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称

仪器信息网科技职称专题为您整合科技职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职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职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职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职称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职称相关的资讯

  • 科技项目申报不得将职称论文等作为限制条件
    11月22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草案二次审议稿新增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内容,并持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明确科技项目申报不得将职称、论文、奖项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支持企业设立内部科研机构草案一审稿突出体现了对各类创新主体的赋权激励。这一特点,在二审稿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孟繁华介绍,有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大对各创新主体支持力度。吸纳意见,二审稿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联合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等联合攻关。并提出,相关部门应支持企业设立内部科研机构,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资助、科技创新券等支持政策。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首次被写入草案中。二审稿明确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筛选、市场化评估、融资服务、成果推介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行代表性成果职称评审制度更好支持创新人才发展是本次修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孟繁华说,根据各方面意见,二审稿补充完善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技人员分类评价等内容。其中,新增了“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并提出,健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体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职称评审制度,明确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可由主要负责人推荐技术专家破格申报相应层级职称。为了更好引才留才,二审稿还就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内容作出重点研究,提出,根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建立健全符合建设需要的人才引进、落户相关制度措施。此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按照规定设置特设岗位,聘用急需紧缺科技创新人才,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人才在薪酬激励方面的保障得到进一步完善。二审稿提出,建立完善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明确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所需支出不受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扩大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科研经费管理使用问题一直备受科研人员关注。回应关切,二审稿重点对科技项目统筹管理进行完善,提出,推行经费包干制、预算加负面清单等方式,扩大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完善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和管理机制。并明确,项目申报不得将职称、论文、奖项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有意见提出,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有必要推动两个中心的联动建设。对此,二审稿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突出国际化的制度供给,增加推进开放科学等内容,明确要推动国际科研学术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创新主体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支持在京创办国际科技期刊,鼓励创新主体与国际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加大与国际科技组织开放合作,支持组织和个人在京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或者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建设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
  • 科技部发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保证支撑计划的顺利实施,科技部、财政部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1号)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印发,请在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中遵照执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1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废止。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二O一一年九月二日
  • 科技部发布2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请指南
    9月19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的申请指南,详情请见: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铜材短流程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工程化”课题申请指南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镁合金成形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发”课题申请指南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化学制浆造纸联产氧化铝产业化示范工程”课题申请指南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铝合金短流程成型关键技术开发”课题申请指南   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超低甲醛释放的脲醛树脂制造技术及应用”课题申请指南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聚氨酯中间体生产过程氯循环利用减排技术”课题申请指南   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甲醇经三聚甲醛合成多醚类清洁柴油用含氧化合物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示范”课题申请指南   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制糖生产过程节能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示范”课题申请指南   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成型技术”课题申请指南   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节能绿色建筑材料开发与集成应用示范”课题申请指南   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一代节能高效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申请指南   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钢铁工业节能新技术用耐火材料开发与应用”课题申请指南   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高性能功能化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课题申请指南   1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产全氟离子膜大规模工业应用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1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课题申请指南   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燃煤工业炉窑余能高效回收利用及能源合同管理技术与示范”课题申报指南   1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1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1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申报指南   2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3D电视集成播出平台和终端系统研制与产业化”课题申请指南   2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数字家庭服务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课题申报指南   2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现代服务应用示范工程”课题申报指南

科技职称相关的方案

科技职称相关的论坛

  • 申报中级职称科技成果方面咨询

    科技成果所属领域是医疗卫生技术,成果名称是离子选择电极法在检测生活饮用水中部分阴离子的研究;可以申报环境保护专业的职称科技成果吗?大家请评论多指教

  •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征集2016年度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通知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征集2016年度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通知时间:2015-11-17  作者:国家认监委  来源:国家认监委认办科〔2015〕17号各有关单位,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为进一步加大检验检测认证从业机构及社会相关各方在认证认可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专项经费的导向激励作用,2012年认监委设立了“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下简称支撑项目),用于开展认证认可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重点资助对认证认可行业发展有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但未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科研项目开展研究。现启动2016年度支撑项目的征集工作,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管理机制 支撑项目由国家认监委批准下达,委托认证认可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立项评审和验收,并对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 质检系统内外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相关机构均可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应吸纳产学研等国内优势单位参加。鼓励青年科技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 2.项目经费 项目经费以申报单位自筹为主,国家认监委补助为辅,原则上自筹经费与补助经费的比例应不低于5:1。根据项目研究内容,每个项目认监委补助2-4万元。 3.申报流程 项目申报单位填写《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格式见附件)一式十份并签字、盖章后(一份原件,其他可复印),于2015年12月15日前(逾期将不予受理)提交至指定地址,同时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 三、联系方式 资料联系人:梁丽娟、梁吉娜 联系电话:010-83886164、010-83886592 电子邮箱:lianglijuan@cqc.com.cn 邮寄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9区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技术部 认监委联系人:娄丹 联系电话:010-82262812 附件: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2015年11月13日(此件公开发布)

