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期刊

仪器信息网国际期刊专题为您整合国际期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期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期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期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期刊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期刊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创刊
    作为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问题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国际刊号ISSN:1758-552X)由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与著名的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创办,已经于近期创刊发行。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建立于1967年,是国际一流的管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专业出版社,其总部位于英国Bingley,主要出版管理学、图书馆学、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期刊。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由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在全球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和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Christopher Cullen教授是该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期刊中方主编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余江博士。   该刊将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入研究中国在创新,R&D,技术和科学等范畴及相关的知识管理以及获取开发的活动(包括国际科技合作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等),涵盖在国际、国家、产业、区域、企业、科研项目等层次的相关政策与战略管理的学术问题,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平台。刚出版的该期刊第一期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战略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涉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力、国家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中美科技交流历史分析、电信企业创新战略和中国山寨制造的规律与影响等研究问题。   该期刊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品牌学术期刊,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探讨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 打造国际杰出期刊——访李党生
    李党生博士2006年回国担任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在近十年间该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凭借专业的科学编辑队伍,Cell Research拓展建立了“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的论文发表渠道,力争保障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话语权并吸引国外优秀科学家投稿。此外,其姐妹刊Cell Discovery(《细胞发现》)于2015年4月创刊,二者联动发展“一本强刊+一本大刊”的创新模式,努力将中国科技期刊出版做大做强。《赛先生》:Cell Research(以下简称CR)创刊于1990年,至今已有26年的出版历史。自从您2006年回国担任该刊常务副主编以来,最近十年间贵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最近汤森路透公布的2016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CR的影响因子由十年前的2攀升为近15,此成绩定来之不易,对此您有什么感想?李党生:CR的影响因子从2006年的2.161上升到今年的14.812,确实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程。CR这一路成长上来历尽千辛万苦,影响因子相继越过5、10,在超过了EMBO Journal和PNAS之后,今年又超过了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不断取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历史性突破。在今年SCI收录的国际生化、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423种期刊中,CR目前的影响因子排名为第10位,其学术水平已与Nature子刊、Cell子刊接近或相当,位居世界杰出学术期刊行列,实现了中国学术期刊界及广大科学家们多年的梦想。我们认为CR的成绩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自己掌握学术话语权的高端平台,让中国科学家(包括海外华人科学家)在同国际同行的竞争当中能有一个保证公平公正的机会。同时,CR的成功本身也是期刊发展与中国科学发展互动共赢的一个范例,CR在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并必将继续在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科学编辑队伍保证期刊稳步成长《赛先生》:学术期刊的成长与优秀稿源和传播平台息息相关。2006年开始,CR与Nature出版集团合作,这是贵刊发展征途中里程碑式的标志。十年间,贵刊是如何调整发展策略以保证期刊影响力稳步上升的?贵刊的管理制度与Nature,、Science或者您之前就职过的Cell有何异同?李党生:这些年,期刊的影响力稳步上升,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以人才战略为核心的发展策略。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CR主编,我本人也是在2006年回国,担任CR的常务副主编(之前我在Cell任Associate Editor),全面负责期刊的学术工作。我们当时给CR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要朝国际一流期刊的水平冲击,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提高刊出文章的学术水平,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职业编辑方式。我们采取了类似于Cell、Nature的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的运作方式,首先着手于培养和锻炼一支适应高端期刊发展需求的专业科学编辑队伍。从2006年至今,我们CR团队已陆续培养了12名专业科学编辑,其中包括4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后,同时我本人也在CR指导科技期刊的博士后工作。目前,CR的在岗科学编辑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团队中有两位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后:一位是2010年引进的胡芳芳博士,她毕业于北京大学,1999年赴美留学,2006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另一位是2012年加盟的汪劼博士,她201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博士培养期间通过Ph.D交换学生项目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进行博士论文的部分科研工作,此后继续在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4月,CR还引进了在挪威萨尔斯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所从事了8年独立科研(课题组长)工作的江涤研究员(美国公民)加入团队。江涤于1998年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做了7年博士后工作。在挪威工作期间,江涤曾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PLOS Bi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并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专业编辑团队,我们才能为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追求卓越则是我们一贯秉持的办刊理念。
  • 我国投亿元支持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
