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广

仪器信息网王志广专题为您整合王志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王志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王志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王志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王志广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王志广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王志光研究员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p   5月22日,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主席黄惠良(Huey-liang Hwang)在沈阳向中国大陆2015年新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APAM Academician)的8名学者颁发了院士证。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光是获颁院士证的学者之一。 br/ /p p   APAM成立于1992年,成员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APAM是一个非政府机构,汇集了亚太地区对材料科学与技术作出显著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其使命是促进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推进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p p   APAM院士(过去称Member,现在称Academician)每两年增选一次。现有院士40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学者60余人。 (原标题:近代物理所王志光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noimg/c8f6d45c-3cdc-4b98-8137-c942ea5439ed.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Huey-liang Hwang主席向王志光颁发APAM院士证 /p p br/ /p
  • 解决实际问题是科研的最高境界——访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代动力学提供药物代谢的理论基础并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具体过程,其地位逐渐走高,已经渗透至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药代动力学通过综合多学科间的信息反馈及系统研究方法,能够深刻地阐述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而给临床合理用药等具体应用带来有效指导。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nbsp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是国内最早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单位之一。该实验室在王广基院士的带领下,在创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细胞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仪器信息网编辑近期在中国药科大学采访到了王广基院士,王广基院士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本质及最终应用、药代动力学的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img title=" 王院士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0a4dbed-3853-44ba-bc39-c2fd8586d6e7.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24px COLOR: #0070c0" - 药代动力学研究立足基础理论,在支持终端应用中体现真正价值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药物研发初期,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用于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到了研发末期,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则能够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设计。“药物服用或注射以后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情况如何?不同临床病人在不一样的阶段需要服用什么剂量的药物?这些问题都能够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来解决。”王院士说。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该实验室的研究在支持新药的研发的同时,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也给医院提供理论支持及应用方案。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对于新药研发,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其所有“管道线”上的研究都提供支持,特别是新药的临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床前研究。王院士说:“新药从起初的药效研究到它走向临床的每一步都由药代动力学研究一路伴随。”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新药在用到临床之前需要经过综合复杂的研究过程,也包括药物吸收/代谢体内外模型、药动/药效结合研究模型的建立与优化等。据王院士介绍,目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药企合作,为药企提供创新药物研发的理论及方案支持。王院士说:“我们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高端科研实验室,而是一个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的基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近些年,特别是“精准医疗”概念深入人心以后,国内外医疗机构和相关研究单位非常重视“给药方案个体化”与“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大进展。王院士认为个体用药差异是普遍存在并需要发现的,科研工作者能够以药代动力学为工具,探索这一问题。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每个人对于药物的代谢水平各不相同。所以,不同个体需要不同的给药方案。认识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人体内的ADME过程是解决个性化用药的关键科学问题。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临床用药的结合是做到精准用药的前提,也能够更好的推动“精准医疗”进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理论研究基础,而这些理论以及由理论发展而来的新技术需要在实践中证明是否可行。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要围绕实际需求转化为落地的应用方案。”对于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王院士表示:“做科研的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高水平了,将技术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是研发的最终目的和研究人员的最高境界。对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更是如此,只有真正到新药开发终端解决了问题、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的疗效才是我们做科研的真谛。”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font-size: 24px color: rgb(0, 112, 192) " - 从血浆组织到细胞靶点、从西药到复杂中药 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前进 /span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在早期新药研发过程中,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没有得到药物研发界的关注。大家更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药物在临床上表现出药代动力学行为的不合适,其中40%的候选药物因药代动力学原因终止研发。