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耳蜗

仪器信息网人类耳蜗专题为您整合人类耳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类耳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类耳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类耳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类耳蜗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类耳蜗相关的耗材

  • 人类乳头瘤病毒筛查配件
    人类乳头瘤病毒筛查配件专业为人类乳头瘤病毒筛查的应用而设计,非常有助于早期发现HPV HR感染的风险而发现宫颈癌等癌症早期的症状。人类乳头瘤病毒筛查配件具有PapilloCheck芯片微阵列,非常容易筛查鉴定24 个HPV类型,包括18种高风险人乳头瘤病毒和6种低风险病毒。高风险人乳头瘤病毒 (HPV): 16, 18, 31, 33, 35, 39, 45, 51, 52, 53, 56, 58, 59, 66, 68, 70, 73, 82.低风险人乳头瘤病毒(HPV) : 6, 11, 40, 42, 43, 44. 市面上其它人乳头瘤病毒(HPV)测试系统只能将人乳头瘤病毒(HPV)分类成高或低风险组,但乳头瘤检测(PapilloCheck® )可以对24种 HPV同时进行检测,提高诊断质量。 PapilloCheck® 保证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人类乳头瘤病毒筛查配件编号: HPV筛查组合 -乳头瘤病毒检测( PapilloCheck® )(60反应) HPV组合包括: 5芯片,每芯片用于12项测试 PCR混合液 杂交缓冲液清洗缓冲液A&B
  • 人类基因组芯片配件
    人类基因组芯片配件是全球第一个完全基于人类基因组顺序的基因芯片微阵列,这种基因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使用了完整注解的25 509组人类基因。 这种新一代人类基因组芯片配件相对于其它产品有重要优势,其它产品往往从来源源注释不清的基因数据库组成ESTs序列。 这 种ArrayIt人类基因组芯片H25K/BT是一种多用途微阵列,含有26304长的寡核苷酸,设计用来优化在一个单一的生化反应中的对整个人类基因组 的研究。用户可以利用从基因组DNA,mRNA和蛋白质中的样品。可以研究许多问题,从核型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到以染色质结构和蛋白质-DNA相互作用 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基因表达的革命性的学说是,一个位点上基因的单个杂交反应中可以定量测量超过300 000个基因转录。研究人员可能在H25K/ BT芯片买到一个或多个寡核苷酸。 关于生物信息学,寡核苷酸生产的最先进的技术,芯片印刷和表面化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从而优化结果的分析和利用。 编号 名称 H25K:BT 人类整个基因组(25 509 基因 - 26 304 长寡核苷酸)
  • 人类基因组芯片
    人类基因组是全球第一个完全基于人类基因组顺序的基因芯片微阵列,这种基因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使用了完整注解的25 509组人类基因。 这种新一代人类基因组芯片相对于其它产品有重要优势,其它产品往往从来源源注释不清的基因数据库组成ESTs序列。 这 种ArrayIt人类基因组芯片H25K/BT是一种多用途微阵列,含有26304长的寡核苷酸,设计用来优化在一个单一的生化反应中的对整个人类基因组 的研究。用户可以利用从基因组DNA,mRNA和蛋白质中的样品。可以研究许多问题,从核型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到以染色质结构和蛋白质-DNA相互作用 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基因表达的革命性的学说是,一个位点上基因的单个杂交反应中可以定量测量超过300 000个基因转录。研究人员可能在H25K/ BT芯片买到一个或多个寡核苷酸。 关于生物信息学,寡核苷酸生产的最先进的技术,芯片印刷和表面化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从而优化结果的分析和利用。 编号 名称 H25K:BT 人类整个基因组(25 509 基因 - 26 304 长寡核苷酸)

