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卡洛模拟法

仪器信息网蒙特卡洛模拟法专题为您整合蒙特卡洛模拟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蒙特卡洛模拟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蒙特卡洛模拟法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蒙特卡洛模拟法相关的资讯

  • 锂电池安全性多尺度研究策略:实验与模拟方法
    作者:甘露雨 1,2 陈汝颂 1,2潘弘毅 1,2吴思远 1,2禹习谦 1,2 李泓 1,2第一作者:甘露雨(199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E-mail:ganluyu@qq.com;通讯作者:禹习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电池先进表征与失效分析,E-mail:xyu@iphy.ac.cn。单位: 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北京 100049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047摘 要 作为新一代电化学储能体系,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产品、交通动力系统、电网储能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在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中,安全性事故时有发生,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本文从电池安全性的三个研究尺度:材料、电芯、系统,综述了与之对应的重要研究方法,其中每个尺度均包括基于物理样品的实验方法和基于计算机数学模型的模拟方法。本文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安全性研究中的适用场景和作用,并探讨了实验和模拟方法之间的联系,着重介绍了材料热分析、材料加热过程中结构分析、电芯加速度量热分析、电芯安全性数值模拟等方法。基于对多尺度研究策略的系统综述,认为安全性研究需要在各个尺度联合同步开展。最后,展望了下一代锂电池,如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可能面临的电池安全性问题。这些新体系的安全性研究仍处于早期,其材料和验证型电芯的安全性研究是当前阶段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实验方法;数值模拟;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始于1972年Armand等提出的摇椅式电池概念,商业化始于1991年SONY公司推出的钴酸锂电池,经历超过三十年的迭代升级,已经成熟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工具等小容量电池市场,并在电动汽车、储能、通信、国防、航空航天等需要大容量储能设备的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自锂离子电池诞生开始,安全性便一直是限制其使用场景的重要问题。早在1987年,加拿大公司Moli Energy基于金属锂负极和MoS2正极推出了第一款商业化的金属锂电池,该款电池在1989年春末发生了多起爆炸事件,直接导致了公司破产,也促使行业转向发展更稳定地使用插层化合物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如图1所示,锂离子电池进入消费电子领域后,多次出现了因电池火灾隐患而开展的大规模召回计划,2016年韩国三星公司的Note7手机在全球发生多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除了引起全球性的召回计划外,“锂电池安全性”再次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电动交通领域,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事故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提升逐渐增加,据统计,中国在2021年有报道的电动车火灾、燃烧事故超过200起,电动汽车安全性成为消费者和电动车企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储能领域,韩国在2017—2021年期间发生了超过30起储能电站事故,2021年4月16日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爆炸事故除导致整个电站烧毁外还造成2名消防员牺牲、1名员工失踪。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扩大,其安全性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图1 锂离子电池近年引起的安全事故在锂电池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界和学术界更关注锂电池发生安全性事故的本质原因,基于长期的认识积累,锂电池发生安全事故的本质可以总结为:电池在过充、过热、撞击、短路等异常使用条件下温度异常升高,引发内部一系列化学反应,引起电池胀气、冒烟、安全阀打开,同时这些反应会大量释放热量使整个电池温度进一步升高,最终各个化学反应剧烈发生,电池温度不可控地迅速上升,引起燃烧或爆炸,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电池的“热失控”。电池从异常升温到热失控过程中存在多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图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诱发机制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关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逐渐深入,从早期简单的描述现象和定性预测,发展为在多个尺度、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安全性机理,基于精准测量和数值化模型准确预测电池安全性表现,最终提出应用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性研究策略。如图3所示,目前对于电池安全性的研究一般从理解锂离子电池电芯的热行为出发,包括利用各类滥用条件测试确定电池的安全使用极限和失效表现,利用绝热量热等手段具体分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和特征温度,以及利用热失控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电池的热失控表现;在认识电芯热行为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材料本质,利用热分析、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理论计算等方法理解电芯发生热失控在材料层面的反应机制,从而为设计制造高安全性的电池提供基础理论的指导;此外,电芯作为电池系统的基础,其热失控行为的精准测量和准确模拟也为在系统层面设计更高安全性的电池系统和管理预警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从材料热稳定性、电芯热安全性和大型电池系统热安全性三个尺度介绍安全性研究策略,着重介绍几种实验和模拟方法。