  • 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 ? 解读⑤ | 强化科技创新,做好长江水生态考核科技支撑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水利部4部委联合印发实施《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以下简称《评分细则》),明确提出2022—2024年在长江流域 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评分细则》聚焦长江流域突出问题,兼顾长江源头以及上、中、下游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差异,通过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引导各地履行水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水生态考核评估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亟须加大科技支撑保障,切实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落地,推动解决长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b]一、聚焦水生态考核评估需求,加大科技支撑保障力度[/b]  目前,欧美等国均构建了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监测评估体系,把水生态评估结果作为推动水生态系统改善的重要依据。而我国水生态监测评估工作目前尚处于科研探索阶段,尚未上升至具体的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评分细则》作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的突破性创新,旨在构建“三水统筹”的评估体系,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将工作重心放在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质效上。然而,长江流域作为巨型流域系统,其系统结构、功能以及演变规律极为复杂,流域内各省份主体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各不相同,辖区水体面临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千差万别。《评分细则》具体应用中,如何能够客观评估各水体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水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科学区分各地保护修复责任,还有诸多科学与管理问题亟待解决。为全面支撑《评分细则》应用落地,引导地方加强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聚焦长江水生态考核评估的具体需求,开展长江重点水域水生态调查监测,摸清水生态“家底”,掌握长江流域典型水体水生态系统现状特征。二是围绕长江水生态考核评估技术体系的关键参数、关键环节,如指标监测评估方法、评价期望值、考核责任划分开展深入研究,支撑水生态考核评估技术体系的完善。三是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考核配套管理政策的研究,加强同国家、部内外相关政策制度协同,推动各地区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  [b]二、强化基础性科技创新,突破重点难点技术瓶颈[/b]  “十三五”期间,“水专项”等科研项目,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为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作出有效支撑。2018年,生态环境部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科学研究—管理决策—工程方案集成攻关和58个城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通过提供定制化科技服务,推动水专项等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评分细则》的印发标志着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从以污染治理为主转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协同治理的新阶段,也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根据《评分细则》指出的方向,需要在以下基础学科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1)针对面源污染“旱季藏污纳垢,汛期零存整取”的污染特点,重点突破城乡面源污染识别与控制技术,为厘清相关行政区域面源污染防治责任,有效推动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针对部分湖库富营养化水平高,水华频发的问题,重点突破以大水面沉水植物恢复、食物链重构为核心的水生植被恢复技术,旨在遏制水华爆发,推动从“浊水藻型稳态”向“清水草型稳态”转化,实现水清草绿、鱼虾群集、人水和谐。  (3)针对长江流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长江水生态系统退化,研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概念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路径,以自然恢复为基础,通过各种恢复措施平衡人为干扰,在流域尺度恢复水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生态水文调节反馈过程,提升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改善。  [b]三、激发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力,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成效[/b]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制定了《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管理放管服。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不断创新,以“1+X”模式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了全国26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5000名科研人员,在长江流域50多个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行动,目前已经成为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有力抓手。2021年,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肯定了“一市一策”科技帮扶模式,并将该模式复制推广到黄河流域。  “十四五”期间,长江保护修复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为积极应对“十四五”期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面临的挑战,亟须加快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要推进生态环境科技与信息、生物、材料等变革性技术的融合创新,如利用流域模型和污染源指纹图谱特征实现对面源的追踪溯源,利用环境DNA技术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智能监管能力。二是探索科技创新支撑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提升科技服务效率。充分用好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进一步发挥“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的科技服务,聚焦行业企业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集智攻关,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三是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项目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活动,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

