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科技进展

仪器信息网十大科技进展专题为您整合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十大科技进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十大科技进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十大科技进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十大科技进展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资讯

  • “两院院士评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24年1月11日在山东烟台揭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钟志华,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江成,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宋军继出席会议并致辞。常进、钟志华分别揭晓了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与江成、宋军继一同为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团队颁发纪念证书及纪念牌。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多名院士一同出席发布会。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30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01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2月6日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对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能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先进堆型,是世界核电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该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项目,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2006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开工建设。中国华能集中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设备研制,研制出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93.4%。02神舟十六号返回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北京时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其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03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问世芯片是信息世界的基础核心,传统晶体管因接近物理极限而制约了芯片的进一步发展。原子级厚度的二维半导体理论上在未来节点更具潜力,但受限于其技术瓶颈,至今所有二维晶体管均不能媲美业界硅基器件。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团队构筑了10 纳米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创造性地提出“稀土钇元素掺杂诱导二维相变理论”,并发明了“原子级可控精准掺杂技术”,从而成功克服了二维领域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国际难题,首次使得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超过业界硅基10纳米节点Fin晶体管和国际半导体路线图预测的硅极限,并且将二维晶体管的工作电压降到0.5V,室温弹道率提升至所有晶体管最高纪录的 83%,研制出国际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相关成果3月22日发表于《自然》。04我国科学家发现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产我国盐碱地面积达1亿公顷,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近十分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淡水缺乏及化肥大量使用,使可耕土地盐渍化速度加快。为了更好地利用盐碱地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员科研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可以显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且在改良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有望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该成果3月24日发表于《科学》。05天问一号研究成果揭示火星气候转变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现状和演化历程,被认为可能代表着“地球的未来”,针对火星气候演化的探测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风沙作用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和近代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但由于缺乏就位、近距离详细系统的科学观测,我们对火星风沙活动过程和记录的古气候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郭正堂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美国布朗大学和天问一号任务工程团队,瞄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利用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分析仪、气象测量仪等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和近距离就位的联合探测,提取了沙丘形态、表面结构、物质成分等信息,分析了其指示风向和发育年龄,发现了着陆区风场发生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并与火星中高纬度分布的冰尘覆盖层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揭示了祝融号着陆区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风向从东北到西北发生了近70度的变化,风沙堆积从新月形亮沙丘转变为纵向暗沙垄。这一气候的转变,发生在距今约40万年前的火星末次冰期结束时,可能是由于自转轴倾角的变化,火星从中低纬度到极地地区,发生了一次“冰期-间冰期”的全球性气候转变。该项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球未来的气候演化方向提供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7月7日发表于《自然》。06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5月30日上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深地塔科1井开钻入地。深地塔科1井开钻,旨在探索万米级特深层地质、工程科学理论,标志着我国向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系列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钻探能力开启“万米时代”。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紧邻埋深达8000米的富满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这口井设计井深1.11万米,设计钻完井周期457天,将创造全球万米深井钻探用时最快纪录。该井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与普通钻机相比,这台钻机的载重提升能力由三四百吨提高到最大900吨,相当于能同时吊起150头6吨重的成年大象。为保障万米级特深井“打成、打快、打好”,中国石油攻关研发智能控制一体化平台、钻井自主决策工控系统、超高重载井架底座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研制国际领先的智能钻机,成功产出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为万米深地工程科学探索研究提供装备和技术保障。07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7月12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成果:首次发现在14 GPa压力下达到液氮温区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我国科学家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将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使超导在信息技术、工业加工、电力、生物医学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08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29日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在线发表。12月14日,相关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当前,纳赫兹引力波研究已经成为物理和天文领域国际竞赛的焦点之一。然而,纳赫兹引力波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其波长可达数光年,对它的探测极具挑战性。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测时观测,是目前已知唯一的纳赫兹引力波探测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脉冲星测时阵列—印度脉冲星测时阵列、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和澳大利亚帕克斯脉冲星测时阵列等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组也在同一时间宣布了相似的结果。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介绍,国际上4个团队分别独立获得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这使得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成果的准确性。09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落成启用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之一。工程院旗舰刊物《Engineering》于2023年11月30日系统报道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团队完成的逐日工程——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SSPS地面验证系统,阐述了欧米伽SSPS创新设计方案、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工程实现及实验结果。