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研究

仪器信息网影响研究专题为您整合影响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影响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影响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影响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影响研究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影响研究相关的耗材

  • 装填技术与柱硬件对性能的影响
    装填技术与柱硬件对性能的影响实验室规模的HPLC分离纯化对色谱工作者提出了诸多挑战,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制备色谱柱本身。由于柱与柱之间在性能和使用寿命上的不一致性,常常导致样品损失、重复纯化操作以及从小体积柱到大体积柱的放大能力差。沃特世科学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历经三年,研究了装填工艺过程中的所有因素以及柱设计本身。在此基础上,沃特世公司于2003年推出了专利*技术OBD TM (Optimum Bed Density,最佳柱床密度)应用于沃特世制备柱产品。(*UK专利号 # GB2408469)。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制备柱的柱床装填必须足够致密,才能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流动相压力而仍保持稳定的柱床状态。传统的匀浆装填方法,用于分析柱规格时能够产生必需的柱床密度;但是当用于制备柱并使用较小粒径填充制备柱时,随着柱内径与长度的增加,就越来越难以达到柱长期使用仍能保持稳定耐受时所必需的柱床密度。柱床密度的优化,取决于色谱填料的特定性质与所采用的柱设计。传统分析柱匀浆填充工艺下的平均柱床密度vs柱规格
  • 紫外灯试验机的荧光紫外等可以再现阳光的影响
    商标申请号:7183337 宏展仪器生产的Q8紫外线加速老化试验机您的首选品牌! 宏展仪器生产的Q8紫外线加速老化试验机结束进口设备长期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主要用于模拟对阳光、潮湿和温度对材料的破坏作用;材料老化包括褪色、失光、强度降低、开裂、剥落、粉化和氧化等。紫外光老化试验箱通过模拟阳光、冷凝、模仿自然潮湿,试样在模拟的环境中试验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可再现户外可能几个月或几年发生的损坏。 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中,紫外灯的荧光紫外等可以再现阳光的影响,冷凝和水喷淋系统可以再现雨水和露水的影响。整个的测试循环中,温度都是可控的。典型的测试循环通常是高温下的紫外光照射和相对湿度在100%的黑暗潮湿冷凝周期;典型应用在油漆涂料、汽车工业、塑胶制品、木制品、胶水等。 模拟阳光 阳光中的紫外线是造成大多数材料耐久性能破坏的主要因素。我们使用紫外灯来模拟阳光中的短波紫外部分,它产生很少的可见光或红外光谱能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选择不同波长的UV紫外灯,因为每种灯在总的紫外线辐照能量和波长都不一样。通常,UV灯管可分为UVA和UVB两种。 Q8/UV灯管 UVA-340灯管:UVA-340 灯管可极好地模拟太阳光中的短波紫外光,即从365 纳米到太阳光截止点 295 纳米的波长范围。 UVB-313灯管:UVB-313 灯管发出的短波紫外光比通常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强烈,从而可以最大程度的加速材料老化。然而,该灯管可能会对某些材料造成不符合实际的破坏。UVB-313 灯管主要用于质量控制和研究开发,或对耐候性极强的材料运行测试。 UVA-351灯管:模拟透过窗玻璃的阳光紫外光,它对于测试室内材料的老化最为有效。 潮湿冷凝环境 在很多户外环境中,材料每天的潮湿时间可长达12小时。研究表明造成这种户外潮湿的主要因素是露水,而不是雨水。Q8/UV通过独特的冷凝功能来模拟户外的潮湿侵蚀。在试验过程中的冷凝循环中,测试室底部蓄水池中的水被加热以产生热蒸气,并充满整个测试室,热蒸汽使测试室内的相对湿度维持在100%,并保持一个相对高温。试样被固定在测试室的侧壁,从而试样的测试面曝露在测试室内的环境空气中。试样向外的一面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冷却效果,导致试样内外表面具备温差,这一温差的出现导致试样在整个冷凝循环过程中,其测试面始终有冷凝生成的液态水。 由于户外曝晒接触潮湿的时间每天可以长达十几小时,因此典型的冷凝循环一般持续几个小时。Q8/UV提供两种潮湿模拟方法。应用最多的是冷凝方法,它是模拟户外潮湿侵蚀的最好方法。所有的Q8/UV型号都可运行冷凝循环。因为有些应用条件也要求使用水喷淋以达到实际的效果,所以有些Q8/UV型号既可运行冷凝循环又可运行水喷淋循环。 温度控制 在每个循环中,温度都可控制在一个设定值。同时黑板温度计可以监控温度。温度的提高可以加速老化的进程,同时,温度的控制对于测试的可再现性也是很重要的。 水喷淋系统 对于某些应用而言,水喷淋能更好地模拟最终使用的环境条件。水喷淋在模拟由于温度剧变和由于雨水冲刷所造成的热冲击或机械侵蚀是非常有效的。在某些实际应用条件下,例如阳光下,聚集的热量由于突降的阵雨而迅速消散时,材料的温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热冲击,这种热冲击对于许多材料而言是一种考验。Q8/UV的水喷淋可以模拟热冲击和/或应力腐蚀。 喷淋系统有12个喷嘴,在测试室的每一边各有6个;喷淋系统可运行几分钟然后关闭。这短时间的喷水可快速冷却样品,营造热冲击的条件。 照射强度控制:可选 选配照射强度控制选件可得到精确型和重复性好的测试结果;光强控制系统允许用户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通过其反馈回路装置精确控制照射强度;同时也可以延长荧光灯的使用寿命 温湿度控制器: 符合标准: ASTM G 153, ASTM G 154, ASTM D 4329, ASTM D 4799, ASTM D 4587, SAE J 2020, ISO 4892技术参数: 型号 Model Q8/UV3 Q8/UV2 Q8/UV1 UV 照射 Exposure ● ● ● 冷凝 Condensation ● ● ● 光照控制 Irradiancs Control ● ● 可调光线 Adjustable irradiance ● ● 喷水 Water Spray ● 热冲击 Thermal Shock ● 自动侦路 Self-diagnostics ● ● ● 灯泡数量 Lamp Q'ty 紫外线灯管 8 支,备品 4 支 Ultravloiet lamp 6pcs, spares 4 pcs (美国Q-LAB,Q-Panel,美国ATLAS,UVA340,UVB313,UVC351) 记录器 Recorder 选配 (Optional) 辐射计 Q8-CR Calibration Radiometer 选配 (Optional) 机器辐射强度: 1.0W/m2/340nm以内可调 1.1W/m2/313nm以内可调 UV 温度 Temp 50 ℃ -75 ℃ 冷凝温度 Condensation Temp 40 ℃ -60 ℃ 测试容量 Test Capacity 48pcs 片/se spray( 75 x 150m m ) 50pcs片/basic ( 75 x 150m m ) 水凉及耗量 Water 蒸馏水每分钟 蒸馏水每日 8 公升 体积 Dimension(W x D x H) 137 x 53 x 136cm 重量 Weight 136kg 电源 Power 1 &psi , 120V/60Hz,16A or 230V/50Hz, 9A,1800W(max)