基于商用体系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策略和成果,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方法对于产学研各界研发下一代锂电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图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策略1 材料热稳定性研究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根本原因是电池中的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不稳定,从而发生不可控的放热反应。目前商业化使用的电池材料中,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充电态(脱锂态)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充电态(嵌锂态)石墨负极、碳酸酯类电解液和隔膜,其中前三者在高温下均不稳定且会发生相互作用,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热量,而现行常用的聚合物隔膜则会在140~150 ℃熔融皱缩,导致电池中的正负极直接接触,以内短路的形式快速放热。研究人员自20世纪末开始进行了大量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以热分析认识材料热行为,结合形貌、结构、元素成分和价态表征综合研究内在机理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计算材料学的发展也为从原子尺度模拟预测材料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1.1 热分析方法热分析是最直接和直观认识材料热行为的方法,指在一定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对于电池材料来说,一般关注其质量、成分、吸放热行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可通过热重分析获得,吸放热与温度的关系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获得,TG和DSC可以设计在同一台仪器中同步测试,该种方法又被称为同步热分析。TG、DSC、STA等仪器通常采用线性升温程序,通过热天平、热流传感器等记录样品的质量、吸放热变化,由于发展时间较早,测试技术和设备工程化水平较为成熟,已成为认识材料稳定性最重要的测试手段之一。基于热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材料发生相变、分解或化学反应的起始温度、反应量和放热量,但在锂离子电池中,往往更关心充电态材料在电解液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反应热。良好的热稳定性是电池材料进入应用的必要条件,而产热量和产热速度则影响电池热失控的剧烈程度。用于常规热分析样品的坩埚一般为敞口氧化铝材质或开孔的铝金属材质,为了研究材料在易挥发电解液中的热表现,需要使用自制或设备厂商专门提供的密封容器。Maleki等通过STA系统研究了钴酸锂/石墨圆柱电池中各种材料的热分解行为,由于电解液采用高沸点的EC溶剂,所以仅在敞口容器中便可以测试,研究发现全电池截止电压4.15 V时,脱锂态钴酸锂在178 ℃发生分解,产生的氧气和电解液反应释放大量热量,释放的能量达到407 J/g,嵌锂态负极的SEI会优先分解,温度在125 ℃之前,之后会出现持续的放热反应,释放能量为697 J/g,而当负极发生析锂后释放能量会上升到827 J/g,这一结论有力支持了近年来析锂电池安全性下降的报道。Yamada等利用DSC确认了充电态磷酸铁锂(LiFePO4)的稳定性很好,与电解液的反应温度大于250 ℃,放热量仅为147 J/g,显著低于层状氧化物材料。Noh等利用密封容器系统研究了不同Ni含量的三元正极材料Li(NixCoyMnz)O2,比较热分析结果发现脱锂态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与Ni含量呈现负相关性,且在x0.6之后加速下降。材料经过改性后,其稳定性需要通过热分析进行确认,研究人员基于DSC发现核壳浓度、包覆等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热分析的数据质量与实验条件、样品制备方法密切相关,目前并没有严格一致的测试规范,文献中不同单位之间的测试结果横向对比性很差,很多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尚缺乏准确定量的结论。除了DSC、TG外,还有一类特殊的热分析方法是利用加速度量热仪研究反应的起始温度。与常规热分析采用线性升温不同,ARC使用的升温程序是加热-等待-检索模式,即步进式地在每个温度点保持恒温,如果检索程序发现样品的升温速率超过0.02 K/min,则通过同步样品的升温速率保持样品处于绝热状态,从而跟踪样品的自加热升温过程,否则开始加热至下一个温度点进行恒温、检索。不难发现,ARC获取的是样品近似热力学上的失稳温度,由于检测精度高,获得的失稳温度往往比DSC、TG等方法获得的低很多。Dahn课题组基于ARC测试了大量材料-电解液体系的反应起始温度,基本均低于DSC数据中的放热主峰。事实上,Wang等在低升温速率的DSC测试中也发现充电态材料与电解液的放热起始点远早于剧烈的放热峰。这些信息表明材料失稳到完全失控的过程并不是突变式的,整个体系动态演变的过程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认识。图4 (a) DSC基本原理;(b) 脱锂态正极-电解液的DSC测试结果1.2 物相分析技术电池材料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相变和化学反应,其形貌、结构、成分和元素价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基于对应的方法进行表征分析,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热分解前后的形貌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和光谱学研究材料结构和元素价态演变。由于材料热分解和热反应存在显著的动力学效应,在加热过程中原位测试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物相变化的真实过程。目前较为成熟的原位表征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热分析仪器串联使用的质谱、红外光谱等,可以实时监测物质分解产生的气体类型,判断材料加热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另一类是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通过特制的样品台,可以在升温过程中实时、原位测定材料的结构变化,目前全球多数同步辐射光源和一些实验室级的X射线衍射仪上都可以实现原位变温XRD测试。Nam等利用变温XRD发现脱锂态LiNi1/3Co1/3Mn1/3O2结构在350 ℃向尖晶石转变,而加入电解液后该转变温度会下降至304 ℃。Yoon等在LiNi0.8Co0.2O2中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并发现MgO包覆可以改善脱锂态正极在电解液中的相变。图5展示了变温XRD和MS的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Ni含量的脱锂态NCM三元正极在升温过程中的结构和成分变化,研究发现三元正极失稳释放氧气的过程与结构在高温下转化为尖晶石相的行为直接对应,且这一过程的起始温度随镍含量的上升显著下降,NCM523的起始相变温度约为240 ℃,NCM811则小于150 ℃,从体相结构的本征变化解释了高镍正极在电池应用中热安全性差的原因。以上工作都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实现的,由于同步辐射提供的光源质量高、扫谱速度快,更适用于研究与时间相关的动力学问题。