    11月29日,《中国物理B》(英文版)主编欧阳钟灿院士、《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照日格图、《地震学报》(英文版)主编陈运泰院士等35家英文科技期刊的负责人,在京分别与中国科协就一项期刊支持计划签约。   这35家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首批支持的期刊。该计划是中国科协在财政部支持下今年正式启动的,首期3年时间,总支持经费近1亿元,被业内人士称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支持计划”。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正处于“加速”进行时。   打造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期刊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从一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等期刊学术指标均有显著进步。“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是题中之义。”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表示。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1922年创刊的《地质学报》(英文版)是我国办刊时间较长的一份英文科技期刊,这次也在受支持的35份期刊之列。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期刊一年6期,每期20多篇论文,其中20%来自国外,我国最重要的地质学成果如“北京猿人”等考古发现都发表于此。该期刊在早期中国科学发展、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用该刊编辑部主任郝梓国的话来说:“我们在国际地学界原来的辉煌慢慢被人遗忘了。”   《地质学报》(英文版)如今的状况并非个案。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300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期刊大国,但其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却难尽人意。   据《期刊引证报告》(JCR)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11月,全世界共有7999种期刊被其收录,而中国(包括港、澳,不包括台湾)仅有164种,占0.02%,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 JCR所有被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4297.6和2.016,而我国被收录期刊的平均值分别为1130.7和0.833,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   与“期刊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论文强”。随着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增加和科研水平提高,我国科技论文产出在数量和学术质量上都有较大飞跃。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九。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严纯华认为,作为中国科学家学术交流的平台,我国科技期刊正逐渐被“掏空”,这对中国科学家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有人认为,国内没有好期刊,“借船出海”并无不可。但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严纯华却认为这种做法可能难以为继。他给记者讲到身边的一种普遍现象,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工作,发表论文非常容易,但回国后,同样质量的论文投到国外期刊总会遇到麻烦,多以“语言有问题”被退回。在国外投稿“投啥啥中”,回国后变成了“投啥啥不中”。“这就像村里的地主,突然发现原来的穷人一下富起来了,要跟自己平起平坐了,那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把你打压下去。”严纯华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同一个人写英文,语言怎么会有问题?这是一条“隐形的线”在做怪,他觉得这条线是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前些年我国科学家的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比较少,挑剔的目光还不像如今这样明显,但近几年挑剔的目光和刻薄的表情随之而来。“今后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交流会形成阻碍,解决的办法只有建好自己的期刊。”严纯华说。   科研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掌握话语权的期刊对文章首发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对记者表示,打造与我国科技发展态势相匹配的高影响力科技期刊迫在眉睫。   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怎么让期刊硬起来?作为《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严纯华有时也会觉得“有心无力”。国家评价考核制度将大量好稿引向国外,而自家期刊的发展又因人财物等原因掣肘。期刊大多经费不足,学术影响力要提高,要找高水平的文章,审稿人水平要提高,审稿时间要缩短,还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设想很多,但却无力实现。   因此,“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推出在他看来“正当其时”。“中国科协抓住了期刊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原来的设想终于有机会逐步完善了。”   该计划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重点支持培育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时拓展英文科技期刊的规模。陈希认为,这项举措对于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切实发挥好科技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奖促建”,“奖”是形式,“建”是目的,既考虑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更着眼于未来。陈希介绍说,该计划将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提升已有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提高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在SCI等国际主流检索系统的学科排位,提升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二是适度增加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新创办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代表我国前沿学科、能填补国家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使之进一步成长为高水平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后备力量。   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介绍,“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一等奖5种期刊,奖金每年200万元 二等奖10种,奖金每年100万元 三等奖20种,奖金每年50万元,奖励资助周期均为3年。   为什么此次重点选择英文科技期刊进行支持?沈爱民解释说,英文版的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中具有天然优势。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质量不尽人意,而且规模小,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有英文科技期刊239种,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5%左右。全世界有5800多种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中国大陆只有119种,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所以,中国科协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选择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着力点。   沈爱民强调说,抓英文科技期刊,不是说不重视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科协历来高度重视中文科技期刊,整体思路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以继续充分利用已经持续实施多年的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这个工程就是重点支持中文期刊的,今后还会继续加大对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出台,迅速在海内外华人科学家中引来好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王小凡等17位国内外顶级生命科学的科学家,得知该计划后,特地致信中国科协领导。他们在信中说:“中国科协此次设立的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将引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真正促进和推动一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从而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我国科技期刊集群打好基础。若此,必将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知名科学家,积极参与该计划设计、评审工作,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细胞研究》(英文版)主编裴刚院士、《昆虫科学》(英文版)主编康乐院士、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袁亚湘院士等知名科学家更是亲自带队,参加评审期刊陈述答辩。   奖项经费要用在“刀刃”上   《细胞研究》(英文版)影响因子自2009年跃升至8.151分以来,已连续3年稳定在8分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代表,本次获得一等奖。获得奖励资助后,常务副主编李党生一下子更加忙碌了,他和同事们制订的“一揽子计划”终于有机会一一实现。   “好稿源是等不来的。”为了找到好稿源,李党生计划利用这笔资助,明后两年走访国内外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抢”到好稿源。“显然,没有中国科协项目的支持,我们的计划是不可能得到实施的。”李党生强调。   和他一样忙碌起来,并倍感压力的还有《中国物理B》(英文版)编辑部主任王久丽、《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汪谋岳等。每个获奖期刊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筹划,把奖项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到“刀刃”上。各刊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包括扩大国际编委、争取优秀稿源、组织专刊综述、吸引优秀人才、探索数字出版发行及资助OA出版等。   同样获得资助的《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也在酝酿着变革,严纯华说,该计划有一点令他特别看重,那就是“设计比较科学。当然也有合同,但是按照科学本身的规律,一事一议,一个期刊一个期刊具体谈,现在是什么情况,主要想在哪个点改善提升?通过何种途径等。”中国科协与35家期刊逐个进行多番讨论,搞清楚每家“现在站起来摸多高”,“将来跳起来能摸多高”,严纯华觉得,工作做得非常实在。   “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扎实的举措和不懈努力。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和审稿队伍,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积极吸纳高水平国际稿源,缩短出版周期,争取成果首发权。”陈希强调。

