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粒子涂层

仪器信息网复合粒子涂层专题为您整合复合粒子涂层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复合粒子涂层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复合粒子涂层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复合粒子涂层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复合粒子涂层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复合粒子涂层相关的耗材

  • 安全涂层玻璃瓶
    安全涂层玻璃瓶◇ 为LC流动相导入氦气而特别设计。◇ 安全涂层,把伤害降低到最低。VICI Jour安全玻璃瓶有0.25、0.5、1和2L可供选择。这些玻璃瓶采用GL45螺纹,由抗化学腐蚀的硼硅酸盐3.3制成,外表涂布坚固的聚合物涂层,减少跌落破碎的机会。即使瓶子被打破,聚合物涂层会保护住玻璃碎片,溶液也会短暂的留在涂层当中。该涂层也可以抵御波长高达385 nm的紫外线以保护溶剂。这些安全涂层玻璃瓶不能高温灭菌。规格材质瓶:硼硅酸盐 3.3 玻璃盖: 聚丙烯浇注环:聚丙烯耐压0.8 bar (11.6 psi)特别提示此瓶不适用于压力高于0.8bar(11.6 psi),仅适用于将持续氦气通入容器。安全涂层不能替代工作环境和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安全涂层玻璃瓶描述货号安全涂层玻璃瓶,0.25L实心盖JR-9000-0011安全涂层玻璃瓶,0.5L实心盖JR-9000-0012安全涂层玻璃瓶,1L实心盖JR-9000-0005安全涂层玻璃瓶,2L实心盖JR-9000-0010
  • CEP 涂层毛细管
    CEP 涂层毛细管CEP 涂层毛细管内壁有永久键合的聚合物涂层。这种CEP 涂层掩蔽了毛细管内表面的硅醇基,避免了样品吸附。而且几乎消除了电渗流(EOF),适用于用筛分聚合物缓冲液分离如DNA 这样的物质。EOF 的消除也简化了通过直接紫外检测分析阴离子和有机酸的方法。如果EOF 没有减小,高流动性的离子(例如硝酸根离子)将像流动慢的长链条酸一样向相反的方向迁移。CEP 涂层毛细管在pH 2 到8 的范围内稳定。它可以使用硼酸盐缓冲液,具有不同的表面功能团,有助于减少样品吸附。每批CEP 涂层毛细管都要经安捷伦科技的严格检验,而且每根毛细管都附有一张典型的电泳图谱,以确保产品质量。订货信息:CEP 涂层毛细管,2/包内径(μm)总长(cm)有效长度(cm)鼓泡因子光程长(μm)部件号7580.572075G1600-62318
  • VICI的安全涂层玻璃瓶
    针对LC流动相氦气鼓泡的特殊设计。 安全涂层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受伤风险。 提供0.25、0.5、1和2L容量。 这些带有GL45螺纹的玻璃瓶由耐化学腐蚀的硼硅酸盐3.3制成,并在外部涂有一层坚固的聚合物,可有效减少瓶子掉落时破损的可能性。即使瓶子破裂,玻璃碎片也会留在聚合物涂层内。溶剂会在涂层中保留一小段时间。该涂层还可以阻挡波长最高385nm的UV光。订购时,瓶子包括一个密封瓶盖。 注意:这些带安全涂层的玻璃瓶不能高压灭菌。