大家逐渐开始重视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最近十年,药代动力学研究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知名制药公司都在大力发展和研究药代动力学。“这期间,我国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有了质的提高,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我们中国人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被国际知名制药公司所接受和认可。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谈到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水平时,王院士表示引以为傲,同时也相信我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走得更远。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很长一段时期药代动力学研究都是以血浆为研究载体,而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目前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细胞甚至亚细胞内微观的药物代谢情况。”王院士介绍说。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是世界上率先提出细胞药代动力学概念的团队,在王院士的带领下,实验室团队进行了细胞药代动力学相关的深入研究工作。“我们的研究范围已经从血浆组织发展到细胞内药物作用靶点,能通过分析技术更精确的了解药物浓度与作用情况。这对于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是一个大跨越。”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该实验室的另一大特色。中药成分比西药复杂,即使是一味中药也会包含多个有效成分,进入体内有可能代谢成为更多组分,且在体内外的浓度较西药更低。团队围绕中药药物代谢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一些对于中药药代基础研究具有推动性作用的技术策略。“诊断离子桥联网络技术”即为其中一项,采用多级质谱对复杂组分进行碎裂分析,通过得到的多级碎片离子,进行各组分的桥接,从而实现化合物的快速归属鉴定。这一技术对复杂中药组分,尤其是未知成分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给国内、国际同样做中药成分鉴定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王院士指导学生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34eba98-4fea-493e-bd7a-f9cd3342c65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王广基院士在中国药科大学-SCIEX合作实验室指导学生 /strong /p p & nbsp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24px COLOR: #0070c0" - 既能测得准又能看得到,让专家和外行都信服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测定药物及代谢物浓度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中药成分或进入细胞后的药物浓度则更低,在ng/mL、pg/mL的水平。所以需要一双精准的“眼睛”来发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在上个世纪,科学家们普遍采用HPLC-UV技术进行药物浓度分析。但随着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入发展期,UV检测器的灵敏度无法满足准确分析,也无法分析元素组成进行物质结构推断。质谱技术逐渐在药代研究中投入使用,并在2000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串联液质能满足包括细胞药代动力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等在内的药代动力学的高灵敏度分析需求。目前,串联液质已经是该实验室最为重要、最为常用的分析技术。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不论是小分子化合物还是多肽、蛋白等生物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都离不开液质联用。到现在,我们已经采用串联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完成了上百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指引参观实验室时,王院士在说。实验室里SCIEX QTRAP 5500和Triple TOF5600正在运行中,“正是由于目标物质的浓度普遍很低,操作差异、温度变化等带来的微小误差都会影响测得的药物浓度。质谱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重现性是得到可靠数据关键的条件。SCIEX 质谱在这方面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可靠保障”。SCIEX 的离子源温度能够达到750度,即使是1mL/min的流速也能雾化完全,打破了方法开发中色谱柱选择的局限性。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质谱技术让我们能测定的药物浓度更宽、更准确,让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清楚地了解想要得到的药物及代谢物水平。而除此之外,该实验室还通过荧光检测的方式,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更直观的药物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能够拿到一目了然的视觉图像,让不懂得分析技术的外行人也能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王院士说,“质谱检测与显微镜观测相互验证,使我们的结果更确凿,也令更多人信服。”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不仅是说服科学家,王院士认为药代动力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百姓民生,通过分析仪器和检测技术让更多非专业人士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成果与进程,这对于整个药代动力学的发展更加有意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采访编辑:郭浩楠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____________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strong 后记: /strong 药代动力学看似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研究,而事实上却是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相关度极大。这门学科研究给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不断提供理论基础,也在改变着我们认识自身的程度,甚至也在颠覆着一些传统的观念。例如,过去大家都认为蛋白质的必须降解成肽段或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消化系统吸收,一些蛋白类药物不能口服只能通过注射才能得到疗效。最近王院士的团队对蛋白类药物的吸收路径做了深入研究,发现一些蛋白药物在没有降解为氨基酸的时候以蛋白质和多肽形式被胃黏膜部分吸收,通过细胞旁路进入体内。诸如此类,科研正一步一步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如王院士所示,希望科研平台能将更多的研究付诸于终端应用,让药物代谢机理更明晰,药物精准用药成为可能,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span /p
  • 王老的高瞻远瞩和安光所的建设与发展
