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

仪器信息网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专题为您整合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耗材

  • 肠道病毒EV/EV71/CA16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
    【产品规格】检测对象:EV通用、EV71、CA16三联检产品规格:48人份样本类型:咽拭子、粪便。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183400417【产品优势】01、三项联检一次采样、一次实验,3个结果,提供全面的诊断结果,高效快速的诊断病情,降低患者风险,为精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02、高灵敏度采用进口纳米磁珠,富集微量病毒核酸,PCR反应系统中使用Hot-start热启动酶,保证多重PCR反应的灵敏度。实现手足口病的早诊断早治疗。03、高特异性采用四色荧光PCR在全封闭的扩增体系中检测肠道病毒EV,EV71和CA16的特异性基因片段,EV71和CA16与其他型别无交叉。04、高准确度EV通用型,对手足口病毒型别覆盖广。设置了内标,去除假阴性,确保结果的准确。【预期用途】本试剂盒用于定性检测人体咽拭子、粪便样本中的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特异性核酸片段,同时可区分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严重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最为常见。其中,EV71型病毒可以引起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肠道病毒EV/EV71/CA16核酸检测有助于疫情监测防控和临床辅助诊断。本试剂盒主要用于对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辅助诊断,以便于临床医生结合病人的其他检查结果进行更加准确的疾病判断和科学的患者管理,以应对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本试剂盒能够检测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6、7、9、12、10、16型,B组的1、2、3、4、5型,肠道病毒71型及埃可病毒。经过临床验证的型别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6、12、10、16型,B组的1、2、3、4、5型,肠道病毒71型及埃可病毒。【检验原理】本试剂盒基于荧光PCR的原理结合一步RT-PCR以及Taqman荧光探针技术,采用四色荧光PCR在全封闭的扩增体系中检测肠道病毒EV,EV71和CA16的特异性基因片段,从而实现对样本的多重快速检测。同时在体系中检测内参基因,对待测样本的RNA提取及扩增进行全程监控,可以防止假阴性的出现。本试剂盒采用磁珠离心法进行核酸纯化,在高盐离子浓度下,基于磁珠表面修饰基团与核酸的特异结合原理进行总核酸的吸附分离,最后高效稳定的回收核酸进行后续PCR扩增。
  • 大小鼠血管夹
    又称显微血管夹,或者小动物血管夹。当小鼠等小动物做血管方面的实验时,该血管夹提供了一个简单和安全的办法来制止血液的流动。千万不要用手指来操作微型血管夹,那样会非常困难并且有可能破坏血管夹。需要一把与微型血管夹配套使用的镊子,该镊子头部要有咬合齿,长直型镊子,端部有齿且粗壮有力(见图示),便于夹持。欢迎登陆海德公司网站或来电获取详细信息。 订购信息:货号产品描述规格BT-211大小鼠血管夹Micro Vascular Clips,咬合力10-15g,1mm粗,长8mm个BT-212大小鼠血管夹Micro Vascular Clips,咬合力15-20g,1-2mm,长11mm个BT-213大小鼠血管夹Micro Vascular Clips,咬合力20-30g,2-3mm,长14mm个BT-214Micro Clip Setting forceps夹持血管夹镊子,300px长把 价格仅供参考,详情请电询
  • 欧罗拉自动化组织细胞RNA纯化系统试剂盒
    MagPure纯化技术介绍MagPure(磁珠法)纯化技术是专门为自动化核核酸提取设计的。该技术采用超顺磁性粒子为基质, 在其表面包被硅醇基或羧基基团,使得微粒与核酸发生特异性的吸附作用,从而达到纯化核酸的目的。 MagPure技术配合自动化核酸提取工作站,可将核酸分离纯化,从手工变成机械自动化操作,可大大 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和通量,并减少操作人员接触危险样品的机会。血液等液体样品核酸提取系列MagPure Total RNA Kit (自动化组织细胞RNA纯化系统)采用磁珠法从组织/细胞样品中提取高纯度的总RNAMagPure Total RNA Kit采用磁珠法纯化技术,适用于从动物组织/培养细胞中提取高纯度的总RNA。得到的RNA可直接用于RT-PCR, 荧光定量RT-PCR, Nouthern杂交等实验。该产品可成功在VERSA 10,VERSA 1100,VERSA HT等设备上运用小鼠组织样品(30mg)经MagPure Universal RNA Kit提取后,取 纯化RNA测量结果。结果表明该试剂盒提取获得的RNA产量稳定。小鼠组织样品(30mg)经MagPure Universal RNA Kit提取后,取纯化 的RNA进行递度然释后(400ng,40ng,400pg,40pg)作为模板, 荧光定量RT-PCR扩增β-actin基因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MagPure Universal RNA Kit纯化的RNA不存在抑制因子。可兼容液体处理系统VERSA 10 PCR/NAP 自动化核酸提取-PCR建立工作站VERSA HT 高通量自动化液体处理工作站VERSA 1100 NGLP 下一代测序工作组VERSA 1100 4ch Independent 独立四通道液体处理工作站VERSA 1100 PCR/NAP 自动化核酸提取-PCR建立工作站Aurora在核酸分离纯化领域拥有完整和先进的技术,MagPure试 剂盒为不同样品提供不同粒径或不同官能基团的磁性粒子,以达到 最佳的纯化效果。在满足产品精确性及可重现性的要求,实现高通 量自动化核酸纯化的同时 保证产品绝对的兼容性。

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仪器

  • 体外肠道模拟消化系统 MC-ABSF-II(高校实验室/科研专用/食品营养/动科/生命科学/人猪鼠单胃动物研究) 产品简介: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SHIME普遍适用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肠道微生物实验室、营养学实验室,是体外肠道模型SHIME包括批量培养模型、连续发酵培养系统(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胃、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试验的理想工具。用于预测或评估化合物的可消化性、生物利用率、营养成分释放动力学特性及结构变化等研究的体外模型。可应用于食品营养学,功能性活性物质代谢研究,药物释放动力研究,益生菌及益生元,食品毒理学研究,动物营养及饲料研究等;肠道微生态内细菌功能和多样性的研究、体外模拟肠道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变化的药效研究、微生态制剂和益生素生产研究。本体外消化模拟装置可以对肠道环境的真实模拟及工艺参数的优化筛选以及肠道动力学过程各参数的在线监测及控制。具有降低成本和时间,提高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可人工监控、定点取样等优点,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活体实验,因而没有伦理限制,也避免了活体实验中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应用领域:1、食品营养学领域:开发新的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需要进行单胃动物(人、猪、鼠等)体外消化实验,测试 其消化及吸收情况、升糖指数以及对单胃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等;同时监测食物在日常进食中,与食物之间的消化相互影响;2、医药学领域,用来测试中药提取物或合成药物在单胃动物胃肠道消化吸收实验。对中药在单胃动物体内消化过程中药物成分的化学变化进行监测。同时,也可以测试中药主要成分对人体(动物)肠胃菌群的影响。3、单胃动物消化道疾病研究领域。 单胃动物体外消化模拟系统主要功能:1、控制“肠胃”恒温;温度30~40℃之间可控;精度:±0.1℃;智能PID控温;采用全新的半导体无水控温;2、控制肠胃内物理化学环境;蠕动,酸性,微正压,无氧环境;3、控制不同模拟部位酸性不同进行自动检测及控制;4、进行酶解反应,在“肠胃”内进行消化酶的分泌模拟;5、检测消化过程中“食物”的化学变化情况;6、模拟小肠内分泌消化酶,底物进一步消化降解;同时,提供单胃动物肠胃内多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7、实现多种吸收方式模拟,根据不同部位吸收特点,进行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8、消化液和分泌液的分泌量和速率可调控,范围0-150ml/min;参数可自行设定修改;9、实验重复率偏差<1%;吸收偏差<2%;10、操作组装简单,程序可自动分析数据,并绘制曲线,系统自带多种模拟工艺配方;11、服务端采用WFC远程通讯模式;12、客户端开发采用西门子可编程现场控制+上位机电脑端双重监测及控制;13、设备采用双屏数据同步显示,直观方便;14、云端开发系统,同时可在移动端通过 APP 进行操作,以及云数据存储;方便使用;
