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突破技术

仪器信息网十大突破技术专题为您整合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十大突破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十大突破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十大突破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十大突破技术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资讯

  • 2022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突破性技术包括:“新冠口服药”“实用型聚变反应堆”“终结密码”“AI蛋白质折叠”“PoS权益证明”“长时电网储能电池”“AI数据生成”“疟疾疫苗”“除碳工厂”“新冠变异追踪”。每年评选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都具有很强的科技“策源”属性,今年的也不例外。例如“终结密码”可以使各大公司改变认证方式,不再是极其不安全的字母和数字;“长时电网储能电池”可以帮助分摊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压力,并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AI数据生成”有望填补数据资源丰富的领域的空白等。新冠口服药A pill for COVID重大意义:易于服用的治疗严重的 COVID-19 的药片也可能对下一次大流行病起作用。主要研究者:默克,辉瑞,Pardes Biosciences技术可实现性:已实现还记得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服用的治疗疟疾的羟氯喹,以及将人们送到毒物控制中心的马用驱虫剂伊维菌素(ivermectin)吗?这些药物对新冠肺炎 COVID-19 并不有效。但是,人们还是迫切地希望它们是有效的。吞下一粒药丸就能使病毒消失,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通过使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来设计药片以阻止新冠病毒。事实证明,新的方法确实有效。感染几天的病人服用辉瑞公司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后,可将住院的几率减少 89%。美国政府已经订购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这种名为 Paxlovid 的新药。新的药片并不只是在黑暗中一次幸运的尝试。化学家们设计这种药物来扰乱病毒的自我复制能力,该药会锁定并阻断一种叫做蛋白酶的蛋白质,它是新冠病毒进行具有威胁性的复制的核心。其它类型的冠状病毒中也存在类似的蛋白酶,这意味着辉瑞公司的药物也有望抵御下一次大流行病。而且,科学家们确信,更多像 SARS-CoV-2 病毒(新冠病毒) 这样的病原体,正潜伏在蝙蝠居住的洞穴和工业化的养殖场中。新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比病毒疫苗的设计、合成和测试时间更长(其中一种来自默克公司,这种药物主要针对病毒复制的不同机制)。但是,这些抗病毒药物仍然创造了记录。以前从未有一种全新的战胜疾病的分子能如此迅速地从化学家的实验室进入志愿者的口中,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辉瑞公司的 CEO 艾伯特波拉(Albert Bourla)说,当他在2021年11月得到该药物有效的消息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该药片将防止许多人死于 COVID-19,包括免疫系统较弱而疫苗对其无效的人。如果出现了能打败疫苗的新变种,抗病毒药物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手段。实用型聚变反应堆Practical fusion reactors重大意义:核聚变有望产生廉价的、无碳的、永远在线的能源,没有核反应堆堆芯熔毁的危险,也几乎没有放射性废物。主要研究者: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点火装置,Helion Energy,托卡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通用聚变公司(General Fusion)技术可实现性:大约10年2021年9月,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的研究人员对一块10吨重的D型磁铁缓慢充电并提升场强,直到它超过20特斯拉(T)。这是同类磁铁的一个新记录。该公司的创始人说,这一壮举解决了开发一个紧凑、廉价的聚变反应堆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工程挑战。几十年来,核聚变发电一直是物理学家的梦想。在远高于1亿摄氏度的温度下,就像在太阳中一样,核子融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在地球上以可控和持续的方式实现这些反应,那么它就可以利用几乎无限的燃料来源,提供廉价、持续、无碳的电力来源。在其中一种方法中,磁铁被用于将离子和电子的气体,即所谓的等离子体,限制在甜甜圈形状的反应器内。更强大的磁铁意味着更少的热量损失,从而使得更多的核聚变反应可以在一个更小、更便宜的设施内发生。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点点:磁场强度增加一倍,产生相同能量所需的等离子体的体积就会减少16倍。尽管过去数十年的研究已经耗费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但还没有人建造出一个产生能量比反应堆的消耗更多的核聚变工厂。但是,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及其支持者充满希望,其他聚变初创公司和研究工作也报告了最近的进展。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正在建设一个工厂,以大规模生产磁铁,并为原型反应堆奠定基础。如果一切如愿,这家初创公司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初期向电网提供聚变能源。终结密码The end of passwords重大意义:各大公司终于改变了认证方式,不再使用极其不安全的字母和数字。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十大突破性技术”解读
    2021年2月24日,MIT Technology Review一年一度的“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正式发布。自2001年起,该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份在全球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量子密码、灵巧机器人、智慧传感城市、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本年度MIT Technology Review “十大突破性技术”分别为:mRNA疫苗、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数据信托、锂金属电池、数字接触追踪、超高精度定位、远程技术、多技能型人工智能、TikTok推荐算法和绿色氢能。为了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这十项技术的科学价值及其背后的科学故事,本刊特邀请各领域著名科学家分别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并促进科学界的学术交流。  1 mRNA疫苗(Messenger RNA vaccines)  在1918年大流感100年后,全球爆发了又一次呼吸道病毒传染病大流行,罪魁祸首是一种具有包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止到2021年6月17日,全球已有176 693 988人确诊,造成3 830 304人失去了生命。面对病毒的挑战,人类最有力的对抗武器是疫苗。针对这次疫情,从疫苗研发到实际应用的速度空前。截止到2021年6月15日,全世界已接种了2 377 780 590剂次针对SARS-CoV-2的各种疫苗。其中包括有首次应用就一战成名的mRNA疫苗,它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评选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专家点评:   mRNA(Messenger RNA)被称为信使RNA,是携带编码蛋白遗传信息的单链RNA。在细胞内,mRNA指导把单个氨基酸按特定序列组成蛋白质,是细胞内“蛋白工厂”生产的“指导员”。