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袋问题

仪器信息网破袋问题专题为您整合破袋问题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破袋问题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破袋问题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破袋问题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破袋问题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破袋问题相关的耗材

  • 测试一下群里反馈问题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这是一段描述
  • 带呼吸阀样品袋(可立式)
    对于很多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来说,经常面临来样不规律的问题,操作者需要根据来样品的数量配置相应的稀释液,并进行灭菌和分装。也有的实验室直接采购成品的带稀释液的样品袋,但成本较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热泉科技出品的带呼吸阀样品袋(可立式),可以让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者定期制备大量的样品稀释液如生理盐水,分装至样品袋中,然后灭菌后待用,只要样品到达实验室即可取出直接加样和均质。这样可以避免频繁不规律地制备生理稀释液和单独灭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成本。货号HD402509402510描述带呼吸阀样品袋(可立式)带呼吸阀样品袋(可立式)宽×高[mm]200×300250×350容量及工作容量(ml)400;50-3001000;250-1000个数 包/箱25/50025/500
  • Polaris 液相柱
    Polaris 液相柱在药物开发等领域,随着目标化合物的极性不断增加,拥有一支在水相条件下具有良好性能的反相柱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保留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发生棘手的次级相互作用。同样,也要避免固定相塌陷和保留时间漂移。解决此问题的最佳色谱柱就是我们的Polaris 系列极性改性柱。从我们基础硅胶的抗塌陷孔结构,到可润湿性的键合相,Polaris 柱适用于高水相条件。该柱具有高密键合、使用超纯硅胶和硅醇基等特点,可获得比其它极性改性柱更好的峰形。Polaris 系列产品对C18 和C8 固定相进行了不同的极性改性。Polaris C18-A当您需要使用极性改性柱分离时,Polaris C18-A 是最佳起始柱。C18-A 的极性改性有助于避免低有机相条件下峰形不好和保留问题。Polaris C8-APolaris C8-A 提供了与标准C8 固定相不同的选择性,疏水性比Polaris C18-A 低,使其更适用分析极性样品,总分析时间更短。Polaris C18-EtherPolaris C18-Ether 提供了与Polaris C18-A 和标准C18 固定相不同的选择性,通常能增加极性化合物的保留,避免死体积。Polaris C8-EtherPolaris C8-Ether 提供了与Polaris C8-A 不同的选择性,特别适用于以氢键分离的化合物。

破袋问题相关的仪器

  • 加味逍遥丸分离度问题解决 适用柱型号:Zafex Supfex AQ-C18特点 :95%耐水 推荐之复杂成分分析柱Zafex Supfex AQ-C18超强分离能力供试品溶液: 组分名称 保留时间 峰高 峰面积 理论塔板数 拖尾因子 (min) (mV) (mV*s)芍药苷 13.744 38.91 1034859 5459 1.16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不低于5000 加味逍遥丸高效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Supfex AQ-C18 250*4.6mm 5μm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调节PH值至7.4)(33:77)检测波长:230nm流速: 1.0ml/min柱温:30℃进样量:10ul仪器:SHIMADZU LC2030plus 加味逍遥丸分离度问题解决 适用柱型号:Zafex Supfex AQ-C18相关介绍 Zafex Supfex AQ-C18品牌:喆分特点 :95%耐水 推荐之复杂成分分析柱 Supfex AQ-C18超强分离能力◆通用型液相色谱柱,可耐受纯水做流动相;◆使用双层表面处理技术,减少对极性 / 碱性物质的拖尾情况;◆可以同时分离多种特性化合物,色谱峰对称性好,分离度高;◆适合用于杂质分析,多组分分离,复杂样品分析。 Supfex AQ-C18 色谱柱采用喆分专有的双层表面处理专利技术,在硅胶表面形成亲水层,降低硅胶酸性,提高硅胶表面纯度,增加表面硅羟基数量,是一款真正适用于纯水相的C18 柱。Supfex AQ-C18色谱柱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替代离子对色谱方法,拓宽了 LC-MS 的使用范围。Zafex Supfex AQ-C18测定清咽滴丸中的胆红素的含量色谱柱 : Supfex AQ-C18,5μm,4.6×250 mm;流动相:乙腈-1%醋酸(95:5)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 μL 波长:450nmSupfex AQ-C18有机酸分离测试对比:样品:1.酒石酸2.丙二酸 3.维生素C 4.枸橼酸柱规格:4.6×150mm,5μm 进样量:5μL 流动相:20mM KH2PO4(PH=2.0)柱温:30℃波长:210nm 流速:1.0mL/minZafex Supfex AQ-C18直接四个样品比较,使用优于Brand YBrand K两个进口品牌的色谱柱中药独活分离测试对比:样品:1.蛇床子素2.杂质 3.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柱规格:4.6×150mm,5μm 进样量:10μL 流动相:乙腈-水(49:51)柱温:30℃波长:330nm流速:1.0mL/min 加味逍遥丸分离度问题解决 适用柱型号:Zafex Supfex AQ-C18 依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进行测试,结果完全符合要求。欢迎老师您来咨询!喆分欢迎您来询价!! 联系人:刁经理 (微信同步)