    留言咨询
  • 体外肠道模拟消化系统 (高校实验室/科研专用/食品营养/动科/生命科学/人猪鼠单胃动物研究) 产品简介: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SHIME普遍适用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肠道微生物实验室、营养学实验室,是体外肠道模型SHIME包括批量培养模型、连续发酵培养系统(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胃、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试验的理想工具。用于预测或评估化合物的可消化性、生物利用率、营养成分释放动力学特性及结构变化等研究的体外模型。可应用于食品营养学,功能性活性物质代谢研究,药物释放动力研究,益生菌及益生元,食品毒理学研究,动物营养及饲料研究等;肠道微生态内细菌功能和多样性的研究、体外模拟肠道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变化的药效研究、微生态制剂和益生素生产研究。本体外消化模拟装置可以对肠道环境的真实模拟及工艺参数的优化筛选以及肠道动力学过程各参数的在线监测及控制。具有降低成本和时间,提高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可人工监控、定点取样等优点,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活体实验,因而没有伦理限制,也避免了活体实验中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应用领域:1、食品营养学领域:开发新的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需要进行单胃动物(人、猪、鼠等)体外消化实验,测试 其消化及吸收情况、升糖指数以及对单胃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等;同时监测食物在日常进食中,与食物之间的消化相互影响;2、医药学领域,用来测试中药提取物或合成药物在单胃动物胃肠道消化吸收实验。对中药在单胃动物体内消化过程中药物成分的化学变化进行监测。同时,也可以测试中药主要成分对人体(动物)肠胃菌群的影响。3、单胃动物消化道疾病研究领域。 单胃动物体外消化模拟系统主要功能:1、控制“肠胃”恒温;温度30~40℃之间可控;精度:±0.1℃;智能PID控温;采用全新的半导体无水控温;2、控制肠胃内物理化学环境;蠕动,酸性,微正压,无氧环境;3、控制不同模拟部位酸性不同进行自动检测及控制;4、进行酶解反应,在“肠胃”内进行消化酶的分泌模拟;5、检测消化过程中“食物”的化学变化情况;6、模拟小肠内分泌消化酶,底物进一步消化降解;同时,提供单胃动物肠胃内多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7、实现多种吸收方式模拟,根据不同部位吸收特点,进行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8、消化液和分泌液的分泌量和速率可调控,范围0-150ml/min;参数可自行设定修改;9、实验重复率偏差<1%;吸收偏差<2%;10、操作组装简单,程序可自动分析数据,并绘制曲线,系统自带多种模拟工艺配方;11、服务端采用WFC远程通讯模式;12、客户端开发采用西门子可编程现场控制+上位机电脑端双重监测及控制;13、设备采用双屏数据同步显示,直观方便;14、云端开发系统,同时可在移动端通过 APP 进行操作,以及云数据存储;方便使用;
    留言咨询
  • 体外肠道模拟消化系统 MC-ABSF-II(高校实验室/科研专用/食品营养/动科/生命科学/人猪鼠单胃动物研究) 产品简介: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SHIME普遍适用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肠道微生物实验室、营养学实验室,是体外肠道模型SHIME包括批量培养模型、连续发酵培养系统(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人类肠道微生态模拟器(胃、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试验的理想工具。用于预测或评估化合物的可消化性、生物利用率、营养成分释放动力学特性及结构变化等研究的体外模型。可应用于食品营养学,功能性活性物质代谢研究,药物释放动力研究,益生菌及益生元,食品毒理学研究,动物营养及饲料研究等;肠道微生态内细菌功能和多样性的研究、体外模拟肠道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变化的药效研究、微生态制剂和益生素生产研究。本体外消化模拟装置可以对肠道环境的真实模拟及工艺参数的优化筛选以及肠道动力学过程各参数的在线监测及控制。具有降低成本和时间,提高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可人工监控、定点取样等优点,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活体实验,因而没有伦理限制,也避免了活体实验中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应用领域:1、食品营养学领域:开发新的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需要进行单胃动物(人、猪、鼠等)体外消化实验,测试 其消化及吸收情况、升糖指数以及对单胃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等;同时监测食物在日常进食中,与食物之间的消化相互影响;2、医药学领域,用来测试中药提取物或合成药物在单胃动物胃肠道消化吸收实验。对中药在单胃动物体内消化过程中药物成分的化学变化进行监测。同时,也可以测试中药主要成分对人体(动物)肠胃菌群的影响。3、单胃动物消化道疾病研究领域。 单胃动物体外消化模拟系统主要功能:1、控制“肠胃”恒温;温度30~40℃之间可控;精度:±0.1℃;智能PID控温;采用全新的半导体无水控温;2、控制肠胃内物理化学环境;蠕动,酸性,微正压,无氧环境;3、控制不同模拟部位酸性不同进行自动检测及控制;4、进行酶解反应,在“肠胃”内进行消化酶的分泌模拟;5、检测消化过程中“食物”的化学变化情况;6、模拟小肠内分泌消化酶,底物进一步消化降解;同时,提供单胃动物肠胃内多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7、实现多种吸收方式模拟,根据不同部位吸收特点,进行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8、消化液和分泌液的分泌量和速率可调控,范围0-150ml/min;参数可自行设定修改;9、实验重复率偏差<1%;吸收偏差<2%;10、操作组装简单,程序可自动分析数据,并绘制曲线,系统自带多种模拟工艺配方;11、服务端采用WFC远程通讯模式;12、客户端开发采用西门子可编程现场控制+上位机电脑端双重监测及控制;13、设备采用双屏数据同步显示,直观方便;14、云端开发系统,同时可在移动端通过 APP 进行操作,以及云数据存储;方便使用;
    留言咨询

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试剂

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方案

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论坛

  • 【转帖】盐酸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规律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血中淋巴细胞数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科学研究正确使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成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盐酸林可霉素连续灌胃3d停止给药,于停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检测肠球菌数,双歧杆菌数,血中淋巴细胞数和肠道病理改变,评价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结果:灌胃3d停止用药后第1天和第4天双歧杆菌减少,肠球菌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黏膜皱褶变浅,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停药后第1天出现血中淋巴细胞数减少。结论:盐酸林可霉素短期大量给药,可造成小鼠菌群失调,肠道组织损伤,免疫功能受损,该损伤持续约1周。盐酸林可霉素是科学研究中用于造成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常用抗生素,其抑制细菌生长,尤其抑制益生菌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各家用该药的方法、剂量有较大差别,由于动物的耐受性较强,菌群失调能持续的时间不清,本实验尝试在肠道菌群变化、肠组织损伤等方面来研究林可霉素造成菌群失调的规律。以期为该药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提供数据依据,现报告如下。

  • 【金秋计划】黄蜀葵多糖调节肠道微生物强化肠道粘液屏障减轻肠道炎症

