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

仪器信息网科技界专题为您整合科技界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界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界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界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界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界相关的资讯

  • 科技界委员:“研而优则仕”毁了青年杰出人才
    :“如果不能刹住‘研而优则仕’之风,造就与强盛国力相配的大师队伍将永不可能!”在政协科技界委员小组讨论会上,年近古稀的李邦河委员忧心地呼吁。   “现在社会上问的比较多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事!”3月6日上午,多位科技界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回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澄清这一误解。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邦河委员看来,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以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 但走出摇篮后,要最终成为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   李邦河曾仔细剖析过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详尽材料:《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李邦河注意到,在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里,钱学森专门强调,虽然自己在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却没有拿出创新的东西,只有在加州理工学院,才开始创新,历经20年。   “这表明,钱老的成长实际上是分两步:一、打基础 二、在创新的环境中长期努力。”李邦河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委员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在陈凯先委员看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单是教育问题,还有人才的使用问题。今天,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大学、实验室做了很多很优秀、很前沿的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陈凯先说,年轻人的工作岗位,既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舞台,也是一个继续成才的环境,需要探讨的是,人才怎样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多年的观察中,李邦河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显示出卓越创新才能的年轻人,有些已经走到了钱老的第二步。但让人叹息的是,往往听说某某年轻人科研工作很出色,不久就传出他当了官的消息,从此便难以听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   李邦河将此归结为“研而优则仕”现象,“近10年来,这一现象愈演愈烈,似已成风。”   而此风对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危害,已日渐显现。李邦河对此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教育不当会妨碍创新幼苗的出土,“研而优则仕”则使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大科学家几乎是不在创新高峰期当官的   在数学界有两个历史最久的大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李邦河委员曾委托著名数学史家李文林对此做过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在48位菲尔茨奖得主中,担任过所长、科研主管、院(校)长的有23人,其中9人在得奖9年后任职 在48位沃尔夫奖得主中,担任过类似职务的有17人,其中至少有12人任职时已超过50岁,甚至70岁。   “由此可见,大数学家是几乎不在创新的高峰期当官的!”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委员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无疑,时间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的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   而按照现行的科研体制和机制,科研单位的领导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评审、跑项目、找资金上面。   据陈凯先委员观察,“现在很多研究所通常让学术能力最强的人担任所长,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申请项目、处理行政杂事上,荒废了科研”。   一位委员也现身说法,当年在国外,基本上是全身心地投入,至少95%以上的精力是放在学术上,但回国后,领导信任,压上管理的担子,很多时间用在开会、汇报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错了,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一个故事在科技界委员中广为传播。20年前,一位年轻科学家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大奖,然而在科研创新的鼎盛年龄相继被压上院长、校长的管理重担,最后甚至完全脱离了学术界到政府做官,科研也逐渐荒废了。   “至少在科学界损失了一位很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才!”一位委员惋惜不已。   “研而优则仕”凸显评价体系单一   李邦河委员认为,出现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还与人们对各级领导口中频频出现的“领军人物”一词的模糊认识密切相关。   什么是科技界的领军人物?李邦河委员的答案是:是以学术思想和成就引领科学潮流的人物,而不是官。   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最大的领军人物,无疑是爱因斯坦,但他不是官。   而在现实中,把“领军人物”混同于“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位科技界委员在小组发言时表示,一则材料让他哭笑不得:在报道某单位一个拔尖人才计划的成果时,第二项赫然写着:培养了93名所局级以上的干部。   “古人励志,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选择,人才走向,历来就有不同的路。”李邦河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众多委员的共鸣。   一位委员特别怀念刚参加工作时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都在业务领域里名闻遐迩,但他们并不是什么领导。”   “尊重人才,不是尊重他去当官,这是两个需要厘清的概念。”陈凯先委员表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年轻人一旦优秀了,就只有给一个官位才是认同。   事实上,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管理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究竟是适合做科技攻关还是适合当官,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冒尖就做官”,这种“官本位”现象最终会影响科技创新。   这位被人称道的药物化学家十多年前就当选中科院院士,十个月前才出任大学校长。在他看来,真正尊重人才,真正解决好人才评价体系问题,应该是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相应待遇和荣誉,回归专业领域内以知识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激励科研人员。
  • 科技界委员热议科研经费中人员费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时,第一个发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委员讲的是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的问题。   随后,这一话题成为科技界委员难得的共同议题。这也是记者参加政协会议报道几年来,科技界委员的老话题。   他们为年轻一线科研人员“叫苦”,要求从项目经费中拿出更多用于人员开支时,公众却质疑“他们凭什么要求更多”。科研经费到底该怎么用?   科研人员“差钱”吗?   “我的一个博士后6年前毕业,现在是北京一个知名大学的副教授。他租的房子在圆明园附近的城中村,工资不足以支付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和房租。这种情况怎么安心搞科研?”王光谦告诉记者。   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委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委员、国家纳米中心副主任朱星委员等人反应了同一问题。“我们这个行业市场价一万五到二万,我们这只能给到八千。”周玉梅说。   但公众眼中的科研人员似乎“不差钱”。“我认识的那些科研人员都有房有车,衣服是名牌。”一位相熟的记者认为,即便如此他们还一再“喊穷”,让人难以接受。而近日,《学术界“包二奶”等情况越来越严重》的报道被广为转载。“都包‘二奶’了,还说没钱?”有网友质问。   为这篇报道“爆料”的科技界某政协委员对此表示委屈,称报道曲解了他的本意。   “记者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断章取义,难道我们科研人员都将经费拿去‘包二奶’了”?其他科技界委员对于有人对学术界的误解感到无奈和痛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委员说:“不排除有违规使用经费的情况,但科技界总体是好的。可能某些学术带头人收入不错,但大部分一线青年科技人员收入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生活。”   项目经费中绩效支出的“口子”开多大合适?   周玉梅和王光谦认为,科研经费不重视对人的投入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   “我们国家科技经费总数不小,但用在人上的太少,导致科研经费效率低下。”王光谦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总和为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委员们认为,这些经费大部分用在购买设备上。“一位院士曾经说,我们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都是外国实验设备商的一次盛宴。”王光谦说。   据他们介绍,国家课题中对于非在职人员的劳务费及在职人员的绩效支出均有严格限制。“劳务费不足以支撑研究生及聘用人员的薪酬,在职人员的绩效在项目经费中的比例也太小。”周玉梅说。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三元”工资,即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有国家财政和单位自筹,绩效工资理论上需要从所承担的课题中列支。”周玉梅说。   “我们就这个问题和财政部沟通过,严格来讲,国家财政资金是预算支出,专项资金不能用来支出人员费用,但在‘三元工资’暂时无法实现调整的情况下,财政部与科技部开了一个口子。”周玉梅说。   这一“口子”指的是财政部与科技部于2011年联合出台的《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人员绩效可以从所承担课题的间接费用中支出,总额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这个政策上的‘开口’意义很大,但起不到实际作用。”