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

仪器信息网飞船专题为您整合飞船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飞船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飞船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飞船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飞船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飞船相关的耗材

  • 石英纤维棉
    石英纤维棉一、产品介绍:石英纤维棉是有纯净的石英纤维构成,不含粘结剂,无定形,连续,团状,白色,无味并且无挥发成份。纤维长度、形状及排列的无规则,使得石英纤维棉具有卷曲的外观,防止填充料的压缩,提高绝缘性能;是高硅氧纤维棉、陶瓷纤维棉、玄武岩纤维棉良好替代产品。二、性能优势1、石英玻璃棉可长期在1050℃下使用,短时间使用温度可达1500℃。2、具有优异的抗热冲击能力、导热系数低,同时具有卷曲的外形,减小施工中因填塞造成的过度压缩。3、导热系数低、抗热震、低热容,优良的高温绝缘性能,使用寿命长;4、具有良好的低温和高温强度;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5、用石英纤维作加强材料的纤维布、带、盘根等系列产品,具有比高硅氧纤维更高一级的电绝缘性和高温电绝缘性。三、应用范围:1、主要用作运载火箭热防护系统,火箭喷管、宇宙飞船的烧蚀及隔热材料;2、光纤拉丝炉、汽车玻璃钢化炉隔热材料及炉口密封填充材料3、高温酸性液体与气体介质的过滤材料和反应堆的保温材料;4、各种窑炉、高温管道及容器隔热保温;5、炉门、阀门、法兰密封、防火门及防火卷帘材料、高温炉门敏幕帘;6、发动机及仪表隔热,防火电缆包覆材料,高温防火材料;7、隔热覆盖用布料、高温膨胀缝填料,烟道内衬材料;8、可用于各种热设备及热传导系统作耐火、防火、绝热保温及摩擦材料;四、品种规格:单丝直径 μm1、3、5、9、11
  • 称量船 6.2412.000
    称量船订货号: 6.2412.000玻璃称量船,用于滴定杯上部部件 6.1414.030 或滴定杯 6.1455.31X、6.1464.32X、6.1465.320。用于 KF 水份测定。包括护管。技术参数:长度(mm)120材料Glass
  • 德国MN称重船MN 808, 无氮
    德国MN称重船MN 808, 无氮称重辅助纸 称重船MN 808 该种纸由特殊的无氮羊皮纸制成。用于浓缩液和果浆的称量。 称重纸 MN226 双面光滑,通常可替代称重船(质量不同于MN808)。纸表面光滑保证了称重物不流失。羊皮纸 MN 40/25,MN 40 该种纸由耐压型羊皮纸(不耐湿)制成,特别应用于制糖工业中,用于称量糖浆和半结晶物质。MN40比MN40/25厚、重 。称重辅助纸称重船MN 808该种纸由特殊的无氮羊皮纸制成。用于浓缩液和果浆的称量。称重纸 MN226双面光滑,通常可替代称重船(质量不同于MN808)。纸表面光滑保证了称重物不流失。羊皮纸 MN 40125,MN 40该种纸由耐压型羊皮纸(不耐湿)制成,特别应用于制糖工业中,用于称量糖浆和半结晶物质。MN40比MN40/25厚、重 德国MN称重船MN 808, 无氮类型: 称重船名称: MN 808表面: 光滑材料: 纤维素特征: 无氮颜色: 白色包装规格: 100 个/盒有害物质: 无