很久以来,许多人都曾设想把在体外人工合成的mRNA“指导员”导入细胞内从而指导“蛋白工厂”的工作。第一例证明体外转录的mRNA可在体内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发表于1990年,Wolff等将编码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mRNA注射到小鼠的骨骼肌,成功检测到了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两年后,Jirikowski等在大鼠中成功的用mRNA表达出了有功能的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虽然这些早期研究显示出mRNA作为潜在治疗载体的原理可行,其实际应用的缺陷也变得十分明显。mRNA本身不够稳定,在体内易降解,不易靶向递送,而且可以导致强烈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因此,在而后的许多年中,核酸治疗领域都没有把mRNA作为开发重点。  近十年的技术进步,通过对mRNA的人工修饰,大幅降低了mRNA本身的免疫原性,提高了安全性。通过脂质纳米粒包裹mRNA的递送技术,大幅提高mRNA在体内的表达效率。加之mRNA只需体外转录就可人工合成,快速价廉,实用性随之增高。通过mRNA表达蛋白抗原来诱导机体针对蛋白产生免疫应答,可能达到疫苗效果。机制上,脂质纳米粒包裹的mRNA可有效的进入树突状细胞中,一方面使树突状细胞按mRNA指导表达蛋白抗原,另一方面通过脂质纳米粒类似佐剂的作用激活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可将蛋白抗原消化分解成肽段,并呈递于细胞表面的一类、二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引起CD4、CD8 T细胞的特异性应答。CD4阳性T细胞可分化成不同的亚群,分泌细胞因子,促进机体的免疫反应。CD8阳性T细胞可分化成杀伤性T细胞,从而在感染发生时杀伤感染细胞。在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CD4和CD8 T细胞都会分化成为记忆T细胞。另外,mRNA表达的蛋白抗原也可以被B细胞抓取,促使其活化,在CD4阳性T细胞的帮助下这些B细胞分化成为记忆B细胞和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长效浆细胞。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mRNA疫苗展现出了惊人的保护效果。在临床前研究阶段,Moderna开发的mRNA疫苗mRNA-1273在恒河猴中可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在第二剂接种后四周,血清中可检测到高滴度中和抗体,表达白介素-21的滤泡性辅助T细胞显著增多。在包含了30 420志愿者的三期临床研究中,mRNA-1273的有效率达94.1%。这款疫苗对保存条件要求较为严苛,需在-20 ℃条件下运输。我国科学家开发的耐高温mRNA疫苗ARCoV表现不俗,在动物实验中可以诱导抗体和细胞免疫,并显著降低病毒载量 它只需在2—8 ℃保存。目前这款国产mRNA疫苗正在墨西哥进行III期临床实验。  使用外源mRNA导入人体实现细胞内蛋白表达的本质就是让人体自身细胞成为“工厂”,生产所需的蛋白分子。该技术显然不局限于新冠病毒疫苗。多国研究者还在针对其他诸如HIV和Zika病毒设计和开发mRNA疫苗。该技术也不局限于抗感染疫苗,比如也有针对黑色素瘤的mRNA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事实上,使用mRNA表达技术也不局限于做疫苗。比如通过表达正确的血红蛋白来作为治疗性蛋白分子,同样思路可能用于治疗镰状红血球贫血症。时势造英雄,mRNA疫苗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mRNA技术的第一个概念性实验证明距今30年,再一次说明投入源头创新,回报不一定是立竿见影 但假以时日,金子总要发光。mRNA技术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治疗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2 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PT-3)  具有写作和对话功能的大规模自然语言模型使人工智能朝着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与人机交互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众多语言模型中,OpenAI公司开发的GPT-3是目前为止参数最多、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模型。通过利用大量的互联网文本数据和成千上万的书籍进行模型训练,GPT-3模型对人类自然语言的模仿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极具真实性,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语言模型。  虽然GPT-3模型建模能力、描述能力非常强,但是也存在众多问题和局限性。首当其冲的就是GPT-3模型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自然语言生成),因此有时会生成一些不可控的内容。其次,训练GPT-3模型需要大量的算力、数据和资金投入,并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只有资源充足的实验室才有能力开发类似的模型。此外,由于GPT-3模型在充斥错误消息和偏见的互联网文本数据上进行训练,往往会产生与训练数据类似,即带有偏见的篇章段落。  专家点评:  (1)为什么可以入选10大技术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和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具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语言模型是利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抽象数学建模,是自然语言理解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广义上,任何自然语言理解模型都可称之为语言模型,因为都要进行数学建模。狭义上讲,语言模型要完成对一段文字的概率估计,或者给定上下文估计某个语言片段的出现概率或者抽象数学表示。通常所指的语言模型是狭义语言模型。语言模型的历史从1948年提出的N-Gram模型、1954年的分布式理论词袋模型、1986年的分布式表示、2013年的Word2Vec模型直到2018年提出的预训练模型。预训练语言模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包括ELMo、BERT和GPT)对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深度学习时代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这一系列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模型只需要利用非监督的语言模型训练目标函数即可从海量的文本中捕捉和学习到各种类型的有效信息,能够动态生成更加准确的具有上下文信息建模能力的字、词、短语乃至句子和篇章的向量表示和生成概率,并可以在多种下游任务上取得惊艳的效果,例如问答、阅读理解、文本蕴含、语义相似度匹配、文本摘要、代码生成、故事创作等。除了强大的表示学习能力和多任务泛化属性以外,这些预训练语言模型还具有强大的小样本学习能力,只需要很少数据样本(甚至是在零样本学习的设置下),即可理解特定的任务并取得和监督学习模型相当甚至更好的表现。在众多模型中,2020年5月OpenAI公司所提出的第三代GPT模型(GPT-3)凭借其当时最大的参数规模、非凡的模型能力、多任务泛化表现以及小样本学习能力入选2021年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2) GPT等系列模型发展过程和能力变化  预训练语言模型数量众多,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模型包括ELMo、BERT和GPT。限于篇幅,在此只选择GPT系列模型进行代表性介绍。  在对GPT-3模型进行解读之前,我们首先对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初衷和中间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N-Gram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模型是计算给定语言片段的概率或者给定上文预测下一个词的出现概率,采用的是传统的基于频率的离散统计概率模型。