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老西
第1楼2007/05/10
测定普朗克常数,获当时最佳数据
叶企孙在哈佛大学时,在W.杜安(Duane)教授指导下,与H.H.帕尔默(Palmen)合作,利用X射线连续谱短波限(λm)与电子加速电压(V)的关系式
Ve=hc/λm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他们用电位差计测V,用方解石谱仪测λm,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V和λm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获得精度很高的V和短波限布拉格反射角的数据,其相对误差比标准电池电动势的相对误差还小。用这些实验数据和国际上当时采用的电子电量(e)、光速(c)和方解石晶格常数(d)的数值得出h=(6556士0.009)×10-27尔格·秒。这篇论文于1921年4月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美国光学会月刊及全国科学院汇刊上发表。h这一基本常数的精确测定始终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的实验研究工作,叶企孙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专门研究基本常数的伯奇(Birge)用叶企孙等的实验数据和e、c、d的新数值算出h=(6.559士0.008)×10-27尔格·秒,并说误差主要来自e值的误差。这表明叶企孙等的实验数据是当时用这种方法测h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
在高压磁学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1921年叶企孙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P.W.布里奇曼(Bridgman)的实验室中研究液体静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前人研究时压强仅达1000kg/cm2,加以在实验中考虑不周,未得出明确结论。叶企孙用布里奇曼实验室中压强可达12000gk/cm2的设备对铁、镍、钴的高压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磁感应强度变化百分比(△B/B0)与压强、磁场强度(H)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发现,要获得正确的结果,必须使样品彻底退磁,前人所述“反常效应”实际上是退磁不完全造成的。叶企孙还对高压磁性进行理论分析,结论与实验结果定性地相符。此项研究由叶企孙独立进行,是高压磁学的重要进展,属开创性工作,因此获博士学位。成果发表在1925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上。布里奇曼所著《高压物理学》(1931)中“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叶企孙的工作,并说明后人即在此基础上对铁镍合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乐育英才逾半世纪,功勋卓著
1924年3月叶企孙应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胡刚复之聘任副教授,讲授力学、电子论和近代物理等课程。1925年东南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毕业,赵忠尧、施汝为均在其列,他们毕业后随叶企孙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5年9月叶企孙任清华学校副教授,是年清华学校开始办大学本科。在1925—1928年期间,清华物理系仅叶企孙一人。他担任所有物理学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精心擘划,具体组织,使物理系蒸蒸日上,迅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29年清华大学决定开办研究院(即现在的研究生院),研究院中的物理研究所由叶企孙任所长,1930年第一名研究生陆学善入学。1937年时清华大学物理系已成为我国高水平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物理学研究基地。
叶企孙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他认为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为此他千方百计延聘良师,毫无门户之见。曾拟聘请颜任光、温毓庆,未成。从1928—1937年先后聘请到吴有训(1928)、萨本栋(1928)、周培源(1929)、赵忠尧(1932)、任之恭(1934)、霍秉权(1935)、孟昭英(1937)等教授。他们在叶企孙领导下团结奋斗,使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名列前茅。其次,他认为:“高等学校除造就致用人才外,尚得树立一研究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他努力创造教授们从事研究的条件,特别是实验研究的条件。不仅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还想方设法创造自制仪器的条件。1931年叶企孙在德国,通过赵忠尧的介绍,聘请到哈勒(Halle)大学青年技工海因策(Heinfze)。他随叶企孙到清华制造仪器设备,直至抗战开始才转至协和医学院工作。