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质检技术体系

仪器信息网特色质检技术体系专题为您整合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特色质检技术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特色质检技术体系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资讯

  • 北京将构建特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和北京市实际情况,从长远考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应由综合协调多部门分段监管向综合协调多部门品种监管转变。在国家现有体制下,北京要进一步完善以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分段监管模式,以市场准入制为核心,以综合协调为依托,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保障,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源头管理,风险管理,全程监管,从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控制能力和监管能力,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以法律的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是包括主体准入和客体(商品或服务)准入。即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市场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的机制,对食品安全实施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目前,北京的一些食品市场准入管理,需要修改完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加以保证。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市场准入管理,明确食品批发市场开办条件、开办者责任义务 明确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要求,重大活动主办单位、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部门法律责任 加强专门从事食品仓储、物流、运输等经营活动的监管等。二是要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食品安全职责,以利于承担其区域内对小作坊、食品摊贩、非法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行为的监管。三是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就食品现场制售,包装、储运等食品相关行为,送餐企业、餐饮器具集中消毒企业、民俗旅游户、庙会餐饮服务提供者等特殊经营主体,细化和明确监管部门及职责,解决监管空白与职责交叉问题,实现食品安全全程和无缝隙监管。   2、建立完善协调有力的综合协调平台。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的框架下,建立协调有力的综合协调和决策的指挥平台,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比如对食品安全应急事件的处置问题上,需要明确统一指挥调度程序,区县政府、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和食品办、市应急办的职责,谁牵头,谁调度应重新加以明确,避免处置现场的混乱。进一步完善日常监督协调。完善市场准入、统一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归集与发布等工作机制。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督导检查机制,督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区县政府及各街、乡、镇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3、切实发挥风险管理在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作用。食品污染涉及多因素、多环节、多主体,要逐步实现从最终产品监管到全过程的预防性监管。科学引导舆论,增强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媒体应对能力,营造良好食品安全消费环境。提高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素养。   4、提高监测能力,建立科学监测体系。一是开展食品安全科学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关键技术前瞻性研究和相关战略研究。二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围绕我市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及难点,重点开展涉及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辐照食品的分析测试、风险评估等技术研究。如当前发生的有餐饮企业使用“一滴香”问题,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分析评估证明是安全的。   5、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者实行公开预警、警告、通告,达到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的目的。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凡在食品生产、销售方面有过严重劣迹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行业。推行信用评价措施并以此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中监管依据。通过建立统一的企业和食品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用信息记录,对食品和企业实施信用监管。总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保障。
  •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当其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驰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国家实验室,聚力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实验室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记者: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赵宇亮:我国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一方面,国家实验室体系能够推动形成我国科研合力。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增加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当前,我国个体科研人员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但尚未形成科研合力,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需求。我认为,国家实验室体系将是把个人能力转化为国家实力很好的一个平台。另一方面,建设好国家实验室体系对基础研究将大有裨益。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建设好安心静心专心致研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可以让科学家在更好的研究环境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记者:请谈谈对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意见建议。赵宇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大科学装置,是推动基础科学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在我国的科技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中国天眼”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散裂中子源等。当前,应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协作建设。记者:如何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赵宇亮:国家这些年非常重视科学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使用率逐年提升,但整体来说,国产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很多高端科学仪器仍依靠进口。高精尖科学仪器或复杂设备需要依靠多领域、多学科、多维度的技术集成,单纯依靠某一家企业或者科研单位,很难取得关键性突破。我建议,我国应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在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过程中,建立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市场金融联合攻关的协同机制,通过加强合作研发,提升成功效率,争取取得重大突破,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这一最新战略部署既反映出我们党以“双碳”为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又体现出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对“双碳”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正确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不但有赖于先进技术的跟进突破,而且需要完善的法治引领护航。“凡属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体系,是保障环境权、体现环境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协调各主体利益,汇聚实现“双碳”目标合力的坚实基础。一、加快形成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法律规范体系法者,治之端也。当前我国碳中和法治建设明显滞后,规范依据仍然停留于国家政策层面,基础性法律规范缺失明显,既有法律规范囿于各自立法目的,内容分割,“碎片式”的规范难以形成制度合力,无法为“双碳”目标提供全面法律支撑,无法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加快形成系统、稳定、完备的“双碳”法律规范体系的紧迫性前所未有。一是要制定出台气候变化应对法,填补“双碳”战略专门立法缺失。气候变化应对法是统领“双碳”目标实现的基础性法律,对“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机构设置、减缓与适应制度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予以明确,将碳排放标准、碳排放评价、碳排放监测、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制度纳入其中,以法律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强制性保障目标实现。二是修订污染防治、自然资源、能源利用等领域相关立法,保证整个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统一。具体而言,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增加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基础性条款,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协同规制。在森林法、草原法和湿地保护法下,肯定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碳汇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保育,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加碳汇总量。