复合粒子涂层相关的仪器

  • 碳纤维作为一种高比轻度,高比模量的增强纤维在先进的复合材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种超高温耐烧蚀的先进复合材料之一,被广泛运用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上,为了防止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温工作环境中被氧化,通常需要对碳纤维材料表面进行涂覆,可以在不损失其机械性能的前提下,改变其物理性能。碳纤维表面的涂层可以是金属涂覆层,无机非金属陶瓷涂层以及有机高分子涂层。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涂层厚度不达标,将会影响其性能,导致构件失效甚至会酿成安全事故,因此精确测量表面涂层厚度非常重要。为了更好测厚碳纤维表面涂层厚度,瑞士涂魔师研发了一种高精度的无损非接触式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涂魔师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 VS传统碳纤维涂层测厚仪与电磁感应测厚设备相比,涂魔师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能精准测量碳纤维复合材料上的涂层厚度。与其他基于光热法、激光和超声波原理的设备相比,它具有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精度高和重复性好、校准简便并无需严格控制测试距离和角度等测量优势。涂魔师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目前,涂魔师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主要有4种型号:Flex手持式,Inline在线式,Atline实验型、3D整体膜厚成像。常用的是Flex 手持式和Lnline在线式。Flex手持式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技术参数如下:烘干前湿漆测量范围:1-400 微米固化前的粉末涂料测量范围:1-400 微米固化后粉末涂料/烘干后干漆 测量范围:1-1000 微米测量时间:0.3 秒允许测量距离:2 – 15 厘米允许倾斜角度:±45°能否测量运动工件:允许相对标准偏差: 1%(取决于涂层/基材类型)访问测试数据方式:通过ERP和浏览器实时访问数据IP防护等级:IP20Inline在线式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技术参数如下:固化前的粉末涂料测量范围:1-2000 微米测量时间:0.5秒允许测量距离:10 – 120 厘米(取决于涂层/基材材料 )允许倾斜角度:±45°(取决于涂层/基材材料)相对标准偏差: 2% (测量距离为5厘米,测量铝底材上60微米的未固化粉末涂料(包括白色的所有颜色) )被测物体移动速度:120米/分钟适合涂层颜色:所有颜色(包括白色等浅色)测量数据导出方式:自动导出涂魔师复合材料涂层测厚仪优势?测湿膜直接显示干膜厚度在生产前期非接触式测量未固化的涂层直接得出涂层的干膜厚度,如粉末涂料、油漆等,及时调整工艺偏差,有效降低次品率和返工率?非接触无损测厚技术涂魔师采用先进的热光学专利技术,不同型号最长能达到100厘米距离内轻松进行非接触式涂层厚度测量?无需严格控制测量条件允许测量各种颜色的涂料(不受浅色限制);适用于外形复杂的工件(如曲面、内壁、边角、立体等隐蔽区域)?适合生产车间现场使用便携灵活的手持式设计,能够连续实时测量生产线上的移动工件,对于摇摆晃动的工件都能精确测量膜厚?数据自动记录及生产全过程100%测量数据安全自动储存于云端,实现生产工艺的统计及不间断追溯,高效监控膜厚真实情况?测量时间短,一键即可完成膜厚测试涂魔师Flex测量精度高且操作简单,测试时间仅需0.5秒翁开尔是涂魔师中国总代理,欢迎致电【400-6808-138】咨询
    留言咨询
  • 价格货期电议上海伯东 Europlasma 表面活化处理流程:1. 将产品依次放置在托盘上, 摆放于 CD 1000PLC 的真空腔内, 运行真空泵, 把腔体真空度抽至 70 mTorr 2. 稳定后通入 O2 到真空腔, 并打开 RF 等离子发生器, 产生高能量高浓度的 O2 等离子体3. O2 等离子体在产品表面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 控制反应时间在 15min, 达到产品表面亲水改性和活化的效果.4. 15min 后关闭设备, 取出托盘和被处理过的产品, 再放置新一批的产品, 可以实现设备 24h 循环使用.Europlasma CD 1000 PLC 样品托盘, 放置于真空腔内通过使用上海伯东 Europlasma 表面活化实现功能:1. 对产品表面预清洁: O2 等离子体可以吸附附着在产品表面的微小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 通过真空泵把混合气体抽出真空腔, 达到预清洁的效果2. 减小产品表面张力, 使得产品的水接触角明显减小, 匹配合适的等离离子能量和浓度, 可以做到产品表面水接触角 WCA<10°, 3. O2 等离子体在产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 产品表面可以增加很多功能性官能团, 包括羟基 (-OH ), 羧基 ( -COOH ), 羰基 ( -CO- ), 氢过氧基 (-OOH ) 等, 这些活性官能团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活性.表面活化前, 水接触角较大, 液体团聚 表面活化后, 水接触角变小, 液体扩散使用 Europlasma 表面活化处理后测试:1. 样品经过 CD 1000 PLC处理完后, 立即测试, 表面水接触角 WCA <28°, 满足客户要求2. 之后每天测试一次被处理样品的水接触角, 并记录水接触角的变化曲线和衰减, 连续检测一个月3. 测试一个月后, 最终的样品表面水接触角 WCA <42°, 满足客户要求, 且远远小于其他活化工艺结果! 上海伯东代理比利时原装进口 Europlasma 无卤素等离子表面处理设备, 可在非织造, 薄膜, 网状物或纳米纤维网等材料上沉积超薄纳米涂层, 通过专利等离子体涂层技术 Nanofics@ 和无卤素涂层技术 PlasmaGuard® , 实现产品疏水 WCA 120°, 亲水 WCA 10° , 疏油, 防腐, 等离子活化等功能, Europlasma 纳米防水涂层设备满足消费电子产品, 无卤素 PCB, 户外运动装备等产品 IPX2-IPX8 防水等级!Europlasma 等离子活化和亲水特性也适用于锂电池隔膜, 针座活化, 人体植入和细胞培养瓶活化等.Europlasma 真空条件下, 通过在材料浅表面实现低压等离子表面聚合或者原子层沉积, 从而赋予材料新的功能, 不影响材料本身的性能, 对三维结构以及复杂形状的材料表面都可实现均匀性涂覆.Europlasma 无卤素纳米防水涂层设备 CD 1000, 等离子腔容积 490 L, 标准 3个托盘设计, 可按需定制, PLC 控制, 方便集成于 ERP 系统, 适用于 PCB, 子组件或完全组装设备.腔室材料:铝 有效尺寸:1000 x 700 x700mm容积:490L舱门:装有可视窗口 标准托盘:3个 尺寸:858 x 672mm真空度测量皮拉尼真空计真空泵干式真空泵泵组频射发生器根据客户应用需求定制控制系统PLC 可实现下列功能: 自动控制反应过程 根据处理材料设定不同的处理工艺参数 测定真空泵压力, 抽真空时间, 充气速度, 工作压力, 处理时间. 温度.频射发生器输入电压等指标 监测所有的运行指标, 保证各项参数在设定范围之内 设定操作进入密码.电源380V AC, 三相,50Hz, 40A反应气体一个气体输入端口,含气体流量控制器(MFC)气体输入直径1/4英寸(6.45mm) 管道, 输入压力:1Bar尾气排放直径 28mm 输出端口性能急停开关 真空泵保护锁 高温保护锁 CE认证. 若您需要进一步的了解详细信息或讨论, 请联络上海伯东叶女士,分机109上海伯东版权所有, 翻拷必究!
    留言咨询
  • 涂层抗氯离子渗透试验装置ST-II性能特点:1放置115mL馏水的隔闻;2一带24mm开口的两块玻璃板之间的环氧涂腰3—放置175mL浓度为3mol/L的NaCl水溶液的隔间;4—水平标记;5-25mm的开口。涂层抗氯离子渗透试验装置ST-II试验装置:两个隔间被两块玻璃板隔开,每块玻璃板的位置都有一个直径为24mm的开口。试样被夹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在开口处形成一个隔膜。当两个隔间中的液体体积分别为115mL和175mL时,两个隔间的液面水平线平齐。夹持隔膜的开口应完全浸没在溶液中。A.1.2.1.2能测定氯离子浓度小于1×10-4mol/L的氯离子计。A.1.2.2试样试样为无金属基体的已固化的方形环氧涂层,尺寸为100mm×100mm,厚度为9.1规定的**小厚度A.1.2.3步骤试样放置在容器中的两块玻璃板之间,其位于玻璃板的开口处。在大隔间注入175mL浓度为3mol/L的NaC水溶液,小隔间注入115mL蒸馏水。在23℃±2℃的温度下试验45d后,测量小隔间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A.1.2.4试验评定小隔问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应小于1×10mol/Lgbt 21073-2007 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留言咨询

