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仪器信息网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专题为您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资讯

  •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启动21项重大工程
    p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记者就《规划》有关情况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发展总体呈现出“快、活、高、优”的特点。 /p p    strong “快”是指产业规模增长快。 /strong 截至2015年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约8%,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这一比重在2010年仅为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营收增速5年年均超过15%,其中的工业行业2015年增速比工业总体增速高8.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行业5年年均增速超过20%,也好于服务业整体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的下滑空缺。 /p p    strong “活”是指创新活跃。 /strong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服务领域,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网络租约车、基因诊断等为代表的新模式向生活服务全面渗透,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规模迅速增长。在制造领域,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方兴未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快速上市。IT、生物和新能源等技术加速相互渗透,涌现出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融合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投资已占到我国创业投资的80%。 /p p    strong “高”是指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strong 若干关键领域实现了群体性突破,部分重点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如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阿里巴巴公司云计算能力居全球前列,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基因测序平台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高速铁路和特高压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一大批航空航天、核电高端装备均取得突破。 /p p    strong “优”是指整体效益优。 /strong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创造的经济价值大、产品附加值高。2016年10月,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同比增长15.3%,其中工业部分26个行业同比增长达13.3%,比同期工业整体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五年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10.5%,比上市公司总体(扣除金融业)高出3.4个百分点。 /p p   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一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合当地特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湖北的集成电路、安徽的新型显示、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江西的航空装备、吉林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培育时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是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p p    strong 问:当前阶段制定出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何作用?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当前阶段出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p p    strong 一是有利于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stro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的同时要补短板,做减法的同时要做加法,做减法也是为了做加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与“十二五”相比,《规划》适应文化、信息等新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的趋势,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以设计创新引领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供给,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设计服务产业,包括工业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等行业。同时,《规划》将深化改革贯穿于各个重点产业领域工作部署,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可以说,出台《规划》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规划》编制也贯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p p    strong 二是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动能。 /strong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需要新动力,调结构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径,亟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动能既体现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体现于新的动力和能力储蓄积累的过程。为此,《规划》一方面立足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面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四个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新动能必然源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规划》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管理创新强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支撑,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p p    strong 三是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发展新兴产业。 /strong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strong 统筹提出了投资规模巨大、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资源组织实施的21项重大工程(包括集成电路发展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生物技术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等)。 /strong 一方面,让全社会了解掌握了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家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创新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strong 配合《规划》实施,我们即将发布新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重点支持的产品和服务,以引导全社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布局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与“十二五”相比,《规划》布局上的新变化主要有五点: /p p   一是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加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相对于工业和硬实力,这是着眼于增加软实力的布局,是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的举措,是通过抓源头设计来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同时,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也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p p   二是前瞻性的布局,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也是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出的调整。