国际期刊相关的方案

国际期刊相关的论坛

  • 我国数百种科技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专家指出,不应把SCI、SSCI作为判断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2012年12月27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陈磊 中国科技网北京12月26日电 今天,《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CAJ-IJCR》)对外公布,同时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也新鲜出炉。报告显示,我国不少非SCI、SSCI收录期刊比SCI、SSCI收录期刊具有更高的被引用次数;同时在上榜的418个期刊中,中文期刊达312个,已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期刊。 该项成果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发布。报告统计对象为我国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利用Web of Science的数据,旨在建立健全适合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的文献调查和科学分析体系。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杜文涛教授介绍,首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是依据《CAJ-IJCR》,按2011年度中国学术期刊被SCI期刊、SSCI期刊引用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经综合计算,最终遴选出的TOP5%期刊和TOP5%—10%期刊。其中,科技期刊备选期刊为3533种,由上述方法选出《细胞研究》(英文版)等175种“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备选期刊为680种,选出《经济研究》等34种“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同样,选出科技类“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175种,人文社科类“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34种,共计209种。 报告表明,我国非SCI科技期刊异军突起。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27种,在175种“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科技期刊中,SCI收录87种,非SCI收录88种,未进入TOP5%的SCI收录期刊34种,占SCI收录中国期刊的28%;在175种“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科技期刊中,SCI收录17种,非SCI收录158种;未进入TOP10%的SCI收录期刊23种,占SCI收录中国期刊的18%。“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已有一批非SCI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达到或超过了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杜文涛说。 另据WOS的JCR报告分析,“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非SCI收录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高于1239种SCI收录国际期刊,说明我国已有数百种科技期刊实际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杜文涛认为,尽管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指标普遍较低,但人文社科类“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指标也高于127种SSCI收录的人文社科类国际期刊,说明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已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两份期刊榜单分布于50类学科,占全部学科总数的78%,说明我国多数学科的学术期刊已经走向国际。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无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跨入了国际品牌学术期刊行列;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也已经具备相当国际影响,迈进国际期刊门槛。”杜文涛说。 “尽管目前中国大陆期刊只有127种自然科学期刊被SCI收录,1种社科期刊被SSCI收录,但由此怀疑甚至贬低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就过于片面。”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表示。 SCI、SSCI创始人加菲尔德在不同场合也反复强调,SCI、SSCI首要功能是为学者获取学术信息提供快捷路径,其次才是评价。然而,“唯SCI”“唯SSCI”成为国内科研评价的风向标。 “在很多单位,由于SCI成为判断和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SCI也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紧箍咒’。”《科学通报》主编、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夏建白院士说,该分析报告应该引起科技管理者的重视,让科研人员从SCI和影响因子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同时承认,我国科技期刊尚未形成规模,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的科技期刊要靠自己“走出去”,并探索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与会专家认为,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大量优秀学术论文严重流失。据统计,每年外流发表到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多达16万多篇之巨。有媒体曾报道,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机构每年接到中国的投稿量为3000多篇,而其接到的欧洲地区包括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总投稿量仅和中国相当。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扭转,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实质上就是中国一直在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肖宏强调,“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国内学术研究实际需求和本土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参考国际权威搜索机构的评价数据,开展中国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学研究。” “评价研究机构在汤森路透的支持和配合下,首次编制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授认为,研究显示,我国学术期刊总体上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有不少刊物的影响力指标不仅可以比肩甚至超过SCI、SSCI收录期刊。这一现象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期刊的看法,对中国期刊走向国际的方式和途径给出了新的启示。 《科技日报》 2012-12-27(一版)

