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化验”?听我细说(番外篇)——8.12周年启示录,化学和分析测试教会了我什么

  • 仗剑少年游
    2016/09/18
  • 私聊

实验室建设

  • 讲真,写这篇番外篇我是比较纠结的,因为这篇文章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分析测试仪器和分析测试方法,更多的是一个亲历者的感悟,很可能会在审核及评奖环节产生很大的争议。本来是想在8.12一周年时发表的,但是家中和单位琐事都多,居然没能腾出手来。作为分析测试领域的从业人员,我们在旁人眼里有着各式各样的标签,分析测试工作或许很辛苦甚至危险,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体验,在关键时刻,能让我们避免伤害,拯救他人,这是8.12给我个人最大的体会。所以,即便后期审核或者评奖出现争议,我希望此文能尽可能多的被人看到,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对于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时光回溯到一年前的那个夜晚。
    2015年8月12日,周三,为什么记得如此清楚,因为哈根达斯的咖啡周三时买一赠一,可能多少有咖啡的因素,或者白天小朋友玩得有些兴奋,我们全家睡得比较晚,大概11点钟才熄灯,然后,你们懂得,各自再看一会儿朋友圈。
    晚上大约11点半以后,我突然看到窗户一亮,感到奇怪,于是起身,还问媳妇,怎么窗户亮了?媳妇说,可能楼下在倒车吧。我家是老房子,窗户冲南,晚上倒是常有不讲公德的邻居倒车、亮灯、鸣笛的。我正想着呢,突然听见狗叫声(同理,有不讲公德的邻居养狗、遛狗),然后让我感到害怕的事情发生了,我感觉窗户在震动。
    奇异的亮光、犬吠、震动……
    我自言自语到:是不是地震了。
    其实想的远比现在打字快而且多。
    地震逃生时间是12秒,我家住二楼,我在想要不要组织家人下楼。
    正想着呢(我反应是有多迟钝),突然窗户大亮(为了观察清楚是不是楼下的车灯的亮光,我拉开了一角窗帘),亮如响晴白昼,我心说,罢了,地光要是如此强烈,这场大地震我们全家无处可逃。
    过了一会儿,一声巨响(这是第二次也是最猛的那次爆炸),我反而镇静下来了,打雷了?
    当然猛烈的震动也接踵而来。
    我迅速发了一条朋友圈——什么情况,是不是地震了。
    很快我看到了住在附近同事的朋友圈,很明显,她也感觉到了。
    我马上打她电话,接通了,我自己告诉自己,不是地震,如果是地震,通讯、电力往往是最先受到破坏的。
    于是我想到了——是爆炸,所以我马上做了一件事,我让媳妇关闭所有门窗(那时候还在伏内,天气很热)。
    这么大的威力,我首先想到的是储气罐或者储油罐的爆炸。
    这个时候必须感谢有微信和微博这样的工具,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图像和视频陆续传来,爆炸地点也确定了,是瑞海。
    期间我安抚了家人,在这个时刻,我才明白,人内心的恐惧是无法掩饰的,孩子明显感受到了我的惊慌,虽然我并没有什么失态的地方,但是她知道事态严重,一个劲儿的说:地震了,可怎么办啊?后来告诉她是爆炸,不是地震,她也慢慢入睡了。
    我对媳妇说,真希望没有消防队去救火,因为我知道那声巨响背后的爆炸很可能瞬间让现场的人员罹难(事后证明确实如此)。
    但是我睡不着,因为专业和职业的原因,我很关心是什么爆炸,因为次生灾难有可能更致命。
    很快瑞海的经营范围也通过网络公布的,看到最后几行,我有些害怕了,我看到了氰化钠的字眼。
    我接触过氰化钠,大学论文阶段实验室里作为试剂使用过,当时都是毫克级的使用,带手套操作,每次用量都要记录。
    工作后,也接触过,当时看到同事毫无防护的携带“氰化钠”的样品我就知道,样品肯定不是(否则……)。
    后来的报道无论是媒体还是政府方面不知道为什么都没有太强调“氰化钠”的危险,但是时至今日,我一直觉得氰化钠是8.12中最凶险的环节,近700吨的货物没有靠近炸点摆放,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其实电视、电影中,尤其是谍战题材的影视剧,氰化钾还是很常见的,用于间谍、特工的自杀,但是这个名字如此近亲的氰化钠居然没有触动太多人的神经,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当看到氰化钠在经营范围内时,我一直在想,现场千万别有啊,如果有,也千万别是啊(上文同事的那个例子,样品其实是石粉,是国内厂商骗老外的道具),但是一切只能通过伤亡数据来判断了。
    爆炸了两次,那么现场肯定已经有消防车了,第二次那么猛烈,那么肯定会有伤亡。
    第二天一早,微博报道事故已造13人死亡,我于是一下子放心了。
    为什么?
    从微博及新闻的报道,爆炸引起的震动相当于3.1级地震,爆炸当量相当于24吨TNT,如果现场存放了氰化钠的话,那么冲击波会将氰化钠推送到更大范围内,而氰化钠是剧毒物,一旦被吸入会有大量人员伤亡。但是初步统计仅有13人,而且就诊人员多少烧伤和皮肉伤,所以此时我已经基本可以确定:
    现场没有氰化钠,或者氰化钠没有被爆炸波及。
    8.12的影响是世界范围的,所以8月13日,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非常火爆,我很快注意到一个现象:
    假消息层出不穷,所以我迅速的在微信群里回应、分析各类消息,把经过分析的消息提供给媒体圈工作的校友。当时的基本观点是:
    1.爆炸物潜在的能量在第二次爆炸中基本消耗完毕,不会有更大规模的爆炸了;
    2.氰化钠基本没有被波及,但是要关注炸点附近的水塘有没有死鱼出现;
    3.若降雨,要做好防护;
    4.准备饮用水。