主要考虑是,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领域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p p   三是融合性的布局,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这是体现新兴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特征。例如,“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器件和整机装备的创新,而装备的创新不断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融合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也有交叉,太阳能汽车目前也在推出新产品,相关产业领域整合有利于融合创新,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p p   四是全区域的布局,《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进行了全面布局。《规划》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已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进行了引导。 /p p   五是市场化的布局,《规划》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要求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在高端制造领域,部署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发展。在生物领域,要求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在绿色低碳领域,要求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在集聚区发展方面,《规划》要求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在政策保障部分,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等6方面措施,以及推动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进行审慎监管,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p p   strong  问:对贯彻落实《规划》有什么部署?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近期,我们将召开第五次部际联席会议,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机制,对《规划》落实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 /p p    strong 一是推动落实重大改革。 /strong 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 /p p    strong 二是制定出台重大政策。 /strong 推动各领域编制和落实好重点专项规划。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对新兴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财税金融保障,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推进相关应用示范,完善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国际化投资基金,发展为新兴产业服务的融资租赁公司,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领军人才行动等举措。 /p p    strong 三是建立完善重大机制。 /strong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落实《规划》重点工作分工。建立健全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工作机制,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我们已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下新增一批顾问,积极听取企业家意见。建立教育内容调整机制,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等。探索建立投融资信息对接机制,促进银企对接等。 /p p    strong 四是加快实施重大工程。 /strong 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加快形成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启动实施《规划》提出的21项重大工程。 /p p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各部门形成合力,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 /p p br/ /p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明年实施多个专项规划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6日在北京召开。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上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明年将实施4个专项规划以及15个细分领域的规划。   业内人士指出,专项规划的正式实施,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明年相关领域的投资也有望出现实质性增长。   将实施多个专项规划   苗圩指出:“明年将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4个专项规划,以及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等15个细分领域规划,用好并协调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推动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的落实。”   此外,工信部明年还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抓好智能制造装备、稀土稀有金属、云计算、新型显示、物联网等专项的实施。”并组织好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物联网、重大装备首台套等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通用航空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   苗圩提出,2012年将以“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科技重大专项为依托,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力争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   产业发展有望进入良性循环   记者归纳相关扶持措施,发现工信部的支持重点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而以上两大产业也被市场普遍关注。专家认为,两大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有条件较快地实现产业化突破。   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广州赢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兴文指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方面的发展。此外,由于人们都有享受更好的信息技术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因而在这一产业实施过程中能够形成“投入实施—产生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也比较扎实。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认为,过去10年的重工业高投资,为装备制造业积累了数量巨大的产业工人和技术资源。目前,高端装备制造的某些细分市场已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他认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是正常的产业发展逻辑,是下游需求拉动和竞争推动的结果。”   专家指出,在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明年相关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方面都将取得突破。   在26日举行的会议上,苗圩还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将现有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有条件的地区都要推动设立专项资金。”   三网融合试点将扩大到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苗圩表示,2012年我国将继续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尽快将试点扩大到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推动广电和电信企业加强技术、业务和合作模式创新,带动相关技术研发和配套产业发展。   苗圩指出,2011年我国三网融合稳步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取得一定进展,企业合作、产业协作模式创新力度加大,新业态逐步形成。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向用户提供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配套产品研发、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国IPTV用户已超过1100万户,手机视频用户超过4000万户。   