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效率(距离55m,发射2081瓦,波束收集效率87.3%,DC-DC传输效率15.05%)与功质比等主要技术指标世界领先。逐日工程突破的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在太空,可助力构建空间能源网、空间充电桩,破解空间算力、星上信息处理、空间攻防及超远程探测的供电难题。在陆海空,可为空中飞艇、无人机群、海上移动平台、灾害及边远区域无线供电。10科学家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均拥有一套主嗅觉系统来识别挥发性的气味分子。大量的嗅觉受体通过“组合编码”的气味识别方式,帮助动物识别数以万亿计的气味分子。嗅觉受体可以分为三个家族,第I类是气味受体(OR)家族,第II类是痕量胺相关受体(TAAR)家族,OR和TAAR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第III类是非GPCR嗅觉受体。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应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TAAR家族成员之一的小鼠TAAR9(mTAAR9)受体在4种不同配体结合条件下与Gs/Golf(嗅觉特异性Gα)蛋白三聚体复合物的结构,进一步结合药理学分析揭示了mTAAR9感知配体后被激活的分子机制。同时,该研究也提出了嗅觉受体“组合编码”识别配体的结构机制,阐明了II类嗅觉受体独特的激活方式。该研究阐释了II类特异嗅觉受体感知气味的分子机制,为嗅觉受体家族识别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开发靶向嗅觉受体的新药也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发表于《自然》。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01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10月13日,刊发在美国《科学》《科学进展》和《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21篇论文公布并阐释了迄今最全的人类大脑细胞图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3000多种脑细胞类型的特征,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大脑的独特之处并推进脑部疾病和认知能力等研究。据悉,上述研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细胞普查网络”的一部分,该计划于2017年启动,此次发表的论文是数百名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一系列合作研究的成果。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为人们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宝贵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它代表了科学界在解开大脑奥秘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02人工智能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1月26日,美国Salesforce Research、Profluent Bio等机构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创建了一个能够从头开始生成人造酶的人工智能(AI)系统。在实验室测试中,尽管人工生成的氨基酸序列与任何已知的天然蛋白质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一些酶与自然界中发现的酶一样有效。该实验表明,虽然自然语言处理是为读写语言文本开发的,但至少可以学习一些生物学的基本原理。Salesforce Research公司开发了名为ProGen的人工智能程序,使用下一代标记预测将氨基酸序列组装成人造蛋白质。科学家表示,这项新技术可能比获得诺贝尔奖的“蛋白质设计技术——定向进化”更为强大,它将加速新蛋白质的开发,为已有50年历史的蛋白质工程领域注入活力。这些新蛋白质几乎可以用于从疾病治疗到降解塑料的任何领域。03全球最大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12月1日,欧洲聚变能组织(F4E)发布消息称,欧洲和日本共同建造和运营的核聚变反应堆JT-60SA正式投入运行。该反应堆为托卡马克装置,始于2007年,于2020年完成组装,并于今年10月23日点火成功。该装置位于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那珂研究所,被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托卡马克,其启动运行是核聚变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JT-60SA计划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的先行项目。JT-60SA反应堆的目标是研究聚变作为一种安全、大规模和无碳的净能源的可行性,使它所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更多。这两个项目的最终目标都是使内部的氢核融合成氦,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能量,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过程。据悉,核聚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其过程都比核裂变清洁度更高,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如果实现经济的聚变反应,将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04OpenAI正式发布GPT-43月15日,OpenAI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这是其大型语言模型的最新版本。与此前的版本相比,GPT-4具备强大的识图能力,文字输入限制也提升至2.5万字;GPT-4的回答准确性也显著提升,还能够生成歌词、创意文本从而实现风格变化。同时,GPT-4在各类专业测试及学术基准上也表现优良。OpenAI称,该公司花费6个月的时间,利用对抗性测试程序和ChatGPT的经验教训迭代调整GPT-4,从而在真实性、可操纵性和拒绝超出设定范围方面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结果。GPT-4的发布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人工智能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未来或将成为人类得心应手的工具。05卫星首次成功向地球传送太阳能 证明天基能源可信性
  • 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当日举行的“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桂华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美丽中国从愿景变为现实,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需要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贡献。本次公布的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包括湖泊氮磷截留效应及其内循环影响机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应用研究、大气气溶胶光学组分定量遥感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重要环境影响、我国现代噪声治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方法与技术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的遴选和发布工作,是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张桂华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表示,发布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目的之一,是要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和最新进展,鼓励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引领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营造社会创新氛围,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由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评选、发布。该联合体是由环境、生态、气象、可再生能源等11家全国学会,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协同创新组织。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推荐和评选工作自2019年启动至今,已发布了40项科技进展。
  • 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入选的十大科技进展包括:湖泊氮磷截留效应及其内循环影响机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应用研究、大气气溶胶光学组分定量遥感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重要环境影响、我国现代噪声治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与技术。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在致辞中指出,十大进展遴选工作是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够充分展示生态环境领域最新最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张书记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坚持战略定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生态环境科技前沿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遴选前瞻性、原创性成果;二是突出创新导向,与重大问题难题研判紧密结合,引领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原创性科技攻关;三是注重交叉融合,重视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成果遴选推介,促进生态环境相近和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我们期待科学家和企业界带来更多的创新性科技成果,既大力支持中国自身的减污降碳、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与交流,惠及周边国家,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联合体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遴选情况。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5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今年是连续第四年开展。会议由联合体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