人类耳蜗相关的仪器

  • 产品简介:Ero.Scan是一款适用于新生儿、儿童及成人的筛查仪,能充分满足临床医生和听力学家的需求。除了全新的外观设计愈加小巧美观,并采用了更优的算法,增加了背景噪声的容忍度,极强的抗干扰测试能力,在门诊、办公室及病房也可进行听力测试,显著提高了测试速度。Ero.Scan有DPOAE/TEOAE/DPOAE+TEOAE测试协议可选,分别满足于您不同的临床需求;全中文彩色显示屏的设计,便于您学习及操作设置;测试结果通过蓝牙打印机3秒之内即可快速打印,方便您保存并可测试结果可以传输至电脑保存、打印。Ero-scan客观听力测试仪基本性能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鼓膜传导释放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Kemp,1986)。耳声发射的测试结果主要反应耳蜗及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被广泛用于耳鼻喉科临床听力测试,是一种无毒、无创的客观听力测试法,与其它传统听力测试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客观性:无需受试者的行为反应;2)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双耳测试;3)无损伤性:不需要电极;4)对耳蜗功能的敏感性:可用于蜗性和蜗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1.用于从新生儿、儿童到成人客观听力筛查测试的全套解决方法2.具有DP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TEOAE(瞬态耳声发射)测试功能3.具有超强的抗干扰测试能力,环境噪声不超过70dB SPL均可顺利完成测试。4.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测试全自动进行、速度快(典型值10秒/次)5.主机轻便小巧(含电池仅300g),美观大方,便于携带。6.金属探头,可靠耐用7.全数字化设计,开机自动校准,无须每天用耦合腔手动校准。8.蓝牙打印机,3秒钟内可自动打印出测试结果(选购),并可拆卸。9.测试结果显示为详细诊断数值,图形和PASS/REFER10.测试结果可保存在主机内,多可以保存250个结果11.3.6 V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单次使用时间达20小时12.彩色屏幕,全中文界面13.独特防耵聍的探针设计,有效减少假阳性率的发生14.自动关机功能(0.5-4分钟设置),可效节省电量。15.可通过USB接口将测试数据传输至电脑MAICO EroScan 客观听力测试仪技术参数1.品牌、类型:原装进口、手持式2.测试方法:DP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TEOAE(瞬态诱发耳声发射)3.测试频率范围: 2 -5 kHz;TEOAE1.5 -4 kHz(自带日常校准)4.刺激声强度范围: 40 -70 dBSPL ; 83dBSPL5.输出保护:90 dBSPL6.麦克风系统噪音: - 20 dBSPL /2 kHz (1 Hz BW);- 13 dBSPL /1 kHz (1 Hz BW)7.探头:金属探头;探头线长度:100cm;探头重量:28克;探头接口:HDMI8.刺激采样率: 31.25 kHz9.评估方式:二项式统计法10.刺激类型: 双纯音11.测试时间:典型值10秒/次12.按 键:按键操作(包括:设置、变换显示、重新开始、停止)13.指示灯:3个彩色指示灯,可随时观察当前状态14.数据传输及打印: 无线蓝牙传输打印测试结果,主机与打印机通过无线蓝牙连接;3秒钟内可通过远程打印机自动打印出测试结果或通过USB端口与计算机连接,使用专用中文软件实现由电脑显示、存储及打印测试结果15.测试结果打印显示:测试序号、左或右耳、测试日期和时间、测试软件版本号、本次测试的平均时间、测试模式、f2的频率、f1、f2声压级、耳声发射值、本底噪声值、信噪比、该频率测试是否通过、测试结果由PASS(通过)/REFER(转诊)的方式显示16.储存:测试结果可保存在主机内,多可以保存250个结果17.抗干扰能力:具有在环境噪声不超过70dB SPL均可顺利完成测试的超强抗干扰能力,无需专用隔音室18.电 源: 3.6 V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单次使用时间达20小时19.尺寸和重量:长 x 宽 x 高: 10x 5 x 3 cm / 200g配置清单主机和标准附件1 客观听力测试仪主机 1台2 探头 1个3 主机电源适配器 1个4 耳塞 1盒5 探针 1套6 便携包 1个7 ERO-SCAN充电电池 1块8 操作手册 1套选配1 蓝牙打印机 1套2 ERO-SCAN 专用软件 1套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72210833
    留言咨询
  • Ero.Scan是一款适用于新生儿、儿童及成人的筛查仪,能充分满足临床医生和听力学家的需求。除了全新的外观设计愈加小巧美观,并采用了更优的算法,增加了背景噪声的容忍度,极强的抗干扰测试能力,在门诊、办公室及病房也可进行听力测试,显著提高了测试速度。Ero.Scan有DPOAE/TEOAE/DPOAE+TEOAE测试协议可选,分别满足于您不同的临床需求;全中文彩色显示屏的设计,便于您学习及操作设置;测试结果通过蓝牙打印机3秒之内即可快速打印,方便您保存并可测试结果可以传输至电脑保存、打印。Ero-scan客观听力测试仪基本性能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鼓膜传导释放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Kemp,1986)。耳声发射的测试结果主要反应耳蜗及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被广泛用于耳鼻喉科临床听力测试,是一种无毒、无创的客观听力测试法,与其它传统听力测试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客观性:无需受试者的行为反应;2)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双耳测试;3)无损伤性:不需要电极;4)对耳蜗功能的敏感性:可用于蜗性和蜗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别在新生儿听力筛查领域,耳声发射是目前应用普及的测试方法之一。1.用于从新生儿、儿童到成人客观听力筛查测试的全套解决方法2.具有DP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TEOAE(瞬态耳声发射)测试功能3.具有超强的抗干扰测试能力,环境噪声不超过70dB SPL均可顺利完成测试。4.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测试全自动进行、速度快(典型值10秒/次)5.主机轻便小巧(含电池仅300g),美观大方,便于携带。6.金属探头,可靠耐用7.全数字化设计,开机自动校准,无须每天用耦合腔手动校准。8.蓝牙打印机,3秒钟内可自动打印出测试结果(选购),并可拆卸。9.测试结果显示为详细诊断数值,图形和PASS/REFER10.测试结果可保存在主机内,多可以保存250个结果11.3.6 V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单次使用时间达20小时12.彩色屏幕,全中文界面13.独特防耵聍的探针设计,有效减少假阳性率的发生14.自动关机功能(0.5-4分钟设置),可效节省电量。15.可通过USB接口将测试数据传输至电脑MAICO EroScan 客观听力测试仪技术参数1.品牌、类型:原装进口、手持式2.测试方法:DP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TEOAE(瞬态诱发耳声发射)3.测试频率范围: 2 -5 kHz;TEOAE1.5 -4 kHz(自带日常校准)4.刺激声强度范围: 40 -70 dBSPL ; 83dBSPL5.输出保护:90 dBSPL6.麦克风系统噪音: - 20 dBSPL /2 kHz (1 Hz BW);- 13 dBSPL /1 kHz (1 Hz BW)7.