苗圩表示,2012年我国将务实推动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型业务发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7月9日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 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加速产业化,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阶段发展目标,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总体部署产业布局和相关领域发展,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适时动态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着眼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对重要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导产业。   (三)发展目标。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及财税激励、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高。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的国际化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三、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   强化政策和标准的驱动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 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能源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鼓励绿色消费,加快形成支柱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高效节能产业。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 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 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 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 积极开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促进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   2.先进环保产业。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 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相关新材料和药剂的创新发展,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大力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新型环保服务模式。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以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 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家庭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普及信息应用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有序发展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显示(PDP)面板产业,完善产业链。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三维立体(3D)、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发光二极管(LED)、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材料,提高LED、OLED照明的经济性。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三)生物产业。   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转基因、生物合成、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 加强生物安全研究和管理,建设国家基因资源信息库。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开发医药新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推进生物制造规模化发展,加速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1.生物医药产业。提高我国新药创制能力,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 推进化学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通用名药物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水平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现代中药 开发先进制药工艺技术与装备,发展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   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合医产学研优势资源,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形成一批适合大中型医院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诊疗产品 大力开发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临床诊断、治疗、康复产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 发展数字医疗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和家庭监测、社区护理、个人健康维护相关产品等。   3.生物农业产业。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育种科学设施体系,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企业发展,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进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生物制造产业。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原材料,推进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材料产业化。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工程微生物与清洁发酵技术应用,提升大宗发酵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面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1.航空装备产业。统筹航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市场开拓及服务提供,加快研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客机,推进先进支线飞机系列化产业化发展,适时研发新型支线飞机 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构建通用航空产业体系 突破航空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 促进航空设备及系统、航空维修和服务业发展 提升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   2.卫星及应用产业。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结合,以建立我国自主、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推进临近空间资源开发,促进卫星在气象、海洋、国土、测绘、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环境减灾、广播电视、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健全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产业链。推进极地空间资源开发。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建立健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用维护、监测维修和产品标准体系,完善认证认可体系等,提升牵引传动、列车控制、制动等关键系统及装备自主化能力。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向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重点突破海洋深水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作业和辅助船舶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工程总包及设备配套能力,积极推动海洋风能利用工程建设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装备产业化。促进产业体系化和规模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推进制造、使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支撑先进制造、国防、交通、能源、农业、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升级。   (五)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新型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   1.核电技术产业。加强核电安全、核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二代在运核电安全运行技术及延寿技术开发,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示范工程。研发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堆技术,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和核燃料产业链。到2015年,掌握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核电发展自主化 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先进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能力。   2.风能产业。加强风电装备研发,增强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和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内陆山地、河谷、湖泊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挥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风电项目,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太阳能产业。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 积极推动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发电示范 建立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推进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体系。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多功能太阳能热水器,推动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促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市场环境,推进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设。   4.生物质能产业。统筹生物质能源发展,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推进纤维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开展重点地区生物质资源详查评价,鼓励利用边际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   (六)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工艺装备的保障能力 建设产学研结合紧密、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新材料重点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新材料产业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到2020年,关键新材料自给率明显提高。   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原子能级锆材、高端钨钼材料及制品等,加快推进高纯硅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业化。着力扩大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氟硅橡胶、乙丙橡胶等特种橡胶及高端热塑性弹性体生产规模,加快开发高端品种和专用助剂。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显示玻璃、新型陶瓷功能材料、压电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   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强轻型合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以保障高端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和高温合金材料。加强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大力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和特种环氧树脂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为重点,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种产业化和应用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并提高规模化制备水平,重点围绕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配套原丝开展技术提升,着力实现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以及芳纶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高专用助剂和树脂性能,大力开发高比模量、高稳定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品种。积极开发新型陶瓷基、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快推广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电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成本 加强电制动等电动功能部件的研发,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 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 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框架体系,强化财税、技术、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四、重大工程   (一)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围绕应用面广、节能潜力大的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电机系统和大容量低成本蓄能等领域,实施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 推进高效风机、水泵、变压器、空调机组、内燃机、节能家电等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以高效燃烧、能源梯级利用、高效蓄能、绿色节能建材、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为重点的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制造骨干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创新能力和装备开发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   以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高效净化等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新型反硝化反应器等水污染治理成套装备,高效垃圾焚烧和烟气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固体废物处理装备,重金属、氨氮在线监测等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应急监测车、阻截式油水分离及回收设备等环境应急装备为重点,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加快高性能膜、脱硝催化剂纳米级二氧化钛载体、高效滤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的产业化。到2015年,培引导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宏观引导。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各地要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从当地实际出发,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加强市场信息预警与引导,定期向社会发布战略性新兴行业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及生产、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等信息。   (三)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发挥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区域的比较优势,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先行先试,培育若干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四)完善规划体系。   根据本规划提出的重点方向和任务,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及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制定实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机制。鼓励相关省(区、市)联合编制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各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   (五)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承担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组建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政策工作组,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和监测,加强形势分析,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后评估 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方案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论坛