朱星说。   周玉梅也认为这一比例太小。“拿1000万的项目为例,就算什么设备都不购买,拿5%也就是50万来做绩效支出。这么大的项目通常需要10多个人用5年来完成,也就是说每人每年只有1万元的绩效收入。”   “一些年薪高的学术带头人可能不缺这点钱,但普通科研人员,尤其是刚进入科研队伍的年轻教师,没有其他途径,只能眼巴巴等着绩效工资。”朱星说。   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顾行发委员认为:“这导致许多科研人员不得不被迫去申请更多的科研项目,以取得更高的收入。”   “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科研人员不愿意去做那些回报率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基础性研究,而都去转向成果转化快的科研项目,不但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还降低了科研效率,不利于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他说。   周玉梅呼吁,应尽快解决科研人员绩效工资的资金来源,加大科研经费中间接费用的比例,提高人员绩效在间接费用的列支比例,不限定劳务费用在总经费的比例,让劳务费可以支撑聘用人员的薪酬。   至于人员绩效在项目经费中的比例到底提高到多少合适。周玉梅说:“这个要针对不同项目进行测算,我相信一定会有相应的测算办法。”   顾行发则建议将项目经费中人力成本的比重提高到整个经费的30%—60%,不仅用于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开支,应将在职科研人员包括在内。   该不该“养人”没有标准答案   一旦扩大项目经费中的人员开支比例,是否会导致科研人员因利益更加追逐项目?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委员表示了这种担心。   去年两会,常兆华就因不满“搞科研的人总在讨论钱”而打断他们的谈话。“我特别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总纠结于钱,我觉得适当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是合理的,但如果项目经费用于科研人员开支的话,会带来很大后遗症。他们会想方设法拿项目。”   “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徐涛说,美国大学的教授通常只拿9个或10个月的全时工资,其余3或2个月的全时工资可以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但美国对每个级别研究人员的薪水是有一个标准的,达到这个标准后就不能从项目中重复列支。这就避免了因为利益去争取更多项目。”徐涛说。   对于非在职人员的劳务费,王光谦建议也可以参照美国做法。“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最高80%是劳务费。项目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钱,在立项之初就做严格预算。”   财政部在2010年针对科研人员反应的科技经费使用中突出问题的说明中曾指出,美国的大学可以自主确定其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 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薪酬则参照公务员制。法、德、日对大学的教授以及国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均实行公务员制,工资福利待遇稳定,灵活度小。   对于是否能参照德国、日本等国的做法,给予科研人员足以保证生活的固定待遇,多位委员表示:“政策不能走回头路。”   据了解,1986年以来,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科技经费从对科研机构、人员的一般支持,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此后,国家一直在探索建立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机制。   尽管不赞同回到“大锅饭”的年代,但科研人员希望加大稳定支持经费的比例。“目前竞争性经费比例太大,导致科研人员不停地为项目申请、评审奔波,无心科研。”周玉梅说。
  • 国家最高科技奖揭晓 评:人才"青黄不接"仍是科技界挑战
    【导读】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分别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经济之声评论:让科技创新精神深入人心。   一年一度的国家最高科技奖1月18日上午揭晓,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被授予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院士,生于1924年,将近90岁高龄,他是著名的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王小谟院士是雷达工程专家,生于1938年,今年75岁高龄。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上世纪6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分别获得1986年、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历时12年,获奖的科学家平均年龄82岁,获奖者基本上都是倾尽一生的精力默默耕耘。在商品经济时代,这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对于鼓励科技创新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新闻出版界别副秘书长吴永强来评论这个话题。   从2000年,袁隆平、吴文俊两位科学家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到今天,这个奖项已经成了国内科技界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一个奖项。   