    [font=宋体][size=15px]肠道黏液屏障是抵御肠道病原体的重要防线,该屏障受损会使细菌与上皮细胞紧密接触,从而导致肠道炎症。因此,修复该屏障是缓解肠道炎症的一种有前途的策略。黄蜀葵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欧和亚洲的植物,对人体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然而,目前关于黄蜀葵多糖[i][/i]([/size][/font][size=15px][font=&]AMP[/font][font=宋体])的药理学研究较少。其中大多数集中于其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因此,[/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粘液分泌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仍然未知。[/font][font=&][/font][/size][font=宋体][size=15px]2024年6月8日,南[/size][/font][size=15px][font=宋体]京中医药大学郭建明、段金廒团队在[/font][font=&]Acta Pharm Sin B[/font][font=宋体]([/font][font=&]IF=14.7[/font][font=宋体])发表题为[/font][font=&]“Abelmoschus manihot polysaccharide fortifies intestinal mucus barrier to allevi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by modulating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bundance”[/font][font=宋体]的文章,[/font][b][font=宋体]发现黄蜀葵多糖([/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通过增加黏液产生来强化肠道黏液屏障,这在[/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介导的结肠炎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敲除的小鼠模型表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黏液产生的影响依赖于[/font][font=&] IL-10[/font][font=宋体]。此外,细菌消耗和补充证实,[/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分泌和黏液产生的影响是由肠道菌[/font][font=&]Akkermansi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介导的。[/font][/b][font=宋体]这些发现表明植物多糖通过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来强化肠道黏液屏障,针对黏液屏障是缓解肠道炎症的有效策略。[/font][/size] [size=15px][font=宋体][/font][/size][size=15px][b][font=&]1[/font][font=宋体]、[/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减轻急性结肠炎[i][/i]小鼠肠道炎症、恢复肠道黏液屏障[/font][font=&][/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为了阐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结肠炎的影响,[/font][b][font=宋体]作者构建了[/font][font=&]DSS[/font][font=宋体]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模型[/font][/b][font=宋体],发现[/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治疗的,小鼠腹泻较少,体重恢复较快,且[/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显著改善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缩短和脾肿大[i][/i],促进近端结肠中[/font][font=&]MUC2[/font][font=宋体]分泌并增加杯状细胞数量,从而增加肠道黏液层厚度。组织学评估显示[/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显著改善了肠道炎症,下调了促炎细胞因子[i][/i][/font][font=&] TNF- α[/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 IL-6[/font][font=宋体]的转录和表达,[/font][b][font=宋体]这些结果表明[/font][font=&] AMP [/font][font=宋体]改善了肠道炎症[/font][/b][font=宋体][/font][/size] [size=15px][font=宋体][/font][font=&][/font][/size][size=15px][font=宋体]为了研究[/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是否能改善杯状细胞功能,作者评估了与内质网应激[i][/i]和[/font][font=&]MUC2[/font][font=宋体]的[/font][font=&]O-[/font][font=宋体]糖基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发现[/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显著影响了[/font][font=&]ER[/font][font=宋体]应激相关基因[/font][font=&]Perk[/font][font=宋体]、[/font][font=&]Atf4[/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Xbp1[/font][font=宋体]的表达,促进[/font][font=&]B3gnt6[/font][font=宋体]、[/font][font=&]C1galt1[/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St3gal3[/font][font=宋体]的表达。此外,共聚焦成像技术发现[/font][font=&]DSS[/font][font=宋体]显著缩短了肠道微生物与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距离,而[/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则阻止了肠道微生物的入侵。[/font][b][font=宋体]这些结果表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可以强化[/font][font=&]DSS[/font][font=宋体]诱发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粘液屏障[/font][/b][font=宋体][/font][/size] [size=15px][b][font=&][/font][font=宋体]2、[/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改善慢性结肠炎小鼠黏液屏障功能[/font][font=&][/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作者接着研究了[/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在[/font][b][font=&]DSS[/font][font=宋体]诱发的慢性结肠炎小鼠模型[/font][/b][font=宋体]中的影响,发现与急性结肠炎模型一致,[/font][font=&]AMP [/font][font=宋体]治疗的小鼠对[/font][font=&] DSS [/font][font=宋体]诱发的慢性结肠炎的易感性降低,此外,[/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改善了远端结肠的组织病理学并降低了[/font][font=&]Tnfa[/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Il6[/font][font=宋体]的转录,结果表明[/font][font=&] AMP [/font][font=宋体]可改善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同样,[/font][b][font=宋体]与急性结肠炎模型一致,[/font][font=&]AMP [/font][font=宋体]明显恢复了肠道黏液厚度,阻止了肠道微生物进入肠上皮细胞,[/font][font=&]AMP [/font][font=宋体]可恢复肠道黏液屏障功能,从而缓解急性和慢性结肠炎[/font][/b][font=宋体][/font][/size] [size=15px][font=宋体][/font][font=&][/font][/size][size=15px][b][font=&]3[/font][font=宋体]、增强粘液产生在[/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介导的结肠炎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font][font=&][/font][/b][/size][size=15px][font=&]MUC2[/font][font=宋体]是肠道黏液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缺乏会导致肠道黏液屏障受损,进而诱发自发性结肠炎。