复合粒子涂层相关的方案

  • CaCO3 / S iO2 复合粒子涂层的表面结构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以机械高速搅拌法制备了具有草莓结构的CaCO3 /SiO2 复合粒子, 并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改性. 利用聚硅氧烷的自组装功能, 将制备的复合粒子与硅氧烷一起制备了具有/ 荷叶效应0的超疏水涂层, 静态水接触角达169b, 滚动角约为2b.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 发现该涂层具有微米2纳米相结合的双层粗糙结构. 微米凸起的粒径在2~ 3Lm 左右, 纳米凸起的粒径约为200nm左右, 与荷叶具有类似的结构排布方式.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的测试, 探讨了表面微观结构、涂层粗糙度和涂层疏水性能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复合粒子构成的非均相界面的水接触角符合Cass ie模型. 复合粒子赋予涂层的双微观粗糙结构与自组装成膜硅氧烷的低表面能的协同效应, 使涂层具有了优良的超疏水性能.
  • 铝塑复合板涂层耐溶剂测试方法
    用于测定铝塑复合板及类似底材上涂层的耐溶剂性,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擦洗涂层后,目测擦洗处是否有显露底材现象。
  • DLC涂层 在远传密封件上的应用(转载)
    MSE(Micro Slurryjet Erosion)微粒喷浆法是利用含有固体粒子的浆体对材料表面进行高速冲蚀,使表面涂层出现具有一定深度的冲蚀痕迹。由于材料磨损量随表面强度而改变,对冲蚀深度进行测量,分析数据,将磨损量的变化转换成磨损率并制作成图表,最终来评估和对比各种材料表面及涂层的强度。  使用MSE微粒喷浆法来分析膜片涂层性能,不仅能够真实地模拟客户现场的应用,同时不受膜片样件大小及形状的限制;另外MSE微粒喷浆法能够分析复合涂层的厚度及每层的磨损速率,并且通过多点测试能够评估涂层的均匀度。

复合粒子涂层相关的论坛

  • 超硬、超薄、透明、超软、复合涂层检测评估最新方法

    超硬、超薄、透明、超软、复合涂层检测评估最新方法

    涂层/材料综合性能评价试验机(MSE微粒喷浆冲蚀法)世界最新的材料评估方法适用于涂层、镀层、镀膜针对压痕试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摩擦磨损无法评估的纳米级涂层强度测试测量超硬、超薄、透明、超软、复合涂层的最新最先进的评估方法涂层/材料综合性能评价试验机(MSE微粒喷浆冲蚀法)工作原理:压缩空气与浆料(水和固体粒子的混合物)在喷嘴中混合后,最终告诉喷射到样品表面,产生相应的冲蚀痕迹,可快速评价各种材料表面性能,特别适用于目前难以测量的涂层。可评估:涂层强度数值化、涂层与涂层/基体的结合情况、表面至基体的强度变化、通过对膜的检测评价镀膜工艺、涂层均匀性评价。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191707_452487_1922_3.jpg佰汇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日本MSE微粒喷浆冲蚀法试验机的样品来样来料检验检测。另有日本新东科学HEIDON的摩擦试验机,可进行● 涂层检测 ● 材料检测 ● 屏幕检测 ● 汽车零部件检测 ● 润滑剂检测 ● 表面处理检测 ● 摩擦系数/摩擦力检测 ● 铅笔硬度检测