飞船相关的仪器

  • 日本西格玛角锥棱镜可以反射所有射入的光线,返回到原来入射方向的棱镜。可以作为激光测长机的反射器(反射镜)使用。角锥棱镜是为了测量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而开发的,阿波罗宇宙飞船着陆月球时,角锥棱镜被设置在月球表面。 角锥棱镜经过精密加工,可以高精度返回光线。 测量中即使稍微改变角锥棱镜的倾斜度,返回光的倾斜度也不会改变,光线会返回到测量仪器的检测器中。 为了抑制入射出射面的反射损失,另外备有蒸镀防反射膜的CCB-M型。日本西格玛角锥棱镜共同指标角锥棱镜功能说明图注意?光束入射到角锥棱镜时,光束能够正确地以与入射角度相同的角度返回。光束的入射位置偏离角锥棱镜的中心时,光束将从中心的另一侧在偏离中心相同距离的位置射出。?角锥棱镜的3个反射面交叉的棱线有倒角,入射出射面观察时可以看到6根不反射光束的呈放射状棱线。使用细的激光光束时,请不要使光束接触到这6根棱线。?无膜面沾有指纹或污渍时,即使是大于临界角,有时也不会形成全反射。请不要使无膜面接触到任何物品。?角锥棱镜的全反射面反射时会产生相位差,返回光的偏光特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备有偏光特性的变化小的中空角锥反射镜(RCCB)。日本西格玛角锥棱镜外形图透过率波长特性(参考数据)日本西格玛角锥棱镜选型表
    留言咨询
  • 产品特点&bull 三体船的设计方式可以为RS5或M9在多种水流速度和表面条件下提供出色的稳定性,最大化数据质量。三个船体的设计减少了水流阻力,可用于高达3.6m/s的水流速度。&bull 扩口的船首设计,可防止船首潜水,并通过减少多变水流中的摇摆来保持设备方向。更安全地处理高流速和驻波问题,使RS5或M9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合。&bull 船体由高强度聚乙烯制成,坚固耐用,可适应恶劣环境。船体重量小,可单人搬运,野外使用便捷。&bull 专门为RS5或M9配套设计,仪器拆装简单,方便操作。标准配置 标准配置:ST Riverboat 三体船,可搭载M9,包括三个船体,铝制横杆,带M9夹具的仪表安装板,钢丝绳和安装工具包。订货号:CN-HULL 升级包: RS5三体船适配工具包。客户可在订购ST Riverboat三体船的基础上增购RS5三体船适配工具包,扩展搭载RS5的能力。订货号:20-0181C-STRS5三体船适配工具包性能特点:1. 一船多用:在ST Riverboat三体船的基础上,将M9夹具安装板替换成RS5适配工具即可在ST Riverboat三体船使用RS5进行测量。2. 信号干扰小:蓝牙天线和GPS分开布置,减少了GPS信号和蓝牙信号的相互影响。3. 快装不脱出设计:RS5三体船适配工具包各安装模块均采用了手拧不脱出螺丝,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紧固件丢失的风险,避免了因缺少紧固件导致现场无法使用的风险。
    留言咨询
  • 抗辐射光纤/抗辐照光纤所属类别: ? 光纤/光纤器件 ? 特种光纤/光子晶体光纤 产品简介抗辐射光纤 高性能抗辐射航天专用光纤! 抗辐射光纤/抗辐照光纤(Rad Hard fiber, irradiation resist fiber)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特种光纤,它能够有效地避免太空环境中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及微波等)对太空中航天器件的影响。众所周知,近年来空间技术发展迅速,现代卫星和飞船上装载了各种高性能的光通信器件、光探测器、光纤陀螺(FOG)等。而这些光器件将会受到太空中高能离子辐射的长期影响,严重威胁飞行器的安全和寿命。因此,抗辐射光纤(Rad Hard fiber)就是科研工作者们针对这种状况开发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抗辐射光纤,抗辐射掺铒光纤,抗辐射铒镱共掺光纤,抗辐射多模光纤,抗辐射特种光纤,抗辐射保偏光纤,Rad Fiber,航天专用抗辐射光纤,太空抗辐射光纤,光纤陀螺抗辐射光纤, irradiation resist fiber, 抗辐照光纤 抗辐射光纤(Rad Hard fiber)又称抗辐照光纤(irradiation resist fiber)是一种特殊的光纤,它具有良好的抗辐射特性,能够有效降低恶劣太空环境中的高能离子辐射对光器件的影响,进而确保太空光器件的安全及寿命。 目前,世界空间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已有数万多个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飞行器进入宇宙空间。而空间的技术发展是与光器件及其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太空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宇宙空间中遍布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光、宇宙射线及各种高能带电粒子等。这些电离辐射严重的威胁太空中的光器件的安全及使用寿命。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法国抗辐射光纤(Rad Hard fiber)以其优良的抗辐射特性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及科研领域(如有兴趣,请参考法国S.Grirard教授关于抗辐射光纤方面的研究)。 Ixfiber系列抗辐射光纤(抗辐照光纤)目前为止已具有多年的生产设计经验,参与了20多项重大的航天项目。抗辐射光纤(抗辐照光纤)产品主要包括抗辐射掺铒光纤、掺抗辐射铒镱共掺光纤及抗辐射被动光纤种类。 主要特点:l 抗辐射掺铒光纤对于具有30dB增益的掺铒光纤放大器,增益衰减系数0.25dB/100krad l 抗辐射铒镱共掺光纤 对于10W的光纤放大器,增益衰减系数1.5dB/100krad l 纤芯直径:6um 和 12um l Panda(熊猫型)保偏光纤及被动光纤;l 较高的辐射兼容性; 主要应用:u 航空航天领域;u 光纤传感器;u 光纤陀螺;u 深太空传感;u 通信领域; Fiber Type Product Name Abs.@980nm (dB/m) Abs.@1530nm (dB/m) MFD@1550nm (um) Background Losses (dB/km) Cufoff Wavelength(nm) Splice Loss (dB) RIGV(dB/krad) Low Power ASE Source & Low Medium Power Amplifier for C&L band,PM or no PM IXF-RAD-AMP-1 7-9 12-16 5.5+/-1 15 1150 0.20(to smf 28) 0.07dB/krad IXF-RAD-AMP-2 12-15 22-28 5.5+/-1 20 1150 0.20(to smf 28) 0.03dB/krad IXF-RAD-AMP-3 8-11 14-18 5.5+/-1 15 1150 0.20(to smf 28) 0.01dB/krad IXF-RAD-AMP-2-PM 12-15 22-28 5.5+/-1 20 1150 0.20(to smf 28) 0.03dB/krad 如您有需求或想要进一步了解抗辐射光纤(Rad Hard fiber),请登录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拨打电话:或! 分享到 : 人人网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网易微博 相关产品 光敏光纤 掺铒光纤 掺铥光纤
    留言咨询