其主要问题是离散的词表示方法描述能力差,参数空间成指数级增长,基于频率的统计概率模型建模能力差,导致最终语言模型描述能力不足、鲁棒性差、准确率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以ELMo、BERT和GPT为代表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利用大规模甚至全网数据,基于生成式语言模型或者掩码语言模型,用神经网络方法训练语言模型。这样,预训练语言模型既有传统模型的概率输出,也可生成语言片段的向量表示。由于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可以利用可导、可微等强大的数学工具和极大规模的数据,所以预训练语言模型上下文建模能力超强,可计算出更加准确的概率和上下文强相关的语言片段的动态向量表示。  ELMo开启了第二代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时代,即上下文相关和“预训练+微调”的范式。ELMo是一种生成式模型,以双向LSTM作为特征提取器,利用上下文信息动态建模,较好地解决了以Word2Vec为代表的第一代预训练语言模型存在的一词多义问题,在自然语言生成任务上表现尤为出色。BERT是一种掩码式语言模型,以Transformer Encoder为特征提取器,在自然语言分析和理解任务上表现尤为出色。GPT是一种生成式模型,以Transformer Decoder为特征提取器,在自然语言生成任务上表现更为突出。  在上述系列模型提出以前,以自然语言理解为代表的下游任务主要采用监督学习的方式在相应的标注数据集上训练模型。这就需要每一个目标任务有充足的标注数据,并且在特定任务上训练的模型无法有效地泛化到其他任务上。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这类判别式模型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OpenAI团队提出了第一代的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GPT-1)是基于Transformer Decoder的生成式语言模型,对该模型结构没有新颖改动,但扩大了模型的复杂度。该类生成式预训练模型只需要利用非监督的语言模型目标函数即可进行训练,因此可以利用海量的无标注数据进行模型学习。除此以外,GPT-1模型在增强下游任务时对各种输入数据的格式进行了统一,以实现最小的模型结构修改。基于以上两个特点,GPT-1只需要简单的微调监督训练即可用于下游任务,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提升,展示了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强大的泛化能力。额外的评测发现GPT-1在零资源的设置下仍然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这些结果展示了生成式预训练的强大威力,为后续参数规模更大、所需训练数据更多的模型版本奠定了基础。  GPT-2在GPT-1的基础上,对模型结构进行了5点微小改进,增加更多的训练数据,进一步提升了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泛化能力,重点解决 GPT-1 在下游任务使用时需要监督微调训练的问题。通过在模型训练时引入任务信息、利用比GPT-1模型更多的训练数据(40GB vs. 5GB)、搭建更大参数规模的模型(15亿vs. 1.17亿),GPT-2模型在零资源的设置下超越了多种下游任务上的前沿模型,例如机器翻译、阅读理解、长距离依赖关系建模等。GPT-2模型的这些特点揭示了更大的模型容量和更多的训练数据可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以及减少对监督训练的依赖。此外,GPT-2模型的容量和训练数据相比,还处于欠拟合的状态,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大模型的参数规模。  GPT-3在GPT-2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参数(1750亿 vs. 15亿)和数据规模(45TB vs. 40GB),是目前为止最大的语言模型,无需微调训练即可用于下游任务,在零资源(Zero-shot)和小样本(Few-shot)设置下具有出色的表现。在GPT-2的多任务泛化能力基础上,GPT-3在新的任务上取得了惊艳的结果,包括数学加法、新闻文章生成、词汇解读、代码编写等,并且这种模型表现会随着参数量的进一步增加而提升。  (3) 成功和局限性背后的根本原因讨论  通过对比GPT三代模型的设计初衷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三代模型都是基于Transformer Decoder结构,GPT-3模型的强大能力建立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即超强的泛化能力仅来自于增加模型和训练数据的规模。也就是说,GPT-3的本质还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模型,通过利用超大容量的模型来拟合海量的数据,最终实现模型的收敛。因此,数据驱动模型的特点都会体现在GPT系列模型上,即模型的能力取决于所拟合数据的覆盖范围、分布情况以及质量。无论是新的数据还是不同的数据分布亦或是数据中的噪声都会给模型带来灾难性的问题。最新的测试结果显示,GPT-3模型无法在自然语言推理、填空、长文本生成和一些阅读理解任务上取得较好的表现,表明GPT-3模型更多的是停留在数据拟合阶段,而非真正理解自然语言。除此以外,受限于互联网文本数据的质量,GPT-3模型会生成一些带有偏见且令人厌恶的内容。这些都表明,GPT-3依然停留在感知智能阶段,距离通用智能和认知智能还有遥远的距离。因此,GPT-3被认为“具有一定泛化能力的记忆”,更容易获得并记住陈述性知识,而不是理解知识,不具备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 GPT-3的意义  虽然GPT-3模型还不具有意图或对现实世界中的请求做出响应的能力,但是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从2012年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开始爆炸式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0年的时间,新技术和新算法的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数据驱动模型的效果和能力似乎也遇到了天花板,而GPT-3模型的出现为深度学习领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并引发了新的思考。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这种随着模型规模增加而实现的能力扩展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从短期的结果来看,这种规模效应还会随着计算机硬件算力的提升,继续提高深度学习的天花板。第二个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极限在哪里?这种数据驱动模型是否最终能真正地理解语言?最后,深度学习的尽头是否会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认知能力和通用智能?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GPT-3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完成问答、阅读理解、摘要生成、自动聊天、搜索匹配、代码生成以及文章生成等。鉴于GPT-3模型所面临的安全性和不可控性,包括在自然语言理解时遇到鲁棒性的问题、在内容生成时会输出虚假内容和充满偏见信息的问题等,在某些应用场景,其应用价值主要还体现在智能辅助任务上,不能直接面对最终的用户。例如,在总结报告生成、创作写作等任务中,利用GPT-3根据用户的任务描述生成相应的内容,再引入人工校验编辑,将最终编辑后的内容呈现给最终用户。除此以外,GPT-3可以用于开发游戏应用等无明确任务定义和完成目标的场景。  (5) 未来研究方向和我国的相关情况  总的来说,以GPT-3为代表的的预训练模型还存在各种工程应用问题、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在推动该类模型的发展时还面临着跨学科合作、开放共享、资源不平衡和安全防护等挑战。我国在这方面亦有相应的布局和长远规划,目前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前期成果,以“悟道”和“盘古”为代表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系统已经在模型效果、领域移植和泛化、小模型、模型训练效率、多语言、弱相关多模态预训练、通用、可控、知识融入、蛋白质序列预测等场景中取得了突破。