问题、中低毒农药快速检测的关键问题、叠层技术实现病毒快检的科学问题等,并分享了团队基于以上问题在光化学传感、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和病毒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杨秀荣报告题目:《基于双偏振干涉方法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双偏振干涉方法是21世纪发展起来的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是基于生物分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厚度、密度的变化而探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定量关系、分析构象变化,以及动力学的分析方法。杨秀荣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本团队基于双偏振干涉方法在DNA/抗癌药物的相互作用、适配体/金属离子Cd2+的相互作用、Aβ蛋白/Lilrb2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Aβ蛋白/Apo E蛋白亚型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杨院士认为,双偏振干涉是实时、在线免标记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对于深入认识生命现象、设计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双偏振干涉方法还可应用于生物纳米、表面科学、药物发现、脂质研究等不同领域。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 唐本忠报告题目:《Sensing by AIEgens》唐本忠院士在2001年首次提出AIE概念,它与传统发光材料相反,AIEgens在稀溶液中只能微弱发射或无荧光发射,但在聚集体或固态中荧光发射增强。在报告中,唐本忠院士介绍了聚集诱导发光(AIE)的工作机制,并分享了团队在AIE发光剂(AIEgens)的研究和应用方向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赵宇亮报告题目:《生物表界面化学信息测量方法与应用》赵宇亮院士在报告中讲到,由于纳米生物分析方法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此,当前已发展出不同的纳米生物创新分析方法,如融合大科学装置的生命分析方法,利用X射线成像分析技术,建立体内ADME/Tox特征分析方法,可实现AuNPs在组织器官之间转运的2D成像分析等。此外,赵院士认为,新的分析测量方法,才能支撑科学创新研究,如纳米探针法,靶向识别细胞受体的高分辨成像。在报告的最后,赵院士提到国家药监局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定位于纳米技术应用和医药产品的研究与评价,建立纳米技术的医药产品研究评价体系,探索纳米技术-产品性能-生物功效内在规律,将促进我国纳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中科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彭孝军报告题目:《智能染料分子:从靶标识别到肿瘤诊疗》彭孝军院士提出了通过分子智能设计,提升分子识别、肿瘤早期诊断、手术引导与光/声动治疗等应用功能的科学理念,并带领团队,通过染料分子创新设计和性能调控研究,开发出荧光识别和传感性能优异的多种染料探针,攻克了相关染料的耐受性和清洁制造工艺等工程难题,形成了信息打印染料和血液细胞分析用染料等系列专利技术,且部分已得到产业化应用。彭院士在报告不仅分享了本团队在智能染料分子方向的研究进展,也对智能响应医学诊疗染料未来作出了展望。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樊春海报告题目:《框架核酸:从分子创造到智能制造》樊春海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基于框架核酸开展纳米构筑、单分子分析和纳米机器人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框架核酸不仅制备简单、结构可控,而且易于实现精确的生物功能化,尤其是将框架核酸与无机纳米粒子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拓宽分子机器的功能多样性。 本次会议为期3天,第二日和第三日分别有6、5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两百多位学者继续共话“化学生物传感新时代”,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 上海应物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生物传感器为基因分析、传染病检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了一种廉价、便携检测生物分子的新工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樊春海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近日,应化学综述杂志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邀请,裴昊、左小磊等撰写了相关综述论文,并发表于Acc. Chem. Res.,2014, 47, 550&ndash 559。   生物分子探针在传感界面上的组装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传感检测的性能。如何调控生物分子在界面上的密度和取向,减少生物分子与界面的非特异 性吸附并避免界面分子间的侧向作用力则已成为该领域的挑战性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樊春海课题组对DNA分子在宏观和纳米界面上的组装过程进行了系统研 究。由于DNA是一种软物质,常规使用的一维单链探针容易产生链间纠缠而聚集。2003年发展出了具有一定刚性的二维结构DNA探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这一问题(Fan et al. PNAS 2003, 100, 9134) ,并在DNA和核酸适配体检测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近年来,通过引入DNA纳米技术发展出刚性的三维结构DNA探针,实现了DNA探针之间距离的精确 调控。这为构筑有序的生物分子界面提供了新的途径,提高了界面生物识别能力,进而显著提升了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能力。在这一新型生物传感平台上深入研究了界 面识别和电子传递等物理化学机制,并实现了核酸、抗原和小分子的超高灵敏检测,相关结果相继在JACS, Angew. Chem.,Adv. Mater., Sci. Rep.等杂志发表。