飞船相关的试剂

飞船相关的方案

飞船相关的论坛

  • “航行者1号”飞船可能已离开太阳系

    美科学家称“航行者1号”飞船可能已离开太阳系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21010/93/11233063048516454297.jpg“旅行者1号”飞船  “旅行者1号”在运行35年后,可能已首次离开太阳系  据外媒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9日早晨表示,最新迹象显示“旅行者1号”飞船(Voyager 1)很可能已经飞出太阳系而进入银河系,成为人类历史上首艘逃逸太阳系、探索于遥远恒星之间的人造飞船。  此说法一经证实,将标志着太空探索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时刻,预示着星际探索新时代的到来。  最新迹象  飞船在太阳系边缘  报道称,NASA官方尚未证实这一太空探索领域里的重要成就,但是观察家们称,从飞船上传回的最新数据证明“旅行者1号”飞船已经实现这个历史里程碑。  NASA科学家们此前表示,核实“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的边缘只需要关注3件事:来自太阳系以外的高能量宇宙射线增多;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的能量水平降低;飞船上磁场方向变化。  在过去几个月中,“旅行者1号”已被发现前两点现象,剩下的唯一一个问题就是磁场方向是否改变,这方面数据尚不清晰。得克萨斯州A&M大学的天文学家尼克称,尽管磁力数据尚不明确,但是很显然,“旅行者1号”在太阳系边缘穿越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  此前,“旅行者1号”已经在人类从未涉足的太空领域飞行,而且很明显,它早已十分接近太阳系与星际太空的边界。这个区域有大量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十分炙热且充满湍流。而科学家们认为,“旅行者1号”现在已经冲出这个区域,来到银河系的边缘,遨游于不同恒星之间的宇宙空间了。  古董飞船  35年后仍正常运行  1977年,NASA的“旅行者1号”及“旅行者2号”飞船首次发射升空飞离地球时,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会在太空生存多久。而现在,它们已成为人类宇航史上运行时间最长、飞行得最遥远的航天器,远离地球上百亿公里,并且在不同的方向飞行。  尽管它们现已成为早期太空时代的“老古董”,“旅行者号”仍然正常地运行着,而且这对孪生兄弟仅有区区68KB的计算机内存。另外,“旅行者号”飞船还携带了8轨磁带录音机,而今天的航天器则已经采用数码存储了。  这种大小仅相当于一辆微型汽车的核动力航天器目前仍然拥有5台运行正常的仪器可用来研究太空中的磁场等。它们还携带着包含多种语言问候、音乐和图片的镀金光盘,以便万一遇到外星智慧生命时可派上用场。  新闻链接  “旅行者号”飞船  本来,“旅行者号”飞船最初的目标是探测木星和土星,而且它们传送回了许多印有木星大红色斑点及土星耀眼光环的图像。“旅行者号”也不停发送回来大量的新发现:诸如,木星卫星木卫一上的火山喷发,另一木星卫星木卫二冰面下呈现的海洋迹象,以及土星卫星土卫六上甲烷雨现象等等。  随后,“旅行者2号”继续向天王星和海王星航行,是迄今为止唯一从这两个外行星身边擦身飞过的航天器;而“旅行者1号”则利用土星的引力场把自己像弹丸般地弹射到太阳系的边缘。