叶企孙还将聪明好学的工友阎裕昌培养成技术水平很高的实验技术人员。1937年时物理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周培源的相对论研究,吴有训主持的X射线吸收与散射研究,赵忠尧主持的伽马散射吸收与散射研究,萨本栋主持的电子管和电路研究。此外叶企孙指导施汝为研究氯化铬及其六水化合物的磁导率,指导赵忠尧研究清华大礼堂的声学问题,开我国磁学和建筑声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叶企孙主张:“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为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戒现时高调及虚空之弊”,“科目之分配,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他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物理系学生学习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课程,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并做毕业论文。当时清华青年师生动手制作仪器蔚然成风,实赖叶企孙之创导。
醋老西
第2楼2007/05/10
为清华大学理学院以至全校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叶企孙的办学思想对理学院以至全校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叶企孙是创建清华大学本科、研究院及研究所的元老之一,长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1928年罗家伦任校长后正式确定了教授会和评议会的组成及任务。评议会由校长、秘书长、教务长和由教授会选出的评议员组成,全校重大事项均由评议会议决。叶企孙等4人当选为第一届评议员。罗家伦曾约叶企孙同赴南京解决对清华大学发展至关重要的由外交部管理改为教育部管理问题和清华基金管理体制问题。1929年春设文、理、法3院,院长候选人由教授会推荐,然后由校长聘请。叶企孙当选为理学院院长。当时工科仅土木工程一个系,属理学院。由校长、秘书长、教务长和3院院长组成的校务会议负责领导学校的日常工作。1930年5月罗家伦辞职。5月24日至7月10日,叶企孙以校务会议主席名义主持校务。在此期间阎锡山非法任命乔万选接管清华大学校务,叶企孙成功地依靠学生拒乔于校门之外(6月25日)。9月叶企孙休假赴欧进修。1931年4月3日,教育部任命吴南轩任校长。吴南轩到校后遭到教授会和学生会的反对。吴南轩曾电请叶企孙提前回国帮他处理校务,叶企孙电拒。5月30日吴南轩提出辞职,翁文灏代理校长职务。叶企孙回国后,翁文灏商请叶企孙以理学院院长身份代理校务并报教育部备案。自9月15日至新校长梅贻琦就职视事(12月3日),叶企孙主持清华大学校务2个多月。1934年秋叶企孙为集中精力办好理学院,辞去物理系主任职,推荐吴有训继任。1935年华北局势紧张,清华大学决定筹建长沙分校,由
叶企孙主持筹建事宜。1937年2月叶企孙又推荐吴有训任理学院院长。为了开展应用研究,在叶企孙主持下,理学院下设农业研究所。1936年,叶企孙任清华大学特种研究事业筹划委员会主席,增设无线电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抗战开始后又设国情普查研究所和金属研究所。1939年成立特种研究所委员会,领导上述5所,叶企孙任主席。当时农业研究所所长暂缺,由叶企孙直接领导。1945年吴有训调任中央大学校长,叶企孙再任理学院院长。1945年8月叶企孙任清华大学复校设计委员会主席,统筹策划复校建设与发展事宜。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吴晗、周培源一起领导全校工作。
从1925年至1952年,叶企孙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曾讲授普通物理学、力学、电磁学、中级热学、热力学、分子运动论、统计力学、光学、物性论、光谱及原子构造等多门课程。他备课认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讲解深入透彻,富有启发性。他的讲课虽略带口吃,仍很有吸引力。
由于叶企孙的教育和引导,许多抗战前物理系毕业生和助教后皆成知名物理学家或其他学科知名专家,如赵忠尧、施汝为、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余瑞璜、陆学善、龚祖同、王竹溪、张宗燧、赵九章、傅承义、赫崇本、钱伟长、王大珩、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葛庭燧、林家翘等;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毕业的原清华大学学生中有胡宁、陈芳允、张恩虬、李正武、王天眷等知名物理学家。他们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我国第一个培养磁学人才的专门组