  • 利用高速分散机分散太阳能电池耐刮涂层的纳米复合型材料

    工作原因,最近翻译了一份稿件,发出来分享一下,原文附在最后,欢迎大家批评斧正!摘要柔性太阳能电池的表面涂层要求是高性能的紫外固化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材料。他们的合成不仅是一个微调的化学步骤,同时要求分散和研磨的过程。已申请专利的气相二氧化硅原位硅烷化在德国VMA公司的TORUSMILL®研磨分散机的帮助下表现得最好。从VMA实验室系列分散研磨机参数的可比性更简单方便的帮助从实验室试样放到规模生产。简介非凡的挑战要求非凡的解决方案:柔性太阳能电池要受到阳光、风力和各种外界因素几十年的摧残。要承受这些极端的要求,表面涂层必须柔韧,耐磨和耐划伤。当然,高透明度,成本效益和避免底材温度过高这些性能也是需要的。由于同时要求高的生产效率和低的工艺温度,优异性能的紫外光固化丙烯酸酯系统是首选。通过加入无机粒子,可使得丙烯酸酯配方的耐刮性和耐磨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只要填充度低于的阈值为25%体积(大约与40%质量百分比一致,因为无机颗粒的密度更高)则被认为是表面硬度与填充度呈线性过程。涂料表面硬度的提高比期望的颗粒硬度要低(图1)。直到超过渗流阈值,即颗粒不能再滑动,总硬度成为颗粒和基体的加权和。超过了渗流阈值,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这个系统不再搅动。插图1很明显地显示了理论状况,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冶金过程。http://muchongimg.xmcimg.com/data/bcs/2016/1125/2685408_1480061742_165.gif图1: 提高填充度的紫外光固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微硬度的改善随质量百分比显示。插图显示了硬度和填充度的体积百分比在整个范围内的理论关系。突出的区域对应于主图中显示的数据。分散技术如果不是粒子本身的硬度,那是什么决定了不同填充度的硬度变化呢?这是由颗粒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矩阵,这受到粒子的表面处理,也即分散技术相互作用的控制。最不理想的情况是,微硬度随填充度的增加而降低,我们最近在实验室研究的一个水性纳米粒子丙烯酸酯系统(数据未显示)就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最大的颗粒基质相互作用的原位表面改性的硅烷化是在莱布尼茨研究所研发的。这一专利的概念是基于著名的化学反应与一个新过程的组合。颗粒表面硅烷化包括前体步骤(通过相应的烷氧基硅烷的水解形成的硅醇基取代)和硅烷醇与表面羟基缩合来结合扩散,从而提供表面活性。因为这些过程是丙烯酸酯基的自身反应,并不需要不确定的反式扩散。最后,每个颗粒都有了自己的硅烷均匀包裹,再交联与基体形成坚硬的质膜。如太阳能电池所用的透明薄膜,就需要非常精细的纳米颗粒。操作会产生气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Degussa的气相二氧化硅比表面积至少200m2/g,即Aerosil200和Aerosil380)未经表面处理的这些粒子通常作为一种触变剂,百分之几的质量足以将清漆变成高粘度的腻子。这种效果当然也发生在中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过程:纳米颗粒必须计量并慢慢加到有丙烯酸酯的TORUSMILL® 研磨分散机 中,该型号的分散机具有高扭矩力的引擎,并能满负荷运转。随着分散的开始并在表面反应的辅助下,纳米复合材料的粘度再次下降。当降低转矩力,机器上会显示出综合数值,告知操作员什么时候恢复供给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耦合转矩控制和粒子计量已经应用在TORUSMILL® TM500中。透明清澈的纳米复合材料——使用TORUSMILL®使用传统的分散机是不可能得到完全透明清澈的清漆而且完全没有附聚物的。这就是TORUSMILL®专利系统的关键之处,分散机的预分散与研磨砂的创新结合,能有效地对基料先作预分散,之后用高性能的珠磨作研磨,不再需要转移基料:已经合成了纳米粒子超过20%质量百分比的透明清澈的纳米复合材料。透明清澈的意思是通过半米厚的纳米复合材料,仍能看到放在桶底的硬币上的字母。TORUSMILL®系列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线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TORUSMILL® TM 10已经大批量运用在10L的规模原料下,也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更大的机器通常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很快将会大批量生产100L的型号 (图2是TM100) 或者是半吨规模的(TM500)。这种方式就是购买原材料从实验室小样到试生产到扩大规模生产的时理步骤。最终的产品通过在TORUSMILL®上的IOM系统生产的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低粘度,使我们制造出高填充度且涂层柔韧耐磨的太阳能电池。柔性太阳能电池还在试生产阶段,而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材料已经由莱比锡的Cetelon Nanotechnik成吨大批量生产并由WKP Unterensingen进一步加工成了耐受性极强、超细克拉级的箔。VMA TM砂磨分散机http://muchongimg.xmcimg.com/data/bcs/2016/1125/2685408_1480061743_427.gif图2: 来自VMA Getzmann的TORUSMILL®TM100安装在能在IOM研制纳米合成材料的AFM扫描仪前面,这台扫描仪能展示颗粒被碾磨成坚硬骨料(70nm)的合成过程。http://muchongimg.xmcimg.com/data/bcs/2016/1125/2685408_1480061743_367.gifFig. 3:柔性电池和尺子比较.