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方案

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论坛

  • 【话题】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神奇”的与《Science》十大突破有7个相对应!

    【话题】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神奇”的与《Science》十大突破有7个相对应!

    美国《科学》杂志在2015年12月17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而科技部在2016年2月25日在京公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者景有7项是有所对应的,对此,你对中国的基础研究有何看法呢? 中国的基础研究有重大进展?效仿《科学》十大突破的评选标准?对应进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541_585294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558_585297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602_585299_2984502_3.jpg 科技部十大进展:探测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科学》十大突破:“新视野”探测器与冥王星“约会”科技部十大进展: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征《科学》十大突破:研制埃博拉疫苗科技部十大进展: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科学》十大突破:用酵母合成阿片类止痛药科技部十大进展:理论预言并实验验证外尔半金属的存在《科学》十大突破:地幔柱存在证据被找到剩余进展项目:科技部十大进展:实现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研制出碳基高效光解水催化剂、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科学》十大突破:脑内也有淋巴管、改善心理学研究、早期美洲人来自亚洲。 十个当中有7个都有所对应有木有!!你对中国的基础研究怎么看??详情请查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221/180610.shtml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226/184871.shtml

  • 【讨论】2009特别聚焦之“我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的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b]这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分别是:[/b]  [color=#dc143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实验证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发现金属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   阐明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鉴别出与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   找到鸟类起源的一些关键证据。[/color]  据介绍,本次评选活动的新闻来源由《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共同推荐。通过初评,从184项推荐新闻中遴选出30项候选新闻。随后以问卷形式将候选新闻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结果。  本次入选项目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学科领域显示出持续创新能力。如我国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学术资源和地域优势,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诸多领域已经与国际同步。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澄江、瓮安动物化石群,引起了全球古生物学界的轰动。2009年,我国又在鸟类起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为研究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有关手指进化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物理学家对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形成机制的阐释、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均有良好发挥。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有关铁基超导的重要成果不仅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且入选了《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今年又有一项高温铜氧化物超导研究的成果入选,表明我国在高温超导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具有了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潜力。  其次,群体性突破不断涌现。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说,医学一直是我国的薄弱领域,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有3项医学领域的成果入选基础研究十大进展,表明我国医学领域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已经出现群体性突破的势头。这样的势头往往孕育着重大的革命性突破。  如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小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小组合作开展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也被称为iPS细胞的全能性验证研究,一直困扰着生命科学向纵深推进。两个研究小组合作,在实验中通过对iPS细胞的培养基以及iPS克隆挑取时间等因素的优化,提高了iPS细胞的获得效率及iPS克隆的质量,制备出37株iPS细胞系,并利用其中6株iPS细胞系注射了1500多个四倍体囊胚后,其中3株iPS细胞系获得了共计27只成活小鼠。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些小鼠确实是由iPS细胞发育而成。目前,这些小鼠现已发育成熟并繁殖了后代。此项研究首次证实,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全能性。相关研究发表在2009年9月3日《自然》杂志上。  此外,关于全球性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成绩。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2006年关于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成果入选了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7年有关碳汇的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通过氧同位素研究东亚季风变化的成果入选,2009年又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的研究成果入选。这些研究不断深入,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重磅:NIR证明月球存在水冰----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color=#5e6d77]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近日揭晓。[/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其中,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等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其中发现了固态水——冰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直接证明了那是月球上的水冰入选201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5次。[/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51abe7df636657c3b3c3f6b77554fc2b.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2.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51abe7df636657c3b3c3f6b77554fc2b.jpg[/img][/url][color=#5e6d77]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使用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开工。[/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如今,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让珠江口天堑变通途,改变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香港将获得更广阔的珠江西岸腹地。[/color][list][*]我国新一代“E级超算” “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688235e6a267c1b3422136b3dce34e43.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3.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688235e6a267c1b3422136b3dce34e43.jpg[/img][/url][color=#5e6d77]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于5月17日对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这也是该原型机首次正式对外亮相。