相信在未来的10到20年,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社区开源等方面会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  3 数据信托(Data trusts)  数据信托是信托类型化研究和当代信托立法中典型的新生事物,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从法律角度看,信托是指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委托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将资产交给受托人管理的行为,数据信托则是受托人管理一群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的行为,这就像医生有责任依据病人的利益来行事一样,数据受托人管理委托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同时要对其利益负责。理论上,数据信托允许用户行使其作为数据生产者的权利。  专家点评:  数据的价值和资产属性已经被社会熟知和认可,但是数据资产存在一个特殊性,即和实体资产相比,数据只要在控制人手里,几乎可无成本进行分析、挖掘、复制和扩散并获利,并且其中个人隐私信息无法得到保护,典型的例子是当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完成交易后,后期总会看到和前期交易内容有关联的选择性推送商品广告信息,因此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数据生产者及数据权属所有者(如广大公民个体)、数据实际控制者(如提供各类服务的单位部门)、以及数据利益的享有者(如能获取各类数据的机构企业)相互分离的情况下,生产者的数据在采集、分析、挖掘、使用全生命周期中,其隐私如何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价值如何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基于此,信托理论被引入用来保护数据主体所遭受的敏感信息侵害,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应对境内外数据安全风险。2016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克巴金(Jack M. Balkin)在隐私数据保护领域首次提出采用信托工具解释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人之间关系的主张。2017年,《英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明确提出了“Data Trust”一词,并建议利用数据信托制度建立数据投资治理架构,以确保数据交换安全互利。2018年10月,英国开放数据研究所(Open Data Institute,ODI)首次明确将数据信托定义为“提供独立数据管理权的法律结构”。  数据信托是数据资产信托财产的一个闭环:数据持有者首先要将自己所持有的某一个数据资产作为信托财产设立信托 再进行信托受益权转让,委托方通过信托受益权转让获得现金收入 随后,受托人继续委托数据服务商对特定数据资产进行运用和增值,产生收益 最后,向社会投资者进行信托利益分配。  数据信托的实质是在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人之间创设出信托法律关系,数据控制人基于数据主体的信任对数据享有更大的管理运用权限,同时也承担更严格的法律信义义务。数据控制人的数据管理运用权限包括但不限于访问控制、访问审核以及数据的匿名化处置等重要内容,以此平衡数据主体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可交易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与此同时,数据控制人还应履行对数据主体的信义义务,这主要表现为信托法上的谨慎义务、忠实义务、保密义务等,不得损害数据主体的根本利益。  数据信托主要解决两大问题:(1)解决数据资产的授权使用问题。数据主体既是数据信托的委托人也是受益人,数据控制人则是数据信托的受托人。数据控制人的数据管理运用权限包括但不限于访问控制、访问审核以及数据的匿名化处置等重要内容,以此平衡数据主体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可交易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2)数据信托还可以明确数据资产的收益安排,使得数据资产增值部分的利益归属可以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设计和分配。通过重置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人之间的权益结构,把数据控制人的数据权限与数据义务有效链接起来,促进数据的合理有效利用。  应该清楚地看到,数据信托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保障数据信托实施的技术层面仍不是完备的。  首先,在法律层面,针对数据使用的用途限制、安全与隐私保护政策及风险管控问题,数据信托仍需要法定信托属性、数据信托的信托财产范围、数据信托中的信义义务的具体规制,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其次,在保障数据信托实施的技术层面,针对数据在流转各环节都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需要从数据隐私保护、数据确权、数据追溯、权益可信分配等多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可信的技术手段,除传统的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安全接入、应用保护、访问控制技术外,还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如下关键技术:  (1) 隐私保护数据发布,敏感数据在进入流通市场之前进行必要的隐私检验和脱敏处理。  (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效保证数据的可信性、数据流通与使用的可追溯性,区块链技术也是目前进行数据确权的最佳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使得登记、交易转让、清结算、查询举证更加透明、高效、低成本。  (3) 隐私保护的联邦学习,结合安全多方计算、差分隐私或同态加密技术实现分布式的深度学习,在智能化学习的同时保障用户的隐私。  4 锂金属电池(Lithium-metal batteries)  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电池技术。目前,电动汽车普遍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昂贵、笨重、能量密度低,并且其所依赖的液体电解质在碰撞时极易起火。电池的一系列缺点体现在电动汽车上就是:价格高、续航低、充电慢,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正是让众多车主对电动汽车望而却步的原因。显然,要使电动汽车比汽油汽车更具竞争力,就需要一种努力下,“绿色氢能”的高效利用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建立和完善,“绿色氢能”将作为常规能源,融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为构建绿色、清洁的未来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 新闻分析:十大科学突破反映三大趋势
    p   每到年底,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都会评选十大科学突破,这不仅是对年度科技大事的年终盘点,从中更能看出近些年来科学界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 /p p   今年的十大突破就反映出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大科学工程解决特定大科学问题作用显著 二是生命科学持续升温,一些重病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三是预印本网站兴起改变科研成果的传播模式。 /p p   在今年十大突破中,有两项来自物理学领域,分别是人类首次“看到”引力波和便携式中微子探测器。 /p p   当选为头号突破的“看到”引力波是典型的大科学工程项目,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为此累计投入11亿美元,今年的论文仅署名作者就有3674人,他们来自全球953个机构。便携式中微子探测器的背后,也有着来自4个国家20多个机构的80余名科学家。 /p p   事实上,没有大科学工程,过去20年里物理学领域的另两大突破也难以实现。2015年获诺奖的中微子振荡发现,依靠的是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和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而2013年获诺奖、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成果。 /p p   《科学》杂志主编杰里米· 伯格在题为《科学的大与小》的社论文章里总结道,有着明确目标的大科学计划似乎要比那些目标模糊的大科学计划更成功。发现引力波的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的目标、充足的时间和资金,还有一支相当重视管理工作的优秀团队。 /p p   但伯格也指出,就像今年十大突破反映的那样,大量的重要发现还是来自人数较少的小型研究团队,这些团队会提出更多开放式但有时影响深远的问题。 /p p   “小科学项目可以探索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在探索中视情况相对容易地调整科研方向,”伯格说,“小科学项目的一些发现能为需要更多协调的大科学项目奠定基础。事实上,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干涉仪的发明以及黑洞和中子星概念的提出与发现,都是带来今年头号突破成果的必要条件。” /p p   四项生命科学成果中,除了冷冻电镜技术外,另三项分别是基因疗法、精准基因编辑和广谱抗癌药,多多少少都与基因有着关联,反映出围绕基因做文章是当前一大热点。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迄今已开展约2400种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 /p p   而在美国,今年一下子有三种基因疗法获得批准,其中两种治疗癌症,一种治疗遗传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斯科特· 戈特利布评价说,基因疗法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我相信基因疗法将成为治疗甚至治愈许多重病难病的支柱”。 /p p   生物学预印本兴起的入选也许出乎许多人的意料。预印本是指未经同行评审就上传至公共平台供人查阅的论文草稿,其好处是第一时间发表,有助跟同行及时交流,快速获得反馈。 /p p   而传统的学术刊物在发表论文前大多要经过同行评议,其好处是文章质量有保证,但审稿过程一般较漫长,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以至于“论文发表出来时,所有的兴奋通常已消失殆尽(《科学》杂志语)”。 /p p   最早的预印本网站是1991年建立的阿奇夫论文预印本网站,主要针对物理学,如今70%的粒子物理论文都先以预印本方式发表。近30年后,生物学领域的预印本也开始兴起。2013年上线的bioRxiv网站现在每月上传论文近1500篇,今年该网站还获得了美国陈-扎克伯格倡议公司的资金支持。 /p p   《科学》杂志说,许多期刊已允许作者把他们提交的论文先以预印本方式发表,还有一些编辑甚至到bioRxiv上寻找可供发表的论文。欧美许多研究资助机构也出台政策鼓励使用预印本。同时,预印本还能帮助年轻科学家迅速建立学术记录。这些都表明,预印本已带来“科学传播文化的重大变化”。 /p p   有意思的是,今年火得不行的人工智能研究并未入选,这可能在情理之中,因为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才刚刚开始,人们看到的更多是这个领域的潜力。 /p p   另外,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技术也没有上榜,这同样可以理解,因为它们距实际应用仍有距离。不过,中国量子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2017年英国《自然》杂志十大科学人物,彰显出量子技术正受到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p p /p

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方案

  • Joule 26.17%效率突破_港城大Alex Jen & 南科大许宗祥团队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低成本制备,在过去十年间引发了广泛的研究热潮,并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传统硅太阳能电池的下一代光伏技术之一。近年来,PSCs 的效率不断提升,并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南方科技大学许宗祥教授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學Alex K.-Y Jen教授团队合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自组装单分子层 (SAM) 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惊人的 26.17% 的能量转换效率 (PCE),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Joule》上。
  • FLIR帮助宇宙航空研究小组的研究员们实现了技术突破。
    人类从未停止对速度的追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宇宙航空研究小组,多年来一直致立于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以期将超音速技术应用到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帮助人类进行空间探索。在宇宙航空研究小组研发的关键期,FLIR红外热像仪利用自身特性,帮助宇宙航空研究小组的研究员们实现了技术突破。
  • 突破16.1%!侯剑辉团队突破非稠合受体材料效率瓶颈
    有机光伏电池(OPVs)以其轻薄、柔性、可印刷等优势,在过去几年中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理想选择。然而,OPVs 的效率和稳定性仍然落后于传统硅太阳能电池。非稠合受体材料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备受研究人员关注,但基于非稠合受体材料的器件效率一直难以突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侯建辉教授团队近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巧妙设计合成新型非稠合受体材料,成功将基于全非稠合受体材料的器件效率提升至 16.1%,创下了该领域的新纪录。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论坛

  • 清华“基因组改造”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基因组改造”的技术革新榜上有名,这一项中引用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的重要工作成果。位列今年十大之首的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此外,丹尼索瓦人基因组、让干细胞形成卵子、“好奇”号着陆系统、基因组的精密工程、大脑/机器界面等入选。 “基因组改造”的技术革新引用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的重要工作成果。这已经是清华的科研成果在近三年内第二次上榜《科学》的年度十大。   对基因组特别是高等生物基因组的定点改造,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难题。相关技术近年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以TALE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核酸酶)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使得基因组改造便捷有效。科学家利用TALEN成功实现了对于斑马鱼、爪蟾、家畜猪,甚至人类细胞的定向改造。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颜宁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合作解析了TALE蛋白与DNA结合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从而揭示了这些蛋白特异识别其靶标基因的分子基础。这一工作今年1月5日发表于《科学》杂志,12月21日入选该杂志的年度十大。2009年,颜宁教授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也曾入选当年的十大。

  • 【话题】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神奇”的与《Science》十大突破有7个相对应!

    【话题】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神奇”的与《Science》十大突破有7个相对应!