  • 【转帖】欧洲航天局或将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飞船

    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每日电讯报》14日报道,英国和欧洲航天局科学家研发的人工智能飞船,将能像人类一样做决定,有自己的期望和动机。这一概念在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里给宇航员造成致命后果,当时飞船上的人工智能电脑决定杀死所有宇航员,以便继续任务。尽管亚瑟·克拉克和主管斯坦利·库布里克发出了这种警告,但是欧洲航天局现在仍希望利用真实的人工智能控制未来飞船。  研发新控制系统  得到欧洲航天局支持的英国工程师正在研发用于人造卫星、遥控探索车辆和自控飞船的控制系统。这些太空飞行器会学习、查找问题、在任务期间适应不同环境、进行自我修复和自己做决定,确定如何能更好地执行任务。欧洲航天局公布了详细研究结果,该局准备发射第二艘自动货运飞船(ATV),在这个月底给国际空间站送去补给品。欧洲航空公司阿斯特里厄姆公司设计和制造的“自动货运飞船2”将沿着预定路线前往空间站,然后利用机上传感器和防撞系统与该站安全对接。  欧洲航天局还表示,它打算制造第一艘可以把人类安全送入太空和带回地球的飞船。南安普顿大学自动控制系统专家桑多尔·威勒斯教授负责研发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项目,他表示,这项技术最终将在用来运送人类的飞船上找到用武之地。他说:“我认为,最初它将被应用于遥控和无人任务中。采用这项技术后,现在需要地球上的控制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通信卫星和太空探索任务,将能进行自我控制,这将大大减少开支。我们正在考虑把它应用到下一代自动货运飞船上。”  人工智能 用途多多  威勒斯说:“我们证实在特定知识领域内,以前只能人类做出的决定和优先考虑的对象,现在机器也能做出。我并不是说它们懂得所有物理学知识,但是在它执行的任务和活动方面,该系统有自己的目标,会对它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很快想出应对办法。它评估的信息量比人类工程师更多。”威勒斯一直在研发被称作sysbrain的飞船控制系统,因此它能利用自然语言获得新指令或新信息。这意味着飞船的控制系统能够读懂用英文写成的文件,而不是只能识别特殊编码。  威勒斯说:“该系统甚至能登陆网络,了解最新信息,从中学习新知识。我们已经把人类的推理能力与此结合,以便它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它的目标和在做决定前优化目标的能力。”飞船采用人工智能在科幻片和书籍里一直是个非常受欢迎的话题,但是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里的电脑HAL 9000和其他书籍里的情节,令人对此产生担忧。  未来任务采用人工智能  在《2001太空漫游》里,HAL 9000故意引起故障,杀死飞船上的所有宇航员,不给他们留下毁掉电脑的机会。威勒斯表示,用于现实世界里的任何系统都要经过特殊编程,以便它们不会做出决定,对人类构成威胁。阿斯特里厄姆公司自动货运飞船生产和研发部主管沃尔夫冈·帕特斯彻博士表示,该公司还在研发可用在飞船上的人工智能系统。他说:“安全是载人太空飞行中的重中之重。载人任务采用的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确保人类安全。”  欧洲航天局已经通过“火星快车”任务对一种人工智能形式进行了检测,该系统能帮助科学家在最佳时间段内从飞船上下载数据。欧洲航天局德国太空操作中心的先进概念和技术办公室主管艾里斯安多·多纳提表示,他希望在以后的行星探索车和其他飞船上使用人工智能软件。他说:“当它们发现一块比较感兴趣的岩石时,它们能自行决定是否给其拍照,不用等待控制员发出让它们如何做的新指令。”  取代美国航天飞机  2008年第一艘自动货运飞船成功与空间站对接,把补给送上去,此时该站正以每小时1.74万英里(2.80万公里)的速度围绕地球运行。它利用28个分离推进器进行自我操作,与空间站安全对接。第二艘自动货运飞船于2月15日发射升空,它像一辆双层公交车那么大,可携带7公吨货物,通过它有望证实该技术既安全又可靠。当前这代自动货运飞船经过特殊设计,完成任务后会在大气层里燃烧掉。不过欧洲航天局现在已经开始研发类似飞船,这种飞船能把货物和实验仪器放入重返舱里,重新送回地球。  欧洲航天局自动货运飞船生产项目主管尼克·德特曼称,这种可以携带人类并能当作一种飞行工具的自动货运飞船,将能在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退役后取而代之。他说:“我们有望为成员国设计出一些能用于自动重返飞行器和机组成员运输的东西。”