[/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据了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也称“E级超算”,被全世界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它将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危机、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color][list][*]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d111836600900267680a68b820b1ba7d.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4.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d111836600900267680a68b820b1ba7d.jpg[/img][/url][color=#5e6d77]9月18日,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现场会上,“中科804”从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其在产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方面均表现突出。[/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成果于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color][list][*]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222ebdb9e1a866e91a063b0d367c681.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5.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222ebdb9e1a866e91a063b0d367c681.jpg[/img][/url][color=#5e6d77]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细胞》杂志封面,这意味着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20多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攻克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题。[/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学前沿的这个难题。利用该技术,科研团队未来可在一年时间内,培育出大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color][list][*]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准万有引力常数[/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99529bd09151b3b82a0ffaf0a57fa000.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55.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99529bd09151b3b82a0ffaf0a57fa000.jpg[/img][/url][color=#5e6d77]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罗俊院士团队历经30年艰辛工作,测出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8月3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罗俊团队这一最新测G成果。[/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以往G值测量的相对精度虽然接近10-5,相互之间的吻合程度仅达到10-4水平。因为精度问题,很多与之相关的基础科学难题至今无法解决。[/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此次罗俊团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G,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水平。[/color][list][*]科学家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list][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b6cf7a14001cb651dba022cde1dd243d.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6.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b6cf7a14001cb651dba022cde1dd243d.jpg[/img][/url][color=#5e6d77]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与丁洪研究员领导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马约拉纳任意子。[/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这种马约拉纳任意子纯净度较高,能够在相比以往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该发现或对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研发有极大帮助,于8月16日发表于《科学》杂志。[/color][list][*]科学家“创造”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10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8月2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color][color=#5e6d77]历经4年,通过15轮染色体融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采用工程化精准设计方法,成功将天然酿酒酵母单倍体细胞的16条染色体融合为1条,染色体“16合1”后的酿酒酵母菌株被命名为SY14。[/color][color=#5e6d77]经鉴定,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除通过减数分裂有性繁殖后代减少外,SY14酵母表现出与野生型几乎相同的转录组和表型谱。[/color][list][*]8.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水上首飞[/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2644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10月20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color][color=#5e6d77]AG600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color][color=#5e6d77]AG600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应急救援重大航空装备,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color][list][*][b]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b][/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408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显微镜,[/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未来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等有重要应用前景。[/color][color=#5e6d77]该成果5月14日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color][list][*]我国首个P4实验室正式运行[/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5513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1月通过原国家卫计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现场评估,成为中国首个正式投入运行的P4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高级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据介绍,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埃博拉等危险病毒只有在P4实验室里才能研究。[/color][color=#5e6d77]专家表示,该实验室对增强我国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作用。[/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13467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航天局“洞察”号无人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26日14时54分许在火星成功着陆,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的任务。[/color][color=#5e6d77]美国航天局的直播画面显示,“洞察”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后,约7分钟完成了进入、下降和着陆,此后顺利降落在火星艾利希平原。随后,“洞察”号通过与其同行的迷你卫星于15时许传回了火星的照片。[/color][color=#5e6d77]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工程师罗伯曼宁表示,这张照片意义重大,标志着“洞察”号已经正式开始工作。