1952年叶企孙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采用苏联教育体制,物理系内设物理学和气象学两专业,物理专业下设理论物理、固体物理、光学和电子学等专门组。叶企孙除授光学、普通物理等基础课外,还讲授固体物理课,如气象专业讲授大气电学和大学光学课,并与黄昆一起筹建固体物理专门组。该专门组下分半导体物理、金属物理和磁学3个方向。1956年起三者分开独立成组,金属物理与磁学两专门组属金属物理及磁学教研室领导,叶企孙任室主任。1958年金属物理和磁学分开,各自成立教研室,叶企孙任磁学教研室主任。在叶企孙领导下磁学教研室在1958年即开出系统的专门组课程,这些课程在国内均属首次开设。理论课程,在开始时由叶企孙、施汝为、潘孝硕、向仁生合开,后来课程趋于成熟,每门课程由一位教授讲授,叶企孙曾讲授铁磁学和固体中的几个量子力学问题(专题)。教学实验室由胡国璋、廖莹、何文望等从头建设,开出电磁测量及磁学专门组实验近30个。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指导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招收研究生。1956年固体物理专业磁学方向学生毕业(四年制),他们都做了毕业论文,是我国最早的磁学领域本科毕业生。1956年第一届磁学研究生毕业。1958年第一届磁学专门组学生(五年制)毕业,他们经过一年半磁学专门训练,学过比较系统的磁学课程,做过长达半年的论文,毕业后多半成为我国磁学领域的骨干力量。叶企孙在1952年后为培养磁学和金属物理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校务委员和系务委员,还对北京大学和物理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醋老西
第3楼2007/05/10
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1925—1966年期间,叶企孙高瞻远瞩,在许多方面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下述各项属其荦荦大者。
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在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叶企孙作筹备工作报告,并被选为第一届副会长。此后叶企孙多次当选为副会长(1933、1934)、会长(1935)、理事长(1946、1947)、当然理事(1948—1951)、常务理事(1951—1977)等领导职务。他精心策划创办《中国物理学报》。编译和审查物理学名词,举办学术年会和邀请国际著名物理学家P.朗之万(Langevin)、P.A.M.狄拉克(Dirac)和N.玻尔(B0hr)来华讲学等各项工作。他不仅发挥领导作用,还亲自动手,如:1947年9月曾亲笔致函国立编译馆,申请补助有关名词工作经费500万法币;1947年4月约请李书华、饶毓泰、周培源等10人商议促进物理学会北平分会成立之事等。叶企孙毫无私心,作风正派,以大局为重,团结同仁,为物理学会的发展和团结、合作风气的建立贡献良多。
叶企孙曾参加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工作者团体中国科学社,担任该社理事和该社刊物《科学》月刊编辑,还参加中国天文学会,被选为理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成立时,叶企孙任常务委员兼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先后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天文、气象、地质、动植物、历史、社会调查等研究所。1933年设评议会,其任务为审查各所研究计划、建设计划、高级研究人员的聘任和晋升、各项研究奖金的颁发以及全国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等问题。院长为评议会当然主席,各所所长为当然评议员,另推选院内外学术界人士约20人为评议员。叶企孙以其在学术界的威望当选为第一、二届评议员(每届5年),物理学方面的评议员仅有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燮林和叶企孙3人。1941至1943年叶企孙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当时院长是朱家骅,没有副院长这一职位,实际上一切行政和学术领导由总干事负责。叶企孙总揽全局,对中央研究院以至全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中央研究院设院士,叶企孙当选。
叶企孙的贡献还突出地反映在培养我国许多学科的开创者和早期学术骨干上。清华大学利用美国退回的庚款每年考选公费留美生,由校务委员会决定选派学科。叶企孙参与此项工作,根据我国科学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建议。当时我国有多种留学渠道,叶企孙对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和助教的留学进行指导。他既重视基础学科,又重视应用学科。正是由于他的指导,一些物理系高材生留学攻读应用学科,后来成为我国该学科的奠基人或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如气象学家赵九章、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和翁文波、海洋物理学家赫崇本、冶金学家王遵明、应用光学家龚祖同、光学家王大珩、力学家钱伟长、金属物理学家余瑞璜和葛庭燧等。地震学家李善邦是叶企孙在东南大学时的学生,由叶企孙介绍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李善邦自学地震学理论和技术,于1932年在北平北安河建成我国第一个测震站。
叶企孙参加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资助的两项工作:(1)审查物理学方面研究补助金申请者的资格、成绩和研究计划;(2)审批北京图书馆利用补助金(每年2万美元)的购书计划,包括学科间款额分配和购书单拟定。购书重点是成套科学期刊,如从17世纪开始的美国皇家学会会刊即在其内,该刊对科学史研究十分有益。