吴永强:这个科技大奖确实对于鼓励推动国内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起码向所有的科技界,乃至向世界表明中国是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同时希望推动科学对于社会经济科技各方面的发展起到有益作用,所以设立这个大奖是具有一定或者是相当的积极导向意义和推动意义。   每年都评科技大奖,但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少年都空缺,一方面我们尊重科学,推动科学,推动科技创新。一等奖又是多年空缺,这也说明在我们现在推出大奖的这个现状情况下,不得不承认或者说面试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正视的一个问题。在某些科技领域具有标志性里程碑乃至于历史性突破性的这样一些科技成就,似乎还有所欠缺。所以这个一等奖多年空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在高等的科技技术方面是有所成绩,但是在高精尖尤其是顶尖级引领世界的领域方面可能还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治理的深入程度还需要再度加强。   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从现在来看时间并不算多,而且从中央决策核心对中国国情的一个论断,叫做本世纪初的20多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怎么样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在今后的这个时间一以贯之的要为科技创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破壳而出创造更好更宽松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的弊端方面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和突破,从而给这个行业,给这个领域的大发展营造更好的一个氛围。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推动全民向科技转型,整个经济结构和科技界进行精细化的思路和创新转型方面可能要做的工作还需要很多。   攀登这十多年的获奖者绝大多数是古稀以上70岁以上的,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一方面在科技领域要想取得重大性的一些成就或者是成绩,必须要有相当时间量的积累,所谓的像古人说的横兀兀穷年执着的去追求,但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一等奖空缺是另外一个弊端,就是我们中青年结构性机制性的这个科技精英人才的队伍建设和他们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有一个词叫做青黄不接,正是反映出我们当前科技界重大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和存在的一个问题。

科技界相关的方案

  • 安捷伦科技针对速成鸡中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金刚烷胺的整体解决方案
    近日 ,央视曝光部分养殖户在肉鸡饲过程中大量滥用抗生素,激素和抗病毒类等药物。其中有关违规喂食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品的 “速成鸡”流入餐桌一则新闻,引发全国消费者广泛关注和担忧!安捷伦科技作为分析仪器业界的领导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食品全域提供 广泛关注和担忧!安捷伦科技作为分析仪器业界的领导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食品安全领域提供强有力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为应对此次动物源食中滥用兽药安全突发事件,捷伦科 强有力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为应对此次动物源食中滥用兽药安全突发事件,捷伦科 强有力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为应对此次动物源食中滥用兽药安全突发事件,强有力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为应对此次动物源食中滥用兽药安全突发事件,捷伦科 强有力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为应对此次动物源食中滥用兽药安全突发事件,捷伦科技为广大分析工作者提供了检测鸡肉中抗生素,激素和抗病毒类药物完整解决方案,特别是对 于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品的分析, 提供了从前处理到仪器检测全方位高效于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品的分析, 提供了从前处理到仪器检测的全方位高效,准确的方法,为广大客户提供给最佳的支持。
  • 化妆品界的安全卫士—迪马科技xStandard产品,如何守护你的美?
    针对《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国家药监局多次发布通告对其检测项目进行修订、新增。例如:2024年第12号通告、2023年第41号通告等。本文综合整理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通告中涉及的迪马科技xStandard产品,包括:抗感染药物类、防腐剂类、激素类、香料类、挥发性有机物类、着色剂类、染发剂类、塑化剂类、残留溶剂类等,便于日化行业客户查阅使用。后续迪马科技会陆续推出新品,请大家持续关注。
  • 德祥:安捷伦科技针对速成鸡中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应对此次动物源食中滥用兽药安全突发事件,安捷伦科技为广大分析工作者提供了检测鸡肉中抗生素,激素和抗病毒类药物完整解决方案,特别是对 于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品的分析, 提供了从前处理到仪器检测全方位高效于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品的分析, 提供了从前处理到仪器检测的全方位高效,准确的方法,为广大客户提供给最佳的支持。

科技界相关的论坛

