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仪器信息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专题为您整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资讯

  • 钱永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荣誉   1968年,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TheWestinghouseScienceTalent)   1968年,拿了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NationalMeritScholarship)进入哈佛大学。1972年获学士(化学和物理)。   1977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生理学)。   1981年,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在这里工作8年,成为大学教授。   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在他是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重要奖项   1991年,帕萨诺基金青年科学家奖   1995年,比利时阿图瓦-巴耶-拉图尔健康奖   1995年,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   1995年,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研究奖   2002年,美国化学学会创新奖   2002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海内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奖   2004年,获沃尔夫奖(WolfPrizeinMedicine),全美化学学会,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   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2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这三位科学家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并将分享诺贝尔奖金。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先生莅临HUPO展(图)
    来自日本岛津公司的消息:2004年10月25日-27日岛津公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国际HUPO年会”。据岛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本次展会上岛津公司隆重展出了LC-离子阱-TOFMS、MALDI-离子阱-TOFMS、自动凝胶处理系统、印迹法PVDF膜质谱鉴定技术,LC-MALDI等仪器,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驻足观看询问。配合本次展会,岛津公司还成功举办了午餐学术交流会。在融洽的气氛中,岛津仪器用户和对岛津技术、产品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岛津制作所质量分析研究所所长田中耕一先生也亲临展会和学术交流会,为参观者耐心地进行仪器讲解和回答问题。
  • 李远哲: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36年出生于新竹,父亲为知名画家李泽藩先生   1943年入新竹小学   1949年入新竹中学   1955年考入台大化工系,次年随及转入化学系   1958年入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硕士班,指导教授为兵口博先生   1961年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   1962年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追随Manan先生   1966年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为Herschebach先生   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其间于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4年转任加州柏克莱分校教授   1979年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6年获美国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 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3年受推荐接任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1995年主持教改会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方案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论坛

  • 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人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发现准晶体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但在近30年前,谢赫特曼的这一发现曾“极具争议”,一度受到“劝告”,希望他脱离研究小组。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1982年,他率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发现准晶体“现象”。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  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人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发现准晶体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一人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奖金。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5日认定,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态物质的构想”。  准晶体,或称准结晶体,异于常规晶体。准晶体是一类不具备晶格周期性、却显现长程有序性的固体材料。所谓长程有序性,在某个方向上往往以无理数序列的方式表达,而序列则像无理数一样无限不循环。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在瑞典科学院宣布本年度获奖者之际,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作出解释:“在准晶体内,我们发现,阿拉伯世界令人着迷的马赛克装饰得以在原子层面复制,即常规图案永远不会重复。”  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独缺”诺贝尔奖  实验室环境下,谢赫特曼率先在铝镁合金中发现准晶体“现象”。1982年4月8日上午,谢赫特曼借助电子显微镜获得一幅晶体衍射图,即日后所确认的“准晶体”。  他当时从事航空高强度铝合金研究,而新发现有悖原子在晶体内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的“常识”,因而不为同行所接受。  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散发的新闻稿中回顾道,谢赫特曼的发现“极具争议”。为维护自己的发现,谢赫特曼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 。  198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类似现象,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得以同时发表。据先前媒体报道,从此,谢赫特曼先后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似乎“独缺”诺贝尔奖。  迫使同行重新认识固体材料  据新华社电  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  如今,他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任以色列工学院教授。  他当年的发现和坚持,迫使同行重新考虑并认识固体材料。  科学界对准晶体的理解和描述,需要借助数学,同时从中世纪阿拉伯风格马赛克镶嵌装饰艺术中汲取灵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62241_321558_1645275_3.jpg  自然环境中,人们后来在俄罗斯一条河流内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自然生成的准晶体。工业环境下,瑞典一家企业在某一种钢质材料中发现准晶体,而准晶体在材料中所起的强化作用,相当于“装甲”。  或用于柴油机和不粘锅涂层  如今,科学家正尝试将准晶体应用于其他产品,如不粘锅涂层和柴油机制造等。