    留言咨询
  • YY/T 0681.3-2010包装袋胀破压力测试仪,包装袋胀破测试仪, 三面热封袋封口密封仪2、检测依据本文依据标准YY/T 0681.3-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3部分: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对样品耐受内部压力情况进行测试。标准:YY/T0681、GB 10440、GB 18454、GB 19741、GB 17447、ASTM F1140、ASTM F2054、ISO 11607-1、ISO 11607-2、GB/T 17876、GB/T 10004、GB/T 10005、 BB/T 0003、BB/T 0025、QB/T 1871、YBB 00252005、YBB 001620023、试验样品本次试验所采用的试验样品为某企业提供的输液袋。泄漏与密封强度试验仪4.1 试验原理包装对其内部气体压力耐受情况的评价方法主要有3个,分别为胀破试验、蠕变试验、蠕变至破坏:胀破试验是通过持续向包装内部充入气体,直至包装袋被破坏,记录包装袋被破坏时的压力值即爆破压力来评价耐内压性能。蠕变试验是向包装内部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并保持该压力一定时间,根据包装在保压过程中是否被破坏来评价其耐内压情况。蠕变至破坏则是通过测试包装在一定压力下发生破坏的时间来评价其耐内压性能。4.2 设备参数测试范围为0 ~ 600 KPa (0 ~ 87.0 psi),并可通过特殊定制扩展到0 ~ 1.6 MPa (0 ~ 232.1 psi);可完成膨胀抑制、膨胀非抑制双重试验方法,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进行自由选择;分为胀破测试、蠕变测试、蠕变到破坏测试多种试验模式,可满足客户不同的测试需求;支持LystemTM实验室数据共享系统,统一管理试验结果和试验报告。4.3 适用范围(1) 适用于各种塑料薄膜、铝膜、纸塑复合、铝塑复合等各种包装袋的耐压破裂、蠕变性能、蠕变到破裂性能的测试。(2) 适用于各种塑料洗化用品包装用软管以及其他领域物品包装用软管的耐压破裂、蠕变性能、蠕变到破裂性能的测试,如牙膏管、洗面奶包装用软管、各种药用软膏管、食品包装用软管等。(3) 还可扩展应用于泡罩包装的耐压性测试,各种杀虫剂、摩丝、啫喱水、药用喷剂、自喷漆等气雾剂阀门的密封性能测试,以及高压测试等。5、试验过程将样品放置在23℃、50%RH的环境中状态调节48 h以上。5.1 胀破试验(1) 在样品表面的中间部位粘贴密封胶垫,用探针通过密封胶垫并小心的插入试样中,确保探针不会破坏样品的其他部位。(2) 选择胀破试验模式,按动试验按钮,试验开始,设备向试样内部充填气体使其膨胀,继续充气,直至试样破裂,记录破裂时的压力值、破裂位置等信息。5.2 蠕变试验按照5.1(1)中的操作将探针插入试样内,选择蠕变试验模式,设置试验压力、保压时间等参数,按动试验按钮,设备向包装内部充气,当包装内气体达到设定值时,开始计时。记录试验结束后试样是否被破坏及破坏位置。5.3 蠕变到破坏按照5.1(1)中的操作将探针插入试样内,选择蠕变至破坏模式,设置试验压力,按动试验按钮,试样内部充气膨胀,待达到设定压力后,设备开始自动计时。记录试样发生破坏的时间。6、试验结果本次所测试试样的爆破压力为80.4 KPa,在试样的下封边出现破裂;蠕变试验中,设定压力为65 KPa,试样在保压3技术指标测试范围:0~250kPa 0~36.3 psi(常规) 0~400kPa 0~58.0psi(另购)0~600kPa 0~87.0 psi (另购) 0~1.6MPa 0~232.1psi(另购)气源压力:0.4MPa~0.9MPa (气源用户自备)气源接口:Ф8mm聚氨酯管标准配置:主机、测试架、微型打印机选 购 件:专业软件、通信电缆、测试附件(约束板试验装置;开口包装试验装置;塑料防盗瓶盖密封性能试验装置;软管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气雾剂阀门密封性能试验装置)
    留言咨询
  • YY/T 0681.3-2010包装袋胀破压力测试仪,包装袋胀破测试仪, 三面热封袋封口密封仪 泄漏与密封强度试验仪 依据标准YY/T 0681.3-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3部分: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对样品耐受内部压力情况进行测试。标准:YY/T0681、GB 10440、GB 18454、GB 19741、GB 17447、ASTM F1140、ASTM F2054、ISO 11607-1、ISO 11607-2、GB/T 17876、GB/T 10004、GB/T 10005、BB/T 0003、BB/T 0025、QB/T 1871、YBB 00252005、YBB 00162002 试验样品:本次试验所采用的试验样品为某企业提供的输液袋。 试验原理:包装对其内部气体压力耐受情况的评价方法主要有3个,分别为胀破试验、蠕变试验、蠕变至破坏:胀破试验是通过持续向包装内部充入气体,直至包装袋被破坏,记录包装袋被破坏时的压力值即爆破压力来评价耐内压性能。蠕变试验是向包装内部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并保持该压力一定时间,根据包装在保压过程中是否被破坏来评价其耐内压情况。蠕变至破坏则是通过测试包装在一定压力下发生破坏的时间来评价其耐内压性能。 设备参数:测试范围为0 ~ 600 KPa (0 ~ 87.0 psi),并可通过特殊定制扩展到0 ~ 1.6 MPa (0 ~ 232.1 psi);可完成膨胀抑制、膨胀非抑制双重试验方法,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进行自由选择;分为胀破测试、蠕变测试、蠕变到破坏测试多种试验模式,可满足客户不同的测试需求;支持LystemTM实验室数据共享系统,统一管理试验结果和试验报告。 适用范围:(1) 适用于各种塑料薄膜、铝膜、纸塑复合、铝塑复合等各种包装袋的耐压破裂、蠕变性能、蠕变到破裂性能的测试。(2) 适用于各种塑料洗化用品包装用软管以及其他领域物品包装用软管的耐压破裂、蠕变性能、蠕变到破裂性能的测试,如牙膏管、洗面奶包装用软管、各种药用软膏管、食品包装用软管等。