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研究

仪器信息网发展战略研究专题为您整合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发展战略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发展战略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发展战略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发展战略研究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的资讯

  • 耶拿站-“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课题组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确定该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技术创新为核心 积极扩张业务范围 2009年9月1日下午,“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的专家们来到了第二站: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Analytik Jena AG),耶拿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赵泰先生热情接待了调研组。 调研会现场   赵泰先生先生首先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针对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历史及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计划等内容向嘉宾们做了一一介绍。   (1)技术创新为核心 稳定发展的动力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成立于1990年,前身为卡尔.蔡司(Carl-Zeiss Jena GmbH)公司的分析仪器部, 今天已成为德国最大的分析仪器公司之一。耶拿公司的科学仪器业务范围包括:分析仪器、生命科学、光学制造。主要产品有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总有机碳等。目前耶拿公司在9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全球共有700多名员工,年业务额约1亿美元。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泰先生   耶拿公司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8年的时间业务增长了10倍 在华员工数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45人,并且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0%多。2008财年的增长率达81%,预计2009年财年的增长率在65%左右。   当关亚凤研究员询问耶拿公司的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时,赵泰先生介绍到:质量控制要从研发时期就开始纳入。耶拿公司的宗旨是“技术创新为核心,非凡品质为根本”,公司的管理层坚信研发和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公司每年总收入的15 -20%投资于研发,并有1/5的职工从事研发。耶拿公司拥有德国最大的应用实验室,并且聚集了诸多著名专家,如:著名的原子吸收专家魏尔茨教授等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 关亚风研究员   (2)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 积极扩张业务范围   朱明凯研究员、汪正范研究员还询问了耶拿公司的战略发展计划,赵泰先生介绍到:在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做精做细的基础上,耶拿公司将积极拓展业务范围。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朱明凯研究员   在2009年3月收购了德国Cybio公司的50%股权,德国Cybio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高通量液体操作系统和药物筛选系统的制造商,是这个领域公认的领导者。2009年4月耶拿公司又全资收购了德国Biometra公司,德国Biometra公司是欧洲最大的一家专业生产分子生物学仪器厂家。这两次收购表明耶拿公司已经开始向生化仪器领域扩张。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汪正范研究员   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耶拿公司也将生产中低端产品,近期将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 与国内仪器厂商进行有选择的合作、兼并或收购 进一步扩大技术支持中心的规模和深度。   附录: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网站   http://jena.instrument.com.cn   http://www.analytik-jena.de
  • 安捷伦站-“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课题组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确定该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植根中国 长期发展   2009年9月11日 “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访问的第四站是位于北京朝阳区望京的安捷伦科技。   此次调研小组的成员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燕泽程常务副秘书长、原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苏焕华高级工程师、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质谱中心王光辉研究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袁洪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张卓勇教授、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检测中心刘庆生副主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捷副研究员、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胡柏顺主编、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张敏助理研究员,以及来自仪器信息网、科学新闻杂志等媒体的记者。 研讨会现场 安捷伦科技公共事务及战略发展中国区副总裁付向东先生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燕泽程常务副秘书长   安捷伦科技公共事务及战略发展中国区副总裁付向东先生与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马新宇博士、许士奋博士热情接待了来访的专家与记者,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向来访小组做了详细的介绍: 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马新宇博士   1、 安捷伦基本概况   安捷伦公司成立于1939年,前身是惠普公司的测量仪器业务部门,1999年从惠普公司分离出来,现全球有19000名员工,客户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年销售额达58亿美元,其中化学分析及生命科学占40%左右。目前主要有电子与通讯、生命科学、化学分析三大业务集团,致力于确保空气清新、水质洁净与食品安全 协助药品的开发与质量控制 让世界远离犯罪和毒品 帮助分析各种疾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案 为军事领域的灵活性、移动性和可靠性创造条件 为电子与通信提供更先进的测试仪器等方面的发展与研究。   2、 安捷伦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付向东先生表示:安捷伦公司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早在1985年就在中国成立了公司,1995年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分析仪器生产基地,2000年安捷伦实验室落户中国,如今安捷伦在中国有6家公司,15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500人左右,在15个城市设有21个办事处,形成了北京、上海、成都三大基地,着力打造“中国创造”。   谈到安捷伦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付向东先生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不断努力,超越市场发展速度,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针对中国市场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2)为中国行业发展做贡献 (3)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引领技术发展 (4)培养和造就本地管理团队。   