  • 【分享】国际期刊投稿心得

    [color=red]此文为转贴,作者的研究方向也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其中一些积极的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color]今天我读了MesoSpace的文章,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自己投国际期刊的投稿心得. 我是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就是眼下人们称为所谓的"土鳖",我自己在国外呆的时间不长.但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要在中国的大地上作出本专业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 我是30出头才开始向国外期刊投稿的,现在想来是晚了点,很后悔. 95年左右我在我们这个专业研究领域中解决一个难题,这个难题的解决能导致后面一系列成果的出现.我将初步的研究成果投到本专业最好的国际期刊上,可能是我英文没表达清楚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论文被拒了. 后来作了进一步研究,97年将文章投到国内上,编辑部叫我修改.我将修改稿寄去了,但后来不了了之. 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是一个新方向.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尽快面世,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出版了一本中文专著. 后来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在2000年~2001年左右在国际上不太著名的刊物上发了2篇文章.加上出国,我在2001~2004这三年间好象仅发过一篇国内文章.

国际期刊相关的资料

国际期刊相关的仪器

  • 国仪量子高温高压吸附仪H-Sorb 4600H-Sorb X600系列高温高压气体吸附仪产品,是我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吸脱附等温线测试仪器,采用静态容量法测量原理。可测试的等温线温度和压强范围满足众多科研领域需求。该系列产品的高性能,不仅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还通过与国际品牌的比对测试,获得了美国高校实验室的认可,进入欧美市场,实现了民族品牌的突破。H-Sorb X600 系列产品具备的高温高压吸附测试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页岩气煤层气吸附研究稀土合金材料储氢行业石油勘探和气体分离等领域;此外对于一些吸附材料如催化剂、分子筛、活性炭等吸附性能的了解,燃料电池、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等研究也至关重要。嵌入式测试电脑,安全稳定,10寸电容触摸屏,平板电脑的操控体验微焊不锈钢样品管及VCR金属面密封连接,高温高压下保持可靠的密封性;微量装样依旧可获得高精度测试数据安全防护门,可防止误触碰高低温保温装置,引发安全事故,并可避免环境因素对测试的影响最高温度至350℃的软性加热包,易于使用;更高温度加热装置可选配陶瓷纤维一体成型的硬性加热炉滚珠丝杠一体式升降系统,步进电机控制,克服普通螺杆式易卡死等缺点独立2样品处理站,可与样品测试同时进行,提高测试效率产品优势 数字化压力测量及数据采集系统数字量输出的压力及温度传感器,比采用模拟量输出的同类产品精度提高一倍,抗干扰能力更强工业标准的 RS485 或 RS232 通讯模式,通讯总线上随需添加多只传感器,可扩展性高高稳定性数字量压力传感器,极低的压力温漂,高压下仍能保持低压力波动,有利于提高测试精度传感器温度和压力同时数字量输出,有利于压力温漂软件二次修正高压及真空通用的不锈钢微焊管路系统全系统内管壁电抛光处理,满足高真空下漏气率达到1*10-10 Pa.m3/s要求采用金属面密封的 VCR 接口配件,克服 O 型圈密封在低真空下自动放气问题配套的 VCR 接口气动阀门,降低电磁阀局部发热引入的测量误差,使用寿命达 500 万次,提高仪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316L 不锈钢厚壁高压微焊管路系统,管路连接紧凑,体积空间小防飞溅不锈钢微焊样品管不锈钢微焊样品管,标准容量体积低至 10 ml 左右,可放置岩石 / 煤柱,大容量样品管可定制样品管内部安置一级气体阻隔系统,样品管接头位配置有二级可拆卸式气体过滤系统, 双重防护措施,可有效防止样品意外进入超洁净阀体内部,提高仪器使用寿命及可靠性针对微量易飞溅样品设计的三重防样品飞溅系统,高压下测试安全媲美国际品牌数据精度及专业认可采用微型标准腔体(参考腔体),结合高密封性管路系统,使用少量样品量(毫克级至几克级)即可达到传统仪器采用几十克样品量测试结果同等精度,小样品量可以有效提高测试效率全自动化测试流程,避免人工操作可能引入的误差,无人值守式测试模式可连续长时间运行(一星期以上)测试过程中测量误差由软件动态消除,测试完成后无数据二次误差消除操作,不同操作人员测试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可靠性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品牌竞争中获得客户认可,多款产品进入欧美高校测试实验室,测试数据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应用行业通过对地下开采出的煤及页岩样品,模拟其在地下环境中所处的高压强和温度条件下吸附煤层气或页岩气(甲烷)的等温线及吸脱附动力学测定,可预估煤层气或页岩气的储量和开采难易程度,评估开采的可行性和经济价值。通过模拟储氢材料在应用环境下的气体压强和温度要求,测定出储氢材料的 PCT 曲线、吸脱附动力学曲线及吸脱附氢平台压,为氢能的储备及应用开发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留言咨询