(3) 还可扩展应用于泡罩包装的耐压性测试,各种杀虫剂、摩丝、啫喱水、药用喷剂、自喷漆等气雾剂阀门的密封性能测试,以及高压测试等。 试验过程:将样品放置在23℃、50%RH的环境中状态调节48 h以上。1 胀破试验(1) 在样品表面的中间部位粘贴密封胶垫,用探针通过密封胶垫并小心的插入试样中,确保探针不会破坏样品的其他部位。(2) 选择胀破试验模式,按动试验按钮,试验开始,设备向试样内部充填气体使其膨胀,继续充气,直至试样破裂,记录破裂时的压力值、破裂位置等信息。2 蠕变试验按照1(1)中的操作将探针插入试样内,选择蠕变试验模式,设置试验压力、保压时间等参数,按动试验按钮,设备向包装内部充气,当包装内气体达到设定值时,开始计时。记录试验结束后试样是否被破坏及破坏位置。3 蠕变到破坏按照1(1)中的操作将探针插入试样内,选择蠕变至破坏模式,设置试验压力,按动试验按钮,试样内部充气膨胀,待达到设定压力后,设备开始自动计时。记录试样发生破坏的时间。 试验结果:本次所测试试样的爆破压力为80.4 KPa,在试样的下封边出现破裂;蠕变试验中,设定压力为65 KPa,试样在保压3 技术指标:测试范围:0~250kPa 0~36.3 psi(常规) 0~400kPa 0~58.0psi(另购)0~600kPa 0~87.0 psi (另购) 0~1.6MPa 0~232.1psi(另购)气源压力:0.4MPa~0.9MPa (气源用户自备)气源接口:Ф8mm聚氨酯管 标准配置:主机、测试架、微型打印机选购件:专业软件、通信电缆、测试附件(约束板试验装置;开口包装试验装置;塑料防盗瓶盖密封性能试验装置;软管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气雾剂阀门密封性能试验装置)
    留言咨询

破袋问题相关的试剂

破袋问题相关的方案

破袋问题相关的论坛

  • 拉曼光谱的“热门”背后,有哪些问题亟待突破?

    拉曼光谱的“热门”背后,有哪些问题亟待突破?

    BCC Research最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拉曼光谱市场达11亿美元,预计2021年该市场将达到18亿美元,2016-2021年之年复合年增长率为9.9%......第25届国际拉曼大会、首届全国生物医学拉曼光谱学术会议引领拉曼光谱的研究热潮;第十九届分子光谱会等综合性展会/学术会议的各大分会场中,唯有拉曼光谱会场人员爆满;上海慕尼黑生化展中更是汇聚了拉曼光谱仪的各大厂商“争艳”......大部分人都认为,拉曼光谱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甚至是分子光谱领域发展最快的一类仪器。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市场还不太成熟,仪器、应用、标准等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甚至真正用到实际检测的还没有,观望者也不少。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仪器厂商认为,现在“入行”或许是最佳时期!对此,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大家围绕以下话题(不限于这些话题)进行讨论、分享,希望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和理解:1、您认为哪个品牌的拉曼光谱仪比较好(包括实验室型和便携/手持拉曼光谱仪)?2、您认为限制拉曼光谱仪器应用的关键因素有哪些?3、您最看好拉曼光谱仪器哪些方面的技术进展?4、拉曼光谱目前有哪些技术难题亟待解决?5、您预计当前我国市场中拉曼光谱的年销量有多少?其中手持/便携拉曼光谱仪的情况如何?6、您如何看待拉曼光谱仪的市场潜力?未来会否有爆发性增长?7、最看好拉曼光谱仪在哪个领域的应用前景?.......鉴于拉曼光谱的发展态势,仪器信息网特别开设了盘点专题:http://www.instrument.com.cn/zt/Raman-2016 ,总结了近来的行业发展概况,其中各大仪器厂商也积极参与,共有十多家主流拉曼企业投稿,详细介绍了各自的产品发展历史、技术进展、主推产品、解决方案,以及他们对行业发展的思考,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各位分享自己的观点,积极交流,共同学习进步!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2/201612161425_01_2439370_3.jpg扫描二维码加入“拉曼光谱交流群”,随时随地分享您的看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1/201711021616_01_2439370_3.jpg!w497x485.jpg

  • 检测行业国有垄断将破千亿市场待分食——机构改革

    检测行业国有垄断将破千亿市场待分食——机构改革 检测行业由国有机构垄断的局面有望改变,第三方检测市场或将迎来重大机会。  “检测体系将走向市场,现在70%的检测机构都是国有的,要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集团,引入资本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昨日,有国家质检总局官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以后要营造出一个充分竞争的检测机制,但是国家会留一点检测机构,以备最终裁决。”  上述质检官员还表示,对检测机构的改制,也将改变过去的游戏规则,只要是国家认证过的检测机构,检测报告都会被认可;民营的检测机构,只要符合国家规定,也都可以进行认证。  在千亿规模的检验检测市场中,非国有检测机构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0%,上述检测机构改革及市场放开无疑令其迎来机遇。但对于观望中的资本来说,这块蛋糕到底如何分,往后会否出现新型的垄断,还需要细化的改革措施打消忧虑。  千亿市场待整合  其实早在3月11日,上述检测机构改革便已正式开启。当日,中央编办、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国务院同意的《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称,在明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定位,推进部门或行业内部整合的同时,也将推进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此外,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也将推进,并支持、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并购重组,做强做大。  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此次发布的《意见》正是对中央精神的细化和实施,同时契合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意见》还称,到2015年,要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破袋问题相关的资料