当专家们询问安捷伦与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时,付先生介绍到:安捷伦与中国大学及研究所合作的模式主要有捐赠仪器设备、建立联合实验室、专项资助科研项目、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接受学生实习及PhD奖学金计划。其中专项资助科研项目是与安捷伦的联合实验室的老师合作,项目周期1年左右,支持金额2-3万美金,每年有若干个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安捷伦与老师实行知识的共享。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袁洪福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张卓勇教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   3、 安捷伦实验室的前沿性研究   作为测量仪器的领导者,安捷伦很重视领先性、前沿性的研究,每年销售额的10-15%用于研究与开发,而安捷伦实验室就承担着研究的职能。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许士奋博士表示任何一个分析测量的过程都由样品处理-检测-分析-信息整合-结论五个部分组成,安捷伦就针对每个部分进行研究,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促成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在介绍中许博士选取了安捷伦六个产品:微流分析系统、飞行时间质谱、EMG数据传输、获取基因缺陷信息的CGH技术、原子力显微镜、生物分析系统向与会者阐述了安捷伦实验室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与成绩。 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许士奋博士   与会专家对于安捷伦“植根中国 长期发展”都表示赞赏,并针对安捷伦的研发投入、研究与开发各占的比重及研发人员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讨会的最后,来访小组参观了安捷伦卓越客户中心,应用支持部经理张之旭先生等热情接待了大家。  来访小组参观了安捷伦卓越客户中心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附录: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http://agilent.instrument.com.cn   http://www.agilent.com/chem/cn
  •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
    由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的“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究(综合报告部分)已经完成。该项目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促进我国工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系统谋划。   项目的综合报告在分析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大趋势、我国面向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工程科技未来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工程科技支撑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工程,提出具有引领性的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和需要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实现。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摘要) 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框架示意图   前言   工程科技是对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科学技术,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工程科技界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己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使我国工程科技总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1—2030年,我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和重要机遇期,将经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未来人口持续增加,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技术、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对工程科技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工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仍显薄弱,众多领域尚未摆脱关键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集约、持续、和谐发展的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为做好全面应对挑战的准备,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的战略构想和要求,中国工程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设立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组织开展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究,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促进我国工程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谋划。   联合基金管委会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研究由工程院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题组两部分组成,工程院战略研究课题组的任务是研究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建议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基金项目专题组则以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引出的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为主,形成了层次分明、有机结合的研究团队。   工程院发展战略研究团队由工程院院士和中青年专家共同组成,包括8个领域课题组、4个跨领域专题组和1个综合组。8个领域课题组为机械与运载,信息与电子,化工、冶金与材料,能源与矿业,土木、水利与建筑,环境与轻纺,农业以及医药卫生课题组 4个跨领域专题组为“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程科技问题”“生物碳汇扩增战略”“我国载人探月工程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公共安全相关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组。综合组由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各学部专家组组长及执笔人等组成,主要任务是参与项目的顶层设计、总体策划、过程控制、界面衔接和综合集成。基金项目专题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向全国招标选定,共有217个单位申报了648个项目,经工程院专家组评审选出50个项目给予资助。   2009年4月项目研究正式启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动员了工程院9个学部200多位院士和300多名专家参与研究,并在工程院全体院士中广泛征求意见。2009年6—7月,确定了项目组织和工作计划,研讨确定了项目研究纲要、领域课题研究大纲、基金项目指南等 2009年10月确定了50项联合基金资助项目。2010年6月院士大会期间对各学部的初步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审议,9月,各领域课题研究报告初稿进行了交流汇报,在对综合报告大纲进行研讨基础上,开始了综合报告编写工作。2011年3月,经过10多轮修改,项目组向工程院常务扩大会议汇报了项目综合报告以及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等,5月综合组会议对综合报告进行了审定并向主席团汇报 并于6月院士大会期间向全体院士征求意见,在院士建议基础上对研究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本项目是对我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今后将持续进行深化研究。