  • 战略新兴产业名单敲定 生物医药前景开阔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四)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五)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会议强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编者按: 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名单终于敲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将被重点培育,成为资本市场未来的兴奋点。《决定》提出,对七大产业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这些都将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 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的重要细分子行业之一。发展到一定规模开始遭遇扩大瓶颈已成为目前众多生物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随着生物产业被定为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这些固有的产业顽疾有望得到有效化解,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据中国医药产业技术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18个生物类产业园区特聘顾问 张法宝 博士介绍,未来5年,国家会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促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升级。“创新、投资、并购”将成为下个五年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词。 自《决定》发布起,生物医药板块也持续走强。截至9月9日上午9时37分,鲁抗医药涨停,四环生物涨8.84%,达安基因、联环药业、莱美药业、上海医药涨幅均超过6%,安可生物涨5.31%。

  • 重大利好!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正式写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重大利好!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正式写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align=center][b]重大利好!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正式写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b][/align]计量资讯速递 2012年以来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法今后将改变!据国家统计局第23号令,《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已于国家统计局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经查阅最新分类,检验检测认证已正式纳入。[img=,690,5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301447292749_8733_1626275_3.png!w690x536.jpg[/img][img=,690,54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301448024070_9971_1626275_3.png!w690x544.jpg[/img][img=,690,51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301448200530_6115_1626275_3.png!w690x514.jpg[/img][color=#ff0000]相关链接:[/color][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M5Njg2MQ==&mid=2650028550&idx=3&sn=daf14076036d2382201c2aadb2232084&chksm=be973b1489e0b20212b0e5fdb8b87d66ea9bc56e8782600cad05d7a01082c5a43cd3402cdf22&scene=21#wechat_redirect]看!3家机构获批设立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url][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M5Njg2MQ==&mid=2650028417&idx=1&sn=85ca7f31385b340da34805f9f27c3d89&chksm=be97389389e0b18565bb2f0fff99f126f427b7de84e6d63f6725dd96114d5fd50c549bd54914&scene=21#wechat_redirect]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对检验检测、CCC认证、认证机构数量和收费标准有新要求[/url][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M5Njg2MQ==&mid=2650028234&idx=2&sn=d1539c863139d5f3174d943f1683b285&chksm=be9739d889e0b0cec862c152998f316cf6074c95f4255cdad089a7a0ba31dce600061c55c168&scene=21#wechat_redirect]国务院发文要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社会检验检测机构作用[/url]

  • 【资料】锂电池的原材料市场供应不足新兴产业却遭遇成长“天花板”完善发展机制迫在眉睫

    在全球重点发展电动车、储能电池等性能源产业的今天,锂电池作为公认的理想储能元件,得到了更高的关注。我国也在动力电池领域投入了重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已经涌现了比亚迪、比克、力神、中航锂电等全球电池行业引人注目的骨干企业。正集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是锂电池最重要的四项原材料。而六氟磷酸锂主要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制造。目前全球锂电池产能急速扩张,作为主要材料的锂电池隔膜产能增长速度呈现滞后的局面。已经有众多的电池厂家不同程度的表示了隔膜紧缺,隔膜材料产能的提高不仅对我国锂电池乃至世界锂电池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迫切的要求。因而,在国内尽快的涌现出更多的民族企业是完善我国锂电池行业产业链,提升我国锂电池生产企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关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张的关键环节。尽管未来市场需求空间巨大,但市场主要被跨国公司占据,国内企业受制于技术水平落后而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更让人担心的是“一窝蜂”式的投资使碳纤维、六氟磷酸锂两大行业遭遇了国内企业扎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等问题。大规模投资一旦实现投产,跨国公司就会把产品价格大幅下调到企业生产成本线,到时候企业生存都成问题,想收回投资更是难上加难。相关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认为,碳纤维、六氟磷酸锂折射出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技术和市场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两大瓶颈,如果不及时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发展恐难如愿。六氟磷酸锂负重前行技术、市场两头吃亏的现状,是投资火热的碳纤维、六氟磷酸锂面临种种困扰。江苏省如东县洋口化工公园区的一个年产4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正在紧张的建设中。该项目由主业为医药中间体的当地上市企业九九久公司投资。根据规划,该项目将使用九九久公司超募资金8050万元,所有设备预计于2011年3月底前安装结束,4月底进入调试阶段。目前公布要实施六氟磷酸锂项目的上市企业除了九九久公司,还有江苏国泰、多氟多等。江苏国泰下属的亚源高新公司计划新建年产3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投资总额为8330万元,多氟多投资1.2945亿元建设的年产2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中试已经成功。上市公司中的一些氟化工企业尽管没有公告,但实际都有投资意向。江西兴国氟化工产业园、福建邵武金唐工业园区等资源资源丰富地区的六氟磷酸锂项目正在招商。六氟磷酸锂为何掀起了一波投资热潮?九九久公司董秘陈兵表示,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车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之一的六氟磷酸锂,自然也在政策鼓励范围之内。市场前景可能是投资热的另一个原因。业内专家介绍,电解液厂商基本上都使用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质。