探头:金属探头;探头线长度:100cm;探头重量:28克;探头接口:HDMI8.刺激采样率: 31.25 kHz9.评估方式:二项式统计法10.刺激类型: 双纯音11.测试时间:典型值10秒/次12.按 键:按键操作(包括:设置、变换显示、重新开始、停止)13.指示灯:3个彩色指示灯,可随时观察当前状态14.数据传输及打印: 无线蓝牙传输打印测试结果,主机与打印机通过无线蓝牙连接;3秒钟内可通过远程打印机自动打印出测试结果或通过USB端口与计算机连接,使用专用中文软件实现由电脑显示、存储及打印测试结果15.测试结果打印显示:测试序号、左或右耳、测试日期和时间、测试软件版本号、本次测试的平均时间、测试模式、f2的频率、f1、f2声压级、耳声发射值、本底噪声值、信噪比、该频率测试是否通过、测试结果由PASS(通过)/REFER(转诊)的方式显示16.储存:测试结果可保存在主机内,多可以保存250个结果17.抗干扰能力:具有在环境噪声不超过70dB SPL均可顺利完成测试的超强抗干扰能力,无需专用隔音室18.电 源: 3.6 V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单次使用时间达20小时19.尺寸和重量:长 x 宽 x 高: 10x 5 x 3 cm / 200g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72210833
    留言咨询
  • 卧室恒温解冻仪 400-860-5168转4907
    主要特征:1、全自动恒温解冻仪采用柔性、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将血浆袋和水隔离开,按启动键后,热水自动注入水袋内,从而避免了血浆袋标签脱落、血浆袋破裂、水质污染等事故的发生。2.智能型微电脑进口控制器,数字显示温度,时间。 3.加热装置,由自动测温器、温度传感器、传感电缆和高效加热组成。4.控制系统: 微电脑全程控制,多重视听报警系统,待机、融化等工作模式。5.内胆采用防菌镜面不锈钢,大敞口水浴便于清洁,排水管连接简便,排水迅速。6.水循环系统进行解冻,迅速、充分、无瞬间温差,温度均衡,不会破坏血浆的有效成分7.节能减排、节约水资源;隔水膜袋使用医用绿色新型材料制成,无毒,无味,无毒副作用、使用寿命长。,保护环境减少污染。8.断电记忆保护功能,防止断电数据丢失, 超温报警自动断电功能,低水位自动报警并自动停止加热9.内胆均采用聚氨酯发泡技术,保证里面温度的均匀性与波动度10.温度校准: 用标准温度计进行校准血液溶浆机为什么也叫血浆解冻仪,还有血液融浆机,恒温解冻仪,其实这些叫法不同,但是指的都是同一个产品,出现这些叫法主要是主要是客户自己叫法不一样,其实叫恒温解冻仪是因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恒温和解冻血浆的,叫血液融浆机,随着电子器件的发展和大众化,人类将面对日益增加的能源危机和电磁辐射的污染。为实现电子器件的可穿戴和便携,传统的电池暴露了许多问题。可以从我们生活环境收集能量的纳米发电机可以解决电子器件的供能问题。尤其,成本低廉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在低频和无规律的能量收集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优势。然而,TENG输出的功率不足以驱动大部分电子器件。因此,将TENG和其他纳米发电机集成的复合纳米发电机(HNGs)可以解决低输出的问题。作为HNGs中重要的一部分热释电-压电纳米发电机(PPENG)可以收集热能和环境中的机械能。与此同时,HNG还可以作为自驱动监测器。另一方面,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威胁。然而,大多数传统的屏蔽电磁辐射设备在GHz范围不能很好的工作。但发明一种抗电磁辐射的可穿戴、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解决该问题。为此,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拉伸、便携且可穿戴的电磁屏蔽HNG,是因为有的客户不区分融合溶,所以才出现的,仪器的本身功能就是恒温和震荡,血液融浆机使得血液和血浆达到人体自然流通时的状态,仪器本身主要就是温控要,还有震荡要适合,这样才更好的达到自然流通状态。灵山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于1963年,是全县的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中心、妇女儿童疾病诊治中心和危重孕产妇第二转诊中心,是复旦大学CMB项目培训基地。是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爱婴医院,是全县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和产科急救中心,曾获评全国卫生系统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青年文明号”等称号。现有在岗职工400多人,设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围产保健、婚前保健、健康体检等保健科室,及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内科、外科等临床科室,开放病床380多张。   配置有进口东芝16排螺旋CT、乳腺钼钯X光机、DR、CR、进口彩超、全自动生化仪、腹腔镜、宫腔镜、电子胃镜、可视人流系统、超声刀、Leep刀、妇科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仪、全自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仪等医疗设备。川一研发生产的融浆机主要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浆袋化浆,医院检验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门,检验科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包括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血液学、体液学以及输血学等分支学科,因此融浆机是不可忽视的一款设备,前期灵山县妇幼保健院的老师多次与公司技术工程师探讨融浆机的工作原理,血浆袋的化浆时间,以及实时的温度控制,我公司人员用的技术知识,的品质,完善的售后深受老师的认可,此次选购的融浆机是全自动隔水式融浆机,该融浆机不仅化浆时间快,血浆袋又收到隔水袋的保护,在快速化浆的同时,又确保了血液的安全,实现真正的干式化浆。产品到货后,技术工程师上门安装调试培训,对产品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操作界面的设定一一作了讲解,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仪器设备运行稳定。川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不断超越自我,只为给客户提供的服务!  1、存放血液融浆机的房间,应清洁、干燥、明亮且通风良好,室温不宜剧烈的变化,Z适宜的温度是爱10~16℃左右。在冬季,血液融浆机不能存放在暖气设备附近。室内应有消防设备,但不能用一般酸碱式灭火器,宜用液体二氧化碳及四氯化碳及新的安全消防器。室内也不要存放具有酸、碱类气味的物品,以防腐蚀血液融浆机。  2、存放血液融浆机的库房,要采取严格防潮措施。库房相对湿度要求在60%以下,南方的梅雨季节,更应采取专门的防潮措施。有条件的可装空气调节器,以控制湿度和温度。一般可用氯化钙吸潮,也可用块状石灰吸潮。  存放在一般室内的常用血液融浆机,保存血液融浆机箱内的干燥,可在箱内放1~2袋“防潮剂”。这种“防潮剂”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硅酸钠)和少量钴盐,即将钴盐溶于水(按5%浓度),洒在硅胶上加热烘干即可。钴盐主要用作指示剂,因干燥的钴盐呈深蓝色,吸潮后则变为粉红色。变红后的硅胶失去了吸潮能力,加热烘烤或烈日暴晒,使水分蒸发复呈紫色以致深蓝色,才能继续使用。将硅胶装入小布袋内(每袋40~80克),放入血液融浆机箱中使用。
    留言咨询