    美国《科学》杂志在2015年12月17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而科技部在2016年2月25日在京公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者景有7项是有所对应的,对此,你对中国的基础研究有何看法呢? 中国的基础研究有重大进展?效仿《科学》十大突破的评选标准?对应进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541_585294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558_585297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602_585299_2984502_3.jpg 科技部十大进展:探测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科学》十大突破:“新视野”探测器与冥王星“约会”科技部十大进展: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征《科学》十大突破:研制埃博拉疫苗科技部十大进展: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科学》十大突破:用酵母合成阿片类止痛药科技部十大进展:理论预言并实验验证外尔半金属的存在《科学》十大突破:地幔柱存在证据被找到剩余进展项目:科技部十大进展:实现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研制出碳基高效光解水催化剂、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科学》十大突破:脑内也有淋巴管、改善心理学研究、早期美洲人来自亚洲。 十个当中有7个都有所对应有木有!!你对中国的基础研究怎么看??详情请查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221/180610.shtml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226/184871.shtml

  • 《时代》杂志评出2012年十大生物、医学突破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各领域年度“十大”排名已于近日陆续出炉,医学领域“十大”突破也深入人心。涵盖了生命基础研究、艾滋病与癌症治疗突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青少年健康等多方面公众关心的热点。1.“垃圾DNA”才是掌控者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12/06/481231273_small.jpg“垃圾DNA”有大作用人体基因组中98%是没有编码的基因,以往它们被当作无用的“垃圾”。如今,人们发现这些被忽视的“垃圾”更有大用处。事实上,它们才是真正地基因掌控者和新陈代谢开关!它们调节着基因何时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怎样高效生产出不同的蛋白质。没有它们,基因就像是一堆连不成句子的杂乱单词。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一新发现的生物信息宝库,以期找到能控制、甚至治愈某些疾病的基因开关。2.人体微生物有"大作为"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12/06/318169875_small.jpg体内微生物作用机理人体中最多的成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微生物!它们的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比例达到10∶1。最近,研究人员刚刚完成了"人体微生组计划"的第一阶段,该计划旨在最广泛地了解人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大部分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比如帮人们消化食物,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但是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体内微生物在许多慢性疾病和症状中,如炎症、肥胖等也起了关键作用。它们非但不是令人讨厌的闯入者,甚至还能帮我们攻克某些最难解决的健康难题。3.抗HIV药“包揽全程”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12/06/959343596_small.jpg新型艾滋病药物“特鲁瓦达”(Truvada)已经成为抗艾滋病(HIV)的强大武器,它结合了两种抗病毒药物。而现在,它进一步成为第一款预防健康人群感染HIV的药物。经过基础性实验显示,未感染的人使用该药能降低其感染HIV的风险。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扩大了Truvada的许可范围,可能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也能使用该药。研究显示,高风险的男同性恋者及其HIV阳性伴侣,使用该药物后感染风险降低了42%到75%。不过也有人担心,该药可能会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增加,公共卫生专家则欢迎这种抗艾滋病的新方式——从第一步开始预防感染发生。4.身体部分“实验室制造”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12/06/765017846_small.jpg实验室生成人体组织气管和肾脏或肝脏不同,并不属于常规的移植器官之列。但通过干细胞技术,也能给需要的病人培养出自己的气管。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就用合成微纤维和从病人骨髓采集的干细胞,制作了一幅人造气管,并成功地连接了病人的鼻子、口腔和肺部,病人的气管因癌症而破坏。在首次病例中,一位死者捐献了气管,为一位西班牙妇女的干细胞提供了生长支架。而在最新进展中,科学家用生物医学基质来培养细胞。这项技术代表了再生医学的未来,在此所有类型的干细胞,包括来自病人自己的皮肤细胞,都能作为生长任意类型细胞或组织的基础,供病人替换或修复。

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资料

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仪器

  • 对于聚合物和塑料产业而言,研发各种聚合物和开拓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当前GPC/SEC方法分辨率低,分离时间长并且溶剂消耗量大。沃特世 ACQUITY APC™ (Advanced Polymer Chromatography)超高效聚合物色谱系统是基于体积排阻色谱分离基本原理的突破性技术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分析速度为您提供更详尽的聚合物材料信息。 这就意味着可以更好的表征、提高资产利用率,为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卓越的解决方案。主要特性新色谱柱技术 – ACQUITY APC色谱柱采用小颗粒的大孔径亚乙基桥杂化颗粒,显著提高了稳定性、多用性和分离速度。稳定的示差检测器 – 针对低扩散进行了优化,即便在低聚合物浓度时也能达到精确表征所需的低噪音和漂移性能。精确的溶剂管理器 - 等度溶剂管理器精确流速确保经校准的系统日复一日地提供准确分子量数据。先进的色谱柱加热模块 - 确保 ACQUITY APC色谱柱所需的温度环境的重现性。配有GPC 选项的Empower 3软件 – 快捷方便地浏览、比较和报告聚合物分析数据。主要优势聚合物表征 - 提供无与伦比的聚合物峰值解析度,尤其适用于低分子量的低聚物。加快分析速度 - 获得可重复的精确聚合物分子量信息的速度比传统GPC/SEC方法快5到20倍。降低成本 - 通过减少溶剂消耗量和废液处置量从而降低分析成本。系统多用性 - 在单一系统中运行不同聚合物分析工作。