  • 内蒙古石墨烯材料研究院服务
    内蒙古石墨烯材料研究院以内蒙古石墨烯产业为己任,注重产学研合作。在了解国际发展前沿技术的同时,将调研全国石墨烯技术需求,编制产业发路线图,为政府决策及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研究院为石墨烯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提升内蒙古石墨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研究院将根据调研情况,凝练行业公共关键技术课题,组织实验室、企业共同进行课题攻关,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特长和企业的市场灵敏性,开发出具有技术与市场前瞻性的产品。公共技术服务产业人才培养为相关企业在石墨烯制备及应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团队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团队,吸引、支持相关团队来研究院开展研究活动、创业探索。孵化企业鼓励引进具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相关团队创办企业。通过研究院的资金、运营团队和下游实体企业的支持,孵化石墨烯相关初创企业。培育产业初创企业运行一段时间后,积极帮助企业寻找下游用户,开拓市场,并通过各种政策如科技计划支持、税收政策优惠、科技金融贷款、创投公司融资等服务,支持初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达到培育产业的目标。服务模式共建研发中心:以我院科技力量作为技术支撑,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为企业服务共同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任务:以企业为主体或研究院为主体,共同承担国家创新基金,科技支撑以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委托研究开发:由企业出题,承担全部的研发费用,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共同开发:由企业或研究所共同提出科技项目,双方共同投入,知识产权根据双方投入比例和前期技术积累而定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将我院成熟的技术进行转让或以知识产权入股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以研究院的人力资源作投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石墨烯制备实验室石墨烯制备及表征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石墨烯薄膜大规模CVD制备及转片技术开发石墨烯储能实验室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产品的开发新型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高性能负极材料开发与石墨烯负极相匹配的高电压和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高性能石墨烯基储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实用化研究石墨烯复合材料实验室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开发石墨烯吸油材料的开发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开发 石墨烯分析测试中心石墨矿的分析测试石墨烯材料的分析检测石墨烯应用产品的检测石墨烯标准研究中心石墨烯材料标准研究石墨烯相关应用标准研究

影响研究相关的仪器

  • Finder Vista“微曼”系列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 性能特点:● 更高系统灵敏度:采用大通光口径影像校正光谱仪和进口低噪声科学级CCD。● 适合多种样品,可在显微光路与宏光路之间自由切换。● 高重复性:光路设计结构稳固,全自动,一体化设计,软件控制电动切换光路,切换后无需重新校准。● 模块升级选项:可提供功能升级模块,满足多方面科研需求。● 易操作:软件窗口操作模式,简单易用产品简介:Finder Vista“微曼”系列拉曼光谱仪是卓立汉光公司研发的具有更高性能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基于新一代显微共聚焦光学系统,搭配高品质影像校正光谱仪和进口CCD探测器,所有部件一体化集成,最大限度的确保了仪器性能的稳定性,从而可以获得样品的有关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取向等各种拉曼光谱的信息,广泛适用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物理和化学实验研究,如化合物官能团分析 、分子动力学研究 、碳纤维/碳纳米管拉曼光谱分析 、表面分析\单层薄膜分析、聚合物组织结构分析、细胞组织研究、刑侦鉴定、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领域。Finder Vista“微曼”系列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除了可以实现拉曼光谱测量功能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功能附件,实现拉曼光谱成像、PL荧光及成像、荧光寿命测量等功能,欢迎洽询。参数规格表:主型号Finder Vista拉曼光谱范围60-5,000 cm-1(典型值)分辨率≤0.9cm-1(@585.25nm)激光器标配:532nm(≥100mW,TEM00)选配:266nm、325nm、633nm、785nm等显微镜标配:正置显微镜空间分辨率水平1μm,垂直2μm探测器类型TE深制冷型背感光CCD(LDC-DD技术)有效像元2000×256像元尺寸15×15μm量子效率95%@780nm*规格参数为532nm激光条件下的典型值,依据所选激发波长的改变会有所改变,详情请洽询!测试实例:(Sulfur:激发波长:532nm)
    留言咨询