在能源法中,明确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能源法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性。三是明确国际合作的立场,针对短板弱项,细化法律措施。“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运用法律武器增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例如,为应对欧盟正在积极推进碳边境调节措施,我国需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立法,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建立中国产品碳排放核算体系,维护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权益。面对激烈的制度规则博弈,我国亟须加快相关立法,在法治框架内进行碳减排国际合作。二、加快形成高效的碳达峰碳中和法治实施体系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良法也需善治,法律实施效果直接关系立法目标能否最终达成。要秉承系统思维,注重发挥法治各构造要件之间协同的整体性效应,促进“双碳”法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首先,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宪法已经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双碳”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宏观维度的制度基础、规范指引和根本遵循。其次,行政执法点多面广,行政机关要承担起“双碳”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责任务。除需要逐步建立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规划、标准、评价、许可等管制性手段外,还应重视激励手段的运用,通过融资、补贴等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开展降碳增汇,尤其注意“双碳”行政管理活动应落实比例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执法方式。再次,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要发挥法律实施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基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强风险属性,司法机关要妥善处理司法能动与谦抑的关系,在法律规范容许的解释空间内运用司法策略有效化解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妥善处理民事、行政、刑事多个领域“双碳”案件,充分发挥面向“双碳”目标的司法预防价值。最后,人民群众是法治实施的主体、力量源泉,社会参与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凝聚最大合力。要培育和营造绿色低碳环保的社会文化,使遵守“双碳”法律规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企业作为碳排放主要社会主体,应履行气候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加速推进低碳转型。公众要将对气候变化危机的焦虑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碳减排的积极行动,践行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个体力量。三、加快形成严密的碳达峰碳中和法治监督体系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严密的监督体系将公权力的配置和运行置于法治的轨道之上,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全方位、制度化的根基。“双碳”目标实现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基础设施投资、终端节能和能源替代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巨额公共资金,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市值规模不断增加,碳金融市场蕴含大量商机,这些因素叠加增加了公权力被“被腐蚀”和“被围猎”的风险,必须将党内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有机贯通,不留死角,提升监督治理效能。首先,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形成监督合力。要以有效问责强化“双碳”政策、决策及部署的贯彻落实,既追究乱用滥用权力、权力寻租的渎职行为,也追究不作为、慢作为的失职行为,既追究直接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其次,完善监督网络,实现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监察监督等国家监督全覆盖。“双碳”目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各地、各行业减排降碳制度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应成为当前各类国家监督的重点内容,对不当行为及时纠正整改,对违法行为及时问责追责,督促严格履职。最后,发挥社会监督主体广泛、民主性突出优势,实现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加大应对气候变化与碳排放信息公开力度,将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公众听证会作为推进有关“双碳”具体行政决策的法定途径与程序。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电话、微信、网站等举报平台,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相关违法行为的举报,及时予以查证和反馈。四、加快形成有力的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体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政治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信息化保障为“双碳”法治体系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是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保证“双碳”目标下各环节法规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实施。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坚决支持“双碳”领域各项工作和活动,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用法治思维应对和解决“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二是强化人才保障。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人才是加快形成有力的“双碳”法治体系的宝贵智库。既要加强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人员在内的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又要加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建设,梳理和解决制约“双碳”法治人才保障体系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强化职业操守,创新培养模式,为“双碳”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储备优质资源,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强化信息化保障。智慧法治的发展是法治建设时代化的必然结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双碳”法治信息化注入强大势能。应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环节全面提升我国“双碳”法治信息化水平。建设集碳排放在线监测核查、减碳指标预测预警、重点碳排放源监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碳排放管控云平台,既可以强化对碳排放的执法检查,又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利用网上立案、在线调解、线上庭审、云端执行等一系列“互联网+法院”工作模式解决涉碳领域新型纠纷,提高司法质量和效率。运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智慧普法”提供主动、精准、高效、互动的“双碳”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培养公民的“双碳”守法意识。五、加快形成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党内法规体系治国必先治党。党内法规是实现“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有3600余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但涉及“双碳”的党内法规建设较晚,体系尚不成熟,只有中央环保督察、领导干部离任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以及终身责任制等党内法规与“双碳”相关,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呼应性不足。构建“双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协调衔接、相互补充的格局,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双碳”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将“双碳”实现路径和工作规范要求融入党员教育管理、全面从严治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党内法规,增强党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其次,完善“双碳”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促进党内政治责任向各层级落实,压实决策部署的推进和落实责任,明晰责任主体与具体追责情形,精准化追责。最后,注重对“关键少数”违反党内法规的行为真抓严管、狠抓落实、全面从严,通过“关键少数”带头严格执行“双碳”党内法规推广至全体党员,确保党和国家“双碳”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方案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论坛