除此之外,近年来基于X射线谱学以及拉曼光谱实现同步表征的方法均有所发展。结合通过热分析手段观察得到的材料热行为信息,并对升温过程中材料物相变化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材料演变以及电池体系热失稳的动力学过程,为材料的安全性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图5 基于原位XRD和质谱对镍钴锰酸锂结构稳定性的研究1.3 计算材料学基于材料原子结构计算预测材料的全部性质是计算材料学家的终极追求。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可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中判断材料稳定性的依据是反应前后的能量差ΔE是否小于0,如果ΔE小于0,反应能发生,则反应物不稳定,反之同理。Ceder等在1998年就计算了LiCoO2脱锂过程结构相变的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然而目前大多数热力学计算不考虑温度效应,且热力学只能作为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无法预测反应速率等动力学问题,考虑温度和动力学计算则需要使用成本较高的分子动力学、蒙特卡洛或者过渡态搜索方法。相对于材料本身的稳定性,计算材料学对于计算预测两种材料间的界面稳定性存在一定优势。Ceder等计算了不同正极和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稳定性,为选取界面包覆的材料提供理论指导。Cheng等利用AIMD模拟Li6PS5Cl|Li界面,发现界面副反应会持续发生,材料界面之间的副反应是自发发生的,与通常认为的界面钝化效应有所差异。此外,正极材料中的相变析氧、过渡金属迁移等问题的计算模拟也都处于初期开发阶段,仍需持续探索。总的来说,目前阶段材料层级的理论模拟技术与实验技术的差距仍然较远,需要研究人员的持续努力。2 电芯热安全性研究电芯指电池单体,是将化学能与电能进行相互转换的基本单元装置,通常包括电极、隔膜、电解质、外壳和端子。电芯的热安全性特征是电池工业界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它是电池材料热稳定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制定规模化电池系统安全预警和防护策略的基础。由于电芯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其安全性会呈现一些在纯材料研究中不被讨论的特点,使得电芯安全性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认识角度。工业上一般通过滥用实验来研究和验证电芯产品的安全性,近年来基于扩展体积加速度量热仪(又称EV-ARC)的安全性测试方法有较快发展,此外电芯安全性模拟方法也从早期的定性分析发展到可以准确仿真预测热失控进展的水平。2.1 滥用测试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险商实验室(UL)和日本蓄电池协会(JSBA)最初定义了消费电子产品电芯的滥用测试,模拟电芯工作可能遇到的极端条件,通常分为热滥用、电滥用和机械滥用。常见的热滥用为热箱实验,电滥用包括过充电和外部短路实验,机械滥用包括针刺、挤压、冲击和振动等。企业和行业标准一般将电池对滥用测试的响应描述为无变化、泄漏、燃烧、爆炸等,也可基于附加的传感器和检测系统记录温度、气体、电压对滥用的响应。电芯通过滥用测试的标准是不燃烧、不爆炸。锂电池应用早期研究人员大量研究了电池对各类滥用测试的响应与使用条件、材料体系、充电电量等的影响,提出了各类滥用机制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机理。滥用测试中最难通过的项目是针刺测试,近年来关于针刺测试的存废引起了较大争议,但提高电芯的针刺通过率仍是锂电池安全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滥用测试针对的是商用成品电芯和贴近真实的使用条件,目前更多作为电池行业的安全测试标准而非研究手段。2.2 EV-ARC测试早期的ARC只适用于研究少量材料样品的热失控行为,Feng等发展了利用EV-ARC研究大体积电芯绝热热失控行为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原理和结论如图6所示,由于EV-ARC的加热腔更大,所以需要更精准的控温技术和更严格的校准方案。基于EV-ARC测试可以定量标定出电芯热失控的特征温度T1、T2和T3,分别对应电芯自放热起始温度、电芯热失控起始温度和电芯最高温度,为评价电芯安全性提供了更精确定量的评价指标,标准化的测试条件可以帮助建立统一可靠的电芯热失控行为数据库,分析了不同体系电芯的热失控机理。Feng等利用EV-ARC首次提出正负极之间的化学串扰会引起电芯在不发生大规模内短路的情况下热失控,说明脱锂正极释氧是现阶段影响电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Li等研究快充后的电芯发现快充析锂导致T1大幅下降,说明析锂同样是电芯安全监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常规的滥用测试中难以定量验证的。图6 基于EV-ARC对电芯热失控的研究相比于普通的加热滥用实验,EV-ARC实验环境的温度由程序精确控制,获得的测试结果重复性更好、数据可解读性更高,近年来已成为评价和研究电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然而EV-ARC模拟的绝热热失控环境与真实的电池滥用工况仍有所差异,评价电芯的实际安全性仍需大量模拟真实严苛工况的测试手段。2.3 高速成像技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热失控过程中电池内部物质、结构的演化,研究人员发展了结合红外测温以及原位针刺等辅助功能的透射X射线显微方法如图7(a)~(c)所示。由于热失控往往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反应,同时伴随剧烈的物相、结构变化。这一特点给TXM表征方法提出了相当高的时间分辨率的要求。实验室X光源能够发射出的X射线光电子数量有限,采集一组TXM影像数据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观察剧烈变化的热失控过程,Finegan等在欧洲同步辐射实验室(ESRF)使用同步辐射光源将TXM的曝光时间降低至44 μs,配合针内预埋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针刺发生时电池内部形貌与刺入点温度的同步监控。该团队利用这种手段研究了刺针纵向与径向刺入18650商业圆柱电池时电池内部热失控行为的差异。Yokoshima等采用实验室光源进行连续实时的透射X射线照相技术,也得到了软包电池在针刺过程中结构随时间变化的一组透射投影图。该方法以4 ms的时间分辨率较为清晰地观察到了针刺入软包电池后电池内部每一层材料的形变过程,以及针刺深度与热失控程度的对应关系。图7 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对电芯热失控的研究由于透射投影图只能反映某一方向上二维的信息,如果要对真实三维空间中物质的分布做精确地定量,需要借助计算机成像技术。如图7(d)所示,Finegan等利用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高亮度的特征,在欧洲同步辐射装置(ESRF)的线站上搭建了一套集合原位红外加热、红外测温与高速CT的装置。使用红外加热,实现在线的18650电池升温,同时进行连续的X射线CT成像。连续扫描的TXM投影图能够反映极高时间分辨率的热失控电池内部情形。基于每500张TXM重构得到1个X射线CT结果能够达到2.5帧每秒,实现了一定时间分辨率的电池内部空间分布成像。通过CT结果能够清晰地看到热失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电池材料变化,如电极活性物质层破损、铜集流体融化再团聚等。