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向

仪器信息网工作方向专题为您整合工作方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工作方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工作方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工作方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工作方向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作方向相关的资讯

  • 科技部: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工作
    各有关单位、科研人员:  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方向前瞻布局能力,加快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经研究,拟面向各有关单位和广大科研人员,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建议,将按程序纳入建议库,为相关任务部署提供支撑。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活动的背景和定位  颠覆性技术作为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具有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的革命性意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科技部以“打造新科技革命软环境,厚植颠覆性创新土壤,培育创新试验田”为目标,紧扣“颠覆性”特征,着力突破传统科研理念和范式,探索建立符合颠覆性技术创新特点和规律的项目发现、遴选和资助机制,发现并扶持一批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创新文化。  二、征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本次建议征集,瞄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颠覆性技术突破性、产业变革性,巨大市场潜力等特性,重点征集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生重大突破,并能够带来产业升级换代或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颠覆性技术。  本次建议征集,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颠覆性技术介绍”、“颠覆性技术研究现状”、“为什么是颠覆性技术”、“技术解决的主要问题”、“颠覆影响力”、“主要应用场景与市场规模”等。  请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详细准确地填写好征集信息表。您的意见或建议将作为我们开展后续工作的重要参考。  三、征集方式和其他注意事项  1.本次选题征集以无纸化方式进行,请登录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service.most.gov.cn)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专区,在线填写征集信息表。  2.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专区长期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开放。  3.如您在填写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xmzj@istic.ac.cn。  感谢您对国家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 附件: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信息表.doc科技部办公厅2021年8月13日
  • 机构改革后,检验认证工作的方向在哪里?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的通知 /strong /p p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部室、下属单位: /p p   现将《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2018年3月14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 /strong /span /p p   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提高认证认可供给质量为主线,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统筹推进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入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高端认证质量惠民行动、认证服务地方行业行动、“中国认证,全球认可”行动、“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等五大主题行动,着力抓好以下八项重点任务: /p p    strong 一、着力抓好《意见》落实,统筹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strong /p p   1. 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以下简称《意见》),将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推进质量认证的专门政策,建立协调机制,制定推进措施,完善配套条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质量认证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 /p p   2. 推动各级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方案,将质量认证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质量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意见》实施过程中,认证认可全行业对于新问题、新现象要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示范引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p p   3.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宣传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加强宣传报道,对《意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提高质量认证的社会认知度,及时做好舆情引导和协调应对。 /p p    strong 二、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深入开展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行动 /strong /p p   1. 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为抓手,推动100万家企业学用质量管理先进标准方法,完成45万家获证企业体系升级换版工作,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发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当好质量管理“领跑者”,带头推进质量提升。组织中小微企业质量认证帮扶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需求开设免费培训课程,提供质量援助方案,补齐质量提升短板。 /p p   2. 各地认证监管部门和从业机构要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工作,开展行业特色认证、分级认证、管理体系整合、质量诊断增值服务,不断提升认证提升质量效果。 /p p   3. 开展高端认证质量惠民行动,引导市场增加高质量产品、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消费品领域,重点开展有机食品、智能家电、儿童用品、交通一卡通等产品认证,扩大“三同”工程实施范围,逐步增加“三同”企业及产品数量。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开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车联网导航产品、城轨交通装备等认证。