  • 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会提出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从1月30日召开的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视频会上获悉,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将积极探索,努力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负责人在报告中从工作理论、法律法规、行政监管、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量值传递溯源、产业计量、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保障8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进行了阐释。 在计量工作理论体系方面,要加强有中国特色计量工作体制机制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计量发展历史研究、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计量新需求研究、计量基标准覆盖率研究、计量风险预警和评估研究等,从理论基础和战略全局高度研究计量发展问题;在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以修订《计量法》为核心,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及国家计量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健全计量行政监管体系方面,要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计量工作的管理体制;在健全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工作中,要继续加强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积极开展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在健全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方面,着重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量和重点对象的量值传递体系的规划、研究与建设;在建立健全产业计量服务体系时,要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其它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动国家产业计量测试平台(中心)建设,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通过平台及时高效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技术保障;围绕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研究如何根据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有效整合并科学利用区域内计量资源,从而更加高效地服务区域产业科学发展;关于健全计量技术保障体系,提出要组织制定加强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地(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各地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计量检定测试实验室,增强计量技术机构科技创新、量值传递及计量技术服务能力等。

  • 【转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暨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立大会今日在京召开,分析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成立由26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讲话中强调,要切实把环境应急管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防范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张力军说,当前,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环境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已成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任务。各级环保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的职责所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忠实履行环保职能的直接体现。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力军指出,目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不完善、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依然突出,应急预案不科学、保障措施不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防范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与加强环境管理的需要严重不适应,已经成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短板和瓶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必须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以保障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标,以"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的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建立包括风险防控体系、应急预案体系、指挥协调体系、恢复评估体系在内的四大核心要素,以及政策法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应急资源体系三大保障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在构建这一复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讲求方法,强化措施,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取得突破,带动体系全面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工作转型。要从事后处置为主向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建设完善"一案三制"(应急预案、法制、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二要加强规范管理,落实环保责任。要进一步界定各级环保部门事权,上下互动、形成合力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事先准备不足、应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以及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抓住改革机遇,创新应急体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企事业单位落实、公众有序参与的环境应急管理体制 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强环境应急队伍和机构建设,逐步推进环境应急处置的专业化。四要推动部门协作,引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跨界突发水环境事件的长效机制,完善地区之间信息互通、监测预警、联合执法、协同应对等制度,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平台 积极开展部门合作,落实环保、安监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建立环保部门与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的长效联动机制 要抓紧研究制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五要实施"基础工程",提升应急能力。要以组建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为契机,大力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专家库 要以提高保障工作实效为核心,利用国家、地方和大中型企业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库 要组织开展案例研究,全面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战能力 要重点建好国家、省、市三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加快形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环境应急决策指挥网络。 张力军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围绕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全国环境安全大局稳定。具体要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对涉及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二是扎实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从明年开始,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三是采取综合措施防控重金属污染事件,毫不松懈地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大气污染应急工作,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环境安全,继续深化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四是突出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尽快发布实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稿)》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加快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各地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战能力。五是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时,要充分评估环境本底、区域容量、人体危害以及污染物富集等问题,对防范环境风险提出明确的要求。实施总量控制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等都要体现应急管理的要求。日常监督要督促企业切实实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开展应急状态下环境标准、监测规范的研究。六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将抓紧制订《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从人、财、物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应急能力建设量化指标,并建立与之对应的考评机制。各地在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基础、保障、人才建设作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重点,全面落实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求。七是打造"12369"知名环保品牌。要真正落实"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对查处不到位的要严格督办落实,使"12369"环保举报热线成为解决危害群众环境权益问题的绿色通道。 会上,来自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军队,以及各行业协会的26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正式成立。张力军对专家组寄予殷切期望。他说,实践证明,建立环境应急专家组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决策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专家组成立后,专家们将通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和参与环境应急日常业务咨询工作,为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希望各位专家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基础工作研究,积极参与环境应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人、环境应急机构主要负责人,机关各部门、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及所属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检中心,如何填补体系空白?