结合TXM技术获得的投影图和高速X射线CT结果,可以清晰认识热失控过程中电池内部不同位置各个材料的反应、产气、结构破坏等失效行为。另一方面,配合诸如针刺、红外加热、挤压、拉伸等原位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与理解电池的各类宏观失效行为。2.4 电芯热失控数值模拟电芯安全测试的维度广、涉及的测试项目多,通过实验评价电芯安全性需要大量样品和时间成本。同时,产品级电芯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安全性评估往往处于电芯研发周期的后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电芯安全性测试表现可以大幅度降低实验成本,且在产品研发的前期便对体系的安全性做出判断,大大提高研发效率。电芯热失控数值模型的核心是准确描述电芯热失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吸放热量,从而基于能量守恒模拟电池温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化学反应的吸放热一般通过Arrhenius公式描述 (1)式中,图片指反应的产热量;图片为反应物的质量;图片为反应单位质量的吸放热;α为反应的归一化反应量;图片为机理函数;图片为反应的指前因子;图片为反应活化能。通过热分析实验可以测定求解以上参数,这也是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电芯升温过程中内部会发生多个反应,它们对电芯升温的贡献可以看作线性叠加,通过准确描述所有反应即能较为精准地预测电芯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行为 (2)上述方程中,图片为电芯密度;图片为等压比热容;图片、图片、图片为电芯中沿各个方向的热导率;图片为对所有化学反应的产热速率求和;图片为电池与环境换热所引起的能量变化。预测温度变化需要求解二阶含时偏微分方程,如果认为电池中的反应和空间无关,电芯温度均匀上升且电芯体系与外界无热交换,也可简化为一阶微分方程 (3)基于该理论,Hatchard等将电池中主要的化学反应总结为SEI分解、负极-电解液反应、正极-电解液反应、电解液分解反应,计算了方形和圆柱电芯在热箱中的热行为。Spotnitz等总结了早期文献中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基于均一电芯模型系统预测了不同材料体系的电芯在各类滥用测试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模拟,可以仅基于少量小规模实验数据对实际电芯的安全性表现进行系统预测。Feng等、Ren等基于热分析动力学和非线性优化算法重新标定了电池中关键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了更准确的热失控模拟,他们的模型利用DSC测试获得的参数准确预测了电池在ARC中的热失控表现,可以进一步用于预测热箱、短路等条件下的安全性。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材料体系、配方和工艺的电芯中涉及的反应机制和动力学可能存在差异,如近年来电芯内短路、正极-电解液反应和正负极化学串扰三者是否均在热失控过程中主导发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争论,安全性的数学模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具体实验和对电池内部化学反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由于算力的限制,早期的安全性仿真工作大多不考虑温度空间分布或只计算一维分布,而空间分布在大容量电池和真实工况中是不可忽略的,Kim等、Guo等较早提出了描述热失控温度分布的三维电池模型。近年来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和商业计算软件的成熟大幅降低了安全性模拟仿真的难度,Feng等利用商业化的有限元计算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大容量三元方形锂离子电芯的热失控仿真模型,可以模拟电芯在短路状态下热失控过程和温度的分布,与实测有较好地拟合结果。除了电芯的热行为,电滥用和力学失效对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通过构建电-热耦合模型研究电池非等温电化学性能和短路热失效表现的方法目前已较成熟[59-60],而力学失效如碰撞、针刺等引起热失控的数值模型仍需要持续地开发。3 系统热安全性研究电池系统的安全性是目前锂电池应用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其研究重点是系统中热失控的扩展规律与抑制、预警措施。目前商品化电芯的热失控无法完全避免,在系统层面防止热失控扩展是可能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在系统层级开展实验研究的成本较高,但难以避免,在模拟仿真的辅助下可以提前预测优化系统设计,降低实验成本。3.1 热失控扩展和火灾危险性测试电池系统热扩展的实验研究成本和危险性较高,主要方法是通过加热、过充、针刺等方式诱发电芯单体的热失控,并利用接触式热电耦、红外测温等手段研究温度在系统中的分布和变化,这种方式只能获得局部多点的热失控信息。Wang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全尺寸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测试平台,用来测量大尺寸动力电池及电池组的燃烧特性,除了可以获得电池温度变化外,还可以获得电池组失控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火焰温度等信息,同时基于锥形火焰量热等技术可以测定大型电池系统宏观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与电芯EV-ARC等方法获得的信息不同,在真实环
  • 单层石墨烯一维褶皱到扭转角可控的多层石墨烯的转变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转角石墨烯受到国内的关注。转角石墨烯所具有的大周期莫尔晶格(Moiré pattern)及其所带来的能带折叠效应可以诱导出丰富、新奇的电子结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小角度上,电子结构中所出现的平带会衍生出较多不寻常的现象,如超导、强关联、自发铁磁性等。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机械剥离和逐层转移的物理方法对转角石墨烯样品进行制备,而该方法存在条件苛刻、产出率低、界面污染等问题。为发展更加高效的制备技术,科学家通过对化学气相沉积法中衬底的设计,陆续突破了几种类型的转角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难题。然而,关于多层石墨烯的转角周期的可控制备方面,尚无比较普适的解决办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寻找到一种石墨烯的折纸方法,可实现高层间周期的转角石墨烯的可控制备。研究发现,铂金表面生长的石墨烯会形成一定的褶皱,褶皱长大后向两旁倒下,并在一些位置撕裂形成一个四重的螺旋位错中心。褶皱倒下时会折叠其一侧的石墨烯,带来与褶皱的“手性”角(也就是褶皱的方向与石墨烯晶向的夹角)具有两倍关系的单层转角。科学家称之为“一维手性到二维转角的转化关系”,并利用折纸模型对该现象进行了形象的演示。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所形成的螺旋位错再生长带来的新奇现象,并发现各层石墨烯会随着再生长形成具有周期性的四层转角结构,其中第1、3层与原始石墨烯的晶向相同,而2、4层的晶向由褶皱手性角所决定。