  •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5/202305310457331534_1266_1642069_3.png[/img]

飞船相关的资料

飞船相关的资讯

  • 喜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飞船科普一文速览
    仪器信息网讯 据央视新闻最新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是继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以来,时隔近五年,我国再次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本次搭乘神舟飞船的航天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这是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十二次飞行任务,同时也是第七次载人发射任务。图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从左向右依次是:汤洪波、聂海胜和刘伯明。神舟十二号的飞行目标是对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三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按计划,他们要在空间站驻留三个月,这将创造我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天数的新纪录。在太空期间,他们将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一、载人神箭:长征二号F图注:神舟十二转场照片。长征二号F火箭安全性极高,主要用于载人航天。火箭高58.34米,由四个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其中,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逃逸塔位于火箭顶部,因此长征二号F火箭的辨识度非常高。在发射初始阶段,一旦航天员有危险,逃逸塔上的火箭会迅速点燃,可快速把航天员带到安全的高度并最终安全落地。二、太空摆渡车:神舟飞船神舟飞船是我国自行研制,用于天地往返运送航天员。飞船主体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图注:神舟载人飞船结构(示意图)。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轨道舱的两侧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在独自飞行时也有电能供应。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长2米,直径2.4米,内设可供三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推进舱呈圆柱形,长3米,直径2.5米,底部直径2.8米,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三、太空快递小哥:天舟飞船图注:天舟货运飞船(艺术图)。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并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了交会对接、推进剂补加和组合体飞行。天舟二号飞船密封舱携带的货物重量约 4.69 吨,推进剂约 1.95 吨,物资总重近 6.64 吨。其中包括,能供三人三个月使用的消耗品、二套舱外航天服以及平台物资等。为本次神舟十二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做好了生活物资准备。四、神舟飞船任务极简史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1999年11月21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21小时11分。这是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二号于2001年1月10日发射,2001年1月16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7天10小时22分。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神舟三号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2002年4月1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6天18小时51分。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三艘飞船,为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四号于2002年12月30日发射,2003年1月5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6天18小时36分。神舟四号在半年运行中,初步探明飞船运行轨道的空间环境状况,为神舟飞船正式载人积累了宝贵经验。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发射,2003年10月16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21小时23分。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图注: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安全返回。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和聂海胜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2005年10月17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4天19小时33分钟,实现我国航天员首次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2天20小时27分钟。在此期间,实现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发射,2011年11月17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16天13小时34分钟。这是一次无人发射,主要目的是验证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神舟九号搭载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2012年6月29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12天15小时24分钟。飞船同天宫一号实施了自动交会对接,在此次任务中,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进入太空。神舟十号搭载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2013年6月26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14天14小时29分钟。