    王老的高瞻远瞩和安光所的建设与发展刘文清 中国科学院安徽研究光学精密机械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所近 40 年,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光学专家、原学部光学部主任和老一辈战略科学家王大珩院士对安光所的建设和发展一直给予了精心指导、有效帮助和大力支持。科研人员说,安光所的建设,事事浸透着王老的心血;安光所的发展,步步凝聚着王老的智慧。积极倡导、鼎立支持大气光学研究上世纪60 年代,王老洞察国际上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率先提出发展现代大气光学的倡议,多次强调大气光学对建设各类光学工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文革期间,他积极奔走,推动了中科院将分散在各地的从事 这一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集中到安徽光机所,成立了大气光学研究室,为大气光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老参加“国家 863 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成立大会80 年代,王老根据国内外军事工程发展的新动向,高技术战争对大气及环境的依赖,进一步强调大气、目标和背景光学特性的研究。他在安光所召开的“目标与大气传输光学特性的研讨会”上再次强调了大气光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目标和方向,促成了“目标与传输特性”专业组的建立,又一次促进了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并使后来的研究内容更接近于工程和应用需求,特别是国防上的需求。1995 年安光所获准成立“国家 863 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他格外高兴,亲笔题词:努力从事激光大气传输及自适应光学等研究,为发展高技术做出贡献。 1996 年 11 月,中科院对“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平流层臭氧测量”成果进行鉴定,他亲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扩展对流层臭氧廓线探测方面进行新的开拓,争取参加国际臭氧层探测网,交换观测资料,为我国大气光学参数测量、激光环境探测、臭氧层变化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做出更大贡献。王老为安光所题词98 年知识创新工程启动,王老及时指出,大气光学这一方向不但必须坚持,还要加强力量,要在创新和发展上下功夫。正是王老的及时有力地指导,安光所将大气光学研究列为创新工程的重点工作,确定了激光大气传输及其校正的关键物理和技术问题以及目标探测识别中的大气光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扩充了研究内容。后来建立了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为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准备了条件。经过不懈地努力,科研人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在重大应用上实现了突破。相继研制成功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测量系统、 探测平流层臭氧和气溶胶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研究大气相位补偿的大气相干长度测量仪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吸收光谱实验系统等一批设备。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与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定要做到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想到安光所1996 年路院长在视察安光所时,对安光所要把所的光学学科优势和技术积累调整到环境方向,发展环境光学新学科的构想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1998 年,中科院要求各研究所从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的高度重新整合资源,准确定位。所领导在对国内外大量学术调研和征求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所的定位:大力发展以激光大气传输为重点的大气光学、以环境监测技术为重点的环境光学、和以可调谐、全固化激光器(包括晶体)为重点的激光技术。王老听了所领导的汇报后,十分兴奋,充分肯定。他提出了“三个特别重视”:要特别重视国家在环境保护、军事光学工程等方面的战略需求,特别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特别重视发挥自己的特点。王老还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做到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想到安光所,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98 年底, 科学院批准了我所战略定位。王老视察环境光学中心工作所里以这次定位为契机,开始调整学科方向和组织结构,并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组建了环境监测 技术研究室。紧随着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在合肥科学岛的全面展开, 环境光学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激光光谱技术、差分光学吸收光谱学、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学等高分辩光谱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研究。王老十分重视科学仪器的研制,特别关心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多次倡导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科学仪器产业。遵照王老倡导,环境光学技术在水体、大气环境和污染源监测创新研究过程中,发展了有若干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优先物高灵敏、低剂量检测方法以及重要污染指标常规在线监测技术,并联合社会资源,强化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品化,生产出了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常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在国家城 市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网、污染源监测预报以及汽车尾气在线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其中,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技术系统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开展了综合科学实验和系统示范,为深入探讨区域大气污染防护和治理提供了新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这些成果被充分运用到“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项目中,为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王老“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想到安光所”的嘱咐变成了现实。王大珩院士参加光学学会年会、并视察环境光学学科发展一定要重视数据积累,抓好遥感基础性工作80 年代初,王老极力赞同和支持组建遥感研究室,他多次亲临研究室,主持有关会 议,肯定成绩,指出方向,提出建议。他特别强调:要以定量化为核心设置课题并要强化基础光谱研究。他表示:希望每次来,都能见到新的发展。从那时开始,遥感研究室就以地物波谱特性、大气辐射校正和测量数据、测量仪器的标准化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定量遥感为最终方向。所里将遥感研究列入知识创新工程支持的内容,确定了学科方向:遥感辐射定标与信息表征技术研究。并决定重点发展系列遥感卫星传感器高精度定标,传感器在轨性能检验和评价, 多种遥感信息表征和应用以及开拓新兴遥感信息获取技术。王老每次到所,都要到实验室察看,看到进展总是给以鼓励。他多次提醒科研人员:“一定要重视数据的积累,并注意数据的可靠性,不要仅发一两篇文章了事。” 现在遥感定量化研究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优势工作。关心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王老十分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时刻惦记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常说,青年是科学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可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让他们成长得快一点。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他针对科研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积极奔走,推动科学院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老一辈专家来安光所进行评审,解决了一批中年同志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职称,鼓励他们放手大胆工作,可以说安光所的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无不凝聚了王老的指导和帮助。在安光所建设发展中,王老还亲自兼任科学院开放实验室主任,具体指导推动研究所的学术发展。全国开始招收博士生时,由于安光所遥感室尚无正研究员。他欣然同意以他的名义招博士研究生,并极力推荐一名副研究员为导师来带学生。现今当年招的研究生已成长起来,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些人已活跃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或成为安光所的领导岗位和创新团队骨干,他们正用勤奋、拼搏和创新精神开拓着安光所的未来。王老参加王大珩奖学金优秀论文报告会