因此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周期转角多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即通过控制石墨烯褶皱形成的方向,制备具有特殊层间转角周期的多层石墨烯。该方法可用于多种可以形成褶皱的其他二维材料。      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过石墨烯螺旋的一维到二维的生长将手性转化为转角》(Conversion of Chirality to Twisting via 1D-to-2D Growth of Graphene Spirals)为题,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图1. 石墨烯折纸现象的记录与演示。(a-d)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形成、倒下和再生长的过程;(e-h)相应过程的示意图;(i-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的形成、倒下和再生长。图2. 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a-d)原位SEM实验所记录的多个反向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e-h)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演示;(i)原子尺度分辨率STM所表征的石墨烯褶皱“手性”角;(j-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倒下时形成的螺旋位错及下层石墨烯出现的转角;(m-t)螺旋位错再生长所带来的四层周期转角结构示意图。图3. 石墨烯螺旋的再生长和合并。(a-f)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出现到最终生长成多层转角石墨烯的全过程;(g)TEM表征下的多层转角石墨烯;(h)原子分辨率的多层转角石墨烯表征图;(i-k)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      图4. 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输运性质的区别。(a)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的螺旋位错中心;(b-d)输运性质检测时的实验设置;(e-g)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的电阻和磁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 大连理工大学突破等离子体工艺腔室仿真软件,助力半导体关键设备研发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信息安全和国防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半导体芯片制备过程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工序要使用等离子体技术,因此配备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材料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是ULSI制造工艺的核心。目前,半导体工艺中最常用的两种等离子体源是CCP(容性耦合等离子体)和ICP(感应耦合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工艺腔室制造过程极为复杂,不仅涉及精密机械加工技术,还要统筹考虑电源、气体、材料等外部参数的优化,以及与晶圆处理工艺的兼容性。如果采用传统的“实验试错法”,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延长了设备的研发周期,将严重制约我国ULSI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采用建模仿真与实验诊断相结合的方式、为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研发与优化提供方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等离子体放电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受到多种外界参数的控制,如电源功率与频率、气体成分与压强、腔室尺寸及材料属性等。此外,等离子体系统还包含了多空间尺度和多时间尺度的变化,以及多物理化学场的耦合过程。例如等离子体、鞘层、表面微槽等空间特征尺度相差10个量级;电磁场、带电粒子、中性气体及化学反应等时间特征尺度相差9个量级。如此复杂的等离子体工艺环境,给物理建模和数值仿真都带来了巨大挑战。物理学院PSEG团队在王友年教授的带领下,自2005年开始,历经近二十年时间,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工艺腔室仿真软件——MAPS(Multi-Physics Analysis of Plasma Sources)。通过采用物理建模、数值仿真与实验诊断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制约等离子体工艺腔室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工艺腔室提供了技术支撑。MAPS是一款专门面向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数值模拟软件平台,可以同时为等离子体工艺腔室的参数设计和表面处理工艺(材料刻蚀和薄膜沉积)的结果预测提供模拟服务。基于不同的等离子体模型,MAPS包含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如粒子/蒙特卡洛碰撞模拟方法、流体力学模拟方法、流体力学/蒙特卡洛碰撞混合模拟方法、整体模型模拟方法等。软件平台包含输入部分、输出部分以及七大模块,分别是等离子体模块、中性气体模块、电磁模块、鞘层模块、化学反应模块、表面模块及实验验证模块。此外,PSEG团队研制了结构可变的大面积、多功能等离子体实验平台和多套CCP和ICP放电平台,并自主研发了射频磁探针、微波发卡探针、光探针、吸收光谱诊断系统、布拉格光栅测温系统、悬浮双探针等诊断工具和集成了商用的Langmuir探针、质谱仪、离子能量分析仪、光谱仪、ICCD及光致解离负离子诊断系统等。这些诊断手段为等离子体源多参数诊断提供条件。大量研究表明,MAPS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在量级和变化趋势上达到一致,证明了MAPS仿真软件的可靠性。近期,针对工业中常用的CCP源,MAPS仿真软件提供了一种新的快速仿真算法:基于多时间步长、泊松方程的半隐式修正、超松弛迭代等,可以将模拟速度提高几十倍。此外,针对ICP源,PSEG团队也建立了一种新的双极扩散近似模型,可以对带有射频偏压的感性耦合放电过程进行仿真。该方法不仅模拟速度快,还适用于低气压放电。MAPS仿真软件具有外界控制参数多、耦合物理场多、数值求解器多、数值仿真模型多等优势,能够对ICP刻蚀机、CCP刻蚀机、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和PVD(物理气相沉积)工艺腔室进行仿真,支持对优化工艺过程参数的进一步探索,受到了国内的多家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的青睐。近十年中,MAPS仿真软件已分别为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拓荆科技、苏州迈为、武汉长江存储及理想能源设备(上海)等多家企业提供仿真服务。未来,PSEG团队将继续专注于对MAPS仿真软件的完善和升级,希望可以为半导体、光伏及平板显示等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蒙特卡洛模拟法相关的方案