1947年叶企孙鉴于核物理学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筹划在国内发展核物理研究。4月与梅贻琦商定,拟拨5万美元,由钱三强在国外为清华大学购置核物理研究设备。6月曾谋求与北京大学、北平研究院在这方面合作。他促成了1948年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建立。钱三强归国后任教清华大学,兼任原子学研究所所长。该所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1950年起叶企孙兼任近代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和应用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1953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室研究员。后来与竺可桢一起创办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指导天文学史和物理学史研究,培养了不少自然科学史人才。1955年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委员、常委。
从1956年起叶企孙参加我国历次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讨论与制订。《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第56项(基础科学)中磁学学科的任务书即由叶企孙主持编写。在1949—1966年期间叶企孙历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始终关心整个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在上述各机构的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醋老西
第4楼2007/05/10
满腔热血的爱国主义者
叶企孙目睹祖国遭列强蹂躏,抱科学救国之志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为祖国教育、科学事业奉献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他支持爱国群众运动并亲自参加抗日活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他激动地对学生王淦昌等说:“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说罢不禁泪下。1936年傅作义百灵庙抗日大捷,物理系学生赴大青山劳军,叶企孙高兴地说:“物理系参加同学不少,真想不到。”他询问详情,并要求学生补好所缺的课。1935年11月叶企孙和梅贻琦、陶孟和、胡适、张奚若联名通电全国,反对日本和汉奸搞“华北五省自治”分裂中国的阴谋。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叶企孙为参加南下请愿团的物理系学生钱伟长等送行,嘱咐沿途小心,并出钱资助。1936年2月29日军警包围清华,搜捕进步学生,列入黑名单的葛庭燧当夜避入叶企孙住宅。
“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决定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叶企孙原定1937年夏学术休假出国,他毅然决定留在清华大学,在助教熊大缜协助下,指挥抢运一批清华大学图书仪器南下,这批图书仪器在西南联合大学发挥了极大作用。8月叶企孙南下,到天津后因患副伤寒滞留,后又患膀胱炎。10月初清华大学在英租界成立临时办事处,照料过津南下人员,请叶企孙主持,熊大缜协助。熊大缜1935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留校后住叶企孙家,师生情谊甚笃。年底清华大学员工已大部分南下,叶企孙拟赴长沙,因闻长沙临时大学将迁昆明,决定继续留津,以后直接赴昆明。1938年春八路军吕正操部派员到平津为冀中游击区物色人才。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生孙鲁找熊大缜,熊大缜欣然同意。叶企孙原已安排好熊大缜出国深造,因而对此举不甚赞成,但考虑到事关抗日,未加劝阻,并在熊大缜作出决定后给予大力支持。4月熊大缜通过北平地下党关系进入冀中,任印刷所所长,7月升任军区供给部长,并成立技术研究社研制地雷、收发报机等军事器材。从5月至10月熊大缜本人或派人多次到津,请求叶企孙在物资、人员和经费方面给予帮助,叶企孙不顾环境恶劣挺身而出,为冀中抗日做了如下所述的大量工作,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与熊大缜一起介绍一批大学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去冀中,其中有汪德熙(清华大学化学系)、胡达佛(清华大学机械系实验员)、阎裕昌(清华大学物理系实验员)、张瑞清(清华大学生物系实验员)、李广信(清华大学地学系)、祝懿德(清华大学经济系)、张方(燕京大学物理系)、葛庭燧(清华大学物理系)、何国华(清华大学物理系职员)等。为了这些人的安全,叶企孙亲自到北平找清华大学美籍教授温德,请他在必要时让他们去其家暂避。这些人对冀中抗日做出重大贡献,例如汪德熙等在冀中制成氯酸钾炸药(用5%TNT)、电引发雷管和地雷,多次炸翻日军列车,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表扬。
(2)介绍熊大缜等与开滦矿务公司副经理、电机工程师、中国科学社社员王崇植联系,取得制造炸药所需化学原料。还想方设法购买制造雷管所需化学原料、铜壳和铂丝以及控制电雷管的电动起爆器。
(3)通过王崇植找原天津电报局长王绶青,弄到无线电器材,又物色到技术人员,在天津英租界内清华同学会装配无线电台.然后设法运入冀中。