由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可恢复结肠炎小鼠的[/font][font=&]MUC2[/font][font=宋体]水平,作者利用[/font][font=&]Muc2?/?[/font][font=宋体]小鼠发现,[/font][font=&]Muc2 ?/?[/font][font=宋体]体重增加较少,[/font][font=&]DAI[/font][font=宋体]、粪便含水量和结肠萎缩均呈渐进性增加,且表现出肠道杯状细胞萎缩和粘液层变薄,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font][b][font=宋体]在[/font][font=&]Muc2[/font][font=宋体]缺失的情况下,[/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不在发挥作用,结果表明增强粘液分泌在[/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介导的结肠炎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font][/b][font=宋体][/font][/size] [size=15px][font=宋体][/font][font=&][/font][/size][size=15px][b][font=&]4[/font][font=宋体]、[/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黏液产生的影响依赖于[/font][font=&]IL-10[/font][font=&][/font][/b][/size][size=15px][font=&]IL-22[/font][font=宋体]是一种细胞因子,可通过增加粘蛋白的产生来改善结肠炎相关粘液层的破坏。因此,作者检查了结肠炎小鼠中的[/font][font=&]IL-22[/font][font=宋体]转录,发现[/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font][font=&]IL-22[/font][font=宋体]转录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它不会通过[/font][font=&]IL-22[/font][font=宋体]促进粘液的产生。[/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是另一种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它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维持肠道粘液屏障的完整性来延缓结肠炎的进展。[/font][b][font=宋体]作者[/font][font=&]IL-10[/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宋体]小鼠来评估[/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粘液产生的影响,证明了[/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在粘液产生和[/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诱导的结肠炎改善中的作用,且[/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以[/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依赖的方式改善肠道炎症和粘液屏障功能[/font][/b][font=宋体][/font][/size] [size=15px][font=&][/font][/size][size=15px][b][font=&]5[/font][font=宋体]、[/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增加[/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丰度[/font][font=&][/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道菌群在粘液生成和[/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分泌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因此,[/font][b][font=宋体]作者从患有急性结肠炎的小鼠身上分离出的粪便细菌[/font][font=&]DNA[/font][font=宋体]中的[/font][font=&]16S rRNA[/font][font=宋体]进行高通量测序[/font][/b][font=宋体],研究了肠道菌群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肠粘液和[/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的影响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结果显示,[/font][b][font=&]DSS[/font][font=宋体]诱发的结肠炎小鼠中[/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丰度降低,而[/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显著恢复了其丰度,慢性结肠炎小鼠中同样观察到该现象。[/font][/b][font=宋体]结果表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可以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并特别调节患有结肠炎的小鼠体内的[/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丰度[/font][/size] [size=15px][font=宋体][/font][font=&][/font][/size][size=15px][b][font=&]6[/font][font=宋体]、[/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黏液产生和[/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分泌的影响依赖于[/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作者进一步[/font][b][font=宋体]用广谱抗生素混合物处理小鼠,以直接评估肠道微生物在[/font][font=&] AMP [/font][font=宋体]对粘液产生和[/font][font=&]IL-10 [/font][font=宋体]分泌的影响中的作用[/font][/b][font=宋体],发现抗生素治疗后[/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转录降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无法逆转这一趋势,[/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不能保护肠道黏液屏障,表明其对黏液产生和[/font][font=&] IL-10 [/font][font=宋体]分泌的影响依赖于肠道菌群。此外,广谱抗生素治疗后,[/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丰度急剧下降,而[/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并不能恢复它。进一步管饲[/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后再给予[/font][font=&] AMP [/font][font=宋体]可显著增加肠道粘液层的厚度,且[/font][font=&]AMP [/font][font=宋体]治疗小鼠的[/font][font=&]MUC2[/font][font=宋体]水平明显高于[/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治疗对照组。这些发现表明[/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在[/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粘液产生和[/font][font=&]IL-10[/font][font=宋体]分泌的影响中起着关键作用[/font][/size][align=center][img=图片,1,]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img][/align][size=15px][font=宋体][/font][/size][size=15px][font=宋体][/font] [font=&][/font][/size][size=15px][b][font=&]7[/font][font=宋体]、[/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通过上调微生物基因表达、调节细胞生长和能量代谢直接促进[/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的生长[/font][font=&][/font][/b][/size][size=15px][font=宋体]接着作者研究了[/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促进[/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丰度的机制。