蒙特卡洛模拟法相关的论坛

  • 【原创大赛】蒙特卡洛模拟法在分析方法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应用

    【原创大赛】蒙特卡洛模拟法在分析方法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应用

    8月18日下午4点,由我要测网和仪器论坛共同举办的【我要测网微课堂】蒙特卡洛模拟法在分析方法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应用 如期进行 分享专家: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实验室技术负责人 朱佐刚副研究员 分享形式:采用PPT图片+语音形式 参与人数:3000+(8个微信群群同步直播) 内容整理: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版面新人-ghsunmer微课堂现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416_606137_2984502_3.png 首先要感谢朱老师为大家进行这堂微课的讲解,朱老师是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实验室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室内空气和车内空气中污染物检测以及检测方法的开发。参与了标准方法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的检测方法编写和检测方法验证。在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朱老师论坛ID:zzg2002,欢迎来与朱老师交流@普通用户63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417_606138_2984502_3.jpg嘉宾分享环节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29_606094_2384346_3.jpg 蒙特卡洛模拟法很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分析化学中的较少。所以本次讲座先为大家介绍下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原理,然后为大家梳理下不确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最后为大家介绍下蒙特卡洛模拟法在不确定度判定的中的具体应用与举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29_606095_2384346_3.jpg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蒙特卡洛模拟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29_606096_2384346_3.jpg我们从两个例子来认识下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具体内容,首先是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圆周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36_606097_2384346_3.jpg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圆周率的算法如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38_606098_2384346_3.jpg用vba编程后的模拟输出结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38_606099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38_606100_2384346_3.jpg可以看出随着模拟次数增加,圆周率的计算结果越接近真实值,所以,蒙特卡洛模拟法如果要达到一定的精度则需要一定的模拟次数支持。下面来看第二个例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定积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38_606101_2384346_3.jpg定积分的物理意义就是曲线与x轴相围成的面积。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38_606102_2384346_3.jpg解题思想与圆周率的计算相似: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38_606103_2384346_3.jpg模拟结果如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48_606104_2384346_3.jpg到次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基本原理就介绍完了,下面来介绍下蒙特卡洛模拟法用于不确定度的评定,首先还是先来梳理下不确定度的定义与一般计算方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150_606108_2384346_3.jpg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不确定度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没有必然联系,概念上大家要区分清楚。区间估计的概念如下,如果不能很好理解可以参考数理统计相关书籍学习。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22_606109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24_606110_2384346_3.jpg标样证书上的标样量值就是以区间估计的形式给出的。下面大家一起来回顾下与不确定度相关的计量学名词: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25_606111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27_606112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28_606113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30_606114_2384346_3.jpg常用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32_606115_2384346_3.jpgGUM法的评定原理与步骤: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32_606116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33_606117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35_606118_2384346_3.jpgGUM法的主要问题在于假设分析结果必须符合正态分布,但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情况是无法满足的,这就是MCM的出现原因。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理论基础: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38_606119_2384346_3.jpgMCM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8221239_606120_23843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8/20160