在此期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成组合体飞行12天,航天员还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神舟十一号搭载景海鹏和陈冬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2016年11月18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32天6小时29分钟。在此期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舟十二号搭载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于2021年6月17日发射,对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他们将在那里停留90天,将创造我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五、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空间站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质量22.5吨,由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入轨。核心舱在设计上有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达到了50立方米,可支持三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六、完全建成后的空间站什么样子?图注:建成后我国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可见货运飞船、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对接的状态(艺术图)。按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后的空间站将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整体呈现一个T字形结构。除了这次的 “天和”核心舱外,另外两个实验舱分别名为“问天”和“梦天”。其中,核心舱又可细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节点舱用于对接“神舟”载人飞船、用于空间实验舱的停泊和航天员的出舱;生活控制舱用于航天员工作、实验和睡眠休息等;资源舱为核心舱提供能源保障和对接“天舟”货运飞船等。“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和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具体来讲,“问天”实验舱主要用于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也是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配备有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还有小型机械臂,可进行舱外载荷自动安装操作。除此之外,它还有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这意味着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接管对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梦天”实验舱除具备和“问天“实验舱类似的功能外,还配置有货物专用气闸舱,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辅助下,支持货物、载荷自动进出舱。在空间站常态化运行后,将有三名航天员作为一个乘组长期驻留,定期轮换。轮换期间,最多可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完成交接后,前一个乘组乘坐载人飞船返回地球。七、为什么非要去太空?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来,现在建设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是做科研工作,做地面上不能很好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实验。空间站绕着地球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运动,空间站里一直处于失重状态,或者说微重力状态,这就为那些需要长时间在失重条件下才能完成的实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如果只是为了实现短暂的失重状态,通常有其他方式:一是建造非常高的落塔,在实验舱下落的过程中实现维持仅数秒的微重力。坐落在北京中关村核心区东南,隶属于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落塔就是这样一种装置,该落塔建成于2003年,高度为116米,实验物品实际从83米处自由下落,可获得3.6秒的微重力状态。图注: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落塔(乔辉2018年拍摄于北京希格玛大厦北侧)。二是让飞机做抛物线飞行,当飞机飞到高空后,调整飞机成上仰状态,关闭发动机,飞机在重力的作用下做斜抛运动,能够实现几十秒的微重力状态。目前,美国和俄罗斯都有这样的公司在运作,可以让游客体验失重状态。还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是发射亚轨道火箭,所谓的亚轨道就是指高度超过100公里,但尚未入轨,不能围绕地球运动的发射。有意思的是,预计2021年7月20日,前世界首富贝索斯将搭乘自家公司(蓝色起源)研发的“新谢泼德”火箭进入太空,能体验约5分钟的失重状态,欣赏一下地球与太空的接壤的优美弧线,然后返回地球。图注:贝索斯和蓝色起源公司的亚轨道火箭。目前,要想维持长时间的失重状态,当然必须要去太空了。在太空长时间的失重环境中,可以研究的项目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冶金、工艺和材料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其中以微重力条件下的流体的行为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的材料的制备以及微重力条件下的细胞生长和动植物行为的研究最为常见。航天员不但是实验的执行者,其本身也是医学实验的对象。未来,人类要想进行载人深空探索,例如登陆火星,单程旅行需要八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要求航天员必须有长期在太空生活的经验,这种经验必须在空间站上才能获得。八、目前在轨运行的有哪些空间站?目前,正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空间站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以及加拿大等国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其他空间站都退役了。图注: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始建于1998年,第一个舱室由俄罗斯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后续主要由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飞船进行建造和维护。最近几年,SpaceX的货运和载人飞船也参与了进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2010年才正式转入全面使用阶段。