作者首先假设[/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通过促进黏液分泌来恢复[/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的丰度,而[/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反馈到肠道黏液层,最终使该层增厚并形成正反馈回路,[/font][b][font=宋体]结果表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的影响不是由黏液介导的[/font][/b][font=宋体]。有研究报道调节[/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丰度的其他因素包括[/font][font=&]IL-18[/font][font=宋体]。[/font][b][font=宋体]作者发现[/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对[/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生长的促进也不是由[/font][font=&]IL-18[/font][font=宋体]介导的。[/font][/b][font=&][/font][/size][size=15px][font=宋体]由于[/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促进[/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生长的方式与上述途径无关,[/font][b][font=宋体]作者假设[/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直接促进[/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生长。结果发现[/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促进了细菌的生长。接着对[/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处理的[/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进行[/font][font=&] RNA [/font][font=宋体]测序[/font][/b][font=宋体],以研究微生物基因表达的变化,发现[/font][font=&]COG[/font][font=宋体]富集分析显示[/font][font=&]AMP[/font][font=宋体]上调微生物基因表达、调节细胞生长和能量代谢直接促进[/font][font=&]A. muciniphila[/font][font=宋体]的生长[/font][/size][align=center][img=图片,1,]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

  • 【金秋计划】四君子汤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和肠上皮屏障损伤并调节肠道微生物群

    [b][size=15px][color=#595959]溃疡性结肠炎[/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UC)[/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一种慢性、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各种治疗药物如[/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免疫[/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调节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甚至手术,已被用于治疗UC。然而,这些治疗策略往往伴随着不良反应、耐药性和不理想的临床疗效。因此,寻找一种新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从中医角度看,[b]脾虚[/b]是UC的主要病因。[b]四君子汤[/b]对脾胃气虚有较强的治疗作用,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基于此,近年来四君子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UC。然而,四君子汤在现代医学中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限制了其临床应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研究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急性UC小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潜在的药理机制。[/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自由灌胃法建立UC小鼠模型。通过评价临床参数、结肠形态、组织病理学、[b]炎症[/b]因子含量、[b]肠上皮屏障[/b]蛋白表达水平、肠道菌群平衡状态的变化,分析四君子汤对小鼠UC的缓解作用。最后,通过多元[b]统计[/b]分析来阐明炎症因子、肠上皮屏障蛋白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四君子汤能明显缓解UC的临床表现,降低DAI评分,减轻结肠损害。此外,四君子汤还能显著抑制IL-6、IL-1β、TNF-α,提高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随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可以改变[b]肠道菌群的稳态[/b]。四君子汤对另枝菌属(Alistipes)、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螺菌属NK4A136组(Lachnospiraceae _ NK4A136 _ group)等细菌均有调节作用。最后,多变量统计分析表明,关键肠道微生物与炎症因子和肠上皮屏障蛋白密切相关。[/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四君子汤对UC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制与[b]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炎症和肠上皮屏障损伤[/b]密切相关。[/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资料

人源化小鼠肠道组织相关的资讯

  •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百欧博伟生物:人类肠道中定居着许多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们在肠道内能与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被遗忘的器官”,它们的基因组也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及物质代谢有关。本文总结了人体肠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导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罗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环境在人体内的成熟过程,期望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失衡相关的疾病。一、人体肠道微生物人体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体表、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构成是不同的。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约为机体自身细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结肠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体粪便干重的 60%为细菌。已有文献表明,婴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趋于近似,拟杆菌属占肠道菌群的30%,而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含量少于1%。肠道中的专性厌氧菌本身对于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性厌氧菌在肠道中形成菌膜屏障,主要通过2条途径阻止肠道潜在致病菌(通常为兼性厌氧或需氧菌)及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及侵袭:其一,通过与肠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占据空间;其二,通过竞争营养物质,产生酸性代谢产物,降低肠道中的pH值。