  • 【分享】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 贝恩哈德• 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奖项.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1902 埃米尔• 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 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 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 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 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 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 拉第奖章.1904 威廉• 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 拉姆 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 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 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 冯• 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 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 冯• 贝耶 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 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亨利• 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 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 大化学家. 1907 爱德华• 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爱德华• 毕希纳,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发 现无细胞发酵,于一九O七年荣获诺贝尔化学 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08 欧内斯特•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远离新西兰文 化中心的泉林衬边,在一所小木房里,詹姆斯 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铤生了.达就是后来在揭示 原子奥秘方面板出卓越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 化学奖金的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欧内斯待• 卢 瑟福. 1909 威廉• 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奥斯特瓦尔德所到之处,总要燃起科学探索的埔熊烈火.他 在莱比锡大学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于他从很多方顶研 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使氨发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 工作,它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领域中的 成就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催化研究化学平衡和化 学反应率方面功绩卓著,一九O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0 奥托• 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一八八九年,瓦拉荔出任哥丁根大学化学研究院院长,其间, 他继续对获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九O九年写成了《菇和樟 脑》一书,总结了他一生对于醋类化学的研究成果.一九一O年, 瓦拉赫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1 玛丽• 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玛丽.居里是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两次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她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和 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质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 赞誉. 玛丽• 届里面强地战斗了一年又一年,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 多了,本来就消瘦的面容更清瘦了,可恩她却乐此不疲,决心 "不虚度一生."她写了许多著名论文,完成了由镭盐分析出金属镭 的精细实验.一九O七年,她提炼出纯氯化镭,精确地测定了它 的原子量.一九一O年,她提炼出纯镭元素,并测出锗元素的各 种特性,完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正是由于这些杰出的 贡献,一九一一年,她再次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12 维克多• 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提起维克多• 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 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格氏试 剂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无论 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虫著作都有着关于 格林尼亚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

  • 【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人罗伯特·J·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K·科比尔卡因为对蛋白受体的研究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两名获奖者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所获成果具有“奠基意义”,揭示了这一类重要受体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宣布这一消息后,一名委员会成员10日向新华社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名记者确认,两人获奖成果涉及医学,堪称“跨界”成果。寻“受体”莱夫科维茨及其同事的获奖研究始于1968年,针对生物细胞“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试图解密肾上腺素之类激素物质促生血压升高和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的机理。这以前,科学界推测,细胞表面包含某种激素“受体”。在莱夫科维茨的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把一种碘同位素附着到多种激素物质上,借助同位素的辐射性状追踪以至揭示多种激素受体,包括β肾上腺素受体。他的研究小组最终在细胞壁内分离出β肾上腺素受体,继而对这种受体发挥作用的机理形成了初步认识。依照现有理解,人体包含数以10亿计个细胞,由这些细胞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精细调适的系统,而每个细胞都包含细小的受体。受体的作用,是让细胞感知所处环境,进而调整并适应环境。再“挑战”科比尔卡二十世纪80年代加入莱夫科维茨的研究小组,接受一项挑战,即在人类染色体基因组中确定为β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特定基因。在包含浩瀚信息的人体基因组中,科比尔卡以创新方式实现了这一目标。后续研究中,借助对与β肾上腺素受体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受体与促使眼睛具备捕捉光线能力的受体相似。他们意识到,存在一整类受体,不仅形似,发挥作用的机理也相同。这类受体如今名为G蛋白偶联受体。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发布的新闻稿中介绍,大约1000种基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编码”,与人体对光线、味觉和气味的感知以及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物质相关。显“跨界”评审委员会说,现有所有药物中,大约半数借助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效用。2011年,科比尔卡实现一项新突破:他主持的研究小组捕捉到β肾上腺素受体的画面,恰逢它由某一种激素激化、向细胞发出“信号”的瞬间。评审委员会说,这一画面,集几十年研究成果为一体,是“分子层面的杰作”。与莱夫科维茨和科比尔卡的学历以及两人的研究历程吻合,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似乎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某种“渗透”,无法界定包含更多化学因素还是更多医学因素。现场回答新华社记者刘一楠提问时,一名评审委员说,本年度获奖成果确实涉及化学和医学,这种“跨界”现象构成科学“美感”。审视近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相对集中在材料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材料学多与物理关联,生物化学多与医学关联。=================================================================================================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资料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仪器