  •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2008年12月27日,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湖南大学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同志出席会议。 实验室负责人结合一年来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对外开放与交流以及今后努力方向等,向学术委员会作了全面汇报。与会学术委员们认真听取汇报后认为,实验室近年来在传感器分子识别体系的构建、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生物医学传感方法与器件、化学计量学基础研究、基于纳米生物技术的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与会学术委员们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管理以及科研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希望依托单位继续加大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方案

  • 【EmStat3Blue电化学应用】基于靶向诱导AIE效应结合CRISPR/Cas12a系统的双信号生物传感,用于超灵敏检测胶霉毒素
    一种新型的快速、超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靶向诱导激活AIE效应和Crispr Cas12a (LbCpf1)的无差别剪切功能,实现双信号检测胶霉毒素。构建的DNA传感单元包含适配体、ssDNA-Fc和Activator1。在本系统中,激活模式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当靶标与适配体相互作用时,DNA传感单元迅速分解启动链转移反应,释放出大量Ac1,通过AIE效应聚集ETTC-dsDNA产生荧光信号。其次,ETTC-dsDNA在聚集过程中释放Ac2,激活LbCpf1的无差别剪切功能,极大地提高了ssDNA-Fc的剪切效率,实现了体系的信号放大和对靶标的超灵敏检测。利用该方法检测胶霉毒素,电化学信号检测限低至2.4 fM,在50 fM~1 nM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时间缩短至55 min,解决了以往传感器电化学信号弱的缺点。同时将不溶于水的AIE材料与DNA偶联得到水溶性ETTC-dsDNA,并成功引入水介质传感系统,作为荧光响应信号,检测限低至5.6 fM。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结合手持式电化学工作站,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5种实际样品中的胶霉毒素的检测,检测范围可达到32.0~2.09×108 pM。该方法不仅为复杂食物基质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颖有效的检测平台,而且为分子成像和疾病诊断领域开辟了一条有前景的途径。
  • 便携式电化学分析仪测生物传感器交流阻抗
    PlamSens3掌上型电化学分析仪,携带方便,直接USB供电,操作方便,易于上手。仪器灵敏度高,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可以得到更好的实验数据。详细请下载附件文件。
  • 丹纳赫生命科学生物制药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的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了离速的稳定增长。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千人民健康的不断关注,从2015年起不断地改革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的审评审批制度,加大了对千创新药械的鼓励和支持。生物制药市场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目前,一些国产生物药已经获得批准进入市场,一大批生物药项目处千研发后期或临床阶段,等待报批商业化,这些中国创新药物将极好的服务于人类健康,提高人类对抗疾病的能力。同时一大批国内优秀企业,也走出国门,在全世界各地设立研发生产中心,看好全球的健康市场。丹纳赫生命科学生物制药整体解决方案分为“抗体研发” , “工艺开发和临床前研究” , “工艺放大和临床研究”和 “商业化生产“ 四个方面。这些解决方案根据不同阶段,为客户提供高通量的,完善的,合规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深入参与和帮助生物制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协助企业降低生物制品的成本并加快上市时间。丹纳赫生命科学会持续加强自身服务千该市场的能力,未来将通过技术,商业模式,本土化创新等方面,更加深入的参与和推动中国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论坛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2)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    由于离析酶的价格昂贵且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从而使研究者想到直接利用活的微生物来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这种将微生物(常用的主要是细菌和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构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称为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利用微生物体内含有的酶(单一酶或复合酶)系来识别分子,这种类型与酶电极类似 其二,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通过检测其呼吸活性(摄氧量)的提高,即通过氧电极测量体系中氧的减少间接测定有机物的浓度 其三,通过测定电极敏感的代谢产物间接测定一些能被厌氧微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在发酵工业、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测定葡萄糖的佛鲁奥森假单胞菌电极 测定甲烷的鞭毛甲基单胞菌电极 测定抗生素头孢菌素的Citrobacterfreudii菌电极等等。