项目研究在分析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大趋势、分析我国面向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我国工程科技未来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工程科技支撑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工程,提出具有引领性的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和需要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实现。项目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一、世界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热点,对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世界工程科技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高科技成果积累和交叉融合加速,集成创新成为工程科技突破的重要途径   二是信息等技术广泛渗透,并加速促进各领域工程科技的发展   三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发展交互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四是为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点   五是工程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六是各国加强部署新兴技术研发,并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再创新。   总之,关注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成为工程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传统领域工程科技稳步发展、日渐成熟,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快速突破,工程科技各领域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如下:   (一) 未来能源体系向多元优化、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经济合理地实现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二) 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三) 电子信息将在智能感知、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发展   (四) 生物技术将继续在农业、医药、能源与环境等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并有望成为新的现代工业技术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五) 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复合化和绿色化发展 制造技术向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极限化发展   (六) 水资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高效安全、循环替代及环境友好转变,地球深部和非常规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快速发展   (七) 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将推动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医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八) 空间技术向综合化、网络化、天地一体化和深空探测发展,海洋技术向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立体观测发展,空间、海洋开发利用成为焦点。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战略需求   2011—203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期,到2030年我国将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城镇化基本完成,社会呈现老龄化特征,国民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基于对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景以及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现状的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战略需求概括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城镇化,应对老龄化,推动绿色化,确保可持续,提高民生质量,保障公共安全,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科学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撑,更好、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代价和成本,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工程科技领域的历史使命,是工程科技发展的重要命题。   从现在到2030年,需要通过工程科技突破和全面应用,使得我国人口压力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保障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与民生和谐为宗旨,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破产业的基础与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全面增强民生保障工程科技能力,支撑有质量的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概括为缓解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三方面、十八条需求。   具体是,在缓解瓶颈制约方面,包括:建立可持续的能源资源科学供给和合理消费的技术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建立现代水利和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缓解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旱灾害、水环境恶化问题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体系,保障人类生存与环境友好型发展 建立气候与环境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科技体系,大幅度降低灾害风险。   在增强发展能力方面包括:突破电子信息核心技术,促进信息社会建设 突破新材料核心技术,支撑重大工程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突破基础与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奠定现代产业基石 突破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融合应用 提升消费品质量技术水平、加快产品创新,满足生活质量提升需求 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环保技术,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和蓝色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空间基础设施、空间探测和应用技术,促进太空经济发展。   在提升民生质量方面包括: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确保国家食物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化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构建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技术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协调高效发展 构建先进、普惠的医药卫生技术体系,保障和促进国民健康 构建高效公共安全技术体系,保障社会和民生安全。   三、我国工程科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2030年前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任务,以构建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为出发点,以建设工程科技强国为使命,实现工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在此定位基础上,紧紧围绕工程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基于和谐工程观,项目研究提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要遵循“科学规划、超前部署、绿色优先、工程牵引、整体提升”的原则。