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来讲讲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大家熟悉的零度和健怡可乐用的就是这种甜味剂。比起上面两货的作死先例,阿斯巴甜的发现就正常多了。
概括起来也就是1句话:
James M. Schlatter于1965年,在G.D. Searle & Company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无意间舔到手指,于是发现中间产物具有甜味。
恩,也是舔到手指,这帮不怕死的吃货...
-------------------------------------------------------
最后说说一种新型甜味剂——三氯蔗糖(商品名:SPLENDA,也就是善品糖)的发现。这种甜味剂的优点是和蔗糖的口感十分相似,并且无热量。
就是这货。
说到这个东西的发现,要回到1970年代。
那时,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学院,有一位印度研究生范德尼斯(S. Phadnis)在导师休(L. Hough)的实验室研究杀虫剂。
为什么一定要提到是印度研究生呢?...等会你会明白的。
其中有一个课题是研究蔗糖经过分子修饰之后作为杀虫剂的使用。
有一天,一个实验品是用三个氯原子取代了蔗糖的三个氢氧基团。
导师:“你帮我把这个产物 test 一下吧。”
范德尼斯:“什么?要我 taste 一下产物?......那好吧,我试试。”
真正的勇士范德尼斯丝毫不怕合成该化合物的硫酰氯有剧毒,居然当真回到实验室,戳了一指头的该化合物,放进嘴里舔了起来。
“真甜啊!”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回来他兴奋地向导师报告 taste 结果,然后被骂了一顿。
然后,导师觉得,这实验反正一直没什么结果,看来做杀虫剂已经不太靠谱了。那我们就改作甜味剂吧。
很快实验就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好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是多重要。
在此像那些在实验室里勇于作死,作出花样并且保持创新的逗逼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以及由衷的钦佩!
当然,他们的作死经历绝对不值得鼓励。
后来的事情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发现,至此,我们终于对甜味形成的分子机制有了足够的了解,可以从分子层面判断一样东西到底甜不甜了。舔实验产物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