人类耳蜗相关的试剂

人类耳蜗相关的方案

人类耳蜗相关的论坛

  • 【转帖】比尔麦克古尔:人类只有7年拯救地球

    滔天巨浪涌进纽约,街巷瞬息淹没在汪洋之中;转瞬之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变成了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探出了自由女神的头像……这是好莱坞影片《后天》里的经典场景,该片虚构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世界末日浩劫。影星丹尼斯奎德在片中扮演一名古气候学教授,这是该片的一个主要角色。影片中,这名教授在对史前气候进行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将给地球带来如上所述的灭顶之灾。事后,有人问丹尼斯奎德,这部影片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他的回答是:“影片所展示的内容是会发生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4 年后,来自英国的气候学家比尔麦克古尔(Bill McGuire) 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15 年地球或许将遭遇厄运。在他最新出版的《7 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 TheQuestions and Answers》)一书中,麦克古尔提出:从现在到2015 年,人类还剩下7 年时间拯救地球。接受《外滩画报》记者专访时,麦克古尔警告说:“未来7 年里,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干旱、洪水、飓风等在内的各种灾难将轮番席卷地球。”“龙卷风将不再成为头条”比尔麦克古尔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英国政府的自然灾难问题顾问。在书中,麦克古尔描述了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的灾难:战争频发,为了争夺水源,世界上158 处大的河流发源地可能发生冲突;瘟疫盛行,各种致命病毒接踵而至,数10 亿人背井离乡,成为“气候难民”;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荷兰将会逐步被潮水吞噬,英国海岸线将会淹没在海水之下;洪水肆虐,动植物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到2050 年,陆地上1/4 的植物和动物都将濒临灭绝……台风和龙卷风将会更加频繁地袭击英国和欧洲大陆。“将来,类似于龙卷风将英国伯明翰郊区撕成两半的新闻将不再成为头条。”比尔麦克古尔还警告说,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6500 万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灾难可能再次发生。“忘记全球恐怖主义吧,因为地震、超级火山和飓风的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它们的威胁更猛烈。”麦克古尔告诉记者,该书的许多观点来源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他同时认为,IPCC 的报告依然偏于保守,“该报告的观点其实还是过于保守和乐观,因为它的出台本身就是各国相互让步、妥协的结果——而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独有偶,在比尔麦克古尔推出新书的同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向欧盟发出同样的警告,他希望欧盟能够带领世界对抗全球变暖。“人类必须好好利用从现在起的7 年时间,积极作为,确保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高于安全程度,否则将形成难以预期的恶性循环。”这些论述和麦克古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妥协的“巴厘岛路线图”“七年拯救地球”这一说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05 年年初,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合任命的一个工作小组,也曾出台过一份与之类似的报告。“气候危机只有10 年之遥。”这份报告列出了一系列限制气候变化的有关建议,包括确保全球气温不得比工业革命之前高2℃。两年后,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英国政府气候变化顾问斯特恩(Stern)发布名为《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的报告,这份报告算了一笔账。在这份报告之后,大多数政府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所需成本是可以承受的。紧接着,2007 年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基本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最近50 年全球气温上升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这一系列报告的出台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人类终于承认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确实是由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人类应该针对全球变暖采取适应性对策,努力减缓气候变化。这些消息令人振奋,但比尔麦克古尔却高兴不起来。他原本对2007 年底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充满期待,但“这次会议缺乏进展”。最后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的三项硬性指标均被删除;美国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可衡量的、可报告的和可印证的减排要求也未获通过,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以继续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减排;欧盟做出了最大让步,它甚至愿意在其他国家都不参与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上述三项硬性指标。如今,比尔麦克古尔又把希望寄托于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大会。2009 年,新一轮大会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对话比尔麦克古尔“我并不认为人类会灭绝”

  • 科学家称外星人无需地球资源忽视人类存在

    科学家称外星人无需地球资源忽视人类存在

    科学家称外星人无需地球资源忽视人类存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032354_347725_1611037_3.jpg根据一项新研究,如果存在外星人,他们应该已经发现地球的存在,但我们为何一直遭到忽视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032355_347726_1611037_3.jpg如果存在外星人的话,他们应该已经发现地球的存在,但我们却一直惨遭忽视。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湾岸大学数学家托马斯-哈尔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存在外星人的话,他们应该已经发现地球的存在,但我们却一直惨遭忽视。造成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外星人需要的任何东西。哈尔表示:“我们或者是孤独的,或者确有外星人存在,只不过对我们不理不睬。”  在1月初于波士顿举行的美国数学协会会议上,哈尔公布了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外星文明需要多长时间准备资源和技术设备,离开家园奔赴另一颗恒星,他进行了保守估计。即使所乘坐的飞船速度一直保持在光速的百分之一,外星人抵达最近恒星也需要大约500年。另一个500年,他们建造新的太空飞船,再次开始太空旅行。计算结果显示,如果存在外星人的话,即使从银河系内最古老的恒星系统出发,他们到了今天也应该发现地球的存在。哈尔说:“他们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又或者只在自己所在的恒星系统周围活动。”  我们之所以未被列入星系际版的Trip Advisor(全球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社区,也是全球第一的旅游评论网站)或者《Lonely Planet》(一本旅行指南)名单之上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并没有外星人需要的任何东西。哈尔说:“任何地外古代文明的生物都不可能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他们不需要地球这样的星球,不需要前往地球,偷走我们的水资源。太阳系之外存在大量水,那里的引力并不强,他们能够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另一种可能性是,现代地外文明一直遵循很久以前设定的航行路线,这些路线恰好绕开地球。”  哈尔指出,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导致地球被外星人忽视,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他们没有理由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在等待外星人造访地球的同时,我们也借助太空望远镜积极寻找外星人的踪迹,例如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望远镜,能够探测环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  人类所在的地球拥有大约50亿年历史,并且已经掌握了类似开普勒望远镜这样的技术,对于外星人来说,他们再需要1000万年时间便可拥有超越人类的技术。他说:“我相信,如果一颗系外行星上存在智能生物,他们能够探测到地球,仅仅是地球大气层中的含氯氟烃就泄漏了我们的存在。”含氯氟烃是一种通常存在于制冷剂和气雾剂中的化合物,暴露在紫外线下时会释放出氯原子,并且能够侵蚀地球的臭氧层。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物理学家伍德兹-哈雷撰写了一部展望搜寻地外生命前景的著作。他指出:“我们对生命如何在地球上起源还没有彻底了解,即使外星生物盯着我们的脸,我们也不可能将他们认出来。我认为存在三种假设。生命较为罕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生命不可思议,你每次遇到的生物都可能会与你上次看到的截然不同;生命是无趣的,这意味着你会发现与地球生命非常相似的外星生物。我们当前用于搜寻地外生命的技术还不够发达。我认为这三种假设均有可能性,但绝大多数证据更支持第一种假设——人类是宇宙中的罕见文明。”

  • 【讨论】人类PK环境,人类PK壁虱

    呵呵,刚刚看到一则新闻,说壁虱将会攻击人类,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导致环境的恶化,气候的变暖。这难道是人类自食其果吗?还是环境赐予人类的礼物?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生物物种攻击人类,到头来难道会是人类的灭亡?呵呵,有点耸人听闻。。。。。人,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平相处;不要过度贪婪,总有一天会要还回去的~!