  • 【求助】怎样腐蚀纯钴基体上的复合涂层?

    我们做SEM金相分析的复合涂层正常情况下是用硝酸,氢氟酸和水的混合液进行腐蚀的,其涂层基体是含钴的硬质合金。现在有一个涂层试样基体是纯钴,当把磨好的金相试样放入上述腐蚀液中后,腐蚀液只对钴进行腐蚀,得不到涂层晶界结构。后来想了个办法,先把试样用蜡覆盖,用刀沿着边界划一下,腐蚀后还是得不到结果,电镜下看到的只是钴基体被腐蚀了很深。看来用刀刻其刻痕相对来说还是太宽了。各位帮忙出出主意,看下用什么方法能腐蚀出来。先谢了!

复合粒子涂层相关的资料

复合粒子涂层相关的资讯

  • 锂电池材料试验第三讲|锂离子电池涂层隔膜剥离试验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大量应用,锂电已日益成为我们日常最为便捷的动力来源,随之而来的锂电池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锂电池的整体安全性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构成,而其中由于短路原因引起的热失控问题占到了相当的比例。锂电池的短路除了常见的外部短路外,其内部隔膜的破损也是导致其内部发生短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隔膜破损的种种诱因中,锂枝晶是众多分析和研究的众矢之的。锂电池在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工艺、材料、过充、大电流充电、低温下充电等原因,金属锂会不可避免的析出,这些析出的锂会逐渐沉积形成锂枝晶,从而成为锂电池潜在的风险。锂枝晶有多种形态,其中树枝状的金属锂在生长、沉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穿透隔膜,从而导致电池内部发生短路,这种短路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LLOYD材料力学试验机(LLOYD材料试验机)提供完整的锂电池隔膜力学性能测试,主要包括隔膜拉伸强度、延伸率、穿刺强度,剥离强度(涂层复合膜)等。同时LLOYD材料力学测试系统(LLOYD材料试验机)可以完成高精度的锂电池强制内短路测试,确保锂电池更加安全。 今天我们来介绍阿美特克锂电池材料试验解决方案第三讲——锂离子电池涂层隔膜剥离试验。锂离子电池涂层隔膜剥离试验涂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池电性能的发挥,剥离强度试验不仅可以有效的鉴定涂布质量,显示浆料涂布强度,均匀性等指标,还可以指导涂布产线的调整,使成品更加均匀可靠。测试类似可以用180度剥离,90度剥离,可变角度的剥离等多种方式,为质控和研发提供较大的扩展空间。整套测试系统由LLOYD高精度测力传感器捕捉力值的变化,采集速率可达每秒8000点,精确捕捉力值瞬间波动量。同时,LLOYD专用NexygenPlus测控软件支持多格式数据输出,及多位置数据输出,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LLOYD材料力学试验机(LLOYD材料试验机) LLOYD(劳埃德)测试系统(LLOYD材料试验机)源自英国,是美国AMETEK(阿美特克)集团旗下产品。LLOYD材料试验系统专注于轻工检测,以读数级精度,高达8000Hz的单通道数据采样率,最高2032mm/min的测试速度广泛应用于世界500强企业中。 LLOYD材料测试系统(LLOYD材料试验机)可准确、便捷的完成材料拉伸,压缩,弯曲,穿刺,剥离,撕裂,摩擦,蠕变,松弛,低频疲劳等多种测试项目。丰富的治具方案可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极大的操作便利性。同时,作为测控系统的核心,专业的Nexygen Plus 操作软件广受广大用户的认可。软件自带庞大的国际标准库,除了ASTM, DIN, EN, ISO, JIS等国际标准,用户也可便捷的自建标准文件。
  • 宁波材料所二维氮化硼纳米片增强复合涂层长周期腐蚀机理研究获进展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崔明君利用可溶性导电聚合物聚(2-丁基苯胺)将层叠的h-BN粉末剥离获得了少层的h-BN纳米片,并将其加入环氧涂层中制备导电聚合物和h-BN协同增强的纳米复合涂层。电化学和吸水率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高阻抗模量和低吸水率,有利于实现复合涂层对金属基底的长效腐蚀防护。通过微观结构及成分表征研究发现,复合涂层表现出优异长效的腐蚀防护性能的机理——“阻隔和钝化协同效应”。在长效腐蚀防护过程中,复合涂层中任意分散的h-BN纳米片可以延长腐蚀介质的扩散路径,有效地阻隔了水分子、氧气以及腐蚀离子的渗入,延缓了基底的腐蚀;导电聚合物的存在导致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金属钝化膜,能够有效防止金属的局部腐蚀。 /p p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腐蚀专业期刊 em Corrosion Science /em ,并申请了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10095929)。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21364394551009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uepic/066f324c-92f4-4d99-a91e-b5da1f6cb31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氮化硼分散机理图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21364394553536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uepic/f2acf9a9-e924-4e00-ac81-f129819fe4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氮化硼改性复合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及防腐机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 综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红外热成像是具有非接触、检测面积大、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势的新兴无损检测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以及热障涂层等的无损检测与评价。图1 某航空发动机及其涡轮叶片热障涂层结构示意图近日,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红外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为主题的文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检测系统构成,特别是对光学、超声以及电磁等主要热激励形式的特点和优劣势进行了对比。然后,根据热激励形式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无损检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关注了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热成像无损检测中的热难点问题。最后总结并展望了FRP复合材料/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红外热波成像技术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周围环境发出电磁热辐射,根据Stefan-Boltzmann定律,其大小除与材料种类、形貌和内部结构等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与波长和环境温度有关,而红外热波成像技术即是利用红外热像仪通过遥测材料表面温度场,从而实现对材料结构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与评价。根据被测对象是否需要施加外部热激励,该技术可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其中主动式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由于具有更高的热对比度与检测分辨率,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主动式红外热波检测技术是利用外界热源对待测试件进行热激励,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记录其表面温度场的演化历程,并通过对所获得的热波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分析,以达到检测材料表面损伤和内部缺陷的目的。根据外激励热源的不同,该技术又可被分为光激励红外热成像、超声红外热成像与电涡流红外热成像等。图2总结了目前主动式红外热波成像检测技术中的主要分类依据及分类结果。