国际空间站长73米,宽109米,重400多吨,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空间站,也是最大的空间站。不过,国际空间站已经开始出现老化迹象,每年维护成本高昂,可靠性在下降,存在安全隐患。2010年10月,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找到两条漏气的裂缝,2021年3月成功封堵。2021年4月,航天员又在空间站发现三个潜在的漏气点,据说用密封胶修补了这些地方。按计划,国际空间站最初的服役期限到2015年,之后逐渐推迟至2024年。不过,很大可能还要继续推迟,毕竟是花费了1500亿美元建造的。2021年4月21日,俄罗斯航天局放出消息称,如果得到国家批准,俄罗斯将退出国际空间站,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九、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空间站?1971年,前苏联就秘密把礼炮一号(Salyut)空间站送入太空,进行军事活动。从1971年到1982年,前苏联总共发射了9个空间站,其中7个获得成功。在前苏联太空竞争的压力下,美国于1973年用土星五号火箭发射了他们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Skylab)。天空实验室重达80吨,前后接待了三批航天员。1979年完成历史使命,坠入地球大气层焚毁。图注:早期美国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除了国际空间站,最有名的要数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了。和平号空间站首次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舱室组合而成,重量达到130吨。除了前苏联自己的飞船,和平号空间站还接待了数次美国航天飞机的造访。图注: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与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对接。和平号上的航天员共完成了78次出舱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有三位宇航员连续驻留时间超过一年,为研究人体在长期太空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积累了大量的医学数据。2001年完成历史使命,坠入地球大气层焚毁。十、我国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了二次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合体。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入驻天宫一号。图注: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太空授课,演示小陀螺在失重状态下的行为。对于普通大众来讲,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令人印象深刻!那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他们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2018年4月2日,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再来看一下天宫二号的情况。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科研硕果累累。例如,天宫二号上搭载的设备首次进行了量子密钥分配实验;搭载的伽玛射线暴偏振探测仪器共探测到55个伽马暴,还观测到了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信号,并在国内首次利用脉冲星信号实验定轨。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完成使命,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十一、到2022年年底,建设空间站还有八次发射计划喜欢航天的朋友有福了,在2021和2022两年时间里,建设空间站的火箭进行11次发射,目前已经执行了3次发射,还有8次发射。执行这些任务的分别是发射空间站各舱室的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火箭和发射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其中,长征五号B和长征七号在文昌发射中心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届时,有条件的朋友记得到现场观看。
  • 工业内窥镜——飞船装配检测的左膀右臂
    工业内窥镜早在10年前就被我国科学家应用在航天器总装工作中,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航天任务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能造成致命的事故以及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航天器的密封结构、设备密集程度高、盲区多、空间狭小等特点,航天器的装配及安全检测是存在极大难度的,在经过科学家们多方的尝试后,选用了工业内窥镜无损检测新技术的手段,在当下高效地解决了航天器装配的问题。 在航天飞船的检测中,飞船的舱内空间小、结构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如以下三点: 飞船中多余物的查找和去除在装配飞船的过程中,总会有遗留在飞船内的多余物,比如螺丝钉、胶布、电缆碎片等,而这些遗留物又通常在非常狭小而手臂等无法到达的地方,如果通过奥林巴斯工业内窥镜进行检测,能清楚地看到杂质,并可以通过窥镜导管内置的机械手将杂物抓取出来。 飞船装配中的测量任何的机械装备都需要有一定的标准,飞船的也不例外,它的标准与我们所知的空间不同,标准更加严格,任何的装配都要做到精确再精确。在操作盲区的装配中,人眼无法进行测量位置安装,需要通过工业内窥镜来进行间隙测量,以确定安装的位置以及调整垫片的厚度。 飞船的故障查看功能飞船在正式发射前会经过无数遍的测试,在未使用内窥镜检测之前,每次飞船发生测试故障时,飞船的设计师不能进舱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的描述来进行诊断,信息在阐述中存在误差。而在引工业内窥镜之后,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改善,诸如奥林巴斯工业内窥镜拥有图像共享功能,它通过连接无线网络,将所检测到的图像共享在电脑、手机或者平板上,可以进行多方观察,这不仅能让设计师及早时间清楚看到飞船舱内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人员频繁进出舱的危险性。 奥林巴斯 IPLEX NX系列工业内窥镜 除此以外,工业内窥镜还能做到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能检查舱内一些监控设备的状态和设计。还有它的3D测量技术,能清晰知道所探测到的缺陷等具体的位置和距离,同时还能对内窥探头进行远程控制,这对于飞船的检测较为合适。 工业内窥镜,能够在航天器的装配检测中起到的作用远不止以上提到的,它不仅可以校正了插头的状态,找出了舱内的冗余物,更是能够帮助飞船完成装配间隙的测量等各种复杂问题,真正成为飞船装配检测的左膀右臂。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业内窥镜也不断升级,它的3D测量及建模技术,以及在亮度、图像、便捷、智能等功能上也更强大,致力给未来更加先进的航天器带来强有力的无损检测设备。 更多细节您可以访问以下网页,联系我们了解:www.olympus-ims.com.cn/contact-us 您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电话:400-969-0456