蒙特卡洛模拟法相关的资料

蒙特卡洛模拟法相关的仪器

  • Rise-1030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 仪器简介:Rise-1030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参照ISO9277、ISO15901国际标准和GB-119587国家标准,依据静态容量法测量原理,通过质量平衡方程、静态气体平衡和压力测定来测试吸脱附过程,测试过程在液氮温度下进行。已知量气体充入样品管后,会引起压力下降,由此计算吸附平衡时被吸附气体的摩尔质量。通过测定的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求出被测样品的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BJH中孔、大孔体积、面积分布,总孔体积;t―plot微孔体积和表面积,Dubinin―Astakhov微孔分布,Horvath―Kawazoe微孔分布;密度函数理论(DFT)和蒙特卡洛(MC)孔径分布模型等参数。测试数据可靠的保证连接管路的合理性、抽真空能力及传感器的灵敏度、精度和数目,仪器的自动化程度以及针对不同样品的数字模型的多少判断仪器优劣的重要依据。 模块式气路设计Rise-1030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引入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独特的模块式全不锈钢真空气路设计和先进的防泄漏无污染措施,从而确保了高真空的实现,避免了因连接管路接头过多容易泄漏的弊端。恒定的温度自主研制的金属杜瓦瓶因其独特的内部结构设计,可将液氮储存十数日,在实验期间液氮几乎没有损耗,从而保证了被测试样品温度的恒定,同时又避免了玻璃杜瓦瓶易碎不宜移动的缺陷。高精度的传感器多个高精度的传感器及22位的AD转换器件,确保了比表面积及孔径计算的精确性。先进的理论模型其先进的密度函数理论(DFT)和蒙特卡洛(MC)孔径分布模型确立了在我国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行业的霸主地位,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操作的自动化吸附、脱附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无需人工操作。 技术特点:1、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2、 BJH中孔、大孔体积、面积分布,总孔体积3、 t―plot微孔体积和表面积, Dubinin―Astakhov微孔分布, Horvath―Kawazoe微孔分布4、密度函数理论(DFT)和蒙特卡洛(MC)孔径分布模型技术参数及仪器配置 1、测验原理:低温氮物理吸附(静态容量法)2、比表面积:0.01㎡/g至无上限3、孔径分析范围:3.5至5000埃4、吸附气体: 氮气5 P/P0测量范围:1X10-6―0.9956、压力、温度测量: 进口绝对压力传感器0-133KPa,精度0.1%, 6 只 温度传感器:PT-100 ,精度 0.1度,1只7、杜瓦瓶:2.0L,持续时间80小时8、真空泵: 机械泵9、极限真空:4.0 X10-4Torr10、测量软件: 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11、物理参数: 700 X 700 X 800mm 40kg(不包括真空泵)12、同时测定样品数 3 个,处理样品数6个。13、Rise全自动比表面积及空隙度分析仪拥有远程维护功能、可及时解决用户问题。 输出报告:直接打印和EXCEL输出吸脱附等温线、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t-plot微孔体积、BJH孔体积、孔面积、总孔容积、总孔面积、Dbinin-Astakhov、Horvath-Kawazoe微孔分布,NLDFT/GCMC孔分布,综述报告。 应用范围:各种材料的研究与产品测试,包括测量沸石、分子筛、二氧化硅、氧化铝、土壤、黏土、催化剂、有机金属化合物骨架结构等各种材料。
    留言咨询
  • 一、仪器简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参ISO9277,ISO15901,国际标准和GB/T 19587国家标准,依据静态容量法通过质量平衡方程,静态气体平衡和压力测定来测试吸附过程。测试过程在液氮温度下进行。已知量气体由歧路充入样品管后,会引起压力下降,由此计算吸附平衡时被吸附气体的摩尔质量。通过测定出该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求出被测样品的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BJH中孔、大孔体积、面积分布,总孔体积;t―plot微孔体积和表面积,Dubinin―Astakhov微孔分布,Horvath―Kawazoe、SF微孔分布,MP微孔分布;密度函数理论(NLDFT)和蒙特卡洛(GCMC)孔径分布模型等参数。模块式气路设计 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引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独特的模块式全不锈钢真空气路设计和先进的防泄漏无污染措施,从而确保了高真空的实现,避免了因连接管路接头过多容易泄漏的弊端。 恒定的温度 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自主研制的金属杜瓦瓶因其独特的的内部结构设计,保证了被测试样品温度的恒定,同时又避免了玻璃杜瓦瓶易碎不宜移动的缺陷。高精度的传感器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多个高精度的传感器及22位的AD转换器件,确保了比表面积及孔径计算的精确性。先进的理论模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其先进的密度函数理论(NLDFT)和蒙特卡洛(GCMC)孔径分布模型确立了在我国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行业的霸主地位,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操作自动化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吸附、脱附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无需人工操作二、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技术特点:1、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2、BJH中孔、大孔体积、面积分布,总孔体积3、T―plot微孔体积和表面积Dubinin―Astakhov微孔分布Horvath―Kawazoe、SF微孔分布MP微孔分布4、密度函数理论(NLDFT)和蒙特卡洛(GCMC)孔径分布模型5、真密度测试三、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技术参数:1、比表面积:0.0005㎡/g至无上限2、孔径分析范围:3.5至5000埃(0.35-500纳米)3、测验原理:低温氮物理吸附(静态容量法)4、吸附气体:氮气(默认)等非腐蚀性气体。5、独立的P0饱和压力测试管,P/P0范围 1×10-6―0.9986、压力、温度测量: 进口绝对压力传感器0-133KPa,精度0.1% ,4只。 温度传感器:PT-100 ,精度 0.1℃ 1只7、杜瓦瓶:2L,金属材质避免了玻璃杜瓦瓶易碎的缺陷8、真空泵:进口双级机械泵9、极限真空度 :1.0x10-4 Torr10、测量软件: 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11、分析站2个,脱气站3个,脱气温度可达400°C,分析站浸入在一个杜瓦瓶内同时分析,以保证死体积小,提高分析精度,降低运行成本。三个脱气位位于同一个软性加热包中,并且分析位和脱气位独立。四、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输出报告: 直接打印和EXCEL输出吸脱附等温线、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t-plot微孔体积、BJH孔体积、孔面积、总孔容积、总孔面积、Dbinin-Astakhov、Horvath-Kawazoe、SF、MP微孔分布,NLDFT/GCMC孔分布,综述报告。五、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应用范围: 各种材料的研究与产品测试,包括测量沸石、分子筛、二氧化硅、氧化铝、土壤、黏土、催化剂、有机金属化合物骨架结构等各种材料。