人类耳蜗相关的资料

人类耳蜗相关的资讯

  • 应对有毒化学污染物向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访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江桂斌
    在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见到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江桂斌研究员,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见他之前我看到这样的简介:江桂斌,男,1957年生,973POPs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研究员,1989-1991和1994-1996分别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和比利时Antwerp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  这短短的几行文字是我对江博士最初的了解。  2004年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分析测试领域捷报频传,由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领衔的“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及波谱结构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和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博士为首的“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两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对江桂斌博士等人的研究成果是如此评价的,“该项目在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测定中的各种新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其相关机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若干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引发了大量的引用和后续研究”。  当问及这个奖对于他的意义时,江博士显得非常平和,表示将会把这个奖作为对自己阶段性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强调课题组所面临的后续研究工作依然十分艰巨,决不能因为获奖而有丝毫懈怠。  江桂斌博士获奖的课题是“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从80年代后期,江博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介绍说,有毒化学污染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大问题。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的检测方法是研究这类物质环境化学过程、毒性特点与健康风险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在现有技术中,尚没有成熟方法能够单独用于痕量元素形态的准确测定。因此,我们主要是围绕方法学机理,联用和特效检测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江博士指出,从有毒化学污染物分类来讲,主要有这么几类:首先是以C、H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其次是重金属元素;第三是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重金属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毒性是取决于其形态,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总量。因此测定不同形态的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形成机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现有的分析方法却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譬如:像ICP-MS、原子吸收这样的仪器做重金属的总量测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它们无法解决重金属形态的问题,因为这些仪器没有分离功能,所以需要发展一些新的分析测试方法。而从分离的角度看,色谱技术恰恰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不同的化合物分离开,但是,现有色谱的检测器对重金属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又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把光谱的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和色谱的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两种分析技术的优势互补,这也是我们这个项目中的核心技术。  谈到这里,江博士给笔者举了个例子。譬如:某些自然环境中的金属,如果在其环境周围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如微生物的影响,化学的作用等),本身是稳定的,也是安全的。但一旦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甲基化作用),这个金属就有可能转化成为甲基金属化合物,那么这个金属就带有有机基团,成为有机金属化合物,而有机金属化合物就有可能进行生物积累,譬如可以富集到鱼体里,这样的鱼被人食用后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同时金属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后沸点会减低很多,易于挥发,而挥发就表明其可以参加大气循环,就可以远距离传播,从而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而我们开发的低温色谱技术主要就是针对金属氢化物,金属甲基化合物分析的。为什么叫低温色谱呢?因为这些化合物的沸点一般在50℃以下,沸点较低,常温下多为气体形态,用常规色谱很难分离,需要降低色谱操作温度。我们开发的低温色谱技术最低控温范围可达-15℃~-50℃,它有别于常规色谱的色谱炉控温,是通过电控的方法来控制温度的,我们把毛细管色谱做在一个很小的电器元件上(4cm×4cm),既可以升温,又可以降温,很好的解决了这类化合物定量测试的问题,并可以进一步研究形成这些化合物的过程。这对研究大气循环,地圈及生物圈循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江博士反复向笔者强调,虽然色谱-光谱联用技术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但绝不能孤立地看待,整个项目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样品前处理过程、分离过程、测定过程、数据分析确定过程、质量保证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做了大量工作。就拿质量保证过程来说,我们共开发出了7种环境标准物质,均被定为国家一级物质,在国内外得到推广使用。再譬如,从光谱检测技术方面而言,为了适应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的需要,我们开发了电热石英原子化器以取代传统的石墨炉。大家知道,石墨炉采用的是脉冲加热,瞬间可以达到很高温度,但原子化温度持续的时间很短,而我们现在做的是针对不同形态金属化合物的分析工作,要和色谱联用,这就需要原子化温度能持续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这样一来石墨炉就很难符合要求了,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恒温的原子化装置来替代它,这也是我们采用石英管作为原子化装置的主要原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博士向笔者谈到了样品前处理在当今分析测试工作中的重要性。江博士认为,随着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分析测试工作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将会集中在样品前处理过程,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因此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譬如我们开发的流动注射预富集技术。作为样品传输和样品前处理的一个平台,流动注射技术是非常实用和方便的,我们在此基础之上将传统的流动注射技术和膜富集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二次富集,这样就可以对一些清洁样品(例如:水样)自动富集,还可以设定富集时间,大大提高了样品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江博士一再表示,荣誉是属于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并多次提到其他同志在这个项目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譬如:严秀平教授在原子光谱机理、倪哲明研究员在氢化物发生-原位富集、牟世芬研究员在离子色谱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韩恒斌研究员在标准参考物质方面均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当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时,江博士告诉笔者,我们目前开发的联用技术主要是侧重在原子吸收方面,今后的工作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原子荧光上来,这主要是考虑到原子荧光是我们国家较少的几种有自己特色的商品化仪器,我们希望能把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技术和原子荧光技术联用起来,利用色谱分离等技术来排除样品中的干扰因素,这样就弥补了原子荧光作定性分析稍差的缺陷,再加上原子荧光价格低,将来在国内推广应用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江博士又带我参观了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实验室里世界一流的分析仪器,朝气蓬勃的年轻科技工作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使我有理由相信,中国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的未来正如这悄悄走来的春天一样,一定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收获!(定稿于2004年4月)   联系方法:  电话:010-62849179   Email: gbjiang@mail.rcees.ac.cn  单位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政编码. 100085