  • 研究级影像校正光栅光谱仪SR303i是专门针对弱光应用而开发的研究级、高性能、带有影像校正功能的通用型光栅光谱仪。可以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不同的光耦合方式。可匹配Andor的CCD、ICCD、EMCCD以及InGaAs阵列探测器等,很容易搭建一套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光谱系统。同时Andor Solis软件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所有的控制均可通过软件控制完成,避免手动操作带来的误差。研究级影像校正光栅光谱仪主要特点:l 优化的超环面反射镜,完美的光谱影像校正,多通道光谱研究的最佳解决方案l 无与伦比的波长准确度(0.04nm)和重复精度(0.004nm),远远领先于同类商品l 出色的杂散光抑制比(2.2×10-5),实验结果更加真实和可靠l 三光栅塔轮设计,即插即用,无需重新做光学校正,实验操作更加方便l 独特的12mm宽度的动态狭缝,完美匹配各种显微镜,同时得到微区光谱和图像信息l 功能强大的可视化软件控制,实时反馈和显示光谱等信息 SR-303i研究级影像校正光栅光谱仪技术参数指标:型号SR300i输入输出口焦距长度303mm通光孔径(F/#)F/4焦平面尺寸28mm×14mm波长精度±0.04nm光谱分辨率0.05nm@2400l/mm,300nm 0.1nm@1200l/mm,500nm 波长重复精度4pm杂光抑制比2.2×10-5光栅尺寸68mm×68mm配置选项:SR-303i-A电动狭缝输入口,1个CCD输出口SR-303i-A -SIL电动狭缝输入口,1个CCD输出口,镀银选项SR-303i-B电动狭缝输入口,2个CCD输出口SR-303i-B-SIL电动狭缝输入口,1CCD输出口,镀银选项附件选项:光纤、法兰、动态狭缝、快门、光栅、可调底脚
    留言咨询
  • HT-MRSI50-60KY(50mm)1.2T小动物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系统(永磁磁体)小动物磁共振MRI成像是一门可以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等相关交叉领域有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疾病相关的应用研究中都极具广阔前景的新技术。以动物模型为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可以避免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带来的风险,克服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的缺点,并且可以严格控制动物实验条件、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影像学的手段,尤其是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动物模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目前欧美各国政府都大力支持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研究。该系统的购置充分考虑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可针对小动物进行形态学、波谱学和功能影像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将进一步提升科研单位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地位。高场强核磁共振小动物成像(Animal MRI)是衡量综合性医院科研水平和科研工作深度的标志性分析测试研究仪器,目前开始在国内发展,正在成为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不可或缺的分析测试研究手段。根据目前国内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实验要求推出1.2T永磁大鼠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和实验功能如下:主要技术参数1、磁场强度:1.2T ±0.05T 2、H共振频率:51MHz±2MHZ;3、磁极直径:300mm *4、有效样品直径(探头线圈)尺寸:Φ50mm*H75mm,*5、实验样品:大鼠全鼠全空间成像实验、造影剂体外体内实验*6、磁场均匀度:小于8ppm(50mm×50mm×70mm)*7、图形分辨率:普通模式 128×128×128 最高分辨率 256×256×128,*8、梯度磁场强度:10Gs/cm(1mT/cm或100mT/m)*9、绝对分辨率:0.08mm(以0.05mm水模为标准)10、图像线性度:X、Y、Z三个方向均优于98%(50mm×50mm×75mm)11、最大梯度磁场:X,Y、Z方向100mT/m12、温度控制稳定度:腔体控温精度为±0.005℃;显示精度1m℃.13、磁场稳定度:磁场稳定性每小时拉莫尔频率漂移小于100Hz/h14、空间分辨率:普通模式0.15mm  最高模式0.05mm主要实验功能:1、T1/T2核磁共振造影剂弛豫测量、造影剂的体外及动物体内成像方面的研究2、大鼠活体磁共振成像;3、二维自旋回波T1加权图、T2加权图;4、三维梯度回波(3DGRE)成像;,三维自旋回波成像实验,三维立体成像实验5、二维任意角度多层(MSE)成像;硬脉冲CPMG脉冲序列测量T2;反转恢复(IR)脉冲序列测量T1;硬脉冲测量T2*;6、三维成像数据采集和图像反演三维立体重建(伪彩色图像重建)7、能按DCOM国际通用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文件格式保存实验数据 主要实验内容1、可进行核磁成像原理性研究、成像技术实验、硬件结构实验和应用拓展实验。2、核磁共振影像实验,四维(分子影像)核磁共振谱成像,三维空间成像3、核磁共振影像提高及伪影研究实验,自旋回波序列各种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的研究:4、核磁共振成像科研性实验样品观察(小鼠,小动植物体等样品的三维、二维成像实验),小鼠分子影像科研实验研究;5、实验样品弛豫时间测量,实验样品图像多角度观察、任意角度保存,磁化率成像等相关实验,三维成像数据采集和图像反演三维立体重建(伪彩色图像重建)可以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影像,生物医药和医药临床前预实验等科研工作。
    留言咨询

影响研究相关的方案

影响研究相关的论坛

  • 【资料】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