  • 无与伦比的速度,一流的灵敏度得益于岛津深厚的质谱研发积淀,在诺贝尔获奖者的引领下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作为全球首家将三重四极杆高灵敏度和超快速相结合的公司,为质谱领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为用户着想,秉承超快速分析的理念,显著提升分析通量,打造实验室的效率之星。卓越的稳定性,值得信赖的准确性LCMS-8045重视仪器抗污染能力和整体耐用性,即使在严苛的连续分析中也可保持出色的稳定性,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药物分析,环境监测还是临床研究,在面对复杂基质样品时都可以轻松应对。功能丰富的软件,强大的MRM方法包Labsolutions LCMS集合型工作站软件,具备丰富的支持多组分定量方法制作的便利功能,以直观的界面帮助用户迅速上手。从方法建立、实时分析到报告编辑,化繁为简,大幅提升分析工作的效率。更提供多领域分析方法包,无需方法摸索,即刻开展工作。
    留言咨询
  • 布氏漏斗功效和作用介绍:布氏漏斗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器材,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液体。它采用锥形设计,底部有一个小孔,可以使液体以特定速度从中流出。布氏漏斗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制药工业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功效和作用。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 Ernst Büchner 发明的。布氏漏斗的使用: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使用时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湿滤纸不牢)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布氏漏斗形状: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有陶瓷的,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
    留言咨询
  • 超高分辨显微镜iSTORM 400-860-5168转4963
    近年来,新的荧光探针不断涌现,光学衍射极限不断被突破,研究者开发了多种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 主要包括: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PALM)、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和结构光照明显微技术(structur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IM)。2006年底,STORM技术由华裔科学家庄小威首次提出,庄小威研究组发现应用特定波长的激光来激活探针,用另一束波长激光来观察,通过高斯拟合的方式定位漂白荧光分子,反复循环后可得到内源蛋白的高分辨成像,命名为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STORM)。此项技术在201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这项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发现已在国内实现产业化。依托复旦大学的自动控制、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生物、光学、图像处理等的技术,拥有光学、生物、自控、机械、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交叉学科技术团队,力显智能科技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技术产业化,推出了超高分辨率显微产品。采用3D随机光学重构技术、高精度细胞实时锁定技术、多通道同时成像技术等,以纳米级观测精度、高稳定性、广泛环境适用、快速成像、简易操作等优异特性,获得了超过50家科研小组和100多位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 力显智能科技的iSTORM采用同步多通道成像技术,同时提供多个目标的超分辨率图像,将数据采集时间缩短到其他商业产品的 1/3。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多个通道的连续超分辨率成像中严重的光漂白。 并自主开发了双相机模式的主动锁定系统,以纠正数据采集期间实时漂移的样品。样品可以用纳米精度"锁定",无需采集后校正,保证了可靠的结果,节省了用户在每次样品加载后等待系统稳定和热平衡的时间。力显智能科技的培训团队专家来自不同领域,提供全面的培训和长期的技术咨询,可以使用户更全面的掌握使用技巧和背后原理,真正能够掌握超高分辨成像技术。力显智能科技将自身积累的样本制备经验及成像参数基本模板与客户分享。帮助客户尽快获得理想的超高分辨率图片。力显智能科技不仅提供仪器的维护,也通过线上、线下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研咨询和服务,包括原理性知识咨询、实验经验传授,成像数据分析建模,假设验证等。力显的Serendipty成像软件能够同步实现超高拍摄期间的实时重构,为用户轻松捕获优质的超分辨率成像。
    留言咨询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耗材

  • 唐山红玫瑰陶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布氏漏斗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 唐山金盾理化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布氏漏斗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 唐山金盾理化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细孔漏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