在服务业领域,重点开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认证。 /p p   4. 开展认证服务地方行业行动,围绕各地方、各行业高质量需求,创建一批质量认证示范区(点),实施一批质量认证服务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高端质量品牌。 /p p   5. 鼓励国务院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质量认证促进政策,支持具备条件地区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推动认证认可在政府监管、社会治理、污染防治、精准扶贫等领域的应用。健全政府、行业、社会多层次采信机制,推动广大企业尤其是中西部企业、服务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认证,拓展质量认证覆盖面。 /p p    strong 三、 着力加强执法监管,坚决维护认证认可公信力 /strong /p p   1. 开展“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逐一排查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证书或者标志等行为。严格强制性认证监管,针对抽查合格率下滑或波动大的产品,集中排查风险隐患 针对相关产业集聚区、问题多发区,加大对无证出厂、销售、进口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p p   2. 根据产品风险程度和产业成熟度,对强制性认证目录产品及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加严新实施CCC产品、电商CCC产品的监管。对新设立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加大监管力度,适度增加监督检查项目及频次。基于风险管理模式,适时调整扩大《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实施目录》,对产品风险较高的已注册企业实施年度验证报告制度,落实境外企业主体责任、官方机构监管责任。推动制订《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条例》、修订《认证认可条例》,完善执法监管的法律规范。 /p p   3. 建立认证认可全过程追溯平台,推广APP等移动监管工具,运用信息技术实时化、智能化识别异常认证活动。完善从业机构信息公示制度,探索建立获证企业承诺制,引入自我声明的合格评定模式,接受社会监督。 /p p   4. 落实《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对违法主体追究民事连带责任,实行“谁出证,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加强认证认可信用体系建设,对失信机构及人员列入“黑名单”,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建立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机制。 /p p   strong  四、着力优化制度供给,出台认证认可制度“一揽子”改革举措 /strong /p p   1. 落实CCC认证改革总体方案,推动“目录瘦身、简化程序、减轻负担”。实施认证目录法规式管理,推动强制性认证与强制性标准深度融合,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长期质量稳定的低风险产品调出目录 依据产品的安全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分别采用企业自我声明、“型式实验+企业自我声明”、“型式实验+工厂检查+证后跟踪检查”等多种方式 压缩认证单元,合并工厂检查环节,减少重复审核和发证数量 改革CCC标志发放管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扩大实施机构指定数量,进一步打破认证检测市场垄断,给予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 /p p   2. 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以绿色建材产品为突破口,切实做好标准协调、目录发布、能力评价、国际合作等工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要求,建立完善网络安全产品检测认证制度,会同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发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检测认证实施机构名录,推动认证检测结果互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p p   3. 适应产业形态和质量管理变革趋势,加快工业产品自愿性认证创新步伐,积极发展综合化、整合型认证服务项目,增强认证制度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整合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制度,推动“一审多证”,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与进出口食品注册备案融合发展,完善注册备案采信第三方认证机制。 /p p   4. 完善认证机构审批程序,升级网上审批系统,探索认证机构行政审批方式多元化。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许可项目,精简合并相同、相似的技术评审事项,严格资质认定标准,规范司法鉴定机构等行业资质认定工作,提升技术评价工作有效性。 /p p    strong 五、着力完善行业环境,培育壮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 /strong /p p   1.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强化认证活动的第三方属性,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着力解决认证服务“同质化”现象,提升获证企业和采信主体的“获得感”。 /p p   2. 重点提升食品农产品、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碳交易等领域支撑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区域型和专业型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检验检测认证为“连接器”的产业聚合新模式。鼓励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发展,为社会用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服务。构建军民通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服务军民产业融合发展。 /p p   3. 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安全、物联网、电商服务等领域试点推行“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新模式,适应信息时代质量提升需求。构建“认证机构多维全景画像”,运用大数据技术多维度反映认证机构综合能力和运行状态,引导社会各方按需采信认证认可结果。推进认证认可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电子化,促进行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效率。 /p p    strong 六、着力夯实基础建设,提升认证认可工作效能 /strong /p p   1. 加快构建统一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数据中心,系统优化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水平,解决“数据碎片”和“信息孤岛”问题。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与国家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建设面向社会用户的信息数据共享接口,提升“云桥”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功能。 /p p   2. 实施认证认可标准精品工程,组织制定一批协调一致、突出行业特色的认证认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为高端品质认证和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支撑。实施检验检疫标准提质工程,强化流程管理,提升检验检疫标准化保障执法把关、服务贸易便利的能力。实施认证认可科技攻坚工程,以“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为龙头,提升认证认可科技整体水平。 /p p   3. 巩固认证认可检测服务业统计制度实施机制,持续改进统计信息化系统,提升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精细化水平。完成年度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统计数据。继续完善认证认可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认证认可有效性综合评价机制,提高认证认可事业发展质量。 /p p    strong 七、着力深化国际合作,扩大认证认可国际影响 /strong /p p   1. 主动对接《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规划》、《“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滚动计划》,以欧亚经济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为重点,推动“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借助行业联络机制和地方协作平台,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整体合力。推动合格评定政策沟通、标准协调、制度对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快绿色低碳、跨境电商等新领域互认进程。 /p p   2. 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标准、技术和服务,提高引资引智的质量效益。支持国内机构拓展国际业务,推动更多机构加入国际互认体系,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化双多边合作互认成果。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海外投资、产能合作项目紧密对接,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力度。 /p p   3. 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向国际社会提供认证认可“中国方案”。积极推动绿色、有机等国内认证制度获得国际互认。办好认证认可官员国际研修班,促进国际政策技术交流,加强对外培训援助。做好第83届IEC大会筹备工作,支持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p p    strong 八、着力加强党的领导,提升认证认可队伍建设水平 /strong /p p   1.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总局党组关于认证认可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扣贯彻落实中央24号文件和国务院第185次常务会议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p p   2. 加强认监委对地方认证监管部门的指导,强化信息共享、交流反馈、调研督办机制,改进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开展“大学习、大培训”活动,各级认证监管部门、从业机构要针对实际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做好财务保障,拓展培训层次、频率和深度,推进认证认可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认证认可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进人员注册管理工作。 /p p   3. 全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驰而不息反“四风”,树立优良政风行风。结合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推广“支部三级共建”等典型经验,增强认证认可服务基层、服务一线的实效。 /p p   4. 切实加强财务保障能力和监管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认监委系统财务管理工作。调整监管模式,做好认证认可收费监管。 /p
  • 生物发酵产业的进军方向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发酵产业,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和维他命等。近年来,我国的发酵产业也延伸到工业产品,包括能源、化工产品以及材料等。   由于发酵产业对能源、粮食和水的消耗巨大,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向着原料到产品的高转化率、节能及节水的方向发展。对不同的产品,也应该设立不同的节能减排目标。   对于我国发酵产业的定位,除了应继续巩固发酵产品最大生产国地位之外,更应该向高端方向发展,实现部分代替石油,生产大宗材料、能源、化工产品等。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甚至是充满风险的。   合成生物学助力   我国发展发酵产业应该扩展到利用农业生物质,如纤维素、非粮淀粉、非粮脂肪酸等为原料,生产材料、能源、化工产品等,逐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要想发展生物发酵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得不在技术上作好储备。   目前,我国的发酵产业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解决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菌种的改良上。   合成生物学提出的方法,则是对现有生产菌种根本性的改造,包括代谢通路的重构、基因组的改造和全细胞的改造。   总的来说,发展发酵产业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逐渐可以与化工过程相竞争的工业生物产业。   提高菌种效率是关键   如上所述,发酵产业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菌种的效率等。例如如何使微生物细胞更快地生长、如何实现跨种属染色体在一个细胞内共存、如何解除微生物总体调控等。(详见图表)   可以说,上述菌种的改造工作,事实上也是合成生物学正在研究的题目。其中,复合功能微生物的构建是重要方向。希望因此获得一个能快速生长、能进行多种基因整合、抗染菌、允许多个染色体在细胞中共存,从而获得多种性能,能生产多种产品的微生物制造平台菌株。   现阶段,菌种改造的工作更为急迫。近期和中期菌种改造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包括改造控制生长速度的微生物基因组,使微生物细胞更快地生长 限制细胞群体效应,使发酵能达到更高的密度等。   菌种改造研究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改造控制生长速度的微生物基因组,使微生物细胞更快地生长,利用快速生长的微生物菌株生产大宗化工产品,提高生物过程相对于化工过程的竞争性。   限制细胞群体效应,使发酵能达到更高的密度,提高生物产品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的生产效率。   实现跨种属染色体在一个细胞共存,使细胞具有多种功能(特别是利用纤维素快速生长获得目标产物)。   开发(发明)一种普适的构建最小基因组微生物底盘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整合获得功能性代谢路径,用于可控制造各种生物化工产品   大片段基因的获得和在染色体里的整合和表达技术的开发,解决复杂化合物的微生物发酵生产问题。   获得能使多个染色体在一个细胞中共存的机制,实现复合功能微生物的构建,特别是利用纤维素快速生长获得目标产物的复合功能微生物菌株。   实现低成本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可以低成本地合成优化的生物或化学产物合成途径来进行表达生产。   解除微生物总体调控的机制,最大程度地获得目标产物,如材料和能源等。   开发制动删除内显子的DNA删除技术,获得新的、快速生长的真核微生物。   总之,提高菌种的效率是提高我国发酵产业的关键。   开拓先进发酵工艺技术   此外,发酵工业具有高耗能、高耗水和不连续、易染菌的缺点,也导致发酵产业成本的增加,减少了其竞争性。   未来发酵产业应该向着无高温灭菌、低耗水和连续发酵方向发展,以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最近,我国在嗜盐发酵生产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方面,已经实现了至少两周的开放发酵,使PHA 成为有竞争性产业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未来,可以利用海水为介质、发掘嗜盐菌在高 pH值、高温和高盐浓度条件下的特点,建立一个能进行无高温灭菌、低耗水(利用海水)和连续发酵的、有竞争性的发酵产业。