图2 主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及结果虽然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种类众多,但由于所检测对象琳琅满目,且结构与物理特性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检测对象本身特性,选择一种相对合适且高效的主动式红外热波成像无损检测方法,从而达到对待测对象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快速可靠检测与评价的目的。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是主动红外热成像中一种相对高效的无损检测方法,由于其非接触、非破坏、检测时间短、检测面积大、易于实施等突出优点,在热障涂层结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中备受关注。在该方法中,当外激励光源入射到待测试件时,基于光热转换效应所产生的热波扩散并与内部界面或缺陷相互作用,同时,利用红外热像仪远程记录待测试件表面的瞬态热响应,即红外热图像序列。然后,借助先进的后处理算法对所获取的热图像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待测试件的无损检测与定量表征。图3为光激励热成像技术原理和目前常用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图3 光热无损检测原理及典型闪光灯激励热成像检测系统此外,根据热激励形式的不同,红外热成像技术又可被分为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与红外热波雷达成像,这也是根据红外热成像发展历程、目前最为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检测效率高,但其探测深度通常较浅,无法满足对材料深层缺陷高分辨率检测的要求;且其检测结果易受表面加热不均匀、表面反射率及发射率不均等影响,瞬时高能量脉冲也易使材料表面产生热损伤。为克服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局限性,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应运而生,但由于该技术在单一调制频率热激励下仅能探测与其热扩散长度相对应深度的内部缺陷,因此对FRP复合材料或热障涂层类结构内不同深度或不同铺层界面的缺陷,需选择不同调制频率对待测试件进行激励,因此,该方法检测时间仍相对较长且易出现漏检。红外热波雷达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红外脉冲热成像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如高分辨率、高检测效率、大探测深度等,近年来备受关注。表1总结了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以及红外热波雷达成像这3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表1 红外脉冲热成像、红外锁相热成像以及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的对比FRP复合材料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研究现状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是发展最早且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是使用高能光源(如激光、卤素灯、闪光灯)对待测试件进行非常短时间(通常几毫秒)的脉冲激励加热,由于内部界面或缺陷的热阻效应会对待测试件表面温度场产生差异,然后,利用红外热像仪同步记录这种温度差异,并借助于先进的后处理算法可实现对待测试件内部界面或缺陷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脉冲热波检测技术检测速度快,且对厚度较小的试件具有较好的检测结果,但其探测深度非常有限,不适用于检测大厚度构件。此外,该技术还易受表面加热不均、表面发射率不均等影响,瞬时高能量脉冲也易使试件表面产生热损伤。FRP复合材料的强各向异性和显著内部界面效应,极易使得其产生界面分层等类型缺陷,极大影响FRP复合材料结构或装备的使用性能。英国巴斯大学Almond等对CFRP复合材料裂纹状缺陷的边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瞬态热成像法测量缺陷尺寸的方法。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aldague等提出了一种将脉冲热成像与调制热成像技术相结合的红外脉冲相位热成像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傅里叶变换可获得能无损表征CFRP复合材料的相位图像,因此克服了脉冲热成像技术对表面加热均匀性的限制。意大利学者Ludwig等研究了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中的热损失与三维热扩散对缺陷尺寸测量的影响。为了克服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局限性,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aldague等随后提出了双脉冲激励热成像检测技术,并表明该技术可进一步增强热对比度。加拿大学者Meola等利用脉冲热成像法对GFRP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损伤进行了无损检测。英国巴斯大学Almond等又通过解析法研究了脉冲热成像技术的缺陷检测极限与缺陷径深比、激励能量以及缺陷深度都密切相关。伊朗桂兰大学Azizinasab等还提出了一种使用局部参考像素矢量来处理脉冲热成像检测结果的瞬态响应相位提取方法,实现了CFRP复合材料缺陷检测和深度预测。此外,为增强FRP复合材料缺陷检测效果,许多集成先进特征提取方法的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也被提出,例如主成分热成像、矩阵分解热成像、正交多项式分解热成像和低秩稀疏主成分热成像。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诺威尔光电系统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也对FRP复合材料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首都师范大学研究了GFRP复合材料脉冲热成像检测的热图像序列的分割与三维可视化,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极小值的图像分割算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的检测概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阈值、特征信息提取算法等对检测概率的影响。此外,国内研究学者还提出集成了稀疏主成分分析、矩阵分解基算法、流形学习和快速随机稀疏主成分分析等算法的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化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单频正弦调制的热激励源对待测试件进行加热,然后,待测试件内部将也产生一个呈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场,由于缺陷区与无缺陷区处的表面温度场存在差异,因此采用锁相算法可对表面温度场进行幅值与相位提取,最终实现对材料表面损伤或内部缺陷进行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的探测范围要大于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此外,通过降低激励频率大小可增大探测深度。英国华威大学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等研究学者较早地将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用于CFRP航空件缺陷检测,并证实了该技术与瞬态热成像与超声C扫描无损检测技术相比,更适于CFRP航空件表面冲击损伤的快速无损检测。Pickering等研究了同等激发能量下,红外脉冲热成像和红外锁相热成像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检测能力。Montanini等证实了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也可用于厚GFRP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并深入研究了与缺陷几何形状和深度相关的检测极限问题。随后,Lahiri等发现随着GFRP复合材料缺陷深度增加,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获得的相位对比度增大,而热对比度却减小。Oliveira等提出了一种融合光学锁相热成像和光学方脉冲剪切成像的CFRP复合材料冲击损伤高效表征方法。