一辆纯电动车需要使用40公斤电解液,如果2015年前实现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规模,按其中20%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测算,新增电解液需求将超过8000吨,相当于目前中国锂电池电解液约85%的市场规模。除了新能源汽车,六氟磷酸锂还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领用,即使不考虑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需求激增,目前六氟磷酸锂的市场依然可观。但市场前景不等于真是盈利,国内企业想在六氟磷酸锂上赚钱并不容易。六氟磷酸锂生产装置建成之后还要进行调试、试生产、改进工艺、试生产验收等环节才能实现产业化,技术门槛比较高,突破起来不会那么快,实现真正产业化过程可能比较长。更坏的消息是,国内企业十几年来尚未突破核心技术关,而六氟磷酸锂的市场价格已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前后,六氟磷酸锂每千克价格是8000多元,2006年是500元,现在的价格是380-400元。国内企业从研发、中试到产品走向市场的各个环节都面临国外产品降价的局面,未来产品的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下降。另一层让人担心的事是现在大家都去做,行业未来可能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的成长不仅要实现技术突破,还要在政策体质上有所突破,比如完善产业布局和投资管理、加大扶持资金的监管力度。完善发展机制迫在眉睫。事实上,不仅仅是碳纤维、六氟磷酸锂等面临技术、市场难题和产能过剩隐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潮席卷全国的同时,部分行业已暴露出一定程度的潜在过剩问题。另外,由于一些新上马的项目技术水平不过关,所以未来不具备竞争力。技术落后其实是大部分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有的新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方面也存在差距。市场换不来技术、资源换不来技术,中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赶超国外技术水平。形式很紧迫,这段时间不能拖太久。正因为技术要求比较高,国家应重点支持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研究成果让行业共享。而在投资上应设立一定的门槛,“一路绿灯”反而不利于资金的使用和行业的发展。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向不能仅要看企业的大小、是否有国资背景,而且还要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的真是投向。更多的专家指出,新兴产业的成长不仅要实现技术突破,更要在政策体质上有所突破。如果不冲破体质瓶颈,新兴产业未来可能难以修成正果。“十二五”国家肯定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但除了在资金扶持上加大力度,一个庞大的体质改革系统工程待完成。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和投资管理。新兴产业门槛较高、技术突破难度大,各地应选择自身具有优势或者最有可能突破的产业重点发展,分层次、分布实施。与此同时,国家应当制定有关产业政策,达不到一定技术标准、配套条件的项目部应当上马。此外,钱要用在“刀刃”上。在资金的使用上,应加大监管力度,必须是用于研发,政府可以设立或者委托基金负责,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监管效果。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资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仪器

  • 掌纹识别太阳光模拟器金属卤素灯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200-3000nm均匀性:90-95%匹配度:B级氙灯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250-2500nm均匀性:90-95%匹配度:A级LED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300-1200nm可扩展*1700nm均匀性:98%匹配度:A级如果您有其他技术需求,请联系我们,可以为您定制,提供满足您需求的解决方案。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掌纹、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确认。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并大规模使用的方式主要为,指纹、虹膜、脸、耳、掌纹、手掌静脉等,此外近年,语音识别、脑电波识别、唾液提取DNA等研究也有突破,有望进入商用阶段。生物特征识识别技术通常按照,扫描、数字化处理、分析、特征提取、存储、匹配分类几个步骤处理。目前扫描数字化处理已经相对成熟,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和特征提取方面。作为一门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存储、匹配和检索的高速化处理近年也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生物特征识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居重要地位。在计算机安全学中,生物特征识别是认证(authentication)的重要手段,生物测定(Biostatistics)则被广泛地应用在安全防犯领域,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掌纹识别掌纹识别就是通过测量使用者的手掌和手指的物理特征来进行识别,*的产品还可以识别三维图象。作为一种已经确立的方法,掌纹识别不仅性能好,而且使用比较方便。它适用的场合是用户人数比较多,或者用户虽然不经常使用,但使用时很容易接受。如果需要,这种技术的准确性可以非常高,同时可以灵活地调整生物识别技术性能以适应相当广泛的使用要求。手形读取器使用的范围很广,且很容易集成到其他系统中,因此成为许多生物识别项目中的*技术。2010年,物联网产业被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十二五"规划出台后,物联网成为*耀眼的产业明星。作为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处在行业快速增长阶段。生物特征识别技术2001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根据不同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子门禁控制与考勤管理、计算机终端的进入控制、政府及司法部门(人脸识别系统或指纹识别系统)、消费者或商家用于买卖交易及其他多种应用。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很多领域:1、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如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防盗门等。2、电子护照及身份证。3、公安、司法和刑侦。4、自助服务。5、信息安全。如计算机登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留言咨询
  • 视网膜识别太阳光模拟器金属卤素灯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200-3000nm 均匀性:90-95%匹配度:B级氙灯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250-2500nm均匀性:90-95%匹配度:A级LED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300-1200nm可扩展*1700nm均匀性:98%匹配度:A级如果您有其他技术需求,请联系我们,可以为您定制,提供满足您需求的解决方案。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掌纹、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确认。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并大规模使用的方式主要为,指纹、虹膜、脸、耳、掌纹、手掌静脉等,此外近年,语音识别、脑电波识别、唾液提取DNA等研究也有突破,有望进入商用阶段。生物特征识识别技术通常按照,扫描、数字化处理、分析、特征提取、存储、匹配分类几个步骤处理。目前扫描数字化处理已经相对成熟,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和特征提取方面。作为一门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存储、匹配和检索的高速化处理近年也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生物特征识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居重要地位。在计算机安全学中,生物特征识别是认证(authentication)的重要手段,生物测定(Biostatistics)则被广泛地应用在安全防犯领域,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视网膜识别视网膜识别使用光学设备发出的低强度光源扫描视网膜上独特的图案。有证据显示,视网膜扫描是十分精确的,但它要求使用者注视接收器并盯着一点。这对于戴眼镜的人来说很不方便,而且与接受器的距离很近,也让人不太舒服。所以尽管视网膜识别技术本身很好,但用户的接受程度很低。2010年,物联网产业被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十二五"规划出台后,物联网成为*耀眼的产业明星。作为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处在行业快速增长阶段。生物特征识别技术2001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根据不同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子门禁控制与考勤管理、计算机终端的进入控制、政府及司法部门(人脸识别系统或指纹识别系统)、消费者或商家用于买卖交易及其他多种应用。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很多领域:1、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如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防盗门等。2、电子护照及身份证。3、公安、司法和刑侦。4、自助服务。5、信息安全。如计算机登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留言咨询