“科学规划”就是要坚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系统认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进行整体谋划 “超前部署”就是要选择若干先导性高科技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在一些重要、新兴和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工程科技领域抢占制高点 “绿色优先”就是要以合理控制总量、确保绿色发展为基调,提出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科技路线图 “工程牵引”就是要把握科技突破和工程集成创新特征,组织若干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专项,促进工程科技的集群突破和重大跨越 “整体提升”就是要坚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增强自主设计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系统推进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强化原始创新、聚焦集成创新,力争在多个重点领域使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进入世界前列,带动工程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支撑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推动中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科技强国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要求,立足国情,提出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目标。   (一)工程科技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中上水平,若干领域国际领先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工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能力,自主掌握主要行业关键技术及其集成优化技术,工程科技总体水平跃升,达到发达国家中上水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影响的若干领域抢占制高点,到2030年争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有效突破并广泛应用,缓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初步建成合理高效、节能环保、多元互补和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实现能源供需模式向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转变,能源清洁利用、节能和能效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太阳能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突破技术经济瓶颈、实现规模发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能源供给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深部资源勘探能力达到2000米,基本实现矿产资源的安全、经济、绿色生产及高效清洁利用,大宗消费矿产资源自给率提高10%至20%,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度提高。在水利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城市节水防污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单位GDP用水量降低50%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大尺度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广泛应用,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生产与生活体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三)产业核心技术自给率大幅提升,形成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   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城乡信息化服务普及,经济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自主掌握关键材料与装备、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设备、250座级宽体飞机、新能源汽车等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建成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材料与装备能满足重大工程、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制造与服务普及,流程工业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循环经济取得全面进展。具备先进、独立的海洋开发能力,形成3000米水深油气田开发、7000米级深海作业能力,海洋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先进的空间工程技术体系,形成长期、稳定、可靠的空间应用服务体系,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升。   (四)民生保障科技体系基本实现全方位覆盖,有效支撑和谐社会建设   基本建立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农业科技体系,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动植物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体系,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高产稳产粮田比例进一步提升,确保6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城乡与区域科学规划技术、建筑领域低碳节能环保技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建筑单位面积运行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50%。基本实现综合交通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预防、预测、个体化和参与医学相结合的4P医学模式,大幅提升新药创制能力和关键药品自给率,形成现代医学体系与中医药学互为补充、基本满足全民健康需求的医疗服务能力。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公共安全向主动保障型、现代高科技型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抵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五、面向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   根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目标,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三位一体”的总体战略构想和“两段三步”的发展路径建议。   (一)“三位一体”总体构架   工程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的要求,将“缓解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的总体战略和科技要素紧密结合,以缓解瓶颈制约为紧迫任务,优先发展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缓解人口总量与增长压力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 以增强发展能力为长期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以提升民生质量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农业、民生和公共安全保障的工程科技能力。   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12个重点领域(总体框架如图)。   缓解瓶颈制约,优先发展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合理持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全程防控环境保护技术。   增强发展能力,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重点发展泛在智能电子信息技术、关键新材料工程技术、高端绿色装备制造技术、绿色循环流程工业技术以及空间海洋能力拓展技术。   