破袋问题相关的资讯

  •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聚焦基础物理问题 着力攻破红外光谱测量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您知道什么是光谱发射率吗?敲黑板!光谱发射率是衡量材料辐射特性的重要热物性参数,其精确测量一直是国防、航空航天、金属冶炼等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12月24日,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学科带头人刘玉芳教授告诉大河网记者,他和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射率测量技术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完备的低温、中温、高温及超高温材料发射率高精度测量体系,为红外隐身、飞行器热控设计、辐射测温等提供关键数据和模型,研究成果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作为科技类唯一新闻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关注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科研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和中学物理学教学,以及其他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今年9月,在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宋争辉提出要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遴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力争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河南师范大学两个学科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物理学就是其中之一。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核心和基础,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后备军”,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有哪方面优势?已取得哪些建设成效?未来要实现什么目标?优势丨国家首批特色专业拥有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7个记者获悉,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是河南省最早实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突破的学科。2016年全球物理学领域自然指数排名,居全国高校第38位、地方师范大学第1位、河南高校第1位;物理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排名居国内地方师范大学第2位、河南省高校第1名。“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学科群于2015和2020年先后入选河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A类和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A类,在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期满评价中位居特色类学科第1名、全省所有35个优势特色学科第3名。据刘玉芳介绍,学科拥有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红外材料光谱测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及先进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和省级教学和科研平台7个。物理学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对标丨形成三大优势服务重大科学工程、航空航天和新能源行业今年3月份,教育部就“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答记者问,明确指出成效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指出核心性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反映。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标“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考察核心性维度,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建设情况如何?