  • 人像识别太阳光模拟器金属卤素灯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200-3000nm 均匀性:90-95%匹配度:B级氙灯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250-2500nm均匀性:90-95%匹配度:A级LED太阳光模拟器光谱覆盖:300-1200nm可扩展*1700nm均匀性:98%匹配度:A级如果您有其他技术需求,请联系我们,可以为您定制,提供满足您需求的解决方案。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掌纹、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确认。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并大规模使用的方式主要为,指纹、虹膜、脸、耳、掌纹、手掌静脉等,此外近年,语音识别、脑电波识别、唾液提取DNA等研究也有突破,有望进入商用阶段。生物特征识识别技术通常按照,扫描、数字化处理、分析、特征提取、存储、匹配分类几个步骤处理。目前扫描数字化处理已经相对成熟,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和特征提取方面。作为一门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存储、匹配和检索的高速化处理近年也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生物特征识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居重要地位。在计算机安全学中,生物特征识别是认证(authentication)的重要手段,生物测定(Biostatistics)则被广泛地应用在安全防犯领域,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又叫面部识别,或称人像识别,运用人工智能领域内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物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脸识别特指通过面部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2010年,物联网产业被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十二五"规划出台后,物联网成为*耀眼的产业明星。作为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处在行业快速增长阶段。生物特征识别技术2001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根据不同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子门禁控制与考勤管理、计算机终端的进入控制、政府及司法部门(人脸识别系统或指纹识别系统)、消费者或商家用于买卖交易及其他多种应用。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很多领域:1、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如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防盗门等。2、电子护照及身份证。3、公安、司法和刑侦。4、自助服务。5、信息安全。如计算机登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留言咨询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耗材

  • 内蒙古石墨烯材料研究院服务
    内蒙古石墨烯材料研究院以内蒙古石墨烯产业为己任,注重产学研合作。在了解国际发展前沿技术的同时,将调研全国石墨烯技术需求,编制产业发路线图,为政府决策及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研究院为石墨烯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提升内蒙古石墨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研究院将根据调研情况,凝练行业公共关键技术课题,组织实验室、企业共同进行课题攻关,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特长和企业的市场灵敏性,开发出具有技术与市场前瞻性的产品。公共技术服务产业人才培养为相关企业在石墨烯制备及应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团队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团队,吸引、支持相关团队来研究院开展研究活动、创业探索。孵化企业鼓励引进具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相关团队创办企业。通过研究院的资金、运营团队和下游实体企业的支持,孵化石墨烯相关初创企业。培育产业初创企业运行一段时间后,积极帮助企业寻找下游用户,开拓市场,并通过各种政策如科技计划支持、税收政策优惠、科技金融贷款、创投公司融资等服务,支持初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达到培育产业的目标。服务模式共建研发中心:以我院科技力量作为技术支撑,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为企业服务共同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任务:以企业为主体或研究院为主体,共同承担国家创新基金,科技支撑以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委托研究开发:由企业出题,承担全部的研发费用,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共同开发:由企业或研究所共同提出科技项目,双方共同投入,知识产权根据双方投入比例和前期技术积累而定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将我院成熟的技术进行转让或以知识产权入股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以研究院的人力资源作投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石墨烯制备实验室石墨烯制备及表征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石墨烯薄膜大规模CVD制备及转片技术开发石墨烯储能实验室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产品的开发新型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高性能负极材料开发与石墨烯负极相匹配的高电压和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高性能石墨烯基储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实用化研究石墨烯复合材料实验室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开发石墨烯吸油材料的开发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开发 石墨烯分析测试中心石墨矿的分析测试石墨烯材料的分析检测石墨烯应用产品的检测石墨烯标准研究中心石墨烯材料标准研究石墨烯相关应用标准研究
  • 北京博晖HAF-2锑Sb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
    产品介绍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博晖公司关注每一位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确保每一位客户的满意。公司秉承“创新生命科技 共筑人类健康”的宗旨,围绕大健康医疗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整的产业服务链。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终将成为一家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科技企业。北京龙天韬略科技有限公司,源自1978,专业专注,常年现货供应原子荧光光谱仪专用高性能高强度双阴极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厂家直供,现货供应,批发零售,诚征分销。高性能高强度双阴极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汞(Hg)、砷(As)、锑(Sb)、铋(Bi)、硒(Se)、碲(Te)、镉(Cd)、锗(Ge)、铅(Pb)、锡(Sn)、锌(Zn)等元素北京龙天韬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博晖原子荧光灯,价格优惠,现货供应,欢迎订购
  • 北京博晖HAF-2锡Sn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
    产品介绍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博晖公司关注每一位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确保每一位客户的满意。公司秉承“创新生命科技 共筑人类健康”的宗旨,围绕大健康医疗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整的产业服务链。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终将成为一家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科技企业。北京龙天常年现货供应高性能双阴极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匹配吉天仪器、海光仪器、北分瑞利、博晖创新、普析通用、北京金索坤、东西分析、加拿大欧罗拉、中和测通、卓信、南京科捷、天津港东、湖南创特、北京华旭、深圳亿鑫、湖北汇瑞通、上海美析、北京宝德、上海上分、北京辙辕、上海惜今、山东安博、德国艾本德、上海仪电、江苏艾塔等知名原子荧光光谱仪品牌。北京龙天韬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博晖原子荧光灯,价格优惠,现货供应,欢迎订购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