工作方向相关的方案

工作方向相关的论坛

  • 【讨论】工作方向和前景

    工作5年了 做到主任的位置, 但是公司对化验这块不重视 工资很低 现在想换工作,但是感觉做化验都不受重视 不知道以后工作方向和前景在哪里?

工作方向相关的资料

工作方向相关的仪器

  • HENT33-051A全方向射线源快速定位仪采用大面积闪烁探测器,闪烁体采用多层阵列的方式,通过射线在不同闪烁探测单元上的分配比,判断射线源的方位。设备具有探测视野广,探测灵敏度高,能量分辨率高等特点,并具有核素识别功能。 产品特性 ●设备采用大面积晶体阵列,探测灵敏度高●具有射线源方向识别功能●具有核素识别功能●可探测计量●内置电源 性能参数●射线探测类型:伽马射线●探测能量范围:59keV-1.33MeV●剂量率:0.1μSv/h-100μSv/h●计数率:10cps-100000cps●方位准确度:水平±10°,竖直±20°●方位指示范围:水平0-360°,竖直-45°+90°●方位探测时间:10μCi137Cs@1m,30s●核素识别种类:常见核素20种●供电方式:内置电源(可外接+12V电源)●电源工作时间:5小时●防护等级:防尘、防雨●工作环境:-20℃~+60℃
    留言咨询
  • ZC-700a转向参数测试仪(方向盘转向力角测试仪)一、产品特点ZC-700a型转向参数测试仪是淄博卓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研制的以高性能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化测试仪器,通过锁紧装置将该检测仪卡在方向盘上,能够使仪器牢固固定在方向盘上,保证检测过程中无意外松动。同时力传感器测试施加在方向盘上的直接切向力,不需换算。角度测量采用角速度传感器,测试准确。该仪器采用12位高性能逐次逼近A/D转换器进行数模转换,测量时采样速度快转换精度高。仪器配以点阵式液晶屏作为显示器件,汉字提示,实时显示测试数据,清晰直观,简单易用,配有标准RS-232接口,可将测试结果发往其他上位机,以便灵活构成联机测试和数据采集系统。二、主要用途 适用于汽车制造行业,汽车检测线,维修行业,拖拉机监理部门,汽车科研部门检测试验用。三、使用环境条件 相对湿度20%~80%,工作环境温度:-15℃~40℃四、 技术性能指标:1,转向力 测量范围:0~±300N 分度值: 1N 零点漂移:10min不大于2d 鉴别力阈不大于1d 最D允许误差:±2% 重复性:2%2,转向角 测量范围:±1080度 分度值: 1度 零点漂移:10min不大于1d zD允许误差:±2% 重复性:2%
    留言咨询
  • SensoWheel方向盘模拟器的特殊功能非常灵敏的力反馈动态伺服驱动器–高扭矩和耐用紧凑、功能强大的控制器可自由编程参数:方向盘扭矩、阻尼、摩擦力和弹簧刚度终点站的真实模拟通过CAN的快速通信接口与所有Sensodrive力反馈产品完美兼容SensoWheel方向盘模拟器搭配控制器: SensoWheel 方向盘模拟器可搭配件:(1)桌面机架桌面机架使SensoWheel方向盘模拟器的使用极其快速和方便。(下图为带方向盘的桌面机架)(2)基本框架将SensoWheel方向盘模拟器轻松安装到铝制基本框架上。该框架可稳定固定电机和方向盘,并可快速设置。(图:包括方向盘的基本框架)(3)方向盘真皮方向盘,非常坚固,包含一个直接安装在电机轴上的特殊法兰。 (4)被动感应踏板 被动感应踏板是一种坚固的模拟踏板,由于力和路线可调,可满足任何要求。(5)转向扭矩传感器转向扭矩传感器用于高度精确地测量方向盘上的扭矩。(6)机械止动块机械止动块允许您以机械方式限制方向盘的转动次数。(7)USB-CAN接口(推荐)USB-CAN接口用于通过PC控制SensoWheel–安全、快速、可靠。您还可以在USB-can接口的帮助下使用免费GUI。
    留言咨询