刘玉芳称,学科坚持以先进的物理基础研究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理念,采取构建以方向团队为抓手的学科运行管理机制,实行以目标任务为牵引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以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学科考核激励机制,实施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学科能力提升计划等具体措施,既注重前沿物理基础理论创新,又关注国家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若干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形成学科三大优势。在重大科学工程上,粒子物理团队致力于标准模型精确检验、新物理寻找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和“超级 B 工厂”(Belle-II)国际合作组成员,承担数据分析任务,在国际上首次发现Zc(4020)新粒子,开辟了中性类粲偶素结构研究新领域;在新物理方面的研究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和锦屏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提供理论支撑,得到暗物质性质最强限制,实现暗物质探测新突破;在重味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 Belle-II 实验密切关联。近五年,团队成果被《Particle Data Book》采用 12 次,被国际大科学实验合作组引用 50 多次。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光谱测量团队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温光谱发射率测量实验装置”,解决了发射率测量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完备的高精度光谱发射率测量体系,实现国内高温最高(3000K)、低温最低(213K),为航空航天等提供了核心数据和模型。研究成果为我国航天工业和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推动了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在新能源行业方面,学科与河南电池研究院等10余家企业合作。与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安全隔膜材料,已形成年产2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与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形成年产2GWh的生产能力,产品供应东风、中铁、中隧等国内知名企业。研发出第二代动力锂离子电池体系,获国家 863 计划等项目支持;为新乡获得“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美誉做出贡献。同时,学科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学科站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先进、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历史上培养出张统一中科院院士,张新民、刘玉鑫、刘峰奇、杨金民、杨亚东、李海波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或取得卓越成就的国家级人才,还培养了一批中学教学名师、名校长。目标丨聚焦高能物理等前沿基础物理问题集中资源开展红外光谱测量等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今后,学科将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省的战略需求,瞄准物理前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目标、强化优势、努力聚焦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前沿基础物理问题;集中资源开展红外光谱测量、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实现学科发展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重要贡献。具体来说,将优化学科研究方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前沿基础物理问题,开展红外光谱测量、量子调控,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红外光谱测量协同创新中心和红外光电测试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服务河南省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和智能传感等产业发展。如何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引领一流学科发展?刘玉芳指出,将通过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快实施青年才俊发展计划,做强做大博士后人才蓄水池。组建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大团队,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评价考核与资源配置,以重大科研任务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牵引。力争“十四五”时期,学科引育领军人才3-5人,建设科研创新团队5-7个,引领一流学科发展。还将优化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建设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中心、红外光谱测量与应用中心、量子调控实验中心、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中心等高端实验平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建设河南省光谱测量与光电器件实验室,力争实现国家级平台突破。“此外,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实施一流课题10个左右,力争产出一批可以领跑或并跑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着力攻关解决红外光谱测量、半导体物理等领域在先进金属冶炼和智能传感等产业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 刘玉芳说。