提升民生质量,全面提高现代农业、民生和公共安全保障的工程科技能力:重点发展现代高质农业技术、宜居节约型城镇化与综合交通技术、普惠健康医药卫生技术以及公共安全高效保障技术。   通过12个领域工程科技的全面推进和部分领域的跨越,在未来20年内,改变中国产业发展面貌,全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有质量的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保障民生和谐。   (二)“两段三步”战略部署   到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任务可以按照“两段三步”进行重点部署,以重大工程为工程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以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带动整体工程科技水平提升,完成12个领域的重点发展任务,实现工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两段三步”即:按照10年为一个阶段,可分2011—2020年、2021—2030年两个阶段进行工程科技任务的整体部署,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同时,根据工程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要求,将第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前五年为第一步,重点是工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调整、路径谋划和先行部署,后五年为第二步,在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由此,2011—2030年工程科技发展可以分为“突破”“拓展”“跨越”三步走,三步的发展重点分别为:以“突破”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拓展”支撑发展能力和民生质量提升,以“跨越”支撑工程科技强国建设。不同时期我国工程科技发展各有侧重,共同构成未来20年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途径。   1.第一阶段(2011—2020年)   第一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奠基期和关键突破期,这一时期工程科技的发展策略和支撑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路径和成效。工程科技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积极寻求转型路径,优先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部署、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基础,通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2011—2015年)“突破”:准确定位、系统规划、紧迫先行、重点突破   ◆基于科学发展观,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找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定位,系统谋划工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路径,明确各领域工程科技的重点发展方向,合理、有序地部署工程科技战略任务,优化配置工程科技战略资源。   ◆着力解决迫在眉睫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等工程科技问题,规划路线、制定政策、建立机制。抓紧基础能源战略调整,重点发展化石能源与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流程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灾害减轻技术、水环境保护技术、节水防污技术,构建源头减排全过程防控体系。   ◆集中力量有效解决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视发展自主设计能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为工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将民生保障作为首要出发点,全面策划、统筹部署民生保障的工程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食品安全、居住安全、城乡规划、防灾减灾等工程科技。   第二步(2016—2020年)“拓展”:缓解矛盾、掌握关键、促进升级、深化拓展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环保技术与装备,重点突破能源绿色化技术,攻克非水可再生能源技术瓶颈,着重提升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流程工业与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发展能力,广泛推进区域复合污染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设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领域掌握一批世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机遇及早部署,大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与高端装备制造若干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助力新型产业体系构建。   ◆开展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领域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和集成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制造和生物质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海洋开发的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空间应用技术,促进太空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森林碳汇、医药卫生、公共安全、城镇化建设与交通运输领域的基础与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民生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加速构建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体系,有效提高民生质量。   2.第二阶段(2021—2030年)   第二阶段是我国新型发展方式的全面发展和确立期。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第三步,以“跨越”为特征,工程科技的主要任务是“局部领先、整体提高、支撑和谐、持续发展”。   第三步(2021—2030年)“跨越”:局部领先、整体提高、支撑和谐、持续发展   ◆先进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流程工业集成优化技术、生态工业与社会间循环经济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加速跃升并在更广的范围推广,全面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着重开展区域环境综合修复,全面促进绿色发展。   ◆重点促进新材料技术、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的新跨越、产业化发展和深度应用,全面突破轻工纺织领域生物质资源的高效清洁、功能性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完善空间基础设施,实现深空探测和载人探月突破,推进深远海资源勘查,使其开发利用技术逐步走向工程化、产业化。   ◆加大工程科技对民生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力度,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产业撑地位 以重大工程和重大工程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渠道,加强创新梯队建设,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科技专家队伍。   (本报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

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的方案