  • 浅谈科技界的“隐而不发”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杨 斌科学界存在许多优先权之争,例如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争夺、亚当斯和勒维列关于谁先计算出海王星的争论等。对科学优先权,有时科学家自己并不怎么在意,但其周围的人倒是相当热心,甚至不惜将其演绎为两国之争。与争夺科学优先权行为相反,科学界存在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搁置” 其研究成果,“隐而不发”。牛顿曾经雪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长达20 年之久,直到用微积分证明了地球吸引外部物体时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中心点之后,才在哈雷的极力支持下发表了自己的成果。达尔文也有类似经历,1844 年,其进化论思想已基本定型,并形成初步文稿,由于自觉材料不够、论据不足而一直搁置。在此期间,由于收到华莱士一篇与自己进化论如出一辙的论文而几欲放弃发表研究论文,最后在赖尔的催促下,于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即使在科学发展如日中天、科技竞争如火如荼的今天,依然有科学家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他们要么不主动甚至不愿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要么是其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认可而淹没。前者如建立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并获得198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肯尼斯·威尔逊,他因很少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而差点职位不保;后者如从事转座基因研究并获得198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她曾被埋没长达35年之久。科技界的“隐而不发”大体上可分为自我隐藏、社会隐藏两种情况。自我隐藏是科学家有意识的不及时发表甚至不发表科研成果的现象。牛顿和达尔文都属于这种情形,他们各自都对其研究结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当然除了科学的这种求真性规范使然之外也与当时的研究风气有一定关系。相对于这种比较温和的自我隐藏,还有一种激进型的自我隐藏,科学社会学称之为“退却主义”,即当科学家发现自己的优先权得不到承认时所产生的一种背离行为。如德国医生迈尔最早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但由于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加之家庭劫难而几欲自杀,后又精神失常。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 年进行了豌豆杂交实验,但其研究结果整理成的论文却未引起任何反响,和几位著名植物学家的交流也没有带来任何承认,之后其本人不再发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此外,自我隐藏还与科学家自身对科学的认知有一定关系。英国物理化学家波拉尼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猛烈抨击以贝尔纳为代表的左派科学家关于计划科学的观点,力主学术自由、科学自由,认为科学自由是献身某种信念的人的共同体的自然法则。在有些科学家看来,当代科学的制度化有时悖逆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自由的追求,因而产生一种学术逆反,拒绝或不大乐意去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宁愿追寻科学研究的一种原始旨趣,即好奇心的满足。这多少有点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知的满足或者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与自我隐藏不同的是社会隐藏,有时候处于不同的社会要求与制度规范下,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得不被隐藏,最为突出的是军事领域的科学家。处于保密的考虑,许多军事领域的科研人员不得不隐姓埋名,其科技成果也就自然而然“隐而不发”了。比如当年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代科学家因从事导弹、原子弹研究,大都隐姓埋名,至今其中仍有很多人不为人知。在“两弹一星”研究过程中做出重要关键性贡献的彭桓武,虽师从玻恩和薛定谔,30 岁不到就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发表了HHP 理论,轰动了理论物理界,却因国家需求,几十年在科学界默默无闻。与此类似,在商业化时代,由于追求垄断利润,很多大公司科技专家的成果也得不到及时公布,从而形成一种社会隐藏。这可认为是有意识的社会隐藏。另一种情况是无意识的社会隐藏。当今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在带来规范化和高效率之外,也存在一些体制自身不能克服的问题,科技界中的“隐而不发”与此有一定关系。比如职称制度就是一例,当一位研究人员经过辛勤努力获取职称以后,就很难再有大的研究产出了,不能说这些科研人员江郎才尽了,除因没有来自科研方面的压力而减少产出外,也不能排除其有意无意减少产出发表的现象。有时候这种无意识的社会隐藏相当隐蔽,当一位科研人员由于早期的优异表现而在后期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后,繁重的行政任务会侵占其大量研究时间,从而造成科研产出质、量的下降,尽管有的貌似科研产出不减反增(如有人统计过某位研究所领导早期每年只有1 篇SCI 论文,而担任行政职务后每年多达数十篇), 但其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实际贡献很小。这种比较隐蔽的社会隐藏荒废了很多科研人员真正的才智,因而自有它的弊端。自我隐藏和社会隐藏有时是互相联系的,如孟德尔其实是科技体制尚不健全情况下的制度弃儿,是其在科学社会得不到承认的情况下才采取的自我隐藏,而自我隐藏的结果形成了一种客观的社会隐藏结果,即被埋没。再比如处于职称制度约束下的科研人员,在获得职称后科研产出的减少,其虽然表现为社会隐藏,但行为主体却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隐藏。科学在本质上首先是个人的思维活动,由好奇心驱使的独立自由的思考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的原始动力;科学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一个包括交流、合作与竞争的互动过程,在个体和社会磨合之间存在各种奇怪现象实属正常,但去弊兴利才会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