为进一步了解人体生理状况与自身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2007年12月19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人类路线图计划(road map plan)正式启动一项新的基因工程——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旨在确定不同个体间是否存在共同的核心微生物群系,研究人体微生物群系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开发新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关注HMP项目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等。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500多个细菌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些参考细菌基因组主要来源于人体胃肠道(29%),其次为口腔(26%)和皮肤(21%),最终这个数据库将包含900多种人体内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人体内的微生物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即使是孪生姐妹,其微生物群中细菌的相似程度也低于50%,而病毒的相似度更低。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基因和蛋白质,其中有些对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有些与疾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研究,人们正逐渐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体的微生物群,其中宿主的遗传基因对微生物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特定的基因位点对细菌群落的构成有影响,而对病毒的影响有待考证。2010年,欧盟资助的“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开始进行迄今最大的肠道细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类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进而了解肠道细菌的物种分布,为后续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的肝硬化、肥胖、肠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前的研究通常着眼于真核生物、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其实,健康人体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真核生物。人们低估了健康人体中病毒的丰富度,近期从人体提取出的大量全新的病毒片段证明了人体病毒构成方式与细菌一样,也很多样化。因此,人们亟须将视野从个体研究转移到群体研究上去。通过微生物预测个体未来的健康情况,人们首先需要测定人体微生物环境随时间产生的变化。结果显示,健康人体的细菌、真核生物含量及组成相对而言更加平稳,一些外界变量,包括饮食习惯改变、疾病和环境等则可能导致人体微生物内环境的变化。其中,饮食习惯改变对人体微生物环境有巨大影响。在一年内,健康的成人体内 95%以上的病毒序列只有极小的变化,这意味着病毒环境基本不变。Minot 等的实验则证明,节食可以使不同的成年人的病毒环境趋于一致。另外,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将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改变为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可以在一天内改变小鼠的微生物环境。节食也会影响到真核生物的生长分布,以动物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人,其微生物内环境含较多的拟杆菌属,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个体则含有较多的普氏菌。人体的微生物环境是在出生时决定的,婴儿的出生方式对其未来的人体微生物环境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母体的羊水中有少量的微生物,其种类、数量都很少,这是人体接触的第一类微生物。通过检测胎便中的 DNA 片段,可以证明羊水中有少量细菌。接下来,婴儿的微生物环境会受到其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外环境影响,如果是正常顺产,其体内微生物群来自母体的阴道;如果是剖宫产,其体内微生物群来自母体的皮肤环境。事实证明,顺产婴儿的体内微生物环境与母体的阴道微生物种类相似。相对的,剖宫产的婴儿微生物群与体表分布相似,多含有金黄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等。另外,剖宫产的婴儿排泄物中细菌种类少,且体内含有更多的免疫细胞。婴儿体内的细菌和病毒丰富度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其种类也会有所变化。最初的人体微生物多为好氧微生物,因为肠道内最初有氧,随后逐渐被成人体内常见的厌氧微生物取代。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环境构成变化很快,大部分第一周检测出的微生物在第二周之后就消失了,在前三个月内,婴儿的肠道微生物一直以这样的速率变化着。这与成年人一年内95%微生物种类不变的现象不同。母乳、配方奶粉中并未检测到病毒片段,这说明在喂养婴儿之前,婴儿就已经通过环境、母体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对单独的婴儿个体的跟踪研究证实,婴儿出生后其体内的微生物种类随时间增加,而其微生物环境在使用抗生素、食用固体食物等几个时间点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宏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婴幼儿的微生物环境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最初,婴儿的食物是母乳及奶粉,这使得其微生物环境变得适宜消化、利用乳酸。在进食固体食物前,婴儿已具有消化植物性多糖的能力,这说明在更改食谱前,婴儿已做好了从母乳转向固体食物的准备,而并非由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第一年内,婴儿的微生物环境开始向成年人的方向靠拢,在2.5年时,几乎与成年人并无不同。一旦微生物环境成熟,就会长期保持稳定,直到老年。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体内的微生物环境与年轻人不同,尤其是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2类。另外,老年人的微生物环境构成种类远比年轻人要多,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多患有各种疾病,药物的使用会对微生物构成造成影响。抗生素对人体微生物环境的平衡有着巨大的影响,使用抗生素后,平衡的人体微生物环境被打破,所有微生物类群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类群在治疗后数月都不能恢复。这种失衡导致外界的微生物入侵人体,取代了原本平衡健康的微生物环境,导致疾病。另外,长期、重复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整个微生物环境对抗生素的抗性。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免疫系统与微生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免疫系统的成熟完善过程离不开微生物。利用无菌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无菌小鼠肠道中IgA的分泌量减少,肠道淋巴组织减少,Peyer 斑和肠系膜淋巴结变小。这说明由于肠道内有共生菌,肠黏膜表面分泌 IgA,而一旦肠道内菌量减少,IgA 的分泌量也会减少。因此,肠道菌群促进了淋巴组织成熟并分泌IgA的过程。在先天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通过微生物群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MAMP),如细菌的细胞壁内容物(脂多糖、肽聚糖)、鞭毛等,识别不同的微生物。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一类用于识别相关微生物抗原的宿主蛋白。如果人体内没有TLR,肠道、肠系膜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共生菌通过 TLR 可以增强抗炎症作用,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力。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是另一类典型的微生物组织结构识别蛋白,可以形成炎性体,应答外界损伤类型的免疫。例如,NLRP6的缺失会导致 IL-18 量减少,从而影响一些肠道微生物的增生。后天免疫系统也会受共生菌群的影响。微生物会影响 T 细胞的分化过程,这说明 T 细胞的成熟不仅取决于细胞个体差异,也取决于外界的微生物环境。同时,共生菌反过来也会影响机体的周围环境,例如,多形拟杆菌会减少其他肠道细菌在生理过程中产生的多肽。另外,一些细菌能够通过减少自身组成蛋白质的免疫系统相关受体,减少IgA 的量,从而在人体肠道内更好地生存。