  • 于军: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我的生命
    于军,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博士,师从台湾中研院院士孙同天教授 博士后研究追随美国&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的领导者和设计者之一,著名基因组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军参与&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这一里程碑式的伟大科学计划,也成为早期参与计划的唯一华人,他在导师Maynard V.Olson的全力支持下,促成了中国科学家参与&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   日前,记者获得了独家专访于军的机会。从下乡知青到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从回国推动中国基因组学研究到参与组建华大基因公司,于军首次向媒体披露往事。   从知青到基因学者   1978年,于军被吉林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专业(5年制)录取,自此,他5年&ldquo 下乡知青&rdquo 的人生开始转变。   1983年,于军毕业并考上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时被推荐参考出国留学项目: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发起的CUSBEA(China-US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最终,他获得了这个到纽约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医学科学博士的机会。   于军到达纽约的那一年(1984年),正好遇上美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学界酝酿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mdash 启动&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这一计划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一次性解决分子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结果:了解人类所有与癌症相关的基因。这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ldquo 向癌症开战&rdquo 近10年后,由一代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们推动下发起实施的。   从那时起,&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成了于军科学生涯关注的焦点,&ldquo 它的产生过程、规模、进展、动向等一直就是我的呼吸和生命。&rdquo 于军说。   1990年,于军完成学业,并获全美泌尿科疾病研究协会&ldquo 博士学者基金&rdquo ,留在纽约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助理教授。   1992年的一天,Maynard V.Olson博士亲自来到纽约大学,请于军到他的实验室参与共同建立&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并领导具体研发和实验工作。于军欣然接受,放弃了几个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更优惠的承诺和待遇。   1993年,于军辞去在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助理教授职位,加入了以Maynard V.Olson实验室为主体组成的&ldquo 华盛顿大学基因组研究中心&rdquo 。&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的实际操作就从最初的十几个实验室开始,进而走向规模化。   于军延续了Olson的物理图谱制作原理,与来自计算机、物理和数学领域的几位博士同事共同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严谨、最精确、最系统的基因组物理图谱制作方法&mdash 多酶完全水解物理图谱,还将其用于规模化物理图谱制作,并为基于克隆的DNA测序提供直接材料。   不久,于军又开始生物信息学研究,在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实际工作中逐渐认识到了基因组学作为一门大科学、大学科的真正含义。   基因组学首先是一门大科学。它的复杂性和对新技术的要求,要求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它的信息含量(人类基因组含30亿信息符号),需要规模化、高速度解读 它的统一性(每个生命都有其特定的基因组)和它的特殊性(每个生命都有它唯一的基因组)决定了它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或基本生物信息。   谈及基因组学的&ldquo 大&rdquo ,于军解释,在基因组水平,有数以百万计的真核生物物种和数以千万计的原核生物物种要测序,还有每一个人类个体&mdash 个性化医疗的基本数据&mdash 基因组要测序 在表观组学(epigenomic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解读)和核算组学(ribogenomics 核糖核酸与功能的解读)水平,每一个不同细胞也要测序(人体有约1013个细胞)。   据介绍,基因组学的基本定律和科学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生命科学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它的意义将逐渐被科学家及大众所认知和理解。包罗万象的生命,决定了基因组的复杂性 基因组信息的系统性,决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系统性。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启动&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的时间日益临近。   &ldquo 1984年我刚到美国时,一个博士候选人要用近一年时间来解读2000个碱基对 而两年后,一年就可以测2万个碱基对了。&rdquo 于军说。1993年,自动化基因测序仪诞生,推动&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   早期,法国、日本、德国等都积极参与了由美国和英国启动的&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英国积极包揽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这是人类基因组最大的一条染色体。法国科学家参与这项计划时,为了筹集项目资金,曾通过电视宣称此项计划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并直接向民众募集资金。   奠基中国基因学研究   &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进程之快,出乎所有人预料。短短几年里,酵母的基因组被解读,线虫的基因组被解读,果蝇的基因组被解读,拟南芥的基因组被解读&hellip &hellip 更多的基因组则正在进入作业线。小鼠、大鼠、水稻、玉米等大型基因组也紧接着被列入国家和企业的基因组测序计划。   中国的科学家将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发展领域?中国要不要参与&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中国要不要建立基因组学技术平台?中国的基因组研究计划是什么?&mdash 这些问题一直在于军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ldquo 我的老师Maynard V.Olson一直支持我把所学的东西带回中国,推动中国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在他的心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造福全人类。&rdquo 于军说。   1997年,于军应邀参加了在湖南张家界召开的由中国遗传学学会青年委员会组织的遗传学研讨会,向国内的遗传学界同行详细地介绍了&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的进展和前景。   1998年,于军接受时任遗传发育所所长的陈受宜和副所长朱立煌的邀请,回到他的&ldquo 娘家&rdquo &mdash 中国科学院,应邀担任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副主任。   同年,于军开始为国内基因组学研究培养人才,并积极协调在&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已经分配完的任务中&ldquo 匀&rdquo 给中国一小部分。最终,他以测定鼻咽癌易感基因的名义,向美国负责3号染色体测序的Richard A. Gibbs要了短臂末端的30兆(30 Mb)碱基,也就是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1%。中国科学家们由此接到了真正的任务,为正式参加这一计划铺平了道路。   1999年,&ldquo 华大基因&rdquo (BGI)成立。同年,中国项目组接到了第一批11台DNA测序仪,真正启动中国的&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的&ldquo 武器&rdquo 到位。