    留言咨询
  • 美国PI 公司作为科学级CCD 相机和光谱仪的领先者,经过数十载技术创新,推出全焦面零像差成像光谱仪Fergie。它采用内置高灵敏度科学级CCD 芯片的全集成式紧凑设计,简化光谱实验硬件设置。零像差不仅大大提高了光谱分辨率,也让成像和光谱的切换轻松自如。辅以Fergie CUBEs 模块化设计,无论是吸收、透射光谱,或是荧光、拉曼光谱,光路搭建都变得易如反掌。BLAZE——突破性的高速光谱相机依靠突破性的感光芯片技术,Blaze比传统背照式芯片在近红外波段高达3倍的量子效率和更低的暗噪声,这让Blaze成为拉曼,荧光,光致发光等应用中非常强大的相机。 Blaze不仅具有每秒上千张光谱的高速能力,还可以真实制冷到-100oC来满足极弱信号的长时间采集。Blaze——让您的光谱实验脱颖而出! Blaze关键参数包括:超高近红外量子效率 - 75% QE @ 1000 nm超快光谱速度 - 双ADC并行读出,高达至32MHzArcTec™ 制冷专利技术 - 风冷可降至 -95℃,室温水冷(20℃制冷液)可达 -100℃ 64位智能软件平台 LightField software 全面支持 产品综述BLAZE相机有两种突破性的芯片技术:HR-Sensors 是新的极度深耗尽芯片,在近红外波段具有超高的量子效率。LD-Sensors 是超低暗噪声的深耗尽芯片,在保持传统深耗尽芯片的量子效率同时,可用于更长时间曝光的应用。 常见应用领域:拉曼光谱 | 光致发光 | 纳米材料碳纳米管 | Pump-Probe 时域光谱| 荧光光谱 | 显微光谱 产品特点高灵敏度1000nm量子效率高达 75%HR 芯片具有超高的近红外量子效率---适合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等应用LD 芯片优化降低了暗电流,同时保持了传统芯片的量子效率---适合极弱光应用突破性!超快的速度:行业超快的光谱性CCD相机双读出口设计,单个ADC最快速度达16 MHz连续光谱读出速度可达 1650 spectra/second动态光谱读出(kinetics mode)速度可达 215 kHz * 16 MHz 速度仅适用于HR芯片, LD 芯片最高速度为10 MHzNO1专利研发, 全新的 HR Sensors背照式,超深耗尽芯片设计,在近红外区域拥有超高的量子效率1000nm量子效率高达 75%优化感光材料,实现“全耗尽势井区”,无电子自由扩散,分辨率高。 NO1专利研发, 全新的 LD Sensors采用新的芯片电压技术 - Inverted mode超低暗噪声优秀的宽谱响应近红外增强量子效率芯片深度制冷能力采用定制型多极热电制冷机制 - Multi-stage thermoelectric cooling with custom-designed Peltier devices全金属永久真空封存技术,长久稳定适用。仅风冷可达 -95°C室温水冷可达 -100°C ,无需低温水冷机下载 ArcTec制冷技术文档SeNsR 采集技术 全新双向芯片转移技术 - new bidirectional clocking technology实现芯片内的信号快速转移和叠加 - Rapid on-chip shifting and accumulation of sample and reference data极弱光探测提高信噪比。适用于 Pump probe 时域光实验高速USB 3.0数据传输高速数据传输达: 5 Gb/sec简单即插即用设置适用于USB3的台式机或笔记本可选光纤USB数据转换头,实现50米外远距离控制,适用于危险工作环境LightField 智能软件平台强大且易上手的软件,可以控制普林斯顿仪器全部的光谱仪和相机产品.内置的数学引擎,实现光谱和图像的实时分析.通用的编译接口 64-bit PICAM,可用于定制化程序编译.与第三方软件兼容,包括: National Instruments' LabVIEW, MathWorks' MATLAB, and EPICS synchrotron 等等.专利的 IntelliCal 智能波长及强度较准系统. 型号规格BLAZE光谱相机型号比较和数据表Imaging ModelsImaging ArraySensor TypePixel SizePeak QEBLAZE 100 HR1340 x 100Proprietary, back-illuminated, fully depleted, high resisitivity, silicon HR-sensor for highest NIR quantum efficiency. Includes anti-fringing coating.20 x 20 μmview QE data belowBLAZE 400HR1340 x 400Proprietary,, back-illuminated, fully depleted, high resisitivity, silicon HR-sensor for highest NIR quantum efficiency. Includes anti-fringing coating.20 x 20 μmview QE data belowBLAZE 100LD1340 x 100Exclusive, back-illumninated, deep depletion IMO LD-sensor low dark current with anti-fringing coating.20 x 20 μmview QE data belowBLAZE 400 LD1340 x 400Exclusive, back-illumninated, deep depletion IMO LD-sensor low dark current with anti-fringing coating.20 x 20 μmview QE data below
    留言咨询
  • 无响室(半无响室、全无响室)一、无响室产品定义:无响室不仅是声学测试的一个特殊实验室,而且是测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它也是声学测试设备之一。其声学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测试的精度。无响室分全无响室室和半无响室。 房间的六个面全铺设吸声层的称为全无响室,一般简称无响室。房间的六个面中只在五个面或者四个面铺吸声层的,称为半消声室。 二、无响室的主要功能:提供声学自由场环境,低噪声测试环境,消声效果可达15dB,目前静环技术已突破6dB。 三、无响室应用行业:可以测定吸声材料及吸声结构的吸声系数,测量设备和产品的噪声级功率级,电声元件如传声器、扬声器的频率响应特性。乐器或精密仪器的声学频率特性分析和噪声级等。 四、无响室结构特点:1、采用新型复合隔声墙体结构,所用材料都是阻燃、防火、无异味的环保材料。2、隔音吸声墙体厚度为250mm、300mm、350mm、400mm等,按声学效果要求设计。可选用附加配件:空调、闭路监控、自动门、可视观察窗、进排风消声系统、测试支架定做,国家计量测试报告等。 五、无响室的声学指标:1、无响室的本底噪声:测量中得到的本低噪声是仪器的本低噪声加无响室的本低噪声。2、截止频率:无响室是要在室内模拟自由场或半自由场空间,所以要求墙面吸声系数为99%以上。半自由场地面的反射系数为95%以上。设计一种能做到全频带(20 Hz – 20000 Hz)的99%吸声体,是不可能的。因为通用的材料对高频声波很容易被吸收,而低频吸收则和材料的厚度(尖劈的长度)有关。截止频率是指在此频率以上,墙面的吸声系统能保证99%的吸声系数。实际工程中的(半)自由场空间是指对截止频率以上的声波,消声室内为(半)自由场空间,截止频率越低,尖劈的长度要求就越大。一般而言,尖劈的长度适用于14波长理论。3、满足国际标准 ISO 3745 “ Acoustics-Determination of sound power levels of noise sources---Precision methods for anechoic and semi-anechoic rooms” 和国家标准GB6882-86《噪声源声功率级的测定消声室和半消声室精密法》)中规定要求。
    留言咨询

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耗材