[/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光合作用[/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1499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科学》杂志6月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说,蓝藻可利用近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其机制与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这一发现有望为寻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带来新思路。[/color][color=#5e6d77]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以用来搜寻外星生命,在一些存在近红外光的地方也可能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命;该发现还可用来指导设计新作物,让作物能利用更广谱的光。[/color][list][*]首架离子驱动飞机研制成功[/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034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11月2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他们创造并试飞了第一架不需要任何活动部件的飞机。[/color][color=#5e6d77]这架2.45千克的实验飞机不依靠任何旋转涡轮叶片的推动,在直接使用电动力推进的情况下自主飞行了60米。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未来将能够生产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飞机。[/color][color=#5e6d77]最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可以完全不释放燃烧后的排放物,因为整个飞行过程完全由电池作为能源。[/color][list][*]美科学家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晶体[/list][color=#5e6d77] [/color][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183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科学家3月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介绍了一种能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超薄晶体的新技术。这将为制造高质量新型电子产品提供可能。[/color][color=#5e6d77]在电子学领域,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接触形成的界面区域“异质结”是[url=http://www.im2maker.com/tags/%e5%a4%aa%e9%98%b3%e8%83%bd]太阳能[/url]电池、LED(发光二极管)或计算机芯片的重要构件。两种材料的接触界面越平坦,电子流动越容易,产品性能越优越。[/color][color=#5e6d77]这种材料将有助于开发出柔性LED、几个原子厚度的二维电路以及拉伸后可以变色的纤维等。[/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复明[/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30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复明,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致盲疾病带来了新希望。这项研究成果8月15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促使“米勒胶质细胞”分裂并发育为可感光的视杆细胞。[/color][color=#5e6d77]新发育的视杆细胞在结构上与天然视杆细胞没有差别,且形成了突触结构,使其能与视网膜内其他神经细胞交流。[/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宇宙高能“幽灵粒子”来源首度现踪[/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479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多国科学家7月12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宇宙高能中微子的来源。这项突破性进展将为认识宇宙提供一种新方法,推动多信使天文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color][color=#5e6d77]由于中微子能自由穿过人体、行星和宇宙空间,难以捕捉和探测,科学家也将它称为宇宙中的“隐身人”。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主要利用X射线、可见光、无线电波等电磁波来研究天文现象。[/color][color=#5e6d77]2016年,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历经13年小麦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3018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经过13年努力,来自20个国家73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终于绘制完成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color][color=#5e6d77]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8月16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以一种叫做“中国春”的小麦遗传研究模式品种为材料,研究整合了21条小麦染色体参考序列,获得107891个基因的精确位置、超过400万个分子标记以及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信息。[/color][color=#5e6d77]科学家相信,小麦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可帮助培育出抗旱、抗病和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指出,全球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96亿,小麦产量需每年增长1.6%才能满足未来需求。[/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科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迹象[/list][color=#5e6d77] [/color][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3152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科学家2月借助“微引力透镜”效应,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迹象。这批行星数量约有2000颗,远在38亿光年之外,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间。[/color][color=#5e6d77]他们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报告说,该天体是一个星系的核心区域,中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行星不隶属于任何恒星,很久以前脱离了母星的引力束缚,成为星际流浪儿。[/color][color=#5e6d77]光谱中的这些微小偏移也可能来自类星体自身活动或其他小星系。[/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研究人员用基因剪刀技术开发“基因试纸”[/list][color=#5e6d77] [/color][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33040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华裔专家张锋带领团队开发出“基因试纸”,在实验室中成功检测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肿瘤标记物。[/color][color=#5e6d77]2月15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显示,只需将“基因试纸”浸入处理过的样品,一条线就会显示出是否检测到靶分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之一张锋说,这种工具可用于检测病毒、肿瘤DNA(脱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物质。[/color][color=#5e6d77]基因试纸最多可一次检测4个标靶,从而节约了样品用量。[/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让月球存在水冰获确切证实[/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f7818710edf6b148db1664fd5736c1f.png][img=近红外月球水.pn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f7818710edf6b148db1664fd5736c1f.png[/img][/url][color=#5e6d77]月球黑暗、寒冷的极地地区,一直被推测含有水冰。[/color][color=#5e6d77]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8月21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月球两极表面存在水冰的确切证据,这有可能为未来人类月球探测甚至定居提供便利。[/color][color=#5e6d77]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分析了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矿物质绘图仪所得到的数据,发现了固态水——冰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直接证明了那是月球上的水冰。[/color][color=#5e6d77]而此前观察结果仅间接发现了月球南极存在水冰的迹象。[/color][color=#5e6d77][/color][color=#5e6d77]注:原文稿件由[color=#aaaaaa]指点传道者发布在指点网。[/color][/color][color=#5e6d77][color=#aaaaaa]原文链接链接:http://www.zhidian.la/article/477.html[/color][/color]