  • 产品简介H-Sorb X600 系列高温高压气体吸附仪产品,是我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吸脱附等温线测试仪器,采用静态容量法测量原理。可测试的等温线温度和压强范围满足众多科研领域需求。该系列产品的高性能,不仅实现了进口产品的完全替代,也通过与国际品牌的比对测试,获得了美国高校实验室的认可,进入欧美市场,实现了民族品牌的突破。详细介绍国仪量子高温高压气体吸附仪H-Sorb X600 系列产品具备的高温高压吸附测试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页岩气煤层气吸附研究、稀土合金材料储氢行业、石油勘探和气体分离等领域;此外高温高压气体吸附仪对于一些吸附材料如催化剂、分子筛、活性炭等吸附性能的了解,燃料电池、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等研究也至关重要。产品介绍1、嵌入式测试电脑,安全稳定,10寸电容触摸屏,平板电脑的操控体验2、微焊不锈钢样品管及 VCR 金属面密封连接,高温高压下保持可靠的密封性;微量装样依旧可获得高精度测试数据3、安全防护门,可防止误触碰高低温保温装置,引发安全事故,并可消除环境因素对测试的影响4、最高温度至 350℃的软性加热包,易于使用;更高温度加热装置可选配陶瓷纤维一体成型的硬性加热炉5、滚珠丝杠一体式升降系统,步进电机控制,克服普通螺杆式易卡死等缺点6、独立 2 样品处理站,可与样品测试同时进行,提高测试效率产品优势数字化压力测量及数据采集系统1、数字量输出的压力及温度传感器,比采用模拟量输出的同类产品精度提高一倍,抗干扰能力更强2、工业标准的 RS485 或 RS232 通讯模式,通讯总线上随需添加多只传感器,可扩展性高3、高稳定性数字量压力传感器,极低的压力温漂,高压下仍能保持低压力波动,有利于提高测试精度4、传感器温度和压力同时数字量输出,有利于压力温漂软件二次修正高压及真空通用的不锈钢微焊管路系统1、316L 不锈钢厚壁高压微焊管路系统,管路连接紧凑,死体积空间小2、采用金属面密封的 VCR 接口配件,克服 O 型圈密封在低真空下自身放气问题 3、配套的 VCR 接口气动阀门,消除电磁阀局部发热引入的测量误差,使用寿命达 500 万次,提高仪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4、全系统内管壁电抛光处理,确保高压和高真空下漏气率低至 1*10-10 Pa.m3/s 要求防飞溅不锈钢微焊样品管1、不锈钢微焊样品管 , 标准容量体积低至 10 ml 左右,可放置岩石 / 煤柱,大容量样品管可定制2、样品管内部安置一级气体阻隔系统,样品管接头位配置有二级可拆卸式气体过滤系统, 双重防护措施,可有效防止样品意外进入超洁净阀体内部,提高仪器使用寿命及可靠性3、针对微量易飞溅样品,专li技术设计的三重防样品飞溅系统,确保高压下测试安全提高测试结果精度措施及客户认可1、采用微型标准腔体(参考腔体),结合高密封性管路系统,使用少量样品量(毫克级至几克级)即可达到传统仪器采用几十克样品量测试结果同等精度,小样品量可以有效提高测试效率2、完全自动化测试流程,消除人工操作可能引入的误差,无人值守式测试模式可连续长时间运行(一星期以上)3、测试过程中测量误差由软件动态消除,测试完成后无任何数据二次误差消除操作,确保不同操作人员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4、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品牌竞争中获得客户认可,多款产品进入欧美高校测试实验室,测试数据论文在权威期刊上发表
    留言咨询
  • 01深入理解 能够深入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确保可视化作品准确地反映科学原理和数据。02科学沟通 能够与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沟通,确保双方对可视化需求有共同的理解。03精准表达 利用专业知识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精确地表达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和过程。04创新设计 结合艺术与科学的视角,团队能够创造出既科学准确又视觉吸引的创新设计。05跨学科解决方案 提供跨学科的解决方案,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06研究支持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可以提供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的支持。量准科研绘图团队,作为您信赖的科研可视化伙伴,致力于将复杂的数据和概念转化为直观、美观的图像/动画,助力您的学术成果在顶级期刊上闪耀。高端期刊认证设计的作品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等各学科国际著名杂志上。高效服务周期相较于行业平均三个月的等待期,量准科研绘图仅需一个月即可交付,加速您的科研进程。 985/211高校团队青睐多次为国内顶尖学府科研团队服务,获得一致赞誉。个性化定制提供一对一专业设计,确保作品精确传达您的科研理念。案例展示
    留言咨询