    为什么会有2~4几个观点?
    从伤亡情况来看,地表附近应该没有多少氰化钠的扩散,但是爆炸威力如此巨大,会不会将氰化钠粉尘抛向空中?自身沉降或者借助雨滴降落下来造成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所以舆论盼着降雨(有助火情控制),但是我内心却害怕降雨。
    很快,记者有了新发现,他们发现了遇水即燃的白色粉末。
    白色粉末?什么鬼?
    我和我们的同事想了半天,猜不出会是什么。
    因为白色粉末通常是盐和氧化物,遇水能剧烈燃烧的太少了,从瑞海的经营范围来看,没有见到那么偏门的货物。
    我内心偷偷的想,是不是有碱金属(钠、钾),或者活泼的碱土金属(镁、钙),天哪,货场居然会放这种货物么?
    不幸言中,转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披露货场堆放有碱金属,加上之前已经披露的硅铁、碳化钙、硝酸盐,我心中有了一个大概的脉络,于是我在微信群里不负责任的说:
    爆炸可能最先是自燃,在灭火时使用了水系灭火剂,造成碱金属的剧烈燃烧和爆炸,进而造成硝酸盐爆炸,第二次剧烈爆炸是由于硝酸盐引起的。
    后来我在微信群里各种答疑。
    一、为什么上防化部队?(言下之意,可能是袭击,可能涉及化学战剂)
    在爆炸起因不明,炸点附近情况不清的情况下,使用防护措施最全的力量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次生灾害带来的伤亡。
    二、有没有毒气?
    从现场找到幸存者(一个消防员和一个老汉)来看,爆炸并没有产生大多能够致命的有毒气体。
    三、炸出空气清新剂是不是一个笑话?
    不是,空气监测和水质监测部门使用的监测方法中并未包括现场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报告显示正常不奇怪,显示正常和实质正常并不是一回事。
    四、氰化钠含量超标50%是不是证明地下水已经被污染?
    我认为不是,标准中氰化钠限量很低,超出50%并未构成显著差距(后期发现炸点水坑氰化钠浓度超标数万倍,这个可以肯定水坑里的水被污染了,后话)。
    五、第一次降雨地面产生泡沫是不是爆炸所致?
    我认为不是,只是平常下雨你们没有注意有泡沫而已。
    六、出现大量死鱼是不是氰化钠污染造成的?
    不是,死鱼出现在出海口附近,离炸点太远了,而且死的是同一种鱼,不合理。(说来有趣,爆炸后很多天才有人想起观察有没有死鱼来)
    七、爆炸区域如何善后(这是我媳妇问的)?
    建个公园,用绿色植物消解残余的氰化钠。
    后来的事情你们应该都知道,我说的好像都是对的。
    这次爆炸中,有很多人因为观看爆炸被冲击波以及冲击波所挟持的东西所伤,我记得我对孩子反复强调过的一句话:
    看见着火,向远离着火点的方向迅速撤离,千万不要上前,可以报警,但是不要试图自己救火。
    我想,可能没有人对这些伤者强调过。
    所以我才反思,在关键的时刻,我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首先,是不轻信。
    在平时生活中,媳妇交接的事情,我往往会重新复核一遍,她很生气,你是不是信不过我?
    其实,从事分析测试的人员大概只相信自己,这是职业习惯。
    其次,是细致。
    获取多方面的信息,相互验证,然后去伪存真。
    最后,是冷静。
    做好最坏的打算和应对方案。