王志广相关的方案

王志广相关的论坛

  • 【讨论】光电界泰斗王大珩院士 有没有人听过他的讲座

    [b]王大珩,他最近有什么最新的讲座,或者科研成果??有谁知道的?听说他最近有个讲座可以现场问问题的?只可惜现在工作走不开,忙的我找不到北了,我遇到些技术问题想问他,如果谁将参加他的讲座,麻烦带上我的问题。[/b]学术贡献:王大珩先生是我国光学与仪器仪表事业开拓奠基人之一。最先是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建立实验室。20世纪50年代,简历应用光学的学科基础,领导研制出系列光学玻璃及电子显微镜等精密光学仪器。简历起成套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完善了该所从事光学工程的设计及工艺基础,并开始从仿制走山自行设计制造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领导并参与建立国防光学工程学科基础,包括空间光学、激光技术、光学计量、空间遥感技术等。研制出靶场及测量船上用光学设备、空间环境太阳模拟器、核爆火球发光动态观测高速摄影机、空间侦察设备等,60年代初研制成精密跟踪电影经纬仪,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大型精密光测设备的先河。此处还独立解决了测量船(远洋)平稳跟踪定位标定矫正抗干扰变形补偿修正系统难题。

  • 望各位版友为光谱采购版做最后冲刺!

    年终即将来临,光谱采购版成绩不够理想,为使光谱采购版不输于其他版面,望各位版友为光谱采购版做最后冲刺!表现优秀的版友可以加分鼓励!同志们拜托了!