(4)介绍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已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林风在天津租界一工厂内制造黄色炸药(TNT),做成条皂状,运入冀中。
(5)为冀中采购医用药品,设法弄到枪支和子弹的设计图纸。
(6)动用清华大学备用公款万余元支付购买物资费用,给通过叶企孙介绍去冀中的人员和在津为冀中工作的人员发放安家费、生活费及工作用费。
1938年9月西南联合大学校领导催叶企孙去昆明,且地下活动有所暴露,林风被工部局拘捕,叶企孙遂于10月5日离津南下。他虽离津,不忘冀中,过香港时曾设法筹款支援冀中。据蔡元培杂记中载:“企孙言平津理科大学生在天津制造炸药,轰炸敌军通过之桥梁,有成效。第一批经费,动用清华备用之公款万余元,已用罄,须别筹,拟往访孙夫人,嘱作函介绍,允之。”“致孙夫人函,由企孙携去。”叶企孙抵昆明后与仍在冀中的祝懿德仍通信联系,并以笔名(唐士)在1939年《今日评论》第一期上发表《河北省内的抗战状况》一文,文中号召有志知识青年前往参加抗日工作,并认为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要求吕正操部让出所控制的游击区是不顾事实的不合理要求。此文充满爱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
不幸的是,在1939年5月锄奸运动中熊大缜被诬为汉奸和国民党特务。在7月日军扫荡、机关转移途中押解人员擅自将熊大缜处死。10月宣布处决的决定。此冤案1986年始得平反昭雪,熊大缜的功绩得到充分肯定,按因公牺牲对待。由于在此案中采用“逼供信”手段,颠倒黑白,株连数十人,叶企孙竟也被诬为特务。以后虽无人相信叶企孙是特务,“文化大革命”中却因此被捕一年多并长期受审查,身心备受摧残,1977年1月13日含冤病逝。1980年为叶企孙彻底平反,真相大白。叶企孙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巍然耸立,其精神实堪敬佩,为后辈学习榜样。
醋老西
第5楼2007/05/10
为人师表,风范长存
叶企孙的高尚品德不愧为人师表,后辈楷模。
叶企孙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他对一切问题都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不讲大话、空话。他对自己认为对的事就表示同意;对于尚未弄清楚的事绝不随声附和;绝不因个人利害关系讲违心的话,即使在身处逆境时也是如此。
叶企孙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他对工作深思熟虑,统筹安排,且常亲自处理以求落实。如他不仅主持招生命题,有时还亲自监印试卷。他深知招生对学校保持高质量的重要性,每年都对录取情况进行分析。他回国后主要精力用于了解各学科发展情况和国家需要。他学识渊博,对如何发展我国教育、科学事业具有真知灼见。他不断吸收新知识,力求跟上物理学的发展。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休假赴欧考察时,他在德国哥丁根大学听海脱勒(Heitler)讲授的量子电动力学,玻恩讲授的热力学,向海脱勒请教有关分子结构和范德瓦耳斯力的问题;在柏林大学听薛定谔讲授的场物理,和伦登(London)讨论有关分子结构和交换力的问题;还与柏林高工的贝克尔(Becker)讨论与高压磁性有关的磁致伸缩问题。
叶企孙曾长期担任教育、科学界领导职务。他为人公正,任人唯贤,毫无门户之见,善于团结他人,深受物理学界的尊重与爱戴。他爱才惜才,知人善任,敢于不拘一格选拔与培养人才。例如,仅初中毕业的华罗庚于1932年被熊庆来发现并聘为数学系助理,1933年在日本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叶企孙知道后,召开会议,破格提升华罗庚为讲师,让他讲微积分课。有人认为这将有损清华声誉,叶企孙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1936年华罗庚被推荐出国深造,终成知名数学家。又如,叶企孙不顾成规擢升工友阎裕昌为职员,并要求学生称他为阎先生。阎裕昌修理或制作仪器设备,贡献良多。1937年日军闯进清华大学,阎裕昌为保护仪器挨打,他还偷运出当时国内稀有的放射源,交叶企孙转移到昆明。1938年阎裕昌由叶企孙介绍去冀中研制军火,1942年被俘,英勇不屈,壮烈牺牲。
叶企孙不求名利,从工作出发,主动让贤。1934年推荐吴有训任系主任,1937年又推荐吴有训任理学院院长。1945年吴有训就任中央大学校长,叶企孙再次接任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一职则先后推荐霍秉权、孟昭英、钱三强、王竹溪等担任,充分发挥后辈的作用。
叶企孙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敢于坚持正义与真理,不搞明哲保身。1945年昆明“一二一”惨案时,适值西南联合大学常委会主席梅贻琦出差重庆,叶企孙代理主席职务。他主祭四烈士;为保护学生安全,和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西南联合大学训导长查良钊一起与当局交涉,要求“至万不得已时,允许学生抬棺游行”。他主持教授会会议,通过组织法律委员会以处理与惨案有关控诉事宜的决议,伸张正义。1950年夏李约瑟博士来信,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聘叶企孙任自然科学方面的顾问,征求他的意见。叶企孙因联合国当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未予考虑。1951年他认为上级下达的院系调整方案不妥,拟定了一个清华大学调整方案,结果受到批判。