    当然,这次8.12的代价是惨烈的,从媒体定性来说,还是更多的强调了政府方面的责任,但是如果瑞海不是一个违规的物流公司,它的资质或者建设地点没问题,8.12就不会发生么?
    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这一切都可以避免,或者说损失可以不这么惨烈。
    被采访的货场工人或者消防队员好像都提过:缺乏相应的培训。
    这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么?
    当你的工作需要你面对危险时,难道你自己不应该去了解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么?
    是的,即便没有培训,你也应该去了解,为了你自己。
    如果有完善的记录,如果有规范的摆放,如果有及时有效的应对,代价都不会那么大。
    好在,不幸中的万幸,不知道什么原因,那700吨的氰化钠没有放在炸点附近,天哪,居然是货真价实的氰化钠,河北诚信化工,我多么希望你这次是不诚信啊。
    除此之外,还有问题非常值得分析测试领域从业人员思考:
    一、分析测试的科普非常薄弱
    其实三聚氰胺之后,大家对分析测试的关注日益高涨,但是更多的停留在想象或者想当然上,最让我感到滑稽的是,居然有很多医生在装模作样的讲化学和分析测试,什么敞着盖烧开水,否则水里会有氯气,什么不锈钢会被腐蚀(谁TM让你用38.5%的盐酸,等等,这个浓度的盐酸你怎么搞到的),什么弱碱性水、小分子水。
    分析测试常见的原理,分析测试报告的含义,分析检测的局限性,这一切的一切,缺少系统的讲述和宣传,比起严谨、收敛来,大家似乎更喜欢耸人听闻。
    二、媒体的专业素养差
    其实我觉得记者应该分类,各自对于所报道领域应该有相当的专业背景,而不限于新闻专业背景。关于化工领域和检测领域的错误报道很常见,我也经常直接联系记者指出问题。如果你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是不是也应该找相关专业背景的人了解一下情况再报道?此例中,白色粉末遇水即燃是多么强烈的误导啊。
    三、检测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欠缺
    8.12期间,驻扎在炸点附近的各类检测机构很多,检测设备很多,但是基本上是各顾各的,信息没有很好的整合,当然可能是下面这个原因。
    四、缺乏综合性分析测试人员
    作为一个分析测试人员,作为一个家离炸点五公里以内的亲历者,我很想投入到一线的检测工作中去,别的不敢说,现场可疑的固体样品我有办法确定是什么东西,瑞海公司库存货物我在工作中几乎都碰到过,但是我相信其他检测机构的人员做不到这一点,不是因为他们不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专了。
    一~四归结到一点,分析测试领域的中间环节不够强大,缺乏普通人员和专业人士之间的过渡,缺乏普通分析测试和专业分析测试之间的过渡,而这个科普的、综合性的平台需要广大仪器信息网的网友共同搭建,而这也是我近年来致力于分析测试科普的初衷。
    让我们相信科学、敬畏科学,远离妄言,远离谎言,愿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再没有8.12。
    +关注 私聊
  • symmacros

    第1楼2016/09/18

    应助达人

    写的太好了,好多问题值得深思。

0
    +关注 私聊
  • qianguiyun1

    第2楼2016/09/18

    应助达人

    真的不错啊

0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3楼2016/09/18

    应助达人

    写的太好了,楼主的专业知识让人佩服。

0
    +关注 私聊
  • george2644661

    第4楼2017/01/14

    8.12带给我们很多的反思!写的很好。

0
    +关注 私聊
  • ludilaoshi

    第5楼2017/05/16

    楼主很强大,白色粉末遇水就燃烧为啥说是误导啊?

0
    +关注 私聊
  • 仗剑少年游

    第6楼2017/05/16

    白色粉末通常是氧化物或者碳酸盐,很少有氧化物或碳酸盐遇水燃烧的……所以我们讨论了很久。

    ludilaoshi(ludilaoshi) 发表:楼主很强大,白色粉末遇水就燃烧为啥说是误导啊?

0
0
    +关注 私聊
  • 十七

    第8楼2019/08/13

    应助达人

    安全第一

0
    +关注 私聊
  • Kevin

    第9楼2019/08/13

    已经过去四年了 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0
    +关注 私聊
  • deer

    第10楼2019/08/14

    赞一个,安全第一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