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由于价廉、使用寿命长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它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唯一性识别和结合功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这种识别和结合功能将抗体或抗原和电极组合而成的检测装置。   根据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直接型的特点是在抗体与其相应抗原识别结合的同时将其免疫反应的信息直接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可进一步分为结合型和分离型两种。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直接固定在电极表面上,传感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结合的同时产生电势改变 后者是用抗体或抗原制作抗体膜或抗原膜,当其与相应的配基反应时,膜电势发生变化,测定膜电势的电极与膜是分开的。间接型的特点是将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中间信息,然后再把这个中间信息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结合型和分离型。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电极上 而后者抗体或抗原和电极是完全分开的。间接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常是采用酶或其他电活性化合物进行标记,将被测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信息加以化学放大,从而达到极高的灵敏度。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例子有:诊断早期妊娠的hCG免疫传感器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AFP或αFP)免疫传感器 测定人血清蛋白(HSA)免疫传感器 还有IgG免疫传感器、胰岛素免疫传感器等等。(4) 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   直接采用动植物组织薄片作为敏感元件的电化学传感器称组织电极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动植物组织中的酶,优点是酶活性及其稳定性均比离析酶高,材料易于获取,制备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但在选择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动物组织电极主要有:肾组织电极、肝组织电极、肠组织电极、肌肉组织电极、胸腺组织电极等。测定对象主要有:谷氨酰胺、葡萄糖胺 6 磷酸盐、D 氨基酸、H2O2、地高辛、胰岛素、腺苷、AMP等。  植物组织电极敏感元件的选材范围很广,包括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组织电极制备比动物组织电极更简单,成本更低并易于保存。   细胞器电极传感器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器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细胞器是指存在于细胞内的被膜包围起来的微小“器官”,如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过氧化氢体、叶绿体、氢化酶颗粒、磁粒体等等。其原理是利用细胞器内所含的酶(往往是多酶体系)。(5) 电化学DNA传感器    电化学DNA传感器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思想的生物传感器。其用途是检测基因及一些能与DNA发生特殊相互作用的物质。电化学DNA传感器是利用单链DNA(ssDNA)或基因探针作为敏感元件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活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固定在电极表面的某一特定序列的ssDNA与溶液中的同源序列的特异识别作用(分子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电极表面性质改变),同时借助一能识别ssDNA和dsDNA的杂交指示剂的电流响应信号的改变来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已有检测灵敏度高达10-13g/mL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报道,Hashimoto等[8]采用一个20聚体的核苷酸探针修饰在金电极上检测了PVM623的PatⅠ片断上的致癌基因v myc。电化学DNA传感器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主要是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灵敏度等都还有待于提高。有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除对于基因检测有重要意义外,还可将DNA修饰电极用于其它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用于DNA与外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9],如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以及用于检测DNA结合分子。无疑,它将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   生物电化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很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该交叉学科一些领域的概况。