  • PHI TOF-SIMS助力锂电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也随之迅速攀升。鉴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6~8年,动力电池在未来2-3年内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因此动力电池的回收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锂的回收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回收效率、回收成本、环境污染以及方法的可行性等。传统的废锂回收方法主要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生物冶金和电化学萃取等。然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报告,欧盟的废LIB回收率不5%,这意味着废锂的回收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 应用分享 | PHI TOF-SIMS助力锂电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也随之迅速攀升。鉴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6~8年,动力电池在未来2-3年内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因此动力电池的回收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锂的回收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回收效率、回收成本、环境污染以及方法的可行性等。传统的废锂回收方法主要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生物冶金和电化学萃取等。然而,根据全球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报告,欧盟的废LIB回收率不5%,这意味着废锂的回收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 安捷伦:使用 HP-INNOWAX 色谱柱对水中甘油进行分析
    甘油可通过催化氢解反应生成醇类和二醇类化合物,这种以甘油为原料生产更具商业价值的化学产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绿色化学市场需求。为了评价新型催化剂在甘油催化氢解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采用安捷伦气相色谱系统及 HP-INNOWAX 色谱柱等耗材,建立了一套快速、可靠的水中甘油和醇类化合物分析方法。

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的论坛

  • 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论坛在京召开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78期双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34个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国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铎共同担任主席。  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为论坛致开幕词时,阐述了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重大意义,强调专项战略研究一定要体现以重大科学目标为导向,突出定位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在论坛上强调了科学仪器研制自主创新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并代表中国科学院表态对该专项战略研究的鼎力支持。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分别作了发言。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郑永和就重大仪器专项总体工作进展情况向会议作了报告,物理所杨国桢和金铎分别介绍了重大仪器专项战略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杨国桢、杨学明、叶朝辉等分别代表各调研工作组就各学科调研组工作作了进展报告。会议邀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杨理践、国家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跃光、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等作了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进一步完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管理、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和对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对专项资助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科技战略研究岗职位,坐标江西,敢不敢来试试?

    [b]职位名称:[/b]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科技战略研究岗[b]职位描述/要求:[/b]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是江西省科学院直属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承担科技决策咨询、科技战略研究以及科技信息服务等工作,拥有权威数据库和专业分析软件及专业培训的研究人员,是全省首个集科技战略研究、科技文献服务、科技信息检索与科技决策咨询为一体的科技战略研究所。拥有国家级平台1个:"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示范机构";省级平台3个:"江西省科技发展战略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与南昌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建平台3个:"产业情报研究中心"、"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站"、"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江西查新工作站"。二、招聘岗位、条件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生物学(0710)1人应用经济学(0202),金融学、金融工程或科技金融方向优先1人管理学(12),科技政策、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方向优先1人1、全日制统招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第一学历为统招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海外留学人员需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及留学回国人员证明;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即1984年2月1日以后出生的),博士后及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3、其他条件(1)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英语能力,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相关工作。(3)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整理、分析能力。(4)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5145]查看全部[/url]

  • 坚持国家使命导向 强化计量科技发展战略保障

    [align=center][b][size=16px]坚持国家使命导向 强化计量科技发展战略保障[/size][/b][/align]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着战略支撑引领作用,有着重大原始创新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十四五”规划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 从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整体利益来看,计量成为战略必争领域。 其一,计量关乎国家公益。古时,计量是田亩、税赋、历法、商贸等封建基本制度的技术保障,关乎政治稳定和经济统治。那时的度量衡器具须由最高统治者确认,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现代国家将国际单位制([font=&][color=#333333]SI[/color][/font])确立为法定计量单位,体现了国家意志。各国建立了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数据库、参考实验室等国家计量基础设施,作为全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测量一致性和数据可靠性,传递信任,控制风险。 其二,计量关乎基础创新。计量被视为适用于所有科学的一门学科。就创新体系整体而言,计量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性技术,计量科技创新对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研发成本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没有精确计量,就没有准确数据,就难以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 其三,计量关乎战略全局。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美苏导弹竞赛中,美国人将苏联领先的原因归结为“美国的计量不够准确”,并认为“文明的前程可能要押注在百万分之一英寸上,或十亿分之一秒上”。