工作方向相关的耗材

  • N3000工作站
    N3000色谱工作站说明书第一章、安装与简要设置一、色谱工作站采样器的连接安装电脑的最低要求:相当于奔腾11/266或更高配置的CPU64M或64M 以上内存(如安装Windows2000,至少要求128M内存)IG或1G 以上容量的硬盘800*600 或更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器至少带1个有效的窄型串口操作平台为中文Windows"95、中文 Windows"98 或中文Windows2000/XP带光驱,安装了打印机驱动程序1)设备清单检查在安装系统以前,请先按照装箱单检查各个设备及附件是否齐全。N3000色谱工作站的标准配置包括下面几个部件:a、外置工作站数据采集器,查个:b、N3000色谱工作站软件安装光盘一张.c、通讯线一根(用于连接串行口与采集器问,带有USB 供电接口):d、双通道信号线(含启动开关)一根(用于连接数据采集器与色谱仪检测器输出信号):e、使用说明书、保修卡、用户档案卡各一份:f、色谱信号转接头两个:5、电源线一根.注:如发现上述部件缺失,请及时与本公司联系。2)安装硬件(如图1如示)a、 将“采集器”正面(有指示灯的为正面)朝上:b. I用转接头将我们提供的信号线与色谱仪检测器输出信号连接在一起,.信号线的另一端引出了2根带有2个铲型插簧的信号线,以及2根带启动按钮的摇控线:●2个铲型插簧的引出细线分别是:红色为正极(+)、另一颜色为负极(-),应与色谱仪检测器的正、负信号输出端一一对应相联,必要时,请使用“转接头”●每根信号线的铲型插簧附近标注了“A”或“B”的字样,“A”即为通道1,“B”即为通道2,可分别联接2个不同的检测器信号输出,2个检测器可以来自同一台仪器,也可以来自不同的仪器:●2个摇控按钮的引出处也分别标注了“A”、“B”字样,分别对应通道1、通道2.C. 将信号线接到外置工作站数据采集器上,用螺丝刀拧紧:d、 用通讯线将计算机的串行口(如有2个串口,请尽量选择串口1)与数据采集卡(位于指示灯旁的长边侧面)连接起来,并用螺丝刀拧紧,请注意在方向不能搞错,在连接电脑的串口那一端有一个PC字禅:USB端接于计算机USB处,如计算机无USB接口,选用通讯线转换接线,将其连于计算机鼠标接口,一端接鼠标,另一端接USB将电源的细柱型插头与采集器的电源插座(位于采集器通讯口右时针方向的宽边侧面)相联,再插上220N 电源(注意:必须是220V).
  • 织物垂直方向多功能燃烧测试仪
    产品介绍:泰思泰克垂直方向多功能燃烧测试仪整合国际国内多项纺织品垂直燃烧测试标准而设计研发及生产;该测试仪可实现垂直方向底部点火燃烧及侧面表面点火等点火方式;适用于通过对垂直竖向纺织品及组件边缘及底边点火检测其易燃性能、还可检测睡衣用面料和面料组合,帷幕及窗帘、防护服织物的阻燃性能; 产品型号:TTech-ISO6940-M 符合标准:ISO 6940:2004 垂直竖向试样易燃性能 ISO 6941:2003 垂直竖向试样火焰蔓延性能 ISO 10047:1993 织物表面燃烧时间确定 BS 5438:1989 垂直竖向纺织品及组件底边及边缘点火阻燃性能 BS 5722:1991 睡衣用面料和面料组合的阻燃性能 BS EN1103:2005 服用面料燃烧性能 BS EN 13772:2003 帷幕及窗帘火焰蔓延性能 ISO 