    留言咨询
  • Rise-1020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一、仪器简介:Rise-1020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参ISO9277,ISO15901,国际标准和GB/T 19587国家标准,依据静态容量法通过质量平衡方程,静态气体平衡和压力测定来测试吸附过程。测试过程在液氮温度下进行。已知量气体由歧路充入样品管后,会引起压力下降,由此计算吸附平衡时被吸附气体的摩尔质量。通过测定出该平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求出被测样品的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BJH中孔、大孔体积、面积分布,总孔体积;t―plot微孔体积和表面积,Dubinin―Astakhov微孔分布,Horvath―Kawazoe、SF微孔分布,MP微孔分布;密度函数理论(NLDFT)和蒙特卡洛(GCMC)孔径分布模型等参数。模块式气路设计 Rise-1020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引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独特的模块式全不锈钢真空气路设计和先进的防泄漏无污染措施,从而确保了高真空的实现,避免了因连接管路接头过多容易泄漏的弊端。 恒定的温度 自主研制的金属杜瓦瓶因其独特的的内部结构设计,保证了被测试样品温度的恒定,同时又避免了玻璃杜瓦瓶易碎不宜移动的缺陷。高精度的传感器多个高精度的传感器及22位的AD转换器件,确保了比表面积及孔径计算的精确性。先进的理论模型其先进的密度函数理论(NLDFT)和蒙特卡洛(GCMC)孔径分布模型确立了在我国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行业的霸主地位,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操作自动化吸附、脱附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无需人工操作二、技术特点:1、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2、BJH中孔、大孔体积、面积分布,总孔体积3、T―plot微孔体积和表面积Dubinin―Astakhov微孔分布Horvath―Kawazoe、SF微孔分布MP微孔分布4、密度函数理论(NLDFT)和蒙特卡洛(GCMC)孔径分布模型5、真密度测试三、技术参数:1、比表面积:0.0005㎡/g至无上限2、孔径分析范围:3.5至5000埃(0.35-500纳米)3、测验原理:低温氮物理吸附(静态容量法)4、吸附气体:氮气(默认)等非腐蚀性气体。5、独立的P0饱和压力测试管,P/P0范围 1×10-6―0.9986、压力、温度测量: 进口绝对压力传感器0-133KPa,精度0.1% ,4只。 温度传感器:PT-100 ,精度 0.1℃ 1只7、杜瓦瓶:2L,金属材质避免了玻璃杜瓦瓶易碎的缺陷8、真空泵:进口双级机械泵9、极限真空度 :1.0x10-4 Torr10、测量软件: 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11、分析站2个,脱气站3个,脱气温度可达400°C,分析站浸入在一个杜瓦瓶内同时分析,以保证死体积小,提高分析精度,降低运行成本。三个脱气位位于同一个软性加热包中,并且分析位和脱气位独立。四、输出报告: 直接打印和EXCEL输出吸脱附等温线、BET比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t-plot微孔体积、BJH孔体积、孔面积、总孔容积、总孔面积、Dbinin-Astakhov、Horvath-Kawazoe、SF、MP微孔分布,NLDFT/GCMC孔分布,综述报告。五、应用范围: 各种材料的研究与产品测试,包括测量沸石、分子筛、二氧化硅、氧化铝、土壤、黏土、催化剂、有机金属化合物骨架结构等各种材料。
    留言咨询

蒙特卡洛模拟法相关的耗材

  • 月壤标物-月壤模拟-月球环境模拟耗材-月尘
    月尘-月壤标物-月壤实验模拟1. 月尘模拟物未压缩堆积密度:1.56 g/cm32. 月尘模拟物粒径范围:0.04μm - 300μm3. 月尘模拟物平均粒径:50~60μm月尘模拟物成分:辉石占比32.8wt.%,玄武岩玻璃占比32.0wt.%,斜长石占比19.8wt.%,橄榄石占比11.1wt.%,钛铁矿占比4.3wt.%;模拟物的粒径分布与典型阿波罗土壤的粒径分布相匹配
  • 低价模拟显微注射器配件
    低价模拟显微注射器配件严格精确地控制注射压力和注射脉冲的持续时间,在显微注射器价格内是最低。采用精密压力调节器和高速电子电磁转换阀控制技术实现精确注射,超级耐用,操作简单。低价模拟显微注射器配件可以让用户在几分之一秒内开始或停止注射,并精确控制流入目标样品中的注射量。同时它还具有电子脚控板功能使得操作者的手保持自由,可以专注于针和目标的操作。低价模拟显微注射器配件预装好各种器具,到货即可随时使用。你只需要将微注射器连接到一个压缩气体罐(例如N 2)空气压缩机或实验室压缩空气管线的一端,另一端连接微注射针头即可使用。用户设定所需的压力,系统向针头传输压力脉冲。在基本模型中,用户按住高速电子脚踏板时间,是注入脉冲的持续时间。操作方便,设备可靠。即使是新手在第一天也会得到转化体。用户可选用我们的脉冲长度控制模块(PCM),设定注射时间从0.1到15秒。每次按下踏板时,恒定体积可再次注入。这个选项对于定量实验如表达测定法,如DNA,RNA,蛋白质或其他物质的显微注射非常有益。通过独立地控制的脉冲长度和压力,就可以弥补各针的流动特性 在目标受到任何明显的伤害前,就能确定针头是否正确放置 你可以逐步填满你的目标。带开/关的快速高压脉冲设置帮助畅通针。作为价模拟显微注射器的一个额外的选项,用户还可以选择我们主流的固定管控制器(HPC)来定位夹持样品。固定管控制器(HPC)可以在真空下吸住住用户的目标,然后用正压力将其释放。我们独特的气动脚踏板控制器,根据脚踏板的位置通过正压力允许从真空或连续范围。固定管控制器(HPC)可以完美抓握和操作目标,如胚胎和卵母细胞。对注射ES细胞到囊胚也有用。任何客户都能够证明,很短的时间内,你将熟练地得到转化体。双压选项允许用户注射后对针头施加第二压力。此压力高于注入压力比在室温大气压力高。这可以防止媒介的任何回流到针。 显微注射器的输出需要与其他东西结合。例如,如果你使用的玻璃微细针,或我们的显微注射器™ 黄铜直臂持针柄,将有效地做这项工作。 一个特殊的版本,MINJ-4FEM,是专为那些喜欢使用Eppendorf® prepulledFemtotips® (上螺丝),而不是与我们的标准MINJ-4匹配的自己生产的成本较低的MINJ-PP 螺形针的用户设计的。 另一个特别版,MINJ-4SLIP,是专为那些喜欢使用SlipTip® and Luer-Lok® 部位针(上推或扭曲),而不是我们的MINJ-PP玻璃针的用户设计的。
  • 电缆 891 模拟 6.2128.200
    电缆 891 模拟订货号: 6.2128.200用于连接到外部 AD 转换器上的模拟电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