  • 生物医药被列入科技界重点发展领域

    第四届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18日在京召开,根据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精神,多部委首次宣布,将在“十二五”联合推进民生科技产业。记者在会议期间独家获悉,除了其他尚未明确产值目标的规划,仅蓝天科技工程、生物技术、医疗器械、海水淡化、生物制造等多个技术规划已显示,“十二五”期间民生科技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其中,被列为民生科技产业发展重点的生物医药和生态环境两大技术领域,总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据了解,本届会议从当初的科技部内部的司局级会议变成跨部委会议。在科技部万钢部长的主持下,住建部、卫生部、环保部、质检总局、工信部等六部委的副部长或司局长出席,国土部、水利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局等十余个部门的科技官员及解放军代表参会。根据当天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民生科技是指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科技部长万钢指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工作重点包括四方面: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透露,包括民生科技在内的社会发展科技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占科技总投入超过30%的仅有5个省份,不到10%的多达8个省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人口健康领域涉及现代医学、药物创制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领域涉及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相对于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这两个领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更高“十二五”将拥有更大产能挖潜空间。据了解,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实施所需总经费将达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地方财政资金300亿元、单位自筹资金700亿元。该规划设立了预期目标: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到2015年底,生物农业和生物医药产值均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生物技术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培育生物和医药领域上市公司10个以上,生物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该规划称,未来五年,国家将培育一批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重点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与抗体产品研究开发、生物能源产品开发等13个方面。规划指出,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要实施首购政策。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医药创新研发能力、新技术转化的效率、产品效益等都有待提高。新药品、医药器械等上市之后难以形成规模、利润率偏低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另据科技部匿名人士透露,在鼓励医药行业创新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会逐年加大,而且正在探索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以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长江证券的医药分析师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政策对中成药的大品种改造、西药化学制剂改进、鼓励生物医药创新等领域的全覆盖,医药整体行业都将受益。而其中创新能力更强的公司表现将更夺人眼目。另据《“十二五”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透露,在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研制的生物医药材料发展方面,国家将扶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助推医疗器械产业以15%-2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而在《“十二五”先进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十二五”的发展目标被表述为带动新增工业产值1000亿元,其中生物能源、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生物溶剂等产业新增产值达到150亿元,重大化学品产业新增产值250亿元,生物纺织、生物造纸、生物造革以及大宗发酵产品的产业新增产值达到600亿元。