  • 低电压首次通过国网电科院穿越测试的光伏逆变器

    逆变器又称电源调整器,根据逆变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用途可分为独立型电源用和并网用二种。根据波形调制方式又可分为方波逆变器、阶梯波逆变器、正弦波逆变器和组合式三相逆变器。对于用于并网系统的逆变器,根据有无变压器又可分为变压器型逆变器和无变压器型逆变器。 西门子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主要业务集中在工业、能源、医疗、基础设施与城市四大业务领域。工业业务领域能够提供全球独一无二的自动化技术、工业控制和驱动技术以及工业软件,能够满足生产企业的所有需求。同时,还能针对客户特有的市场和需求,提供专门的综合定制服务,以使客户获益最大化。 近日,由西门子研发的全新智能型Sinamics S120产品系列集成首次通过该光伏逆变器测试。目前西门子在中国国内采取与系统集成商合作的方式,由西门子提供光伏逆变器的核心元器件,集成商提供整体逆变器的模式推动中国市场的销售。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产品价格,并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根据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对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要求,并网发电的光伏逆变器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而国网电科院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是在国内唯一具有低电压穿越技术认证资格的机构。因此,光伏逆变器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成为“金太阳认证”后光伏项目招投标的又一道门槛。 两家系统集成商(北京辰源和北京昆兰)均采用了西门子大型传动部的Sinamics S120光伏逆变单元、控制单元及软件作为核心部件。这些核心部件出色的控制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系统效率,而且有效地抑制了网侧谐波,让变频器具备完美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从而能够保障系统高效、可靠地并网运行。