科技职称相关的资料

科技职称相关的仪器

  • 产品概述 Mars-61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基于现有色谱质谱技术平台,在“十一五”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推出的国内首款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离子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拥有12项发明型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产品特点1.出色的灵敏度 专利的脉冲式内离子源技术和专利的样品区域驻留技术,减少了离子在传输时的损失,保证了样品在离子阱内最大时间的驻留,提高仪器灵敏度。2.优越的定性能力 专利的增强型碰撞诱导裂解(ECID)技术和经典四极场3D离子阱质量分析器,实现多级质谱串联功能和较高的裂解效率,提升仪器定性能力。3.操作简便 图形化人机交互界面,内置常规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和方法数据库,只需四步骤完成向导式设置;全自动的方法开发,提供复杂物质的结构级研究,降低了质谱仪器使用和研究中方法的开发难度。4.维护成本低 专利的自锁式气质接口技术轻松实现气质接口部分的装配和精确的定位,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关键部件和耗材均系国产部件或自主研发,大幅度降低了仪器的维护成本。典型用户 高校、研究所、精细化工企业研发中心、环境监测站典型应用点 石油石化、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轻化工、制药与刑侦产品获奖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奖
    留言咨询
  • 基础支撑底座产品特点:材质:6061-T6 铝合金 产品介绍:OMTOOLS基础支撑底座适用于同轴光路系统结构的跨界连接。将形状特殊的光学光电器件通过传统支撑架形式,与30mm杆间距的标准同轴光路体系安装在一起,或可以将X、Y互相垂直的两组标准同轴支杆固插接在一起。 选型表: 型号材质主体高度表面处理LDB42A6061-T6 铝合金32mm黑色阳极氧化LDB42C6061-T6 铝合金60mm黑色阳极氧化
    留言咨询
  • 30mm多功能支撑架产品特点:材质:6061-T6 铝合金 产品介绍:OMTOOLS 30mm多功能支撑架适用于对同轴精准度要求不太高但希望快速插接起来使用的光路系统。该多功能支撑架属于同轴光路系统结构的底层支撑器件,起到将30mm间距的同轴支杆以一个固定中心光轴高度,与光学平台或其他安装平面牢固连接成一个整体。 选型表:型号材质主体高度表面处理LDB30A6061-T6 铝合金31mm黑色阳极氧化LDB30B6061-T6 铝合金31mm黑色阳极氧化LDB30C6061-T6 铝合金61mm黑色阳极氧化LDB30D6061-T6 铝合金91mm黑色阳极氧化LDB30E6061-T6 铝合金121mm黑色阳极氧化
    留言咨询

科技职称相关的耗材

  • 连华科技多功能试管架
    连华科技多功能试管架 该试管架通常采用有机玻璃材质制成,其尺寸大概为220×160×110mm。它设计有多个放置试管的位置,可能有18孔或其他数量的孔位,便于放置多个试管。这种多功能试管架的特点包括:1. 方便试管的取放:使试管摆放整齐,方便实验操作时取用和存放试管。2. 结构稳固:能较好地固定试管,防止试管意外倾倒。3. 材质优良:有机玻璃材质具有一定的耐热、耐老化性能。美观又实用:平稳牢固,质地坚硬,选料优良经久又耐用:耐冲击性好,耐热耐老化在实际使用中,多功能试管架可以应用于各种涉及试管使用的实验和检测场景,有助于提高实验效率和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 北京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聚偏氟乙烯过滤膜PVDF
    北京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聚偏氟乙烯过滤膜PVDF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疏水性,氧化性试剂,高温液体过滤 北京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聚四氟乙烯过滤膜PTFE。聚偏氟乙烯膜是PVDF溶液在支撑层通过先进生产工艺制造而成,具有耐PH值范围广,是良好气体、有机液体过滤的微孔滤膜。聚四氟乙烯过滤膜PTFE可用于有氧化性试剂的过滤、提纯, 高温液体的过滤。 需要详细的信息请和绿百草科技联系: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 www.greenherbs.com.cn
  • 北京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聚醚砜滤膜PES
    北京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聚醚砜滤膜PES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过滤膜,PES,深层过滤介质 北京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聚醚砜滤膜PES。聚醚砜滤膜PES是由聚醚砜超细纤维热熔粘连在一起制成的,是属于深层过滤的一种膜料。聚醚砜滤膜PES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有很好的相容性。聚醚砜滤膜PES孔隙率高、纳污量大、可反冲和高温消毒,耐压性好,可用于啤酒、饮料矿泉水等的过滤。 需要详细的信息请和绿百草科技联系: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 www.greenherbs.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