此外,继环保部此前宣布“十二五”期间在环保科技方面投入220亿元(远高于“十一五”期间60亿元的投资预算)之后,记者从科技部和环保部获悉《“十二五”蓝天科技工程专项规划》正在业内征求意见,该规划将培育一批专业化大型骨干企业,建立15个产业化示范基地,实现减排主要大气污染物1000万吨,预期经济效益1000亿元。作为民生科技的重要领域,致力于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排放控制的“蓝天工程”将实施“十城千套”蓝天科技示范工程,针对特大城市、新兴城市、能源资源型城市等,开展火电、机动车、重点工业源、室内空气等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的规模化集成示范。规划指出,将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清洁空气产业的投资,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梁嘉琳 路茜文)

  •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莅临月旭展位的那些科技大牛们!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莅临月旭展位的那些科技大牛们!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开展两天了,小xue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在展会上有哪些科技界的大牛光临过咱月旭展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10921_542780_1863087_3.jpg中科院江桂斌院士参观月旭展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10921_542779_1863087_3.jpg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主任邹汉法博士莅临月旭展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10921_542778_1863087_3.jpg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所长耿信笃教授参观月旭展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10921_542777_1863087_3.jpg大化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关亚风博士与赵岳星博士合影

科技界相关的资料

科技界相关的仪器

  • Thermo Scientific Evolution 201/220/26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采用了赛默飞世尔科技最新科研技术,以其独特的双光束光路设计、先进的INSIGHT用户软件、完备而功能强大的光谱附件,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光谱分析功能,全面的定量分析和动力学分析解决方案,并可轻松应对挑战性样品,如散射物质的透射性能分析,反射测量等。Evolution 200系列产品提供本地控制和计算机控制两种配置,也可以把两种控制模式结合起来,其均使用相同的INSIGHT软件,使仪器始终都处于最佳的状态,提供便捷和多样化的分析功能。2011年7月,产品荣膺被誉为科技界&ldquo 创新奥斯卡&rdquo 的R&D 100大奖。其他参数:光源:闪烁式氙灯(三年质保)光栅:全息母光栅创新程度1. 1.0nm的分辨率,双光束(Double-Beam)配置。在测量的过程中任何时候当样品发生变化,双光束分光光度计都能提供最准确的数据。在每一个数据点都是把样品对比参考光束(reference beam)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因改变样品发生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这对动力学研究,长时间过程的监测,以及复杂样品的分析尤为有效。杂散光小于0.05%T。2. 光学汇聚技术(AFBG)能依照使用要求来优化光学特性,特别适合在固体样品、光纤及微量池应用中。3. 系统在保证波长准确前提下,光栅转动速度达31000nm/min,扫描速度最高达6000nm/min,为同类双光束UV-Vis设备中最快捷的仪器。4. 提供功能丰富而强大的附件,包括系统性能验证和校准、快速混合动力学附件、各种规格的样品架附件、小体积采样附件、固体采样附件、光纤探针、ISA-220积分球、智能吸液系统、温度控制与监测附件等。其中智能8联池Peltier系统和智能旋转7联池可精确控制样品温度(0~100℃),完成动力学实验或测定温度敏感样本。漫反射和反射附件大大提高仪器应对挑战性样品等性能,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5.Evolution 201/220/260外观独特,曲线完美,设计人性化。独特的配有开启按钮的滑动样品仓开启门为双手空闲的操作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内置计算机装载Windows XP操作系统,7&rdquo 彩色触摸屏,不但分享了计算机控制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而且使INSIGHT的性能发挥的淋漓精致,320G的大容量硬盘,足以存储各种分析方法和能海量测试数据。仪器提供4个USB接口,可外接计算机对仪器进行控制,可以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等外设,提升仪器的性能。6. INSIGHT重新定义传统的UV-Vis应用程序,界面简单友好,可完成扫描测量、固定波长测量、定量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并提供生命科学应用包。软件采用&ldquo 工作簿&rdquo 的设计理念,可将系统、附件、测试报告配置信息,以及样品和定量分析的校正信息保存为工作簿,可在随时导入浏览或重复使用。客户定制环境(CUE)软件可以帮助客户简化非常成熟和复杂的分析方法,定制自己的用户界面,完成多步骤工作流程,特别适合QA/QC,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另外INSIGHT独特的仿真功能,可以帮助客户快速了解软件功能、进行培训、演示。 