  • 美国Waters Bondapak/Bondapak色谱柱
    µ Bondapak&trade /Bondapak色谱柱 如果您的分析方法需要使用µ Bondapak&trade 或Bondapak® 色谱柱,唯一的供应商就是沃特世公司。市场上有些公司宣称拥有象&ldquo µ Bondapak C18&rdquo 一样选择性的色谱柱,但这些产品都无法通过沃特世公司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沃特世公司通过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严格控制色谱填料生产和柱装填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了LC色谱柱重现性的行业标准。同时,µ Bondapak色谱柱依然是文献中引用最多的色谱柱,并且有非常多的通过法规认证的方法使用它。 Waters 于1999年首次推出XTerra® 色谱柱,其专利的有机与无机杂化颗粒技术【Hybrid Particle Technology, HPT】突破了硅胶基质填料的重要限制,尤其是在高PH值条件下易于水解的不稳定性。2005年Waters推出了基于其第二代杂化颗粒专利技术(称为BEH TechnologyTM)的新系列色谱柱品牌,分别为ACQUITY UPLCTM BEH和 XBridgeTM,建立了色谱史上新的里程碑。 BEH TechnologyTM 成功的将高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提供更高层次的色谱性能,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液相色谱领域的新标杆。
  • 凯氏自动定氮仪,定氮测定仪,食品定氮仪,饲料定氮仪
    格丹纳半自动凯氏定氮仪是一款无需搭配冷却循环水机的新型检测氮含量的仪器,突破传统的定氮仪,从而也大大节省了选购配套设备的费用,N310凯氏定氮仪自带冷却系统,不需要再用水资源冷却,每年可以为实验室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与水费用的支出。免水冷凝技术■ 基于DDP(Dual Dragon Pole)二代免水冷凝器技术,仪器无需使用自来水冷却,高水温、零水压也能有效冷凝。■ 无需专门配置水龙头和冷水机,可在实验室内自由摆放,节约宝贵的实验室空间。■ 样品量大的实验室每台仪器每年节约用水1200吨。数据准确重现■ 蒸汽温度监控,保证各样品的蒸馏时间真实一致。■ 采用蒸汽稳定技术,使测量高重复性。■ 恒压流路系统:恒压加液,确保更准确更稳定的加样精度。■ 1℃冷凝,水蒸汽与氨瞬间液化吸收,无损失。方便灵活自动化■ 真彩触摸屏操作,流程显示,简便快捷。■ 自动加酸,自动加碱,自动蒸馏,自动淋洗。■ 蒸馏功率可调,研究型实验室的实用功能。顶级的工艺制造■ 采用欧盟CE认证压力泵与阀门;圣戈班品牌进口管材;突破性免水冷凝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食品、谷物、饲料、药品、种子、水、土壤、淤泥、肥料、烟草、沉淀物和化学品中的总氮含量检测,在农产品检测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食品企业、谷物和豆制品企业、饲料企业、烟草公司、无机化工企业中广泛应用。技术参数测定范围:≥ 0.1mg N回收率:≥99.5% 测定速度:蒸馏时间3-10分钟/样品重复性:≤0.5%峰值功率:2.5kw功率调节范围:1kw-2kw凯氏定氮仪相关应用标准食品检测GB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T5511-2008 谷物和豆类氮含量测定和粗蛋白质含量计算肥料检测GBT 8572-2010 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GBT 10511-2008 硝酸磷肥中总氮含量的测定NYT 2542-2014 肥料 总氮含量的测定GB/T 2441.1-2001尿素测定方法总氮含量的测定GB/T 10209.1-2001磷酸一铵、磷酸二铁中总氮含量测定蒸馏后滴定法GB/T 3595-2000 肥料中氨态氮含量的测定 蒸馏后滴定法饲料检测SNT 0800.3-1999 进出口粮食、饲料 粗蛋白质检验方法烟草检测YCT 161-2002 烟草及烟草制品总氮的测定化工产品检测GBT 23952-2009 无机化工产品中总氮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科研应用酸碱消解蒸馏滴定方法的相关应用格丹纳半自动凯氏定氮仪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快速精准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是一款高标准的定氮仪。 相关仪器 HT-300实验电热板、DS-360智能石墨消解仪、N210自动凯氏定氮仪、FT630索氏提取自动脂肪仪、CXC-06粗纤维测定仪、NC-800农药残毒快速测定仪、NC-810 8通道农药残毒快速测定仪、NC-830蔬菜安全专用检测仪、NC-860多参数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仪、NC-880 18通道农药残留检测仪、NC-900 96通道农药残毒快速测定仪、NC-930肉类安全专用检测仪、NC-120 农药残留速测仪、BF-210细菌总数ATP荧光快速检测仪、检测试剂、检测试纸、检测管
  • 佰氟达半导体清洗设备配件PFA石英卡套接头
    在半导体清洗设备中,PFA石英卡套接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以其出色的性能和耐用性,为半导体清洗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PFA石英卡套接头的性能要求也日益严格。因此,对于其研发和生产,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PFA石英卡套接头的优点在于其优良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和耐磨损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半导体清洗过程中能够抵御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蚀,保持稳定的性能。同时,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安装和拆卸变得更为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随着半导体清洗设备对清洗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PFA石英卡套接头的性能也需要不断升级。例如,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以应对更为复杂的清洗环境 同时,还需要优化其结构设计,使其更加适应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例如,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PFA材料,以提高接头的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 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对PFA石英卡套接头的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  总之,PFA石英卡套接头作为半导体清洗设备的重要配件,其性能的提升和创新对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技术突破,为半导体清洗设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大突破技术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