    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摘至中国毕业论文网)摘要:本文简述了室内颗粒物的来源,总结了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介绍了国际上关于室内颗粒物浓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特别对颗粒物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穿透因子的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系统地分析,提出了穿透因子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对国内的室内颗粒物浓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颗粒物 室内颗粒物浓度 穿透因子 沉降 0 引言最近,室内空气品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减少室内污染物水平,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引入更多的室外新鲜空气。然而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即使一般情况下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较低,而且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允许范围之内,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与该浓度水平仍然存在显著相关性[1~3];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人们几乎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4]。由此可以推知,从室外迁移进入室内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大量关于室内外颗粒物污染物关系的研究表明,迁移进入室内环境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与室外颗粒物浓度水平处在同一数量级[5]。因此可以认为,室内环境即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大气颗粒物暴露场所。室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颗粒物又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人们的健康产生了相当不利影响。因此,国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对颗粒物的研究,室内颗粒物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了解颗粒物的影响因素,促进人们采取有利措施,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和避免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综述了影响室内环境中颗粒物浓度的各因素以及国际上对影响室内颗粒物浓度因素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希望有利于推动国内在该方面研究和发展。1 影响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因素空气悬浮颗粒物是空气中固体颗粒和液滴的混合物。颗粒物重要的物理特征包括颗粒数密度和颗粒数密度分布、质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分布、吸湿性、挥发性、带电性及单个颗粒的表面积和形状[6]。其中,粒径是决定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参数,颗粒物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就取决于粒径。在颗粒物研究中,一般假设颗粒物为球形,常用空气动力学直径(da)来表示颗粒物的大小,其粒径范围为0.001~100微米[7]。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在空气中与被研究颗粒物具有相同的沉降速度,密度为1g/cm3的球形颗粒的直径[8]。粒径不同,颗粒物进入人体的部位就不同,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就不同。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由于惯性作用易被鼻腔与呼吸道黏液排除,因此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da≤10微米)。其中,粗颗粒物(2.5微米≤da≤10微米)一般沉积在支气管部位,并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与心肺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粗颗粒物主要由机械过程产生,如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等,一般由Si、Fe、Al、Na、Ca、Mg等30余种元素组成;细颗粒(da B≤2.5微米,PM2.5)则可能沉积到肺叶,尤其事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细颗粒物主要由燃烧过程产生,如汽车尾气、电厂废气、木材燃烧、工业生产以及柴油机等,往往含有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炭黑等。当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挥发性有机物等燃烧产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时,也可能生成极细颗粒(da ≤0.1微米)。1.1 室内颗粒物的来源 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决定了其对人体呼吸道或人体本身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危害程度。然而,目前关于影响人体健康的颗粒物的化合物成分及其尺寸范围都还没定论。因此有必要分析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做了大量关于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大规模现场测试和研究。所有研究都发现,烟草烟雾是室内环境中细颗粒的主要来源[6];烹调是室内另一种重要的颗粒污染源,尤其是粗颗粒的重要来源;室内活动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也很大,如吸尘打扫、走动和小孩的玩耍等对室内颗粒浓度也有重大影响,但其贡献率相比则要小得多[9]。另外,还有7-26%的室内颗粒物不能解释其来源[10]。

  • 【分享】空气污染对人体影响研究获进展