因此,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微生物菌群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或许会更容易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三、肠道微生物与疾病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可以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肥胖、炎症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糖尿病等。肥胖与微生物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硬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细菌的含量是衡量肥胖的一个重要微生物指标。在节食的个体中可以观测到硬壁菌门的微生物量减少、拟杆菌门的微生物量增加。另外,通过对孪生姐妹的观察发现,硬壁菌门微生物的减少对应着放线菌的增加。通过对人体菌类数量的调整,个体可以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减少炎症反应。使用动物模型模拟宿主基因改变、环境因素改变导致肥胖的过程,发现通过改变微生物环境,将肥胖个体的微生物转接入健康、苗条的个体体内,能够改变能量利用的表现型,使之呈现出肥胖个体的表现型。肥胖会导致一种与普通炎症完全不同的低量炎症反应,诱导产生温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b、CCL2等,诱导产生肥大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双歧杆菌的增加会导致胰高血糖素肽2增加,减少大肠的通透性,从而使病原菌的脂多糖难以异位。再如TLR5可以识别细菌鞭毛,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主要受体之一。TLR5 缺陷型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代谢综合征。仅仅通过将肥胖小鼠的微生物环境转移至正常野生型小鼠体内,也能够导致这种代谢综合征引起的肥胖。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黏膜炎症反应,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了解到,基因组、病毒组、微生物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克罗恩病。研究人员以 Atg16L1基因缺陷型小鼠为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个体基因与克罗恩病的关系。使用鼠诺沃克病毒感染Atg16L1缺陷型小鼠及野生型小鼠,缺陷型小鼠的潘氏细胞不正常生长,而野生型小鼠的潘氏细胞不变,这说明病毒和致病基因共同导致潘氏细胞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微生物环境有关。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微生物环境对先天免疫系统作用,导致糖尿病。与没有自身免疫的个体相比,高风险患糖尿病的儿童基因中有着独特的微生物环境构成,其微生物种类随时间减少,而卵形拟杆菌、硬壁菌含量则相对较高。肠道微生物对多发性肝硬化和类风湿关节炎也有影响,而无菌小鼠中不会产生这些疾病。在多发性肝硬化小鼠模型中,将某些微生物引入无菌小鼠会使之变成疾病型,这是一个肠道微生物作用于后天免疫系统从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典型例子。因此,利用共生菌的鞭毛多糖,可以防止自身免疫疾病。此外,还有一类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机理较为复杂,由于不是由单独的微生物导致,研究其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就非常重要。例如,潜伏的疱疹病毒可以保护小鼠,使宿主不被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鼠疫耶尔森菌侵染,这是因为疱疹病毒诱发生成了 IFN-γ和细胞坏死因子。由此可以猜测,通过互益共生,疱疹病毒增强了宿主的健康,其终生潜伏也有益于这类病毒的生存。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和胃溃疡,但大部分人群都是该菌的携带者而并无病理反应。通常,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都伴随着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结核。有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这类呼吸道疾病的患病几率增大,而近期也有研究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减少胃溃疡患病率,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猴体内含有更高的结核抗原诱导的 IFN-γ水平,从而增强了Th1反应,降低了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胃溃疡患病率。早期的细菌感染会导致分化的T细胞减少,而增强Th1反应,其机理尚不清楚。幽门螺杆菌环境通常在人出生的前10年开始成熟,并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状态。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成年个体体内都携带幽门螺杆菌,而由于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发达国家的成年个体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比例小很多,这将导致在该人群中居高不下的各种过敏性紊乱疾病。所以,使儿童适当暴露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等,可以有效预防过敏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微生物菌群已与过去不同,由于缺少了部分必需的微生物菌群信号,人体的免疫系统常常不能正常运作,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以过敏为主的患病率大大增长,过敏原的种类也增加了许多。“卫生假说”认为,幼年接触的致病源稀少,免疫系统无法正常成熟,从而引发哮喘。在发展中国家,过敏人群远小于发达国家,这很可能是由于其庞大的家庭结构,使得每一个家庭成员有更多接触致病菌的机会,而糟糕的卫生环境、少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也增加了个体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卫生假说”的一种可能的机理是与IL-10的反调节作用有关。IL-10 是一种抗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在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微生物入侵人体后,会导致IL-10分泌量增加,减缓炎症反应,同时使人体暴露在过敏原中。另外,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会影响人体过敏反应。例如,血清 IgE水平与CD14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SNP位点有关。拥有该基因的儿童,若与宠物狗接触更多,则有较高的IgE水平。寄生虫也会导致人体分泌IgE,有人认为,由于西方国家人们接触寄生虫较少,导致西方国家人群易产生过敏症状。四、结语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与人体微生物间的关系,亟须设定一种通用评判标准,用以衡量人体微生物环境的构成和丰富度,并依此判断人体的健康程度。另外,如何完整地衡量微生物、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可能产生的疾病进行预判,也是一个未来研究的方向。总之,虽然已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但缺少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这是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在一些案例中,从一个健康的个体环境引入新的微生物可以治疗一些疾病,使患病个体环境恢复稳态,如将肥胖个体的微生物群转移至健康野生型个体中,会将野生型个体转变为肥胖个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种转移微生物菌群的方式治疗相关疾病呢?这是因为,首先,人们尚未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体外转移条件;其次,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健康个体”并没有一个相同的衡量标准;第三,人们尚不清楚不同的患病个体需要对应怎样的健康个体。因此可以看出,在微生物治疗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欢迎访问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本站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现提供微生物菌种及其细胞等相关产品查询、咨询、订购、售后服务!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Nature解开谜题:大脑不会受到感染的特殊保护机制——肠道
