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螺旋霉素片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检测方案(微生物检测)

检测样品 化药制剂

检测项目 微生物相关及生化特性

关联设备 共1种 下载方案

方案详情

摘 要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乙酰螺旋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方法 采用 ((中国药典 2005年版二部附录 收栽的方法。结果:通过试验,采用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能够排除乙酰螺旋霉素自身的干扰。结论:方法简单易行, 重现性好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乙酰螺旋霉素 微生物限度检查

智能文字提取功能测试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年 第13卷 第02期(半月刊) 乙酰螺旋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 肖文莉 吴美香 郴州市药品检验所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乙酰螺旋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收载的方法。结果通过试验,采用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能够排除乙酰螺旋霉素自身的干扰。结论该法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乙酰螺旋霉素 微生物限度检查 中图分类号: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245(2007)02-0082-04 乙酰螺旋霉素为螺旋霉素的乙酰化衍生物,属16元环大环内酯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产气荚膜杆菌,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属,支原体属等具有抑制作用。本文作者通过试验,确定了其微生物限度检查应采用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该法能够排除其本身对微生物生长的干扰。该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1试验材料 1.1试验样品乙酰螺旋霉素片 批号:20060204厂家:岳阳中湘康神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成分:本品为单乙酰螺旋霉素II、单乙酰螺旋霉素III、双乙酷螺旋霉素II、双乙酰螺旋霉素III四个组分为主的混合物。 1.2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埃希菌[CMCC(B) 44105]、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MCC (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来源: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3试药 1.3.1 培养基名称及批号 营养肉汤培养基:050603;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040701:营养琼脂培养基:050106;胆盐乳糖培养基:050420;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050808; 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50824;0.1%蛋白胨水溶液:050711。 以上培养基均由:北京三药科技开发公司生产;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监制。 1.4滤器类型:HTY反复使用集菌过滤器:泵管:FPD220 批号:20060901;微孔滤膜:孔径:0.45m,尺寸:中50mm; 均由杭州泰林生物技术设备有限公司提供;HTY-200集菌仪:杭州高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杭州泰林医疗器械厂提供。 1.5菌液制备: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新鲜培养物接种至营养肉汤中,培养24小时,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 中,培养24小时,上述培养物用0.9%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 的菌悬液,备用。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7天,加入5m1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1m1含孢子数为50~100Ccfu 的孢子悬液,备用。 2.方法与结果 2.1常规法 2.1.1供试液制备:取本品制成1:10的供试液,备用。 2.1.2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ml于培养皿中再依次加入已知菌数的试验验各1m1。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1.3菌液组: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每1ml中菌落数。除不加供试液操作同试验组 ,2.1.4供试品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ml分别注入平皿中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本品的本底数。 2.1.5稀释剂对照组: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m1,加入已知菌数的试验菌1ml,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1.6菌回收率计算 试验组平均数一供试品对照组平均数 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稀释剂对照组回收率(%)=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 2.1.7结果判断:见表1。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两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采用常规法检验乙酰螺旋旋素片,人工加入5种菌液,稀 表1 菌种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杆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每 试验次数 1 2 1 2 1 2 1 2 1 2 实验结果试验组菌落数 38 26 10 5 48 39 87 61 49 69 菌液组菌落数 87 68 92 54 98 79 94 78 57 79 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 0 0 0 0 0 0 0 0 0 0 稀释剂对照组菌落数 81 73 85 51 88 65 89 71 63 72 稀释剂对照组回收率 93.1% :107.4% 6 92.4% 94.4% 89.8% 82.3% 94.7% 91.0%110.5% 91.1% 试验组回收率 43.7% 38.2% 610.9% 9.3% 49.0% 49.4% 92.6% 78.2% 86.0% 87.3% 表2培养基稀释法验证试验回收率结果表 菌种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试验次数 1 2 1 2 1 2 实验结果 试验组菌落数 37 41 14 17 25 21 菌液组菌落数 73 74 70 55 96 88 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 0 0 0 0 0 0 稀释剂对照组菌落数 71 65 68 49 87 69 稀释剂对照组回收率 97.3% 87.8% 97.1% 89.1% 90.6% 78.4% 试验组回收率 50.7% 55.4% 20.0% 30.9% 26.0% 23.9% 表3薄膜过滤法验证试验回收率结果表 菌种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试验次数 1 2 1 2 1 2 实验结果 试验组菌落数 38 43 39 27 49 46 菌液组菌落数 70 3 73 51 78 81 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 0 0 0 0 0 0 稀释剂对照组菌落数 59 63 81 60 77 64 稀释剂对照组回收率 84.3% 86.3% 111.0% 117.6% 98.7% 79.0% 试验组回收率 54.3% 58.9% 53.4% 52.9% 62.8% 56.8% 表4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验证试验回收率结果表 菌种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试验次数 1 2 1 2 1 2 实验结果 试验组菌落数 64 67 61 49 66 73 菌液组菌落数 70 73 73 51 78 81 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 0 0 0 0 0 0 稀释剂对照组菌落数 59 63 81 60 77 64 稀释剂对照组回收率 84.3% 86.3% 111.0% 117.6% 98.7% 79.0% 试验组回收率 91.4% 91.8% 83.6% 96.1% 84.6% 90.1% 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稀释剂对测定无干扰;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乙酰螺旋霉素片的霉菌和酵母菌数测定可以采用常规法测定。