叶企孙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宽厚待人,有口皆碑。他经常邀请学生和青年教师到家茶叙或吃饭,了解情况,亲切交谈,给以熏陶。他常慨然给同事或学生以资助。阎裕昌患肺病时,叶企孙出资让他住院,为他订牛奶,战后又热心照顾其遗属,为其子治肺病,资助求学费用,并安排他的两个儿子到清华大学工作。同事们有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许多青年师生曾长期寄居他家。钱三强学成回国时,因学校暂无合适住房,叶企孙主动向校长提出,可暂住他家。叶企孙总是宽厚待人,从不在背后讲别人的坏话,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到极大委屈时也不讲抱怨的话。
叶企孙终身未婚,无私地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他的门生遍布海内外,大家都深深地尊敬和怀念这位物理学界的老前辈。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他,特别设立叶企孙物理学奖,奖励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
(作者:沈克琦)
简历
1898年7月16日 生于上海县。
1913—1918年 在清华学校学习,高等科毕业。
1918—1920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20—1923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1924年 访问欧洲大学及研究所,1924年3月回国。
1924—1925年 任东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25—1941年 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25—1926)、教授(1926—1941)、系主任(1926—1934)、理学院院长(1929—1937)、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1939—1946)。
1930—1931年 学术休假赴德国进修。
1933—1943年 任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届评议员。
1938—1941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1—1943年 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43—1952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1945—1952)、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1952);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1946)、理学院院长(1945—1946)。
194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2—1977年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物理系教授、金属物理及磁学教研室主任(1954—1958)、磁学教研室主任(1958—1966)。
1932—1977年 参与创建中国物理学会,曾任副会长(1932—1935)、会长(1935—1936)、理事长(1946—1948)、当然理事(1948—1951)、常务理事(1951—1977)。
1977年1月13日 逝世。
主要论著
1 W.Duane,H.H.Palmer and Chi-Sun Yeh(叶企孙).A remeasurementof the radiation constant h by means of x-rays.J Opt Soc Am,1921,5:376—387.
2 W.Duane,H.H.Palmer and Chi-Sun Yeh.A remeasurement of theradiation constan h by means of x-rays.Proc Nat Acad Sci,1921,7:237—242.
3 Chi-sun Yeh.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Cobalt and Nickel.Proc Am Acad Arts and Sei,1925,60:503—533.
4 叶企孙.清华学校大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校正.清华学报,1927,4(2):1423—1433.
5 叶企孙,郑衍芬.初等物理实验.清华大学,1929.
6 叶企孙.萨本栋先生事略.中国物理学报,1950,7:501—504.
7 叶企孙.托里拆利的科学工作及其影响.科学史集刊,1959,14(2).
参考文献
[1]R.T.Birge.Probable values of thephysial constants.Rev Mod Phys,1929,1:51—53.
[2]P.W.Bridgman.The physics of high pressure.G Bell and Sons,Ltd,London,1931.
[3]钱三强.缅怀敬爱的叶企孙教授.物理,1987,16:520.
[4]沈克琦,孙佶,汪永铨.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清华校友通讯).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5]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资料选编(1—4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