    国家食品质检中心如何填补体系空白?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近日落户贵州省,该中心在云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全国检测行业领先地位。填补国内食检体系空白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检验检测”和“大数据分析”两项高技术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提供了一种基于云技术的检验检测信息化管理模式,即通过食品检测仪器物联网化、检测过程标准化、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实现云技术食品检测的应用。 当前,在食品检测行业云技术应用程度仍然较低,绝大部分食品检测机构在长期的食品检测工作中积累了海量的检测数据,并且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还不断更新和增加,但这些数据除了通过检测报告和统计报表这些简单形式报出外,并没有发挥其他作用。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的兴起,云计算应用与大数据分析策略应用是顺应食品检测行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开展食品检测技术推广应用  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后,开展食品检测仪器物联网技术、实验室管理系统等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检验检测云技术应用标准的制定;承担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检验检测任务;开展食品检测云技术在检验检测机构的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培训。  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由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筹建。目前,贵州省已建立起云集全国2万多家食品企业的大数据平台“食品安全云工程”,在全国食品云技术应用层面处于领先状态。(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资料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仪器

  • iQ-Check Prep荧光定量PCR体系自动化配置工作站■ 用于 DNA 提取和 PCR 体系配置的自动化平台■ 使用 iQ-Check 试剂盒进行病原体检测的完整解决方案■与荧光定量PCR联用,最快8小时检测500份样品iQ-Check 操作系统充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为食品和环境病原体检测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完整、灵活和开放的解决方案,适合工业微生物实验室在其质检过程中作出快速反应及结果报告。
    留言咨询
  • Vitae 100全自动PCR体系构建系统,适用于各种PCR反应的体系构建以及其他体系构建(例如:NGS文库构建),可从不同规格离心管(0.2mL、1.5mL、2mL、5mL等)、试剂瓶、试剂槽中移液至PCR 8连排管、PCR 96孔板及PCR 384孔板;移液精确,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保证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新冠检测体系构建、病原微生物检测体系构建及各种利用PCR技术的检测项目。 产品特点灵活的盘面布局■ 具备10个盘位,支持各种离心管(0.2mL 到 50 mL)及孔位数高达384孔的各种孔板,盘位功能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规划■ 模块化配置:可选配加热、制冷、震荡功能模块,根据应用需求灵活定制■ 多样化适配器,可适配多种不同品牌试剂耗材界面简洁 一目了然■ 界面人性化设计,拖拽式布局,操作简单,易于使用■ 实验流程生成,每个步骤可独立进行参数设置低成本运行■ 耗材开放,降低用户运行成本■ 软件设计人性化,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即可掌握设备■ 易于维护,移液模块校准无需过多拆卸即可完成 应用领域 ■ 病原微生物检测 ■ 病毒检测■ 基因表达分析■ 基因分型特别说明,此页面中所有展示的图片和信息仅供参考。
    留言咨询