15025:2002 防护服隔热及阻燃性能 AS 2755.1、2、3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垂直竖向试样易燃性能 GB/T 8745、GB/T 8746、GB/T 5456 等中国国家标准技术参数:1、 不锈钢箱体结构,美观大方,耐腐蚀;2、 结构设计融入人体工学,各种实验方便操作;3、 试样夹持方式柔性设计,可自由安装各种标准测试试样,并配有各标准规定试样夹;4、 各种实验时间自由设定;焰燃时间、续燃时间、引燃时间等系统自动保存;5、 高压自动点火;打火时间自由设定;6、 配备各种实验火焰高度尺;7、 燃烧器电机驱动自动进退;8、 进口流量计,精确控制气体流量;9、 进口压力表及调压阀精确控制燃气压力;10、 精密针阀精确控制燃气流量及火焰高度;11、 进口燃烧器高度可调;燃气流量可调;空气流量可调;12、 火焰角度指示盘可显示操作角度 13、 喷灯角度可自动调整,精确定位;14、 PLC及触摸屏智能 控制系统,实验方便、简捷;15、 实验数据自动存储,自由调取;16、 实验数据自由打印; 织物垂直方向多功能燃烧测试仪主要功能特色: 1、落地式机座,无须置于操作台上,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2、大型燃烧机架,可悬挂多种测试针框,满足不同测试标准所需 3、配备7种测试针框以及1套不锈钢试样夹,满足各国测试标准 4、滚轴丝杆调节燃烧器前进及后退,燃烧器高度可通过旋钮调节 5、一键式点火方式,采用电火花点火 6、丁烷及丙烷燃烧气体可程序切换 7、火焰角度指示盘可显示操作角度 8、主机自带火焰高度量尺,探测垂直火焰高度 9、步进电机驱动方式,可驱动燃烧器运动 10、点火装置角度精度为0.18度,精准定位 13、触摸屏操作方式,便于操作人员使用 14、人机界面及PLC控制模式,预制各国测试标准
  •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分析芳香剂/芳香烃化合物的色谱柱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分析芳香剂/芳香烃化合物的色谱柱 Kromasil Eternity PhenylHexyl 货号为:Eternity-2.5-PheHex 4.6× 50 关键词:Kromasil Eternity PhenylHexyl色谱柱,Eternity-2.5-PheHex 4.6× 50,芳香剂/芳香烃化合物,绿百草科技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Kromasil Eternity PhenylHexyl色谱柱。货号为Eternity-2.5-PheHex 4.6× 50的Kromasil Eternity PhenylHexyl色谱柱可用来分析芳香烃类化合物,流动相是乙腈/水=50:50,流速是1.2mL /min。绿百草科技可提供详细的操作条件和谱图。 需要详细的信息请和绿百草科技联系: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 www.greenherbs.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