可以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物电化学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 生物芯片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前面已经讲过生物芯片是生物传感器的延伸,所以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就是生物芯片的研究基础中的重要部分了!下面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的介绍。须指出的是,生物芯片中用到的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有一些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传统电化学传感器的认识应用到生物芯片的研究中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2)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    由于离析酶的价格昂贵且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从而使研究者想到直接利用活的微生物来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这种将微生物(常用的主要是细菌和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构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称为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利用微生物体内含有的酶(单一酶或复合酶)系来识别分子,这种类型与酶电极类似 其二,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通过检测其呼吸活性(摄氧量)的提高,即通过氧电极测量体系中氧的减少间接测定有机物的浓度 其三,通过测定电极敏感的代谢产物间接测定一些能被厌氧微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在发酵工业、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测定葡萄糖的佛鲁奥森假单胞菌电极 测定甲烷的鞭毛甲基单胞菌电极 测定抗生素头孢菌素的Citrobacterfreudii菌电极等等。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由于价廉、使用寿命长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它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唯一性识别和结合功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这种识别和结合功能将抗体或抗原和电极组合而成的检测装置。   根据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直接型的特点是在抗体与其相应抗原识别结合的同时将其免疫反应的信息直接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可进一步分为结合型和分离型两种。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直接固定在电极表面上,传感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结合的同时产生电势改变 后者是用抗体或抗原制作抗体膜或抗原膜,当其与相应的配基反应时,膜电势发生变化,测定膜电势的电极与膜是分开的。间接型的特点是将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中间信息,然后再把这个中间信息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结合型和分离型。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电极上 而后者抗体或抗原和电极是完全分开的。间接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常是采用酶或其他电活性化合物进行标记,将被测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信息加以化学放大,从而达到极高的灵敏度。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例子有:诊断早期妊娠的hCG免疫传感器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AFP或αFP)免疫传感器 测定人血清蛋白(HSA)免疫传感器 还有IgG免疫传感器、胰岛素免疫传感器等等。(4) 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   直接采用动植物组织薄片作为敏感元件的电化学传感器称组织电极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动植物组织中的酶,优点是酶活性及其稳定性均比离析酶高,材料易于获取,制备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但在选择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动物组织电极主要有:肾组织电极、肝组织电极、肠组织电极、肌肉组织电极、胸腺组织电极等。测定对象主要有:谷氨酰胺、葡萄糖胺 6 磷酸盐、D 氨基酸、H2O2、地高辛、胰岛素、腺苷、AMP等。  植物组织电极敏感元件的选材范围很广,包括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组织电极制备比动物组织电极更简单,成本更低并易于保存。   细胞器电极传感器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器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细胞器是指存在于细胞内的被膜包围起来的微小“器官”,如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过氧化氢体、叶绿体、氢化酶颗粒、磁粒体等等。其原理是利用细胞器内所含的酶(往往是多酶体系)。(5) 电化学DNA传感器    电化学DNA传感器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思想的生物传感器。其用途是检测基因及一些能与DNA发生特殊相互作用的物质。