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南大学等科研人员也对FRP复合材料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开展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大小和深度以及热物性的无损检测与定量评价,开展了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先进特征增强算法来提高其内部分层缺陷的可视性。浙江大学使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并利用深度学习对测量过程中的传感器噪声、背景干扰等进行有效去除,显著提高了C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无损检测与定征的精度。此外,东南大学针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中所存在的热成像数据缺失以及低帧率导致的低分辨率问题,提出了基于低秩张量填充的热成像检测技术,不仅可有效解决红外锁相热成像数据高度缺失问题,还可显著提高常用红外热像仪的帧频率。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近年来,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因检测效率高和灵敏度高以及不易对材料产生热损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FRP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具有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被用于FRP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的时间并不长,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通常采用较低调制频率激励源去探测较深范围的内部缺陷信息,随之而来的是热扩散长度的增大,致使检测分辨率降低;另外,为提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通常采用增加热流激励强度的方法来解决,但在检测重要目标构件时,为防止对检测对象的热损伤,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ndelis教授与印度理工大学Mulaveesala教授首先将线性调频雷达探测技术引入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中,提出了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无损检测技术。为显著提高探测热波信号的信噪比与灵敏度,随后提出了热相干层析成像和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具体原理如图4所示。印度理工学院与印度塔帕尔工程技术大学等科研人员还将脉冲压缩热成像与红外脉冲热成像等其他检测技术在检测FRP复合材料次表面缺陷时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所在。为增强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检测,比利时根特大学最近也提出了离散频率相位调制波形的热波雷达技术,并证明了该技术具有更高的深度分辨率。图4 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检测技术原理:(a)截断相关光热相干层析成像数学实施;(b)激光诱导热成像系统框图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等科研人员也对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较早地将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拓展到CFRP复合材料铺向和分层缺陷的无损检测与评价,并对热波雷达检测技术的特征提取方法也开展了深入研究。湖南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还分别用感应红外热成像/热波雷达检测技术和参考脉冲压缩热成像检测技术对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检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检测效果。最近,东南大学也提出了正交频率相位调制波形的热波雷达检测技术,可有效增强CFRP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检测效果。热障涂层红外热波成像无损检测研究现状关于热障涂层红外热波检测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信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航空和先进装备等领域受到极大关注。在目前的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中,仍以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为主,这仍然是由于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快速、检测面积大、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点,非常适合于热障涂层结构性能与健康状况的在线检测与表征。根据激励热源生热机理的不同,除光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外,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还包括:超声热成像、振动热成像和涡流热成像。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针对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国外专家学者较早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Cielo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热障涂层,研究表明当光学穿透深度远小于而加热区域远大于涂层实际厚度时,该技术可有效表征热障涂层热物性和表面涂层厚度。Liu等提出了可无损检测热障涂层内部裂纹和厚度不均匀性的稳态热流激励热成像技术,可实现直径远小于1 mm的裂纹检测。Shepard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厚度和脱粘缺陷进行无损检测,并结合先进后处理方法提高了时空域分辨率和信噪比。Marinetti与Cernuschi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和相位特征提取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热障涂层结构中的表面涂层厚度变化、脱粘缺陷以及涂层过厚与粘附/脱粘缺陷的区分问题。随后,为无损评价热障涂层老化程度以及完整性,Bison与Cernuschi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检测了热障涂层面内与深度方向热扩散率以及孔隙率。此外,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还可监测热障涂层损伤演化历程以及寿命评估,且热障涂层粘结界面处粗糙度形貌、深度以及基底强度等对其损伤演化也有重要影响。Ptaszek等还研究了热障涂层表面非均匀及红外透光性等对其光热无损检测的影响。最近,Mezghani等利用激光激励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了表面涂层厚度变化。Unnikrishnakurup等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和太赫兹时域谱技术同时对不均匀涂层厚度进行测量,并获得了对热障涂层厚度估计小于10.3%的平均相对误差。虽然我国关于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陆军装甲兵学院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的科研人员仍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通过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热成像检测实验方法,对存在脱粘缺陷和厚度不均匀时热障涂层表面温度场以及热障涂层的厚度与疲劳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利用闪光灯激励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不仅检测出直径小于0.5 mm的脱粘缺陷,还识别出了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裂纹。海军工程大学利用有限体积法研究了脉冲热激励下热障涂层脱粘缺陷时表面温度场相位差变化,并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涂层厚度和脱粘缺陷位置进行定量化表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将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与模拟退火和马尔科夫-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热障涂层不均匀厚度和脱粘缺陷深度与直径的有效量化确定。