随着计量单位量子化变革,国家计量体系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势,国际规则正在重构,欧美国家都在积极部署战略对策,制定和实施量子化时代的国家计量发展战略,试图进一步强化全球科技创新版图的竞争优势,牢牢掌控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权。[font=&][color=#333333] 19[/color][/font]世纪末,欧美主要国家为占领第二次科技革命制高点,支撑工业化发展,纷纷通过立法建立了国家计量院([font=&][color=#333333]NMI[/color][/font]),如美国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font=&][color=#333333]NIST[/color][/font])、德国的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font=&][color=#333333]PTB[/color][/font])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font=&][color=#333333]NPL[/color][/font])。 国家计量院的主要职责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作为国家量值源头,研究、建立、保存国家计量基准,复现和传递国际计量单位,保持国家最高测量能力,保证国家量值国际等效;二是作为国家公益机构,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众健康和国防建设等各方面提供量值传递或溯源服务,保障全国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从事计量科学技术,特别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先导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共性计量技术研究与开发,担当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font=&][color=#333333] 100[/color][/font]多年来,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美、德、英三国的国家计量院为本国核心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量子科技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美国家不断强化国家计量院的战略地位和财政保障,支撑抢占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制高点。[font=&][color=#333333]2018[/color][/font]年[font=&][color=#333333]12[/color][/font]月,美国总统签署的《国家量子倡议法案》投资约[font=&][color=#333333]4[/color][/font]亿美元用于支持[font=&][color=#333333]NIST [/color][/font]开展建立量子计量体系、研究量子测量和安全标准。目前,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font=&][color=#333333]2021[/color][/font]年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未来法案》对[font=&][color=#333333]NIST[/color][/font]未来[font=&][color=#333333]5[/color][/font]年的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总预算近[font=&][color=#333333]80[/color][/font]亿美元。美国以正式立法与国家投资方式,全力支持计量科技前沿攻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强化[font=&][color=#333333]NIST[/color][/font]作为世界第一国家计量院的地位。 不断强化对计量科技发展的战略保障和对国家计量院的持续支持,已成为欧美国家制胜的重要法宝,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从国家创新体系行为主体来看,国家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科研机构应当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国家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新形势下,我们要高度重视计量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强化使命导向,不断加强国家计量院的战略力量和引领作用。 一方面,建议把计量摆在科技创新全局的优先位置,加快实施量子化时代的国家计量发展战略,将量子测量作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优先领域,并作为重点列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和规则制定权。 另一方面,建议尽快修订完善计量法,明确国家计量院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责,以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构建以国家计量院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予以法律保障。(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14日A8版,作者:于连超)

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的资料

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的仪器

  • 北京冠远科技有限公司是冠远国际集团根据全球发展战略投资1000万元成立的高科技设备经营公司,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高科技产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是为业界提供先进技术和进口设备的国际化企业 公司至成立以来一直是实验室及工业检测仪器设备的行业供应商。经营各种国内外先进实用的食品、农副产品、饲料、水产品的检测仪器与试剂盒、分析仪器、生物及化学试剂等。  公司主要经营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外知名仪器设备 目前已经与:德国UNION公司、丹麦Ris?公司、德国QUMA公司、美国Frantz公司、美国TITAN、美国OPTI、英国华莱士wallace、美国Hoover Color、美国Farrel法雷尔、美国ALPHA、德国Nanoanalytics公司等十几家世界先进设备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今天给大家介绍下SURRC 脉冲光激发光辐照食品筛查系统仪器】  SURRC光释光辐照食品筛查系统(PPSL)是一款可方便移动的辐照食品、中药筛查系统,用于快速检测或筛查食品或其成分是否受过辐照。可检测的范围包括草药、香辛料及调味品,水果及蔬菜(包括脱水蔬菜),以及甲壳类动物和肉类等带有贝壳或骨碎片的产品。是欧盟检测辐照食品的标准方法(EN13751-2002)中推荐使用的仪器,同时也是各种辐照食品检测方法及仪器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SURRC光释光辐照食品筛查系统(PPSL)由脉冲激发光源、样品室、高灵敏信号检测探头(PMT)、专利的光子计数系统(UK Patent No 2291707)及控制单元组成,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不需要任何化学试剂,绝大多数固态粉状或小颗粒样品可以直接测量,较大的样品也仅需研磨或粉碎处理后即可测量。与热释光方法(TL)相比,该方法对于大多数样品无需再次辐照即可给出结果。因此,该方法及仪器在食品检测实验室特别是企业实验室很受欢迎,是目前控制和鉴别辐照食品最快捷和高效的手段。另外,由于该仪器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也可以进行现场测量。  专利的光子计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使得对样品的直接检测变得可能而无需繁琐耗时的前处理。该系统特别适合于检测草药、香辛料及调味品,也可用于检测水果和蔬菜,以及甲壳类动物和肉类等带有贝壳或骨碎片的产品。事实上,在更广泛的食品范围内,该系统也是适用的。  测量时只需在培养皿中放入薄薄一层样品,然后送入样品室即可。粉状或小颗粒样品不需要制备即可直接测量。较大颗粒的样品只需研磨或粉碎后即可测量。非接触式的测量过程使得不同类型的食品的检测非常方便,而不用担心交叉污染。对于不连电脑的简单筛查,检测只需15秒钟,测试结果会有不同颜色指示灯显示。如果连接电脑使用,单次样品检测时间一般为60秒。大量实验证明,对于草药和香料等样品,一次性正确检出率在95%以上。
    留言咨询