当11辆大卡车拉着机器缓缓驶进位于北京空港开发区B区的&ldquo 华大基因&rdquo ,实验室里一片沸腾。   2003年,于军代表中国科学家参加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庆祝仪式,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一道,为共同完成&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而激动和欢呼。此时,距离1953年美国科学家James D.Watson发布DNA双螺旋模型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   结缘华大基因   1993年,于军将全家从纽约搬到西雅图时,与在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汪建相识。此后,汪建回国和朋友创立了临床检测试剂公司GBI。于军将&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带回中国的想法得了汪建的全力支持。于军在寻求合作者时又通过汪建认识了时在丹麦工作的杨焕明。杨焕明的研究方向是人类遗传学,有利于回国后的学术对接和科学普及。   1998年,杨焕明、于军与汪建在中科院遗传所成立了人类基因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的正、副主任。来自中外的20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基因组中心的揭牌仪式。鼓励于军把所学带回中国的MaynardV.Olson也参加了这次揭牌仪式。美国权威《科学》杂志还发出了基因组中心成立的消息并刊载了照片,称这是一支潜在的基因组学研究力量。中国科学院和遗传所对&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中国项目也给予了最快和可能的支持:&ldquo 院长基金&rdquo 和&ldquo 所长基金&rdquo 。   但当时体制仍无法满足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9年9月9日,杨焕明、汪建和于军三人组建了华大基因。从此,华大基因成为了中国基因组研究除中科院之外的另一个平台,并发展壮大至今。   目前华大基因在基因测序工作规模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被称誉为基因测序领域的&ldquo 富士康&rdquo 。于军在华盛顿大学基因组研究中心培养的那批科研人员至今仍是华大基因的骨干力量。   公司制的华大基因为了完成科研工作,不仅依靠中科院的传统体制申请国家科研资金支持,还联合其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各大高校等机构,以获得科研资金的支持。华大基因分别在北京空港科技创业园和杭州组建了南、北&ldquo 华大基因&rdquo ,一同完成了&ldquo 1%&rdquo 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也完成了水稻和家蚕等基因组计划。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与杨焕明、于军和汪建的紧密合作息息相关。   2008年,华大基因获深圳市政府的邀请,迁址深圳盐田区,开始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不过,于军没有&ldquo 随军南下&rdquo ,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是中科院培养的留学生,更想把所学和精力交还给&ldquo 娘家&rdquo 中科院,更愿意留在中科院从事基础研究和教育工作。   从1998年回国工作后,于军先后主持了&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北京部分(1%计划,任首席科学家)&rdquo 、&ldquo 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rdquo (1999年启动)、&ldquo 家蚕基因组计划&rdquo 、&ldquo 鸡基因组多态性研究计划&rdquo 等多项大型基因组研究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基因组学的新概念和系统理论,为中国的基因组学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确立了中国基因组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2003年,于军等受中科院之托,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推动基因测序仪国产化   &ldquo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dquo 众多基因组基础研究归于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开发,其中最主要的是DNA测序仪和计算机。   测序仪的发展推动基因组学研究向应用方向发展,人类基因测序的速度和费用都实现显著优化。&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的最初预算是30亿美元&mdash 等于每一个核苷酸的测定就要花1美元。随着测序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价格从2006年的1亿美元降到2008年的100万美元。由于各类&ldquo 下一代&rdquo 测序仪的问世,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已经到了今天的1000美元左右。然而,中国还是没有自己的测序仪,精通这一技术的于军一直在耿耿于怀。   于军对测序仪的研究始于2008年与中科院半导体所时任副所长俞育德的合作。后来半导体所经&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引进的周晓光博士的加盟更加速了合作进程。在科学院500余万元项目的资助下,于军的团队就在短短的3年里研制出第一台实验室样机。两年后,生产型也问世,并将成果成功地转让给了企业。   在第二代和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仪的研发上于军颇有信心。他说,目前的测序仪都各有优缺点,不能完全互相取代,只能是既竞争,又相辅相成,为新仪器的研发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于军半开玩笑地说:&ldquo 如果几年前再能得到科学院以外的一点国家支持的话,我们早就用上自己的仪器了,关键是我们自己人也不相信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测序仪来。&rdquo 于军遗憾其团队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很多好的想法&ldquo 胎死腹中&rdquo 。   谈到未来,于军非常乐观。他师从细胞生物学大家&mdash 台湾中研院院士孙同天教授10年,同时也寻求突破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大步走进分子生物学。而后,又师承&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的&ldquo 设计师&rdquo Olson博士十数载,从技术到科学,走进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回国后,他开启了表型可塑性研究从卤虫到杂交水稻,重回细胞生物学,提出&ldquo 五流同悟&rdquo (将基因组生物学分为信息流、操作流、分室流、平衡流和可塑流,并建议五流平行思考和研究),贯通生命科学的信息、物质、操作、分层与行为,理解生命的发生、传承和变演。在不断创新技术和思想的基础上,他已经将实验室的研究手段推向单细胞和单分子,研究细胞的异质性&mdash 遗传因素不变时,真核与原核细胞的个体育群体行为。   于军的梦想是在中国启动一个与&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相当规模的大科学项目,即&ldquo 哺乳动物表观-核算组计划&rdquo ,并以此来带动中国科学的高速发展和生命科学的新研究方向。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全面解读生命&ldquo 操作流&rdquo 的信息和分子机制。这部分机制是由DNA、RNA和蛋白质等共同参与,但是没有简单地记录DNA序列里面。他说,解读&ldquo 可塑流&rdquo 的项目正在酝酿,比如认知可塑性的规模化研究将由脑&ldquo 连接组&rdquo 开始。
  • 我不是药神,但我想活着 | 电影之外,谈谈比白血病还可怕的人类健康威胁——血吸虫病
    1.这个夏天的热风刚来,朋友圈里“世界杯”的热度还没散去,徐峥导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就点燃了全网。 一场关于国内进口药制度的弊端、药品研发及药品专利保护是否合理、病患与执权者之间的博弈、生死权力的较量的探讨,激起了大众的深度思考与激烈讨论。 相关的网络文章一篇篇飞来,围绕善恶选择、围绕生死之争、围绕活着的艰辛、围绕着我们无法战胜的死亡,给大众一个又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其中一篇名为《我不是药神 | 为什么有时活着比死更可怕》(1) 里有段话,读来颇为心酸:“在吕受益的身上,我看到人们很难逾越的一个困境 :有时,活着比死更可怕。” 对于被病痛折磨到想死的人而言,他们像是生活在没有希望的地狱里,他们期盼活着,却连活着的权力都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电影里,这些已经被疾病压垮的人,被许多利欲熏心者视作牟利的对象。病痛中的他们,戴着一层又一层的口罩,口罩之下绝望而痛苦的面孔,是被视而不见的人之尊严。 作者引用《未来简史》的观点说:数千年来,人类一直为对抗死亡、争夺活着的尊严而抗争。 其中,被天灾人害夺去的生命权终于被我们抢回手中——从饥荒、到瘟疫,再到战争——这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宿敌,在近几百年内,渐渐被扼杀在摇篮里。 2.在对抗死亡这场残酷的战役里, 许许多多像程勇那样心有怜悯与善勇的人,一直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譬如那些决心从事药物研发的年轻人:90后的小呆,医学博士毕业,选择回国创业。为了研发新药,每天二十四小时泡在实验室里,强度大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即使这样强体力和强脑力的劳动,也无法预测药物研发的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 譬如那些研究癌症靶向药物治疗的医学研究者:在国家级血液研究实验室里,有一群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于血癌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一款能治病的药从研发到售卖,中间要经过一期、二期、临床多个阶段,耗时几十年的时间。