电化学DNA传感器是利用单链DNA(ssDNA)或基因探针作为敏感元件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活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固定在电极表面的某一特定序列的ssDNA与溶液中的同源序列的特异识别作用(分子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电极表面性质改变),同时借助一能识别ssDNA和dsDNA的杂交指示剂的电流响应信号的改变来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已有检测灵敏度高达10-13g/mL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报道,Hashimoto等[8]采用一个20聚体的核苷酸探针修饰在金电极上检测了PVM623的PatⅠ片断上的致癌基因v myc。电化学DNA传感器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主要是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灵敏度等都还有待于提高。有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除对于基因检测有重要意义外,还可将DNA修饰电极用于其它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用于DNA与外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9],如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以及用于检测DNA结合分子。无疑,它将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   生物电化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很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该交叉学科一些领域的概况。可以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物电化学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 【分享】生物芯片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资料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仪器

  • LOBO由加拿大MBARI研究所Ken Johnson博士研究组开发的实时水质监测系统,LOBO提供常规、强大和精确的水质测量,尤其适合应用于河口和内陆水体等敏感和多样的生态区域。可安装于浮标上或固定安装,分为如下四种类型:浮标型(Bay LOBO):用于近海、湖泊、水库水环境监测。河流浮标型(River LOBO):用于河流、河口水环境监测。岸基型(Dock LOBO ):固定于岸边、海水浴场、栈桥等水环境监测水底固定型(Benthic LOBO):用于湖底、海底等水环境监测。可测量参数包括:物理参数:温度、深度、盐度(可选)、流(可选)和浊度。化学参数:CDOM、 硝酸盐和溶解氧。生物参数:叶绿素等。LoBO配有浮动平台、电源和无线传输系统,安装好的传感器,自动数据处理和存档软件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数据可视化显示软件。客户只需要将软件安装并做一些相应的配置,并将LOBO投放到待测水体中,数据即可自动传送到网站上方便客户随时查看。LOBO采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配有防生物污染系统,可在最长的投放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并且使维护费用最小。可集成到LOBO上的传感器包括: Satlantic的硝酸盐传感器WETlab公司的WQM系统,配有有叶绿素、浊度和Bio-WiperTM(防生物污染装置)等。 Sea-Bird公司的电导(盐度)、温度、深度和溶解氧。ECO系列荧光计。Nortek 公司的海流计GPS跟踪装置气象站LOBOviz软件LOBOviz软件是LOBO系统非常重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它能自动采集、处理、存档和发布来自传感器的数据,时用户可以通过网站同时查看与比较来自于不同监测点的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自动数据处理和数据质量控制远程控制各传感器通过多种LOBO平台测量上网通过数据查询端口将数据绘图。列表导出数据 利用移动无线装置登陆Google Earch查看最新的测量数据结合现有的网站或者客户自己的网站一起使用。
    留言咨询
  • 连华科技BOD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仪LH-BODK81型仪器简介: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HJ/T86-2002水质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标准设计开发,适用于地表水、生活污水和不含对微生物有明显毒害作用的工业废水中BOD的测定;功能特点:1、测定原理采用微生物电极法,比传统BOD5方便快捷;2、采用连续恒流微量进样方式,样品采集量小,无添加预处理试剂,二次排放零污染;3、操作维护简单便捷,模块化结构设计,便于维护;4、水样无需前处理,抗干扰能力强;5、安全性高,固化隔膜式微生物传感器无毒无害,活化使用方便;6、结构可靠,简单无易损件,寿命长;7、极谱型三电极,检测流通一体化,信号稳定可靠;8、恒温系统采用独立研发的PIO恒温控制器,形成精却稳定的测试温场。性能参数:主机参数仪器名称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仪产品型号LH-BODK81测量范围2-50mg/L(BOD浓度高于50mg/L的水样需要稀释后检测)相对标准偏差±5%样品测量时间8min清洗液(缓冲溶液)消耗量5mL/min 存储数据2000个曝气量750mL/min物理参数打印方式热敏打印通讯方式USB 传输、红外传输(可选)输出信号 微生物电极 0-20μA进样方式恒速流通连续进样尺寸大小550mm×415mm×270mm主机重量21kg显示模式高清液晶屏使用条件室内环境及工作参数环境温度(20-30)℃环境湿度相对湿度≤85%(无冷凝)工作电源AC220±10V/50Hz额定功率60W工作环境无刺激和有毒性气体