其余细菌的回收率低于70%,说明乙酰螺旋每素片对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应建立新的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验证。 2.2培养基稀释法 2.2.1菌液制备: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新鲜培养物接种至营养肉汤中,培养24小时,上述培养物用0.9%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备用。 2.2.2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ml分别注入 5个平皿中,使成0.2ml/m,再依次加入已知菌数的试验菌。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2.3菌液组: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每1ml 中菌落数。 2.2.4供试品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1ml分别注入5个平平中,使成0.2ml/皿,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则定本品的本底数。 2.2.5稀释剂对照组: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ml,加入已知菌数的试验菌1ml,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2.6结果判断:见表2.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两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检验乙酰螺旋霉素片,人工加入3种菌液,稀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稀释剂对测定无干扰;试验组的回收率均低于70%,不符合验证试验,说明乙酰螺旋霉素片经培养基稀释后仍不能消除其抑菌活性,应建立新的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验证。 2.3薄膜过滤法 2.3.1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ml,加入置有100ml定量稀释液的滤器中,经薄膜过滤后,用0.1%蛋白胨水溶液冲洗5次(100ml/次),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规定的定量活菌50~100cfu, 抽滤,取膜,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3.2 菌液组:除不加供试液外,操作同试验组。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每1ml中菌落数。 2.3.3供试品对照组:除不加菌液外,操作同试验组。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本品的本底数。 2.3.4稀释剂对照组: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ml, 其余同试验组,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3.5结果判断见表3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两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采用薄膜过滤法检验乙酰螺旋霉素片,人工加入3种菌液,稀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稀释剂对测定无干扰;试验组的回收率均低于70%, 符合验证试验,说明经薄膜过滤后仍不能完全消除乙酰螺旋霉素片的抑菌活性,因此,重新建立方法并并证。 2.4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 2.4.1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0ml于500转/分离心5分钟,量取上清液, 1ml,加入置有100ml定量稀释液的滤器中,经薄膜过滤后,用0.1%蛋白胨 水溶液冲洗5次(100ml/次),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规定的定量活菌50~100cfu,抽滤,取膜,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4.2菌液组除不加供试液外,操作同试验组。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每1ml中菌落数。 2.4.3供试品对照组除不加菌液外,操作同试验组。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本品的本底数。 2.4.4稀释剂对照组: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ml, 其余同试验组,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菌落计数方法测定菌落数。 2.4.5结果判断;见表4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两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采用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检验乙酰螺旋霉素片,人工加入3种菌液,稀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稀释剂对测定无干扰;试验组的回收率均高于70%,符合验证试验,说明经离心集菌薄膜过滤后可消除乙酰螺旋霉素片的抑菌活性,因此,离心集菌薄膜过滤可用于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3.1试验组取1:10的供试液10ml于500转/分离心5分钟,量取上清液1ml,加入置有100ml定量稀释液的滤器中,经薄膜过滤后,用0.1%蛋白胨水溶液冲洗5次(100m1/次),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10~100cfu·m11大肠埃希菌菌液1ml。抽滤,取膜,入增菌培养基。 3.2 阴性菌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加入10~10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1ml代替大肠埃希菌。 3.3结果试验组检出大肠埃希菌,阴性菌对照组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 讨论 根据验证试验结果,确定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为: 4.1细菌数及控制菌检查可采用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测定。方法如下: 取本品 10g, 加入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中,摇匀,使成1:10供试液,于500转/分离心5分钟,量取1ml, 加入置有100ml定量稀释液的滤器中,经薄膜过滤后,用0.1%蛋白胨水溶液冲洗5次(100m1/次),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项下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进行检查。 4.2霉菌和酵母菌数可采用常规法测定。方法如下:取本品10ml, 加入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中,摇匀,使成1:10供试液,照《中国药 典》2005年版二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项下常规法进行检查。 4.3从表1、表2可以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其敏感菌株,对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白色念珠菌及黑曲每的回收率均在70%以上,说明乙酰螺旋霉素片对霉菌和酵母菌生长没有影响,故霉菌和酵母菌检查可以采用常规法。从表3可以看出,离心集菌薄膜过滤法可以消除乙酰螺旋素片的抑菌作用。 4.4在选择薄膜过滤法的冲洗量时,如果冲洗量较大,会使细菌菌体受损,不利于生长,直接影响到回收率,同时量多的冲洗液也会影响滤膜孔径,使滤膜受损,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反之,如果冲洗量较小,样品的抗菌作用未消除,回收率无法达到70%。因此,此 样品选择冲洗500 ml冲洗液为宜,实验菌才能生长良好。 ( 参考文献 ) ( [1 ] 中国药典(二部)[S].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5, ) ( [2] 中国药典(二部)[S].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5, 附录:93 ) ( [3]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61 ) ( 收稿日期:2006-11-26 )

关闭
  • 1/4
  • 2/4

还剩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全文

产品配置单

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您提供《乙酰螺旋霉素片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检测方案(微生物检测)》,该方案主要用于化药制剂中微生物相关及生化特性检测,参考标准《暂无》,《乙酰螺旋霉素片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检测方案(微生物检测)》用到的仪器有薄膜过滤器反复使用全封闭型FC50A/B。

我要纠错

推荐专场

相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