  • 中科院院士:科研结构问题亟待关注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前些日子看到有关部门发布的科技工作的一些统计报告,若干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事关我国科研工作的结构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研发)工作的结构,同我国今后研发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有重要关系,于是想提出来作一点讨论。   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工程学和技术的进步对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研发布局和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不仅具有长期效益,而且对近期甚至当前经济竞争都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对研发系统和研发工作结构各要素的统计分析研究备受重视,近年来研发和创新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发达国家的研发强度(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各类研发活动的投资强度及其相互关系等有关要素,是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技术与市场的互动以及政府的调控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发展的。后发国家常常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规律,从本国国情出发来发展自己的研发系统。由于研发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人们渐渐把研发强度和各类研发工作比例等作为比较和衡量一个国家研发系统状况的关键指标,甚至作为分析创新能力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国际所瞩目,研发强度于2013年首次突破2%,研发总投入居世界七强(美、中、日、德、韩、法、英)第二。但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首先是基础与应用研究占比再创新低。在我国研发总投入每年大幅增长的同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总经费也有大幅增加,但它们在研发总投入中的占比却多年来持续下降,同国际上形成鲜明对照。   1998~2006年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占比在5.2%~6.0%间徘徊,2007年起降至4.7%左右至今(2013年,发布统计结果通常晚一年)。应用研究占比在1998~2004年间平均20%,随后两年下跌至17%,新一轮下滑以2007年的13.3%开始,直至2013年的新低10.7%,这给人的印象很是强烈。我国研发强度的新纪录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中期水平,同美日韩比较目前基础研究占比是其26%~38%,应用研究占比是其50%~56%。在成功的前进中看到我们的短板。   其次是企业研发的&ldquo 研&rdquo 继续走向低谷。企业在全国研发总投入中所占比例2000年前低于50%,本世纪起一路上升直到2013年的74.6%。我国研发强度从2000年的1%上升到目前的2%,不能不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其自身的研发工作,少量用于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而政府也拨部分经费给企业,国内外情况相似。企业2013年实际使用的研发经费占全国76.6%,其研发工作的结构是基础研究占0.1%,应用研究占2.7%(基础和应用研究合占2.8%),试验发展占97.1%。据有关统计,2004~2006年期间我国企业研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合占10.8%~8.4%,自2008年开始降到3%以下。手边有国外资料可比较的是美国,其2011年企业研发中基础研究占4.4%,应用研究占16%,其余为试验发展。不难看出两国差别不小。   各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总投入中都占比很高,因而企业各类研发工作投入经折算成全国同类研发工作中所占比例会明显放大。折算结果,我国2013年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同类研究投入的1.7%,应用研究投入占到20% 而美国2011年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同类研究投入的21.1%,应用研究投入占到57.3%。两国的差别更为醒目。   单从研发投入数据,看不出我国存在的&ldquo 科技经济两张皮&rdquo 或&ldquo 科研与经济脱节&rdquo 问题,因为无论全国研发总投入还是企业研发总投入中试验发展工作投入都占绝对主导地位,分别为86.2%和97.1%,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试验发展工作是科学技术研发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工作。