    清洁的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一个成人平均每天要呼吸 15 立方米空气,人们若呼吸了严重污染的空气,无疑对健康是有害的。因此,研究空气污染的影响,认识清洁空气的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前沿科研课题。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是对外界空气污染最敏感人群,研究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影响更易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基于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魏复盛为中方首席科学家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一一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广州、武汉、兰州、重庆等城市和郊区分别选点,对空气中直径 2.5 微米颗粒物、直径 2.5?0 微米颗粒物进行调查、监测,取得 8196 份调查问卷,测试儿童肺功能约 15000 人次,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共获得了约 300 万个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对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健康 ( 特别是儿童 ) 的影响有了定量化的认识。  研究结果证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空气中细小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 ( 我国有 2/3 的城市超标 ),其次是二氧化硫污染 ( 我国有 1/3 的城市超标 ),氮氧化物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弱。可以说,细小颗粒物 ( 可吸入颗粒物 ) 是人体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专家介绍,颗粒物上附着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与土壤相比富集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并可在空气中飘浮多达几十天,有害物质随可吸入颗粒物进人体肺部,并有可能透过肺泡进入血液,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近日,这项历时 8 年的研究成果在京通过了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清洁空气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及领导层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成果的数据为国家空气环境立法、制定、修订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标准、排放标准及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影响研究相关的资料

影响研究相关的资讯

  • 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分子影像学分会在潍成立
    山东新闻网12月31日潍坊讯(记者王晓莉 通讯员田玉胜)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分子影像学分会和山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学组成立大会暨潍坊市放射学会2008年年会于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在潍坊召开。会议由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和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办。潍坊医学院副院长王滨教授当选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分子影像学分会主任委员(组长)。   全省各医疗和科研单位代表近200名代表出席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前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祁吉教授,全国高等医学影像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医学影像学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申宝忠教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副所长赵斌教授,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祥兴教授等专家到会祝贺并做学术报告。潍坊市卫生局张本水调研员到会祝贺。   会上祁吉教授、申宝忠教授分别作了《中国放射学发展现状及展望》、《分子影像学概论》的专题报告,潍坊医学院6位中青年专家及有关代表分别做学术报告,针对分子影像学的发展等进行热烈讨论。   据了解,分子影像学作为一门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常规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突出特点是采用影像学技术实现活体显示、可测量生化过程、明确病变性质与发展、及药效评估等,从而在临床上达到早期、更早期、及疾病前期的诊断治疗,干预阻断,评估疗效,预后估计等。因此分子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应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在我国尚未有成形的分子影像学学会组织的背景下,我省的分子影像学同仁在王滨教授的倡导下,率先成立山东省分子影像学学会组织。这对我省和全国的分子影像学发展和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标志着我省和潍坊医学院在分子影像学研究已到达国内领先水平,潍坊医学院分子影像学研究在此平台上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 张人禾院士:碳中和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亟待研究
    张人禾 复旦大学供图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种极端天气频发,碳中和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碳中和问题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起。这些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包括少量甲烷和氧化亚氮等。研究大气与陆地、海洋间的碳循环及其介面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也是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还造成高温、恶劣天气、空气污染等问题,造成人们产生过敏反应,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了解实现碳中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实现碳中和的四个科学问题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中,位列第一的风险是气候行动失败,第二是传染病,第三是生计危机……这些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的风险和危机并非孤立存在。