王志广相关的资料

王志广相关的仪器

  • 谱王( Omni- λ)系列为 2005 年推出的第三代光谱仪系列产品,保留了多光栅塔台的设计特点,同时采用全新的 DSP 芯片控制电路,使得仪器的控制更为简单,从而更好的发挥仪器覆盖 UV-VIS-IR 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 ;USB2.0 接口取代传统的 RS-232 接口,不仅使光谱仪的连接更加简单化,更极大提高了光谱仪通讯速率 ;全新的 DSP 芯片设计使得光谱仪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自动双入、出口;与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 CCD 等)的组合搭建,可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案,如荧光、拉曼、透射 / 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 ;同时成功研发出双级联和三级联光谱仪,可应用于更微弱光谱探测领域。 “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 / 光谱仪功能及特点■ 150mm,300mm等多种焦距可选,适应不同光谱带宽需求;■ 光学结构采用经典的C-T结构■ 多光栅塔台设计,更好的发挥了仪器覆盖UV-VIS-IR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 光栅采用32×32mm或68×68mm大面积光栅,有效提高了收集光效率;■ 适应不同光谱波段使用的光栅选择,覆盖UV-IR全波段范围;■ 针对红外(1μm)波段的最优化设计,光学镜片采用镀金膜设计,提高红外光反射效率;■ 仪器的控制(如光栅转换、波长扫描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并用USB2.0接口取代传统的RS-232接口,设备连接更简单,同时提升通信效率;■ 采用DSP控制芯片设计使得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双入、出口;双入、出口的控制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定位更精准;■ 可灵活与卓立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CCD等)组合搭建,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方案,如荧光、拉曼、透射/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 自动滤光片轮可 “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 / 光谱仪规格参数表( @1200g/mm 光栅条件下) Omni-λ150Omni-λ300焦距(mm)150300相对孔径(f/#)f/4.2f/3.9光学结构C-TC-T分辨率(nm)0.40.1倒线色散(nm/mm)5.42.7波长准确度(nm)±0.25±0.2波长重复性(nm)±0.1±0.1扫描步距(nm)0.010.005焦面尺寸(mm)25(w)×10(h)27(w)×14(h)光轴高度(mm)137.5137.5狭缝规格缝宽:0.01-3mm连续手动可调,可选配自动狭缝;缝高:2,4,14mm可选光栅尺寸(mm)32×3268×68光栅台双光栅三光栅外型尺寸(mm)212×200×207362×260×205重量(kg)515通讯接口标配USB2.0,可选RS-232
    留言咨询
  • “影像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光谱仪功能及特点: 1.320mm,500mm等多种焦距可选,适应不同光谱带宽需求;2.光学结构采用经典的C-T结构和非球面影像校正技术,最大限度了抑制了像散,使得离轴信号能够在焦平面上汇聚于空间上的同一位置,获得了清晰的成像,从而提高 了信号强度,提升了光谱仪信号收集的能力;3.多光栅塔台设计,更好的发挥了仪器覆盖UV-VIS-IR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4.光栅采用68×68mm(68×84mm)大面积光栅,提高了光收集效率;5.适应不同光谱波段使用的光栅选择,覆盖UV-IR全波段范围;针对红外(1um)波段的最优化设计,光学镜片采用镀金膜设计,提高红外光反射效率;6.更好的杂散光抑制比,达到1×10-5;7.仪器的控制(如光栅转换、波长扫描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并用USB2.0接口取代传统的RS-232接口,不仅使仪器的连接更加简单化,更极大提高了通讯速率;8.采用DSP芯片控制设计使得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双入、出口;双入、出口的控制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定位更精准;9.可灵活与卓立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CCD等)组合搭建,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方案,如荧光、拉曼、透射/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10.电子快门可选;11.自动狭缝可选;“影像谱王”系列光栅光谱仪规格参数表(@1200g/mm光栅条件下): Omni-λ300iOmni-λ500iOmni-λ750i焦距(mm)320500750相对孔径f/4.2f/6.5f/9.7光学结构C-T光谱范围200nm-22um(根据合适的光栅)机械扫描范围(nm)0-1200分辨率(nm)-PMT0.080.050.028分辨率(nm)-CCD(26μm)0.210.150.09倒线色散(nm/mm)2.31.71.1波长准确度(nm)±0.15±0.1波长重复性(nm)±0.08±0.01扫描步距(nm)0.0050.0025杂散光1×10-5焦面尺寸(mm)30(w)×14(h)光轴高度(mm)146狭缝规格缝宽:0.01-3mm连续手动可调,可选配自动狭缝;缝高:2,4,14mm可选光栅尺寸(mm)68×68光栅台三光栅通讯接口标配USB2.0,可选RS-232
    留言咨询
  • “影像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光栅光谱仪“影像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光栅光谱仪功能及特点:1.180mm,320mm,500mm等多种焦距可选,适应不同光谱带宽需求;2.光学结构采用经典的C-T结构和非球面影像校正技术,最大限度了抑制了像散,使得离轴信号能够在焦平面上汇聚于空间上的同一位置,获得了清晰的成像,从而提高 了信号强度,提升了光谱仪信号收集的能力;3.多光栅塔台设计,更好的发挥了仪器覆盖UV-VIS-IR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4.光栅采用40×40mm或68×68mm(68×84mm)大面积光栅,提高了光收集效率;5.适应不同光谱波段使用的光栅选择,覆盖UV-IR全波段范围;针对红外(1um)波段的最优化设计,光学镜片采用镀金膜设计,提高红外光反射效率;6.更好的杂散光抑制比,达到1×10-5;7.仪器的控制(如光栅转换、波长扫描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并用USB2.0接口取代传统的RS-232接口,不仅使仪器的连接更加简单化,更极大提高了通讯速率;8.采用DSP芯片控制设计使得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双入、出口;双入、出口的控制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定位更精准;9.可灵活与卓立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CCD等)组合搭建,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方案,如荧光、拉曼、透射/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10.电子快门可选;11.自动狭缝可选;规格参数表(@1200g/mm光栅条件下):Omni-λ180iOmni-λ320iOmni-λ500iOmni-λ750i焦距(mm)180320500750相对孔径f/4f/4f/6.5f/9.7光学结构C-T机械扫描范围(nm)0-1200分辨率(nm)-PMT0.250.080.050.028分辨率(nm)-CCD(26μm)0.350.210.150.09倒线色散(nm/mm)3.72.31.71.1波长准确度(nm)±0.2±0.15±0.1波长重复性(nm)±0.1±0.08±0.01扫描步距(nm)0.010.0050.0025杂散光1×10-5焦面尺寸(mm)30(w)×10(h)30(w)×14(h)光轴高度(mm)146.5狭缝规格缝宽:0.01-3mm连续手动可调,可选配自动狭缝;缝高:2,4,10,14mm可选光栅尺寸(mm)40×4068×68光栅台双光栅三光栅通讯接口标配USB2.0,可选RS-232
    留言咨询

王志广相关的耗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