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合计占研发总投入的15.4%)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对&ldquo 两张皮&rdquo 和&ldquo 脱节&rdquo 问题显然还要做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对症下药。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基础研究经费也大幅增长,这是有目共睹的。2005年研发总经费2450亿元,2013年11847亿元是2005年的4.8倍,这是世界上难见的高速度。那么为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占比却一路下滑?因为缺乏有关数据资料,对其中的缘由个人难以说清,只能做些推测。   一个原因可能是某种引导的结果,企业大幅加大研发的试验发展投入,这是第一大研发部门因而对全国研发结构产生影响 政府研究机构也加大试验发展的投入,其占比从2005年的54.3%增加到2013年的58%,这是研发支出第二大部门也有相当影响 高等院校在同一时期占比则从2005年的25%降到2013年的12.6%,虽然是我国的第三大研发系统,但其总研发支出远小于前两个部门,因此其变化对整个研发结构影响不显著。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政府财政的投入有所不足,从有关资料看,我国研发总投入中的政府投入(2013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184.9亿元,其中投入科研和发展工作2500.6亿元,这是两个概念)占比从2005年的26.3%降至2013年的21.1%(政府财政投入2013年2501亿元是2005年644亿元的3.9倍,增幅也很大,但低于研发全国总投入增幅),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手边仅有美国2011年数据可资比较,其政府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29.6%。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偏低在我国长期以来屡屡是科技界的热点问题,全国两会也不乏改善的呼声,因为基础研究关系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可以认为1982年中央决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得基础研究在我国政府开始有了正式管理的资助机构和渠道,因为我们难以忘记周恩来总理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还得批示别把开展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建议当作&ldquo 浮云&rdquo 。今天我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令国人兴奋的关注和重视及其一定的影响力,是在度过了上世纪80~90年代人才断层的困境后取得的,教育事业和国家科学基金的发展以及政府采取的其他措施培养了几乎是整整一代新人(还有海归)成为我国当今科研的主力,这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底气。   过去很少提加强应用研究,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已不能不为此大声疾呼了。国外企业界不仅把应用研究看作是为了特定的、公认的需求去获取新知识,而且要通过研究去发现同产品、过程、服务等特定商业目的有关的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同企业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据美国国家基金会分析,该国企业界乐于向基础研究投资是基于有助于培养人才,吸引和留住杰出人才,吸引外界的知识以及加强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虑,我们需要这样宽阔的眼光。我全国研发人员总数2013年为353.3万人,企业占77.6%为274万人,这支生力军如进一步适当加强关注应用研究,也许大大有助于解决常常议论的把某些产业从大做强的目标。当然,企业研发如何安排各类研发活动要由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自主决策。   当今,我们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更受到广泛期待,首先要为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又要为全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为此,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很紧迫的使命。   研发工作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其产出也是多元化的,有的是新的技术、材料、装置、系统、方法、设计、原型和过程,有的是传播交流新的理论、观点和发现的论文,因此对研发工作要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一刀切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基础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研究产出主要表现为论文,另一部分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工作的产出则主要不在于发表论文。有时对教学、科研和研发人员业绩评价标准的争论是没有顾及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多元性,导致挫伤人员的积极性。我也想强调,2013年我国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发表23万余篇SCI论文位居世界第二,这是可喜的成绩 如果停留在1998年的不足2万篇排名第十二,我们将情何以堪!   