  • 镍克电子(NOIKE)有限公司,坐落于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 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安徽合肥。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 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仪器仪表供应、工程设计与 自动化解决方案。作为一家流量、压力、温度、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厂家, 旗下产品也早已被应用于国防、石油、自来水管道、化工、冶金、电力、电 子、水冷却、制药、食品、环保和轻工等行业,并深得用户的信赖。 公司自创建以来,不自限于自身,不断引进国外成功仪器仪表经验,坚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战略,精益求精,不断深耕,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产品精度和质量水平,推出测量范围大,安装方便,性能稳定的流量、压力 、温度、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不仅如此,以服务国内的工业自动化水平为 使命,精益求精,不断深耕,树立了公司在行业内积极进取,诚实信用的企 业形象,深受客户们的好评。 “镍克(NOIKE)”将继续以不懈的专业创新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前行 ! 镍克(NOIKE)现阶段产品有流量开关、压力开关、温度开关、电磁流量计、 涡街流量计、涡轮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物(液)位流量计等仪器仪表。 目前已广泛应 用于石化、天然气、机械、电力、化工、冶金、建材、食品、 医药、农业、环保、航空航天、军工生产、市政等行业。“镍克(NOIKE)” 可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和现场工况专业订制。此内容仅供参考,选购时请根据产品具体需要和使用场景,先联系工程师进行详细咨询。镍克电子(安徽)有限公司 专业销售流量开关、流量计、压力开关、变送器、温度开关、传感器、液位开关、液位计、等仪器仪表。NOIKE 诚信商家 NOIKE 质量保证 NOIKE 售后无忧 NOIKE 现货 NOIKE 工厂直发 NOIKE了解详情https://shop57c429k096v11.1688.com/?spm=0.0.wp_pc_common_topnav_38229151.0
    留言咨询
  • 西安聚能仪器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气体成份分析技术以及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经营:CEMS烟气在线监测分析仪、脱硫/脱销烟气在线分析仪、锅炉烟气在线分析仪、SO2烟气分析仪、NOX烟气分析仪、紫外光烟气在线监测分析仪、高温烟气在线监测分析仪、常温烟气在线分析仪、氧分析仪系列、红外线分析仪系列、热导分析仪系列、露点仪系列、气体检测报警仪系列、焦炉煤气氧含量在线分析系统、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在线分析系统、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各行业煤气分析仪系统及煤气热值分析仪系统等。公司依托多年来从事气体分析行业的经验和强大的技术优势,经过多年研制开发和应用实践,在监测技术方面,成功的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分析监测系统和新型氧分析仪系列;微量水(露点)分析仪系列;红外分析仪系列;热导分析仪系列等;部分产品被空军列为装备。公司多年来坚持贯彻“科技兴企”和“以人为本”发展战略,多渠道汇集人才,构筑高素质科技人才高地。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已在分析系统研制和生产方面拥有国际的专业技术和专有技术,以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引领我国分析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化现代潮流,尤其是分析系统在国内具有特色的维护量小、长寿命预处理的专业技术,以其适应国内特别恶劣的工况条件,耐用、耐腐、可靠的技术倍受用户青睐,已在冶金、水泥、石化、化肥、环保、空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得到用户的一直好评。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西安聚能仪器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气体成份分析技术以及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经营:CEMS烟气在线监测分析仪、脱硫/脱销烟气在线分析仪、锅炉烟气在线分析仪、SO2烟气分析仪、NOX烟气分析仪、紫外光烟气在线监测分析仪、高温烟气在线监测分析仪、常温烟气在线分析仪、氧分析仪系列、红外线分析仪系列、热导分析仪系列、露点仪系列、气体检测报警仪系列、焦炉煤气氧含量在线分析系统、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在线分析系统、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各行业煤气分析仪系统及煤气热值分析仪系统等。分析仪系列等;部分产品被空军列为装备。公司多年来坚持贯彻“科技兴企”和“以人为本”发展战略,多渠道汇集人才,构筑高素质科技人才高地。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已在分析系统研制和生产方面拥有国际的专业技术和专有技术,以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引领我国分析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化现代潮流,尤其是分析系统在国内具有特色的维护量小、长寿命预处理的专业技术,以其适应国内特别恶劣的工况条件,耐用、耐腐、可靠的技术倍受用户青睐,已在冶金、水泥、石化、化肥、环保、空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得到用户的一直好评。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走自有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是聚能公司的发展方向 同国际标准接轨、向国际市场靠拢、树立分析仪器及成套监测系统的品牌是聚能公司的发展目标。聚能公司将秉承“聚能在用户身边,用户在聚能心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本着“求实、拼搏、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坚持“技术为先、品质优良、、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以优化结构、壮大求实、提高效益、加快发展为主题,用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与我们的客户诚信合作、共图发展。创世纪品牌,树百年企业联系人:刘星宇电话:一八八零九二二九零三五TR-9300B型烟气超低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一、概述超低排放,是指火电厂燃煤锅炉在发电运行、末端治理等过程中,采用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集成系统技术,使其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符合燃气机组排放限值,即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基准含氧量6%)分别不超过5mg/m3、35mg/m3、50mg/m3,比《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规定的
    留言咨询

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的耗材

  • Eppendorf Tubes BioBased 生物基离心管
    Eppendorf Tubes® BioBased 生物基离心管采用“生物循环”的可再生原料,如从食物油等材料中提取的原料,可减少生产所需的化石资源至10%以内,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持Eppendorf 耗材一贯的高品质 具有ACT 标签(My Green Lab® 发起的环境影响因子认证) 特定产品和特定批次的纯度证书以及ISCC可持续性声明产品规格 可提供 5.0 mL, 15 mL, 25 mL 和 50 mL 螺旋盖,无菌、无热原,无RNase 和 DNase,无 DNA产品特性 优质USP class 6级原料,在制造过程中不使用增滑剂、增塑剂和杀菌剂等析出物,可确保样品高度完整。 管盖平坦且几何形处理,人性化设计,便于操作,确保管盖稳定侧立放置,减少污染几率。 管盖标记区域增加,浅颜色平盖,确保可靠、安全标记 高离心耐受力,17000 x g~25000 x g(具体取决于离心管规格) 精准尺寸,适配范围广,可与多种离心机转子、混匀仪及摇床适配
  • 天津银鹏发展金铁坩埚盖子
    天津银鹏发展金铁坩埚盖子
  • Eppendorf epT.I.P.S.® BioBased生物基预装板移液吸头
    Eppendorf BioBased 生物基预装板移液吸头采用“生物循环”的可再生原料,如从食物油等材料中提取的原料,可减少生产所需的化石资源至10%以内,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持Eppendorf 耗材一贯的高品质 具有ACT 标签(My Green Lab® 发起的环境影响因子认证) 特定产品和特定批次的纯度证书以及ISCC可持续性声明产品规格: epT.I.P.S.® BioBased 预装板移液吸头,生物纯级 ep Dualfilter T.I.P.S.® BioBased Reloads 预装板双滤芯吸头,PCR 洁净级和无菌级 ep Dualfilter T.I.P.S.® SealMax® BioBased Reloads 预装板超滤芯吸头,生物纯级 附件:Box 2.0 移液吸头盒,空盒,可高温高压灭菌 100 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