    留言咨询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涉及到下面34个实验:实验一实验误差实验二在气轨上研究瞬时速度实验三测定金属的杨氏模量实验四研究单摆的运动特性实验五气轨上研究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变化实验六测量空气中的声速实验七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八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九测定固体的线膨胀系数实验十测定液体的热容实验十一学习使用数字万用电表实验十二制流和分压电路实验十三测定直流电源的参数并研究其输出特性实验十四磁电式直流电表的改装实验十五用量程为220mv的直流数字电压表组装多量程的直流电压表和直流电流表实验十六测量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实验十七直流平衡电桥实验十八学习使用示波器实验十九观测电容特性实验二十黑盒子实验二十一测量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实验二十二测量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实验二十三用霍尔效应测量磁场实验二十四测量光敏电阻的光电特性实验二十五研究光伏探测器的光电特性实验二十六发光二极管的光电特性实验二十七研究亥姆霍兹线圈轴线磁场分布实验二十八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二十九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实验三十望远镜和显微镜实验三十一光的干涉现象实验三十二研究光的夫琅禾费衍射现象实验三十三调节分光计并用掠入射法测定折射率实验三十四观测氢原子光谱
    留言咨询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耗材

  • MicruX 电化学传感器 丝网印刷电极 生物传感器
    西班牙Micrux 厚膜电极 丝网印刷电极 生物传感器 1、micrux丝网印刷电极厚膜电极也叫丝网印刷电极,可用于临床、环境和农业食品领域电化学分析。丝网印刷电极基于三电极方法,一个碳工作电极,一个银参比电极,一个碳辅助电极,是电分析、流动系统、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器开发的低成本解决方案。西班牙Micrux 提供厚度电极,碳丝网印刷电极,通过在PET基质上打印制造而成,,适合微量的样品液滴,样品体积为20-50μL, 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材料为碳,参比电极为银,具有一次性、低成本,试剂消耗少,无需预先清洁等特点,检测精度高,用于开发低成本一次性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例如葡萄糖传感器等。micrux丝网印刷电极的参数:标准尺寸: 27.5 x 10.1 mm基底: PET (white)基底厚度: 350 μmWE 尺寸: 3 mm ? (7,1 mm2)样品体积: 20 – 50 μL电极材料:工作电极 (WE):Carbon 碳参比电极 (RE):Silver 银辅助电极(AE):Carbon 碳Micrux 丝网印刷电极具有多种应用,包括电化学分析,例如电泳分析,痕量分析等,纳米技术,包括电极修饰,新的纳米材料,新的纳米结构,生物传感器以及流动注射分析,毛细管电泳分析等。西班牙micrux提供的进口丝网印刷电极SPE,50片每盒,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Micrux 丝网印刷电极的性能:2. micrux 丝网印刷电极连接器Box connector 是专门用于丝网印刷电极的连接器,可以提供电极与电化学工作站的接口,方便丝网印刷电极的使用。All-in-One SPE platform 多功能SPE 平台提供多用途的接口,连接丝网印刷电极和电化学工作站,适合标准尺寸的丝网印刷电极(27.5X 10.1 mm), 结合不同的add-on可在静态(液滴池)和动态(流动状态)下使用丝网印刷电极,用于多种化学分析应用,All-in-One SPE platform基板的尺寸是60x40x15mm(WxDxH),材料是铝,特点是能够简单快速更换电极,可重复使用,使用寿命长。Batch-cell add-on可在静态下使用丝网印刷电极,液体体积可达1ml, flow-cell-add-on可在液体流动状态是使用丝网印刷电极,采用的标准的?”-28UNF流体接口,死体积小, 所需样品体积小,实现高灵敏度的电化学测量。
  • 电化学基础课程
    课程描述:电化学技术应用在我们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各种电池的应用,金属的腐蚀,就连部分生物技术例如血糖的监测都应用到了电化学技术。为了让本科生对电化学测试技术有一个更加成熟全貌的认识,我们Gamry公司专门设计了这套课程,课程所需所有的设备和用品(不包括化学试剂)都可从我们公司得到。这个电化学的实验课程设计为20个学生的一个学期的长期班。课程中包含的实验方法:l 循环伏安l 计时电流/计时电量l 脉冲伏安l 溶出伏安l 对乙酰氨基酚的检测l DigiElch数字模拟l 微电极l 葡萄糖测定l 电化学聚合l 交流阻抗l 腐蚀课程中的具体实验设置l 循环伏安法l 电极活性面积测定l 比较脉冲技术l 通过溶出伏安法进行离子的定量测定l 检测对乙酰氨基酚l 循环伏安法数据模拟l 微电极l 碳酸饮料中葡萄糖的检测l 单体的电化学聚合l 电化学阻抗谱l 不同PH下的低碳钢腐蚀课程设备与配件配置:表一基础包(为20个学生准备)——990-00441配件数量产品编号配件数量产品编号电化学工作站Interface 1000T1992-00115DigiElch学生版6个月许可1987-00099低碳钢样品30820-00005学生版手册20988-00049Ag/AgCl参比电极1930-00015教师版手册1988-00050铂工作电极1932-00003Dr. Bob反应池1990-00193铂微电极1932-00009电极打磨工具1990-00195微搅拌棒1935-00065Euro反应池1990-00196碳丝网印刷电极36935-00120EIS模拟电池1990-00419铂丝网印刷电极60935-00122用于丝网印刷电极脱落研究的电路板1990-004204 mm透明容器1972-00065电路板与透明容器的适配器1990-00421 表二继续教学更新包(为20个学生准备)——990-00440配件数量产品编号配件数量产品编号低碳钢样品30820-00005铂丝网印刷电极60935-00122Ag/AgCl参比电极1930-00015DigiElch学生版6个月许可1987-00099碳丝网印刷电极36935-00120学生版手册20988-00049 *更多详细资料请联系我们
  • 脂质(LM)生物传感器试剂盒
    脂质(LM)生物传感器采用经特殊处理的,功能化传感器表面,有助于单层脂质分子的吸附,利于分析涉及脂质成分的相互作用,特别适合在以跨膜蛋白和亲脂性蛋白为靶点的创新药开发质控中应用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