  • 科特热力调查【】在石油化学工业炼油、化工、塑料等石化及后衍出产设备愈加呈现出出产规模扩展、联建联产和公用工程会集供给的特色。由于这些设备的规模化和彼此连带关系,在开泊车、日常运转特别是突发事端发作时,设备将排放出较很多的火炬气或排放气,为确保出产装置的体系安稳和安全,使排气操作尽可能不影响设备本身及周边的正常出产运转,科特热力工程有限公司可为石油化工、煤化工、炼化、焦化及钢铁等职业供给各类高架火炬、煤气放散点火的工程总包事务,一起供给火炬相关工程咨询、技能改造等效劳。  科特热力工业火炬,高架火炬装置体系特色:  ● 单台火炬处理才能为0~1800 t/h,标准DN100~DN2200,高度20 m~160 m   ● 选用三次引射配风技能,长明灯耗量少(≤3Nm3/h)、火焰刚毅,抗风才能可达12级   ● 选用航天专有焚烧技能,燃尽率达99%以上   ● 选用特别结构的消声降噪设备,火炬噪音85dB   ● 选用先进安全的高空主动\手动、地上内传焰、DCS长途等多样焚烧方法,焚烧成功率大   ● 选用专有的航天流体引射蒸汽消烟技能,消烟作用满足林格曼黑度Ⅰ级   ● 选用撬装模块规划,装置操作便利,满足国内外用户的需求。  ● 设有静态/动态密封器、水封罐,确保上游设备安全   ● 设置稳火器和回流区,选用流场和温度场模仿,根绝回火、脱火现象   ● 选用完善的安保连锁体系,确保设备运转安全可靠   ● 设有高效分液罐,确保火炬不下火雨   陕西科特热力工程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高架火炬,放散点火装置,火炬放散自动点火装置,焦炉煤气放散点火,高炉煤气放散点火,转炉煤气放散点火,发生炉煤气放散点火,经过我们努力与发展,已具一定的规模及实力,现拥有一支以卓越的服务品质、专业的技术服务实力团队,为不同群体的用户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公司秉承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以稳固、发展、忠诚、高效、团结与创新的精神而不懈努力。
    留言咨询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耗材

  • 超分辨成像缓冲体系试剂盒
    超分辨成像缓冲体系试剂盒用途:本试剂盒提供超分辨荧光成像所需的全套成像缓冲体系。规格:包含可进行50次独立实验的用量,每次实验可检测10个样品。1)试剂成分和pH稳定,能保证长时间的成像效果,且对样品无损伤;2)试剂盒内所有内容物均采用灭菌处理,无污染,且不产生背景荧光;3)方便快捷,用户只需提供样品,加入本品即可进行超分辨荧光成像;4)操作简单,即开即用,无需复杂配制过程,无需专业人员即可完成。
  • EXP 接头体系 51384-U
    EXP 接头体系The EXP® Fitting System is the premier adjustable nut and ferrule compression fitting for extreme high-pressure connections between 1/16 inch tubing and any 10-32 port. The Titanium Hybrid ferrule provides a perfect seal with every connection, yet can be released without tools toadjust to the different port depths of various hardware. With this fitting system there is no longer the need to clip off and replace ferrules from tubing.? Auto-adjusting Zero Dead Volume (ZDV) connection? Intended for many repeatEXP 接头体系订货信息:描述货号包装hand tight nut and titanium hybrid ferrule51384-U1 eahand tight nut and titanium hybrid ferrule51385-U10 ea
  • 微流体系统控制器配件
    微流体系统控制器配件是专业为微流体器件的自动控制设计,可用于微流体器件控制,能够同时和独立地控制流体系统使用8个阀和8个泵,还可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微流动序列。此编程功能可以编辑新程序控制要求液体位移,取样和注射,并可以设置,存储和管理多个程序。用户可以毫不费力地检索和运行他们的程序。 在使用跨实验室和工业应用领域,需要精确液体转移。比如,微流体系统控制器FlowTest™ 将被证明是许多质量检测应用,流体系统发展或使用泵和阀门仪表的宝贵资产。微流体系统控制器配件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仪器使用,无需电脑。在这种情况下,程序被加载在USB密钥上。通过位于控制盒的上方“运行/暂停”和“停”按钮,方便地操作控制器。微流体系统控制器编程以两个步骤进行: 1.在设计区域绘制的流体图,并在储存流体控制设备的规格的软件数据库中选择泵和阀来节省时间。 2.为每个流体控制设备的编辑流程序并执行你编辑的程序。 编号 名称 CMS 流体系统的泵,阀控制器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