期间无数次的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他们从一个个少年人熬到了两鬓发白,凭借的是对职业的尊重、生命的敬畏。 譬如那些奋战在传染病预防监测一线的疾控研究员:某省疾控预防中心的实验室,是我们奥豪斯仪器的客户,每年洪涝多发期,他们都要开始筹备血吸虫病疫情的检测。 实验过程中,他们使用奥豪斯FC5515微量高速离心机对提取出来的样品进行离心纯化,以检测钉螺——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是否被血吸虫感染。这样的测验,在我国已经持续了五六十年。 与骇人听闻的癌症不同,血吸虫病名列全球十大传染病之中。其传播快、影响广、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类与之抗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 今天,奥豪斯就为各位科普一下曾被称为“瘟神”的血吸虫病的历史,以及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历史: 3. 一千年前,埃及的尼罗河边。 在水田里工作的努比亚人突然出疹、身体忽冷忽热,这样的症状在当地迅速蔓延。尔后他们只能坐在田边,望着日出复日落,却无法参与正常的劳作。不久之后,死亡如大军压境,患病之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愁云惨淡。 然而,这些绝望的努比亚人,至始至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遭遇了什么。 两千年前,汉代中国湘潭之地,马王堆里的尸体里,数不清的虫卵寄生在其直肠肠腔内。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名扬天下,让人闻风丧胆。 千年后,考古学家解剖研究后,发现了这些虫卵,解开了古尸的死因—— “血吸虫病”。同期,埃及考古学家也揭开了努比亚人死亡的谜团。 相隔千里的两个文明古国,竟然曾遭同一种疾病的肆虐。这种虫子,到底有多大的威力,能漂洋过海来恁死你? 世界卫生组织展开了对血吸虫病的研究与防治,谜底渐渐揭晓。原来埃及的血吸虫,和西汉的血吸虫是近亲。 据研究,迄今为止,全球能侵犯人体的血吸虫有19种,能威胁人类健康的血吸虫有6种。根据其入侵人体后寄居的组织不同,分为肠血吸虫病和尿路血吸虫病。(2)读完这张表,你就明白了。 种属地理分布肠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非洲、中东、加勒比、巴西、委内瑞拉和苏里南日本血吸虫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湄公河血吸虫柬埔寨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一些区县几内亚线虫以及相关的间插血吸虫中部非洲的雨林地带尿路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非洲和中东 1.那么,何谓血吸虫病呢? 血吸虫病,顾名思义,即血吸虫寄生于最终宿主——人/畜的体内,造成最终宿主的身体病变,最后致其死亡的一种有高传染性寄生虫病。其感染性之强,与疟疾、黑死病等瘟疫性疾病,被一同列入发展中国家的重点传染病名单里。2.那么,血吸虫病的感染力到底为什么这么强?居然能让全球人民闻风丧胆!是因为种类多吗? 不,人家不拉帮结派,人家凭天赋的。 第一, 血吸虫有无人能敌的寄生能力,在中间宿主体内从虫卵发育成毛蚴,在最终宿主体内从毛蚴发育成成虫。第二, 血吸虫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在中间宿主内无性繁殖虫卵,在最终宿体内通过有性繁殖进行虫卵扩增。 但生存力再强,激不起千层浪也枉然。 3.那血吸虫病是怎么成为寄生虫病里的“网红”的呢? 一般,血吸虫是这样操作的: 一个血吸虫卵落入水中发育成毛蚴,等待中间宿主出现后迅速寄居其体内,耐心发育成尾蚴——这时候它们已经具备了穿刺最终宿主皮肤的能力。长成尾蚴的它们通过无性繁殖倍增出足够多的虫卵——这个过程,比孙悟空拔毛还要简单。 尾蚴们一边产卵,一边耐心的等待最终宿主——如人、牲畜出现。待目标出现后,锁定,在其不知不觉中,穿透其皮肤,进入其体内转变成童虫,随静脉血管进入其静脉分支,如肠系膜静脉(肠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或膀胱静脉(埃及血吸虫)。 得逞后的血吸虫童虫在最终宿主身体里寄生四五十天左右,变成成虫,就可以通过有性繁殖正常产卵,开始为非作歹了。 据研究,一对成虫日产卵可达1000个左右,这样的高生产力可持续三四十年,直到最终宿主死亡。 4.那这些虫卵去哪里了呢? 原来,从它们可以产卵开始,这些虫卵就悄悄随粪便排出体外,等候再一轮的传播。 如此,血吸虫成功的以一生万,以万生亿̷̷如此循环往复,一人或一畜患病,即可数倍的扩大感染。 5.感染血吸虫病的症状如何呢? 一般来说,待血吸虫病在宿主体内潜伏至成熟,患者才会有患病的症状发作:起先是咳嗽、发热或疼痛,随后出现肝脾肿大、肝腹水,严重可出现肝坏死症状,导致患者劳动力丧失,离世̷̷ 血吸虫病的裂变速度与杀伤力,在较差的医疗环境里,堪称无敌。 4.早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血吸虫病如“死亡收割机”一般,肆虐中国,它们寄生于覆盖面积达128亿平方米的钉螺之中,侵入13个行政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水域沿岸地区,造成一亿人口感染,被称作“瘟神”。 这场几乎肆虐全国的传染病,感染源来自日本血吸虫——这种血吸虫于1904年在日本首次发现,因此得名。直到今天,日本血吸虫病仍在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流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血吸虫病大爆发后,我国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征程。这漫长的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70年代的控制钉螺阶段;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的人畜化疗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05年开始的传播源控制阶段:包括钉螺调查、人及家畜的化疗、健康教育、有农业、林业、水利和土地等专家参与的全面控制。(3) 一直以来,钉螺调查作为血吸虫病常发区域疾控中心的必检项目。 在过去钉螺感染较严重的年代,原本采用传统的压碎法和逸蚴法检测现场钉螺的感染情况,就可以满足疫情的检查。但随着血吸虫病疾控逐渐步入传播源控制阶段,面对低感染率和低感染度的区域,则可以采用群体钉螺检测手段(4)。 当下许多血吸虫病疾控检测中,会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即DIGFA 法),检测疾控区域内的钉螺是否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5) 在湖北省某疾控中心的钉螺血吸虫检测中,根据DIGFA实验要求,采用奥豪斯的FC515微量高速离心机对样品进行高速离心纯化。最大容量44x1.5ml/44x2.0ml最大离心力21953g最大转速15200rpm匹配转子数7在高速离心纯化后,再按文献要求制作金标测定板,根据实验步骤加入实验液体,只需数分钟即可得出结果。 随后根据目测斑点的色泽,以判断被测样品为阴性还是阳性。(6)由于胶体金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能在相应配体区大量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斑点,反差性很强,结果容易判断,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适合血吸虫病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7) 截止到2016年,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每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使得血吸虫病的传播源监控依然是我国基层疾控工作中的重点。(8) 最近全国各地暴雨不断,涝灾频发,正是血吸虫病易传播的季节。各地疾控又将展开一系列防治工作。 他们和《我不是药神》中被背景化的药物研发团队一样,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奥豪斯一直与他们并肩作战,埋头于提供高品质的实验室仪器,并服务于国内的许多医院、疾控中心,为研发实验和检测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仪器。 在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事业中,奥豪斯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他同仁们一样,从不吝啬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这份力量,一定会带来大大的希望。参考:1.阿浅.《我不是药神 | 为什么有时活着比死更可怕》.无花果听歌.(07/08/2018 23:43)2.血吸虫病基本知识与水利血防[].长江水利网.(06/29/2018)3.血吸虫病.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 [online]Available at4.陈军虎, 闻礼永, 张旭照,等. 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PCR方法的建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3):204-207.5.陈军虎, 闻礼永. 免疫渗滤和层析技术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5, 32(2):85-88.6.陈军虎.生态环境改变后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和感染性钉螺基因检测的研究[D].浙江省医学科学院,2006.7.陈军虎, 闻礼永, 张剑锋,等. DIGFA、ELISA与IHA平行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清抗体的应用价值[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5, 21(9):776-778.8.张利娟, 徐志敏, 钱颖骏,等.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6):669-677.9.百科知识.血吸虫病的千古之谜.百拇医药.( 07/15/2018) 如果您想了解奥豪斯离心机的详情,请联系奥豪斯, 我们的专业工程师将竭诚为您服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