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资料

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仪器

  • 产品概述  PAN(CH3C(O)OONO2,过氧乙酰硝酸酯)是由大气中部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进行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是大气环境中一种重要的二次污染物,对城市和区域大气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在对流层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知PAN没有天然源,全部由光化学反应生成,相比臭氧,是更好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指示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数量的日趋增大,针对当前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现状,聚光科技与北京大学环境与科学工程学院合作,结合多年的环境安全监测仪器开发经验,推出了PAN-1000大气PAN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广泛用于环境监测站、气象局、科研院所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场所中PAN在线测量。产品原理  大气PAN在线监测系统基于GC-ECD气相色谱技术测量原理,主要由PAN分析仪、PAN校准仪、工控机,以及气源等四部分构成。PAN内置采样泵,三通电磁阀选择通过空气样品或标准样品。进样后,气体样品被载气带入到色谱系统进行分离与测定。ECD检测器输出电信号由分析软件记录和输出,得到PAN浓度检测结果。产品特点  连续在线测量大气中PAN;  检出限低,PAN最低检出限可达50pptv;  自带标气发生装置,可实时合成PAN标气,降低运行成本;  整个采样、分析和标定环节均为程序化自动运行;  中文软件界面,方便用户操作,可远程控制,维护量低;  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应用领域  环境空气中痕量PAN在线监测  大气光化学烟雾污染预警系统  大气环境复合型污染研究浓度趋势图
    留言咨询
  • 产品概述  针对日益严重的大气重金属污染状况,聚光科技结合多年环境监测仪器的开发经验以及国内外用户的最新需求,采用β射线吸收法和X射线荧光技术,推出了新一代AMMS-100大气重金属分析仪,实现了颗粒物浓度和其中重金属浓度的同时测量。该仪器可广泛用于工业污染区、居民区、背景站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场所中TSP、PM10及PM2.5浓度及其中的铅、汞、铬、镉、砷等多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在线监测。产品原理  仪器采用精密恒流采样系统进行采样,精确控制采集的空气体积,同时通过滤膜富集空气中的颗粒物,利用β射线吸收法检测富集在滤膜上的颗粒物含量,得出空气中颗粒物浓度C1,单位μg/m3;利用X射线荧光技术检测颗粒物中的元素含量,得出空气中元素浓度C2,单位ng/m3;将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和元素浓度的测量结果相结合,可以得到颗粒物中元素的质量浓度C3=(C2/C1)*103(单位ppm)以及颗粒物中的元素百分含量P=(C2/C1)*10-3*100%。 产品特点  颗粒物浓度和其中重金属元素浓度同时监测;  可同时监测28种元素,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其他元素模型;  元素检出限低,最低可达0.01ng/m3量级;  无损检测,滤膜样品可保存;  光管使用寿命长;  采样分析时间可编程;  兼容气象五参数仪,可结合风速风向分析污染物来源;  可结合常规空气站、移动监测车等组成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系统,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的在线监测。 AMMS-100 与常规大气监测仪表集成AMMS-100大气重金属分析仪车载应用
    留言咨询
  • 产品概况: Pharma 11是一台几乎完美的小型挤出机,适合各种不同的药物处方开发应用。其最小投料量仅为20g/小时,是研发工作时、尤其在使用昂贵的API和相关辅料进行处方开发和测试时的理想设备。作为符合GMP规范的仪器,Pharma 11也适用于临床试验和最高产量达2.5kg/小时的小规模生产。本挤出机的设计是满足用户面对最具挑战的任务,以及当进展到产品开发阶段使得投资效益最大化。其螺杆和机筒几何形状的设计是遵循赛默飞世尔科技平行双螺杆挤出机系列,因此直接从实验室放大到规模生产。
    留言咨询