比如,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气候行动失败会关联所有其他危机。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最终会储存到大气、陆地或海洋系统中,但碳在各系统中的含量是不断变化的。大气、陆地、海洋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碳交换过程,大气里的碳可以进入海洋或陆地中,同样,海陆之间的碳也能相互交换。因此,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有四个和大气科学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需要关注。一是要理解碳中和过程,知道大气中到底有多少碳,要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碳的变化,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碳循环过程;二是建立数值模型,建立海、陆、气耦合的大气温室气体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测模型系统。由于观测站点有限,仅靠观测无法知道碳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精确分布、碳循环过程及其时间变化,因此需要建立数值模拟系统,实现海—陆—气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源、吸收汇、区域和全球温室气体变化、以及区域之间传输的准确测算并预测未来变化;三是建立大气、陆地、海洋界面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一体化观测系统,认识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四是建立社会经济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认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一体化动力学模型中实现双向耦合。碳中和不仅是自然系统的问题,和人类活动也密切关联。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金融、保险、水资源、食品、农业、交通、运输、旅游、健康等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因此要通过动力学模型来刻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风险须弄清楚能源转型(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问题之一。清洁能源中风能、太阳能都和大气状态有关,风能的产生取决于大气的状态(风速、风向等),太阳辐射也受大气中云和气溶胶等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预报。大气状况还涉及能源安全,比如,水利发电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气温高低又影响能源消耗。此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夏季,中国东南部极端高温事件对电力供应造成极大考验;2008年1月,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天气,几乎使电力设施被毁;2021年2月美国东部的极冷天气让一些地区的电力、能源系统崩溃。因此,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和影响研究、提升预报预防能力,是保证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球变暖不仅是气温变化问题,还涉及海洋温度、极端降水、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冲击。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能的影响有清晰认识,要考虑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自然环境变化,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德国经济问题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在《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球4/5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但碳中和过程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有哪些风险,这些问题我们仍不清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上,实际上,社会经济发展与气候密切联系,碳中和过程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亟待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实现碳中和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碳循环及,其介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也是涉及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对这些挑战,目前我们还给不出比较好的答案。但建立自然和社会经济耦合模型,不仅是科学制定和评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数字设施。现在,数字地球建设已提上日程,上海也在建设数字化城市。自然和社会经济耦合模型将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模型,将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数字化,这会成为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家都在进行减排和能源替代探索,因此我们更要知道这一过程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有什么潜在风险,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在“瞰见未来”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的演讲整理)