  • 神州八号飞船成功发射 进入预定轨道
    中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 神舟八号飞船于北京时间11月1日5时58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将在两天内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目前天宫一号运行稳定,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   神舟八号起飞瞬间 中广网记者路林强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与以往飞船发射不同,这次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飞船“零窗口”发射。为确保将飞船发射到与目标飞行器共面的轨道,神舟八号必须在天宫一号轨道面经过发射点后的一定时间内准时点火起飞,否则就需要消耗很多的推进剂来修正两者之间的轨道面偏差。   点火瞬间:轰鸣声震动大地 橘红色火焰照亮夜空   记者:让我们直接进入最激动人心的点火时刻,现场点火时间是5点58分07秒,这与此前预设的火箭发射零窗口时间分秒不差。我的位置是距离发射塔架15 公里的指控大厅里,当零号指挥员发出最后的点火口令时,我看到火箭底部两边喷出火焰。几秒钟之后火箭升空,橘红色的火焰把黑色的黎明照亮,天空好像变成一幅桔红色的泼墨画,我甚至能看清云彩的轮廓。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火箭升空的开始,我听不到任何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指控大厅才传来轰隆隆的轰鸣声,玻璃也开始明显的颤抖。神舟八号打入云层之后就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但是巨大的轰鸣声和玻璃的颤抖仍然持续了数十秒,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详细]   3日凌晨与天宫首次交会对接   据北京飞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神八这次任务的重点是完成交会对接。也就是为接下来的飞船能够载人上天而进行模拟飞行,所以在神八的前端加装了交会对接装置,同时神八入轨轨道也与前几次有很大的不同。   周建亮:神舟七号飞船入轨的轨道高度是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现在神舟八号入轨远地点高度是330公里,之所以采取这样一个轨道的方案,主要是出于交会对接的需要。   周建亮:后面有两次交会对接工作,第一次是在3号凌晨,另一次是在14号。也正是因此,神八升空之后的控制动作将非常的密集,在今天中午12点左右,神八运动到第五圈届时将进行第一次轨道控制,抬升它的近地点高度。此后在明天当它运行到第13圈、16圈、19圈、24圈时,还将进行4次轨道控制。这样经过5次远距离的导引控制,在3号凌晨时就可以进行第一次交会对接。然后进行锁紧,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让天宫和神八的接吻能够更加紧密更加严丝合缝。   此后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飞行12天之后,也就是在本月14号时,神八将撤离天宫一号,然后再进行对接,他们共同飞行2天之后,16号神八将第二次撤离天宫一号,17号返回地面,这样天宫其神八交会对接工作就算圆满完成。   “成都造”仪器将控制神八飞船安全返回   备受关注的神舟八号飞船于今日5时58分发射。“神八”飞天,而“成都造”的“静压高度控制器”,则控制着其安全着陆。记者10月31日获悉,由中航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静压高度控制器,从“神一”一直应用到“神八”!   据专家介绍,静压高度控制器是飞船回收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被定为飞船的A级产品,是飞船回收舱打开降落伞系统的关键控制单元。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达距地面11公里高度时,安装在返回舱内壁的静压高度控制器发出开伞指令,飞船的控制操作系统收到信号后,拉出引导伞、降落伞、减速伞和主伞。飞船下降到6公里和5公里高度时,静压高度控制器再次发出信号,监测主伞是否工作正常,如果主伞出现意外,静压高度控制器将再次发出指令,启动备份伞,确保飞船回收舱百分之百安全降落。   除此之外,该公司还为“神八”提供了两种型号的压力信号器,主要使用于飞船对接压控装置和目标飞行器供氧组件。作为对接压控装置的功能部件,这两种信号器安装于运输飞船轨道舱内 作为供氧组的功能部件,安装在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内。其主要功能是感受并指示组件的压力变化,为飞船的控制系统提供有力的压力数据保证。(成都日报)   神八天宫交会对接系统上海研制   与以往神舟系列飞船单独飞行不同,神八肩负着“交会对接”新任务,因此在它的轨道舱和天宫的实验舱前面,都各有一个对接机构,分别称为主动对接机构和被动对接机构。主、被动两套对接机构上,总共有13个电机、243个齿轮、680个轴承、5个电磁拖动机构、5个电子单机和2套结构本体,各自承担着他们的重要角色。   十多分钟的空间对接,却让上海航天人忙了12年。从1999 年开始,对接机构就进行了方案论证,以及大量研制、试验工作,神八和天宫两套对接机构在上海航天人“老中青”三代的目睹下成长起来。樊萍回忆道,“从方案论证到正样产品出厂,对接机构的结构外形没有变动过,但是里面部件几乎全部被改进了。”   记者获悉,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作为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主要单位之一,承担了神舟八号对接机构分系统、电源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以及总体电路分系统相关设备的研制工作。   据悉,天宫与神八此次要完成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完成交会对接 二是完成组合体运行,收集遥测数据、大气环境以及温度控制。试验结束后,神八返回舱将返回地面,天宫继续在太空服役,等待神九和神十飞船前来对接。只有三次都对接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才全部达到。   1992年,中国就正式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据外媒报道,有美国学者认为,天宫一号相当于美国1973 年发射、1979年坠落的首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这个载人空间站上拥有“阿波罗”望远镜和其他仪器,主要观测太阳和地球,还从事人类在失重状态下生理和心理反应等各种科学研究工作。对此,《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庞之浩却打趣道,与国外20吨级以上的同类试验性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质量较小,只有8吨,因此称为“迷你空间实验室”更妥当。   下一步,中国还将建造较大规模的空间站。有消息称,中国空间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建成。(东方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