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耗材

  •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大孔吸附树脂DIANON HP20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大孔吸附树脂DIANON HP20 关键词:DIANON HP20,绿百草科技,大孔吸附树脂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大孔吸附树脂DIANON HP20。苯乙烯类DIANON HP20吸附树脂有相当大的孔径适合大分子的吸附。DIANON HP20树脂采用通常的有机溶剂、酸、碱来洗脱被吸附的物质。DIANON HP20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特别对天然产物的吸附、脱色、脱盐。DIANON HP20解吸附性良好,吸附物的溶离较容易。 需要详细的信息请和绿百草科技联系: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www.greenherbs.com.cn
  •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大孔吸附树脂SEPABEDS SP 207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大孔吸附树脂SEPABEDS SP 207 关键词: SEPABEDS SP 207,绿百草科技,大孔吸附树脂 绿百草科技专业提供大孔吸附树脂SEPABEDS SP 207。化学改性的苯乙烯类SEPABEDS SP 207吸附树脂是溴基团化学键合到已交联的聚苯乙烯基体上。SEPABEDS SP 207比纯聚苯乙烯的树脂有更高的疏水性(对非极性分子有较高的选择性),SEPABEDS SP 207比重是聚苯乙烯树脂的1.2倍左右,适合逆流洗脱。 需要详细的信息请和绿百草科技联系: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www.greenherbs.com.cn
  • 佰氟达半导体清洗设备配件PFA等径弯头
    半导体PFA等径弯头,作为半导体工艺中的关键元件,其在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行业对元件的性能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PFA等径弯头作为连接和传输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提升对于提高半导体制造的效率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PFA等径弯头的研发与改进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方面,通过优化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PFA等径弯头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确保了其在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精确控制弯头的弯曲半径和角度,使得PFA等径弯头在传输信号时能够保持较小的信号衰减和失真,从而提高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此外,随着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PFA等径弯头的生产过程也日益智能化和精细化。借助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弯头尺寸、形状和性能的精确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展望未来,半导体PFA等径弯头将继续朝着高性能、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PFA等径弯头将在半导体行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大科技进展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