最近,哈尔滨商业大学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态滤波-分水岭-Canny算子混合算法的长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不仅可有效识别热障涂层脱粘缺陷的边缘,还增强了缺陷特征提取效果。陆军装甲兵学院采用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对热障涂层厚度与脱粘缺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表明热图重构及先进后处理算法可有效提高表面涂层厚度表征的精度和脱粘缺陷的检测效果。近来,关于热障涂层激光扫描热成像技术的无损检测与评价研究也开始出现,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利用线型激光扫描热成像技术实现了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以及20~150 μm厚薄涂层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与评价。为了检测热障涂层表面微小裂纹,北京理工大学还开发了一种将线型激光快速扫描模式与点激光精细扫描模式相结合的激光多模式扫描热成像检测技术,实现了仅9.5 μm宽表面微小裂纹的高效检测。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不同于热障涂层红外脉冲热成像无损检测研究,国内专家学者较早地开展了热障涂层红外锁相热成像无损检测的研究,而国外对此的研究还很少。例如,韩国国立公州大学Shrestha和Kim利用红外脉冲热成像技术和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表面不均匀涂层厚度进行了无损检测与评价,并开展了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热成像检测实验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所在。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等为基于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的热障涂层无损检测与评价研究做了积极探索。火箭军工程大学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对涂层厚度进行检测,并表明该技术可实现对涂层厚度的快速检测,且检测精度可达到95%。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红外锁相热成像检测技术和热波信号相关提取算法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进行检测,并研究了光源功率、分析周期数和激励频率大小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激光激励红外锁相热成像技术高精度地量化了SiC涂层碳/碳复合材料的薄涂层厚度分布的均匀性。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热障涂层内部裂纹缺陷的快速无损检测与评价,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阈值分割和堆叠受限玻尔兹曼机算法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其高信噪比、大探测范围等突出优势更利于热障涂层次表面脱粘缺陷的高精度无损检测。而目前关于热障涂层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无损检测与评价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目前仅有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针对热障涂层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无损检测开展了相关的理论与热成像检测实验研究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利用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对热障涂层脱粘缺陷进行检测,该技术利用线性调频信号调制光源强度,并引入了互相关和线性调频锁相提取算法,研究表明该技术可实现热障涂层脱粘缺陷的有效检测。东南大学基于Green函数法,对热障涂层光热传播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先进非线性调频波形的脉冲压缩热成像检测技术,可实现热障涂层次表面脱粘缺陷的高信噪比、大探测深度的高分辨率检测。结束语本文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无损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文献调研和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可发现,由于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的复杂结构特性,使得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无法较好地实现高效可靠的无损检测与评价。作为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红外热波雷达成像技术由于具有高分辨率、大探测深度、检测结果直观等突出优点,为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与评价提供了新契机。此外,在对FRP复合材料和热障涂层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主要瓶颈制约问题,也促使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须向多样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多源信息融合方向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多样化传统无损检测方法和红外热成像等新型无损检测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随着检测对象的多样化和检测要求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检测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在:①热激励源由卤素灯、超声和电磁等向半导体激光器、相控阵超声等其他热激励形式发展;②随着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红外脉冲热成像和红外锁相热成像向着新兴的先进激励波形脉冲压缩热成像或热波雷达成像检测技术方向发展。2)智能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红外目标识别与跟踪方法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无疑为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深度学习方法的高识别率特点使其在红外目标特征识别、红外图像分割与分类方面性能优异,在精度和实时性方面,甚至远远赶超传统检测方法。人工智能赋能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有望取代人工判断,推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向着智能化检测方向发展。3)集成化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通常需要激励热源、红外热像仪、光路等调节装置、固定装置等模块,体积较大、结构较为复杂,且仍需人工或仪器自动采样。为满足实际无损检测应用中原位测量及低能耗的需求,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需逐步向小型集成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无损检测现场的便携式携带和操作。4)多源信息融合发展多源多模态热成像数据能比单一热成像数据提供更多的关键信息,此外,在信息呈现和表达上,多来源、多模态红外热成像数据还增加了无损检测结果的鲁棒性。因此当检测要求较高时,常常需要采用优势互补、多种检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源多模态热成像数据的融合与集成,最终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无损检测解决方案。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也需向多源信息融合方向发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