  • 气候变化对南极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原文以Biology Researchers Studying Climate Change' s Effect on Plants and Soil Microbes in Antarctica为标题发表于2019年1月22日的https://today.ttu.edu/上原文作者:Glenys Young翻译:毅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在南极的学术研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Alton Wade领导的地质研究组就在南极考察。当时他们试图回答:数百万年前,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最近关于南极的研究并不着眼于我们这个星球的历史,这是它的未来。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Natasja van Gestel正在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那里的植物和微生物活动。 ? 确实,目前南极只有不到1%的土地是无冰的,但是,这个数字正在增长。van Gestel博士正在研究的区域在1960年前后还被冰川所覆盖,但是现在,冰川已经消退了大约500m。随着冰川退缩,植物开始在这一地区生长。?图1 van Gestel博士在这里安装了美国METER公司制造的EM50数据采集器和气象土壤测量传感器图2 美国METER制造的6通道数据采集器ZL6和一体式集成气象站ATMOS41首次安装在南极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时间序列,来研究植被覆盖与距离冰川远近的关系。”van Gestel说。“自1950年以来,南极洲的244个冰川中有近90%已经退缩,并且这一过程仍在持续。因此,时间顺序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其他区域(冰川未消退区)会如何应对气候变暖。” 图3 冰川消退进程记录(1963~2018) 与研究生Kelly McMillen一起,van Gestel正在研究冰川消退区的整个环境梯度:从裸地到完全被植被覆盖的区域。 “我们发现了大约有100种苔藓以及两种维管束植物,南极发草和珍珠草(Antarctic hairgrass and Pearlwort)。”van Gestel说,“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位于利奇菲尔德岛(Litchfield Island),这是一个需要特殊许可才能进入的保护区。生产力最低的区域距离冰川的边缘只有几米。虽然那里没有可见的植物,但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这些微生物是碳通量的重要贡献者。” 图4 生产力最高的利奇菲尔德岛(Litchfield Island)所在位置图5 冰川消退后岩石上开始着生地衣和苔藓? 碳通量测量是van Gestel博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了解植物生产力梯度格局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图6 van Gestel博士使用美国LI-COR公司制造的LI-6800测量地表碳通量(1) “我们预计碳通量会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加。”van Gestel说,“而且,微生物的数量也会增多。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它们的代谢活动会更高。同时,我们预期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也会发生改变。” “相当多的微生物目前并不活跃,它们可能从其他地方被风吹来,处于休眠状态。但是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就会打破休眠。”图7 van Gestel博士使用美国LI-COR公司制造的LI-6800测量地表碳通量(2) 与此同时,van Gestel博士还开展了野外增温实验。这一实验用于确认微生物响应发生的速度。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博士Alicia Purcell将使用一种称为定量稳定同位素探测(qSIP)的技术,这是由van Gestel的合作者——北亚利桑那大学Bruce Hungate发明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哪些微生物正在积极生长,以及生长的速度。 van Gestel和McMillen使用可以在阳光下捕获热量的敞口加热室(Open-Top Warming Chambers),加热小面积的土壤和植被。这种方法的优势是,除温度以外的其他变量可基本保持和自然环境一致。 图8 敞口加热室(Open-Top Warming Chambers)制作与效果评估 Van Gestel的研究团队沿生产力梯度,选取了四个研究站点,在每个站点上采集完整的土壤苔藓样本土核四个,然后向样本土核中添加水并放置在敞口加热室内。两个样品土核添加纯水,另外两个样品土核添加氧18重水。 图9 野外安置的敞口加热室(Open-Top Warming Chambers) “微生物活跃后将会吸收水,”van Gestel说,“那些重氧将被整合到他们的DNA中,从而使他们的DNA变得更重。我们可以根据DNA的重量变化来计算其生长速度。” 最终,这些研究将能回答: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南极洲的植物和微生物?这些改变又如何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温暖的条件可能会使某些微生物受益,但不会使所有微生物受益。对植物来说也是如此。”van Gestel说。“我们预期微生物群落会发生改变。由于植物生长非常缓慢,因此短时间内较难确定植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需要对植被覆盖进行长期定位监测。” “相对于对照地块,温暖地块的碳通量会更大。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和呼吸速率都会有所增加,但哪一个组分增加的更多呢?因为这最终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净碳通量对气候变暖的反馈。” ? “由于南极生态系统比地球上的其他生态系统更简单”,van Gestel说,“在这里的发现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碳储存提供更多机制信息,进而对气候模型完善做出贡献。” “例如,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温度敏感性如何?微生物利用一部分碳构建生命体,其余部分则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那问题来了,温度变暖会使微生物更加浪费碳吗?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是气候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下降,那么更强的呼吸损失会导致更多的碳从土壤迁移到大气中,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