屏蔽此推广内容  我们还不是科学技术强国,通过基础和应用研究夯实我国的科学基础至关重要,从国际评估组对我国某些重点领域的评估总是强调其不如人意的原因为缺乏高端人才和缺乏基础研究,这就反映了我们的问题所在,而高端人才不能引进就也得通过基础研究来造就。谈到同国际的差距,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也许可以说是我们的心结,虽不要盲目将其视为衡量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准的唯一重要标志,却也决不是不屑一顾的事实,它一定程度上同国家的科学积累和长期传统有关。试看原先同清朝后期一样落后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80年左右的发展出现第一个本土诺贝尔奖得主,到100年左右开始出现较多诺奖得主直至当今的较为密集的态势,这说明即使近代科学发展原本比欧美远远滞后的国家,稳定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数十年就能有所突破。按理我国从现在起到&ldquo 第一个百年&rdquo 的前后有望实现诺奖的突破,当前已有类似量级的工作开始出现 而到&ldquo 第二个百年&rdquo 前后会有更多突破应该不是奢望。   突破不是坐等来的,我们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再使把劲为实现突破铺平前进的道路,目前科技界的共识是奋力提高我国科研的普遍质量水平是当务之急,高科学价值和高技术价值的科技成果必然带来高的国际影响力。而现今当我国奋力推进经济转型走向高端之际应积极重视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拓高端创新的源泉,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变革性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并把发展和加强基础研究作为国家需求,鼓励科学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求得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枢)
  • 三代基因测序:组装算法和软件研发获突破
    DNA基因测序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历经三代技术后,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项相对成熟的生物产业。测序技术的应用也扩展到了生物、医学、制药、健康、农林、园艺、花卉、环保、法医等许多领域,并成为一项与我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业。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产值已超过百亿,按最近几年增长速度,预计2017年市场产值将加倍。在测序产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第一的正是总部设在深圳的我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因此可以说,基因测序在我国生物科技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ldquo 第三代测序技术&rdquo 的研发已有近十年时间,商业化的第三代测序仪上市也有三年。但目前测序市场仍为二代测序技术所垄断(我国顶级科研机构和商业公司所拥有的三代测序仪可能仅有数十台)。三代测序技术产生的读段更长,测序成本更低,其取代二代技术是测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三代测序技术错误率高,现有的组装软件多是对第二代测序数据组装软件的&ldquo 修补&rdquo 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三代测序技术的数据特征。事实上,基因组装算法问题被广泛认为是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最复杂的计算难题之一,也是目前阻碍基因测序产业从二代技术升级到三代技术最大的技术障碍。   最近,美国马里兰大学 Chengxi Ye, James A. Yorke, Aleksey Zimin 等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占山研究员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研发取得新突破。该研究团队在一篇题为DBG2OLC: Efficient Assembly of Large Genomes Using the Compressed Overlap Graph 的文章中引入了一种新的针对三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装算法,并开发出一款软件(DBG2OLC)。另外作者(Ye et al. 2011, 2012)于2011年发布的SparseAssembler曾经比当时主流的基因组装软件节省90%的内存空间,而其计算时间和组装质量却毫不逊色。著名的SOAPdenovo的升级版,也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基因组装软件SOAPdenovo2即采用了SparseAssembler算法。   多组测序数据的测试表明:与目前用于三代测序最优秀的一些基因组装软件(例如PacBio2CA, HGAP, ECTools)相比,DBG2OLC在计算时间和内存空间的消耗通常仅为其它算法的1/10。理论上,DBG2OLC在时间和空间的使用上相对其它同类软件可减少达1000倍。例如组装关键步骤之一的&ldquo 两两比对&rdquo 计算,采用一组由 PacBio提供的人类基因组数据,DBG2OLC 使用一台普通PC仅用了6小时完成。而同样计算,Pacific Biosciences所报道的时间为 405000 CPU小时,而且是在Google的计算集群上完成。因此,DBG2OLC 算法基本解决了目前三代测序技术所面临的计算技术挑战,从而为推进基因测序技术的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