创新点介绍: 1. INSIGHT软件:简单好用,成熟精深。可完成扫描测量、固定波长测量、定量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并提供生命科学应用包。- 波长扫描●全面的光谱分析和计算,最多可找到100个波峰和波谷●简易的谱峰查找以及数值交叉检索分析●滑标指示让您能够实时观察到分析结果●综合积分时间、扫描速度、以及数据间隔使您对整个数据收集过程有全面的控制- 固定波长测量●通过光谱图实时显示数据趋势●指定测量参数使QA/QC分析更加清晰,并可以更快,且实时监测。●直观的控制和样品管理让您获取所需数据更加快速便捷●预置的峰高和峰处理的数学分析方法,让您的工作更加简单●自动存储和输出样品数据,提高您的工作效率- 定量分析●6种不同的选项来执行定量分析实验●直观的分析方法设定程序,引导您轻松设定整个分析流程●采用扫描定量方法可全程观察测量图形,利用此功能可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可以进行多次计算分析,在一种分析方法中攫取不同的参数,从而为特定的分析方法提供完整的答案●用定量分析方程计算复杂应用- 动力学分析●每个样品池每秒可以采集到100个数据点,从而让您的动力学分析有充分的数据支持●可分段测量,并配合不同的采样密度和采样时间●利用我们驻留时间(Dwell time)特性,在每次测量中采集到更多的数据,并得到快速反应的曲线●适用于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以及连续反应机理的研究●数据分析可采用分段处理,使全部分析更具灵活性- CUE脚本实现无比灵活而人性化的分析方法。特别适合于QA/QC实验室,常规样品的自动分析。2. 光学汇聚技术(AFBG)。Evolution 201/220/260的AFBG技术适用于固体样品、光纤及微量池应用。配合材料研究和光纤应用附件进行优化,可使这些附件的性能发挥到极致。从Micro AFBG发出的高度集中的细小光束,能让80%的光线通过一个2X2光径的40ul微量池。3. 精密的单色器驱动设计,使得系统在保证波长准确前提下,光栅转动速度达31000nm/min,扫描速度最高达6000nm/min,为同类双光束UV-Vis设备中最快捷的仪器;4. 系统采用闪烁式氙灯,仅在测量时发出高强度的光源,保修3年,具有使用成本低廉、维修间隔周期长,在可见光和紫外区光源强度高等优点,最重要的是仪器不需要预热,开机即可使用。5. 为用户体验而进行的人性化设计。内置计算机装载Windows XP操作系统,7&rdquo 彩色触摸屏,支持本机控制或计算机控制;宽大的样品仓可容纳大型样品和整套强大的附件,并不受环境光线影响,测试过程可保持滑动开启门处于开启状态;可屏蔽拆除的样品检测器允许客户依照分析需要,使用额外独立的检测器;在一些特殊场合,Evolution 201/220/260可由外部触发信启动样品测试;6.Evolution 提供兼容美国药典(USP)和欧洲药典(EP)的标准评价转盘(CVC)和汞灯附件,自动完成性能评价。可节省4个多小时的分析时间,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绿色仪器1.系统采用高精度静音型氙灯,无需预热,开机即可使用;只有在测试时触发光源,能耗低;另外氙灯3年24/7质量保证,无需由于更换光源而重新校正仪器。2. 光学汇聚技术(AFBG)能依照客户的要求来优化光学特性,其适用于固体样品、光纤及微量池的应用。3. 客户可以根据实验分析流程,利用CUE软件轻松定制自己的界面,把复杂、多步骤的工作流程,简化为能够轻松操作的分析方法,自动完成测试、谱线显示、数据保存输出等功能,从而适用于任何水平的分析人员。4.测试结果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过网络自动发出;5.Evolution 200系列产品符合EMC有关规定(EN 61326-1),并获得CE,ETL,cETL,UL/EN 61010-1,CSA C22.2 No.61010认证。本仪器属国际领先(填补空白)
    留言咨询
  • 产品概述 Mars-61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基于现有色谱质谱技术平台,在“十一五”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推出的国内首款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离子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拥有12项发明型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产品特点1.出色的灵敏度 专利的脉冲式内离子源技术和专利的样品区域驻留技术,减少了离子在传输时的损失,保证了样品在离子阱内最大时间的驻留,提高仪器灵敏度。2.优越的定性能力 专利的增强型碰撞诱导裂解(ECID)技术和经典四极场3D离子阱质量分析器,实现多级质谱串联功能和较高的裂解效率,提升仪器定性能力。3.操作简便 图形化人机交互界面,内置常规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和方法数据库,只需四步骤完成向导式设置;全自动的方法开发,提供复杂物质的结构级研究,降低了质谱仪器使用和研究中方法的开发难度。4.维护成本低 专利的自锁式气质接口技术轻松实现气质接口部分的装配和精确的定位,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关键部件和耗材均系国产部件或自主研发,大幅度降低了仪器的维护成本。典型用户 高校、研究所、精细化工企业研发中心、环境监测站典型应用点 石油石化、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轻化工、制药与刑侦产品获奖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奖
    留言咨询
  • PARISS这是一款弧形棱镜反射式面阵高光谱图像分析系统,配合研究型显微镜组成具有分析样品光谱细节特性的多为显微高光谱图像分析系统。PARISS高光谱显微影像分析系统作为显微镜附件,不改变显微镜结构,适用于四大显微镜品牌的多数产品。 由于显微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同时提供定性、定量和定位信息,将光谱分析技术与图像分析技术融合形成的全新分析检测技术,在现代生物、生命科学、医学、法医学、环境、生态、材料、制药、分析化学、临床检验、微电子等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高科技界广泛重视的热点科研方向。
    留言咨询

科技界相关的耗材

科技界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