    大脑因为有独特的保护机制,所以可以抵御入侵的细菌和病毒,但是这种防御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现在,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脑在保护方面具有令人惊讶的盟友:肠道。这一发现公布在Nature杂志上,由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领导完成。可以说,大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因为它控制着大多数其他人体系统,并且能够进行推理,智力和情感。人类已经开发出各种保护措施来防止对大脑的物理伤害:它位于坚固的头骨中,并包裹在三层称为脑膜的防水组织中。但是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不清楚机体如何保护大脑免受感染的。在人体的其他地方,如果细菌或病毒进入血液,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会启动,免疫细胞和针对并消除入侵者的抗体就会出现。但是,脑膜形成了不可渗透的屏障,阻止了这些免疫细胞进入大脑。这项最新研究发现,脑膜是分泌浆液的免疫细胞(称为浆细胞)的所在地。这些细胞专门位于脑膜内的大血管旁,使它们能够分泌抗体“卫士”来捍卫大脑周围。当研究人员查看这些细胞产生的抗体的特定类型时,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些抗体通常是在肠道中发现的类型。浆细胞衍生自称为B细胞的特定类型免疫细胞。每个B细胞的表面都具有该细胞特有的抗体。如果抗原(触发免疫应答的细菌或病毒的一部分)与该表面抗体结合,则B细胞被激活:它将分裂产生新的后代,后者也识别相同的抗原。在分裂过程中,B细胞将突变引入抗体基因,改变了一个氨基酸,其结合特性就略有不同。这些B细胞中的一些将产生能够更好地与病原体结合的抗体,它们就会继续扩增和繁殖;抗体结合力较差的B细胞死亡。这有助于确保身体产生最佳抗体,靶向和破坏特定抗原。通常,在血液中发现的抗体是一种称为免疫球蛋白G(IgG)的蛋白,在脾脏和骨髓中产生。但是,在脑膜中发现的抗体是免疫球蛋白A(IgA),通常在肠道内膜或鼻子、肺部内膜中生成,这些抗体可保护粘膜表面以及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研究团队对肠道和脑膜的B细胞和浆细胞中的抗体基因进行测序,证明它们之间是相关的。换句话说,最终进入脑膜的细胞是已经在肠道中选择性扩增的细胞,在那里它们已经识别出特定的病原体。领导这一研究的剑桥大学Menna Clatworthy教授说:“我们揭开了大脑保护自己免受脑膜之外感染的确切方法,但是发现肠道中重要的防御线,这真是令人惊讶。”“但是,实际上,这是完全有道理的:即使轻微地破坏肠道屏障也会使病原体进入血液,如果它们能够扩散到大脑中,则会造成毁灭性后果。”这项研究采用了小鼠,小鼠通常被用来研究生理学,因为它们具有许多与人体相似的特征。研究表明,当小鼠的肠道中没有细菌时,脑膜中就不会存在产生IgA的细胞,这表明这些细胞实际上起源于肠道,在那里它们被选中,识别肠道微生物,然后再留在脑膜中。当研究人员去除脑膜中的浆细胞时,就没有IgA捕获病原体了,微生物就能够从血液中扩散到大脑中。该团队通过分析在手术期间取出的样本证实了人类脑膜中IgA细胞的存在,表明该防御系统可能在保护人类免受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和脑炎)的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利用徕卡THUNDER成像系统探索微生物肠道免疫机制
    由SARS-CoV-2冠状病毒引起的Covid-19影响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免疫和治疗方法等抗病毒方向的研究在2020年具有高优先级,显微镜在这类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受体结合、基因组释放、复制、组装和病毒出芽的基本原理及免疫应答,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显微镜。鉴于显微镜在感染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举例阐述不同的显微技术及其在这些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研究背景人类出生后胃肠道立刻被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定植(1000余种,且数量100万亿),而这些肠道微生物群落影响宿主生理的多个方面,包括代谢、免疫反应、行为和昼夜节律等等。先前的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是共生菌,共生菌可控制病原菌数量,而黏膜屏障免疫对于维持共生菌群和抵抗侵入性细菌感染至关重要。微生物-肠-脑轴是将大脑和肠道功能整合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并涉及神经、免疫和内分泌机制。除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之外,该轴还包括了中枢神经系统(CNS)、自主神经系统(ANS)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以及肠道神经系统(ENS)。从肠道到CNS的传入纤维(如大脑、扣带回、小脑扁桃体和扁桃体皮质)以及肠道平滑肌的效应纤维是沿着微生物-肠-脑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图1 微生物-肠-脑轴肠道神经系统(ENS)遍布肠道组织的每个角落,将收集到的信息迅速地传递到自体或非自体类型的细胞,织就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网络系统。新涌现的多个研究报道发现ENS可以作为免疫系统的感应平台,但对ENS与上皮细胞的互作机制还知之甚少。 2019年12月,Jarret等人在Cell发表了题为Enteric Nervous System-Derived IL-18 Orchestrates Mucosal Barrier Immunity的文章。借助单分子mRNA荧光原位杂交(smFISH THUNDER Imager 3D Live Cell),研究发现ENS神经元分泌IL-18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中的杯状细胞,促进杯状细胞抗菌蛋白(AMP)的表达,在肠道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过程鉴于大脑中神经元会分泌IL-18,而大量研究表明ENS可能在调节粘膜屏障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研究人员大胆猜测肠道神经元也会分泌IL-18。接下来作者构建ENS特异性敲除IL-18小鼠和多种细胞类型特异性敲除IL-18R小鼠,并分别用鼠伤寒沙门氏菌(S.t)感染。之后作者通过共聚焦观察发现不携带ENS所产生的IL-18的小鼠则更容易受到感染。为了证实这一发现,研究人员使用了IL18 mRNA探针在小鼠中进行了单分子mRNA荧光原位杂交(smFISH),结果显示在IL-18-/-小鼠结肠中IL18 mRNA探针的信号丢失。图3 THUNDER验证结果与Confocal观察结果一致A)用于分析IL-18+神经元的Confocal正交视图。IL-18(红色),Tubb3(绿色)。 B)通过smFISH观察野生型与IL18-/-小鼠结肠中的IL18 mRNA(白色)和DAPI(蓝色)。同时通过smFISH检测小鼠肠组织中IL18与Tubb3的表达,观察到IL18 mRNA探针与神经元特异性Tubb3 mRNA探针共定位。图4 smFISH检测小鼠肠组织中IL18(红色)、Tubb3(白色)表达;DAPI(蓝色)表示细胞核总之,这些数据表明肠神经元是结肠中IL-18的新产生者。研究还结合了单细胞转录组技术来探究ENS来源IL-18的功能以及作用方式。 实验方法1. 处死小鼠,移出结肠并用冷PBS冲洗。纵向剖开结肠组织平铺于滤纸。2. 用4%多聚甲醛PBS溶液固定3小时,后置于30%蔗糖、4%PFA的PBS溶液中4℃过夜。3. 包埋,制成将7mm厚切片,并用于smFISH染色。4. 设计的探针库与Cy5(IL-18)、TMR(Tubb3)结合,将切片与smFISH探针库杂交。5. 封片前去除ENS内的自发荧光信号。6. 在Leica THUNDER Imager 3D Live Cell上进行smFISH成像,使用自带的THUNDER Computational Clearing设置。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用共聚焦做smFISH而是选择徕卡THUNDER?对,为什么?小编也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下面这段话做出了很好地解释。smFISH的实验过程中探针会发出大量光子,而共聚焦则会显著限制光子收集的数量,为了最大限度回收这些光子,更建议使用宽场技术。 徕卡THUNDER凭借其高分辨、快速、大视野的特点,可大限度回收实验中smFISH探针发出的大量光子,减少光损耗,更适用于smFISH成像。不仅可以获得清晰锐利的图像,实验结果更便于统计分析且重复性高,是您进行组织大视野快扫的不二之选。 参考文献1、 Jarret et al., 2020, Cell 180, 50–632、 Brain Res. 2018 August 15 1693(Pt B): 128–1333、 Jung, Y. J.,et al., 2017, Sci Rep 7(1):173604、 Zhang, H., et al. 2018, Synth Syst Biotechnol 3(2): 113-120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