国际期刊相关的耗材

  • 坎农-芬斯克(芬氏)1840粘度计
    坎农-芬斯克(芬氏)1840粘度计芬氏粘度管是测定液体粘滞性及高聚物分子量的重要仪器,其测量范围可达数万厘(mm2/S)。是国际上使用较广的常规粘度管,由于该产品储液球和测定球在同一轴线上,在测量时误差很小,操作方便。芬氏粘度管使用方便,而且较其它类型粘度管精确,所以芬氏粘度管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及其它工业部门和科学研究中。 坎农-芬斯克(芬氏)1840粘度计技术参数尺寸编号毛细管内径mm测定球容积ml运动粘度范围mm2/S25 0.301.60.4-2500.443.10.8-4750.543.11.6-81000.633.13-151500.783.17-35 2001.013.120-1003001.273.150-2503501.523.1100-5004001.923.1240-12004502.35 3.1500-25005003.203.11600-80006004.203.14000-200006505.303.110000-400007006.703.120000-80000
  • 英国凯恩KAME Kane950-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
    英国凯恩KAME Kane950-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英国凯恩KAME Kane940-Kane94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简介:销售热线,15300030867,13718811058,张经理,欢迎您的来电咨询!全中文操作方式的手持式烟气分析仪 用于锅炉的燃烧测试和烟气污染排放监测 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同时显示多组分测量结果 可同时测量O2和3个污染气体以及烟气温度,环境温度,烟道压力 自动计算CO2,CO/CO2,过剩空气系数,烟气流速,燃烧效率 传感器 SO2, CO, NO, NO2 任意选择,灵活组合,便于升级 内部特殊的气路设计提高了测量响应速度,减少了SO2、NOx的损失 自动修正烟道工况及烟气的干扰,提高了测量精度  随机存储测试结果 红外遥控打印方式 内置电池连续工作大于6小时英国凯恩KAME Kane950-Kane95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英国凯恩KAME Kane940-Kane940手持式多组分烟道气体分析仪,简介:销售热线,15300030867,13718811058,张经理,欢迎您的来电咨询!Kane950技术参数
  • 坎农-芬斯克(芬氏)1840B粘度计(自动型)
    坎农-芬斯克(芬氏)1840B粘度计(自动型) 坎农-芬斯克(芬氏)1840B粘度计按ISO 3105及ASTM D 446标准规定制造,适用于自动粘度仪配套。芬氏粘度管是测定液体粘滞性及高聚物分子量的重要仪器,其测量范围可达数万厘(mm2/S)。是国际上使用较广的常规粘度管,由于该产品储液球和测定球在同一轴线上,在测量时误差很小,操作方便。芬氏粘度管使用方便,而且较其它类型粘度管精确,所以芬氏粘度管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及其它工业部门和科学研究中。坎农-芬斯克(芬氏)1840B粘度计(自动型)技术参数 尺寸号毛细管内径mm运动粘度范围mm2/s500.440.8~4750.541.6~81000.633~151500.787~352001.0120~1003001.2750~2503501.52100~5004001.92240~12004502.35500~25005003.201600~8000

国际期刊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